怎样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撰写情况

您的位置: &
如何写教育教学案例、反思、随笔
优质期刊推荐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如何写教育教学案例
如何写教育教学案例
近来,很多老师提交成果参评省教科所成果评比和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选,尤其是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写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整理一些相关的素材供老师们参考,以期对大家今后的成果评选、案例写作规范有一定的帮助。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1. 教育教学案例的定义
关于教育教学案例的含义,教育界众说纷纭。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即:教育教学案例是一个教育教学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2.教育教学案例的特征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为什么写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的教学等。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功能。
1. 学习运用理论
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经过学习,教师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再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如,有关主体论的阐述很多,有的说学生是唯一的主体,有的说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体,也有的说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到底谁是主体,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理,有时难以理解。如果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作一番分析,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2. 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教学经历,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3. 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它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因此案例十分适用于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等的有效载体。
三、怎样写教育教学案例
1.案例的结构要素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看法和分析。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有感而发,引起共鸣,给人以启发。
2. 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
教育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的特点:
1.在内容上,应该具有“个案”的特点,但能
“以小见大”
所谓教育的“个案”,就是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事件,记叙发生在自己身边或周围的事。它必须是真实的、具体的、个性化的、生活化的、情境性的教育教学生活场景和片段,甚至具有戏剧冲突,引人人胜。
个案虽“个”,但能“以小见大”。所谓“小”,指事情发生在日常平凡的、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乍一看,可能很不起眼;而“大”,则是说它含有充分多的信息,可以代表或反映一类事物,蕴涵某些理论原理,传达了作者的一定的理念,有较为普遍的价值,可能指导教学与教育。每个案例的内涵要适度,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2.在结构上,应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主题与背景
每个案例首先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以及与主题产生的背景,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一段实际情境中的具体情节,向人们提供人物的背景,事件的场合,发展过程,前因后果,以期引发针对事实的思考和讨论,它不能杜撰,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
●问题讨论
针对教学事件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案例的关键,应结合理论进行分析。通过问题讨论,即对鲜活的教例进行概括和提炼,用案例的形式展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尝试以及争议之处,从而使读者对类似的事件作反思和探讨,树立一种观念,明白一个道理,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些方法。
●诠释与研究
对案例作多角度的甚至是深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和理论阐述,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期获得方法、实践与理论达成一致性。
附优秀教案案例:该案例获济南市第六届教育案例评选一等奖
冰与火的交锋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赵云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学校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此类学生从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各方面问题比较多,教育效果易反复。办法总比问题多。我认为我们可以对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学生施之恰当的教育智慧和方法,就可以让其“迷途知返”。
小楼(化名),我班大名鼎鼎的“淘气包”。外形与心智有着出奇的悖论。高大坚实的身体与稚气未脱的娃娃脸形成强烈反差,暗示着半成熟状。初见此君,憨态中透露着诡秘,便觉不是等闲之辈。果然,军训期间,因不合规矩多次受罚,不是拿大顶,就是摆造型。善意处罚效果持续不长,之后依然如故。正式上课期间,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上课搞怪,交头接耳,作业偷懒,有时撒谎。据其父坦言,此君小学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多次受到老师的“关照”,家长也是办公室的常客。
但,一段时间的观察、接触之后,我发现此君并非油盐不进、水火不侵的顽石一块。他聪明伶俐,为人仗义,有人缘,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渴望老师的认同和表扬。但苦于自控和自觉能力较差,管不住自己的手脚。他身上蕴藏的优点着实让我兴奋不已,看到了教育转化的希望。
针对其希望引起别人关注,爱表现的特点,我故意把他安排到一个容易被爱遗忘的角落,表面上不管不问,连看都不看其一眼,还经常绕其左右殷切关心其周边同学。此种“待遇”持续多日。期间我冷眼旁观,明察暗访,知其闷闷不乐,有些失落,平时老师的关注,哪怕是批评也荡然无存。毕竟,冷遇的滋味不好受啊!(暗喜)消停了一段时间,表现良好。期间,此君尝试着偷懒一次,不去跑操,擅自留在教室,以打扫卫生之名,行偷懒之实。本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理睬。又过几周,此君故伎重演,又想偷懒。我想,此时应该强化一下先前教育效果,冷语相击道:“凭什么擅做决定,不去跑操?”此君一脸委屈地回答:“脚踝受伤!”“如何受伤?”我接连追问。“昨天下午打球受伤!”他斩钉截铁地回道。我知道,学校将举办高一年级篮球对抗赛,此君是我班绝对主力,平时篮球练习甚是刻苦,带球跑动头重脚轻,身体发飘,经常跌倒,估计小有受伤,但不会严重到跑几步都是问题。我也斩钉截铁地说:“坚持!”此话一出,点燃了他埋藏已久的委屈和愤懑,红着脸对我说:“为什么小甜可以(化名)不去?为什么小鸣(化名)能够不去?为什么我受伤了,偏偏强迫我去!”看这架势,非要讨个说法不可。我据理力争,“小甜脚踝受伤为了上学,提前拆去石膏。小鸣脚踝受伤,至今发肿。你能忍心让他们去吗?你有何明显症状?你和他们就不一样,必须跑操!”话音刚落,此君眼含热泪,扔掉扫帚,冲出教室,奔向操场。我似乎听到一只受伤的小兽,在空旷的荒野发出凄厉的长号。事后,听同学说,此君满怀委屈,眼含热泪,一口气儿连跑四圈儿。试想,当时此君胸中郁积的失落感、委屈感何等强烈!
这次冰与火的激烈交锋对其影响很深。几天的沉寂过后,此君主动找到我,满含眼泪地交上一份写着密密麻麻小字的“悔过书”。历数平时种种不良表现,诚恳地希望老师不要放弃他,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保证会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请老师拭目以待。我也坦诚地解释了那天的“误会”,希望其见行动。
在我们相处的两年中,小楼逐步兑现着自己的诺言。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上刻苦了,为班级争光了,行为习惯较之初入学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人甚是欣慰。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本人收获有三:(一)冰与火、冷处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当然这个手段必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老师只是想给这个寄予希望的聪明孩子当头棒喝,无意去伤害一个幼小脆弱的心灵。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做人道路上了逐步提升,用汗水浇灌成功。(二)用爱去包容,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尽管我与小楼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但是我时刻保持着一定的“度”,有自己的智慧与学生打交道,在教育学生时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始终清醒着对待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三)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家长教育势在必行。其实小楼本质上是一位非常好的孩子。为什么在行为习惯上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父母晚婚得子,把孩子奉为掌上明珠,要啥给啥,对一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教育,任其自然发展,逐渐形成了坏习惯。如果父母具有相当的教育智慧,不溺爱孩子,我相信小楼不会是这种状态。
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素材
[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7]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案例8]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分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9]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10]某老师在一节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分析]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该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11]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分析]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案例12]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请问: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
[分析]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 “‘纸’ 字的来历”
、“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