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天蝎男展现真实的自己“真实”,有必要吗

朋友圈里谁都过得比你好?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真实”有必要吗?
朋友圈里,所有人“晒”的生活看起来都比你的更滋润,不少人为此心怀愤懑。不过一项新研究指出,这只是因为朋友圈里很多人“爱演”而已。 《每日邮报》称,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近2/3的人会在社交媒体上传让自己显得“完美”的图片。而超过3/4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朋友们在Instagram、Snapchat或是脸谱网上看到的图片来猜测对方过得如何。
手机制造商HTC在英国进行的调查显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在社交媒体上显得更精彩,6%的人拍照时会借用别人的东西,假装它们属于自己;过半的受访者坦言,上传美景、美食、美物的照片是为了得到点赞,或引起别人的欣羡。
在行为心理学家乔&赫敏斯(Jo Hemmings)看来,社交媒体的兴起加剧了这种趋势。“我们正处在实时交流的世界里,杂志不时更新流行榜单,时尚风潮瞬息万变。人们寻求最新的流行信息,比如明星或朋友们穿了什么、买了什么,也渴望实时分享生活感受,而社交媒体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便利。”她告诉英国《每日邮报》。
毫无疑问,诸如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媒体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每日邮报》称,76%的受访者购物时会受到朋友圈晒图的影响;男性更依赖社交媒体上的搭配指南,简而言之,他们在朋友圈看到了什么,就会去买什么。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期望中的完美人生。朋友圈中的你,是否同样不能勇敢面对自己,苦心经营着“别人眼中的形象”,沉溺于点赞之中?
“再见了,关注我的人们”
“事情正变得越来越疯狂……我希望其他女孩明白,社交媒体不是真实生活,无法给你更好的人生。”去年10月27日,在Instagram上拥有超过60万粉丝的网红埃塞纳&奥尼尔(Essena O‘Neill)写下这段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
奥尼尔晒出的照片吸引了大量粉丝,人们热切关注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她也因此获得丰厚的营销收入。不少女孩梦想成为她这样的网红,她却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知道我如何通过照片吸引眼球吗?吸胃、拗姿势、挤胸……那些照片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不过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发布“隐退”声明前,奥尼尔修改了自己此前照片上的说明——在一张身着比基尼的照片下,这个18岁女孩坦言:“为了拍这张照片我摆了100次姿势,好让腰显得细一点。那天我几乎什么都没吃。”坦白之后,她决绝地删除了账号里的2000张照片。
抱着与奥尼尔相似的想法,红极一时的社交媒体账号“SocalityBarbie”于去年年底关闭。这个以芭比娃娃为主角的账号以小清新文艺风闻名——手持咖啡的侧脸照、露大腿的泡泡浴、“跟着我的脚步去旅行”等……尽管主角并非真人,但照片里展示的完全是网红标准“套路”。
迷恋这些照片的粉丝恐怕想不到,账号的主人并非意在“营造完美的网红生活”,而是在嘲讽千篇一律的网红照。“我看不出(网红们的)照片之间有任何区别,用烂大街的芭比娃娃总结它们再适合不过了。”她告诉《连线》杂志。作为这部讽刺剧的剧终,在最后一次发文中,“SocalityBarbie”上传了自己与芭比娃娃的合影,配文是:“再见了,关注我的人们!”语气中欢乐大于不舍。
“真实是无聊透顶的”
奥尼尔和“SocalityBarbie”的行为在粉丝间引起讨论,有人叫好,称赞其“勇气非凡、敢于展现不完美的自己”,也有人认为这是另一番炒作。
无论动机如何,她们都传递出了一个响亮而清晰的声音:社交媒体不是真实生活。然而这不是什么秘密。“每个社交媒体用户都心知肚明。”“The Everygirl”网站指出,社交媒体上能表里如一地诠释“完美生活”的,恐怕只有社交媒体自身了。“2010年,博客还是主流时,人们就开始用滤镜和美图软件;没有数码照片的年代,人们也会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好显得完美,但没人对此有异议。”
作为追求网络真实的倡导者,Beme问世时大受关注。这个被称为“社交媒体解毒剂”的App希望用户展示自己“天然去雕饰”的一面,用最简单且不加剪辑的方式去分享。虽然初衷不错,但Beme的运营颇为惨淡。事实上,大多数用户尝试之后留下了“真实但无聊透顶”的评价。
“在这里,你精心烹制的食物显得不值一晒,你目睹的日落也不如别人照片里的辉煌。”《连线》指出,“如果说,你在脸谱网上看到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快乐的社会关系里,那(在Beme)你就会找到大把孤独的灵魂、度过了糟糕一天的倒霉蛋。倘若在Instagram上你看到的食物都是冒着热气的浓汤和新鲜蔬果,那Beme会告诉你,原来大多数人靠微波炉速食披萨维生。”
在“The Everygirll”看来,Beme这类存在反而证明了Instagram为何大受欢迎——它让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显得非凡,给枯燥乏味的日子增添乐趣。
美国《赫芬顿邮报》认为,在社交媒体上,放松自己最重要,而“扮演理想中的自己”也没有冒犯任何人。“过度伪装无疑会让社交媒体上的关系更加脆弱,但朋友圈里的动态和面对面沟通本质就不一样,我们不必对社交媒体上小小的修饰如此苛责。另一方面,那些摄影师、美食博主和时尚达人发布的华丽内容也能激发他人的创造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情。”
相比一味否定,这种观点似乎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网友“Pernille”告诉《纽约时报》:“大家都有权力展现比日常更迷人的事物。一个人在朋友圈晒了张美食图片,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常年吃它。老实说,谁不喜欢精美的东西?难道我放着卖相好的食物不晒,要去晒食堂午餐吗?”
虚拟的归虚拟,真实的归真实
作为澳大利亚最知名的网红之一,奥尼尔12岁就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某天,这个原本有些自卑的女孩发布了一张掀起衬衣、露出皮肤的照片,收获了朋友们不少“赞”,从此她便为网络上的“虚拟人生”着迷了。她曾告诉粉丝,这张照片为她带来了幸福感,但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开始用“赞”来衡量自身价值。
大多数社交媒体用户的经历和她相似。当你发出的某个段子、照片获得点“赞”,带来的快乐、安慰与受到朋友赞美和拥抱无异。
为什么我们不上传那些湿着头发的自拍,或是给挣扎的狗狗洗澡的照片?“Elite Daily”新闻网指出,展示“幸福时刻”意味着你有机会拥抱这种幸福。人们不希望被人意识到自己孤独,所以发布照片和状态展示自己有多少乐趣。“社交媒体呈现了我们对现实的期待,这种期待不应该被歪曲。”
这一观点得到了《连线》的认同。该杂志称,作为新的沟通模式,社交媒体带来了冲击,但这不会改变人们沟通的内容——我们依然努力呈现生命中的美好,并用爱回馈亲友,只不过方式换成了点“赞”。
“不要忘记,社交媒体是一种分享方式。大多数人并不是要向别人证明什么才发朋友圈的。我们可能不拥有完美的生活,但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营造一个。事实上,这就是社交媒体的乐趣。”“Elite Daily”称,奥尼尔退出社交媒体、追求真实人生的做法值得钦佩,但这提醒我们,自我认同是从内至外的辐射,而非相反。“我们口袋里有这么一个设备,通过它,我们能量化自己是否受人喜爱、重视。人人都有机会为你发布的内容点一次‘赞’,这里或许没有真实生活,到处是普拉达手袋、铺着牛油果的全麦面包,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的愿望是真的,朋友的回馈也是,这些都来自真实的世界。”
想追求真实,又不愿放弃社交媒体的修饰,该怎么办?“Elite Daily”给出的建议是:与亲友聚会时试着将手机放在一边,花足够的时间享受面对面的关系,或者关闭社交媒体通知,以免频繁翻看手机——能让你“真实”起来的,是将生活妥善分类:虚拟的归虚拟,真实的归真实。
摘自《青年参考》日 C04生活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人们到底为什么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吃”?
(原标题:人们到底为什么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吃”?)
Jared Keller&住在纽约布鲁克林,是一名记者兼社交媒体专家,也是一位业余弓箭手。本文由&AEON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你可以在 Twitter 上关注他们。2&月的时候,我在华盛顿特区参加了一位前同事的婚礼。牧师的讲道中提到了食物在这对新娘和新郎恋情中起到的作用。他们的爱情是在互相分享食物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牧师对着一张新郎拍摄的照片,描述了一下他求婚时的场景:一席美味的肉类、奶酪和酒,背后是弗吉尼亚乡村连绵起伏的丘陵。“这是小山丘上的一场小型盛宴,用来纪念大家欢聚共享的这意义深远的一刻。”牧师笑着说。“我敢肯定&&上的某个地方肯定有这次聚会的照片。”教堂里的众人都笑了起来,并会心地点点头。据我所知,无论是在饭店里还是在家庭聚会中,拍吃的东西都挺让人反感的。1&月,体现并夸张描述纽约城市习俗的《纽约时报》的时尚版上有一篇报道,说曼哈顿的餐馆将禁止给食物拍照。(“拍照就是一场灾难,它会让一顿饭变得氛围全无,”一位厨师说,“当闪光灯不断亮起时,你很难营造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如果你在自己的&&和&&里都塞满品尝过的美味佳肴的图片,你的朋友会很厌烦你。道理是一样的。“你拍了张一大把蓝莓的照片,然后用&Instagram&处理一下发出来,”凯瑟琳·马尔科维奇(Katherine Markovich)在《McSweeney’s》杂志上写道——她嘲笑的是那些拿着&&照相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可是不拍这些蓝莓你会怎么样?你会不会觉得和周围的一切、甚至和你自己都少了些联系呢?”我们尽情地嘲笑着被&Instagram&毁灭的美丽瞬间,但是一顿又一顿的饭仍旧塞满了我们的网络生活。互联网上充满着牛排和炒蛋、甘蓝和米饭、冰激凌和咖啡。当然了,食物是当前状态的表达,记录着我们的每一次晚餐,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渠道。19&世纪的法国律师、政治家和美食家让·阿泰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说过:“告诉我你吃了什么,然后我会剖析一下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但是我们今天所接触的异食、美酒和精致的盘餐,都建立在能够一起聚餐这个简单的举动上。食物天然具有社会性,与朋友或是家人一起享用才是最重要的,就算是和陌生人一起吃饭也比一个人吃饭要好。尽管我们会被空间和时间所分离,但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请人和我们一起吃饭依然是很要紧的。尽管血缘和宗教通常被认为是共同生活的根基,但其实食物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动机。《纽约时报》作家亚当·戈普尼克(Adam Gopnik)在他 2011 年所著的《餐桌最重要》(The Table Comes First)一书中笑谈说,文明“大多数是种子、肉类和烹调它们的方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故事”。但是在家里餐桌旁用餐时间的意义,要比集中消耗种子和肉类要深远得多。家里的餐桌是完全展示我们社会性动物的一面的空间。从文明的曙光开始,食物就一直伴随着几乎所有的公共仪式,从安息日到冬至,从圣餐到守夜。在工业革命之前,维生之道引领并定义社会关系的发展:工业化以前的狩猎采集社会、牧农社会、耕种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每种社会为自己提供食物的方式不同。一起用餐是一种普世的文化。最终,咖啡馆、餐厅和美容院的启蒙运动帮助开展了“吃货共和国”,在那里,强有力的对话和饮品成为了现代性的基石。那么为什么食物会侵占我们的网络空间呢?餐桌以前是(而且现在仍是)家庭中最为重要的地方。不管各自的日程是什么,餐桌都是父母与孩子每天维系亲情纽带的地方。但如果互联网没有成为餐桌的一种延伸的话,它会是什么样子呢?要是我们能看到桌子更多的自然状态、而不总是看到满桌子的吃的,那会是种什么光景呢?&一个 Flickr 的相册或是 Vine 上面一连串的照片,能不能为缺席的表亲和远在他乡的孩子带去家人的近况?事实上,Instagram 仅仅是最新的一个用来储存食物的网络空间。在美国博主约恩·巴格(Jorn Barger) 1999 年创造“网络日志”(web log)这个词儿之前、或是 Open Dairy 、LiveJournal 和 Blogger 等网络社区开展业务之前,最早的互联网饕客群体就已经在网上扎根数年了。1997 年 7 月,吉姆·莱夫(Jim Leff)和鲍勃·奥村(Bob Okumura)创办了在线食物交流论坛贪吃人(Chowhound)。据美食杂志《Saveur》记载,他们早期的帖子里,有一篇文章是求推荐 78 号州际公路上的美食:“我会在 7 月 4 号从纽约(乔治·华盛顿大桥)开车前往葛底斯堡。7 月 4 号这天有没有很棒的公路早餐,或者在哈里斯堡或葛底斯堡有没有很棒的饭店呢?”随着社交网络的壮大,它们变成了一个谈论美食的聚宝盆。WordPress&等平台可以帮助没有受过编程语言训练的人们在一个更广阔的互联网平台上发布消息。实际上,他们创造了一个具有参与性质的网站,人们在这里不仅仅可以借鉴别人写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创造和分享(他们自己的东西)。食物从一开始就满足了所有这些目的。人们总是反复评论后来居上的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说它们是“人们晒他们午餐吃了什么的地方”。最近网上晒美食的热潮,则受到了现代互联网的社会属性的驱动。在用户决定晒什么之前,像贪吃人这样的早期论坛都是空白的。而 Facebook 、 Twitter 和 Instagram 等现代社交网络都特别要求我们展示出生活中的细节。当然,这就是他们的商业模式, Facebook 就是通过向广告商出售个人数据来赚钱的。但事情也并非就这么简单:我们与人联系并分享回忆的愿望,才是推动这些网站发展壮大的因素。“照片本身——即使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照片——已经变得不值钱,它们俯拾皆是,不再有多大价值。但分享照片的经历是有价值的,这也正是 Facebook 鼓励我们去做的事,”《纽约时报》艺术评论员凯伦·罗森伯格(Karen Rosenberg)在 2012 年这样写道。“食物照片成为人们分享最多的图片,这绝非偶然,同样最受人们欢迎的还有宝宝、小狗和日落的照片。”&罗森伯格暗示说,分享照片也有局限性:分享一张食物的照片等同于和别人共享一餐吗?这跟现实中与朋友一同分享晚餐一样真实吗?你不可能吃掉一张图片,但在新的数字领域中,这些图片所传达的分享、消费和价值模式的真实感却毫不逊色。我们在网上和现实中的生活不是分离的,两者会相互影响、相互联动。我们与家人和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也能被大家共同保存、成为我们的共同回忆。经过滤镜处理的食物照片不会代替人们真实的用餐经历。做饭和吃饭时的芳香和感觉,以及餐桌上发生的对话都是我们借以在互联网上聊天的谈资。但是在现代社会,办公室职员通常在办公桌边吃饭,而独自一人在公共餐馆用餐本来再普遍不过,但却被认为十分反常、令人不安,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到互联网上晒食物的冲动就有助于维持用餐时间的社交气氛。我们嘲笑着 Instagram 上的餐盘和晒午餐的行为,但是对于被距离和人情债分开的家人和朋友来说,在 Skype 或是 Google+ 上面用点阵图片显示的餐点或许可以代替真正的厨房餐桌。
美国的传统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了。Instagram 发表报告称,去年感恩节期间,从早上 10 点到下午 2 点,其用户每秒会上传约 200 张照片,其中近 1000 万张照片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食物的标签。这是该网站有史以来上传量最大的一天。感恩节大餐——这种每个无论宗教和肤色的美国家庭都会一同分享的经历——成为了网上展现家庭关系的一个重点,就如同其往常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一样。正如皮尤研究中心互联网和美国生活项目主任李·雷尼(Lee Rainie)告诉《纽约时报》的那样,美国家庭所有的优势和劣势全部都被展示到了网上:“今年和往年最不一样的一点在于,我们将会看到美国作为一个国民大家庭和睦相处。”那么,一个 Flickr 的相册或是 Vine 上面一连串的照片,能不能为缺席的表亲和远在他乡的孩子带去家人的近况?亚当·戈普尼克受到英国大厨弗格斯·亨德森(Fergus Henderson)启发,将自己的书取名为《餐桌最重要》。当时大厨亨德森对他说:“我不能理解年轻情侣怎么能买张沙发或者买台电视就开始生活……难道他们不知道餐桌最重要吗?”从更深层次上讲,用餐环境和一同享用之人才是最重要的,食物的种类和烹调的方式紧随其后。餐桌或许会变化,但是它始终是我们建立关系的地方。翻译:熊猫译社&Yuzhi Guo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
责任编辑:王一粟_NT4014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社交媒体新闻:速度诚可贵 真相价更高
来源:搜狐IT
作者:移动新发现
  编者按:在国内,以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众多看客的重要消息来源,它们有时成为正能量的发源端,有时成为流言蜚语的滋生蔓延地。雅安地震发生后,有人用微博传递祝福与感恩,有人用社交媒体散布地震谣言。面对“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甄别处理?
  科技博客网站Mashable日前在一篇文章中深入讨论了社交媒体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影响,指出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在报道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时核实其可靠性,而所有社交媒体用户都应当自觉扮演网络内容“筛选者”的角色。
     以下为原文主要内容:
  “哪怕你妈妈说她很爱你,也得核实一下才行。”我在投身新闻行业之初就听到了这句格言――训练有素的职业记者都会向可靠的消息来源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如今的媒体行业格局已经不同于以往。
  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让新闻的产生速度空前加快,但是与此同时,失去了集中化控制的新闻内容在可信度方面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如今的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信息,但是发布信息已经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信息分享的力量。
  在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学基金会的一份报告中,社交新闻机构Storyfu的创始人兼CEO马克&里特尔(Mark Little)写道:“就在不久以前,记者们还热衷于在指定时间向被动的受众传达鲜为人知的真相。而如今,我们负责管理过剩的信息和内容,并且与活跃的网络社群并肩合作,发现、核实并传达它们。”
  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人、任何媒体机构都能迅速发布网络新闻,而分秒必争的“抢新闻”行动也增加了数字化新闻的风险――这一点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从正规新闻机构到个别Twitter用户都传出过警方已逮捕一名嫌犯的不实消息。
  媒体的信任危机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政治学家乔纳森&拉德(Jonathan Ladd)认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新闻的崛起,以及由此产生的媒体行业多样化和碎片化,已经导致了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
  他说得没错,而我还想更进一步地专门强调社交媒体对新闻消费碎片化产生的影响――除了关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的社交媒体帐号之外,如今的媒体消费者还有更多机会直接获得“第一手”新闻。
  “第一手”新闻来源
  上周五,波士顿的居民和记者们通过社交网络分享了大量关于追捕爆炸案嫌犯的信息,包括实时照片、视频和目击情景,等等。
  他们甚至还分享了通过警察通讯频道接收器听来的消息――这种“窃听”行为在过去需要昂贵的专用设备,但是现在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和相应的应用(如5-0 Radio Police Scanner)就能做到。
  其实就在爆炸案发生之后,我也立即在iPhone上使用了5-0接收器,但是我发现警官们未必就清楚真相,而他们说的话也未必靠谱――对于无法核实的消息,我不该进行报道。
  然而,普通人未必会进行这样的信息筛选――通过接收器听来的未经核实的信息也会变成Twitter推文、被媒体发现、最终变成(可能不实的)新闻报道。
  不实消息的传播
  在《相信我,我在说谎》(Trust Me,I&m Lying)一书当中,瑞恩&霍利迪(Ryan Holiday)描写了未经证实的消息如何像野火一样通过博客作者和社交媒体用户疯狂传播――他写道:“媒体的发布速度越快(博客&报纸&杂志),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调研时就会越依赖网络来源(如社交媒体)上的粗略信息。”
  以上过程离不开“信任代表”的报道――例如由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是“受信任的”消息来源,其他新闻电台也纷纷报道了NPR对美国众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Gabrielle Giffords)遭受致命枪击的不实报道。
  当受信任的网站或Twitter用户发布消息时,我们习惯于假定他们已经核实了消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所以这种消息很容易被当成事实从而一传十、十传百――但是,消息并非总是真实的。
  广泛来源有好处
  然而,一些更为乐观的媒体专家认为社交媒体有助于核实信息和消息来源,而且我们可以追踪社交媒体用户留下的“数字足迹”。
  例如在《未来黑客》(Hacking the Future)一书中,科尔&斯特莱克(Cole Stryker)写道:“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的证据来源其实比传统的线下来源多。”
  这一点有时候是好事,但是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之后,社交新闻网站Reddit上的网友们试图齐心协力调查案件、找出凶手,但效果也没有胜过警方的行动。
  如何核实网络消息
  未经过滤、缺少背景信息或核实凭据的信息往往具有危险性,正如Storyful创始人里特尔指出的,社交媒体“既能宣扬真相,也能制造出不可阻遏的谎言”。
  里特尔和英国广播公司(BBC)提出,新闻工作者在核实社交媒体用户生成的内容时应当铭记以下问题:
  - 能否联系上消息的初始来源?
  - 能否确定照片或视频拍摄的地理位置?能否在谷歌地图上定位相应的地标?
  - 镜头中的街道与Panoramio或谷歌街景图上的实景图片是否相似?
  - 镜头中的天气是否与当时的真实天气情况一致?
  - 镜头中的太阳投影情况是否符合相应的时刻?
  - 镜头中的交通标志和车辆牌照是否能显示正确的地点?
  - 镜头中的场景与同一地点的其他用户上传的照片或视频是否相似?
  - 信息或镜头内容是否看起来太“真”了以至于有造假的嫌疑?
  - 消息材料最早出现在何处?
  利用科技资源、人际关系和社区历史记录,新闻工作者和个人都能尽力核实用户生成内容的可靠性。
  新时代的新闻“筛选者”
  两年前,Storify的创始人伯特&赫尔曼(Burt Herman)曾经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新一代&守门人&”的崛起――这些人的声望来自于他们向广大受众指出准确信息的能力,赫尔曼把他们称为“筛选者”(curator)。
  事实上,如今的社交媒体消费者都应当自觉扮演“筛选者”的角色――消费、核实并传播准确的信息,因为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实在太多了。
  虽然我认为我们长期信赖的那些新闻机构大多时候都是可信的,但是我们必须成为有头脑的媒体消费者,必须记住受信任的新闻机构有时也会出错。而对于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来说,面对众所纷纭的种种消息,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科技手段去伪存真。
  所有社交媒体用户包括内容筛选者和内容创建者都务必牢记:“哪怕你妈妈说她很爱你,也得核实一下才行。”(悠拉)
(责任编辑:宋宣)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现更不“自我”
Social media just isn't real.
Yes, you thought that everyone was just being themselves, but teens, those extrasensory beings, are fed up with all the flimflam and fluff that's all over their Twitters and Facebooks.
I take this information from a new survey. It says 69 percent of the 812 young people aged 13-22 insisted that they're very rarely themselves on social media. It's not clear who they actually are on social media. They can't all be Beyonc
and Jay-Z, can they?
This sense of an inauthentic virtual world has apparently caused them to post less. 66 percent said they had cut back.
Boys, though, will be big-mouths. In this survey, they were 70 percent more likely than girls to claim they posted everything about themselves, unedited.
Still, this quaint clinging to a need for their friends to be more real on social media smacks of a touching idealism. 63 percent said that they found it very tough to read their friends' "fluff" online. But they still presumably read it. It's a social convention, after all.
You might imagine that the older that young people get, the more perspective they have on the world, and therefore the social world.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deed. more likely than high schoolers (56 versus 47 percent) to look at their friends' fluffery and punish them with a defriending.
But don't think that age really equals wisdom (just look at any politician). At the same time as supposedly having no tolerance for slapdash nonsense, college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han high schoolers (31 percent versus 23 percent) to post things online without thinking.
How odd that colleges haven't thought to make money with a Self-Awareness 101 course.
Always with surveys, though, one wonders about their sponsors. This one, conductedby Harris Interactive between July 31 and August 14, was funded by the South Korea-based Naver corporation.
A press release for the survey informs me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study is because Camp Mobile parent Naver "is continuing to invest in understanding social-media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US teens and young adults in anticipation these new findings signal growing opportunity for group-based sharing platforms and apps." And according to anotherpress release, on the launch, Camp Mobile believes apps like Band "better mirror how people socialize offline."
That may well be true. How odd, though, to think that when people socialize offline, they are somehow more authentic.
Darling, what a lovely dress! Where DID you get it?
I love Hamish! No, really! He's one of my best friends!
It was WONDERFUL to meet you! I'll call you next week.
And how often does the call come?
社交网络是不真实的。
是的,你以为每个人都只是在“做自己”,然而,那些超敏感的青少年受够了推特和Facebook里满页面的瞎扯和索然无味的信息。
这是最新的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该调查称,812位年龄介乎13至22岁之间的青少年坚信,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很少“表示自我”。不知道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身份到底是谁,不会是碧昂斯或Jay-Z吧?
这种虚拟世界的不真实感使他们明显减少了发布状态的频率。66%的青少年表示很少更新状态。
然而,男生仍“口无遮拦”。该调查显示,表示会将关于他们的一切未加修饰地发布在网上的男生比女生多出70%。
不过,如果抱着“希望朋友在社交网络上更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奇怪想法,有点可怜的理想主义味道。63%的青少年表示,在网上看朋友的“瞎扯”绝非易事。但他们仍然会浏览。毕竟,这是社会惯例。
你也许会想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个世界会看得越透,因此形成了社会化世界。
实际上,大学生就是这样的。他们比高中生(分别占56%和47%)更喜欢看朋友在网上的瞎扯,并用拉黑好友来“惩罚”他们。
不过,别以为年龄与智慧成正比(只要看看那些政客就知道了)。据推测,大学生在无法容忍草率的废话同时,他们比高中生更倾向于(分别占31%和23%)发表动态时不假思索。
大学生从来没有想过用自我意识的入门课程赚钱,太奇怪了!
回到这个调查中来。有人好奇是谁做的调查。这是哈里斯互动公司(Harris Interactive)在韩国 Naver 公司的资助下,于7月31日至8月14日进行的研究。
看到了调查发表后,作者了解了其研究的目的——Camp Mobile的母公司 Naver“正研究美国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社交网络观念和行为,并希望这些新发现能应用于群组共享平台和应用。”另有报道称,Camp Mobile 相信诸如 Band 的应用是“反映人们线下社交的镜子”。
这也许是对的。但人们线下社交时,不知怎么的就变得真实起来,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
亲爱的,多好看的裙子!你在哪儿买的?
我爱哈米什!不!他是我的好朋友!真的!
见到你真好!下周我会联系你的!
但事实上多久之后才会联系呢?
(翻译:aisbest 编辑:Julie)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识营销的展现媒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