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至高中教科书是不是有很多种

(8)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9)练习使用多用电表(;(11)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度测定重力加证动量;香港地区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共设13个学生实验,实验;3.1.2大陆地区高中物理实验;大陆地区高中物理实验包含:(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5)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6)用单;(8)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9)传感器的;(10)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8)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9)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10)用油法测量分子的大小 (11)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度测定重力加证动量 (12)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3)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香港地区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共设13个学生实验,实验为物理学主要部分的力学,电学 能量守恒等重要实验。香港教学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在物理实验的资源配置方面要求顾及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做每一个实验的机会,让同学感同身受的体验物理学的乐趣以及其强大的对生活影响的意义。 3.1.2大陆地区高中物理实验 大陆地区高中物理实验包含: (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4)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5)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6)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7)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8) 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9) 传感器的应用
(10)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11)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2)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13) 练习使用示波器
(14) 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15) 大桥共振
(16)光导纤维 第 16 页
(1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8)扩散现象 (19) 多普勒效应 (20)布朗运动 (21)电梯中测体重 (22)太空中的失重现象 (2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运动 (24)平抛运动 (25)伽耳顿板实验 (26)引力常量的测定 (27)模拟电场线 (28)光的偏振 (29)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30)薄膜干涉 (31)皂液膜干涉 (32)泊松亮斑 (33)圆孔衍射现象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全7册中共设33个实验,其中学生实验有: (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6)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8)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13)练习使用示波器 (29)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共计7个学生实验,其余26个为教师演示实验或视频欣赏或简单口头阐述。其中学生实验含光学、力学 、电学、能量守恒等主要实验。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物理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十分的重要,人教版教材编设了多个主要的物理知识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素养。但是较香港地区而言,第 17 页
内地人多学生多,实验配置资源有限,物理实验的条件也相对的差很多。 4 两地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对比研究总结及启示 4.1两地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对比研究总结及启示[3][9][10]
综上所述,在两地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不同的大背景下,两地的教材内容编排也大有不同。
香港城市经济发达,香港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香港教育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对于理论性强的物理教学,要求更多趋向于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香港高中物理采用的牛津版生活与物理,主要采用图文并貌的编排方式,物理知识概念精简明了,教材显得丰富多彩,带着强烈的生活色彩,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的知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对知识活学活用。
中国内地地广人多,历年都有数千万学子参加高考, 高中物理教材版本多而不尽相同。随着经济的发展的,社会的进步教育越来越重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中。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注重物理知识的理论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在书中可寻。教材中文字篇幅占主要,图片在教材中点到则止,整体上人教版教材较香港牛津版更加追求学术风[],更加趋于追求与探究物理理论知识的本质,趋向于为培养科学型高素质人才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内地入口众多,学生对物理知识接受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同时,内地对理论型学者的需求也不是所有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物理课是为了懂得生活中的物理,懂的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则可,所以对教材的版本应该深浅有度,以适应不同需求的学子学习。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可吸取香港地区的经验,将物理理论适当的简单化,生活化,如多加一些生活现象的图片到教材中,多添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小趣事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等。同时,也可以简化教材中的文字,将文字精简而留有空间让学生对知识去思考,知识也显简单而不复杂。
本文在指导教师刘益民的指导下终于完稿。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职业品德令人尊敬,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与知识,更是学到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在此表示衷心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刘瑶.内地与香港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J].苏州:苏州大学, [2]王丽丽.国内现行两套高中物理教材比较分析[J].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3]胡少伟.香港教育改革政策的经验[M].《世界教育信息》,2012(7): 20-23 [4]潘露洁.内地与香港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J].北京:北大师范大学, [5]彭泽平,姚琳.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架构与经验与比较[M].重庆 :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 [6]庹静.物理课程标准与物理教学大纲的比较[J].《惠州学院学报》,2004(6): 68-69 [7]朱红.高中大陆与香港地区高中物理教材比较[J].《物理教师》,2004(4): 10-13 第 20 页
[8]蔡万忠, 周清.大陆高中物理教材之比较[M].重庆 : 渝西学院物理和电子信息工程系, [9]胡青友.高中内地与香港高中物理新课标的比较[J].《物理通报》,2008(2): 1-3 [10]陈慧锋,朱春莺.内地和香港高中物理课程的比较研究[M].深圳 :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物理教学,
第 21 页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香港与内地初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83等内容。 
 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目录对比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粤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章...研究液体的压强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9章 浮力与升力 9.1 认识浮力 9.2 ...  2.美国与中国在中学物理教材实验上的对比 在此项对比中,国内教材选用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 2004 年出版的《物理》[2]教材,美国教材仍然选用了《Physics―...  香港与内地初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物理教材 韶关学院 毕业论文题学专班目:内地与香港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对比研究 号: 业:物理...  本文把香港与中国大陆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即发展历史和教育思想、 课 程设置、教学大纲及内容进行了对比, 得出了一些结论:大陆物理教材在编写的重点、教学...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立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对比研究 【摘要】 中国内地与香港由于社会...教学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教学要求、 师资力量、教材使用等方面着手进行对比...  新、旧人教版教材对比分析) 关键词:人教版 物理 对比 摘要: 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与旧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对 比,找出新版教材的特点以指导教学。 人教版...  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主要差异的对比分析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由于其发展历史、 市场开放与产品多元化程度、 投资者结构等因素, 在投资与估值逻辑、交易规则、监管思路、...  本科学位论文 题 目 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stock market regulatory regime 姓学名号 所在...香港最好的中学排行榜
我的图书馆
香港最好的中学排行榜
香港最好的中学排行榜
NO1. 香港培正中学
  早期发展
  1889年广州浸信会教友在广州开办书塾,并于十一月廿八日通过办学议案,定名“培正书院”,举冯景谦为总理。虽然,香港培正分校建于1933年,但实际上该校至今已过一百多年历史。
  在1933年时,该校在何文田购地五万余方呎,建校舍。最初只设有小学六班,并没有设立中学部。直至1935年九月才开设了一班初中一。延至1938年,新校舍建立,增设了初中部。在1940年,增设了高中部。
  香港沦陷时期的香港培正中学
  在1941年,由于香港沦陷,校舍被占,被迫停办,教职员生惟有转往澳门或国内。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暂借九龙塘学校复课。次年则迁回何文田上课,设小学及初中。在1949年重设高中一。而在1950年,“私立广州培正中学香港分校”正式为“香港培正中学”。
  后期到今天的培正中学
  辟校之初,只有A、B、C、D校舍数间。至1952年,得政府赠地十二万余呎,遂发起新校舍筹建运动,全校员生热烈支持。1953年九月,新校舍﹝E座﹞落成,更恭请到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启钥仪式。
  六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校长林子丰先生呼吁创办专上学院及筹建六十五周年纪念校舍,学生家长咸表响应,即席捐助巨款者多人。不久,六十五周年纪念校舍﹝包括宗教馆、体育馆及G座课室﹞全部落成启用。同时,学校北面围墙外马路,由政府取名“培正道”。
  现在,该校铺设了电脑网络,设有多媒体课室、多媒体图书馆、多媒体示范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室、电脑辅助学习室、电脑辅助设计科技室,多媒体音乐室、电脑美术室、电视台、教学资源中心、宗教馆、雨天操场、更衣室、攀石墙、礼堂、控制室、多用途活动室、语言室、音乐室及体育馆。
  2006年,F座教学大楼落成,名命为许士芬博士大楼,设备有演艺教育中心、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教学中心、传意教育中心、环球教室、教师办公室、校园电视台等。
  培正中学共开设三十六班。中一至中三各六班,中四文、理组各三班,中五班别与中四相同,每班学生约40人。各班以信、望、爱、光、善、正命名,均取自圣经及校训。中六、七为大学预科班,每级三班,即文组一班、理组两班,以信、望、爱命名,每班学生约30人。
  日 - 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到访培正
  日 - 诺贝尔得奖校友 - 崔琦先生重访母校
  2001年 2月14日 - 台北市长马英九先生访问培正中学
  日 - 何添夫人陈淑芳女士纪念堂(H座)启用,同日郑成业校长荣休,由叶赐添校长继任。
  日 - 许士芬博士大楼(F座)揭幕礼暨“明日校园”启动典礼,荣邀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先生莅临主礼。
NO2. 元朗信義中學
元朗信义中学(Yuen Long Lutheran Secondary School)(校内以校名头一个英文字母作简称--YLLSS)是香港一所全日制政府津贴男女中学,位于新界元朗天水围天耀邨第二期,由基督教香港信义会主办。于1959年创校,1993年从元朗迁至天水围。
旧翼高五层,课室设于一至四楼;图书馆设于三楼;实验室设于四楼和五楼,地下为小食部,有十六张餐桌,当中六张是卡位,而普通坐位的椅子上则有同学的画,墙上有各学会的宣布栏。而新翼于零六年落成,楼高七层,地下至四楼都与旧翼连接,新翼地下是乒乓球场,有五张乒乓球台。三楼和四楼设有电脑室。一至四楼都设有一至两个课室。六楼设有小礼堂,七楼是天台,为。地下操场则有两个和一羽毛球场。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方面,2007-08年度全体高考生考获A的数目:18个,获A至C级比率:41.8%,合符本地大学最低入学要求学生百分率:82%。全部14个科目,其中有9科合格率达100%(其中经济、地理、历史连续三年合格率达100%),而全部科目合格率高达85.7%。语文科合格率亦高于全港:中文科合格率:98.4%、英文科合格率:95.1%。优良率高于40%的科目:中史优良率:100%、历史优良率:94.1%、经济优良率:72.7%、地理优良率:68.4%、化学优良率:45%、应数(AL):50%、文学优良率:42.9%。 文组最佳成绩:4A1B;理组最佳成绩:3A1B1D
中学会考方面,2007-08年度全部17个科目,其中有9科合格率达100%(其中化学、物理、地理、历史、视艺连续三年合格率达100%),而全部科目合格率高达97%。语文科合格率高于全港:中文合格率为:98.7%、英文合格率为99.4%。优良率亦高于全港,除英文外,所有科目优良率亦高于40%。 07-08年度文科收生平均成绩:23分、理科收生平均成绩:23分。 文组最佳成绩:30分(6A),是该校第一位拔尖的文科生;理组最佳成绩:29分。
NO3. 圣保罗男女中学
圣保罗男女中学是由香港圣公会创办的男女生一同授课的英文中学,位于香港中环麦当劳道33号。同址隔邻为(麦当劳道)小学校舍(原为附属小学上下午校共同校舍)。另于邻近坚尼地道7号对面前英童学校,现成为圣保罗男女(坚尼地道)小学校舍,作为推行全日制小学后“附属小学”的另一小学校舍。  男女中学是香港其中一间著名学校,创立于1915年(当时名为圣保罗女书院)。早期只收女生,1918年成为香港第一间规定学生必须穿著校服的学校,1945年战后复课,兼收男女学生,是香港首间男女同校学校。2001年向政府申请成为直接资助学校,成为首间直资中学。  学校除现有的三个校舍(中学、(麦当劳道)小学、(坚尼地道)小学)外,于附近歌老打路另设有学校专用室内游泳池,供校内中小学学生上体育游泳课堂之用。亦开放给会员及校友使用。
NO4. 拔萃男书院
拔萃男书院(Diocesan Boys' School),是基督教圣公会教区所设办的一间学校,成立于1860年,设有中学部以及小学部,只录取男生。地址位于九龙旺角亚皆老街,是一所全日制只收男生的学校。   由於香港不少官商名人都毕业自这间学校,加上这学校学生於公开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取得骄人的成绩,故此被香港市民视为名校之一。   拔萃男书院创校初期为私校,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接受当时殖民地政府津贴,成为一所津贴中学。在回归後,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资助制度,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後决定,为减少所受的限制,改为接受政府直接资助,於2003年改为直接资助学校。
NO5. 拔萃女书院
 拔萃女书院是本地一所具国际视野发展的文法学校。在1860年,由香港圣公会创办,成为本港一所提供优质全人教育的女子中学。此外,拔萃女书院是由学校的校董会管理,当中包括不少有才干的行政人士,使本校运作完善,坚守办学宗旨。自创校以来,本校一直是以政府津贴的模式办学,迄二零零五年九月开始,以中学一年级为起点,转为直接资助模式办学。   办学理念   拔萃女书院致力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的一所具前瞻性的学府,培育学生具有崇高理想、实践基督教义、秉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及抱守民主信念,俾能在国际社会上主动作出贡献。   本校秉持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冀在现今活跃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成为高效能教学的楷模,使学生们充分发挥潜能,并乐于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而教师们亦能尽展所长,激励年青一代打破成规,延续卓越表现。  办学宗旨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本校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健康成长及展现才能。此外,学校亦为同学们提供充实和愉快的学习机会,冀能助她们在面对人生的挑战前作好准备。   本校特别重视以下各方面:   ·& & & & 从基督教义及品德教育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 & & & 提供文、理与科技等课程,鼓励学术探究,使分析技巧日见精进;  ·& & & & 透过各项课外活动,提高个人和群体的沟通技巧;  ·& & & & 维持专业的、具使命感与爱心的教师队伍;  ·& & & & 提供精良的教育设施,以配合学生现有及将来的需要。  学校历史  拔萃女书院创办于公元1860年,最初命名为「拔萃女子训练学校」,由首位维多利亚主教史密夫的夫人向多个欧洲团体筹措经费建立,校址位于般咸道及东边街 附近。六年后改名为「拔萃女子学校」。1869年,由于经济困难,学校局限其服务范围,只为孤儿及贫困华籍女子提供教育,直至1878年始获得政府资助。 1913年正式迁往目前佐敦道校址,并于1920年订定「励志扬善」为校训。   日军占领期间,学校曾成为日军宪兵队总部,直至1945年九月始重新开放。五十年代学校相继兴建三座大楼以容纳人数不断增加之学生。   鉴于有提升小学及中学设施的需要,校董会决定作大型的扩建计划,分别于1993年及1996年落成两座新翼校舍,使学校设施更趋完善。   在未来两年,体育馆大楼会进行重建工程。将来落成的新大楼会提供各项全新的教学设施,以配合学校发展的需要。
NO6. 金文泰中学
金文泰中学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官立中文中学。  1925年,精通中文和广东话的金文泰爵士,就任香港总督。他热爱中国文化,加上当时包括冯平山在内的多位香港华商,都希望开设一所用中文做教学语言的学校,首间中文官立中学因此诞生。  官立汉文学校开设前,香港大部分中文中学,都由民间私办。根据李我所述,私塾仍然保留至太平洋战争结束。而民间私办中文中学毕业生,多数会在中国继续升学,课程亦衔接中国学制。  官立汉文学校在1926年开课,首任校长为当时的汉文视学官李景康先生。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港岛。太平洋战争期间,由于日军占领香港而停办。战争结束后,于1945年复校,并在1946年为官立汉文高级中学。  1951年,殖民地政府为纪念金文泰爵士对中文教学的贡献,将学校易名为金文泰中学。战后复校后,一度与皇仁书院共享坚尼地道校舍。1961年9月,金文泰中学迁入现有位于北角炮台山道的校舍,并于同年9月启用。  该校于2000年至2001年获校友提名,参加优质教育基金主办的杰出学校奖励计划,结果在校风及培育一项评选中获颁优异奖。  知名校友  冯秉芬爵士(日—日1921),于1921年肄业— 香港商人和政治家,前市政局、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议员(1951年至1972年)   利荣森,于1935年毕业— 利希慎家族成员   杜祖贻,于1954年毕业—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系主任兼研究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讲座教授、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校荣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   小思— 近代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   梁国雄— 第三届香港立法会()议员   曾荫培— 前香港警务处处长,新创建集团执行董事   李明逵— 前香港警务处处长,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   郑燕祥— 亚太教育研究学会会长、教育学院研究及国际合作中心总监,兼任亚太教育领导及学校质素中心主任   靳杰强,于1962年毕业— 著名设计家   雷明德,于1962年毕业— 前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年)   尹德胜,于1962年毕业— 香港品牌发展局主席、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   杨兴安,于1964年毕业— 作家   刘世镛,于1967年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   冯国培,于1968年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院长   叶青霖,于1974年毕业— 著名摄影师   利嘉儿— 无线电视合约艺员   阎韵— 钢琴家   卢觅雪— 商业电台节目主持
NO7.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Belilios Public School)是一所位于香港港岛东区的官立女子中学,是由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董事、著名的犹太裔慈善家庇理罗士在19世纪末创立,多年来为香港培养了不少名媛、高官及艺人。  历史  1890年,政府设立中央女子学校。1893年,庇理罗士捐了二万五千港元与中央女子学校,以便学校能在中环好莱坞道中央书院原址兴建一幢三层高的新校舍。为感谢庇理罗士的捐献,学校改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1965年,庇理罗士女子中学从中环搬迁到今日位于天后天后庙道的校舍,并开始采用今日的校训“登高见博”,及新的校歌和校徽。此外,学校虽然是一所英文中学,为表示学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设计校歌时学校决定把第一句的校训用国语唱出来。   班级  庇利罗士全校共有33班,由中一至中五每级各五班,分别为“B”、“P”、“S”、“H”、“K”班。
NO8. 圣士提反书院
圣士提反书院(St. Stephen's College)乃一所香港的津贴男女中学,位于港岛南区赤柱东头湾道22号,占地面积约150,000平方米,为香港最大的一所中学。学校于1903年正式创立,当时只有6名学生就读,2005年至2006年度,有达1,099名学生就读。现任校长为罗懿舒博士,乃创校百多年来的第一名女性校长。   圣士提反书院为香港114间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言的中学之一,除中国语文、中国历史、中国语文及文化科、普通话、美术、音乐及体育外,其余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言。
NO9. 香港华仁书院
 香港华仁书院是一所香港著名男子英文中学,位于香港湾仔,由天主教耶稣会营办。  华仁书院在日由徐仁寿成立,是香港第一所由华人管理的英文中学。日,由耶稣会接办。1941年日军侵略香港,学校停课,华仁书院地牢改为红十字会站。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校于9月8日重开,及后曾开办中文中学,但于1950年结束。1955年迁至皇后大道东现址。
NO10. 英皇书院
英皇书院(英文,King's College,KC)于1926年落成,前身为成立于1879年的西营盘学校(后迁到今李升小学的位置),是位于般咸道的著名男子官立中学,中六、七招收女生,是114家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之一,一般称之为英文中学。
NO11. 伊利沙伯中学
利沙伯中学(简称伊中、伊利沙伯;英语:Queen Elizabeth School,QES,QE)是香港首间政府男女英文中学,坐落于香港九龙旺角洗衣街与太子道西交界的小丘上,毗邻新世纪广场、中华基督教会协和小学及香港布厂商会公学。建校构思始于1953年,时值伊利沙伯二世登基。1954年9月,借用英皇书院校舍开办下午校,并于1955年10月正式迁至旺角现址。  1962年,新界西贡区斩竹湾的校营启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校徽由原来的英国皇冠改为教育署标志。其后,教育署于2003年被教育统筹局(教统局)取代,校徽再度更改。2004年9月,新翼校舍启用。
NO12. 香港真光中学
 香港真光中学是香港一间由基督教传教士那夏理女士创办的女子中学,位于大坑大坑道50号。附设幼稚园及小学部,而它们却是男女校。该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校训为“尔乃世之光”,其校服为中式长衫。  真光是南中国第一间女子学校,创立于1872年,原址在广州,1935年于香港建校。现时是香港其中一间以良好校风和成绩著称的女子学校;英国殖民时期,爱德华王子亦曾经到访该校视察。是114间获准以英文教学的中学之一,统称“英文中学”。  历史  于日,真光校祖那夏理女士于广州金利埠(沙基)创立真光书院,当时只有六名学生,为南中国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1935年,何荫棠博士于香港坚道设立真光小学,并附设幼稚园。1947年,学校增设中学部,学校更于1948年为香港真光中学。1950年,香港政府拨出大坑道公地约四万平方呎予真光建校舍,学校便由坚道迁往大坑。学校于多年来亦不断扩建,新增了不少设施。自1998年开始,只开办英文班,不再有中英文部之分。  特色  穿著天蓝色传统校服长衫,绑著传统孖辫,一直是香港真光中学学生的特征。不过在2004年,该校放宽制度,容许学生绑马尾上学,现时孖辫已经不是必要。
NO13. 喇沙书院
喇沙书院 (La Salle College) 是著名的男子天主教中学,由喇沙会修士于1932年创立,位于九龙城区。
◎成立与初期发展
  1917年,圣若瑟书院的修士在漆咸道设立了一所小学。当时,九龙发展迅速,对学位的需求急增。圣若瑟书院的校长艾玛·撒隆修士 (Brother Aimar Sauron) 认为需要在九龙兴建一座新的校舍。1920年代末,他在界限街购置了一块土地,作为发展新之用。
  日,港督贝璐爵士 (Sir William Peel) 为新校舍奠基。日,校园的设施已经能够容纳八班,共303名学生。当时学校由圣若瑟书院的五位修士和漆咸道学校的四位辅助教师共同管理。
  学校于日正式开幕,由七位修士共同管理。艾玛修士成为首任校长。几天后,40名学生开始在校舍西翼寄宿。当时有14班,共540名学生。大概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欧洲(特别是葡萄牙)血统。
  其后七年,学校在艾玛修士的主理下蓬勃发展。学生在大学入学试取得优秀的成绩。数个实验室、四个和一座标准相继落成,并于校园内竖立一座圣约翰·喇沙的塑像(保留至今)。学生人数于1935年增至805人,至1939年更达106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地影响到的运作。港英政府征用了校舍作为军事监狱,后来改为医院。为了继续教学,修士在街道对面建立了临时教室。到了下午,修士则到医院提供协助。
  1941年圣诞节,沦陷。日军接管了校舍,驱逐修士,校舍则变成仓库。当时香港食物短缺,港日政府鼓励市民离开香港,一些修士因此于战时避居越南。学校创办人兼首任校长艾玛修士于1945年在越南去世。
  1946年,战事结束,卡西安修士 (Brother Cassian Brigant, OBE) 开始筹划重开学校,并很快录取了600多位学生。港英军政府却于1947年再次征用校舍,成立第33综合医院。在柏德烈·唐纳修士 (Brother Patrick Toner) 的领导下,学校迁移到何文田巴富街的临时校舍。虽然当时学校遇到不少困难,但校内活动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了纪念艾玛修士和卡西安修士对学校作出的杰出贡献,学校于2006年开幕的两座新翼,分别以两位修士的名字来命名。
  ◎战后发展
  1956年,斐力修士 (Brother Felix Sheehan) 接任校长。日,他从军政府方面取回校舍。此后,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分成中学和小学两部分。1957年,喇沙小学成立,由彭亨利修士 (Brother Henry Pang) 担任校长。
  1970年代中期,校长拉斐尔修士 (Brother Raphael) 和其他修士商量后,认为旧校舍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全面翻新耗费庞大,因此修士们决定拆除旧有的校舍,重建一座设施现代化的新校舍。为了筹措重建资金,校方把一部分土地卖给了数间地产发展商,建成包括碧华花园在内的一些私人住宅,因此新校园的占地比以往减少。重建其间,教学活动继续进行。1982年,喇沙书院金禧纪念。同年2月19日,新校舍由港督麦理浩主持开幕。
  新校舍楼高七层,可容纳超过1800名学生。校舍作四方城设计,分东南西北四座,中央建有花园和。花园里面放置了一座本来竖立在旧校舍门口的火炬型石雕。所有房间都设有中央空调,并安装了双层玻璃窗,以减低往来邻近启德机场的飞机所发出的噪音。除了课室之外,新校舍提供了大量进行学术和课外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科学实验室各两个、一大一小的演讲厅两个和其他多用途活动室。此外,是次重建扩充了不少运动场地:包括一个全天候400米(六线),一个标准人造草地,一个奥林匹克标准50米室外游泳池,一个,一个,两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健身室,一个壁球场,并有一个体育馆,可以用作篮球场和六个。它的看台长廊还可以用作乒乓球室及考场。这些设施主要由 Rev. Brother Alphonsus Chee 及谭玛士修士 (Rev. Brother Thomas Lavin) 主导发展。
  ◎近年发展
  为了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家长教师会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于1995年1月成立。家教会举办很多活动,例如阅读会,中一新生适应周、春茗、(内地和外地)教育机构参观交流、旧生分享演讲等,构成生活极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活动都很受学生欢迎,当中不少更是以学生作为中坚分子,协办筹划的。很多家长都是喇沙书院的旧生,他们因著这些活动和学生接触频繁,对于推广学校的传统文化,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起了很大的作用。
  1996年9月,学校的和急需重新铺设。喇沙基金会在家长教师会的协助下,共筹得超过五百万港元,并得到香港赛马会捐助同等的金额。重铺计划于1998年10月完成,设施改名为喇沙书院·香港赛马会田径及足球场。
  1998年12月,学校主办了第三届亚太区喇沙会教育会议,接待约130个与会者。是次会议决定成立喇沙会办公室,以谭玛士修士为召集人,联系喇沙会在香港成立的各个机构及其成员。2004年12月,超过150名喇沙会修士和学生来到香港参加第七届亚太区喇沙青年会议,由校长谭玛士修士主持,主题是“共同以信仰带出服务”。
  2004年夏天,学校开始进行校舍改善工程,两座新翼于2005年落成,以学校两位前修士校长艾玛和卡西安命名。这次工程为学校增加了32间课室,包括一个大型电脑室和一个多媒体学习中心。
NO14. 观塘玛利诺书院
观塘玛利诺书院(Kwun Tong Maryknoll College)简称观玛,是一所的男子中学,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2005年的生活主题为“热爱生命 丰盛人生”(Cherish Life Nourish Life)。  办学宗旨  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   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尊敬天主及秉承基督的精神去爱人   学生会架构  在会章所写,学生会采用四权分立形式运作,属下四个组织分别为:仲议会、代表会、干事会及编委会。但实际上由校方主导学生会架构、功能、决策以及做什么活动。  出版刊物  学生报《长青》 ,现已由老师主导为校报  校刊   观家报,家长教师会刊物   Book House,图书馆刊物  各学会及服务小组刊物   观玛民报  《观玛民报》由一群观玛校友自发性发起,完全属义务、非牟利性质。成员包括来自各方的观玛校友(包括法律、教育、医护、工程、新闻及出版等界别人士)以及同学、老师、家长和观玛员工等。  《观玛民报》的成立目的,是报道观玛的实况。准确、客观、持平、平衡的观玛新闻和资讯报道,不群、不党、不偏、不倚、不受外力影响、编辑自主、新闻的专业性、新闻操守,是我们竭力追求及维护的东西。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现有的渠道无法提供完全准确、客观、持平、平衡的观玛资讯报道,因此我们才成立《观玛民报》。  非典口罩  在这年里面,观玛这间真是发生了好多好多事。学生会的自由论坛墙都要留低真名,公民教育组的&&透视&&同针对家长市场的&&观家报&&,高信力太低,不可信。至于&&长青&&,因为届届主编同编辑都不同,选举时有没人选都成为了疑问,加上有老师主导,不能保证可不可以反映同学的意见。&&非典口罩&&这份非典型的草根报纸,是有立场,但是真是同学的声音。大家筹备没经验,网页用FRONTPAGE好CHEAP地做,功课忙,错别字多,打字慢,文章组织好可能不是很通顺,希望大家见谅,因为我们已经尽我们可行的力量去做,作出贡献。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去香港读高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