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电商与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电商以及媒体有哪些区别,请举例说明。是论述题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社群电商-付在朝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社群电商-付在朝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摘要:吴酒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通过优质内容聚合社群,再通过社群找到用户,根据需求去打造产品,
吴酒(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晓波频道的商业逻辑,是内容、社群、产品形成三位一体,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对知识、社交和消费的需求。
&未来是社群和社群之间的竞争,谁能更多地占有用户时间,谁就赢。
&假如你本身有一个社群,然后依托于这个社群找到用户,根据用户的需求去打造产品,这就变得特别简单了。
口述 / 吴酒CEO 陆斌
整理 / 天下网商记者 何承轩
买下一个岛,种一片杨梅树,等上16年,酿成杨梅酒,这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的情节。
不过,那个早就开始做自媒体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把这件事变成了现实。2015年6月,&吴酒&横空出世,引起了频道上百万用户的热烈追捧。
在这样一个内容电商的成功案例背后,不仅有&吴晓波频道&独特的运作模式,还有社群的支撑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款像&吴酒&这样的产品,究竟是如何打造的?
7月15日,新榜在上海方糖小镇举办了一场沙龙,吴酒CEO、蓝狮子出版社前副总裁陆斌深度分享了&吴晓波频道&的电商实践经验,以下是演讲实录,经《天下网商》整理:
吴酒去年产生了近1000万的销售额,是因为发生了一件和社群有关的,好玩的事。
这个项目在日上线。我从9月份开始接手,把它当成一个公司来正式运营。从那时到现在,吴酒一共经历了四次实验:
最开始是去年6月18号,限量5000瓶33小时抢光;
然后是10月20号的72小时预购,你需要多少我生产多少,因为接下去很快就要过年了,我们卖出了3万多瓶贺年款;
再到今年3月23号,众筹认领杨梅树,947个树主组成了新的朋友圈 ;
最后是在6月15号,用无人机在杨梅岛上做直播处女秀,获得522万人观看。
优质内容是基础
和内容打交道特别苦。写一篇文章很费精力,如果你把所有的能力都放在内容这一点上,就会变得特别忙。比如像吴晓波,他每年要写1本书,读50本书,写很多专栏,做50场演讲。这些事情把他的时间切割得非常碎,但是他还是要(为吴晓波频道)贡献很多内容。
著名财经作家 吴晓波
所以,如果把人格化做到极致,把宝押到一个人身上,风险就特别大。我们设计了一个虚拟化的人物,巴九灵。如果没有设置这样一个角色,吴晓波频道就不会有更多内容上的拓展。因为吴晓波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用团队的力量,缓慢、持续地打造内容。
好的内容永远不会过时。频道里面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我们之前做的杂志的延伸。比如M周刊的前身就是我们的《蓝狮子经理人》。吴晓波频道的定位人群是中产阶级,而创业和理财,是中产阶级关心的两大话题。所以我们很多内容都围绕这些话题来做。
我们设计内容的原则是:
1.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我们坚持原创,当然,如果你觉得生产文章很累,也可以挑选文章转载,很多平台是这样做的,但是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2.要对内容进行板块化的设计:内容和团队都可以不断地换,但是只要板块存在,其实就很容易复制。
3.可以标题党,但要有内容支撑:我们团队把一半以上的精力都花在取标题上。一句话,你可以丑,也可以漂亮,但不能平庸。
我们从一开始设计好了变现路径。大部分传统媒体人转到新媒体来,最先想到的就是广告模式,做内容来吸引用户,用广告套现。吴晓波频道用的是广告+的思路,通过美好的店、大头商学院、旅行、思想食堂和理财这五个模块,支撑起变现路径。
从前内容只是一个载体,今天通过内容做电商才成立。但光有内容不行,吴晓波频道的商业逻辑,是内容、社群、产品形成三位一体,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对知识、社交和消费的需求。
从内容到产品之间是可以直接打通的,比如罗辑思维把书来当做流量和用户之间黏连的载体,一条做电商也是这样。吴晓波频道要做社群,有自己的考虑,下面我可以说说为什么。
为什么要做社群?
吴晓波频道产品上线一个月的时候有20万粉丝,一周年的时候粉丝大概80万左右,现在180万。这么大规模的粉丝应该要怎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之前吴晓波频道的粉丝在北京搞过一场偶然的自发线下活动,这让我们发现了做社群的可能性。微博+微信,让社群的建立变得愈发容易,成本趋近于零。我们现在只有一名运营成员日常管理着全国81个城市的书友会。
其实我们的社群本身也是产品,因为需要缴纳180元的年费。但是,社群经济还有另一个价值面。假如能把社群成员的群像画出来,就一定会找到他们的需求点。把他们的需求点进行产品化,这就是我们的产品思路。
归根到底,吴晓波频道是在做社群经济的发掘,这和粉丝经济不同。粉丝经济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容易受到一些新事物的诱惑。长久的经营,必须要基于给一群理性的用户提供对应的产品和服务。
然后,一定要把用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我们的产品中有许多元素是从用户互动中获得的。听取用户的意见,再反馈到产品当中,不断提升。
另外,要避免产品同质化,所以要根据自己的群体提供差异化。你想卖出一双鞋,你也得和别人说出不一样的故事。你的商品必须和别人不同。通过社群讲故事,传达新情感符号,会更精准和容易一些。
我们在发掘用户的参与度上是这样做的:今年我们做了四款酒,分别代表四个季节。但是设计都不是我们做的,而是社群成员提供的解决方案,众筹来的设计。因为有了社群,做产品变得特别简单,而且还能和用户高度互动,让他们觉得这不是我们的产品,而是你们的产品。这样比你请最好的设计公司都要好。
吴酒的各种包装设计
其实社群的进入门槛特别低。不过,社群的核心其实在于时间,用户参加你这个社群的活动,就没时间去干别的事情了。要让用户觉得花时间在你这个社群里是值得的。未来是社群和社群之间的竞争,谁能更多地占有用户时间,谁就赢。
产品如何设计?
我们的杨梅岛算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吴晓波在1999年买了千岛湖的一个岛,然后岛上的杨梅卖不掉,还不好运输,才想到要把杨梅变成某一种商品。因为每年投入农业产出慢,于是才有了吴酒这个事。
大家知道传统的制造业,最痛苦的是库存,20%变成了库存,利润20%,你就白忙活了。因为农产品利润率低、竞争激烈,而且很难找到用户,如果没有背后吴晓波频道这个百万用户级别的平台,我是不敢做这个事情的。
新商业和旧商业的最大区别也就在这里:有没有找到你的用户?有没有直接面对用户,经营用户,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产品?
其实对在座各位来说,不用百万,有十万用户足够了。但是不能先有产品,再去找用户。跟我们合作的建德酒厂,一直在做产品,甜酒酿、鸡蛋都有,做得都非常好。我说,那么你想卖给谁呢?
假如你本身有一个社群,然后依托于这个社群找到用户,根据用户的需求去打造产品,这就变得特别简单了。反过来,就不成立。
你的产品必须围绕着你的核心竞争力和你的社群用户来完成设计。
选怎样的市场切入?
切小市场比大市场好做得多。吴酒就切了杨梅酒的市场,白酒的市场规模是5000亿,啤酒也是5000亿,葡萄酒还有500亿,杨梅酒连1亿都没有。但是吴酒现在可以说是杨梅酒的第一品牌了。
切入小市场,一运作就可以到这样的地位。
不能存在通吃的想法,比如每个人买我的一瓶水,我就发财了,所以我就要做一款全中国都买的水。再比如如果你做白酒,怎么做也很难和茅台、五粮液去比。所以要选择切入的市场,最好是没有巨头,特别是国外的巨头。他们的经验和资本,都不是你能够抗衡的。
失控式增长
这里有两个点可以讨论:互联网到底是不是万能的?电商到底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虽然百货商场的销售额在不断下降,但shopping mall一定不会消失,因为它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你的项目想长久发展,就必须有线上线下的互动。今天吴酒就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从最开始的限量5000瓶卖,到72小时的预购,再到众筹杨梅树,最后用直播来卖酒,这些都不是传统酒企业能够看懂的,他们没有这么想过也没有这么做过。
其实产品是什么不重要,最终要的还是产品要有文化内涵以及合适的消费场景。要多打造产品的消费场景。酒就是一个有度数的液体,但是你把它赋予这些东西以后,就是在用做内容的方式做酒。
我们也启用了新的代理商管理模式。传统的经销商有非常健全的全国网络,但是用户在哪里,他们也不知道。而我们社群里包含了原来就在做酒,和原来没有做过酒,但是想做酒的人,他们构成了我们的地面渠道网络。所以今天吴酒到达终端用户只需要两级。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做事一定要越轻越好。比如,不用急于去开发一个自己的app。多利用现成的工具,好过自己全新开发一个新平台,虽然会受到一些限制。如果微信、QQ群能满足眼下的需求,就应该好好利用。在资本的钱来之前,如果每天花80到100万在开发app上,手都会发抖。
另外,自己建工厂同样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要避免过&重&的诉求,比如利润最好都归我这种想法。所以我们的酒也好、茶叶也好,所有的都是工厂代工的。我们输出品牌、模式、管理标准,甚至可以输出资本,但是永远不要自己去做,而是找价值观和品质完全相符的第三方。
我们的产品把颜值放在第一位,品质则是基础,做到更接近用户需求。然后,把营销做好。
吴晓波老师只来过我们公司一次,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今年,吴晓波频道可以做到5000万的营收,资本的估值是10亿左右,而吴酒去年的销售额是1000万。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作为一家公司来说,一定要给到足够的空间,最好有失控式的成长。
离开吴晓波
大社群中衍生出来的产品,要长期发展,始终依托于吴晓波频道,行不行呢?
不行,因为这是单一的渠道。并且频道的这些粉丝是不是我真正的用户,也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今天吴酒在做一个什么事呢?运作一个吴酒自己的社群。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用户群体,但这一点还不够,你应该有自己的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吴酒的新客群和吴晓波频道的群体有部分交集,部分又是完全重新找到的。
一开始吴晓波频道为我们引入了大量用户,但对于吴酒而言,在之后吴晓波一定会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东西。香奈儿、爱马仕、彭博社,这些都是人名变成的品牌符号。
(编辑 / 吴思凡)
NEWRANK?,是新榜举办的面向新媒体商业前沿的闭门高端交流沙龙,以商业、连接、前瞻为核心,为内容创业者提供稀缺知识经验。
相关文章推荐你的位置:
> 除了广告、电商和会员费,社群还有哪些更具价值的商业模式?
发表于( 15:36) 本文标签:
浏览量:2168次
&&&&值班编辑QQ:
文 | 群幂Richard
若从动机上来看,商业变现可能是所有社群最为关注的话题。不过跟所有产品一样,这一块却是最难把握的。本质上来讲,变现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难的是如何将社群做起来。
商业模式是根植于产品本身的,几乎没有一套通用的商业模式可以用在任何一个产品上。社群也一样,由于社群种类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商业模式去套用所有的社群。
现实就是如此,同样的商业模式,用在别人身上变现了,自己拿过来却收效甚微,甚至引起群成员反感。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极其复杂,最主要的就是商业模式是否能与社群的属性相匹配。商业变现一般是社群运营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结果,绝对不会生硬,也不会无中生有。因此,社群的深度运营是十分重要的前提。
正是因为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属性,因此,以下介绍的这些商业模式,是如今比较多的社群所走的路子。每个社群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配以持续的深度运营,方才可能收效。
一、几种常见的社群商业模式
很多人会把社群当作纯粹的营销渠道,这在社群的商业模式上也会有所体现。因此,目前常见的社群商业模式中,或多或少都与传统营销思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社群的爆发期,虽说简单粗暴,却也直接有效。
1、社群广告变现
通过广告变现,本质上是把社群当作广告投放渠道。社群是一种媒体,有媒体就可以有广告,这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任何广告都应与媒体形式相匹配,否则就是无效的。
社群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把其当作广告投放渠道,肯定不能采取传统的只求浅层触达的打法,“丢完即走”注定行不通,你的广告很容易被群成员看作是垃圾信息而被过滤掉。社群本来就是重运营、重互动的,群成员(用户)又是相对精准的,因此广告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社群运营和精准的群成员匹配上才会有效果。有时候甚至需要将广告当作社群内容、活动的本身,就像很多自媒体网红,广告与内容深度吻合,让用户傻傻分不清,粉丝甚至戏称自己每天就是特意来看广告的。
不过,社群不似网红,能有规模庞大的粉丝基数。社群经过高精准化的成员筛选,人数必然不多,所以广告的覆盖率不会大,这自然会掣肘社群变现。因此,社群广告是难以作为一种持续大规模的变现方式的。
2、社群电商变现
社群电商实质上就是,我有商品,通过社群作为渠道卖给你。社群应当卖货,这是逻辑思维提出的主张。如今,电商已成了很多人做社群的动力和目标,社群只是他们的工具,比如母婴社群、美妆社群等等。反过来,很多本来尚未变现却又运作得不错的社群,也期盼能够通过电商而实现变现。
社群电商跟社群广告类似,优势在于群成员的高精准和高互动(当然这是针对成熟社群而讲)。这便要求社群主在进行商品挑选和售卖时要做到与群成员精准对接、有的放矢,如此,群成员才有可能买账。而这,前提也必须是对社群有过深度运营,社群已经有了良好发展。
纯粹地把社群当作产品售卖渠道,缺乏前期的深耕,这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如今早已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时代。除此之外,社群电商同样会受群成员人数不多的限制。所以,就电商来说,我更看好网红模式,想要通过电商变现,必须要有大体量的粉丝基础,比如罗振宇和张大奕,他们做电商是很容易成功的。网红作为自媒体做电商,实质上是把传统媒体的流量优势搬到互联网上来了,所以容易变现。
3、收会员费变现
通过收取会员费的方式变现,可以说是最为简单直接的变现方式了。所谓的收会费,即是群成员在加入社群之时必须向社群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加入社群、参与社群活动、享受社群服务等等。
这个很容易理解,如果社群或者社群主相对于群成员来说,本来就存在着势能优势,那收取一定的“门票”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否则就“不带你玩”。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付费型社群”的做法。
不过,我更愿意把收费单纯地看作是入群门槛,而不是社群变现的主要手段。社群不同于粉丝群,它是有着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人群聚合,因此群成员是必须经过筛选的,收费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你愿意为入群付出金钱代价,那基本可以认为你对社群是高度认同的。
总的来说,收费不足于支撑一个社群的商业变现,毕竟群成员数量有限。收高了群成员会减少,想要吸引更多的群成员又不能收高,总体上来说数量不会大。而且一旦双方建立了收费关系,则可能破坏群成员间的平等和互动关系。群成员在心理上会认为自己进社群是花钱买了产品或服务的,社群必须对我负责到底,这将给社群的运营带来巨大压力,得不偿失。如果一开始就把收费只当作筛选手段,则不会有这些后续麻烦。
二、某些特定类型社群的商业模式
以上介绍了3种通用的社群商业模式,大部分社群都可以尝试。而我们知道,社群是率先在某些领域觉醒的,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行业类社群,在商业模式上也会有原有领域的烙印,比如培训型社群、产品型社群、公司型社群。下面将一一加以介绍。
1、培训型社群
培训型社群在变现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似乎只需把本已存在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分享模式搬到社群中来,从而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直接变现。
培训收费本质上是把群主或专家已有的势能进行变现,要么是群主不断产生优质的内容等进行输出,要么是定期邀请嘉宾进行分享,群成员为学习知识或培训技能而付费。这种类型的社群在变现上比较直接有效,其商业模式在社群兴起前就早已存在,大部分知识培训类社群都走的这种商业模式。
培训型社群主要赚取的是群主和群成员间的势能落差,因此这种社群比较适合知识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比如法律、医疗等等。在互联网产品、技术等的培训领域也能奏效,因为如今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相对较高,而且也渐渐建立起了为知识付费的观念,对知识能给自己带来增值的观点也比较认同。整体上看,这种商业模式是成立的,而且是可复制的。
不过,培训型社群对“师资”和持续优质内容的输出会是巨大的考验。由于其变现严重依赖新成员的加入,即是必须不断地拉新,这要求社群必须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而对于老成员来说,社群也必须对其不断输出新内容,这便在“师资”上提出了要求。能不能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直接关系到变现的持续性。
2、产品型社群
要说商业模式与社群属性结合最为紧密的,非产品型社群莫属。我所说的产品型社群,指的是社群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属性气质,由群成员共同创造产品和服务,进而在社群内或社群外进行变现。比如一个母婴社群平时经常探讨市面上纸尿布的优缺点,吐槽没有一款好用的纸尿布,那么社群就可以收集这种需求,生产一款全新的纸尿布品牌,并且让群成员参与产品设计,甚至向群成员众筹资金生产这款纸尿布。我们经常提及的小米社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型社群。
在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群成员既可作为用户提出需求,又可作为生产者参与产品生产。产品型社群通过创造产品进行变现给人一种瓜熟蒂落的感觉,即产品的涌现是社群发展自然而然生发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社群的企业化。
因此,产品型社群的商业模式与社群电商是完全不同的。社群电商是把社群当渠道,即我是先有货,然后向社群成员售卖,这是从B端到C端的信息流传。产品型社群是先有需求,然后群成员共同创造出产品再售卖,这是从C端到B端的信息流传。二者信息传递的方向反转了。所以,这种C2B的模式,决定了产品型社群推出的产品或服务一定是扎根于群成员的新产品、新品牌,而不是从别处拿现有产品向社群售卖。
正是这种从C到B的模式,决定了产品型社群的核心是倾听,即通过互联网社群的手段获取群成员需求,并让群成员的声音起作用,而不是将自己的产品或想法强制传播给群成员。这就要求想通过这种方式变现的社群,要切切实实转变观念,这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3、公司型社群
如果说产品型社群可以看做是社群的企业化,那么公司型社群则反过来了,是企业的社群化。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企业通过社群的手段组织客户,提高互动反馈。以往企业和客户之间是几乎无交流的状态,除了一些市场调研活动外。随着社群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社群这种形式在组织客户、需求调研、产品改良上的重要性,于是便以公司为中心,把客户组织起来进行社群化运营。
比如现在很多的公司都有用户群,一些运作成熟的用户社群,公司与用户能形成良好互动,甚至形成了以公司产品为核心的文化调性,这对提高品牌的忠诚度、改进产品生产、促进品牌传播等具有很大价值,无疑也是社群的一种商业方向。
不过,公司型社群从组建之初便是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企业和用户的对立。因此在群成员的互动活跃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将使得其商业价值打折扣。这种基于利益的社群连接,关键点是要形成社群文化和社群价值观,这样才能吸引新成员、刺激活跃度,达到自发展。
三、更具价值的社群商业模式
以上介绍了几种比较常见的社群商业模式,这些方式都已或多或少被验证过,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做法还远未发掘社群的真正价值。
既然社群和社群经济是大风口,那么我们就不能过于短视,只看到眼前利益,透支式地通过社群进行短期变现,这对宏观的社群发展环境来说是一种污染。社群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组织方式和经济形式,必然要有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
上面介绍的几种变现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基本上都是把群成员当作被攫取的对象,当作局外人,是他们变现的主要来源。这与社群独立平等、互相协作的本质是相矛盾的。
所以,我们应当转变视角,社群既然是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价值观的人的聚合,那么群成员与社群主就不应该是对立的。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群成员当作团队或组织的一份子,由此将会生发出更具价值的社群商业模式。
1、品牌传播
社群就是一个品牌,由社群延伸出来的具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更是一个品牌。所谓通过社群进行品牌传播,就是发挥群成员作为组织一份子的作用,让其传播“属于自己”的内容,宣传“属于自己”的产品,这相当于一种高质量的口碑宣传。这从很多自媒体内容通过粉丝的自发传播而得到疯传就可看出端倪。事实上,这部分主动传播内容的自媒体粉丝,在心理上已经自动结合成了一个以自媒体调性为中心的社群,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内容写的是自己,有自己的气质,有自己的参与。
如果松散的自媒体粉丝都能做到自发进行品牌传播,那么高粘性的社群成员对此更是不在话下,毕竟社群的品牌本身就是自己参与的结晶。
当然,要想让群成员自发地进行传播,社群品牌必须做到精准地贴合群成员,比如吴晓波的“吴酒”品牌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由于社群成员本身具有高精准和高互动特性,因此社群品牌所针对的“目标用户”是很清晰的,很容易做到贴合群成员;除此之外,要想让群成员自发地传播品牌,社群运营人员还必须精心设计出远远超出群成员期望的惊喜感,让其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比如罗辑思维玩过的“吃霸王餐”活动,对群成员来说是极大的惊喜,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对社群的新媒体工作也提出了高要求。
总之,我们要通过精准的种子群体和超乎预期的活动体验,打造社群化病毒式品牌传播。我们应该认识到,社群的商业价值不只是变现,如果社群的自有品牌能够得到“自来水”式的传播,那将是比短期变现更有意义的事情。
2、资源互换
《认知盈余》告诉我们,人们除了工作以外的自由时间存在着巨大的盈余,这种认知盈余不应只用于消费,还应更多地用于分享和创造。通过这种分享和互换,可以将单个人的平庸变成群体的卓越。这便是共享经济的来源。
事实上,人们“盈余”的不仅仅是“认知”,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互补,都可以看着是一种盈余,都可以共享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共享经济是未来的趋势,而社群是最适合共享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我们知道,群成员通过社群连接在一起后,一个最原始最简单的合作方式就是交换资源。由于群成员的深度连接,资源互换将会进入一个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局面,这将是社群的巨大商业价值。而如果能配合一些在线社群工具,这种资源互换的效率将会得到更大提升。
对于社群来说,这种资源互换可分为群内互换和群外互换。群内资源互换是发生在群成员之间的,如今的互联网手段(比如在线社群工具)极大地突破了资源交换的限制,产生了巨大力量。比如正和岛人脉社群,将企业家联合起来互换资源,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人们通过社群组织起来后,还可以利用集体势能向外置换资源,还是正和岛社群,岛邻没有的资源,就嫁接外部资源进行互换,其所为的“约局”,正是这样的一种理念。
此外,著名的“邓巴数”指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约为150人。我们知道,“邓巴数”的前提是人脑的受限,而如今互联网的飞跃式发展,使得人们的人脉关系可以“外化分布式”存储,而不必仅仅依赖于人脑,在需要的时候即可组合调用,这使得我们的人脉人数远远超出了“邓巴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产生了“人脉盈余”,社群将催生出以人脉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比如:
人脉交易。人脉将作为一种商品资源进行直接交易,这便可以形成收费模式,以帮助群成员介绍人脉,牵线搭桥;
人脉积累。随着社群内人脉资源的积累,将形成一种对外的势能,吸引新成员的加入,形成人脉价值,从而变现。
本质上来讲,人脉的价值在于资源的互换,人脉如果不能带来资源则毫无意义。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社群连接内外部资源进行互换,利用人脉盈余,创造社群资源连接和交易价值。
3、协同生产
对人的“盈余”的利用,不能仅仅限于分享互换,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这就为社群成员的协同生产提供了可能。
如前文所说,人不只有“认知盈余”,人的“盈余”是全方位的,比如智能盈余、经验盈余、技能盈余等等。群成员通过社群的组织连接,使得与陌生人的合作有了可能,这将能充分利用彼此的盈余价值,共同协作生产有价值的东西出来。比如借助一些互联网手段,WIKI百科利用人们的知识盈余完成了词条的撰写。又如罗辑思维通过粉丝的协同生产做月饼,这其中的商业价值自然不必言说。
协同生产触及了社群存在的本质,它可以生产内容、产品、服务,还可以协同完成一些更加重大的任务。因此,这将有可能是社群最具商业价值、最为诱人的地方。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简单规则,利用群成员全方位的各种“盈余”,组织群成员进行协同生产,完成超乎想象的商业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社群商业模式上有多种可能,目前常见的做法是社群广告,社群电商和收会费;某些特定的社群在商业变现上也做得比较好,比如培训型社群,产品型社群,公司型社群;而我认为,社群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形式,我们应当发掘其更广阔的商业价值。我们看到,社群在品牌传播、资源互换、协同生产上具有最为诱人的商业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大风口所在。
作者简介:Richard,群幂负责人,系列创业者,MIT Sloan MBA,原考拉FM CTO,如欲更深入探讨社群话题,请加个人微信:yichaocui。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媒体之声立场
本文由 群幂Richard 授权 媒体之声 发表,并经媒体之声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媒体之声)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media/29081.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媒体之声(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热点资讯[]&&&&[]&&&&[]&&&&[]&&&&[]&&&&[]&&&&[]&&&&[]&&&&[]&&&&[]&&&&
第四次工业革命:AI席卷全球的社会大变革?
说到智商问题,人类真比其他动物都聪明吗?
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7% 我们离对话交互还有多远?
让计算机实现自我编程,自主机器时代不再遥远
深圳高交会现机器人伤人事件:伤者已被担架抬走
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15项互联网顶尖科技在乌镇发布
2017年嫦娥五号将取回第一中国月壤 2017年,中国首个执行月面取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将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截至目前,成功从月球取回月壤的国家只有美国和前苏联。
在今年九月份Tim Cook和美国广播公司的独家访谈中,他提到:增强现实可以让我们两个人在谈话的时候,能从视觉上分享一些虚拟的物体,比如共同看到我们正在谈论的东西,或者是另一个参加讨论但是不在场的人,增强现实对面对面交流可以有很多很酷的提升。AR还
11月19号流出HTC或将出售手机业务的消息,收购已进入谈判阶段,最早明年上半年会有下新进展。而HTC/宏达电在接受台媒访问时,对该消息严正否认,表示HTC正在内地进行多元化布局,为促进在中国内地业务的发展, 更是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合作成立
11月17日,OFweek2016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会在深圳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智能+时代--感知未来跨界共生为主题,旨在积极探索中国乃至全球智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广泛讨论多元产业的创新运营模式以及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由OFweek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网及智慧生活网
本报记者 藏瑾 日本东京报道 导读 目前业界已经开始全面考虑5G的多种场景与各种行业的应用需求。除了华为外,中国移动成立了5G联合创新中心,爱立信、高通等多方也在积极部署通过应用推动5G落地。 5G标准虽仍在多方博弈中,但产业链相关方并未停滞。作为卡位
《自然-生物技术》还发表了一篇编辑部关注,用来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 当地时间11月28日,英国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负责人Toni Cathomen及同事针对韩春
11月17日,由OFweek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与智慧生活网联合主办的OFweek2016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会在深圳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智能+时代--感知未来跨界共生为主题,旨在积极探索中国乃至全球智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广泛讨论多元产业的创新运营模式以及产业链创新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广告论述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