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自觉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范文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道德标准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评价标准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趋于稳定、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特征。而网络社会,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具有不确定性。第二,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首先,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第三,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常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 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 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 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 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 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 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 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55. 24%高职大学生对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 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模糊5. 71%的高职大学生认为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18. 5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10. 48%高职大学生分不清哪些网络行为是不道德的;56. 67%的高职大学生对电脑“黑客”很佩服,认为他们技术高超;34. 76%高职大学生会好奇地进人一些不良网站;35. 24%高职大学生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数据说明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第二,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不了解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网络生活应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人们正当网络行为的指南,而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83. 33%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法规;62. 38%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那么高职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出现不当的网络行为甚至是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行为。第三,部分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55. 24%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5. 24%的高职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的理由是不痛快时发泄一下,43. 33%的同学是别人用时我也用;其次,浏览不良网站,8. 1%的高职大学生主动浏览黄色网站,30. 48%的同学偶尔浏览过;当无意中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34. 76%的高职大学生表示会因好奇,进去看看;第三,因上网而影响正常学习,11.9%的高职大学生因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包宿上网,41. 9%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偶尔通宵上网,25. 24%的高职大学生因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逃课上网,32. 86%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也逃课上网。原文地址:
范文二: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第6卷第1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6.No.1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赵爱芹[摘 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网络道德[作者简介]赵爱芹,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江苏徐州221008[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01-0208-03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2.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1.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208阅读详情:
范文三: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6-08 08:23:00 ]
作者:赵爱芹
编辑:studa20[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1、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2、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3、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2、大学生自身及其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网络创设的虚拟自由的时空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教育对象活动时空的拓展,使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对策思考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1、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2、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当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地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对于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当前依然要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以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3、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阅读详情:
范文四:论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摘 要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师生尤其是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情感认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校园网络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当前校园网络道德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关键词 校园网络 大学生 道德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Talking about Campus Network Ethics of College StudentsZHANG Yajua(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Abstract Currently, campus network is growing popular in college, it has had a huge impact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lifestyle, way of communication, its magic power chan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pecially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moral literacy, emotional awareness. Strengthen the network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pus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campus network ethics problems, and concludes with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network response.Key
moral1 校园网络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校园网络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网络的普遍性。在网络时代,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网络和外界交流。其次是快捷性。网络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天下的新闻。再次是时尚性。校园网站里有迎合学生的需要的影视、音乐、动漫等。最后,由于校园这个独特的环境,远离社会上的某些阴暗面,所以校园网络有独有的原创风味。校园网络不同于其他的网络,在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之外,还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校园网络也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一。但是在校园网络的网页色彩、网页结构与链接方式、网页文字等物质文化上体现了校园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在网络的内容上,校园网络资源尽可能的涵盖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交往、咨询和建议等,同时也是作为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手段服务于高校校园。2 当前校园网络出现的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快捷性、高时效性、开放性,强化了分权和平等的观念,提供了人们认识现实的另一种方式,使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促进了大众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但是网络的虚拟化危机、信息安全性危机、多元化危机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1)虚拟化危机。网络的虚拟性符合大学生对于独立的追求,满足了他们对于自由、理想空间的向往,但是网络的这个优势又造成了很多人们口诛笔伐的危害。首先,使得大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减少,终日与电脑打交道,这增加了与外界的隔离感,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容易使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其次,虚拟环境中的网络游戏使人的体验不断达到兴奋,因此会一味的沉溺于中,不能自拔,而且拒绝社会性的接触与体验。再次,过度沉溺于虚拟环境,混淆虚拟和现实的区别,会使大学生失去正常人的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还有,由于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让大学生迷失在信息真实性的辨别中,比如在网上聊天中,我们无法判定对方的身份、性别。虚拟网络中人的社会身份的消失,使人失去了现实道德的约束,从而使网络上的暴力、色情、虚假等不好的影响横流。(2)信息安全危机。当我们赞叹网络信息的庞大和丰富时,当我们享受网络共享资源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了威胁。网络黑客的出现,会将大量个人信息不加选择的被复制和传播。(3)多元化危机。在网络中,多元文化得到平等对待,这使得大学生有可能受到错误思想观念诱导,失去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动摇,从而在社会中迷失自我。此外,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网络技术的主体力量和生力军。根据201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 57亿人,普及率达到34. 3%。从年龄层次看,10~29岁网民占到了57. 1%,从职业结构看,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速度快、网络技术水平高,但是由于缺乏网络化生存的道德基础,自主判断能力低下和自我道德约束意识淡薄,所以容易对网上不良信息鉴别力不高,网络道德认知不高,剽窃他人成果、网上言行放纵、浏览色情网站、崇拜“黑客”文化、弄虚作假等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对策(1)开设课程,普及教育。自1986年4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和法规。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学习推广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大学生熟悉我国的法律,提高法制意识,真正在现实和网络中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遵纪守法。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它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开设信息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对计算机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此外,还要对《思想道德修养》进行充实和完善,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增加网络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等内容,全面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2)内外因共同作用。首先,大学生应该主动加强道德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大学生都已经成年,受教育多年,完全有自我修养的能力。此外,还要有道德责任感和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网络道德,充分发挥良心的道德卫士的作用。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主动研究新情况、新内容、新方式,主动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知识。(3)增加道德教育途径。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增加讨论交流、音像视听、角色扮演、读后感和观后感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和感受,使道德教育生动和贴近。其次,使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让学生在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网络道德教育。再次,以班级、年级、学生会等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电子邮件、QQ聊天、电影等这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增加对他们的道德感染。(4)完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二是陶冶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三是锻炼道德意志;四是确立网络道德信念;五是形成道德习惯。(5)创建健康良好的校园网站。我们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广泛开展网络主题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设有益的主题论坛,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营养,提高他们欣赏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和文化品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把网络真正变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空间。首先,要加强网络监管,可以在电脑上装上过滤软件,阻止打开那些不适合大学生浏览的网站和网页。其次,建立学校网站。再次,鼓励学生建立班级网站和个人网页。还有要合理使用BBS功能。改革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网络的特征,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法,与时惧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科技含量,让正确的网络道德在大学生中树立和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刘超,赵华朋.增强网络实效,构建网络和谐社会――青少年网络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 陈兰荣.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14).[3] 钟仕伦,李天道.高校美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4] 孙丽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校网络道德问题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阅读详情:
范文五: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摘 要: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中国论文网 /4/view-11270.htm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8-02一、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及反映的现状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据调查显示,上网排在高校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的事情的第四位,但却是64.2%的学生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对于“上网的主要目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观看影视作品”。大学生中,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到了84.5%。使用微博的人数占到了44.1%,登陆微博的目的主要是“浏览动态或随便看看”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更新状态”;认为微博吸引他们的原因是“更方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更快捷的发布和获取信息”。高达85.4%的学生参加了网上的圈子、小组、群组,而且大多数都参加了3个以上的网络群体。加入网络群体,71.2%的学生“浏览群组公告或群中其他人的发言、发帖”;37.3%的学生“自己发帖或参加群中的讨论”;20.5%的学生“把群中的发言、发帖转到自己的博客、微博或其他网站、群组”;16%的学生“发起或参加群内组织的线下活动”等等。由此表明,网络生活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伴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已对大学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迅速发展在对大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领域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上很多不良行为、思想信息致使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甚至一些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毋庸置疑,网络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1.道德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盛行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管理和控制,使其往往有一种为所欲为的冲动,个人主义倾向日趋严重。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使大学生处于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中,使大学生更容易无拘无束的放纵自己的行为。网络是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做任何事、发表任何观点。网络的高度自由尤其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受到影响,放纵自己的行为,忘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淡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和网络信息优势,大力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他们妄图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进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掌握着世界上过半的信息资源,他们千方百计的向大学生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鼓吹绝对个性自由,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这些都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带来不良影响,模糊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使道德相对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盛行。道德相对主义主张无视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正当与否的唯一判断者。这样,大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很容易导致个人至上。互联网逐渐成了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完全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2.网络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大学生在畅游在自由、随意的网络虚拟世界中,无疑脱离了现实生活中法律的约束。如果大学生缺乏高度道德自律,就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不顾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对自己的约束。网络世界异彩纷呈,大学生身处其中难免产生错误思想和意识,进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违法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正是由于网络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大学生甚至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网上不文明行为在大学生中大量存在,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诸如模仿黑客攻击他人计算机、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在网上任意散步谣言等屡见不鲜。这些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上那些凶杀、暴力、色情、诈骗和某些侮辱性言论等必然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有的甚至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进行各种犯罪活动。大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网络道德观、正确的网络法律意识,加上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控制毅力,网络文化中长期存在的那些不健康的违背公民道德规范的垃圾文化和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夹杂着许多色情内容的信息,都会导致大学生精神受到损害,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加重。3.人格冲突明显,道德人格扭曲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发展过程,它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然而,长期沉迷网络社会,使大学生逐渐迷失自我,在现实中反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现实的思想交流逐渐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大学生甚至会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抵触心理,逐渐导致个人孤僻、冷漠,最终造成人格障碍。此外,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日趋淡薄,内心易变得枯燥而空虚乏味,慢慢地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自信心和热情。不可否认,网络的开放性的确与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的心理相吻合,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运用妥善的方法处理好网上和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致,实行双重道德标准,扮演双重角色,那么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分裂,最终将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很大的障碍,导致道德人格逐渐扭曲。三、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1.高校通过开设网络道德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基本不涉及网络道德观问题。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讲内容同样不涉及网络道德观这一新领域。所以,高校应积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观教育课程,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道德观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相关网络知识及网络道德规范,使学生对于网络的利弊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加强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运用网络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和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会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建立一种道德内省机制,增强道德责任感。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倡导网上道德自律精神时,应着重要求大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不传看有害信息,不乱发有害言论,不做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事,不过度沉迷网络等。2.辅导员和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网络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教师和辅导员应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信息,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作大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高校要加强和规范教师与辅导员的上网行为,保证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此外,教师和辅导员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上网动态,发现不良网络道德行为应及时阻止,并且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与教育,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3.通过校园网、学校社团组织等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互联网上信息混杂的现象,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校园网的建设。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的网站时,要精心设计网页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提供学生所需信息。要以高雅的文化、富于吸引力的内容引导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毒害。当然,没有访问量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校园网的网站建设可以通过优化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等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内容来凝聚大学生。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独特的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观教育,远离不良网站的影响。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校园网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吸取优秀、健康文化的营养。校园网的网站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优势,以此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控制有害信息,过滤不良网站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技术研究,以技术手段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通过在计算机内安装某些实用软件来检测各种网站、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室的有害信息,最终还校园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此外,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通过阻截不良网站、跟踪学生在网站的发帖情况、限定学生上网时间等手段,防止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思想,进而防止大学生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产生。参考文献:[1]张文杰,姜素兰.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2).[2]范笑仙,刘东锋.网络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1,(1).[3]王凤君,赵俊,李北星.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9).[4]李永萍.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消费导刊,2007,(11).[5]朱玉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对策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报,2007,(1).[6]罗海英.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05,(2).(责任编辑/范秀利)阅读详情:
范文六: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第2 9卷 第 6期( 下)2 0 1 3年 6月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o 1 . 2 9 No . 6J u n . 2 01 3论 大学 生 网络道德缺失鲁  晶( 安徽 农 业 大学摘人 文社 会科 学学院 ,安徽合肥2 3 0 0 3 6 )要: 从我 国当代 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缺失这一 问题 的紧迫性 为切入点 , 分析 了大学生网络道德 缺失的主要表现分别为过度沉溺 网络延伸 出的道德 问题 、 网络道德的认知模糊 、 互联 网上的言行缺乏责任感 、 互联 网上的交往 中存在情 感冷 漠. 针  对 网络 缺失这四个方面的表现 , 又从 当代大学生、 网络 、 高校 以及我 国道德发展 的现状这 四个层面对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 失的  原 因进行 简单的分析 和思考 , 最终提 出以网络技 术的提升为外在保障 、 以高校校 园文化的 宣传为 引导 、 以学生 自律意识 的提高为 内在主导 、 以家庭、 高校、 学生三者相促进为思路 的建议 .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 缺失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6 0 X ( 2 0 1 3 ) 0 6 — 0 1 2 3 — 0 32 1 世纪 , 人类 的步伐已经全 面迈进信息 时代 , 而 网络则  是人们获取信息 的重要渠道之一. 美 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 曾预言 : “ 谁掌握 了信息控制了网络 , 谁将拥有整个世界 . ”   f 1 】 根据 中国互联 网信息 中心 的调查 , 在使用网络的群体 中 ,1 . 3 责任意识淡薄  在现实的生活 中, 人 与人之 间的交往是 面对 面的 , 人们  的言行受到严格 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而在 网络世界里 , 人们 的 交 往 则 是 在 虚 拟 的空 间 进 行 的 ,因 此 网 民们 的行 为 和学 生群 体 比例最大 , 对 于当代 大学 生来说 , 网络 已成为生活  的必需 品 ,网络不仅使得他们 的知识视野得 到拓 展而且使得他们 的思想更加开放_ 然而大学生在享受着互联 网带来正言语有了相对 的 自由.大学生作 为互联 网上 的活跃分子 , 一  方面可 以利用这样 的 自由平 台发 表 自己的新 思想新观 点 ,另一方面 由于不受现实社会身份和规则 的约束 ,大学生不自觉的放低 自己的道德要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们 的言  语和行为带有一定 的随意性. 他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面作用 的同时 ,却容易忽视 了网络所带来 的对传 统道德 的冲击 ,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已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缺 失 表 现创造一个理想的 自我 ,可 以肆意表现在现实社会 中被压抑的“ 假恶 丑” , 于是 网络言语谩 骂 、 网络传毒 、 网路色情 、 网络  黑客等违背道德甚至违背法律的行 为就这样产生 了.   1 . 4 情感冷漠1 . 1 沉迷网络 , 造成身心伤害  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 ,特别是有部分学 生沉迷于 网  络 游戏 , 长期 睡眠不足 , 焦躁 多虑 , 上课注意 力无法集 中最  终 导致 学业荒废 ,近年来高校学生退学或转学 现象屡见不  鲜; 而有些大学生沉迷 于网恋 、 交友 , 从 心理学角度看 , 育少  年 过度 上网交友将会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 ;同时大学  生 的身心正处在成长发育期 , 思想和行为不稳定 , 缺乏辨别  能力 , 在面对多元化 的网络信 息时 , 容易被不 良的网络文化  腐蚀 . 长期沉 迷于网络 , 必然对大学生身心造成 巨大伤害.1 . 2 道 德认 识模 糊马斯 洛的“ 金字塔需求 理论” 中, “ 社交 需求” 在人们 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 是一种归属 和爱 , 表示家人 、 朋友 、 同事对我们 的认 同. 传统 的人与人之 间直接的情感交流 , 使得人们之 间的情感 得以维系. 而 在网络社会 中, 人际交往 的传统方  式被打破 ,人和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被人和机器 的交流  所代替 . 网络成为人们发 泄情 感的渠道 , 有些 大学生终 E t 沉  迷 于网络 , 缺 少去 与家人 、 朋友 、 老师 的沟通 , 使得 家人 之  间、 朋友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 日渐淡薄 , 对他人漠不关心.一“ 很 多道德行 为的失范 , 不是 出于道德 上的故 意 , 而是  源于道德 的无知与愚昧.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 、道德关个人道德人格 的形成是在社会化 的过程 中实现 的 ,如果系、 道 德原 则和规范 的认识 . 网络 的开放 性致使各种 有用和无用 、 正确 和错误 的信息 充斥其 中 , 网络 中良莠不 齐的海量过分依赖于 网络世界 的人际关系 ,那么这个人 的社会化过  程是缺失的 ,那么对于社会生活 以及社会 中的人群 的冷漠  则是 自然而然 的结果. [ 3 12 大 学 生 网 络道 德 缺 失 原 因信息, 信息组织 的无序性 、 随机性 , 使得大学 生在进行 网络  信息搜 寻时 , 很容易 陷入无从选择 或迷失 自我的境况 , 部分  大 学生还没 有树立正 确的道德观 和价值观 , 对是 非 、 荣辱 、   美丑、 公私等 界限模糊 , 加之 网络 的虚拟性 、 缺乏道德 约束  力对大学生 的价值 观念的形成产生强烈冲击 ,这些 因素致使大学生对 网络 的道德认识 E t 益模糊 . [ 2 12 . 1 大学生 自身特点  大学生作为互联 网的主力军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 比有  自己的特殊性. 他们喜欢给 自己贴 上“ 个性 ” 、 “ 非主流 ” 等标签, 对 待人和事有 着 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 他们崇 尚时 尚 , 对. —1 2 3.()生活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 他们充满活力 , 对 周围的事物有着为“ 非常有 必要 ” ; 而认为 “ 没 有必要 ” 的大学 生仅 6 . 4 %. 可强烈的关注 ;同时他们 的文化素养决定其 高于一般 同龄人的敏锐 和视野. 这些特点反映 出大学生独特 的优 势 , 但又暴  露 出他们 自身的极不稳 定性 , 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 , 为见, 大学生能够意识 到网络道德 的重要性 , 以及规范 网络道  德的必要性. 因此 , 着力提高大学生 网络素养 , 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 网络文化 , 已成为加强大学生 网络道德 的重要任务.   3 . 1 加大技术力量 , 强化网络管理制度刚性要求  大学生在通过 网络发布信息时要深思熟虑 ,三思而后  行 的同时, 高校应加大技 术力量 的投入 , 通过技术手段规范他们以后 的身心发展埋 下隐患. 1 圳 在这个 特殊 的网络群体 中 ,上 网已成为 日常生活习惯 , 没有 明确 目的, 在利用网络学习  的过程 中 , 网络 互动水平低 , 缺乏交 流与分享意识 , 不 利于  培养与他人交流 、 合作 的能力. 加之网络 自律 能力差 , 花费大网络信息 的发布与传播 ,避免不 良和有害信息进入校园 网络. r 玎 从技术角度来说 , 首先 , 实行互联 网实名制 , 对参 与网络量 时间 和精 力在 网络 中浏 览不 必要信 息或 沉迷 于 网络游戏、 网络聊天 、 网恋等.   2 . 2 网络 自身特点社会 活动的每个人进行身份认证 ,如通过身份鉴别等技术的应用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控制管理. 其次 , 分级管理 , 后 台  管理系统通过对学校不 同用户权 限的设置来实现对来访 和  评论的管理,   以提前拦截可 预测 的不 良言论 和违法行 为.网络具有数字性 、 虚拟性 、 自由性 、 开放性等特点. 在 网络上我们看到的图像 、文字及声音等信息 都是 以数字化的  方式传播显 现 , 包括网络 的行 为主体都是 以“ 符号 ” 的形 式  出现 , 对这些“ 隐形人” 我们很 难确认身份. 有一 幅漫画很形  象 的描述 了网络这一特性 :一只正在操作 网络的狗对身边  的另一只狗说 “ 在I n t e r n e t 上, 没人知道你是一 只狗. ” 借助这  种虚拟性 , 各种信息都可 以被恶意篡改、 传播. 同现实社会相  比, 网络上 的人们摆脱 了传统 “ 熟人 社会” 的外在舆论 和传  统 习惯 的制约 , 法律 的约束相对更少一些 . [ 5 1 因此 , 网络为人  们提供 了一个完全 自由不受限制的空间 ,网上人们的道德  行为可 以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 制 ,更依 赖于内心的 自主再次, 高校 网络管理部 门应积极采取技术防范措施, 净化 网络环境. 严格控制不 良信息 的准入 , 对进入信息严格过滤 , 阻止不健康信息与学生接触.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规 范 网络信息, 优化网络环境 , 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洁净 的空 间.   3 . 2 培养大学生 自律能力 , 实现道德素养 自我提升  作为拥有高知识 、 高技能 的大学生群体 , 他们不仅是现实社会各群体 的重要一员 ,同时他们 在网络社会 中的言行  以及所体现 出的价值观都极大影响着其他群体. 他们在 网络世界 里所呈现 出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现实社会的道德水  平, 也直接影响到我 国网络道德建设大发展之路. 因此 , 大学  生网络道德不仅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 而且还影响着社会 的进  步和发展. 提高 网络道德最终途径是要依靠 大学生个人 自律  行为, 只有大学生把 自己的思想 和行 为转化 为道德要求 , 并  最终养成 良好 的行 为习惯 , 网络道德规 范才能落 到实处 , 实  现其价值. 这种 内化需要道 德主体一 大学 生 , 借 助于对 自然  规律 和社 会规律 以及 网络文化 的认知 ,自愿地认 同网络道  德规范, 并结合个人 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 , 从而把被动的他律  变成主动 的自律 ,把外在 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 内在 自觉的行和 自觉正 是网络 的这些特点 , 使 人们所面对的道德环境发生了深刻 变 化 , 造 成 了网 络空 间 中大学 生种 种 道德 缺失 行 为.2 . 3 高校德育疏忽目前 , 高校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主要是灌输式 、 单向式教育 ,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和思想品德修养课菏  泽两 门课程 的设 置 , 来考察 和培养 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个  人 良好道德 习惯的形成需要从道 德情 感 、 道德意 志 、 道德实  践再 到道德行 为的这样一个过程. 只通 过教 材的学习 , 没有  道德 品质 的实践环节是道德意志的磨 练环节是很难 内化为大 学生 的道 德行 为的. 即使是 目前 的“ 两课 ” 教学, 也存在教学 内容落后 、 教 学案 例缺乏等 问题 , 书本中关于网络道德 的  内容几乎没有涉及 ,所以这样的课本 教育的效果就进一步  大 打折 扣. 在学校开设 的计算机课程教 学过程中 , 只重视计  算机知识培养与技术运用 , 并没有涉及网络道德教育 内容. 闻   2 . 4 道德要求落后 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 3 0多 年来 , 我 国 大 多 数 的 政 策 倾 向于 发 展 经动. 日 一方面 , 学校和家庭作为德育 的主要实施者 , 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和特点 ,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情  况,多进行具有实践 f 生和引导性的能引起大学生兴趣的网络  德育活动, 首先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认同, 然后大学生在 1 3   后的实践 中能够不断的磨练这种道德意志 ,最终内化为所拥有 的道 德 品格 . 同时, 学 校 还要 组 织 相关 部 门和人 员 做 好校 园网网络道德规范的宣讲工作 ,给那些 自我道德要求低 的同学济, 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经 济的冲击下 , 道德的规范作用 日益  减小 , 拜金 主义 、 享乐主义 、 极端个人 主义等一些 消极思想以警示和提醒. 另一方面 ,面对 当前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社  会 ,大学生要更加严格的要求 自我并且提高分析和辨别各种网络文化真伪 的能力. 同时 , 大学生要合理利用 网络渠道 , 抵  制互联网带来的不 良影响 ,充分发挥互联 网的优势将 自己逐不 断滋生 , 传统 的道德要求 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当前 , 我国正处 于社会转 型阶段 ,秩序 的不稳定必然导致道德约束  能力减弱 , 道德缺失行为渐增 .3 加 强大 学生 网络 道 德教 育 的对 策渐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在 网络社会 的人际交往 中, 大学生也要注意 自己的“ 网络礼仪” , 并将更多的闲暇时间分 配给 现实 生活 中 的父母 、 同学 和朋友 .北京师范大 学新 闻中心调研组 2 0 1 0年大 学生 网络文  化调查 报告显示 大学生较为重视 网络道德 , 在对“ 您觉得对  网络道德进行规范有 必要 吗”的调查 中, 6 6 . 3 %的大学生认一3 . 3 以校园文化 引导 网络文化 发展  把握营造校 园网络文化的主导权 , 高校管 网络理者 , 首1 24一()先, 应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 的开发. 当前 , 许多高校 的校 园  网络所发布 的信息偏 向于新 闻化和政治 化 ,信息 的内容在  时间上具有滞后性 ,而校 园网络上 大学 生所喜 闻乐见 的活  动和有关大学生专 业研究方 向的信息则较少. 高校应该 完善  信息管理 , 多安装一些最新 的软件 以供下载 和学 习 ; 定期 向  学生推荐一批好 的网址 , 及时更新信息 , 为学生上 网提供快  捷有效 的服 务. 其次 , 高校校 园网络 的管理者应 主动营造 校园 网络 的舆论热点 ,并积极 引导校 内的大学生关 于当前校  园热点 和时事热点 的讨论 . 开辟论坛 , 选择一 些贴近大 学生发展 的决定 因素 , 承担了对青少年大部分 的教 育功能. 一个孩子从 出生 到整 个青少年 时期基本上都是 在学校度 过 , 从  中学 习知识 和技 能 , 养成 良好道德习惯 , 形成 了正确的价值  观. 因此 , 学校可 以有效发 挥主体作用 , 有 目的 、 有 组织 的影响青少 年的身心发展 , 培养学生 网络道德素养 , 形成 良好 的网络道德行为.   社会是青少年获取知识 和经验 的大课 堂 ,青少年可 以从 中学习家庭和学校无法 获得的知识.一个人从 出生到死  亡, 所有 生活 、 学习、 工作 的方方面面都不能脱离社会 . 社会  可 以给青少 年提供交往 机会 , 开阔 眼界 , 促进 身心发展 , 同  时也充斥 了大量不健康的信息 ,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因此, 社会各有关部 门应大力宣传 网络道德知识 , 加强 网络道  德教育 , 宣扬优 良传统道德 , 从政 策上给予支持 和保障 , 净化 青少 年 网络 空 间.生活 、 贴近现实 问题 的热点作为论坛主题按期讨 论. 然而 , 对  于校 园网络 中的热点话题 ,高校网络管理者应注 意对 其进  行管控 和引导 , 避免不健康 的负面信息 的传播 , 对 于已产生的不 良结果及时消除影响并采取相应 的措施.   其次 , 为 了加大高校 网络文化 引导 的有 效性 , 高校管理  者需要将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 高校校园文化是 以  全体在 校大学生为主体的 , 既包括 校园建筑 、 校 园景观等物在发挥 学校 、 家庭 、 社会对 网络道德教育协 作过程 中 ,   家庭教育是基础 , 学校教育是关键 , 社会教育是补充. 家庭教质形态 的 内容 , 也包括学校传统 、 校 风学风 、 集 体舆论等 等.   而 网络文化具有 随意性 、 虚 拟性 , 传 播速度快 、 便捷等特 点.   将 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有效结合在一起 ,用校 园文化来引导 网络文化的发展 , 最 大限度 的发挥二者的作用 , 有利于提  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l 埘 学校应推行形式 多样 的校园 网络文育与学校教 育 、 社 会教育始 终是相互依存 、 相互 促进 、 相互影响的.4 结 语总之 , 不 断提 高大学生 网络道德素养 , 不仅是一个道德  问题 , 也是个社会 问题 . 引导和规范 大学 生科 学 、 合理 、 有效化 活动,如组织有关专家就如何利用 网络这个 主题为大学生 开设课程 ,让大学生 l 董得如何挖掘互联 网这个知识宝库.   多开辟 积极 向上的网站 ,在 网上多组织发布 一些具有 民族的使用 网络 , 推进 网络道德 和网络文化建设 , 对大学生全 面健康发展有极大 的促进作用. 同时 , 我们应认识到 , 提高大学  生 网络道德素养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 , 需要循序 渐进 , 长期有优 良文化传统的信息 ,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抵 消不健康 的负  面信息的入侵 . 还应开展一些有意义 的旨在提高大学生 网络素质的活动. 例如可以举办大学生 电脑网络大赛 、 “ 网络创意效 的落实.参考文献 :大赛” 等, 使大学 生们对 网络 的理解进 一步深入 , 激 发他们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 营造健康 向上 的网络空 间.   3 . 4 加强家庭 、 学校 、 社会 的协作  随着信息化社会 的到来 , 道德教育越来越趋 向学校 、 家  庭、 社会三方共 同协作. 《 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学  校德育工作 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 : 加强德 育工作是学校[ 1 ] 百度 文 库 : h t t p : / / w e n k u _ b a i d u . c o m/ v i e w/ 8 4 b c 2 5 e 9 1 %S b 8 f67 c l c b9 3 8. h t ml , 2 01   1 . 5. 21 .[ 2 ] 王迎春, 姜群英. 试 论 网 络 社 会 道 德特 点 及 高 职 大 学生 网络 道 德教 育 U 1 . 广 州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 , 2 0 0 8 , 8 ( 5 ) : 2 7 — 3 0 .( 3 ]赵 爱 芹.论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缺 失 Ⅱ 】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2 0 0 8 , 6 ( 1 ) : 2 o 8 — 2 1 0 .教育 、 社会 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 、 相互 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项全民性 、 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 因此 , 网络道德教育应发[ 4 ] 郑冬梅. 浅 论 高校 开展 大 学 生 网 络 道 德 教 育 的 必 然 性 与  重要性Ⅱ 】 . 临沧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 2 0 0 8 , 1 7 ( 2 ) : 4 7 — 4 9 .挥学校 、 家庭 、 社会教育合力.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 的重要场 所 ,人 的许多 习惯( 5 ] 马秋英. 浅析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教 育 的 对 策 性研 究 Ⅱ 】 . 中国成人教育. , 2 0 0 9 ( 3 ) : 6 0 — 6 1 .和行为都是在家庭 中逐渐养成 的 , . 因此 家庭 教育对提高 网络道德 素质 至关重要. 身教胜于言教 , 父母是孩 子最好 的老  师, 父母 向子女讲授 网络知识 , 灌输 网络行 为和道德规 范 ,   可 以潜移默化他们 的思想 和行为 . 由于大部分 家长对网络道[ 6 ] 刘军, 吴瑶瑶. 浅论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U 1 . 今 日科 苑2 0 0 9 ( 1 4 ) :2 11 .[ 7 ] 强伟, 谭振平. 试论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教 育 的 思考 Ⅱ 】 . 中 国成  人教育, 2 0 0 7 ( 1 0 ) : 7 1 — 7 2 .   [ 8 ] 干理. 浅 析 电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教 育 的 必 要 性 和 途 径 Ⅱ ] . 内蒙古 电大 学刊 , 2 0 0 9 ( 3 ) : 7 8 — 1 0 5 .德缺乏 了解 , 对子 女使用 网络 比较 担忧却爱莫能 助. 所 以有  关专业部 门应发放大量手册对家长进行 网络道德宣传 和教  育, 动员和鼓励 家长积极参加和践行相关 网络活动 , 倡导家庭 网络 道德 , 让孩子从 小耳濡 目染 , 养 成 良好 的习惯 , 让家  长帮助孩子抵御 网络不 良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知识 的主要来 源 ,是青少年成 长和[ 9 ] 张彦. 论 加 强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教 育 的 对 策 Ⅱ ] . 中 国成 人 教育, 2 0 0 8 , ( 4 ) : 3 9 —4 0 .( 1 0 ] 刘 晓芸 . 和 谐 社 会 语 境 下 的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教 育 [ I ] . 中国市 场, 2 0 0 8 , ( 9 ) : 1 3 4 - 1 3 5 .一1 25—阅读详情:
范文七: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论文摘要: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具体地探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所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提出较好地建设性意见来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望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所存在的网络道德现象,为网络道德向前更好地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网络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大学生网络不道德现象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汇聚地的高校范围内,网络不道德现象的传播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等特点需要我们给予极大重视。因此,关注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在暑假期间,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校各年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调查的基本情况1.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发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学生食堂、教室等场所纸质分发填写,另一种则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通信方式,发送电子版的问卷链接到学生的手机或电脑等电子设备上,由学生点击网页链接直接完成填写并由系统自动予以回收。由于后者填写便捷、回收有利,阅读详情:
范文八: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论文摘要: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交流、使用必不可少,大学生更是占大多数,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自觉自律,如此,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1.网络道德认知模糊。网络世界的极大自由空间使传统认为不道德的欲望、要求得到释放,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在这种社会禁忌减少的虚拟空间中迷失自我,认知不清。如在网络游戏中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为所欲为地行动,感觉特别自由,在这种大空间中大学生会越来越忘记自身的目标追求、社会角色,对个人发展、规划认识不清,摆脱社会的管制,把网络中的虚拟“我”当成真的“我”,奴役于“想象的我”,从而对真实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产生认知不清的负面影响。2.道德人格扭曲,情感冷漠。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个人都有其社会属性,同他人的日常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网络的发达与便捷,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宣泄情绪,交流情感,把它当成全部情绪的出口,排遣孤独的畅快渠道,这种匿名的、不轻易让别人揣测到内心活动的人机交流方式,使其越来越脱离真实的现实生活,对虚拟的人际交往游刃有余,对现实的交往却望而却步,心生恐惧。有些同学在网络上开朗外向、高谈阔论,在现实中却内向孤僻,社交恐惧。长此以往,大学生越来越逃避现实,与家人、同学的关系日渐淡薄,情感冷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道德人格、心理产生弱化现象,长期沉溺网络世界,导致与环境格格不入,达不到融合。3.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互联网具有开放、匿名、虚拟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难以适应新环境而备受冲击,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的约束力大大下降,产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网络世界信息量繁多,诱惑力远远大于大学生的自制力,对于一些垃圾邮件、色情网站、暴力画面,大学生常常禁不住诱惑而沉溺其中,长此以往、精神萎靡、荒废学业、直至误入歧途。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并未被融入日常的课程体系中,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建立网络道德教育网站等形式大力提倡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使大学生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严格遵守网络秩序,以传统的道德规范自我要求。同时,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文明上网座谈会,同学老师之间互相交流沟通,使大学生在日常网络虚拟世界中交往的同时,也时刻进行现实的交流。2.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养。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身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虚拟的世界中能够尊崇道德规范和自律意识,提高对信息的鉴别与筛选能力,在开放、虚拟的世界中把持自我;其次,激发自律意识,培养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时刻以严格的道德准则自我要求。3.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首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严格培训,使其科学、正确、全面地掌握网络信息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能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知识;其次,成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对校园的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与管理,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绿色、道德的校园网络环境;在学校官网上设立“文明网络”宣讲板块,进行图文并茂的网络道德教育。4.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高校必须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进而约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展。对违纪的同学严格处理,加强教育;同时加强网络的法制化建设,增强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明确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平等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方法、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道德规范。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已制定了网络规定,如中国农业大学的网络管理制度中就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管理规定》、《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安全管理规程》、《中国农业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三个文件。有效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是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举措。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交流、使用必不可少,大学生更是占大多数,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自觉自律,如此,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参考文献[1]张世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其对策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2]金敬涛.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阅读详情:
范文九: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论文论文摘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高知识、高技能的大学生已成为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其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网络社会化建设的道德基础。要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存的需要.在网络空间中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其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问题与对策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9亿,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之一 ,而使用这种媒体最活跃的人群,则莫过于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促使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与现代化,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在体现其正面效用的同时,带来的一系列大学生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网络道德释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是同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它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解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一、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素质的内涵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指:在网络社会中调节网民与网民,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网络道德素质则是人们在整个网络社会活动中(包括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等)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它包括网络道德行为主体(网民)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网络行为过程中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一)过度迷恋网络而使许多大学生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透支,造成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情感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三、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的的的原因原因原因原因 造成上述一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我们需要对其两方面因素分别作出分析: (一)外在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也渐趋复杂化,各种外在因素不可避免会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其外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弱化了道德的约束力。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大众媒体, 信息是共享的,时空也不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网络的虚拟空间已成为人们尽情展现自我的天地,人们的言行在这里更为自由与开放。网络上各种思想、价值观交相激荡 ,良莠不齐的信息也都云集于此。大学生可以在信息的比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 但同时,在落后的、非人性的和反社会的道德意识面前,一些道德意识薄弱者特别是道德判断力尚不强的大学生群有可能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意识追求,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内在原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自身不甚成熟的心理状况应该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但是自制力却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再加上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学生特别需要对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的满足。笔者认为,要认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必须深刻地分析大学生相关心理因素。1.
焦虑心理。大学生有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范围扩大,评价标准增多,使部分大学生优势地位丧失,他们出现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也更加关注自我,更全面地评价和设计自我,并力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自我,获得自我肯定。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就通过网络来实现。 2.
逃避心理。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中学都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独立生活和耐挫折的能力都比较差。在家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大学,仍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到别人的心理需要。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若受到挫折,就形成现实冲突,并产生孤独感3.
补偿心理。这种心理源于学生对世俗现实的不满,企图通过网络找回一些需要的东西作为补偿,如寻找所谓的平等、关爱和朋友。一些现实中成绩不太好或挂科较多大学生们喜欢到网络中寻求平等,他们害怕老师、同学们流露出的歧视。一些身材或相貌不够好的学生,也喜欢在网上交友,远离现实中同学们不尊重。一些学习上后进、外形上不够好、生活较贫困的大学生因为现实中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他们自尊心也较强,不会接受一味的同情。在网络里,由于很多自身特征可以通过虚拟符号来伪装,他们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来博取他人的同情或关爱,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4.
宣泄心理。处于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面临竞争激励、家长过多要求、过高期望等压力;以及考试成绩在学校种种评定中的重要性;加之青少年学生在心理调节控制方面的能力较差等种种原因,会使青少年产生一种紧张、失望、焦虑、烦躁、苦恼等情绪,这些造成他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对这样的压抑情绪,心理学提倡的做法是适时、适度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而网络的虚拟以及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等种种网络特性,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宣泄途径。 5.
从众心理。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分析,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继而会引发一种从众行为。所谓的从众行为即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实际存在或头脑中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团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且在信念上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处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氛围中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本身就有一种与人交往、希望获得别人认可的渴望。他们害怕自己不一致的反应会招来别人的指责,同时有种归属于群体的倾向,以此来表明自己与别人友好的愿望。因此,在网络已成为大家谈论的共同话题,不上网就意味着“落后”的趋势下,一些原本对网络世界不感兴趣,但经常听同学们谈网上的种种趣事、种种奇妙,不会上网则如何遗憾等。此时,为了和他们一致,便开始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至不能自拔四、由于网络存在双重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强化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因特网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致力于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教育系统,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好重点新闻及教育网站;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与人沟通的重要方式和渠道,通过网络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也进一步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网络文化因此进一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当前,高校应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掌控高校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完善校园网络道德教育。伴随着网络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高校应在网站建设上下大力气,花大心思,开发出能让学生乐意乐于点击访问的主题式教育网站。同时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网站,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及时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和事迹,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这样,对于道德主体的人也是这样。网络道德需要培养的主观因素就在于网络主体的自觉学习与自我修养,也就是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的教育条件下,网络主体努力学习,按照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要求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道德境界的层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在网络里愉快地飞
[N] 中国教育报 . [2]
信息高速公路五大趋势 [J]
社会学研究
霍福广、刘社欣等.
信息德育论 [M]
人民出版社
鲁洁.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 [M]
人民出版社
李明.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3 [6]
韦义平. 大学生网络交友障碍及心理调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关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中国冶金教育 -8 [8]
袁纪玮. 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阅读详情:
范文十: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做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认识和了解网络文化并不断建设和完善网络文化,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利手段。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自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网络至今,互联网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飞速发展,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网络生活也成为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于网络而衍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如:博客、论坛、网游等非常盛行,人们统称这种文化为“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学校园里传播,迅速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一、网络文化的特点(1)开放性。在网络上任何人都能够发表任何事物,人们可以共享自己的各种资源成果也可以将他人共享的资源拿来利用。(2)虚拟性。网络是现实信息构筑的一个虚拟空间,人们在网络中可以使用虚拟的身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与他们交谈。(3)互动性。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同多人进行对话,可以随意的进行交流互动。不受时间、地域和年龄的限制。(4)不可控性。由于网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网民对发布的内容也没有一个制约,因此很难控制。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日,我国网民规模(3.38亿),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其中青年占网民总数的29.8%。这项报告说明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和财力,网络文化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积极的影响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的课外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随时掌握最新的时事新闻;通过BBS论坛、QQ聊天、MSN结交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朋友,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心得;网络学习教程进行知识拓展,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自学,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开设自己的淘宝网店、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论坛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网络文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分年龄,没有主次,没有强迫说教,大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自由选择,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民主观念产独立性。网络文化更能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网络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网络文化中的平等开发的特性使得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往往网友们对于公众事件的评论可以形成强而有力的舆论导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取向。(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网络文化信息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许多学习资源以及大量健康、积极、进步的信息的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也存在着许多消极、迷信、黄色甚至反动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和全构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威胁。现今的大学生已是90后的天下,90后的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同时依赖性强、民主意识差。对于这些负面信息,由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辨识能力不强,好奇心重,易冲动,缺乏自制力,极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三、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一)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在校园中建立学校的健康网吧,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的管理力度,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良的网络环境;将学生宿舍和校内网吧的网络接入到校园网中来。通过学校网络信息系统,将那些消极的不良的黄色的信息阻止、排除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从而给高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二)关注道德,正确引导学生网络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把好网络内容关,及时发布一些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热点内容加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正确认识是非美丑,分辨善恶。对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网中孤独症”要及时提醒,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止其陷入网络暗井,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三)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建设校园网络,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网站可以开辟学习生活、就业技巧、考研须知、心理咨询、实践指导、信息发布、就业辅导等栏目通过网络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休闲、游戏、交友等方面的需求,在网上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身边奋进的大学生事迹,进一步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自强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四)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校园内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机整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四、总结网络文化的盛行和发展势必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如何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一个教师思考的问题,网络文化有它的优势也有劣势,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摒弃网络文化的劣势。要把传统的校园文化与现在的网络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提高与健全大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参考文献:[1]樊迎光.网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高教论坛,2009[2]魏衍军.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J].教书育人.2006[3]曾令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与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OO4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