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子推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解析看不懂求助智能家教解答

1.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

乌啼鹊噪昏乔朩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好风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喃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晉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寒食节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囷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2. 讲述介子推与晋文公的经典名句

辞官不言禄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動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難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1] 抱树而死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叻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湔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介子推抱树而死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歌颂介子推的诗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