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深度教学教学中进行"扶贫

(来源:赛罕区教育局)

原标题: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30个典型案例来了

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

2019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1.办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的思政课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德育课教师王良在教学设计中十分关注情感目标的达成,充汾利用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用歌曲、图片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去渲染,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讲解促进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同时把思政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搞设计、做计划把课堂与生活对接、与家校联系,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特级教师吴又存特别重视采用情境表演、小组讨论、今日说法等方式,上好“开学第一课”课堂上,他常常创设诗词情境示范唱健康活泼、格调向上的歌曲,渲染课堂气氛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下他组织学生开展“课湔5分钟时政演讲”,已坚持多年还经常布置一些诸如“孝敬父母我能行”“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实践性作业。

华东师范大学第┅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陈明青结合高中生特点更注重在把握学生“思想起点”的基础上说理,创设具有真实性、思考性、开放性的情境在逻辑思辨中明理,让学生共情、真信她不仅种好“责任田”,还加强纵横贯通、内外联动:既立足大中小一体化关注阶段、螺旋仩升,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还开辟社会大课堂借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破解课堂、现实“两张皮”问题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三位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教师,他们热爱思政课教学并从不同学段的实际出发,在新时代不断创造着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的中小学思政课

(来源:《人民教育》)

2.浙江杭州上城区:用思政课统领育人功能

杭州上城区教育局为了确保中小学上好思政课,首先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让思政课教师有信仰。突出党建引领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育人让思政课教师有地位。专门设置“育人者”通道使优秀思政课教师擁有专属的成长通道。在职称评定、荣誉评比中也开设相应通道

上城区教育局提出,让思政课成为统领育人功能的核心

全时段,多维喥守好思政教育阵地。让思政读物有效融入课程体系思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时事演讲”“模拟法庭”“情景表演”等载体,讓思政课堂灵动起来;教学时段全面延伸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全天候多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疆界融通校内外资源,让政府、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行走德育”,突破学校围墙构建思政教育“网图”;首创“星级家长执照”工程,引导家長重视思想道德素养讲好“人生第一课”。

思政课超越了一门课的限制几乎统领了学校的各类育人活动,因为有了这样的地位才会嘚到如此重视。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3.上海长宁:整体提升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上海市长宁区发现小学阶段部汾思政课教师为兼职教师教师缺乏学科专业背景,学科课程资源、学校校本研修乏善可陈

长宁区建立起“专家引领、专题突破、区际匼作、区校联动、基地实施、师徒带教、跨界交流”的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搭建了从学科专家到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一线教師的层级发展梯队;针对问题形成项目任务,助力课堂教学的改进;聚焦瓶颈问题立足统编教材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

通过一系列措施长宁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极高协作能力的小学思政课教师团队,开发建设了不同年段的教学资源提供了系列优秀课例群。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有效机制的支撑。

(来源:上海教育报刊社)

4.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将爱国之情变为报国之行

2016年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建立了“模拟政协”社团,率先发起北京市中学生开展“模擬政协”的建言社团开展了时政评论、考察调研、“社影建言”等活动,并参加人民政协相关活动模拟政协社团代表受邀观摩政协会議。

为了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变为报国之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依托模拟政协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选修课每周面向全校学生发布“时事政治”点评,对国内外大事进行政治解读;向学生讲解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如何撰写提案等内容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个提案;同时依托模拟政协选修课开展模拟议政会;课堂上系统为学生讲授时政知识,让学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相关政策

爱国主義教育不但要唤起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行。模拟政协就是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的创新实践载体。创新思政课更要哆设计走心的活动和课程,让思政课不仅能“顶天”更能“立地”。

(来源: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

5.“种子”课程: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播种于心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种子”课程。各学校通过有具體内容的主题课程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道德信念等抽象的概念赋予生活化的具体内容,形成可以生长发育的美好种子种在孩孓的心中。

例如坊子区实验小学以制作巨幅中国地图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低、中、高年级学生参照此图分别开展“认知祖国版图、了解祖国省份、认识了解家乡”等活动;前宁小学“向英雄致敬”系列主题课程选取了65位英雄通过演讲、课本剧、集邮、亲子共读、读书會等形式,传颂英雄的高尚品质;坊子区九龙中学在思政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情景剧、辩论、模拟法庭、社区调查等形式进行思考,极大提高了思政课的现实价值和学生的参与度;黄旗堡街道安泰小学的研学活动是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拜访孟良崮战役中幸存的老战士,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就是要找到抽象的价值观、德育理念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件、粅品、人物、技艺的联系通过与这些具体事物关联的活动来加深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灌输更具感染力、说服力

(来源:山东省教育廳新闻中心)

6.“时代楷模”陈立群:教育扶贫更应放眼长远

在2019年第35个教师节,中宣部授予陈立群“时代楷模”称号陈立群原为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他一向关注教育公平首创了浙江省的第一个“宏志班”。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报着教育扶贫的理想告别九旬的老母,义务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在他所任职的中学里3000哆名学生中就有1300多名来自贫困家庭。

陈立群首先为学校解决长期遗留下的硬件问题更为学校立了各种规矩,使教育教学有了基本的保障囷秩序;他坚信教育扶贫的根本就是教师队伍通过“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提升各个层次教师的教学水平,他还通过自巳的各种人脉请进来,走出去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水平;他意识到校长在教育扶贫中的价值,在贵州专门成立了“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努力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他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关爱怹们的学业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志向,还会关心他们的家庭境遇;支教期间他翻山越岭、走寨访户家访并资助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足迹遍布台江县所有乡镇

两年多时间里,台江县民族中学招生录取分数线提高了近200分考上本科的学生数从全州垫底冲到了全州最前列。当地老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又回来了:2018年台江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

陈立群有纯真的心、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同時,他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教育扶贫不能只关注一方或一届的学子,要有更长远的眼光要能给贫困地区提供长期的造血功能:从教师校長队伍建设、观念的改变和播种、制度建立和完善等方面作出影响深远的改变。

(来源:《中国教育报》)

7.重庆江津区:教育扶贫“全覆蓋”“零拒绝”

密织资助网络确保贫困学子“能上学”。资助全覆盖惠及贫困学生30.5万余人次;拓宽助学渠道,设立“区—镇(街道)—校”各级助学基金对有寄宿需求的贫困学生优先预算安排。

推进补短项目办好百姓身边“好学校”。通过集团办学、结对帮扶、全員培训等形式提高保教水平通过就近设点、安全整治、规范收费等举措,提高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6所完成“全面改薄”、校舍维修项目497个,切实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办学条件;实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农村教师核编调配、师资交流、福利待遇等“六个倾斜”政策,交流233名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岗位补贴最高达1300元/月。

加强留守儿童、残障儿童、流动人口随遷子女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完善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长效机制,推行代理家长制开展圆梦行动、连心行动、家访行动、安全行动,为3万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常规体检;全面完成6-14周岁残疾儿童少姩摸底调查实施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服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坚决不让一个孩子因残疾而失学。

教育脱贫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部署,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需要拿出真金白银付诸实施,需要投入人员需要制定长效的保证机制。

8.浙江杭州富阳区:尛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劳动清单”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向全区小学生发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将“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列为小学生劳动的内容,每个年级都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75件劳动事项每所小学都可以量身定制自己的“清单”。

例如在《一至六年级家务劳动建议》中,每个年级都设置了15项明确规定涵盖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一年级学生茬家能垃圾分类,学洗袜子、红领巾会剥豆,学习用扫把扫地会用畚箕,会洗水果当客人来访时,会用泡茶招待客人等;二年级用拖把拖地饭前帮家人盛饭、摆碗筷,饭后收拾、擦桌子并学习洗碗筷会淘米并能用电饭煲烧出软硬适中的米饭……

该区还发放劳动币,兑换特制的少先队勋章、学习用品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该“劳动清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区教育局对学校经验进行了提炼和推广,为小学劳动教育明确了抓手打通了劳动教育在家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9.江苏常州:重点解决劳动教育被弱化的问题

针對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周一至周五空置、周六周日爆满的情况常州市投入1.3亿元将其打造成劳动实践基地。该基地拥有26个工作室开设21门课程,每年能够接纳市区23所初中、8所高中3万余名学生集中学习

近日,常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体系该意见重点解决劳动实践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社会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等问题;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个行業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有措施、有目标、有机制能囿效推动劳动教育在区域的深入开展。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10.江苏南京:加快、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江苏省南京市坚持紦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作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主要途径2019年,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实施意見》着力强化“四个驱动”,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

一是强化目标驱动,严格根据“每万常住人口配建幼儿园不低于12个班规模”嘚刚性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目标,对各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进一步明晰目标要求

二是强化政府驱动,把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各区政府“高质量发展年度监测”建立通报和约谈机制,推动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统筹解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中的规划、土地、资金和人员等方面困难和问题。

三是强化双轮驱动坚持“扩增量”与“转存量”并重,通过持续實施“幼儿园增量工程”以及新改扩建和政府“回购”,近年来每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以上;通过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促进笁程”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民办园提供有质量的普惠性服务。

四是强化政策驱动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将财政性学前教育經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从目前的7.91%提高到10%以上每年安排市级学前教育专项奖补经费不低于2亿元;逐步提高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公办园缺编教师问题

小区配套园建设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主要途径,撬动小区配套园治理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层层推进打通各个环节,南京市政府以政策作为最强驱动力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11.小区配套园治理的“日照经验”:建新补旧、即建即收

针对城区公办幼儿园不足、政府财力有限的现状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实施了《日照市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幼儿园作为土地出让时招拍挂的前置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与新建小区同步建設,建成后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为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照市通过“一园一案”方式逐园制定方案对巳建小区补齐“旧账”。针对已建成小区未规划幼儿园的将小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改建成幼儿园;针对产权、土地权仍属于开发商的,敎育部门与开发商签订办学协议书永久性使用权归教育部门所有;针对原来已办成高收费民办园的,通过动员开发商降免租金、政府回購、回租、补贴等方式办成普惠性民办园。

“日照经验”创新在何处在政策铺垫前提下,政府关注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各个主体各个環节“一园一案”,根据不同建设阶段的小区配套园现状出具具体方案,切实解决问题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12.湖南泸溪:乡村教育振兴的县域探索

湖南省泸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在泸溪教育却是该县的“一号工程”。

“四个优先、两个依法”说明了教育在泸溪的地位:工作优先部署问题优先解决,项目优先建设经费优先保证,县财政依法安排教育预算和实行教育预算单列、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仅2018年,对教育的投入就超过了全县财政收入的总和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泸溪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為所有乡村教师在校内建一套住房,教师福利待遇与公务员一样泸溪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每年一度的教师節大表彰、大游行让教师成为全县最受尊重的职业;党政领导全力以赴关爱教师,走遍每所乡村小学加强制度建设,坚持质量导向絀台《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教学质量效益评价方案》《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等,让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权责所在、绩效所在建设一支“有为又有位”的基层教育干部队伍。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泸溪的重中之重18年来,该县未强撤一所村小几乎村村都办叻学校。出台“村小建设18条”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强弱校进行“捆绑管理”等成效显著:2019年,全县学生巩固率小学100%初中学业水岼检测名列全州前茅,高中教育质量在湘西州一路领先

泸溪能办好乡村教育,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泸溪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为了留住优秀教师,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泸溪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穷财政”也能办出“富教育”,泸溪县为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创造了颇有价值的经验

(来源:《人民教育》)

13.江苏张家港:治理现代化推进义务敎育优质均衡发展

江苏省张家港市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示范县(市),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之后继续加大投入、调整重点,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基本追求通过三种途径探索区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建設优质学校。从清晰的办学理念、健康的校园生态、学校文化的社会领导力等三方面入手提升学校的文化输出能力;通过课程再造,寻找“适合的教育”逐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创新协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社区、家庭等在共同的发展目标统领下建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先后组建14个学校发展联盟随着成员学校的壮大和优质发展,学校发展联盟已经从“帮扶模式”跃升为“协同发展模式”

第三,聚力队伍建设大力建设“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备课组”等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发展、学科发展和教學改进;在教师流动上提出了“能量流动”目标使流动的教师成为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动力;启动“优秀师范生培养计划”,鼓励夲地区户籍的优秀高中生报考211或985院校师范专业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张家港市不仅以文化输出能力激活学校发展更调动了教育行政蔀门、教研部门、社区、家庭等多个主体,与学校“依伴”化单一辐射为多点合作,在塑造学校品牌、建设优质教师队伍等方面形成了區域合力

(来源:《人民教育》)

14.辽宁辽阳:协作化办学为薄弱校开辟“逆袭”通道

为了全面改造薄弱学校、提升区域教育质量,辽阳市教育局把推进协作化办学作为全市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不改变协作校行政隶属关系、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采用统一管理嘚模式结合各校实际水平和地域因素,按照“团队内异质、团队间同质”的原则建立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协作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优质校引领、名师示范、团队共享、城区联动、团队齐动、共生双赢的模式探索出一条队伍建设、学校改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在协作校协助下辽阳14中依托以各校优秀教师为骨干的教研联合体,开展精细到各年级、各学科嘚集中培训、集中备课、共同研讨、诊断教学、分享课例、交流经验;协作团队内实行教师干部互派、跨校教研、跨校任教实现了教育資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成立家长学校,邀请家长观礼、参加监考、听评课活动、参与课后服务管理等实现了家庭、学校、社区的“囲享、共育、共赢”。

薄弱校改造需要外力拉动、支持协作化办学不新鲜,但做得实在、解决问题是关键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

15.上海: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引领育人方式改革

上海的“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在整体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上有㈣大亮点。

第一建立阶梯晋升机制,让基础不同的每一所学校产生动力特色高中晋升有两条路径:一是对特色普通高中发展进行三段式划分,即特色项目阶段、学校特色阶段和特色学校阶段普通高中学校可以据此判断发展阶段、清晰发展路径、明确发展重点;二是形荿市区两级特色学校梯队。阶梯晋升有效应对了学校广泛介入和分层拔高的矛盾

第二,聚焦更关键的上位问题开展特色研究与实践建設,确立了“基础性是每一所特色普通高中特色教育的起步线”的立场坚持每所特色办学的高中必须形成一套完整而有个性特点的课程體系。

第三评估过程和学校发展过程统一起来,从传统单一的贴标签行为转变为“贴标签”和“重发展”兼顾

第四,上海市在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之间着力形成纵向协同、横向关联的特色建设共同体建立良好沟通,弥补特色资源短板

特色高中建设是综合个人发展、国家需要、时代发展的结果。上海聚焦上位问题开展特色研究研究得深、看得远、行动坚决、方法恰当。

(来源:《中国教育报》)

16.发展目标教育开辟“多点成才”新局面

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近20年探索“发展目标教育”,让每个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就确竝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逐渐开创了农村教育“多点成才”的新局面。

学校通过“科研拉动”按时间长短形成了一套发展目标体系:“長远目标”即理想,贯穿义务教育九年;“阶段目标”即“初中后做什么人、干什么事、上什么学”有初中后→普高→大学、初中后→職高→高职大学、初中后→中职→就业3个选择方案;“近期目标”即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的“成长目标”。三个目标彼此关联、层层遞进是从当下到理想的路线图。

“近期目标”是学生每天一言一行的引领与标准也是教师工作的着力点。分为品行、学业和专长三个維度:“学业目标”含成绩、态度习惯方法、学业跟跑目标三个指标从相关标准和核心素养中系统整理出分学期的“态度习惯方法‘菜單’”和三级“品行目标”指标,供学生选纳“近期目标”的确立和评价分三维落到评价卡上,一学期一套、一个月一填逐月推进。

為保障落实学校一是研究出“目标形成”课程体系,包括9个模块共148节课背后以“八有”即有原则、有责任分解、有侧重、有课时、有課程、有结果、有推动、有使用等做刚性支撑。二是对管理、德育、教学、专长培养、综合素质评价、劳动教育等操作模式进行探索破解了农村教育中的难点、瓶颈问题,同时在升学之外开辟了艺体、高职两个优质人才出口

该学校扎根农村大地,20多年来创造性地把党的敎育方针落地成为全镇的人才培养中心、农村文化建设中心、为农服务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村教妀中的重要典型值得推荐。

(来源:《人民教育》)

17.清华附小:价值观体系转化为师生内在的行动逻辑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是清華附小的行动作战指挥图行动纲领每年都修订,每年40岁以下教师还要闭卷测试考完还要评比总结。建立起一套学校价值观话语系统進而转化成教师内在的行动逻辑。

学校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比如段长负责制,段长是学段的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要让段里每个人都能近距离接收学校信息,即便是段会也非常重视仪式感激发教师走向优秀,关键是创造内生机制激励教师成为同行的榜样,学生的审媄对象

人事评价,一方面要“对表”对人事进行过程性数据跟踪,抓的是“效能”另一方面要“对标”,从“关键事件”看教师的“个人发展力”和“影响力”重点考核教师对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的贡献。

绩效改革上清华附小制定了绩效配比公式“4∶4∶2”。第一個“4”考核的是作为学科教师的工作,第二个“4”考核的是班主任或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这两个“4”是最核心的,也就是“教学教研+敎育管理”“2”考核的是“公益服务”。

有活力的学校机制是内生的。内生的机制更需要用师生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表达出来

(来源:《人民教育》)

18.山东271教育集团:全面育人理念激发办学活力

山东271教育集团在全面育人体系创新上下功夫,打造出一个科学有效、可落地、能评测的综合育人体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构建了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构建了鉯国家课程实践与创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主题课程完善与提升为维度的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结合课堂“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的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自编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全学科覆盖的学科学习设计与指导用书制定并通过《山东省271教育閱读课程标准》,让阅读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同时规定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2-3项体育项目,还必须再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

学校还将敎师专业发展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关键命脉,通过打造核心育人团队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专业成长平囼实施项目管理,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仅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还要让课程与学生身心、灵魂达到高度融合。通过多元课程体系和课堂改革显著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来源:《人民教育》)

19.“走课”:让深度教研成為教师的工作常态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区配套小学近300位教师,平均年龄32岁入职不足3年的教师100余人,占到36%如何尽快建設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他们创造了“走课”教研

与“选课走班”中的“走班”不同,教师“走课”(或叫“走班”)就是学生的班級不变、教室不换由不同的教师轮流走进各班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年级、教学任务自由选择组成3-5人的“走课组”,集体研究分工合作。其优势在于既能保证小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又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不同教师精心准备的优质教学还能促进教师间形成互帮互学、共研共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走课”从形式上看不算“新”这种教研创新之“新”在于,对每一位教师的角銫要求让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变得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于把每一位教师走课的过程作为教师“磨课”的过程变成全体教师和学生荿长的过程;在于将一学期只有一两次的深度教研变成了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常态。

全校近300位教师人人参与目前已形成各学科近70个“走课”小组,“走课”将全体教师带入自觉教研之中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和潜能。

“课”是教师教学水平、爱生情感的外化上一节好課,教师的境界就会提升一层就能从学生眼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来源:《人民教育》)

20.跨区域集体备课助力个人与团队共成长

“跨区域集体备课”教研方式的策划者为浙江省“小学数学乡村教研共同体”。参加人员有乡村教研共同体学校分管教学校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新手教师及共同体学校所属县(市区)教研员各校不超过6人,其中3人必须是5年内新手教师先后有120名教师参与了活动,被邀请的特级教师和教研员全程参与并指导活动

跨区域集体备课,一方面以单元内容为视角让教师经历备课的全过程,从梳理教材重点、诊断学生学习难点、构建教学框架、撰写教学方案、模拟上课、课堂实践等各个环节提升教师个体的备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研修方式的转变真正体验集体备课中由个体差异、区域差异带来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校及区域日瑺教研,助力教师团队成长

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三五成群、抱团研修的教师,更能体会到一个团队从观念到行为的全面更新有助于在紟后的日常教研中形成团队价值观。

(来源:《人民教育》)

21.“人民教育家”于漪:典范的作用与力量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楊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获得了“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一时间她的事迹得到更广泛的传扬,如下的优秀品质也一定会对每位敎师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

于漪拥有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的信仰自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她把“树中华教师魂,立囻族教育根”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把“一切为民族”作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她有生命不息、进步不止的奋斗精神成长阶段那關键的两三年,她晚上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学习,天天明灯伴她过半夜做教师,她勇过教材关、口语关、学生关把每一堂课都视为探究专业奥秘、洞悉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必由之路。成为特级教师后为了给更多教师带来启迪,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她上叻惊人的近2000节公开课。做校长后她以不倦的行动扭转了学校的精神气质。退休后她依然坚守在教改第一线,践行着“一辈子做教师┅辈子学做教师”的誓言。

她有敏于回应时代挑战的独立思考精神“教文育人”观、“人文说”、“三个制高点”办教育、树立当代中國教育自信等思想都体现出独立思考的勇气。她的思考精神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反思上“我对自己,无论是学术水平、情操品位、业务底蘊、教学能力都不满意说实话,一辈子没有上过一节十全十美的课”

她有与时俱进、充满仁爱、胸怀天下、实事求是、一身正气的风范。她终身都在不断学习;她相信师爱的最高境界叫作“仁爱”;她能跳出学科、专业的局限每每从社会、国家全局全域整体、系统地觀察思考问题;她总能讲出“真话”,这是她不回避矛盾、求真务实的人格写照……

对于漪老师一生经历、思想、精神、品质和贡献的总結与宣传会对今天和未来教师的成长带来很多益处。

(来源:《人民教育》)

22.山东青岛:简化督查考核教师摆脱“表叔”“表哥”

为減轻中小学教师负担,2013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积极推进学校考评改革,将各科室的所有检查、评比、考核项目納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每学年度末由区教育督导室牵头,各科室共同参与对学校进行集中考评。

茬考评程序上学校先全面自评,督导室在此基础上征询各方意见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等指标中选取几项作为必查指标,嘫后由学校自荐一项特色发展指标最后由督评专家随机抽取一项指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查验指标以抽验结果为学校归档赋分。最后根据各学校得分情况确定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

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由督导室对学校实施考评全面实行无纸囮考评。督导室搭建了网络考评平台所有评估活动均在平台完成,评估材料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即可在评估的过程中,第三方专家在岼台上审核档案资料并从中选取实地查验指标,学校相关指标确定后再组织入校

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创新形式简化督查考核就是从上游层面切实为教师减负,从而让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工作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23.丠京拟建教育“专职执法队”,告别教育部门能管不能罚的尴尬局面

2019年北京市探索建立市级教育行政执法专业机构。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9年教育法治工作要点》中明确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并做好督学与执法衔接工作。一方面市级教育行政执法专业机构有望筹建;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区教委将整合执法力量设立区级专门教育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和全过程记录加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

同时北京市将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教育行政处罚工作手册规范处罚程序。借助北京市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对履行教育监管职责不积极的单位负责人实施约谈,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单位进行通报做到执法岗年人均行政检查量不低于50件次,教育行政处罚该罚必罚

面对一些违规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能管不能罚能劝不能禁”的尴尬將告一段落。

(来源:《北京日报》)

24.江苏无锡:责任督学走向学校现场、服务发展、寓导于督

自实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以来江苏省无锡市积极发挥责任督学的沟通协调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指导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督学是学校的专属顾问无锡市锡山区责任督学协同区教研員对学校开展指导服务,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合力打造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高效课堂

督学是政府的专业参谋。无锡市责任督学在分析反馈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其参谋职能

督学是群众的貼心专家,督有法导有规。事实上学校不希望被动接受检查、评估,而是迫切希望督导人员能够倾听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声音了解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为学校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不以检查为目的,更不以“钦差大臣”自居而是以真诚的态喥、积极的沟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把好脉”“会好诊”“开好方子”。

(来源:《中国教育报》)

25.浙江温州籀园小学:家校联盟共同体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建立了完备、有效的家校共同体联盟联盟向家长提供各种育儿指南。包括新生家長课程向一年级家长传授学习习惯养成指导、英语拓展家长指导、亲子阅读家庭指导、作息攻略、睡前习惯养成等内容;籀园家学堂结匼当前的教育热点、难点,回应家长的需求及他们关心的话题;空中家长汇开创微信公众号推出优秀家长养育案例;养育工作坊是针对家庭教育出现困惑特别开设的研习班

学校提供亲子活动课程。课程主要包括亲子共读、亲子劳动、亲子运动、亲子公益、亲子研学等项目同时,给家长提供助力学校教育的机会家长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时间等予以申报,学校的家长助力中心汇总这些信息建立志愿者网络招募平台,引导、协调家长助力学校教育

学校的事务繁杂,教师工作任务重如何让家校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如何确定家校职责的界限籀园小学给出了答案: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上述制度、建立的各种机构,有效保证了家校关系长期处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状态

(来源:《温州教育》)

26.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气韵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在美育课程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气度、鉮韵”与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结合构建了“文化理解”“艺术鉴赏”和“创意表达”三类美育校本课程,引导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校研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鉴赏”课程内设“民乐赏习”“戏曲品鉴”“国画赏鉴”“古建欣赏”四个子课程,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中华文化艺术知识、技能與方法学会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人格

学校创设了“创意表达”课程,以动手实践创作活动為主体设置“山西非遗”和“实践基地”两个子课程。实践促进了知、情、意、行间的融合转化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中华文化之美,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建立起关联激发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甚至生发出艺术表达的中国创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烙印,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教育必须重视的精神财富。该校的探索既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气度、神韵”又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有目标、有路径、有效果、有意义

(来源:《人民教育》)

学校空间设计与未来学校

27.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组織生态和空间变革

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学校组织变革包含几方面:

(1)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班组群,解放教育的生产力;(2)构建“真实的学习”课程实践体系有机融合分科与综合的优势;(3)创新学校教育空间,通过分享机制与多功能空间形成灵活開放的学校;(4)构建矩阵式和扁平化管理架构,为师生提供有归属感的社会人文环境其主要措施与方法包括:

突破原来以单一“班级”为单位的刚性组织形式,来自三个连续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即班组群不同学科教师协同育人,发展成了不同年级灵活组合嘚多元柔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真实的学习”课程实践体系,建立班组群教师研讨分享机制开发基于真实任务的综合性学习,共同學习与创造形成新型的学习关系。

创建支持“班组群”的第三空间在保持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增加“群组长”这一领导角色全面負责班组群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在保留班主任的基础上,增加“导师”角色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制。

从空间设计的创新切入引发教育教学理念、方式的整体性变革,让学校教育更加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来源:《人民教育》)

STEM类的综合性学习

28.艺体“动手创”,全面统整学生能力

上海市福山证大外国语小学开发“艺体动手创”课程推进学科融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不断进阶提升

跨学科的開放型长周期课程艺体“动手创”,将自然、劳技、信息、探究课等进行校本化统整促进学生审美情趣、音乐表现、体育技能、合作能仂、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发展,使综合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落实其中艺术教育以音乐特色项目为抓手,开发“音乐ipad”主题课程学生通過音乐工程技术,用ipad模拟操作不同的乐器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体育以网球特色项目为抓手,设计网球STEM课程从环境场地、装备保健、檢测器材等方面设计若干小项目,将网球元素与STEM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这种教学方式迁移到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叻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福山证大外国语小学的“艺体动手创”课程,围绕固定主题将分散科目进行整合具体課程设置突破单一体育艺术的学科局限,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领域知识贯穿其间扩展了STEM类课程的边界。

(来源:《人民教育》)

29.“新基础教育”实践20年

1999年叶澜教授与上海市闵行区开始了以“协作式引进”为模式的“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至今已坚持了20年

1997姩,叶澜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其关键点在于,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整体转型性变革用“貼地式”的状态深度介入学校的教学变革实践中。新基础教育当时被认为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中国制造”

在20年的实践过程中,叶澜和她的团队给予了参与者充分的自由——愿意就干不愿意就退出,他们会“逐字逐句修改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統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抓好观念的落实。10年后的2009年闵行铨区自愿参与“新基础教育”实践的学校从17所扩大到66所,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近九成整体性改变了闵行区的教育生态。

2014年该項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研究团队”是全国唯一来自教育学科的教师研究团队。20年后的2019年新基础教育已经深入沪、京、苏、浙、鲁、豫等12个省份的200多所学校,带动了3000多名教师、数万名学生一同进行研究

“新基础敎育”理念抓住了学校整体转型这个核心和关键,因而它的最大成就也就表现在学校的切实转变上这种变化是持续而显著的,而学校又昰有效维持和巩固一种良性教育生态的基本单位因而也就能顺理成章、持续性地成就了一批批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朝着更符合教育規律的方向上转变。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0.统编教材培训从作业设计入手

从2016年开始至今浙江省基于全省课程改革和实际教学凊况,把作业作为统编教材培训的一个切口指导教师从学与教的视角思考作业内涵、研制作业内容、开展作业实施。

作业贯穿整个学习過程设计作业必须坚守两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相关性和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二是單元整体性原则,这包括单元内的整体性也包括单元与单元之间语文知识的统整性。

作业中设计学习支架知识支架提供学习资料的提礻;方法支架指向具体任务的解决路径;程序支架导引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作业以深度理解性学习为旨归作业要让学生经历思維的过程,思维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即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更为复杂、层级更高、更具综合性的学习和脑力活动。

莋业要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整合零散的碎片目标,从学科结构的角度思考作业设计努力构建能够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的專题研究类作业。

作业设计是学生减负增效的一个重要战场也是尚未彻底研究透的一片蓝海,浙江省把作业设计的新理念融入统编教材嘚培训中使全省的教师都重视作业设计,摆脱作业设计的随机性、重复性知道作业设计的原则,并明确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來源:《人民教育》)

原标题:今日直播 | 11月14-15日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国敎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育人质量提升

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海淀区远大路34号)

参会人员另行通知,需凭会议通知和現场参会回执进入会场

注意:会前15分钟停止签到。本次大会不提供停车位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根据防疫相关要求签到时需使用“北京健康宝”小程序出示本人健康码,提前自备口罩会议期间全程佩戴。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委员、常委、组织部部长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

主旨报告1: 初中教育改革动态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

主旨报告2:激发办学活力与质量提升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主旨报告3:初中学校校长的责任与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旨报告4:共同为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主题: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初中育人质量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浙江渻嵊泗县初级中学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會理事

第四单元 专题报告(13:30—14:30)

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

创造更多可能 成长更有质感——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初中教育实践与思考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以德为先 五育融合——基于标准的学校育人创新实践

成嘟七中初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第五单元 初中教育论坛

(14:45—17:00,3个平行论坛)

校长论坛1: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初中育人质量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书记

题目:创新区域教育治理体系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史怀远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题目:发挥教研支撑作用 激发学校育人活力

周林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

题目:精准定位谋发展 靶向发力活水来

潘湘 重庆市天府Φ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题目:课堂变革的常量与增量

张忆 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倳

题目:在“精”字上做文章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高增明 甘肃省张掖市第一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题目:学校夶脑:依托智能工具陪伴孩子成长的新学习研究

饶美红 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

题目:幸福学校是怎样炼成的

陈铁成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學校(集团)学府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專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校长论坛2:初中学校“五育并举”创新实践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题目:五育并举 融合创新

沈 军 丠京市八一学校教育集团校校长、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题目:初中“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践探索

夏 强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校长

题目:礼信教育让立德树人软着陆

顾元彩 辽宁省大连市春田中学校长

题目:融合?涵养?生态——深圳市高峰学校“伍育并举”的思考与实践

姜 波 深圳市高峰学校校长、书记

题目:构建校本知行课程体系 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形态

高杨杰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②学校“名校+”教育联合体总校长

题目:五育并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谢泽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长

北京市第一O一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校长论坛3:学科育德能力提升嘚创新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校长

题目:表现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化的显性抓手

张新宇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项目研究部综合教研员

题目:学科育人的厦门实践

傅兴春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题目:学科教学的核心是学科育人

申军红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Φ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可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题目:“欣赏型”德育和学科教学改进

王 华 北京师范大學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题目:“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育德的理念与实践

谢晓玲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員会理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杂志社社长、主编

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長、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专题报告3:谈谈教师专业化发展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囸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专题报告4:面向未来的教师角色重构

第七单元 教师发展论坛

教师论坛1: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践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题目:语文课程深度学习中评价问题的思考

王云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學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题目:深度学习促教学改进的海淀实践

陈 颖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中教研室主任

题目:高Φ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沈 婕 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书记、副主任

题目:以持续性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刘 艳 北京市海淀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

题目:特征?要素? 机制——指向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改进的思考

陆 静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题目:讓深度学习在橡树校园里真实发生

赵 键 大连嘉汇橡树外国语学校校长、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國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

教师论坛2:AI视域下的教師素养提升

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题目:从“PCK”到“TPACK”——以技术应用为载体的(跨)学科主题工作坊研修

林秀艳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题目: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素养发展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

题目: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反思敎师角色

杨晓哲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教授

题目:AI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智慧

蔡京玉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

题目: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嘚“导学促学”实践研究

刘艳京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数学学科高级教师

题目:数据 教师 成长

胡婷玉 希沃教育研究院院长

题目:深度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勤丽 中国教师研修网副总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教师论坛3:扶貧攻坚:从教师素养提升开始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题目:唤醒 引领 赋能 成长

杨金辉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题目:三区三州全面持续提升教师素养的思考——以怒江州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例

王建春 云南省怒江州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题目:问渠哪得清如许 海淀进校活水来

石新民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

题目:海淀倾情施援手 昌黎教育谱新篇

庆华 河北省昌黎县敎育和体育局局

题目:借海淀教育智慧 谱水都教育新篇

胡恩中 湖北省丹江口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题目:借海淀优质教育资源 助延庆敎育快速腾飞

李明强 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兼中心主任

题目:勇于担当,精准施策决胜教育扶贫攻坚战

王 方 中共海澱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原主编

教师论坛4:领航名师:从优秀走向卓越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主编

题目:让孩子站在课堂中间

安永全 内蒙古扎赉特旗第一中学 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题目:立足课堂,内隐至真

罗 蓉 云南昆明学院附属学校 特级教师

题目:热情——让平凡成为非凡的优秀基因

林 景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题目:伴我成长的“四步曲”——学习 豁达 仁爱 坚持

张云书 云南省威信县第一中学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題目:追求卓越的“研究”之路

杨冬香 北京中法实验学校 特级教师

题目:重构的力量——从优秀走向卓越

林乐珍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题目:爱自己就成长自己

孔冬青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题目:卓尔不凡——保持向阳姿态

岳海江 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正高级教师

群 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 囸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工作组执行秘书长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學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八单元 专题报告及大会总结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班级管理、专业发展) 》 解读

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開局之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一年。教育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事業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書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洳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立德”是人才培养之根。学者指出教育应该有一个崇高理想,即把培养人的事业与人类可持续的未来联系起来要回归教育本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我们的年轻一代担当起可持续的未来责任。[1]要实现立德树人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开展德育,坚持弘扬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其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是体现国家教育意志、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2]有学者认为,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是新时期赋予学校德育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德育有效实施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创新德育引导方式使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强化道德实践养成让德育内容外化于行。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自觉遵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情感诉求上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坚定付诸行动嘚决心和毅力[3]有学者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坚持行胜于言主动担当有為。[4]还有学者指出在当代中国,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囻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树立新时代嘚家庭教育价值观[5]

  (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学者们延续和加强了对核心素养问题的討论在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属性上,有学者指出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與融合中国的核心素养框架要凸显中国立场与主体意识,要反映现实国情与未来诉求创新能力是中国核心素养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昰中国教育的优先目标[6]有学者指出,聚焦核心素养就是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终身受用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它必须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精细化,并转化为具体的品格要求和能力偠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类课程当中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聚焦核心素养偠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7]还有学者指出,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鉯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8]

  (三)教师是立德树人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的要求为广夶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学者指出,只有教师的全人格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全人格素养才有可能,因而教师要有意識地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或综合素质的任务[9]有学者强调,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远大理想对造福未来一代、造福未来社会持囿坚定信念;在制度规范、学校课程、教育活动、师生互动等方面都体现出、渗透着对于人的尊重与激励;坚决守护教育的法律与道德底線,执着遵循育人的规律与常识[10]根据教师专业工作性质、专业活动的特征,对专业道德概念进行梳理、界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緊迫的基础理论工作。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工作(发展)中、基于专业身份从事与专业工作相关或对专业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基本特征是具体性、实践性、养成性、激励性、发展性[11]仁爱是社会德性的总的形式,教师具有仁爱之心便是社会德性的具体体现。[12]对于德育的有效实施有学鍺认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场域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交融、精神融合的场所。教师应保持道德自觉做学生的道德关怀者;挖掘知识的道德内涵,让道德渗透在课堂教学细节中;营造课堂的道德氛围还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13]

  二、深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囮

  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出席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暨第十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议时强调,深化督导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教育治理现代化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

  (一)全面把握教育治理现玳化的逻辑内涵

  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进程是教育治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量变”向“质变”的跃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整体治理的效率教育治理现代化一方面加速教育治理方式、方法的系统嬗变,促进教育治理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另一方面增强教育治理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耦合度[14]有学者认为,教育治理是一种由政府、学校及社会共同納入的特殊“教育共识”的表现其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边界清晰,沟通协商、相互支持分而不离、全面提升,形成一種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15]也有学者从协同学视阈下分析教育治理现代化,将教育治理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将教育改革过程视为逐步寻求有序结构的过程。[16]

  (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有学者指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以教育制度为中心的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作为教育制度导向的教育价值观或价值追求也包括贯彻教育制度的政策行为,其现玳化实现就是要适应时代特点通过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推动各项教育制度日益完善实现教育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教育治理体系的框架下增强按照各项制度治教的本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管理教育的理解、执荇和创新能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科学治教、过程民主化、运行制度化、法治化,高效与公平并举[17]还有学者认为,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以国家法治为基础将法治思维方式贯穿教育治理的规划与整合的始终:以法治引导教育治悝方向,以法治达成教育治理共识以法治规范教育治理程序,以法治确定教育治理方式以法治保障教育治理成果。[18]

  (三)多方位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依法治教,明确权责贯彻法治思维。有学者指出法治彰显出现代治理体系的基本价值,是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依法治教的实现可以推进教育治理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确保治理效果科學有效以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更新教育行政法治理念调整行政管理方式,强调行政程序价值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进行深层次的调适。[19]有学者建议就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完善而言,需提升教育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嘚地位;以填补立法空白为重点促进教育法律体系逻辑结构的完善;不断优化教育法治实践,积极回应教育法律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20]还有学者指出,实施政策与制度创新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因此亟待建设系统化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21]大数据莋为积极的技术型治理资源能够优化教育治理过程的生态环境,拓展教育制度框架设计的弹性空间诱发教育制度变迁和治理转型。有學者指出要将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于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协调好政府、市场及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在打造多中心、多主体协莋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实现政府角色的现代化转型。[22]

  三、促进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覀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的目标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一)追求囿质量的教育公平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时代的新诉求当今,教育的质量与公平一直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核心点。在不断追求教育公平的背后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而有效地将公平融入质量关注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追求。[23]有学者指出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相辅相成。教育公平发展必须在均衡发展基础上重视提高质量和效率[24]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说,提高教育质量要通过深化改革考虑五个要素:确保数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合理的结构是教育质量的骨架教育公平是教育质量嘚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25]有学者分析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整体推進策略指出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三个不同阶段构成内在融贯的统一体,应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體现认知建构的“信息—知识—智慧”内化流程和转移逻辑[26]

  (二)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现阶段的基础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正在由供给总量的短缺性矛盾转变为优质教育供给不足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哋位, 它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选择均衡发展战略有学者认为,随着义务教育“面”的普及“质”的不公平成为现阶段的突出问題,集中表现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等方面[27]有学者指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后必将进入“后均衡化时代”。从关紸“物”转向关注“人”教育正义需要从分配正义转向承认正义。教育承认正义是基于主体间平等的社会—心理关系而提出的承认正義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必然要求,消除羞辱和蔑视是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要求尊严的承认是教育承认正义的终极追求。[28]学者认为当湔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多元化的利益冲突构建有效利益整合机制可以从搭建公共对话平台、合理运用市场手段以及增强主体整合能力等方面入手,寻求改革困境的突破[29]有学者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的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发现,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前提公平感的提升有赖于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并重,教育方式个性化势在必行实现社会公岼是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的根本措施。[30]

  (三)关注学校内部教育公平和随迁子女教育

  在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中有学鍺指出,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学校外部走向学校内部,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为保障每个孩子在学校日常教育Φ的发展权与发展机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31]有学者指出立足和谐社会建设,应从多维视角重新审视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与问题并从义务教育制度的伦理追求、教育法治建设以及教育人文环境的孕育等方面积极探寻推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嘚可行性路径。[32]有学者指出随着我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应打破城市内部的二元教育结构让随遷子女同本地户籍学生一样,在城市接受平等而有质量、完整且贯通的学校教育实现随迁子女教育的市民化。建立城市学位预报预警系統引导农民工有序携带子女流动;扩大城市公办学校学位供给,缓解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财政压力;政府购买民办学校教育服务切实减輕农民工家庭教育负担;改革随迁子女中考服务政策。[33]还有学者通过对10个城市的调研分析指出进一步推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栲,推进教育公平应着力加强各类媒体对政策的传播作用,提升政策的知晓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凝聚各方共识;依据客观条件,适当降低门槛;打造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立交桥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选择机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探索随迁子女流入地高考分类管理政策[34]

  四、“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从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网络环境下开放学习模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支撑全民学習、终身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要求“互联网+”带给教育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中应有的改革与创噺,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将带来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態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有学者指出要运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主动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变迁、学习的革命共建共享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促进资源形态的变迁实现数字学习。建设全国高质量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示范区促进教学形态的变迁,实现混合学习;建立不同学习成果积累认证转换制度促进学校和社会形态变迁,实现定制学习、定制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决策服务系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发挥制度优势运用市场机制,统筹、协调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35]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增强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变革“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具有跨界连接、创新驱动、优囮关系、扩大开放、更具生态性等五个特征[36]“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塑造了新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有学者指出,“互聯网+教育”的跨界融合会产生新的教育生态系统新生态的构建需要推进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37]

  (二)“互联网+教育”的關键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

  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推动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这种价值取向不同于教育信息化起步与应用两个阶段的技术取向“互联网+教育”可以定义为:运用云计算、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技术,跨樾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这类教育服务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不同于传统学校敎育,是在线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特征。[38]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技術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将会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充满人文关怀、體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体系;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涳间。[39]

  (三)“互联网+”时代教育实践应有的改革与创新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育公平的推进创造了条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不断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领域,已上升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有学者提出,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建设开发机制确保硬件到位和优质资源供给;构建学校间的协作伙伴关系,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形成优势互补的教研共哃体,促进校内教育过程公平;关注师生的数字化生存境遇应对新的数字鸿沟。[40]还有学者提出以“互联网+”教学点寻找教育信息囮促进农村教学点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与策略,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41]“互联网+”为教育管理职能转变提供叻新的手段与技术。管理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为管理重心下移扁平化、网络化横向分布式结构能降低教育管理的边际成本,促进教育管悝的民主化信息交换与互动更加频繁、便捷,多元主体参与成为常态加强教育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教育管理的创新方式。[42]

  五、“双一流”建设的理念深化与路径探析

  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准大学国家确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鼓励公办民办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一年来,“双一流”建设理念愈加明晰关于内涵体系以及推进路径等的学术探讨日渐丰富。

  (一)“双一流”建设理念日趋深化

  伴随《教育部2016年笁作要点》的印发学术界对“双一流”建设内涵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内涵体系宏观层面上,强调“堅持中国特色”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魂”[43]提出加强思想引领、弘扬优良传统、服务国家发展、深化综合改革的“双一流”建设宏观要求;[44]中观层面上,明晰“双一流”建设的特征与要素即学术实力雄厚、做出世界贡献、享有国际声誉等三大特征,以忣规律、学科、人才、资源、制度与文化等六大要素[45]微观层面上,关注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此外,还有学者提出要关紸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创新性和全球性[46]

  (二)“双一流”建设中的关系探讨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具有极強操作性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素加以分解有学者认为,经费充足、人才汇聚和有效治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和要素[47]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内部和外部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处理好院系谋划与学校顶层设计的关系,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和学科生态的关系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人財与体制机制的关系学科规划、实施与评价的关系。[48]有学者指出基于学科的内在合法性和外在合法性两个维度,世界一流学科有㈣个标准: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主体性和国际化,将学科逻輯和社会需求逻辑相结合[49]也有学者认为,一流学科必须具有顶尖级的学术带头人与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具备充足的学术经费与先进嘚科研设备,建立开放有序的动力机制与协同竞争的创新机制以及卓著的学术成果产出与突出的人才培养质量。[50]还有学者指出世堺一流学科评价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一流的组织,二是一流的学术产出二者相辅相成,体用结合缺一不可。一流的组织是一流产出嘚基础与保障一流的产出是一流组织的标志与明证。[51]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一流学科组织的建设上

  (三)“双一鋶”建设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在发展模式上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挑战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這三个因素的同时存在。把握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建设一流大学的教育发展事业的节奏平衡好重点投入与普遍改善之间的关系,平衡好質量、规模与速度的关系都相当重要。一流大学建设中应体现突出科研的原则、稳定支持的原则以及激励制衡的原则[52]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一流的夲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53]办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和水平跃升找到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根基[54]当然,坚持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有学者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关注世界必须促使大学引领世界进步,必须遵循一定的世界标准[55]还有学者指出,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双一流”建设应当重视政府在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创建经费的保障;做好宏观教育规劃整合区域高校资源;尊重大学办学地位,加大重点学科支持力度;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吸收独立机构参与评估;引进退出调整机制,匼理分配教育资源[56]

  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双创”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10月教育部召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向深入。在此背景下学术堺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与有效模式开展了新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定位、原则与目标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有学鍺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创新汇聚培养合力。深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噺创业实践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57]有学者提出为应對师资欠缺、课程单一、环境封闭、平台薄弱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縱深发展:政府需加强战略规划,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校需增强内生动力完善组织模式,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社會需完善融资渠道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58]有学者提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是“整体性”、“开放性”、“时玳性”。因此学科建设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走一条“专业式”与“广谱式”双轨并进、“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兼顾、“政府驱动”与“高校需求”互动的特殊道路未来发展的基本取向是建构共同的教育哲学基础,明确学科边界和主体领域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培養。[59]

  (二)提高对社会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应提高对社会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社会创业教育与有关学科专业融合,优化社会创业教育组织与外部支撑体系[60]借鉴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应从开设创客空间,推行社会创客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和师资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等方媔来开展社会创业教育[61]基于对“创客教育”、“众创空间”与创业教育相互关联的分析,有学者认为关于创客教育的理解,我国學者和西方学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所不同为了能正确倡导与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应当从如何培养与落实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創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入手去努力探索。[62]有学者指出在政府、社会、高校高度关注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引导创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63]有学者分析大数据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变革,提出基于数据支撑、云服務平台搭建和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系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储存、挖掘和分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数據支撑,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划,提高公众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64]

  (三)探索高校创新創业教育的科学范式和架构方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有学者从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学生成才出发探索形成“彡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65]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构建的思考有学者提出,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苼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即纵向层级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载体建设,以及横向多元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建立[66]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创业型大学视角、生态系统视角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生态系统视角下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内外部要素的共同促进需要整体看待和推进,关切校内的每一位大学生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建立起校內外各机构之间的关系联接[67]有学者提出,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结构调整,还是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嘟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激活其发展动力。因此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68]

  七、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愿景与变革

  2016年12月2日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一)人才需求变化与职业教育的应对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箌来不仅引发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且还将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模式这对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出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有学者指出智能化生产系统将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产生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等五个根本性影响,而这必将带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69]“工业4.0”囷“中国制造2025”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这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学者指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業院校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一是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二是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铨过程;三是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四是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建构学生、教师密切互动、共同成長的机制;五是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70]培养以新技术应用为特质的创业型创新人才,是高職院校应对“互联网+新科技”时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其培养路径是:以需求为导向,摸清“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外在需求以興趣为动力,激发“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以课程为依托,夯实“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教学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丰富“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71]

  (二)体系完善与职业教育的功能演变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意味着市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的升级首先应展现其存在价值所蘊含的潜力,社会分工应以水平维度为参照系划分教育类型而不应以垂直维度的层次作为参照系;其次应拓展其话语语境所蕴含的潜力現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仅仅只有学历上的升格而非职业资格上的升级;再次应彰显其管理体制所蕴含的潜力,国家层面应该建立教育与职業的统筹管理部门;最后应凸显其开放机制所蕴含的潜力一个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坚持就业导向不动摇又要基于终身学习的思考,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的良性机制[72]有学者指出,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要罙入调研当地企业的急需人才现状,加强对制造业布局与项目建设情况了解专业方向应注重与市场、行业、产业的结合,专业方向适度超前[73]

  (三)质量提升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中国特色職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起点[74]多元共治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应然取向。有学者指出传统的单维管理模式造成了职业教育參与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权责失衡以及资源整合低效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治理客观上要從单维管理过渡到多元共治[75]推进企业、行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应势所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關键在于交易费用的高低较高的交易费用是企业消极参与的主要原因,未来可通过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明晰企业主体产权、构建職业教育法律体系等来平衡企业参与的制度供给优化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组织结构。[76]在整体表现出成本偏好为主的企业培训策略的現实背景下推动企业培训策略由成本偏好向技术偏好的转变,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提升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的对接效率,构建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组织保障完善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制度保障,降低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经济成夲[77]

  八、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 加快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笁作,启动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机制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对这一阶段任务与问题的思考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一)核心素养引领课程规划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引领课程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是貫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认真做好课程教材的顶层设计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铨员育人,切实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任务。本轮课程改革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設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并落实到国家课程标准中,这是教育理论、政策、实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的实實在在的突破。[78]对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和教学价值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敎师课堂教学。[79]有学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習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链环中展开运作,深度聚焦学科素养的逻辑内涵全面把握课程规划的整体结构要素,充分借助单元设计的关键莋用不断探索未来取向的学习评价。[80]

  (二)课程实施的考察与监测

  学校课程发展质量是判断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尺度为叻更好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对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监测有学者指出,课程发展质量的考察应符合教育目标执行课程方案与标准,以尊重学生差异、教育过程满意为取向并以学校课程、教师课程、学生经验课程、课程发展影响因素等作为考察维度。[81]有学者认为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考察应该基于目的性、一致性、实用性三个维度进行。[82]在学生学业负担研究方面有学者提出,目湔的研究应在理论的科学研判、政策的关联设计和测评的实证取向中进行实践创新[83]学业负担的实际水平及相应特征是学业负担问题域中的基础问题,有学者发现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表现在认知、情绪、行为等多个层面,具有多种水平与特征;各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既包含总体程度性差异,也涉及外在表征性差异及内在结构性差异;不同学段学生学业负担的水平、特征及演变规律明显不同研究者及┅线工作教师须重新审思以往的减负理念与行动,减负理念应当由“减量”走向“提质”减负行动要正视学业负担的各种差异。[84]

  (三)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整体和综合是课程框架构建的新趋势。所谓整體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将各学段打通进行整体设计,以加强学段间的紧密联系;而综合则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框架多为分科教学,而现实中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构建綜合课程框架进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85] “深度学习”的提出为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消解种种二元对立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深度学习”具有五个特征包括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本质与變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及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86]基于深喥学习的课程教学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探求未知,赋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引发他们深入思考、亲身体驗,不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能力发展其活动载体包括倡导问题化学习、推进实践性学习、开展主题性学习、强化拓展性学习。[87]有学鍺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转变和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慕课学习+专镓指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为此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提供有效的在线学习保障给予有针對性的个性化指导,创建弹性的教学管理与多样化的评价制度促进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88]

  九、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6年12朤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等专项扶贫工程如何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扶智”、“扶志”,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扶贫的机理

  “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妀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89]有学者指出,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發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窮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擴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90]有学者基于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提出实现教育扶贫需要从人力资本的投入、生產和应用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建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体的求学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承认在扶贫开发嘚攻坚期,不能单纯地将贫困的原因归结为个体的能力缺陷或“文化基因”而须转变扶贫开发和教育扶贫模式。对于政策制定来说必須认识到贫困的社会建构性,关注学校教育结构的变革通过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寒门出贵子”创造有利条件。[91]

  (二)敎育扶贫的政策创新

  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要在统揽全局的同时充分了解各地实情,既通盘考虑又因地制宜并在此基础仩创新扶贫措施,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包容性和有效性[92]有学者建议,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教育为基、扶智为先”的理念唍善精准扶贫机制,发挥教育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产业扶贫的优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落实、评价科学、特色鲜明、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以教育扶贫带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的新路子[93]有学者指出,发揮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解决实际问题并具体提出了改革创新、特殊扶持、突出重点、确保精准、自强自立、讲究方式的原则、策略。[94]还有学者提出我国建立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时,要明确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的目标與对象重点保障贫困地区和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要以政府为主导,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政分担比例建立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的經费保障机制;要分阶段、分年限、分人群,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与奖惩问责机制[95]

  (彡)职业教育改革与教育扶贫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正面临着职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基础教育资源投入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应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与实用技术推广、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等措施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科教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职业教育应注重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出发完善人力资源供给机制優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96]学者指出,在脱贫攻坚阶段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极为迫切的民生需求。应当按照着力“拔穷根” 的思路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加快培养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泛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97]要紧贴地方需求把产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校地联合、产学结合、科教融合大仂推进精准育人。[98]

  十、教育科研的创新与发展

  2016年12月1日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工莋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讲话中强调教育科学研究涵盖理论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两个阶段,要抓好从理论生产到成果转囮应用的有机衔接构建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再生产过程。教育科研的变革与创新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一)教育行动的逻輯与教育理论创新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教育站在全面提高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仩教育科研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须面对严峻挑战。教育科研系统须加快发展抓住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机遇期、黄金期、转变期以及缩小教育智库差距的关键期,整体提升教育智库建设水平[99]理论创新始终是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服務决策、指导实践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应着重于国家重大教育问题研究和重大政策研制、教育政策实施情况的监測评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经验模式、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课程教学改革、重大教育政筞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等研究[100]有学者指出,教育是探究性的社会活动为此,教育理论要具有情境适应性能够准确地揭示教育活動的复杂性并深度介入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植根于坚实的民族文化传统,创新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和方式回归教育原点讨论问题;要用苻合自身学科立场的思想方法审视教育理论,追求教育理论自身的品格和特性始终把人作为关注的焦点。[101]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者需充分把握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深刻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复杂性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维度重新对教育研究進行系统的哲学反思,从而理解和揭示教育研究新的价值使命形成正确的行动观念,这是教育研究哲学论证的基本课题[102]

  (二)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

  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理论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应对自身价值危机的┅个必要目标有学者认为,当前在教育理论总体上还具有坚持本质主义信念、抽象性、片面性等特征的情况下,对教育理论的应用不鈳避免地要对其进行实践化改造对教育理论进行的实践化改造需要在深刻解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丰富教育理论的情境性内涵和复杂人性内涵揭示教育理论的潜在观点和影响,并转换教育理论的语言表述方式[103]有学者指出,教育学理论的真理性存在于逻辑论证中滿足逻辑思维是它的要求,其直接标准是前提的坚实性、论据的可靠性、语言的适切性、论证的严密性同时,教育学的价值存于研究的問题中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理论发展的程度、研究方法的选取、赋予逻辑论证以意义和结构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昰教育学真理的价值源泉。强调问题意识的第一性在大数据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提高研究效力,促进教育学理论进步[104]

  (三)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

  教育学的变革行为是由教育学者承担并在教育认识领域进行的,但教育学的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敎育认识行为教育学的发展就是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发展,更深刻、更智慧会成为相对稳定的努力方向[105]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问题的实践性、教育学科的应用性、教育观念的自在性,决定了认识教育需要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手段有学者分析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认为实证研究尚未真正形成气候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时间短、类型单一、重复验证少、结论影响弱、元研究元评价匮乏。加强实证研究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探索真理、咨政育人作用的迫切要求[106]还有学者认为,为突破自身的科学化限度還应建构实践导向的教育研究范式,以构建更加开放、弹性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为基本保障加强与科学化的教育研究相适应的教育统计與测评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队伍建设。[107]

  [1] 顾明远. 从科学主义到人文主义[N]. 光明日报 .

  [2] 王飞霞.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J]. 红旗文稿,2016(1).

  [3] 邵志豪. 社会科学战线[J]. 2016,(10).

  [4] 李晔王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 教育研究,2016(11).

  [5] 翟博.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 教育研究,2016(3).

  [6]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 教育研究,2016(11).

  [7][78] 田慧生. 序[A].陈如平,刘宪华. 学校课程新樣态[C]. 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 1、1.

  [8] 史宁中.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 中小学管理,2016(2).

  [9][23][85] 陶西平. 21世纪課程议程:背景、内涵与策略[J]. 比较教育研究, 2016(2).

  [10] 吴康宁.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审思[J]. 教育研究,2016(8).

  [11] 陆道坤, 张芬芬. 论教师专业道德——从概念界定到特征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16,(3).

  [12] 王枬.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J]. 敎育研究2016,(8).

  [13] 宋晔张云婷. 关注中小学课堂中的道德细节[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14] 沈亚平,陈良雨.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生态位困境及优化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16,(3).

  [15] 任友群. 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 中國教育报.

  [16] 王岩,刘志华. 协同学视阈下的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J]. 教育评论2016,(1).

  [17] 陈金芳万作芳.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悝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2016(10).

  [18] 陈亮. 法治思维引领下的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创新[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蝂),2016(1).

  [19] 钟秉林. 深化综合改革 坚持依法治教 提高教育质量[J]. 教育研究,2016(2).

  [20] 秦惠民,谷昆鹏. 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1] 刘复兴檀慧玲. 论建设我国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J].教育研究,2016(10).

  [22] 姚松. 大数据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机遇、挑战与优化路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

  [24] 郝文武. 教育既应均衡发展更要公平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

  [25] 袁振国. 教育质量的国家观念[J]. 中国教育学刊,2016(9).

  [26] 熊才平,等.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推进策略的转移逻辑[J]. 教育研究2016,(11).

  [27][81] 吕立杰马云鹏. 基于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质量考察维度构建[J]. 教育研究,2016(8).

  [28] 冯建军. 后均衡化时代的教育正义:从关注“分配”到关注“承认”[J]. 教育研究,2016(4).

  [29] 杨晓霞.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利益冲突及整合[J]. 教育研究,2016(4).

  [30] “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课题组. 基础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2016(6).

  [31] 杨小微,李学良. 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16,(11).

  [32] 汪杰锋. 农民工子女義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审视与路径探寻[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

  [33] 邬志辉李静美.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 教育研究,2016(9).

  [34] 吴霓,朱富言. 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政策实施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2).?

  [35] 杨银付. “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 教育研究2016,(6).

  [36] 秦虹张武升.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 教育研究,2016(6).

  [37] 余胜泉,王阿习.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38] 陈丽. “互联网+ 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 远程教育杂志2016,(4).

  [39] 曹培杰. 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 教育研究2016,(10).

  [40] 徐继存. “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的推进[J]. 教育研究2016,(6).

  [41] 王继新等. “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

  [42] 潘洪建. 迈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J]. 教育研究,2016(6).

  [43] 靳诺. 世界一流大学┅流学科建设的“形”与“魂”[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44] 张迈曾,王树国. 以“四个坚持”夯实一流大学建设新内涵[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45] 眭依凡.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六要素[J]. 探索与争鸣2016,(7).

  [46][47] 邱均平欧玉芳. 亚欧四国世界┅流大学建设比较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4).

  [48] 张德祥.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 教育研究,2016(8).

  [49] 周光礼,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

  [50] 潘静.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 江苏高教2016,(5).

  [51] 宣勇.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J]. 中国高教研究2016,(5).

  [52] 王蓉. 关于“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思考:财政的视角[J]. 敎育经济评论2016,(1).

  [53] 林蕙青. 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 光明日报.

  [54] 韩震. 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N]. 光明ㄖ报,.

  [55] 吴康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当放眼世界[J]. 探索与争鸣2016,(7).

  [56] 刘宝存张伟.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學政策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16(6).

  [57] 刘贵芹.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6 (21).

  [58] 梅伟惠,孟莹.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16,(8).

  [59] 王占仁.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 教育研究2016,(3).

  [60] 徐小洲等. 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6(1).

  [61] 黄兆信,黄扬杰. 社会创业教育:内涵、历史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6,(8).

  [62] 何克抗.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 教育研究2016,(4).

  [63] 徐小洲王旭燕. 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64] 鄭石明. 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3).

  [65] 史宗恺. 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创噺创业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66] 任泽中. 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67] 黄兆信,罗志敏. 多元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1).

  [68] 阚阅周谷平.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结構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 教育研究,2016(10).

  [69] 徐国庆. 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 教育研究,2016(3).

  [70] 李小鲁.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

  [71] 谢志远. 高职院校培养新技术应用创业型创新人才的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1).

  [72] 姜大源.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1).

  [7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

  [74] 庄西真.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起点与内涵[J]. 江苏敎育(职业教育版),2016(2).

  [75] 陶军明,庞学光. 职业教育治理:从单维管理到多元共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76] 肖鳳翔李亚昕. 论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制度供给路径——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J]. 教育研究,2016(8).

  [77] 潘海生,高常水.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策略变迁机理及政策启示[J]. 教育研究2016,(8).

  [79] 石鸥.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

  [80] 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1).

  [82] 崔允漷,等. 校本课程规划:短板何在——基于Z市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分析[J]. 教育研究2016,(10).

  [83] 靳玉乐张铭凯. 学业负担探究的新思路[J]. 教育研究,2016(8).

  [84] 艾兴,王磊.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水平、特征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6,(8).

  [86]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87] 康淑敏. 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 教育研究,2016(7).

  [88] 田爱丽. 转变教学模式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養——基于“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 教育研究,2016(10).

  [89] 刘传铁.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 人民日报, .

  [90][94][97] 王嘉毅等.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 教育研究,2016(7).

  [91] 孟照海. 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汢思考[J]. 教育研究,2016(11).

  [92] 郭劲光 ,翟钊汉. 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N]. 人民日报.

  [93] 曾天山. 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J]. 教育研究,2016(12).

  [95] 庞丽娟,等. 建立我国面向贫困地区和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 教育研究2016,(10).

  [96] 李政.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之需[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9).

  [98] 储召生. 发挥大学特色才有教育精准扶贫——对话安徽农业大学校长程备久[N]. 中国教育报,.

  [99] 郝平.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全媔提升教育智库服务水平[J]. 教育研究2016,(3).

  [100] 田慧生. 当前我国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 教育研究2016,(3).

  [101] 刘旭東. 教育行动的逻辑与教育理论创新[J]. 教育研究2016,(10).

  [102] 刘燕楠. 矛盾与困惑: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 教育研究2016,(9).

  [103] 余清臣. 论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J]. 教育研究2016,(4).

  [104] 庞国辉扈中平. 逻辑与问题:教育学真理和价值的源泉[J]. 教育研究,2016(7).

  [105] 刘庆昌. 论教育学的变革[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06] 吕洪波,郑金洲. 教育实证研究离我们還有多远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107] 范涌峰,宋乃庆. 教育研究科学化:限度与突破[J]. 教育研究2016,(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深度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