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是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起点

立足新起点 提升新水平 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做贡献_中国人大网
当前位置: >>>>
刘延东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
立足新起点 提升新水平 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做贡献
    人民日报北京1月22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22日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要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刘延东向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无私奉献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致以敬意和问候。她充分肯定了各级体育部门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特别是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刘延东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体育的发展,体育事业也在强健民族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延东要求,体育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解放思想中开拓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新路子,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创造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辉煌。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进一步改革创新、夯实基础,推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小康必须全民健康,要强化政府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重视和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努力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让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三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不断加强运动员保障、文化教育工作和思想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四是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化为发展体育产业的契机,壮大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引导体育产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刘延东在会前考察了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和国家训练基地综合馆,并看望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
  来源: 《人民日报》 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奥运辉煌开启中国竞技体育新起点
奥运辉煌开启中国竞技体育新起点
  日 09:59:5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体育专电(记者马向菲)国运兴,体育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竞技体育事业攀上了一个新的顶峰,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并需以此为转折点,使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后奥运”中国竞技体育继续取得新突破北京奥运会后的两年里,中国竞技体育成绩亮点颇多:中国代表团在温哥华冬奥会再获历史性突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山东成功举办,留下许多难忘时刻。2010年2月,遥远的温哥华不断传来捷报——冰上伉俪申雪和赵宏博真正成为传奇组合,他们以创造国际滑联新的双人滑总分纪录的高分夺取中国冬奥会历史上花样滑冰项目第一枚金牌;短道速滑赛场上,外表柔弱的中国女子李琰,率领爱将们四度扣开胜利之门,“假小子”王濛不仅蝉联500米冠军,将1000米金牌揽入怀中,还与队友一起摘取3000米接力桂冠。而这枚3000米接力的金牌,让中国冰雪健儿们盼望了整整18年。胜利到来的那一刻,中国人的欢笑与眼泪,淹没了春意融融的太平洋体育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总结时说,温哥华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们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取得5金2银4铜的好成绩,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除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空中技巧、女子冰壶、速度滑冰、单板滑雪U型场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项目的运动员,也都表现出色,给迎接虎年到来的国人奉献了一份喜庆的新春贺礼。而在2009年新中国华诞60年时,北京奥运会后最重要的体育赛事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山东举行。这一届全运会规模创造历史之最,有来自46个代表队的约11000名运动员参加决赛阶段比赛,参赛人数比奥运会还多。在这届全运会上,有5项世界纪录被超越,16项亚洲纪录被改写,39项全国纪录被刷新。在这届全运会上,人们为李延熙打破尘封28年的男子三级跳远全国纪录叫好,更记住刘子歌创造女子200米蝶泳世界纪录的英姿。在这届全运会上,许多老将依然活跃在赛场,豪气不减当年,全运会六朝元老肖爱华夺得两金,实现连续五届夺冠、四次蝉联全运会击剑女花个人和团体的“双冠王”壮举。在这届全运会上,新星的涌现让人眼前一亮,从跨栏转行的自行车新秀李雪妹,羽毛球队“小花”王适娴,被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称为“印象最深新人”的罗瑛……他们的面孔也许还显稚嫩,但无敌的青春与朝气为中国体坛注入着活泼的力量。·新华社北京9月25日体育专电(记者 李铮)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结束后的两年里,全国体育工作者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发展的核心目标,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全国体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努力工作的结果。·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马向菲)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政府愈加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愈加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也愈加强化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一系列计划和政策陆续出台,向保证中国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要取得所期待的结果,关键还在于落实。1
   搜索更多
的新闻          
24小时热点中国奥运金牌传奇:汉城奥运失利后打造争光计划
中国新闻周刊2008028期封面
奥运·新中国体育回溯系列三()20年前,中国体育在汉城奥运会上遭遇过惨痛的失意,无数人从1984年第一次收获奥运金牌的狂喜中跌落低谷。但那个时候,...
中国新闻周刊2008028期封面
奥运·新中国体育回溯系列三()
20年前,中国体育在汉城奥运会上遭遇过惨痛的失意,无数人从1984年第一次收获奥运金牌的狂喜中跌落低谷。但那个时候,也是中国体育真正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开始。
2008年8月,期盼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将把中国体育带到一个新的起点。“40枚金牌在望”“中国有望金牌数第一”等言论几度被热议。此时,我们追寻20年前那个难忘夏天的经历,也许能给对奥运成绩过热的期许提供一点冷静的思考。
从“五朵金花”、李小双、王军霞,到田亮、王楠,这20年,中国的体育人付出了什么样的心血和代价? 在品尝了努力付出后的喜悦和急进带来的失败教训之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金牌本真的含义?
是的,只有真正明白了体育精神和金牌之间的不同,我们才可能带着欣喜和祝福,和来自全世界的最优秀的运动员一起,享受这个属于我们的盛夏。
1988失利后,开始“奥运争光计划”
一场意料之外的奥运失利后,中国运动员、体育官员、研究人员以及公众,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和演绎竞技体育
★ 本刊记者/杨中旭 丁尘馨 唐磊
“1988年这届奥运会,记忆非常深刻。”当年的跳马冠军楼云,如此总结20年前的汉城奥运会给他的印象。
随着《手拉手》旋律的响起,第24届奥运会于日在韩国汉城(今首尔)拉开序幕。
当时中国正沉浸在体育节节胜利的欢乐情绪中。56公斤级举重选手何灼强三破世界纪录;中国游泳队成绩开始冒高——1988年4月,16岁的杨文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50米自由泳25秒大关的女子选手;还有跳水梦之队;体操王子李宁领衔的体操队。此外,乒乓项目也首次进入奥运殿堂。
在人们的期望中,首个比赛日将是“红色的一天”:52公斤级举重有何灼强;自选手枪,许海峰、王义夫是“双保险”;女子汽步枪,张秋萍、李丹也“有望一争”。
“但汉城奥运会第一天不是开门红。”杨明回忆说——杨明一直从事体育报道,目前在新华社工作。除了次日许艳梅在女子10米跳台项目上摘下首金,之后几天中国队颗粒未收。
“第一天就感觉到不顺,该赢的金牌我们丢了。当时有一种失望,失望之中又有几分惊慌。”在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中,杨明回忆说,“许海峰是洛杉矶奥运会的金牌,4年之后在汉城,大家还是期望他起码是前三。但是没想到许海峰发挥极其失常,最后报纸上都不好意思登了,就是说‘名落孙山’,实际上是27名。”
于是,《中国射击队为何跌跤》《许海峰为何失灵》……质疑的报道铺天而来。
回国后,《中国青年报》记者毕熙东对赶到北京的山西作家赵瑜说:“头两天,中国队就是不拿牌儿,大伙儿各奔前程乱扑一气,就是扑不着东西,就乱了营了。读者这么长时间见不着牌儿,你说叫我们干吗来啦?”
奥运会第4天,李宁登场了。
吊环比赛,他的脚挂在了环上。
跳马比赛,他重重地坐在了地上。
团体赛上,也因为李宁表现失常,成绩跌出前三。
作为上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第一夺金大户,当时中国体操队独揽5枚金牌,其中李宁3枚。这一次,体操王子颗粒无收。回到休息室,李宁头一句话是:弟兄们,我对不起大家!话毕,泪如泉涌。6个小伙子——李宁、楼云、许志强、王崇升、李春阳、国林显,在地下室关起门来痛哭一场。
第二夺金大户举重队,上届4枚金牌无一卫冕。被寄予厚望的何灼强在56公斤级抓举和挺举中,6次试举只有两次成功。央视的直播画面里,亿万国人看到了这个广东小个子运动员在几次试举失败后脸上流露出的烦躁。
坏消息不断传来。
9月28日,汉城汉阳大学体育馆,中国女排输了。半决赛中,中国女排0:3负于前苏联,第一局的比分是0:15。“0比15,参加奥运会前,中国女排已经是五连冠了,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没有预料到,大家已经习惯看女排的胜利了。”杨明这样感叹。
“那时侯中国媒体的很多标题都是灰色的,蔓延着一种特别压抑和失望的情绪。” 杨明说。
与竞技体育打交道时间还不长的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竞技体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规律,第一反应普遍是难以接受。
山西作家赵瑜在兵败汉城后进京,一路上听到的旅客议论全部都是牢骚。作家张石山《我们有权参与》的文章代表了这种心声:炎黄子孙谁个不渴盼民族的振兴?哪怕仅仅是在全民输血重点保障的体育战线上大获全胜?10亿人口大国,区区5枚金牌!
毕熙东回忆说:当时国内群众反响很强烈,代表团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意见,第二天又给记者传看。
记者理解的意思是,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获胜,对失败了的运动员不要责备,以免给他们增加压力,我们过去的体育宣传不大适当,过分强调了奖牌。
当时的毕熙东很年轻,觉得过去把金牌看得太重,体育成了民族的强心剂,中央领导发现了,在奥运期间扭转这个东西。振奋之下,毕熙东决定写篇文章——《中枢神经被撞击之后——窥视中国代表团大本营》,让国内关心体育改革的人尽快知道这个精神。但是,毕熙东这篇文章后来的结果并不如人意。
归国后,在首都国际机场,楼云一下飞机立即被记者包围,李宁却找了一条僻静的通道,刻意避开人群。可是连机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揶揄李宁,“你哪儿不好摔,跑那儿去摔了。”
赵瑜的《兵败汉城》中描述了李宁汉城奥运会归来的处境:大把大把的来信,这些信中不再只有赞美和崇拜。
楼云回忆说,“我们也听到很多说他的,他(李宁)压力确实非常大。有些信件甚至带有侮辱性的。”
“回到国内,整个队也没有欢声笑语,甚至我们很多参加奥运会的人后来没有一个说主动想拎着包再去体操房的。”楼云回想当时体操队的情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在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当年得了冠军的高敏坦陈,希望有一次失败,“如果我失败一次,所有人都知道高敏不是神,她也是人,她也会失败的。”
“实际上不必把金牌看得很重,它是一种参与,比成什么样,都要高高兴兴。比得好就高兴,比得不好就痛哭流涕,这种反差比较大。”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前副局长、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健说。年间,他任中国体操队领队,一路跟随中国体操队的成长。
“由于过去强调上一届奥运会拿了15块金牌,金牌的光焰掩盖了许多问题许多矛盾,比如说东欧几个体育强国在当时抵制美国举办的奥运会,没有参加。但他们的竞技水平并不低,有些项目如果他们参赛的话,我们就拿不到那块金牌。所以我分析,中国当时的竞技体育水平可能就是四五块金牌。”这是赵瑜在报告文学《强国梦》中,针对1988年奥运会作出的一个大胆预测。
事实上,这个预测,和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一些研究员的判断不谋而合。这份预测报告在奥运会前出现在一次会议的案头。
会议的参加者包括了李梦华、张彩珍在内的国家体委官员;报告的执笔者,是蔡俊伍、熊斗寅等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几名研究员。
报告认为1988年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有望夺得6~8枚金牌。
就在汉城奥运会鸣金收兵的同时,赵瑜接到了上海《文汇月刊》的电话,约请这位《强国梦》的作者重返北京,做一个中国体育代表团失利原因的调查。
那一年的10月中旬,33岁的赵瑜从太原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一个月后,《文汇月刊》派专人到北京取走书稿,密密麻麻手写稿的扉页,写着4个字的标题:兵败汉城。
此次奥运失利后,中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运战略随即被推出。 ★
这是中国国家体委(现为体育总局)1995年7月发布的,一份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行动性纲要。第一份“计划”制定的是年的行动目标和纲领。
“对我国竞技体育到本世纪末(20世纪)7年中的发展目标、规模、重点、质量及措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与控制,使竞技体育高效、快速、健康发展,夺取更大成绩,赢得更大荣誉”。
纲要的目的很明确:到本世纪末,我们面临着1994年、1998年夏季亚运会,1996年、2000年冬季亚运会,1996年、2000年夏季奥运会,1994年、1998年冬季奥运会共8次综合性大赛和一系列国际、洲际最高水平的比赛。我国要在这些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任务十分艰巨。
“计划”中明确指出,国家和社会投入奥运项目的经费总体上要逐年增长,重点项目得到保证,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奥运项目优秀运动队的训练、营养、恢复有相应的科研保障,重点项目的国家队都要配备强有力的科研班子。
“1996年26届奥运会团体名次力争保持第二集团领先地位。在26个项目中,力争有20个大项80~90个小项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或进入前8名,18个大项80个以上小项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
1998年18届冬季奥运会力争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奖牌总数超过历届。速滑、短道速滑、女子花样滑冰具有夺取奖牌实力。雪上项目达到世界中上水平。”
在其他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上,表现实力,名列前茅。
2002年11月,第二份《奥运争光计划》颁布,“对今后10年(年)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53岁的赵瑜,给人的第一印象仍然是保留着几分剽悍气质。他块头大,一米八的个头,近年增添了啤酒肚。日上午,猫在山西省委老干部中心埋头写山西省抗震救灾报告文学的他,因见记者,难得穿上了稍显正式的夏装。
赵瑜,是著名的体育报告文学《强国梦》和《兵败汉城》的作者。
6万字的《强国梦》,全文刊载在1988年第二期《当代》杂志。当年33岁的赵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书中还披露了原乒乓国手韩玉珍“自伤”事件,作者作为自行车运动员时亲身经历的兴奋剂事件,这些故事触动了当时许多体育和新闻从业者的神经。
当时,改革开放已近10年,不乏有影响的体育报告文学问世。《扬眉剑出鞘》和《中国姑娘》都曾名噪一时,它们的中心点均是勇夺金牌。
著名作家刘心武和理由分别创作的《五一九长镜头》和《倾斜的足球场》则在1985年“五一九事件”之后出炉(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小组赛中1:2 输给香港队,引发观众骚乱),体育界的思考性文章从此发端。不过,这些只是围绕一场关键性足球比赛失利的创作。
而《强国梦》是真正从体育的本体观念,从中国文化传统展开思路,并触及深层话题的体育报告文学。
在体育界内部,年间,曾经有过一场学术争论,持优先发展“体育教育”意见者、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林笑峰受到批判,从长春南下,到广州任教,自此以后,体育界的不同意见再未掀起大的波浪。
在这一背景下,《当代》杂志的编辑们看到了《强国梦》的手稿,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很感兴趣,第二反应是要慎重。
《当代》杂志编辑部为出版之后可能发生的“浪潮”准备了3个“救生圈”:第一,如果体育界有关方面就《强国梦》提出质询,这样回答:这是文艺界的事,体育界最好不要干预;第二,如果有人以个人意见打招呼,提出批评,那么对“个人意见”,可以不予理睬,但要记录在案;第三,若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非“个人意见”的批评,则集体承担责任。
《强国梦》经《当代》一刊出,就洛阳纸贵——八一体工队正在天津比赛,队员们赶到报刊零售点排队购买,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墙报登出《强国梦》摘要,并大量复印全文以满足需要。中国作家出版社闻风而动,迅即出版了《强国梦》单行本。
单行本中上的副标题为“中国体育的内幕”,封底的内容提要则是:本书作者把触角直接伸向了一个体制改革中热闹而冷清的死角——中国体育界,揭开了它神秘的内幕。
随后,至少二三十家报刊进行了评价和转载,一些电台也开始连播。
没有拼死玩命,没有投机取巧,没有急功近利,李小双的成长历程,是一个男孩如何感应身体的声音,把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发挥到极致,最终追求自身完美的故事。
获得奥运冠军,对他来说,不是结果是过程,而他享受了这一过程。李小双以亲身体验阐释了何为真正的体育精神;他想告诉大家,在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训练中,每一个个体应该如何树立并完善适合自己的目标
★ 本刊记者/唐磊
7月28日,北京体育大学。
李小双应邀为即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国蹦床队队员上辅导课,主要跟队员讲讲自己参加奥运的感想。蹦床队的领导说到“要拼”时,被李小双打断。李小双说,你们不用拼,完成你们平时训练的70%,你们就是最棒的了。
作为中国体操史上继李宁之后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李小双曾开创了中国男子体操的另一个时代。
这个没有绝对技术优势和身体优势的运动员,每次大赛却都充满霸气,令对手心生敬意。在李小双之后,中国体操队再没有出现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群体的领军人物。
李小双的成功改变了体操队选材标准
家里的条件不好,只为长大后有一碗饭吃。1979年,双胞胎哥俩李大双、李小双被辗转送去练体操。
在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 少儿业余体校体操班,大双小双在丁霞鹏教练指导三年后进入湖北省省队。省队的教练是刘长胜,前八一队成员,对麾下弟子实行类似军事化的管理。
“我们感觉很幸福,因为有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那段经历几乎塑造了当时只有10岁的李小双今后的一生,“他能给孩子们很多的希望,这是很多教练做不到的。他带了我六年,没有说过一个脏字,连骂一次笨蛋都没有,他的严厉是来自于一种修养的语言。在他训练的那几年我们没有压力,不知道什么叫压力,他不会给你这种感觉,他是很轻松、很完善的教练。”
李小双天性是个乐天派,在省队的日子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乐天变成了自信,这种带着勇敢的自信,成为李小双日后创造一段传奇的前提。
1985年和1988年,刘长胜带着大双小双到国家队面试了两次,都被刷下来。
“第一次被刷下来时,我没感觉,我觉得很正常。”李小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第二次被刷,但我知道我是最好的,我从小是非常自信的人,我知道他们比赛比不过我。在我这一代运动员里面,比我进国家队三到五年人基本上都不存在(被淘汰)了。”
那年李小双15岁,他去找了那个将他排除在国家队外的教练,教练告诉他,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运动员,但是你基本技术上有一点点缺陷,希望回去能够更努力地训练。
当时李小双并不接受国家队教练的解释,在李小双看来,体操不完全需要基本功来完善,而是需要个人能力和意识,有很多动作可以用别的动作代替。“那时大双小双的动作我看过,是很差。”曾长期担任体操队教练和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张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双的成功,也改变了我们后来挑选运动员的衡量标准。”
过了一年多,组织上照顾刘长胜出国做援外教练,张健同意将刘长胜手下大双小双这两个兄弟“寄养”在国家队,伙食费、住宿费都由湖北队出。
没想到,大双小双的水平提高很快。张健回忆说,他发现那时候自己在选拔人才时,忽略了一点,就是运动员自己想要练、想上的那种精神,这种东西很难看出来,但又是最重要的。
进入备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周期后,大双小双被分在了黄玉斌组,进步更加神速。那时候中国男子体操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男队员很少在20岁前参加奥运会。但不到20岁的李小双已经比队友们强了。
“我没那么愚蠢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李小双的成功不是单纯苦练的结果。他的永远追求自身完美的性格才是“成功”的关键。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体操队领导张健、高健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让李小双别做高难度的团身后空翻三周,做两周,这样能保枚银牌。这个建议性的决策由李大双去传达,但李小双根本没让哥哥过来,自己跟教练黄玉斌决定做团身后空翻三周,最终拿了冠军。
很多人说,这是冒险,团身后空翻三周平时训练的成功率都很低,李小双完成的很悬,几乎单脚着地。
“很多新闻媒体比喻我是拼命三郎,我没那么愚蠢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我知道自己有几两重。完成三周是我的目标。完成得很完美,只是一只脚滑了。”李小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个不要用语言夸张它,在体育的竞技大赛里面,不可能发挥到百分之百,比赛里面完成的某一套是你训练中的十套里面的其中一套而已。如果一个有能力的运动员不能承受完成比赛的过程,说明他没有能力,没有资格。”
李小双业余时间爱看体操比赛录像,谁的都看,学习好的动作,吸取坏的教训。“我喜欢看,不喜欢练。”李小双说,“我先把它看会了,再去练。比如今天我们上两周(翻),说‘小双你来练’。我不会去练,因为我不成熟,它会给我带来伤害的。如果我对某个动作感觉非常好,我就跟教练说我试一下这个东西。团身后空翻三周就是我自己提出来练的。”
中国男子体操队一直都会树一个核心、主心骨。以前是李宁,他不光成绩好,在场上他也能够帮别人;在场下,对错分得很清楚,也敢讲,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威信。后来李小双慢慢开始扮演这种角色。
李小双在技术动作上给队友建议,平时队里谁恋爱分手、谁打架也会来找他。“我从来没有把自己认为是一种领军人物。但是从小受的教育是责任心要非常强。所谓的责任就是你要在队里是最好的,你要帮助到所有的人,不能过于自私。”李小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时他们都管他叫老大。
那时候女队自由体操场地的垫子好,李小双常常过去练,看到一些教练懒散的坐姿,李小双就忍不住说:“看看你们有教练的样子吗!”练自由操时,女队教练看,李小双也说:“看什么看,看了你们也做不到,你们没这个能力。”
1993年开始,李小双在队内有了一定的威信,开始跟队友、教练、领导更多接触,反映情况,他认为队长就应该让所有的领导知道现在队员是怎样的状况,队员的目标是什么,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这有点像乔丹在训练时不断讽刺自己的队友,以达到激发队友斗志的目的。李小双这种近乎霸道的自信和感觉良好,在很长时期一直给体操队带来一种良性的刺激。“小双一直非常好胜,非常自信,现在他到体操房,他也敢管,敢说。”张健说。
1994年世界锦标赛前,李小双去找领导,说了自己对参赛人员名单的不同看法,认为从战术角度出发,某名队员不合适,希望换人。后来领导同意了,男队拿了团体冠军。这样的换人,在中国体操史上是唯一一次。 ★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他的个人风范可以代表这个时代
每块金牌我只看它一眼,如果你问我金牌长什么样,我真忘了。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讲这只是瞬间的荣誉。我在乎的是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 本刊记者/唐磊
中国新闻周刊:小时候练体操时,你有一个具体目标吗,比如世界冠军?
李小双:我不相信(目标)这些东西,这样讲纯属“扯淡”。我就是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因为我有特长,它可能是未来改变生活的一种方式。当时我不知道用语言来表达,我不知道什么叫世界冠军。那时候就是想在我这个年龄组做到最好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待奥运会的比赛?
李小双:我尽量去享受这种比赛的过程,去完美地享受、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范。比赛是检验你平时训练的结晶,平时训练成功率高,比赛自然成功率高。训练中你要把每套动作当成比赛来做,那你就非常完美,如果你在比赛里面能够完成70%的训练水平就足够了,反正我是这么认为。
很多人紧张,是因为他平时训练肯定还有一定的问题,或者心理上天生不会比赛的人,这种人需要多比,多鼓励,不要给他更多的压力。但是曾有很多教练会辱骂一些运动员,我觉得那个教练非常愚蠢,没有道德、没有修养。运动员和教练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敬。
中国新闻周刊:出征奥运会前,你会制订夺金目标吗?
李小双:会有目标,但没有制订夺几块金牌,我只想去完成这个动作,给不给我金牌是他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渴望过我完成这一套,你必须给我金牌。我只知道我完成这套动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别人不可能再超越我。
中国新闻周刊:奥运金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小双:每块金牌我只看它一眼,如果你问我金牌长什么样,我真忘了。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讲这只是瞬间的荣誉。它是对历史的改变,但更多东西写在历史里面,而不是说拿块金牌就可以炫耀自己。这是一个人的追求,更是自己对事业、自己、家人、教练的一种肯定。
中国新闻周刊:外界夺金的期盼,会给你带来压力吗?
李小双:我根本不理他。我跟媒体根本不合,他们喜欢用语言文字来夸张过度的写一些报道,但都不是我口述。
中国新闻周刊:队伍内部的竞争呢?
李小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我曾经跟我的教练黄玉斌发生过这样的冲突。因为教练员得到压力以后,情绪会有一些改变,训练时,会转移到运动员身上。我当时跟黄玉斌吵起来了,吵的过程,大家都震撼了,都不相信我会跟教练顶嘴,我说那不是顶嘴,你不能把压力全部转移到我们身上来,因为比赛最终还要靠运动员。
我们两个人快一个月没讲话,出发前一个星期停止了,他跟我道歉,我也跟他道歉,非常男人。我觉得这个非常好,非常真实,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中国新闻周刊:在巴塞罗那,你完成高难度的团身后空翻三周,拿到第一枚奥运金牌,对你来说很特别吗?
李小双:非常的正常。很多人比赛只是在寻求成功,我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去寻求完美过程的人,所以我的比赛是在寻求完美的过程。成功加完美是一种境界,很多人理解不了,就是因为他们平时训练不过硬,只想完成动作,我想的是完美,完成跟完美不是一个层次。
中国新闻周刊:去亚特兰大出征之前,你已经是领军人物了,仍没有压力?
李小双:那时我真的没有任何压力,我不喜欢感受那种压力的过程,我更喜欢比赛的氛围。这是一个勇敢者的运动,如果你退缩就不是勇敢者了,如果我有压力我比不好赛。
我曾经有过压力,1994年上半年的时候,我有伤,伤病给我带来了压力,压力是因为过于对动作要求高。我知道做不了完美的动作,害怕。
你有足够的能力才能攻克,没有足够的能力叫冒险。我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如果这个机会你告诉我可以,我一定评价一下自己的实力,可以我就做,不可以我会撤退。
中国新闻周刊:你讲的“攻克”是在一个基础上,但每个人的基础不同,还是需要拼呀?
李小双:每个人追求目标不一样,你没有实力拼什么,拿命拼啊。(这么说)会打击到人家,但是他们也笑一笑,说我说的有道理。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获得哪个荣誉对你最重要?
李小双:我不是很看重荣誉,但我看重我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荣誉可能给你带来很多物质上的改变,但是精神上的东西,是你能够传授出来的东西,用语言的搭配把它更完美地传授给每个人,我认为是你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中国新闻周刊:张健(年奥运会中国体操队领队,李宁的教练)说,李小双身上的气场、训练比赛时的态度,可以定义为李小双精神……
李小双:我觉得不是李小双精神,实际上一个好的运动员,可以从他的信念、面目、长相看得出来他是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可能我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上进心比较强,比较能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或者完成训练的计划。我认为这是运动员的一种特性,那种个性代表了一种体育精神。
一个好的运动员,从他的训练、比赛里面可以体现出来一个时代。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去总结自己的这种体育精神,这似乎是很虚幻的东西?
李小双:我没有虚幻,我很真实。我会告诉你我比别人会用功更多一些,更钻一些,更透彻一些,我不喜欢在痛苦的环境下去完成某一个动作,也不允许自己在痛苦的情况去比赛,那是比不好的。
人与人相比非常难,你拿我跟现在的运动员来比,我比不过他们,他们太优秀了太完美了;你说我跟李宁来比,不可以,因为李宁跟我不是一个年代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非常好的运动员,每个年代都会有不同运动员的发生,不同新的人物发生,我认为非常好,去展示他的个人风范和经历,来告诉每个人(他所代表的体育精神)。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体育彩票竞技足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