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涉及了哪些问题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哪个阶段/?
攻°习习664
他律道德阶段.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与内容 儿童道德判断发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与内容 儿童道德判断发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87|
上传日期: 21:54:4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与内容 儿童道德判断发
官方公共微信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 皮亚杰
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在儿童道德认识发展和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誉为“发生认识论之父”。因此,研究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但可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道德教育理论,而且还可以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提供借鉴。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生理论以进化论、结构主义、康德的认识论等思想为渊源,是1种兼具哲学、心理学特色的道德发展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共用着许多的概念,且在阶段观上不可分离。在大量的“临床法”实验的基础上,皮亚杰形成了包含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正观念几方面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理论:儿童对规则的掌握与理解是同他们的智力发展相适应的,最初的不合群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规则,后来的前运算期儿童虽然逐渐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游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还带有1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的特征,这使得年幼儿童往往根据1个人的行为后果而不是意图来判断责任的大小,这种道德实在论是成人约束的结果,随着同伴间团结协作的增多,才逐渐发展为道德的自律。儿童的公正观念的形成也出现了类似的特征,皮亚杰以儿童心目中的惩罚观念为例,详细论述了年幼儿童主张的抵罪性惩罚是成人强制约束的结果,而年长儿童更倾向于回报性惩罚,这一处罚方式是儿童间合作的产物,有助于高水准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皮亚杰的道德理论涵盖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1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研究德育方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尽管皮亚杰特别强调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对其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甚至否认成人的权威对幼儿道德判断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但我们应当明白,皮亚杰并不绝对否认成人对儿童道德进步的作用,而是强调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尊重其主体性,遵循其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这些理论及其所运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和对道德问题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也应该指出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不足:主要是研究过程欠精细且过分夸大了认知的作用。然而,指出皮亚杰理论中的不足,绝不是否认其整个理论,而是为我们继续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问题提供1个有价值的起点。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1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2个方面。1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1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纪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2)权威阶段 (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1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1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1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1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1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1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经过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提醒您本文地址: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