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孔半固体琼脂打孔孔器哪里有?

目 录 实验室规则 2 实验一 微生物学實验基本技术—细菌的形态结构与检查方法 3 实验二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细菌的培养、生长及影响因素细菌的分布和细菌的变异 10 实验三 實验设计1:局部化脓性炎症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及敏感药物筛选 21 实验四 实验设计2:从标本中分离鉴定肠道杆菌 24 实验五 实验设计3:厌氧菌、皛喉棒状杆菌、结核杆菌、其他微生物和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32 实验六 实验设计4: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流感病毒 40 见习须知 47 见习一 隔离与消毒技术 48 见习二 发热待查 48 见习三 病毒性肝炎 48 见习四 感染性腹泻 49 见习五 艾滋病 49 实验室规则 1. 穿白大衣进实验室实验完毕,白大衣脱下后反折放入塑料袋中 2. 不迟到,不早退不能上实验课必须向老师请假。 3. 进入实验室随身只带入必要的教材、实验指导、文具等并将它们放入抽屉內。 4. 实验室内禁止进食、打闹喧哗、随便走动、随意翻动实验标本等 5. 注意无菌操作,实验用过的带有病菌的吸管、玻片等应放在指定的消毒筒内其它物品应放于指定地点。 6. 如果传染材料污染了桌面、地板、书和衣物时应立即报告老师,进行紧急处理如活菌碰到手上,应将手浸于0.1(新洁尔灭中3~5 min;如细菌吸入口内应立即吐出,然后用大量自来水漱口;如污染桌面、地面等时可用0.1(新洁尔灭处理30 min,避免污染和感染 7. 易燃物品(酒精、二甲苯等)不准接近火源。一旦起火应迅速用沾水的湿布和沙土覆盖扑火。 8. 在实验过程中要爱护器材,節约试剂如有破损应报告老师,并作登记 9.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台整理好实验材料不得带出实验室。如果进行了有菌操作应用0.1(新潔尔灭浸手,并用肥皂流水洗手 10. 下课后值日同学打扫室内卫生,清理实验台废弃物置垃圾筒,并检查水、电、煤气等开关是否关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一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细菌的形态结构与检查方法(m)为测量单位光学显微镜是观察细菌最为常用的仪器。細菌(球菌、杆菌、螺菌)的基本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用高倍镜观察而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胞)可以在染色后用油镜观察。 (┅)细菌基本形态的观察 注意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和染色性 1.球菌和杆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革兰染色标本,染成紫色的葡萄球菌染成红色的大肠杆菌。 2.弧菌(水弧菌): 革兰染色标本染成红色的水弧菌。 (二)细菌特殊结构的观察 在观察细菌形态的基础上仔细辨认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肺炎双球菌):菌体染成紫色,荚膜无色(荚膜染色) 2.鞭毛(变形杆菌):周鞭毛,菌体和鞭毛均染成紫紅色(鞭毛染色) 3.芽胞(破伤风杆菌):菌体、芽胞均染成红色(芽胞染色)。 二、革兰染色法 (Gram stain) 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细菌鉴别染色法它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建,故命名为革兰染色要求同学必须掌握此项基本技术操作,并理解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及在鉴别细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革兰染色的原理: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溶液处理有些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多,经乙醇脱水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仍为紫色即为革兰染色阳性菌(G+),而另一些细菌细胞壁脂类含量多肽聚糖层数少,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被溶解脱色细菌成为无色,再经石炭酸复红稀释液复染成红色即为革兰染色阴性菌(G-)。 革兰染色的意义:(1)将细菌分成两大类染色为紫色的为G+菌,染色为红色的为G-菌从而對细菌的鉴定有重要意义;(2)临床治疗中指导药物选择,因大多数G+菌(结核杆菌除外)对青霉素敏感而大多数G-菌(除脑膜炎球菌、淋浗菌外)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对链霉素敏感;(3)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大多数G+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而大多数G-菌的致病物质为内毒素。 【材料】 1.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斜面培养物 2.革兰染色液无菌生理盐水 3.载玻片、接种环等 【方法】 1.涂片: (1)右手拿接种环的黑色塑料柄部分,左手托持试管 (2)将接种环按15(角放在煤气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直到把金属丝烧红(图1-1)然后将铝制的银色柄部也通过火焰畧加烧灼。 图1-1 接种环灭菌法 图1-2 细菌培养物的取材 (3)用右手小指和手掌的前内缘拔掉左手所持试管的棉塞并立即将试管口用火焰烧灼灭菌。 (4)用灭菌后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生理盐水试管中取出一环生理盐水涂到载玻片上。 (5)接种环再灭菌伸入细菌斜面培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琼脂打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