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的全画幅和m43虚化对比和全幅相比是怎么换算的

& 了解焦距、拍摄距离和光圈之间的关系
了解焦距、拍摄距离和光圈之间的关系
焦距越长、拍摄距离越近、光圈越明亮,虚化效果越强
了解虚化产生的理论就能将拍出更优秀的人像照片
  在人像摄影时受到大家喜爱并被频繁运用的背景虚化和所使用镜头的焦距、光圈的明亮程度(光圈值)以及拍摄距离(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有着密切关系。当使用镜头的光圈值不变时,焦距越长,则越容易发生背景虚化现象。当然,如果焦距相同,则光圈越明亮的镜头越容易产生虚化效果。另外,背景虚化程度还会随着拍摄距离的不同发生变化。拍摄距离越短,越靠近拍摄,虚化效果就越大。因此,若想得到大幅的虚化效果就应该选择最近拍摄距离较短、光圈较明亮、焦距较长的镜头。只是在进行人像摄影时,先决定镜头焦距,构图完成后拍摄距离也就固定了,所以在掌握更长、更近、更明亮的这一虚化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把握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的关系。
把握人像摄影时的焦距和拍摄距离
实际测量具有代表性的5种构图时的拍摄距离
胸部以上特写
胸部以上特写
16mm(10mm)
24mm(15mm)
35mm(22mm)
50mm(31mm)
85mm(53mm)
100mm(63mm)
135mm(84mm)
200mm(125mm)
※1:小于拍摄时使用镜头的最近拍摄距离,不能拍摄。※2: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括号内表示在相同条件下使用APS-C规格相机拍摄时需要的镜头焦距。
用数值来把握焦距和拍摄距离的关系,在拍摄现场加以灵活运用
  被拍摄者在照片中的大小和拍摄距离的关系如上表所示。焦距越长,为了在画面上保持被拍摄者是同样的大小,拍摄距离就越长。如果被拍摄者的身高为167厘米,想要拍摄胸部以上特写的话,使用16mm镜头时的拍摄距离短到几乎快要接触到人物,而使用200mm镜头时距离肯定要在3米以上。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记住这个数值,就很容易把握拍摄现场该使用何种焦距的镜头。特别是在室内拍摄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法和模特保持一定的拍摄距离。如果想要拍摄全身照片,除非是体育馆这么宽广的场所,不然使用200mm焦距以上的镜头几乎是不可能的。掌握好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之间的大体关系,就不会在选择镜头时犹豫不决了。
观察实拍图像把握焦距、拍摄距离和光圈值(光圈明亮程度)带来的不同虚化效果
镜头焦距16mm、拍摄距离50厘米时虚化效果的变化 ※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
即使是被认为难以产生虚化效果的广角镜头,在光圈足够大、拍摄距离较近,被摄体和背景相隔较远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一定的背景虚化效果。但是在最大光圈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景深。光圈在F4左右时背景已经显得比较清晰。从图片的效果来看,到F5.6为止还能感觉到一定的虚化效果,更小光圈拍摄的图像就类似于泛焦效果了。如果背景和被拍摄者再靠近一些,开始能够感觉到虚化的光圈值还会更小,也许在F4左右都很难拍摄出虚化效果。
镜头焦距35mm、拍摄距离85厘米时虚化效果的变化 ※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
焦距变为35mm之后,虽然仍是广角镜头,但是景深还是变小不少。光圈为F2.8时的虚化效果比16mm时要大,从图例中感觉到的虚化的类似于使用50mm镜头拍摄时F4和F5.6之间的虚化效果。与16mm镜头相比视角发生了变化,虚化的效果和50mm镜头比较类似,但是因为视角的差异,照片的印象也稍有不同。
镜头焦距50mm、拍摄距离1.25米时虚化效果的变化 ※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
焦距增长到50mm之后,虚化的程度进一步增强,和16mm以及35mm镜头的成像氛围明显不同。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收缩光圈时,即使光圈缩小到F22,景深还是较小,让背景始终没有泛焦效果。使用广角镜头时想要虚化背景很困难,而在使用焦距50mm以上的镜头时则很难以拍出照片整体都合焦的泛焦效果。拍摄者应该理解镜头特性的差异,在适当场合使用适当镜头,让它们能够自然发挥出各自的性能。
镜头焦距85mm、拍摄距离1.95米时虚化效果的变化 ※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
85mm已经属于中远摄镜头的领域,其成像和50mm镜头有着较大差异。就像是有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分界线,把两者区别开来。景深很小,F2.8时针对眼部合焦,头发前部的一部分已经被虚化,手臂也有很明显的虚化。而使用50mm镜头时,颈部和头发前面的蓬松部分都在景深之内,显然差距是较大的。
镜头焦距135mm、拍摄距离2.85米时虚化效果的变化 ※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
虚化效果和85mm镜头比较近似,但是视角变得更窄,所以照片给人的印象也有些差异。拍摄距离较长,比起使用85mm镜头时更加容易控制焦点。虽然这样的拍摄距离还不至于只要针对脸部整体进行对焦就大功告成,但是比起85mm镜头来确实对于焦点的控制要求不那么严格。虚化大小看上去大了一圈,虚化的效果也具有远摄镜头独有的气氛。被拍摄者和背景的分离更加明确,使得被拍摄者整体都在画面中突显出来。
镜头焦距200mm、拍摄距离4米时虚化效果的变化 ※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
200mm焦距时实际上对虚化起到主要支配作用的是镜头的焦距,将光圈从F2.8缩小到F4,虚化效果也没有使用其他焦距的镜头时那样明显的变化。即使将光圈收缩到F22,也不可能拍摄出整体合焦的泛焦照片。拍摄距离相应变长,所以不仅是脸,被拍摄者全身都处于同一个合焦面内,即使使用F2.8拍摄,身体各个部分也都位于合焦范围内。脸部各个部位之间没有合焦点位置的差异,不管是对睫毛还是对鼻子进行对焦,合焦面几乎是统一的。
实拍测试证明了数据的正确,拍摄者还需要注意背景距离和色彩
  焦距、拍摄距离、光圈值和虚化的关系可以算出。但是,实际上拍摄起来就会发现背景的形状和颜色也会左右整张照片给人的印象,所以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另外,被拍摄者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也和虚化有关。如果想要较大地虚化背景,应该尽可能使用焦距长、大光圈的镜头,同时还应该慎重选择背景的色调和形状。为了增强虚化的氛围,可以尝试着在虚化中加入高光部分,它能让整张照片看起来更加明快,更有利于利用虚化效果。从控制合焦点位置的角度出发,使用比最大光圈收缩几级的光圈拍摄,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拍摄起来比较不容易失败。然而,镜头的光圈值会给虚化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使用最大光圈附近的光圈值拍摄是获得较强虚化的基本原则。镜头焦距越短,虚化就越容易直接受到光圈值的影响,在使用这样的镜头时哪怕收缩一级光圈也会带来明显差异。而使用远摄镜头主要是利用长焦距创造出虚化效果。但是,多用于拍摄人像的50-85mm焦距的镜头实质上是光圈值支配着虚化效果。
使用35mm全画幅机型以F2.8拍摄(拍摄距离1.5米)
使用APS-C规格机型以F2.8拍摄(拍摄距离2.15米)
APS-C规格机型的成像就像是截取了35mm全画幅机型所拍图像的中央部分
  两张图例中,左边的照片是35mm全画幅相机搭配100mm镜头以最大光圈F2.8拍摄的。如果使用APS-C规格相机以相同的条件从相同位置拍摄,则只能拍出红框范围内的部分。不管是全画幅机型还是APS-C规格机型,因为虚化是由镜头制造,所以使用相同镜头虚化程度不会有变化。另外,如果想使用100mm镜头拍摄和35mm全画幅相机一样的图像范围,在拍摄设置相同的条件下,必须更远离被摄体拍摄。这时拍摄距离变长,就会导致虚化的量变少(如右图)。而如果是拍摄距离不变,则需要使用焦距更短的镜头,结果还是会导致虚化的量变少。achair的相机记录(从iPhone到M43) - achair的宝箱
欢迎!登录你的帐户
您的用户名
Password recovery
恢复您的密码
achair的相机记录(从...查看: 9796|回复: 61
把一堆M43机身镜头换成大法A7ii如何?
我手里有EM1和GX7,还有12-40/2.8、35-100/2.8、25/1.8和45/1.8,算了算出掉后差不多能换到一台A7ii机身和一个FE24-240天涯镜,以后再添个50/1.8就行。
我关心几个问题,有没有正好是这个大法组合的大大来现身说法
1、这个大法变焦组合的对焦速度相比M43下降很多吗?50.8据说对焦速度也一般般
2、A7ii的前后拨轮手感是不是真的很不堪?或者操控上有什么特别憋屈的地方么?电池续航差没事,这个多买几块电池。
3、高感可用程度大幅提升?EM1+1240在某次同学聚会上,暗光下饭局,ISO3200的噪点让我看着好忧伤,人脸全是点,下图是一张照片局部
虽然拍人上全幅很有必要,但是这么出了换有点伤啊
虽然拍人上全幅很有必要,但是这么出了换有点伤啊
可是一想到外出从2+2变成1+2还是挺有诱惑力的,虽然实际减负并不是很大,但全幅早晚是个诱惑。我打算要么暂时出掉EM1和三个镜头,留着GX7和25.8,先用弟弟的D7100顶一顶,等大法cmos恢复生产降价
1、对焦速度确实下降明显,不过属于可接受范围,尤其是在感受过a7一代之后,已经不算短板了
2、a7系机身的操作逻辑和别家单反无反都不太一样,例如拍完一张要先按C1再选对焦点这么来,不像松下奥巴可以直接选甚至直接触摸屏,总之需要适应
3、全幅都是6400随便用的
手里只有A7r2,没有24240
首先A7M2的高感在全幅机里基本是垫底的,相对APSC机型没什么优势,但是相对M43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其次如果你用习惯了EM1+1240的话,A7M2+24240差不多1300g的重量开始应该会很不适应,背1kg以上的组合加一些附件走上半天肩膀基本上就会很累了。EM1+1240的组合旅游其实挺不错,只不过面对大光比的场景宽容度有点吃力
E口暂时没有可以替代1240的镜头,2470可以买,但是在36M像素的A7R上的边角分辨率跟16M的EM1上的1240差不多,光学性能确实有点捉急
所以还是看你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想要轻便的机身再加化得更开的bokeh的话,如果你想要方便地转接各种老镜头和手动镜头的话,基本上A7M2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想要轻便的机身再加上足够好的画质的话。。。A7M2的画质好象有点对不起全幅的身份
A72的高感........我觉得买了你会失望
前后波轮的手感真心烂
我的印象里面A72配上2870是勉强强过EM1+1240,A72+24240这种配置能比EM1+1240强?真把M43这个最强头不当人看啊
本帖最后由 julief 于
18:00 编辑
多谢楼上几位大大的分析,看样子下周末租一台来感受下才行。。。跑去马云家预定租赁机身和24240还有50.8了,看看实际拍起来什么感觉吧。
@秋月涼 按C1再选对焦点这逻辑有点怪怪的,对焦速度没人提,看来是还可接受了?下周实际拍拍看
我也跑去DPR看了下studio scene,这ISO6400看起来是可以稳稳媲美M43的3200了,就是别和APSC比,一比心里有点不平衡,等实机摸摸看。我不追求虚化也没有老镜头,想要的就是更好弱光画质和与M43接近的重量、大小。A7R2太贵了,我又不习惯OVF,看来看去也不想考虑富士,买得起的就剩下大法家相对便宜点的这几个机身了。
前后拨轮手感是我关注重点~因为我自己那台港版GX7的前拨轮向左拨很涩非常难受。租机后一定要感受下到底多烂。。。
我试过旅游EM+1240和GX7+35100的组合,如果能妥协变成一个A72+24240,会比较省心点,我是这么考虑的。再买个50.8补位就是为了夜拍~
24240大变焦不值得买
多谢楼上几位大大的分析,看样子下周末租一台来感受下才行。。。跑去马云家预定租赁机身和24240还有50.8了 ...
总觉得你这样搭配,还不如上APSC的赶脚啊..........
这种大变焦的镜头真心不值得推荐买啊
多谢楼上几位大大的分析,看样子下周末租一台来感受下才行。。。跑去马云家预定租赁机身和24240还有50.8了 ...
24240入光量比35100小两档,ISO得高回两档才能比
总觉得你这样搭配,还不如上APSC的赶脚啊..........
这种大变焦的镜头真心不值得推荐买啊 ...
APSC的话……买富士我不甘心,买大法太丑,而且全幅始终是个心结大大你懂的
24240入光量比35100小两档,ISO得高回两档才能比
等效光圈折算后其实M43的2.8接近于全幅的5.6不是么?我感觉小口径镜头的进光量更小啊……
APSC的话……买富士我不甘心,买大法太丑,而且全幅始终是个心结大大你懂的 ...
为啥不甘心?就因为不是全幅?这个是病...真买了A72之后你只会觉得就是景深浅了,其他并没有觉得比APSC好哪里去
julief 发表于
等效光圈折算后其实M43的2.8接近于全幅的5.6不是么?我感觉小口径镜头的进光量更小啊…… ...
问题是24240长焦端连5.6都没有啊,广角端大光圈和低感自己拍着玩用处不大
所以说你用a7m2和24240的区别不会和m43双机有什么明显区别,50 1.8区别还是明显的,不过这个镜头真心一般,不如6D或者等6D2+50stm,或者D750,如果你能入FE55的话那还是值得的
本帖最后由 psi 于
22:56 编辑
最终还是那句话,想拍好照片(非工作)预算又有限的情况下不要入索尼,原因很简单,索尼好镜头都死贵,FE55已经是最有性价比的了
和LZ很像,M43没啥不满,就是暗光高感还是不太够用……
多谢各位的劝阻,我就等这周末拿到租赁的机器看看吧,想来M43高感不行其实也可以通过闪灯避免(我手里还几颗灯引闪触发若干什么的),极端条件下的拍摄也不算多,再投入更多又有点不太现实,再琢磨琢磨吧。
直接上A7R2吧 要不就等等A7M3也快出了
为啥不甘心?就因为不是全幅?这个是病...真买了A72之后你只会觉得就是景深浅了,其他并没有觉得比APSC好 ...
A7ii的高感真那么差?DXO上面看分数并不低,哪台C幅高感比A7ii更好呢?
A7ii的高感真那么差?DXO上面看分数并不低,哪台C幅高感比A7ii更好呢?
上面不是有图么
分数确实不低,只不过DPReview高感测试的实拍样张画质比apsc更差而已。就看你比较在意分数,还是更在意拍出来的照片了
上面不是有图么
分数确实不低,只不过DPReview高感测试的实拍样张画质比apsc更差而已。就看你比较在意分 ...
那张图我看着有点不相信啊,全幅的高感跟M43一个水平?那买A7二代系列岂不都是人傻钱多么。
那张图我看着有点不相信啊,全幅的高感跟M43一个水平?那买A7二代系列岂不都是人傻钱多么。 ...
D7200是目前APSC高感最强一级的机器,K70我没见过人用不好发表评论
A7M2的底相比一代几乎没有进步,实现黑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是A7R2,这俩除了长得差不多,性能方面存在代差。
以这三台机器来比较,A7M2理论上高感比D7200好半档左右,就是说D7200的ISO1600和A7M2的ISO2500差不多。
至于弱光环境靠补光,其实有很多场景不适合用灯的话,你怎么办?
D7200是目前APSC高感最强一级的机器,K70我没见过人用不好发表评论
A7M2的底相比一代几乎没有进步,实现 ...
果然索尼的东西完全靠不住啊,D7200再怎么样也就是个残幅,高感被5D3碾压几个档次的。
难怪人家用5D3的完全瞧不上A7系列呢,Dxo果然就是塞钱办事毫无参考价值。
上面不是有图么
分数确实不低,只不过DPReview高感测试的实拍样张画质比apsc更差而已。就看你比较在意分 ...
以前我一直对佳能用户拿毒德大学糊数据一脸这种行为不太理解,现在看来DXO的数据真心毫无参考价值,这A7的高感完全就是M43的水平,连60D都不一定赶得上。
本帖最后由 gil 于
15:36 编辑
以前我一直对佳能用户拿毒德大学糊数据一脸这种行为不太理解,现在看来DXO的数据真心毫无参考价值,这A7 ...
DXO的Low-Light ISO总分本来就是看看就好,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下他们的测试标准说明:
他们判断Low-Light ISO是否可用的标准有三个:SNR18% 30db,DR 9EVs,色深18bit,任何一条不满足就判定为不可用
就先说DR 9EV,都已经ISO 6400或者12800了你还要9档的DR做什么?再说DXO测DR时是以0db为标准,而0db的画质可以说基本不可用,比较不可用的画质本来就没意义。
说起来之前测A7s2的Low-Light ISO(2900)比A7s (3700)低了一大截时也有人讨论过这个,后来就没什么人看这个分数了
呃,你那几个m43镜头我都有,机身我是em5和gm1,后来买了a7m2和a6300之后,m43就用的比较少了,本来寻思penf出了收一个做个m43的结尾,结果也不满意。现在是没事儿抚摸下m43,等一个满意的机身
观音的问题不是高感而是宽容度
5D4比A72烂一个挡也是醉了
没有刚性的需求,就继续完善现有手里的系统
想要上一个台阶就全副,底的差距是绝对性的,包括且不止于画质
画质这种东西,永远没有满足,关键在于你的需求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神虚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