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的员工稳定性很重要重要吗

<div id="click_content_aid_
<div id="favrite_content_aid_
别让测试软件骗了你,真·专家谈SSD真实性能测试
别让测试软件骗了你,真·专家谈SSD真实性能测试
15:15&&|&&作者:
&&|&&关键字:,,,,
  全球FMS闪存会议上,LSI公司市场总监、Flash部门高级总监Kent Smith做了“不要让你喜欢的测试软件欺骗你”的演讲,谈到了目前SSD基准测试软件所面临的问题。
  HDD几乎没什么随机性能,所以测试时跑几个读写速度测试就算完了,但是SSD的情况复杂的多,读写过程不一样,随机性能也不一样,主控、NAND类型及的不同导致性能差异很大,而越用越慢的特性也让初始性能和日常使用性能泾渭分明。
  我们常用的软件包括CDM、AS SSD、ATTO、Anvil、IOMeter,还有考验综合性能的PCMark系列,这些软件各有各的特色和优点,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些软件测出的性能其实并不一定准呢?
  在本月中旬的全球FMS闪存会议上,已把SandForce纳入旗下的LSI公司市场总监、Flash部门高级总监Kent
Smith做了“不要让你喜欢的测试软件欺骗你”的演讲,谈到了目前SSD基准测试软件所面临的问题,来看下的报道。
  Smith先生首先说到,性能测试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性能测试自己的,一个是用户自己运行测试的。第一个,工厂里的测试是人为模拟的,因为现实中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都是不同的,电子产品测试和现实测试是不一样的,这在业界是常识,并仅仅局限于存储产品。用户需要知道,基准测试不一定能反应真实性能。
  他指出,进行SSD测试之前,首先要做的是预调(preconditioning),SSD发货之后的性能取决于它的写入历史,因此测试前需要将SSD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不进行这个过程,那么SSD测试得出的结果可能就不合理。
目前的SSD测试所存在的问题
  这里列举的是一些SSD测试存在的问题:理论测试与现实脱节、更关注孤立情况、通常使用最坏数据熵的情况下的例子、混淆了MiB/s和MB/s单位、没有将SSD置于已使用状态,其他操作上的错误还有:没有手动预调SSD或者调错了、错误理解数据熵之类的结果,此外还缺少其他相关数据的测试,比如每GB数据写入的功耗、电池续航、、前台vs后台等。
真实情况介于100%读和100%写入之间
  Smith特别强调,测试没能真实反应实际性能的一大问题就是没有考虑SSD四种性能(指的应该是读、写速度和读、写IOPS这四种)的比例问题。通常情况下,SSD在100%读取时IOPS性能最高,在100%写入时IOPS性能最低。现在的测试只反应SSD的读取和写入IOPS理论性能,但是缺少二者的比例。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是95%读取,5%写入,这种情况下其性能应该接近测试测试得出的IOPS读取性能,但实际情况下,那怕写入IOPS只占5%,Smith展示的实际性能测试就从读取IOPS的一半下降到了五分之一,损失了50-80%的性能。
就算写入IOPS只占5%,SSD的实际性能也要损失50-80%
用户存储的数据也会影响SSD性能
  SSD的特性大家也多少了解了,数据储存的越多,SSD性能就越低。如果用户连续储存数据,那么SSD的性能就会高一些,存储的越随机,SSD性能就越低。为了描述这个状况,引入了数据熵(Data
Entropy)这个概念,随机数据越多,熵越高,连续数据越多,熵越低。
  除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之外,不同的测试软件对数据熵的侧重也不一样,典型例子就是IOMeter 2006和IOmeter
2008,前者是高熵值的,后者是低熵值的,因此同样的SSD上,用IOmeter 2008测试会显得性能更高一些。
数据熵的影响
不同软件的数据熵不同
一旦开始使用SSD,性能急剧下降
  前面已经提到了SSD预调的重要性,因为SSD的性能与写入历史有莫大关系。详细来说,FOB(Fresh Of Box,刚拆封的状态)状态下的SSD性能最高,然后随着使用其性能快速下降,这个阶段叫做转换阶段(Transition
State),继续使用之后SSD的性能会固定下来,这个阶段叫做稳定阶段(Steady State)。
  基准性能测试中达到稳定状态很重要,也是可能的,只要对SSD全盘写入几次就可以了。(大约两三次即可)
  这里的关键就是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Smith展示了用IOMeter的4K随机写入在一块256GB的SSD上做的测试,大约需要3个小时进入了稳定状态。测试显示,此时的性能相比FOB状态台下大约下降了10%,FOB时的速度是275MB/s,稳定状态下下降到了25MB/s。这就是没有预调的后果,性能相差10倍。
三个小时候SSD差不多到了稳定状态
连续性能下降了25%,随机性能减少了91%
目前的测试软件的偏差
  有了上面的基础之后,我们可以看下不同的测试软件在稳定状态下的性能偏差吧。
AS SSD的偏差,连续写入下降22-92%,连续读取下降0-69%,随机写入下降81%
ATTO偏差,连续性能基本不受影响,除了4K小数据
CDM偏差,随机写入下降54%,连续读取不变
Anvil软件偏差,随机写入下滑85%
PCmark Vantage的app载入性能下降74%
总结:数据熵、预调对SSD影响很大
  从Smith的报告来看,数据熵、预调对SSD的性能影响非常,不同使用习惯、不同状态的SSD性能差异极大。
预调的正确方法
关注微信号expkf01,第一时间获知精彩活动和原创科技资讯。
第一时间获知
精彩活动和原创科技资讯
微信号expkf01
本文读者还喜欢
(你可匿名或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帐号可,或使用和直接登录)
非著名编辑,自认为是个理性、有内涵的观察者,实则腹黑、心不黑,坚信阳光普照大地,只待涤荡眼前的黑暗。
扫一扫右边的二维码
关注超能网微信账号
讯景RX480 4G显卡1399元,8G版1699元
奥睿科USB多口充电器,28元/个
双十一都有些什么值得买买买?
讯景RX 480 4G显卡1449元~关于SSD可靠性、稳定性、使用寿命探索
作者:郑兆远
分类 : 比特网
  近几年来,普及之势势不可挡。来自ZDC(消费调研中心)的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固态硬盘市场品牌关注占比仅2.1%的影驰科技,在2016年1月中国的固态硬盘市场上,独占15.29%的关注率,跃居第二。根据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影驰科技的在上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进军固态硬盘市场。固态硬盘市场的日趋活跃,充分表明了消费者的关注已经从传统的机械硬盘,聚焦到新秀固态硬盘上。
  固态硬盘传输速率快,体积小,轻。有着机械硬盘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价格的下降。固态硬盘已经开始走下神坛,进入大众。但是仍未机械硬盘。经常在各大论坛上见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硬盘有价,数据无价。”充分体现了大众对固态硬盘的寿命和可靠性的认知,存在着很多忧虑和误解。
  前段时间,工程师Raghav&Lagisetty、Arif&Merchant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Bianca&Schroeder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的实际可靠性: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Flash&Reliability&in&Production:&The&Expected&and&the&Unexpected),得出了一些惊人的结论。这项研究历时长达6年,覆盖了十多种的品牌,级和消费级产品都有,SLC、MLC、TLC三种闪存类型都有,加起来一共跑了几百万的数据。得出的其中一个结论:SSD&age,&not&usage,&affects&reliability.&(SSD的寿命不是受使用量影响的。)换句话说,不用担心因长时间使用SSD会缩短寿命,闲着不用才会让其过早报废。这一点在电子设备原理上是相通的。
  关于对&SSD的使用寿命焦虑:
  第一种闪存寿命
  一般来说NAND是分为三种:SLC(Single-Level&Cell),即1bit/cell,速度快寿命长,价格超贵(约MLC&3倍以上的价格),MLC(-Level&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寿命一般,价格一般,TLC(Trinary-Level&Cell),即3bit/cell,速度慢寿命短,价格便宜,是当前热门。
  而目前SSD厂商在主控技术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通过增加ECC校验、加大缓存、优化主控读写等改善闪存寿命。就拿寿命最短的TLC闪存来说,也由以前的500--1000次P/E提升到目前的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靠性与寿命。影驰铁甲战将480GB,采用的是最新的15nm&TLC,经过多个媒体及玩家长达1年测试及验证,写入数据超过400TB依然稳定。所以对于闪存寿命这一块的顾虑是不必要的。无论从技术原理还是实际表现上看,TLC闪存的SSD满足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第二种是全局稳定性寿命
  这关系到固件编写是否严谨,SSD的主控与硬件的搭配方案是否恰当,品质是否可靠。为了确保其品质安全可靠,每一片影驰SSD都是使用的最新固件,同时经过不同平台的反复验证。为了保证后期的用户体验,影驰推出了专属的SSD魔盘。针对官方验证和市场反馈出来的问题,影驰科技都会以最快速度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固件BUG和算法优化。同时固件升级软件相当智能,会自主识别SSD的ID名称,推出所属型号对应的最新固件包,辅助更新。更新过程简单便捷,大家可以根据SSD情况自行更新,下载地址:/__ZH_GB__/Driver5/DriverIndex
  小结一下:SSD的可靠性,不仅仅局限于闪存,是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论是价格高昂的SLC闪存,还是让大家谈之色变的TLC闪存,都是能够圆满完成所有日常应用的。很少有SSD是被使用完所有的P/E次数,而报废的。之所以大家一提到TLC就各种顾虑,那是因为对它不够了解。其实SSD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还拥有着各种机械硬盘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尽情享受SSD带来的超高体验吧。
[ 责任编辑:杨瑗嘉 ]
论坛 10:37:53
带着朋友和机器人上月亮散步
比食人鱼更恐怖:长着人类牙齿的鱼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极限测试,帮你识别稳定耐久的SSD
作者:厂商投稿
  泡泡网SSD固态硬盘频道8月14日 用AS SSD或者CDM等流行软件花几分钟测一下,可以大概知晓一款SSD的性能情况,而要弄清一款SSD的持久性能和品质则需要用更长时间和更专业的软件来鉴别。  随着SATA接口成为SSD性能瓶颈,最新100系列主板的推出,PCI-e SSD或将迎来用武之时,本次就来深入测试一下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 SSD的性能情况。  测试平台:  主板:Z97X-UD3H  CPU:core i7 4770K  显卡:影驰GTX960 Gamer  内存:8GB*2  测试盘: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  基准测试:  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 采用Marvell88SS9183-BNP2主控,是一款强力的PCI-e主控而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首先看看基准的测试,大概了解一下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的性能情况。  一:AS SSD测试  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连续读写分别达到673.48/513.61MB/s,其中连续读取已经突破SATA3.0的极限性能;随机4K小文件读写分别是33.01/77.27MB/s,中高端的4K性能,而且稳定性强。IOPS体现硬盘的数据吞吐能力,尤其对于小文件操作效率至关重要。4K QD64 的吞吐量对于日常家用和游戏来说也是绰绰有余。  二:CDM测试  相较于AS SSD的测试,影驰铠甲战将M.2在这款软件中的性能表现更加出色。  连续读写分别达到735/531.6MB/s ,4K随机读写为35.82/82.78MB/s。  四:Pcmark7测试  这款软件测试一次需要20分钟左右,测试原理是模拟日常应用的环境,测试项目也是日常应用中最常用的,包括:杀毒软件测试,图片导入,编辑,Windows Media Ceter,添加音乐,游戏启动程序。  5537分的成绩已经是高端级的SSD性能评价了。  通过以上基准测试,大概了解了影驰铠甲战将M.2的性能。但是众所周知,由于SSD的写入原理和闪存特性,SSD在应用过程中会发生性能下降的情况。而用户买一块SSD不是只用一天两天而是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年以上的使用,SSD的性能能否在那么长时间的服役期中稳定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么?不同SSD的稳定性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个就需要深入的测试才能知道。  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 深入测试  测试软件:iometer /HD tune  测试项目一:随机4K QD变化趋势  测试方式:全盘快速格式化后用Iometer 1.1 (Pseudo随机数据模型)填充满全盘LBA,然后测QD1-QD32的读写数值,每项60秒取平均值。这项主要测试影驰铠甲战将M.2 在不同队列深度下的数据吞吐量。写入部分则是全盘格式化后生成8GB LBA测试块。影驰铠甲战将M.2 已经被4K随机文件填满  在全盘填满后的极端环境下,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的4K IOPS值仍然非常高,QD1的读写分别为18,QD32的读写分别是79.31。相较于空盘 AS SSD的测试结果相差无几。  测试项目二:离散度测试  测试时长:1小时40分钟  测试方式:全盘快速格式化后用Iometer 1.1 (Pseudo随机数据模型)填充满全盘LBA,设置4KB QD32,4KB分区对齐,随机写入100%,1秒记录一次采样,总共采样5000个,用时5000秒,即一小时40分钟。  先用零碎的随机4K文件将SSD空间填满,然后用同样的数据模型进行长达1小时40分钟左右的写入,模拟超高负载的写入环境(一般日常使用不可能是这种极端情况)。结果显示铠甲战将M.2 256GB稳定态 IOPS为7200左右,波动幅度在8%以内,数据点非常集中基本形成一条直线,说明性能非常稳定。7200的IOPS对于日常应用完全足够。更何况这是极端情况下的测试结果,日常应用的环境并不会如此恶劣。相信持久稳定的性能才是大家真正所需要的。  最后500秒的离散度情况。  通过短时间可以放大观察其性能的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7200iops。  测试项目三:GC回收机制  测试时长:1小时左右  测试方式:测试方法是全盘快速格式化后用Iometer 1.1 (Pseudo随机数据模型)填充满全盘LBA,设置4KB QD32 , 4KB分区对齐,随机写入100%,持续写入时长40分钟。然后分别测试闲置20分钟、35分钟以及格式化后的性能。查看其性能恢复情况。空盘性能  64K小文件的写入成绩为318.9MB/s,空盘性能不出所料是高端级水准。  全盘填满,并经过长达40分钟的写入后,立即进行测试。这个时候SSD盘里已经没有剩余空间,主控是满负载运行的状态,性能下降很厉害平均只有72MB/s,但是可以看到,性能曲线还是相当稳定,波动幅度相对来说并不大。经过20分钟的闲置,性能回复到110.8MB/s,恢复幅度为53.8%,非常迅速。  闲置35分钟后,性能回复到111.8MB/s,基本上停止恢复了。这说明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在迅速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便进行了控制,采用的是主被动相结合的垃圾回收机制,被动回收为主。这样的机制就是在高负载情况下,主控同时进行垃圾回收和读写操作,性能会大幅下降,就像上面看到的,但是优点是大幅度的减少写入放大,对于SSD的寿命极大的延长,厂商在性能和寿命的权衡中选择了后者,这对于大部分家用用户来说是希望看到的。毕竟这款SSD的性能对于家用来说是过剩的。  全盘格式化后,铠甲战将M.2的性能立即恢复到出厂性能水平318.6MB/s,TRIM的效率非常高,这一点就弥补了上面使用被动垃圾回收的劣势,只要用户及时删除不需要的文件数据就能很快的通过TRIM指令删除垃圾文件恢复性能,综合而言,影驰铠甲战将M.2的主控固件算法机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性能和寿命的平衡。  时间是验证品质的最有力的标准,相信您在买SSD时,肯定是想多用几年的,并且在长时间的应用当中还能保持稳定的极速性能。这款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测试,极速、稳定、持久,还是值得信赖的。  参考报价:  ¥799
(责任编辑:HN666)
08/06 16:5608/14 19:1908/14 19:0008/14 03:2508/13 21:2508/13 17:0008/13 13:3608/13 00:25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sd稳定性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