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区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平衡点
2010年第2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平衡点指的是这两对矛盾关系间达到一个相互协调和统一的最佳状态。从历史上各社会形态的变化来看,每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为了使两对矛盾间达到新的平衡。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对矛盾总体上已达到平衡,但仍然有在结构上和局部的不平衡的实际,所以,我们要不断通过渐进改革,使两对矛盾实现动态的平衡,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论文网 /2/view-396512.htm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平衡点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28-0016-02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平衡点的概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平衡点,指的是这两对矛盾关系间达到一个相互协调和统一的最佳状态,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能最大程度为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提供服务。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须要达到平衡。与此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的,生产关系却不能自动地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调整,提供一个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可以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能促进经济基础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必然随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革。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是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其平衡点指的是这两对矛盾关系的同一性,即矛盾间相互依存和促进并共同发展。然而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其斗争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社会就不能发展了,认识就会停滞、僵化。所以,我们要通过改革使这两对矛盾体从不平衡达到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平衡会被打破,出现新的不平衡,这时我们又需要通过调整来解决矛盾,达到新的平衡点,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证   中国在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可以一直找到平衡点,经济总量占到世界比重的25%,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年均GDP增长仅仅0.4%,这并不代表生产关系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革命的爆发也就成为了必然。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封建社会的后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平衡是一个递增的过程,从平衡到较为不平衡到不平衡,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不断加剧,生产关系开始逐渐朝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量变到达质变,当超过了一个度的时候,之间的链条极度扭曲,当上层建筑无法再维持这种生产关系的运转时,整个链条随之断裂,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上层建筑也就随之诞生。封建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合发展生产力时,它就变成了一种束缚生产发展的桎梏,所以必须炸毁,重新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拥有过其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可随之不断达到平衡,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 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平衡点又发生了向左的偏移。从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每隔十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很难从泥潭中抽身,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周期之长都令人欷?不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经济负增长。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本国和全球性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矛盾无法化解,就像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采取了很多政策来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显然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中,生产关系的调整已经到达或接近了一个极限,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了。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资产阶级不可能要求生产力为了配合自己的统治而向后倒退,为了达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平衡点,资产阶级只能是放弃这种统治,按照这种要求,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出要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但是,想要资产阶级自动的退出统治舞台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无产阶级必须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中国在建国以前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由于民族资本家和殖民资本家的出现,还是有了一定规模的机器工业,所以中国有一定的工人基础并建立了工人阶级政党;俄国也与中国的情况相似,符合马克思晚年所提出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所说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变化规律是普遍规律,也就是一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能达到平衡时,革命应该爆发了。而据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应该遵循着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统一性,先进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一般都是在前一社会没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率先建立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总体适应中也存在局部矛盾,正如毛泽东所言:“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是不对抗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3] 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就是要通过对不平衡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改革和调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对稳定的平衡。   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4] 当前,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不断出现总体平衡过程中一些结构性的不平衡。这说明了一步到位的改革是不现实的,必须不断通过改革和调整来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过程。即使到了共产主义阶段,这个平衡也只是相对总体上的平衡;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不平衡仍会不断出现,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通过改革或调整,促使其达到最大化的平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一举跃为第二大经济体,使3亿人脱贫,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被世界称之为“中国奇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对矛盾间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局部不平衡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其原因就在于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某些政治、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加以重视和解决,那么它们可能会转化为导致整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谈道:“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5]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十二大关系,这是在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相平衡的新的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时至今日,这十二大关系中有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有的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如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再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这种不平衡是无法解决的,与之相反,这正是符合中国国情而采取渐进式改革、发展、顾全大局的必然选择,发挥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施政策的稳定性、高效性、长久性。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中国面临新发展形势下需要解决的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这个理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建设“全面小康”扫清障碍。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6] 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就是在无时无刻追求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最大限度的平衡,在中国新时期的发展阶段,要长期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认识,解决在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新的不相平衡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需强调邓小平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尤其是在西方西化、分化势力影响,以及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下,如果只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平衡,盲目照搬国外经济模式发展,就很可能对中国的改革造成错误引导,造成生产关系性质的改变,那么上层建筑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已经有了苏东剧变的前车之鉴,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0.[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本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本关系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矛盾,就让我们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搞清楚。那么,什么是生产关系呢?我们知道,生产者在生产中会结成一定的矛盾关系,而生产关系就是指生产者在生产中结成的矛盾关系。
当然,有怎样的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就会有怎样的生产关系,而有怎样的生产关系,也会有怎样的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这是一致的、统一的。比如,原始社会的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原始人群共同狩猎式的矛盾关系,所以,那时候也一定会有与之相一致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而封建社会的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地主和农民之间剥削的矛盾关系,所以,那时候也一定会有与之相符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这说明,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
但是,生产力不能独自与生产关系产生矛盾关系,它只能与生产者一起,在生产中结成不同形式的生产关系。就是说,生产力也是从属性的构成生产关系的一个要素,从属性的决定生产关系的一个要素,而生产关系中也包含有一定的人们的生产力的矛盾关系。但不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因为,生产力不能独自存在,它是依附在生产者身上的从属“事物”,所以,脱离生产者,生产力也是无法独自决定生产关系的。比如,一个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产者,他如果不进行劳动和生产,那么,他就不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他自身的生产力也是不能脱离他而独自产生生产关系的,只有生产者进行一定的劳动和生产,才能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不同形式的生产关系,依附在这个人身上的生产力也才能跟着一起产生生产关系。这说明,形成生产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者和生产者的劳动,而决定生产关系的主要因素也是生产者和生产者的劳动,但决不单纯是依附在生产者身上的生产力。因为,生产力只是生产关系的一个从属性的构成要素,它不能独自存在,更不能独自与生产关系构成矛盾并决定生产关系,它只能与生产者一起在劳动和生产中构成和决定生产关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矛盾,即生产者在生产中结成的矛盾,而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生产矛盾中,已经包括了生产者在生产中所结成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概念,都是已经体现在生产矛盾中的一些矛盾因素。因为,生产力只是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它只能与生产者一起在劳动中构成生产矛盾,它不能独自作为生产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生产关系也只是生产者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矛盾关系。而生产者在生产中结成的矛盾关系自然不能作为生产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但唯物主义都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作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了。并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作了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其中一对。这种观点当然是不正确的社会基本矛盾观,因为生产力无法独自与生产关系构成矛盾。
而唯物主义的所谓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也不过只是一些生产制度和劳动政策及生产管理措施等,它是体现在生产矛盾中的,是从生产矛盾中产生,又会在生产中引起新的生产矛盾的导火索。一个生产矛盾的产物和一个引起生产矛盾的导火索,当然不是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方面。因为,从上层建筑的所属性上看,上层建筑(生产制度、劳动政策等)它也是从属性事物,它只能依附在统治和管理阶层的生产者身上才能存在,也只能与统治和管理阶层的生产者一起构成生产矛盾。就是说,它不能独自构成生产矛盾,也不能独自作为生产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但是,唯物主义也把上层建筑当作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了,并把它与经济基础结成了一对矛盾,认为,这对矛盾也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为了说明不正确,就让我们看看经济基础是什么。
我们知道,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就是指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这说明,经济基础是指生产者在生产中结成的所有矛盾关系,而所有的矛盾关系自然不是生产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但是,唯物主义则把经济基础,当作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了。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因为,经济基础只是整体上的生产矛盾,而不是生产矛盾的一个矛盾方面。整体上的生产矛盾与构成生产矛盾的一个方面(统治和管理阶层的生产者)的依附事物(生产制度和劳动政策),当然是无法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这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些概念和所谓的社会基本矛盾,是被唯物主义搞的很混乱的概念和矛盾,当然也是不准确的概念和矛盾。而只要真正把生产者、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些概念搞清楚,就不难搞清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矛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基本经济问题-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张卿芳
基础与上层的关系
  人类从低级的社会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性环节。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作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内容有着不同理解,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应包括生产力,只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才能使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得到完整的说明,就是说,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外一些同志认为,经济基础只包括生产关系,只有把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才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2)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既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会形态的矛盾和变革。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法律、文艺、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1)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2)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二者的关系:(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总之,二者本质上属于社会的思想关系(即社会意识),前者被称为是后者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不同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五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五种不同的上层建筑。例如,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在经济生活中占居统治地位,与此相适应,就产生了以地主阶级专政和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为内容的封建主义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在经济生活中占居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以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内容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经济基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阶级对抗的矛盾,相应地在上层建筑中也就包含着这样那样的阶级对抗的内容。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但是,不能理解为经济基础一经变更,上层建筑就会立即彻底改变。这是因为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变化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发生变化的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如政权,政治路线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至于意识形态的变化,则比较缓慢,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例如,随着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建立,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它的政治法律制度,很快就被摧毁了&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旧习惯势力、孔孟之道、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等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问题,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当然,随着旧的经济基础残余被消灭,全部旧的上层建筑的残余迟早都要被消灭,这是确定无疑的。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承认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破坏和摧毁敌对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和萌芽。历史上所有的统治阶级都是依靠自己在上层建筑中的统治地位,运用国家政权的各种力量,来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加强本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阶级也都是首先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大造革命舆论,动员群众,用暴力夺取政权,才能真正确立和充分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的革命是这样,无产阶级的革命更是这样。  上层建筑不仅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毛主席曾说过,当着政治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例如,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早已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垄断资产阶级还掌握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宣传工具,还可以镇压和欺骗劳动人民,维护它的经济基础暂时不至于崩溃,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即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对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迅速发展生产力,就具有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然,上层建筑的这种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不是最终的决定作用,而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当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而且这时上层建筑的变革,只能是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而决不能相反,如果相反,那么上层建筑的变革,终究要以失败而告终。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苹果/安卓/wp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50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6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个原理是对的。但是,如何来理解?
生产力,不是指机器,也不是指科技。而是指,社会人群所具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能力,是指社会人群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一定人际关系下,社会人群所具有的掌握利用自然的能力。
科技是什么?是科研团队的结果,后果。
一个军队打了胜仗,我们说,这支军队有战斗力。一支军队没有参与过战争,但是如果打仗,那就能打赢,则我们也说,这支军队有战斗力。
军队的战斗力,是在打仗、打赢之前就具备了的,是这支军队在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上的状态,是这些状态下的合力。
也就是说,其实生产力,那就是人们如何交往,如何合作,进而在这样的交往关系、合作关系下,所积聚的潜能、合理,所产生的集体理性、集体行动能力。
也就是社会人群的运动方式、运动状态。
生产力,说的那是人,是人这个主体,是这个主体的运动能力。而并不是说物。
生产力内部,包含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互相地历史地决定,统一于人类社会生活。其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主要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的人际关系,互相的地位、作用,互相的交往态势。其中,整体上而非个体上看来的阶级,阶级关系,阶级围绕社会财富在分配的地位,是主要内容。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各种生产关系及其附属,及其衍生。这同样不是指物,不是指财富。
上层建筑,就是人们的政治生活。其中,包括政治制度,包括人们如何对待使用政治制度,等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人们的经济生活决定政治生活,人们在经济当中的地位作用习惯势力,决定在政治当中的地位、作用、习惯、势力。
载入中......
发表于45楼
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套概念,
连“分工”究竟属于生产力还是属于生产关系也无法界定。
斯密研究的基础就是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全在于分工,于是分工是比“生产力”还更为基础的概念。
那么分工的动力是什么?斯密说“分工程度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把这句话变换为因果关系的形式就是:市场规模的发展促进了分工程度,即分工发展的原因是市场发展。
按马克思的框架,市场发展属于交换关系,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 ...
本帖最后由 informatin010 于
11:35 编辑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同一个事情,即人类社会生活,即人们的行为过程.
对人类社会生活,从不同侧面去看待,则就分别说,那是生产力,那又是生产关系,那都是经济基础,那还有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把一个企业看作是生产力部分,一个企业的产生和存在决定了组成人员的构成比例和分配;而不是组成人员的构成和分配构成了企业。
  不是随便组成人员和分配关系就能建立企业。
  真实存在的企业决定了企业内部关系。(或说经过了优化的人际、资源等关系才能生成企业)。
  企业是对这种优化生成过程的一种表达。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说的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了:生产力是一个关系结果,是对生产关系及所含有各种要素优化后的结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并不适用。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个过程的表达。是对过程结果的一种表达,不是因果关系。
  马克思将这种对一个事务结果用不同表达方法表达成逻辑因果关系是错误的。误导了很多人。到现在人们还糊涂中。
本帖最后由 informatin010 于
12:13 编辑 caoheng 发表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把一个企业看作是生产力部分,一个企业的产生和存在决定了组成人 ...生产力,就是(一定人际关系下的)社会群体活动。这些社会群体活动,会从大自然那里交换来大批的各种的资料(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些资料,又构成进一步的社会群体的各种活动的可能性。
譬如,奴隶主假若具有电子手拷脚镣(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少养猎狗,就会允许奴隶在更大范围上活动,而对待奴隶也可能减少了打骂关押。
譬如,假若粮食亩产从80斤提高到了800斤,则奴隶主可能允许奴隶吃饱喝足了,而奴隶也降低了逃跑、暴力冲突等事情,进而发展下去,奴隶可能在较大原野上自由活动。
生产关系,就是(一定社会群体活动当中的从而主要是人与自然之关系当中的)人际关系。
自然学派掌门
你把人家原来的概念都改了,同样的话,意思就大不相同了,你再来解释人家的原话对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点逻辑你能转过弯来吗?
有人说:石头能吃。
你这么解释:石头,其实是用面团做的一种食物,所以石头确实能吃。因而这句话是对的。
有人说,馒头能吃。
你这么解释:馒头,就是山上的那些坚硬的大块头儿,都是一些氧化硅氧化铝什么的,所以馒头不能吃,因而这句话是错的。
无善无恶道长存,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求证知行天人合。
自然学派作品《政治经济学新解》《大道重出》等请光临图书馆
clm0600 发表于
你把人家原来的概念都改了,同样的话,意思就大不相同了,你再来解释人家的原话对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 ...改了吗?没改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自然学派掌门
informatin010 发表于
改了吗?没改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改的很明显。
无善无恶道长存,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求证知行天人合。
自然学派作品《政治经济学新解》《大道重出》等请光临图书馆
clm0600 发表于
改的很明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然学派掌门
informatin010 发表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用宋小宝的话来说呢,你就是蒙圈了。
生产力,就是(一定人际关系下的)社会群体活动。
------------
力,能力,实力,居然被你搞成了一种活动!
我早就说了,你的语言关没过!语言是思维的基本工具之一,语言关没过,导致你脑子一塌糊涂,当然,脑子糊涂也反过来导致你语言混乱,这都是相互作用,恶性循环的!
无善无恶道长存,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求证知行天人合。
自然学派作品《政治经济学新解》《大道重出》等请光临图书馆
本帖最后由 caoheng 于
13:08 编辑 informatin010 发表于
生产力,就是(一定人际关系下的)社会群体活动。这些社会群体活动,会从大自然那里交换来大批的各 ...  你不妨比照马克思的思维表达习惯,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变说法:
  “孩子决定了夫妻关系”。
  现实中,如果非要用孩子来表达主体,那牵涉到其中的关系究竟谁决定谁,是难以再通过语言逻辑还原回来了。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