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科学的康熙喜欢弘历没能真正引进西方科学

版权印作品库
为什么喜欢科学的康熙没能真正引
发布日期:
文/疆又予康熙皇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作为满清第二位君主,他对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使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得以巩固,而且开启了一百三十年的“康乾盛世”。后世史学家将他六十一年的统治准确的概括为“勤政、爱民、崇正学”。这七个字虽然简短,却是极高的评价。从秦始皇到清宣统,共422位皇帝中,够格这一评价的皇帝也许不足十五个,所以,要成为这样的一位皇帝,不仅要领悟力强、宽厚待人、勤勉刻苦,更要有博学的知识和一流的政治技巧。据说康熙皇帝对中国典籍和哲学著作极为熟悉,同时还对艺术和科学兴趣广泛。他在皇宫之中供养了大批耶稣会传教士,向他们学习绘画、音乐、科学和数学。
虽然他手不释卷,但是他的学业成就被夸大了。在皇宫中供职三十年之久,并在1718年为康熙皇帝刻制一副中国地图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回忆道,康熙皇帝自负精通音律,更擅长数学,但实际上他对音乐一无所知,对数学和科学也只是略懂皮毛,他仅仅是对这些有兴趣而已。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对科学、数学等的无知,所以他不能从根本上明白这些内容潜在的巨大能量,也就不可能真正的引进物理、数学等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其实,从康熙皇帝当年朱笔批注也可以看出,他写的文章在道理和文采上都比较普通,而且书法非常的平庸,但是他对中国典籍和哲学的熟悉弥补了不足。相对于他对自然科学的无知,他对传统文化颇为熟悉。因为归根结底,康熙是皇帝,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传统文化了解治乱兴衰的道理,不要重蹈覆辙,甚至青出于蓝,所以他大量的时间在研读传统文化上,由于研习深度较深,自然也就明白传统文化对统治天下的控制力。在这个方面他做了三项举措。第一、康熙提倡并奖励传统文化的学术创作,在他统治时期,给予饱学之士优厚的待遇,并组织他们编著了《明史》、《朱子全书》、《康熙字典》、《古籍图书集成》等经典。通过这些经典的编制,使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礼乐制度的践行者(主要是汉人的士大夫和读书人)……
不允许编辑作品内容
非专有使用
授权价格:
允许编辑作品内容
非专有使用
授权价格:
作品认证详情
其他版权作品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版权印活动专区
版权印推荐作品
本作品系本权利人的原创作品,本权利人对本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任何个人或单位未经许可不得进行任何使用。使用者可以通过版权印平台获取授权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本作品进行转载使用或素材使用。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说明中规定的使用方式使用作品。未获取授权或未按照规定的使用方式使用作品的,都属于侵权行为,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0.8.54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历史教训
习近平主席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
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主席发表了讲话,他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详细介绍了康熙喜欢西方科技的情况:
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是什么时候呢?学了多长时间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间,曾经连续两年零5个月不间断学习西学。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国人反思:中国这么早就有帝王这种级别的人接触了西方科技,然而在过去的四五百年里,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进一步扩大。今天思考这一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根据我阅读的有关资料,把我的一些初步思考写出来,与广大读者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死要面子”的教育观
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走的就是“死要面子”的路子,康熙则是名副其实的“要面子帝”。古时教育,最早给小孩灌输的就是“光宗耀祖”,这一点在《三字经》里有充分的体现。从中学到大学,老师鼓励学生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日你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你为荣。”什么是“荣”?就是“面子”,至于对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没有人关心。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名校情结,认为考上北大、清华等就是读书的最大成功和最高境界,这是古代“状元情结”在今日的延续,说到底还是一个面子问题。现在人以有车有房来作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志,甚至有人说“一个男士开上黑色奥迪A6”就是成功的标志,这些高度物质化的标准背后还是面子问题。2011年我在北大、清华、武大、华科大、华中师大等院校做了《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其中就谈到“死要面子是制约中国产生大师的文化因素”。这个观点后被报刊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康熙大帝学西方的科技知识,也主要是为了面子,他要在知识上压倒那些汉臣,让所有的臣子和天下人佩服他的学问大。请看有关的历史学家对康熙喜欢西方科技的动机的分析:
康熙帝学习目的中含有较重的虚荣心,为显示自身的博学,让臣工欣羡,并以此表明胜过汉人臣子的学问,是作为满人皇帝在汉人面前文化自卑的异常心态的反映,这就是马国贤说康熙帝被臣下“奉承的狂喜”,“康熙帝确实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他相信他的国家的所有夸张的赞美,还带有一点孩子气的虚荣心”。康熙帝炫耀西学知识,是要当科学问题上的最高“裁判官”,是有意“显示出渊博的学问。为此,康熙经常在臣僚面前炫耀自己,并以捉弄汉臣为乐”。
二、锁在深宫人未知
习近平指出,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为“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既然康熙喜欢西方科技的主要目的就是“死要面子”,他必然会把这些科技知识锁在自己的“闺房”里,即使在故宫里边,也不允许别的大臣、太监、宫女等随便接触,否则大家都有了这些科技知识,如何显出我大清皇帝的“神明”?&&
康熙就更不舍得让社会大众知道这些科技知识,一个帝王的这种态度必然阻断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样的群众基础就会有什么领域的杰出人才,不仅科技如此,体育、文艺也一样。为什么巴西的足球经久不衰,这与他们拥有一个雄厚的足球大众基础密切相关。很多科学史上的重大科学发现,实际上是普通大众做出来的。科学大师的出现离不开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就是大众基础。
现在还有不少科技人员仍然抱持着康熙这样的态度,把科技作为自己的“专有资产”,这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传统保守意识。讲一个美国的情况,大家可以做一个对比。美国的重大科研机构大都有这样一个重大使命,让民众走近科学。斯坦福大学的高速粒子加速器(SLAC)实验室世界闻名,我上个世纪90年代在读书时期,在这个实验室工作的5个教授就有4个获得诺贝尔奖。去年我在美国访学期间,正值这个实验室一年一度的“大众科学普及日”,有一个科学家利用各种精美的图片向大众展示他们的研究原理和应用前景。他们确实“开放”,连我这个外国人都可以进去听。听众大都是来自附近社区的,既有小孩,也有老人。
然而中国的科学研究机构不仅没有向大众开放的惯例,甚至很多科研人员还把科研设备、成果看成自己专有财产,不许他人接触。这是康熙帝对待科学的态度在今日的表现。
三、把科技知识看做为钟表、望远镜一类的器皿
中国人最应该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拥有西方科技发明的产品,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就是把科技看做与钟表、望远镜一样的具体器皿,作为宝贝来收藏的。
其实,当今的不少中国人仍然像康熙那样看待西方的科技,注意力都在具体的科学知识和具体技术技能上,然而忽略了对科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运用,结果引进来的啥样还是啥样,没有创新发展,科技在中国如同死面馒头一样。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科技仍然没有摆脱一直跟着西方屁股后走的局面。
四、以农耕文明的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科学
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给中国人深深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判断。在很多人看来,种庄稼一定要有收成,做事情一定要有实际效益。可是科学探讨的动机既不能离开实用,又必须超越实用。科学必须以探讨自然界的规律为第一要务。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以信仰为研究动机,比如毕达哥拉斯相信世界是由整数构成的,他和弟子就探讨数的性质,他们的研究奠定了数学的基础。牛顿相信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几条规则支配着,这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始终没有超越实用主义的追求。
康熙对待西方科技具有强烈的农民意识,有用则拿来,没有则扔掉,所以说他连对科学的真正兴趣都没有。他得病了,就让传教士给他讲医学,病好了就再也对医学没兴趣了。要修历法,就让西方传教士给他讲制定历法的原理。想了解大清的疆域,就让西方传教士去绘制地图。康熙就像对待宫廷里的婢女一样对待科技,科技怎么可能有地位,又怎么能够发展?
五、用“浓厚的经书情结”对待西方科技
几千年独尊儒术的教育,让中国人对待西方知识具有浓厚的“经书情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情结?就是经书的内容都是金科玉律,学员无条件接受,竭力模仿理解,不允许质疑挑战。这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科学精神就是独立精神,思想自由,以探讨真理为目的。
中国人的经书情结表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对待儒家的典籍是如此,而且对待外国的宗教也是如此。唐玄奘历经千辛万苦要到西天取经,就是要寻找心目中的“真经”。今天大批的人到西方留学,仍然是抱着“西方取经”的态度。有些留学归来者自诩跟某某学派的创始人学习,得到了“真传”。这种态度是妨碍中国的科技发展的,是不可能产生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康熙学习西方科技的方式是标标准准的私塾先生教经书的方式,只是把太傅换成了西方传教士而已。
六、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排斥科学的因素
为何清代帝王对西方科技浅尝辄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的。要正真理解掌握西方科技,就必须从其科学哲学观入手,特别是自然观和求真精神,以及反对权威崇拜等。康熙、乾隆对西方科技浅尝辄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科技背后的文化精神排斥。他们最不能容忍科学中蕴含的平等思想和求真精神。
在中国的价值观念中,科技是不被人们看重的,技术发明者并不被人尊重。所以就出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康熙本来为了面子而喜欢西方科技,可是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特别是他接受的西方科技与西方的宗教混在一起,结果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是后来的帝王放弃西方科技的重要原因。请看学者的有关评价:
康熙帝的对天主教及其传教士的政策,在臣民中对他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康熙帝允许公开传教,批准在北京建立教堂,优待传教士,为具有强烈的传统观念臣民所不能接受,雍正帝因而说康熙帝威望下降:“在朕的先父皇时期,各地才到处造起了教堂,你们(指传教士)的宗教才迅速地传播开来。”“父皇糊涂了,他只听了你们的话,其他人的话都听不进了。”“朕的先父皇迁就了你们,他在文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就降低了许多。我们圣人们留下的规矩是丝毫不能更改的。这是康熙帝后人不能像他那样热衷西学的一个原因。
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深刻反思,避免重蹈覆辙。以上只是大致谈一下我的看法,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冯尔康,《“康熙帝与西洋文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刘潞,《康熙皇帝与西洋科学》。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白晋,《康熙帝传》。陈捷先,《康熙写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 西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