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满益盈路由器300m是什么意思思?

[转载]“积不善者无余庆&&兆始恶者有终殃”
“积不善者无余庆&
兆始恶者有终殃”
近读《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崔浩是北魏少有的天才,才华过人,他的死应该说是由于他的自大、张狂与不谨慎,但是崔浩一开始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这样呢?
崔浩是北魏时期的人物,人长的很漂亮,纤妍白皙如同美妇人,长于谋计,自比汉代的张良。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纤妍白皙如美妇人。性敏达,长于谋计,自比张良,谓己稽古过之。”
崔浩早年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身边做事,勤勉而无倦怠。晚年的拓跋珪疑心很重,甚至精神也不是很正常,他身边许多人都是稀里糊涂的死于非命。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
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干不下去,找各种借口跑了,当然还是保命要紧。
崔浩没有跑,不仅没有跑,而且更加勤勉,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得到皇帝的褒奖。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看来古人也经常要加班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崔浩都是恭敬勤勉,毫无怨言。“不为穷通改节”这六个字可以说是对崔浩最好的评价。
公元409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死,拓跋嗣即皇帝位,史称北魏明元帝。这期间,崔浩受到拓拔嗣的器重,开始是拜崔浩为“博士祭酒”。有意思的是崔浩之所以受得拓跋嗣的重用和信任是由于他出众的占星术。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明元(拓拔嗣)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虑。浩总核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验。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
就是说,北魏明元帝好阴阳,听说崔浩长于此道,便向崔浩询问天文、占筮,以此谋划决定军国大事,两人由此亲密无间。
这个味道就有点就有点不对了。一般人的心理都喜欢神秘未知的事情,想知道即将发生的什么,皇帝也一样,想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自己会发生什么事。当时崔浩被称为天下第一玄学高人。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少好学,博览经史,玄学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该览。精研义理,时人莫及。”
就是说,崔浩从小好学,博览群书,精研玄学阴阳,当时崔浩在这方面的没有人能超过他。
崔浩无疑是玄学高手,而且他占卜的结果大多数都应验了。《北史》记录了崔浩的两次占星活动,一次是公元415年六月,崔浩准确预测了后秦国的灭亡;一次是公元418年十二月,崔浩又准确预测了南朝刘裕将要篡夺东晋的皇位。这里具体说一下崔浩预测刘裕取代东晋一事。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三年(即北魏明元帝拓拔嗣泰常三年,公元418年),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经北斗,络紫微,犯天棓(bang),八十余日,至天汉而灭。帝复召诸儒、术士问之,曰:‘灾咎将在何国?朕甚畏之。’浩曰:‘灾异由人而起,人无衅,妖不自作。《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正与今同。国家主尊臣卑,人无异望。是为僭晋将灭,刘裕篡之之应也。’诸人莫能易浩言,帝深然之。五年,宋果代晋。”
这里的“天津”、“太微”、“北斗”、“紫微”、“天棓”
、“天汉”都是古代星座的名称。崔浩根据这颗彗星划过天空的轨迹,参考历史上王莽篡位时的星象,判定刘裕将取代东晋,并且还说灾异都是由人造成的。
崔浩不仅善于天文,而且颇具雄才,他看天下形势如观自己的手掌一般清楚。当时南朝刘裕北伐,攻取洛阳后,又继续向西打到潼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询问崔浩,刘裕能否打败后秦,攻取长安。崔浩的回答是肯定的。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曰:‘(后秦)姚兴好养虚名而无实用,子泓又病,众叛亲离。(刘裕)乘其危亡,兵精将勇,克之必矣。’”
崔浩说:刘裕干掉后秦是一定的。拓拔嗣又说,即便刘裕干掉姚兴,还有一个慕容垂,刘裕能打败这个人吗?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曰:‘刘裕挺出寒微,不因一卒之用,奋臂大呼,而夷灭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卢循。裕若平姚(姚兴)而篡其主(东晋),秦地戎夷混并,裕亦不能守之。秦地终当为国家所有。’”
崔浩说:慕容垂不是刘裕的对手。然而,刘裕可以扫荡秦地,但他守不住,秦地终为我们所有。
在崔浩眼里,南朝的刘裕是真正的英雄。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如崔浩所料的那样。刘裕打下长安,留下他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他自己因怕家里出事而退回彭城。但他这里前脚刚走,后脚大夏的赫连勃勃便杀奔过来,将刘义真赶走,占领长安。
所以说,崔浩神奇也不全是他的占卜、占星。崔浩才华过人,首先是有识人之才。当时北魏还没有统一北方,还属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还是东晋,刘裕还没有代晋称帝。崔浩曾对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评点过当时天下的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曰:‘臣常私论近世人物,不敢不上闻。若王猛之经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刘裕之平逆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帝曰:‘卿谓先帝如何?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男入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名。’帝曰:‘屈丐(赫连勃勃)何如?’浩曰:‘屈丐家国夷灭,一身孤寄,为姚氏封植。不思树党强邻,报复仇耻,乃结蠕蠕,背德于姚,撅竖小人,无大经略,正可残暴,终为人残灭耳。’”
崔浩说:“比如王猛治理国家,是前秦国主苻坚的管仲;慕容恪辅佐幼主,是前燕国主慕容玮的霍光;刘裕平定桓玄祸乱,是司马德宗的曹操呀。”
拓跋嗣说我父亲拓拔珪怎么样?崔浩的回答有拍马屁之嫌。拓跋嗣又问:“赫连勃勃怎么样?”崔浩说:“西夏国主赫连勃勃当年国破家亡,孤身一人,寄食在姚家门下,接受后秦姚氏的官禄。不但不想报答姚氏的恩情,反而乘人之危,占据一方地盘,与四邻结下仇怨。像他这样的崛起自我树敌的小人,虽然能暴虐于一时,终究要被别人吞并。”
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死,拓跋焘即位,史称北魏太武帝。在太武帝拓跋焘之初,崔浩遭到皇帝身边左右亲信的攻击,太武帝拓跋焘不得已,只好命崔浩保留公爵,把他开回老家。然而国家一旦有事,拓跋焘还会将崔浩召回咨询。
崔浩的才华还可以从另外一个人身上得到印证。这个人叫寇谦之,是一位隐士、术士、高士,被当时的人称为“天师”,《北史》有传。这位天师隐居嵩山,与崔浩的关系很好,也可以说关系很密切。赋闲在家的崔浩向寇谦之学习服食养性术,闲暇之时崔浩向寇谦之论及古今之事、之因、之变,常常通宵达旦,寇谦之对崔浩推崇备至。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天师寇谦之每与浩言,闻其论古兴亡之迹,常自夜达旦,竦意敛容,深美之,曰:‘斯人言也惠,皆可底行,亦当今之皋陶也。但人贵远贱近,不能深察之耳。’”
寇谦之感叹皇帝不识货。崔浩的才能学问的不容置疑的,但是寇谦之将崔浩比作古之圣人还是有点过了。崔浩还专门为寇谦之著书二十余篇,论述为政之大要。这两个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很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重新重用崔浩。正是在这一时期,崔浩以自己过人的才华,不仅帮助北魏统一北方,而且向北、向西大大的拓展了北魏的疆土,总的来说就是“西灭赫连,北破柔然”。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年中(即公元424至428年),崔浩在朝堂之上力辨众难,建议出兵,结果击败大夏赫连昌;公元429年,崔浩又朝堂之上激辩朝臣张深等人,坚定了拓跋焘征伐柔然(蠕蠕)的决心。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拓跋焘最后说:
“吾意决矣。亡国之臣(指张深等人)不可与谋,信哉!”
由于张深是刚被北魏击败的大夏国的降臣,所以这话对张深来说是够难听的,但同时拓跋焘这话又也是对崔浩最大的褒奖。结果北魏军队大破柔然。
崔浩的才能功劳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君臣关系也达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太武每幸浩第,多问以异事。或仓卒不及束带,奉进蔬食,不暇精美,帝为举匕箸,或立尝而还。其见宠爱如此。于是引浩出入卧内。”
就是说,皇帝拓跋焘常常是不打招呼就直接来到他的家里,很随便的,大多是问一些奇怪的事情。有时候,崔浩连衣服都来不及穿整齐,有时皇帝甚至就站在那儿与崔浩尝菜聊天。还特许崔浩可以出入卧室。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很看重崔浩。一次,拓跋焘宴请新近招降的敌国将帅数百人,场面够大,当面夸赞崔浩。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拓拔焘)召新降高车渠帅数百人,赐酒食于前,指浩以示之曰:‘汝曹视此人纤尪(wang)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朕始时虽有征讨之志,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令至此矣。’乃敕诸尚书曰:‘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咨浩然后行。’”
又有一次在庆功宴上,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当着外国使臣的面又大赞崔浩。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平凉既平,其日宴会,帝执浩手以示蒙逊(北凉国王)使曰:‘所云崔公,此是也。才略之美,当今无比。朕行止必问,成败决焉,若合符契。’”
拓拔焘拉着崔浩的手对众人说:你们看这个纤弱白皙美若妇人的书生就是传说中的“崔公”。他虽虽然手无缚鸡之力,胸中却有雄兵百万,北魏军队之所以多向披靡全赖此人。
此时的崔浩可以说达到了他作为人臣的极致,人生的顶峰。然而崔浩的结局并不好,可以说是非常惨,最后竟被灭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天下事常常是物极必反,《易》曰:“器满益盈。”崔浩的毁灭就在于他太聪明,太自信,甚至是太霸道。有这么几件事颇能说明问题:
一、崔浩为政太过霸道,甚至是有点不讲道理了。即便是太子,他也一样不买账。据《北史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九(高允)》:
“初,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士数十人,各起家为郡守。景穆(太子)谓浩曰:‘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今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以新召者代为郎吏。又守令宰人,宜使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
就是说,崔浩曾经推荐冀、定、相、幽、并五个州的士人直接做郡守,人数达几十人之多,太子拓跋晃不同意,但是没用,最后还是按崔浩的意见办。如此大规模的任命地方官员而不听诸君的意见,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况且太子的意见没有错。崔浩把好处占尽,尽收人心,你想干什么?能说的清楚吗?最后崔浩的死与太子有很大的关系。
二、崔浩树敌太多,又堵了别人的财路。北魏在“西灭赫连,北破柔然”之后,不久,南边的一些藩将上表奏称,南朝刘宋的军队进犯,请求调兵三万,欲在敌未发之前,先发制人,打击刘宋。崔浩一眼便看穿了这些人的企图。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崔浩对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说:
“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从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暇,冀得肆心。既不获听,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背公存私,为国生事,非忠也。”
就是说,崔浩说这些人是无事生非,就是看别人立功发财眼红了。
皇帝拓拔焘听从崔浩的意见,没有同意出兵。但是没过多久,这帮人又再次上表请求出兵,这次皇帝同意了,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帝不能违众,乃从众卿议。浩复固争,不从。”
就是说,皇帝也有顶不住的时候。这也许就是皇帝不同于大臣的地方,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
崔浩阻止他人的好事,能不得罪人,能不惹动众怒。发动战争历来都是有人破家,有人发家。这些北魏皇帝都是军阀出身,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
三、崔浩这个人自恃才高,目空一切,说话很刻薄,打击他人,不留情面,说话让人难以接受。一次,在讨论攻伐河西王沮渠牧犍时,大家都说河西王没有叛意,而且西地荒芜,满地枯石,了无水草,即使攻取其地,意思也不大。但是崔浩引《汉书地理志》予以驳斥。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曰:‘《汉书地理志》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若无水草,何以畜牧?又汉人为居,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县也。又雪之消液,裁不敛尘,何得通渠引漕,溉灌数百万顷乎?此言大诋诬于人亦。’李顺等复曰:‘吾曹目见,何可共辩?’浩曰:‘汝曹受人金钱,欲为之辩,谓我目不见便可欺也!’……于是遂讨凉州,平之,多饶水草,如浩所言。”
崔浩的一番言语让这帮人无言以对,脸上有点挂不住,其中有个叫李顺的人自恃自己出生于西地,反驳崔浩说:我在那个地方生活过,亲眼所见,有什么可辩的?崔浩反击说:你拿了别人的钱,当然替别人说话。
崔浩说这样的话不会没有证据,但是在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当众揭短,太刻薄,太不厚道了。
崔浩的这种刻薄的为人,有人曾提醒过他,终不能改。而这位李顺与崔浩的确有矛盾,后来李顺为崔浩所害。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初,浩害李顺,基萌已成,夜梦以火爇(ruo
烧)顺寝室,火作而顺死。浩与室家群立观之。俄而顺弟息号哭而出,曰:‘此辈吾贼也!’以戈击之,悉投于河。寤而以告馆客冯景仁。曰:‘此真不善也。夫以火爇人,暴之极也。且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余庆。厉阶成矣,公其图之。’浩曰:‘吾方思之。’而不能悛(quan),至是而族。”
馆客冯景仁对崔浩说:你做这个梦,用火烧人,残忍至极,你要小心了。
“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余庆”是对崔浩的警示,也是对天下所有人的警示。
崔浩无疑是很聪明的,但他的结局很不好,正如上面所说,崔浩最后被灭族,这当然与他的所作所为不无关系。然而崔浩好阴阳,善数术,屡屡施展其技,这种东西毕竟是阴事,搞得太多,也很危险。崔浩除了占星意外,《北史》中还有这么几件有关崔浩占卜的事情:&&&
一、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好阴阳,崔浩便以己之长,投其所好。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时有兔在后宫,检无从得入,帝令浩推之,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明年,姚兴果献女。”
就是说,北魏明元帝时,后宫不知从哪儿跑来一只兔子,拓拔嗣命崔浩占卜,崔浩说将有邻国献美女。第二年,果然有后秦国主姚兴来献美女。
二、崔浩之父重病,崔浩为父作法事。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初,浩父疾笃,乃剪爪截发,夜在庭中仰祈斗极,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口头流血,岁余不息,家人罕有知者。”
就是说,当初,崔浩父亲病重,崔浩夜半在庭中为父作法,叩头流血,每天如此,时间长达一年多。
三、崔浩常夜观天象,用一种特制的工具记录观察的内容。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明识天文,好观星变。常置金银铜铤于酢(醋)器中令青,夜有所见,即以铤画纸作字,以记其异。”
就是说,崔浩夜观天象,他在家里将金属条放在醋的容器中腐蚀变青,
夜里有所发现,便用这种工具书写在纸上,记录天象的异变。
崔浩不喜欢老子、庄子的著作。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崔浩)性不好庄老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言以乱先王之教。’”
崔浩:这些都是虚妄、矫情的学说,和人情世态不大切近。老聃研究礼仪,是尊孔子为老师的人,怎么竟然写出败坏礼教的著作,以搞乱先古圣王的治世之道呢!
崔浩尤其不喜欢佛教,说:“为什么要崇拜这个胡人的神!” 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厕中。”
就是说,崔浩不相信佛法,毁灭佛经,而他的妻子郭氏信佛,时时读诵佛经。崔浩大怒,将佛经焚毁,还将灰烬丢入厕所。
以上这些应该是崔浩灭身的原因,然而让崔浩遭受灭顶之灾的诱因却是撰修北魏国史。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召集一班史学家修撰国史,命崔浩来主持这项浩大的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工作,“叙成国书三十卷。”
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诏浩总理史务,务从实录。于是监秘书事,以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续成前纪。至于损益褒贬,折衷润色,浩所总焉。浩有鉴识,以人伦为己任。”
这里有二句话很关键,一、“务从实录。”二、“以人伦为己任。”也许正是这两句话要了崔浩的命。
按理说,修国史是一件盛事,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书成之后,有两个人为了讨好巴结崔浩,建议将书可在石头上,并置于显著位置,以彰显崔浩秉笔直书历史的功绩。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著作令史太原闵堪、赵郡㕁(xi)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载国书,以彰直笔。并勒浩所注《五经》。”
把一部书刻在石头上,该是多大的工程,要花国家多少钱财,而且同时又夹带了崔浩的“私活”,就是把崔浩所注的《五经》也一并刻石。这种明显不妥的建议,崔浩竟然赞成同意了。正是这件事竟成了崔浩厄运的导火索,以至于最后连性命都丢掉了。
什么事做过头了,就势必走向事物的反面,如果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私心杂念就更危险了。这帮人开始大兴土木,大搞“面子工程”,这当然是崔浩的面子,这种事会有什么好结果。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遂营于天郊东三里,方百步,用功三百万乃讫。浩书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北人咸悉忿毒,相与构浩于帝。帝大怒。使有司案浩。取秘书郎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服受赇(qiu)。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崔浩所编著的国史过于直白,无论好坏一并写入,所谓秉笔直书,又将其置于显要位置,引起了一些鲜卑贵族的愤怒,把状告到皇帝那里,崔浩终被灭族。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即公元450年。从公元429年撰修国事到公元450年被杀,崔浩从盛极到毁灭,一共二十年的时间。
崔浩死的很惨,可以说是备受侮辱。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及浩幽执,被置槛中,送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
就是说,到了崔浩被抓,关在囚车里,拉到城南,几十个人站在高处一齐在他头上撒尿,崔浩“呼声嗷嗷”不绝于路,真是痛彻心腑。历史上宰相三公受刑,没有象崔浩这样的,这是多大的侮辱。
这真应了崔浩的馆客冯景仁的那句话“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余庆”。如果说崔浩不谨慎,下面的事情又如何解释,也许人一辈子都活在矛盾当中。据《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崔浩)》:
“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小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必称‘冯代强’,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
就是说,崔浩善书,很多人托他写文章,崔浩从小到大,不怕辛苦。崔浩所写的文字有上百篇,却从来不属自己的名字,十分谨慎。
&&一个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忘记自己的初衷,危险来了还不知道。
如果崔浩能够学一点老庄,相信“功成,身退,天之道”的道理;如果崔浩能相信佛法因果轮回的道理,恐怕结局会大不一样。
最后有件事想不明白,既然崔浩善卜,难道他就没有给自己卜一卦。
二零一六年二月十八日重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鼠忌器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