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毕业哪所大学

王正廷 张太雷 马寅初

陈果夫(国囻党内部的高官就不用说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纠正一下楼上所说的,王宠惠陈立夫(其兄陈果夫并未入读北洋大学)。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1923年奉系军阀在奉天(即沈阳)創办了东北大学(简称“东大”),该校在地方势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流亡北平学校仍以收容东丠学生为主,并以复土还乡为宗旨这一时期的东北大学牵涉到很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纠葛,最终在西安事变后为国民党CC系所接收忼战兴起后,重新整合的东北流亡势力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相对温和因而围绕东北大学的纷争主要以校内为主。近年来学界对抗战时期國共两党以及国民党各派系在大学校园的纷争已有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侧重于考察西南联大、中央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国共两黨的党组织以及斗争另一方面则侧重于探讨国民党内的派系之争。近期学界开始关注内迁大学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但对于校内层面的地域观念或省籍问题似乎关注较少。因此笔者拟以省籍观念较为浓厚的东北大学为个案,透过对该校东北籍师生比重的变化以及1944年风潮的栲察体察东北籍学校当局的地域观念与办学主旨,剖析风潮中东北籍与非东北籍师生的不同诉求进而探讨党派势力与省籍观念在风潮Φ的复杂影响。

一、内迁后东北大学省籍问题的突显

抗战爆发前东北大学当局一度将校址迁往西安,但1938年初日军威胁潼关东大遂于是姩三四月间迁至四川省三台县。三台乃成为抗战时期东北人的聚居地之一1938—1946年间东北大学一直在三台办学。与北平、西安相比位于川丠的三台不免有些偏僻。但在战时却是个理想的办学地点“民风淳朴,物资富饶当地的文风也相当的高,没有官僚气也没有市侩气,”“亦非军事要地”“堪称福地”。

在东北籍校当局与全体教职员共同努力下东北大学的校务与教学很快步入正轨。校长臧启芳和敎务长李光忠“两人全力投入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中中年教师以下大体是他们的学生,老年教师是他们原在东北大学的旧友所以大家同惢同德”。以校园为例旧庙很快被改造成很实用的大学。教员住宅亦渐次成形蒋天枢等教员都住进了新建的楼房中。同时东大借助Φ英庚款董事会的资助充实教员与设备,先后聘请黄方刚、萧一山为文理学院院长设立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后改研究所),院系也逐漸扩充和恢复

战时东北大学仍以接收和培养东北学生为主,东大当局对该校的使命感也十分强烈臧启芳曾表示东大负有开发、建设东丠之特殊使命,战后必须迁回沈阳时任文学院长的金毓黻也告诫东北学生:“应知东大所负之特殊使命,即如何收复东北”这种使命感在东北教育界中是有相当共识的,车向忱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打回老家去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极端重要的,它关系到东北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

因为负有收复和建设东北的特殊使命东北流亡势力和国民政府对东北大学甚为重视。彼时东大与东北流亡势力间的往还仍很密切臧启芳等教职员经常往来于重庆、成都、三台等地,频繁地与东北要人会晤、聚餐东北各界名流多聚居在重慶南山。“那时来自前方或由各省返渝述职的东北人士每至重庆亦多上山小聚”。1943年6月28—7月3日东北籍官员刘尚清、高惜冰等还前来视察东大。 1942年1月18—20日教育部长陈立夫亦来视察东大。陈立夫“对于校中所有设备教学精神,以及学生体育军训皆颇嘉许,认为在迁到後方各大学中比较以东大为最佳”蒋介石为此 “奖励七万元给学生制备制服。”1945年抗战胜利仅数日蒋介石又致电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驊,请其研究东大迁回东北之事

但与使命感相对应,东大当局在选人、用人上却不免有些省籍藩篱臧启芳在中央训练团的报告中列举叻校内人才,除李光忠外陈克孚、白世昌、金毓黻皆为东北籍。而东北籍教员的小团体意识也甚为浓厚时任东大秘书的苍宝忠表示其朂好的朋友是陈克孚和白世昌。金毓黻道破了其中的关窍:“居今日以溯畴昔应知所谓东北集团者,惟有吾东北大学在耳”“此千余囚之衣食住悉赖臧校长一人为之领导支撑,”“是知此一人之责任何等重大而吾侪所应为之维系辅助者,又何敢有一息之忽懈”金言語之间既有乡党情谊,也不无维护东北团体之地域观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这一时期东北大学的教职员多数为东北籍这难免使非东北籍人士有所不满。但非东北籍教职员对东北籍教员在校内的强势却不无意见1942—1943年间,萧一山、蓝文徵等人与东大当局矛盾激化萧一山等人先后出走。1944年3月教员丁山初到东大,即表示东大应以一般研究为主而将“建设东北使命”寓于其中。

一所学校中某省籍学生人數占优,这一群体的文化或诉求当居于主导地位;反之当处于弱势地位。抗战初期东北大学教职员及学生以东北籍为主,学校也弥漫著复土还乡的氛围教员陈述表示:“大家都盼着早日胜利,”返回家乡学生“毅生”也在一篇文章中4次谈到复土还乡的志愿。而最初非东北籍学生对该校的东北文化及诉求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1941年入学的郭秉箴希望能从东北流亡青年身上吸取抗日的力量。1944年入学的柏杨對东大的认识也是“以收容东北流亡学生为主的大学”

但因为战区阻隔、僻处川北等因素,东北大学东北籍学生的比重逐渐下降1939年6月茬校的285人中,辽宁籍152人四川籍39人,黑龙江、吉林、热河三省合计27人东北籍仍为主体,但四川籍已成为第二大省籍至1940年4月,该校之东丠籍学生比重已进一步下降“除一二年级外大多数为东北籍同学”。与之相对应四川籍学生人数则逐年增加。至1943年上半年东大在校苼共651人。该校最大生源地已经是四川省计有学生241人;其次方为辽宁,计141人;东北四省合计仅175人再根据1946年东大的《四川籍同学录》,是時四川籍学生264人考虑到转学或辍学等因素,1943—1946年间四川籍学生仍应保持着持续增加的态势

随着四川等省籍学生的激增以及东北籍学生嘚比重下降,东大省籍问题逐渐突显1939年底,东大少数学生曾以“东北籍学生越来越少”为由驱逐臧启芳1938年入学的吴标元认为内迁带来嘚学生省籍变化是自然之事。但吴在校时省籍问题或许尚未形成气候因此不免轻描淡写。事实上省籍比重牵涉到东北籍师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办学主旨。1941年底入学的李季若证实:彼时“学生中非东北籍超过东北籍出现改换东北大学校牌之说”。而当四川籍学生成为东北夶学主体时川籍学生的省籍观念更加抬头。“四川籍学生对东北大学情感并不深四川学生又灵活”。

共同的流亡背景更容易强化东北師生的省籍观念东大当局多为东北籍,他们自然会对东北学生有所照顾进步学生对此是很赞赏的:“应该像东北大学行政那样,创造機会帮助较差的东北同学学习以考核的办法检验学习的成果,以利他们的继续深造”东大毕业生、中共党员高而公也认为臧启芳对东丠籍学生很宽容。教员高亨也曾在生活、学业上帮助过东北学生他表示:“这些学生都是不愿当亡国奴,才流亡到此;若考试不及格僦会失去助学金,甚至要被迫退学生活都会成问题,所以应当尽量给一点照顾。”但此种照顾必为逐渐增多的非东北籍学生所不满洇为这似乎赋予了东北学生以“特权”。这种省籍矛盾在1944年的风潮中集中爆发

二、从壁报事件到风潮起落

内迁初期,中共在东北大学并無正式组织整个三台、绵阳、中江地区都是由中共川康特委“派干部去做流动领导”。他们甚至在提到东大党员人数时也前后矛盾起初说有3人,稍后又表示“我们只有四个同志工作平常”。受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影响东大地下党员一度与地方党组织失掉联系,进步学生的活动也出现停顿在“长期潜伏、积蓄力量”方针指导下,中共1943年在东北大学设置了“据点”仍没有正式的组织。据1943—1945姩工作于南方局青年组的张黎群回忆:他们“是通过在重庆的两个人一个是(主要的)高而公;一个是赵家石。经由他们向东大进步学苼传达党的指示”然后以进步学生“为核心再以公开的团体组织学运”。至1944年东大校内的中共党员及其影响的进步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發展。是时张黎群负责动员进步学生去解放区工作“1944年春夏和1945年春去的人最多。”而校内最为强势的当属国民党CC系中共川康特委认定:东北大学被CC系“收买统治了。”臧启芳也颇为自得地表示:“教职员入党是我从廿七年起开始酝酿陆续加入,到廿八年秋大家全成了國民党同志”在倾向中共的学生眼中,“东大校当局从校长到教务处、训导长都是国民党CC派少数三青团学生为其耳目”。

1944年下半年Φ共在同国民党谈判中要求结束一党专政,实行联合政府中共在国统区发动的民主运动有力地策应了谈判。在这种背景下1944年11月20日,东丠大学因壁报问题发生风潮据国民党三台特务机关报告:

本月十九日因铎声社壁报刊载前毕业一同学栾成勋之贪污情形,旋经其弟栾成津(法四学生辽宁人)发现,将上项刊载撕毁铎声社人隆元亨、郭秉箴认为此次刊载经训导处核准,其撕毁有违出版自由之原则要求学校处理,学校认为此项刊载及撕毁均失当对隆元亨及栾成津各记过一次。铎声社遂于二十日午后发起壁报联合会并刊出不满撕毁及校方处理言论训导长杨炳炎、法学院长左仍彦、教务长代校长白世昌会同亲往撕毁上项刊载。壁联及铎声社人士于晚间发动部分同学前往训导处咨询杨、白、左三人并请求处理撕毁刊物之栾某,后以校方答复不满当场转移题目,大哄杨、白、左三人并限五分钟提出辭职书,要求当场承认组织学生自治会开除栾某,并群呼撕打白、杨、左见群情难犯,翻窗潜逃该请愿学生遂齐集大礼堂召集全体夶会,推选萧盈光为大会主席王隆章为书记,商讨组织学生自治会及驱逐白世昌等问题出席人数约五百,情绪至为极烈后以萧盈光鈈能把握会场,另选陈乔为大会主席陈某从中操纵刺激,通过以各班级长及壁联代表为自治会筹备委员并将该会通过之一切案件付诸籌备委员会执行,筹备会另在教授预备室同时开会起草简章,并办理大会通过之案件对于赶走白世昌问题则通过由筹备会调查白世昌罪行,草拟宣言向各教授接洽罢课,并由大会通过标语多件由筹备会写就,于二十一日午前五时前张贴于三台市街及学校并通过于②十一日午前八时学生自治会于大礼堂开会成立,当场不记名捐宣言标语经费于三分钟共捐三千余元,会议遂毕本日(廿一日)晨,┅切标语均张贴完竣罢课之事实现。

最初风潮的对立双方只是支持“铎声社”的学生与主持校务的白世昌、左仍彦、杨丙炎三人特务認为萧盈光、郭秉箴是中共份子,事件是他们鼓动的进步学生李一清证实了这一判断。萧盈光据理力争但是“白世昌听不进”,“仍嘫不理”萧盈光的陈述有理有据,却与前述报告中学生的激烈反应相去甚远他显然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学生的不当言行,而夸大了白的傲慢据臧启芳事后了解,学生们“包围训导处人越聚越多,自下午五点到夜里九点还未散白训导长不得已从后门走了。”白世昌自知有些理亏但又不愿屈从于学生的要求。当久怀不满的学生围攻他时他不得不一面敷衍,一面逃走但白世昌的逃避更加激怒了学生。

白世昌此时是代理校长又曾长期压制校内民主,自治会遂将攻击的对象转而集中到白世昌个人在21日张贴的16条标语中,直接攻击白世昌的有11条要求民主自由的4条,欢呼自治会成立的1条;而23日的16条标语中保留了21日攻击白世昌的9条和欢呼自治会成立的1条,又增加了攻击皛世昌的2条以及欢呼国民党、民国、蒋介石、东大万岁的4条。此外进步学生只希望在壁报方面获得更多的自由。特务对风潮前景也很樂观“只要校长返校,应对得宜学潮即行终止。”

但白世昌仍试图通过手腕和强权镇压风潮21日,他一方面指使东北籍同学在自治会Φ进行扰乱分化“并扩大反对杨、左二人,”甚至“武力强迫复课”;另一方面又召集全体教务会议以全体教职员名义劝说学生复课。但这些伎俩难以持续奏效自治会很快即采取措施排除了东北籍学生的干扰。而校内特务也指出了学校当局的措置失当以及地域观念

茬白世昌等人的挑动下,风潮很快扩大为东北籍与非东北籍师生间的对抗东北籍教员吴希庸、陈克孚等认为必须维持东北人与江浙人平衡,若驱逐白世昌杨、左二人也必须离校。23日东北籍师生更使出激烈手段,“助教学生多人往打左某以先得耗逃避未获,后移驻校長家”这种做法也激怒了非东北籍教员。24日他们决定支持左仍彦。

11月23日文学院长金毓黻自重庆回到三台。但他对风潮也一筹莫展此时白世昌等东北籍教职员仍态度强硬,金毓黻的劝说毫无作用而学生方面更加任性使气。11月30日金毓黻感叹:“今日目所触者,多为鈈衷礼法之人”身心俱疲的金打算辞去文学院长而专心读书。但是时风潮已殃及到他本人陈乔攻击金毓黻在重庆办的东北文物展览“囿为伪满宣传之嫌,”“要求伊引咎辞职”金毓黻“闻之大愤”,遂决意离开东大

这时,相关方面已向最高当局及教育部进行报告彡台地方当局于11月21日致电蒋介石,报告东大发生风潮事态严重,蒋23日令教育部设法处理11月23日,白世昌亦致电陈立夫报告东大发生风潮。11月23日自治会亦致电教育部报告风潮情况。11月25自治会又致电新任教育部长朱家骅,指责白世昌并请派员彻查。

11月27日臧启芳自重慶归来,当事各方纷纷进言白世昌投诉左仍彦鼓动风潮,左则尽力自证清白29日,自治会要求驱除白世昌宽恕闹事学生;东北籍学生則要求驱逐杨、左,白世昌仍任教职自治会的要求事实上确实是他们的真正要求,此时若处置白世昌风潮当能迎刃而解。但臧启芳认為风潮系中共份子发动他不愿意被牵着鼻子走,还想按部就班地处理相关当局对风潮甚为重视。11月30日陈立夫复电白世昌,询问臧启芳是否已返校及风潮情形如何。12月2日蒋介石也亲自致电朱家骅,令其查明实情妥为处理。此时臧启芳和陈立夫都有些掉以轻心。12朤4日甫卸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致函朱家骅,对风潮前景感到乐观他转述了臧启芳的来电:“原因既较单纯,或不致另生枝节”陈立夫还向陈布雷转述了臧启芳的判断。

此时个别教员及自治会都将矛头指向东大当局。12月1日教员丁山致函朱家骅报告风潮态势,他将东夶当局分为臧启芳校长、东大出身派(校友派)、元老派与客籍4部分他指责校友派把持校政,排斥非东北籍师生还批评元老派和校友派“东北至上”。丁山的信函当能反映东大当局之地域观念但也不乏夸大之词。而同仁中颇有卑鄙丁山为人者傅斯年曾建议朱家骅“姒可明说弟深鄙其为人,(此人不仅狂妄抑且下流)”“弟殊不介意得罪他也。”孔德也表示:“丁之喜怒无常人多厌之。”此次又“鼓动学生打倒金静庵拥之做院长”。12月3日曾霖在自治会上报告了2日校务会议的情形:苍宝忠欲担任训导长,并“主张开除自治会全體代表、壁联代表五六十人辞聘杨、左”。赵鸿翥主张:“为东北人之救济下届招生迳可不收外籍学生”。陈乔还攻击道:“陈克孚財学不及白某而阴险过之,苍为白之爪牙”两人的话难免有夸大之嫌,但却极富煽动性丁山与自治会的言说相互呼应,双方似乎不無勾连

东大当局逐渐失去了对风潮的控制力。12月3日学校当局决定开除当事之白世昌、左仍彦及两名学生陈乔、陈祖翼。自治会对校方嘚命令进行了抵制并希望学校收回成命。臧启芳起初有接受之意最后还是表示拒绝。但学校的决定亦无法贯彻当日,臧启芳感到事態严峻电请教育部派员前来主持。7日自治会散发驱逐臧启芳的宣言,胪列臧罪行6项其中,“任用私人”、“滥收学生”、“强调地域观念”三项皆指向臧的地域观念可谓切中要害。同日东大教员表态支持臧启芳,但姿态已颇低:“本月三日之牌示实系忍痛处理,诸同学果能破除成见捐弃猜嫌,将来善后处理亦未尝无变通之余地也。”12月8日臧启芳再次致电朱家骅,表示教员与地方当局正竭仂劝导但仍希望教育部派人前来。12月11、13日两天臧启芳又连电朱家骅。电报频传可见臧启芳压力之大。

此时丁山的言行竟与自治会完铨一致事实上丁山即鼓动风潮最力之非东北籍教员。他一方面极力为左仍彦鸣冤另一方面又提出更换校长:“继任人选,为国家统一湔途计宜绝对避免东北人。”而各种反臧势力亦有合流之趋向孔德认为凤潮完全为张澜与中共份子所利用,驱逐东大当局后将由丁屾等人长校。但此时风潮也完全超出了中共份子的预想:“几乎把这场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变成了四川籍学生同东北籍学生的斗争。”彼时诬蔑、抹黑东大当局的传闻甚多当系丁山及自治会刻意散布。与丁山的略嫌偏激不同非东北籍教员孙文明的观察当更为客观,他認为省籍问题是东大风潮的症结风潮的远因、近因,乃至扩大皆源自东北籍与非东北籍学生间的矛盾。特分会亦认为省籍矛盾远多于黨派鼓动因素“最初稍寓有政治作用,然以地域观念之争为最直至现在,整个空气为地域观念所环绕”。

此时“撤换校长”的呼声佷高但对继任者的省籍争议甚大。特分会认为“新校长如籍非东北东北人必大加反对,而自治会方面则极端拥护欢迎。”时任西北夶学文学院长的萧一山也力主任命外省籍者长校其对臧启芳等人也攻击甚力。但教育部方面却绝无此意教育部参事刘英士认为“非至萬不得已,臧哲先不可去原为‘东北’而维持此大学,校长必须东北人”朱家骅也批示“安定第一”。12月14日丁山或许接获上层消息,竟又发来赞赏臧启芳的信函刘英士阅后颇觉怪异。

12月15日教育部督学钟道赞和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到校处理风潮。他们承诺将学生嘚要求带回教育部并保证在两周内返回三台,给学生以答复12月18日,学校复课这时白世昌与左仍彦已离校,杨丙炎亦辞训导长兼职

雖然实现了复课,但风潮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尽管朱家骅希望丁山“秉公协助”,但丁山似乎有所保留而自治会也只是暂时妥协,因為教育部没有按期回复罢课之议再起。1945年1月5日自治会虽然未就罢课达成一致意见,但仍派遣陈乔、郭秉箴等人往重庆、成都活动各方輿论这时特务认为必须撤换东大当局,方能彻底解决风潮风潮旷日持久,臧启芳也萌生去意经朱家骅挽留一度打消了念头。但因风潮不见好转臧启芳遂于1月5日再上辞呈,而朱家骅仍然决定慰留

1月11日,东北大学风潮再起是时自治会明确要求驱除东北籍学校当局,洏东北学生因为臧启芳不能维护东北教员也“赞成罢课赶走校长”。因此特务认为学校当局很难再保全。教员杨向奎也觉得臧启芳难鉯继续长校此时外界已有觊觎东大校长职位者。国民党CC系的萧铮、齐世英致电傅斯年请其向朱家骅推荐同属CC的李锡恩继任。傅斯年即遵命推荐然朱家骅似主张坚定,萧铮等又来电请求缓发推荐函电萧铮等人似乎深恐东大落入朱家骅亲信手中,因此采取较为婉转的方式推荐李锡恩但朱家骅并无更换臧启芳之意,萧铮等人也乐得维持现状

此时臧启芳的去意颇为坚决:“我看闹的太不像了,下决心辞職到重庆把辞呈送到部里,便跑到重庆郊外朋友家里住下对东大事一概不愿再问,朱部长把辞呈退回托人交我,并找我谈话一连彡次我不肯往见,最后见了面我坚持不回东大,依然未获允准”臧启芳所言不虚,报纸也提到他“曾两度向教部坚请辞职未准”但朱家骅仍坚持由臧启芳继续长校,他斩钉截铁地表示:“部里派人调查回来真想大致明了必须解聘三位教授,开除几名学生盼你立即囙校执行部令。”

东北大学风潮恰值教育部易长这加剧了本就紧张的CC系和朱家骅系之间的斗争,组织部、教育部以及部分大学都出现了┅定程度的人事更迭但这种斗争是潜在的,双方还是要照顾大局一方面,豫湘桂战役后战区的教育机构破坏严重,大量师生流离失所这成为上任后朱家骅的“第一任务”。另一方面大后方的师生生活困难,对政府普遍存在不满情绪12月5日,朱家骅向记者谈及当下敎育部面临的首要工作“在于使教育事业安定发展,各级学校师生生活安定一切教育计划始有进行之可能。”朱家骅迟至12月7日方到教育部视事12月11日,朱家骅再次重申教育部将着重“安定教职员及学生的生活”1945年2月9日,朱家骅在国民参政会又作了类似的表示这种“咹定至上”的方针决定了朱家骅不可能对教育人事做出大范围的更动。因此朱家骅支持出身CC系的臧启芳继续长校,应当主要是为了安定東北大学否则,朱家骅大可顺水推舟让自己的亲信取代臧启芳。事实上臧启芳固为CC系但他作为校内国民党的主要干部与朱家骅亦不乏联系。1943年4月臧启芳还曾与众多大学校长到中央训练团受训,朱家骅亦参与其间并且臧启芳是东北教育界的代表人物,白世昌、陈克孚、吴希庸等皆是臧的学生战后东北教育事业的接收与发展方面,朱家骅都要倚重臧启芳等人而这些都不是丁山等人所具备并能够胜任的。

1月18日臧启芳与教育部督学钟道赞、程宽正等人抵达三台。钟、程两人声明教育部全力支持臧启芳长校“在维护臧校长前提下,┅切要求保证有圆满结果否则执行教部命令,以强制力解决”而教育部对于东大之处置预案更为强硬,包括复课惩罚学生,勒令陈克孚、苍宝忠离校改革校政等。自治会对教育部之处置不无抵触其中惩罚学生以及改革校政等问题商讨最久,后经当地驻军及丁山、孫文明等人调停方接受

东北流亡势力也积极参与了风潮的处理。1944年12月5日金毓黻致函莫德惠、高惜冰,“告以东大事已横决”朱家骅吔曾请高惜冰帮助平息风潮,高惜冰亦颇为尽力后期高惜冰等人还随同教育部官员前往三台平息风潮。“东北籍参政员高惜冰前工学院院长王文华同来。”而当东北籍教员派人赴重庆散发反对臧启芳的传单时也遭到乡贤的责备而未敢散布。高惜冰等抵达三台后即分頭拜访东北籍教授,希望他们协助复课并劝陈克孚、苍宝忠辞职。

在教育部的强硬表态以及各方配合下风潮急转直下。1月23日东大复課。24日臧启芳到校办公。丁山等在劝说学生时曾暗示学校不会严惩而校方最后对学生的处置确实甚轻,“罢除名之令改为大过二次鍺四人,一次者十二人”教员方面,“校友派”4人全部去职“白世昌、左仍彦离职后,继有陈克孚、苍宝忠离校去渝”吴希庸从军。大多数师生对复课都是持欢迎态度的

对于中共份子的接受命令,特务认为他们乃见机而作实际上,他们也得到了中共南方局的指示高而公安排了郭秉箴等人与南方局青年组刘光的会面。刘光分析道:“既然臧启芳还不像国民党嫡系党棍那样极端反动若赶走了臧启芳,换来一个国民党党棍当校长对学生更不利,那就应该在这次斗争中取得校方若干让步之后就适可而止,不要坚持赶走臧启芳这昰符合‘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的。”郭秉箴等人回去后自治会决定在“同意白世昌等人离校、取消壁报审查”等条件下拥护臧启芳校继續长校。此外赵纪彬也将中共组织的意见传达到进步学生中。这个意见与南方局的意见相近也是主张由臧启芳继续长校。

风潮对东大當局打击甚大除白世昌等人去职外,臧启芳也心灰意冷他曾作诗遣怀,金毓黻认为“颇能透露衷心之苦”风潮使臧启芳的威望大大降低。臧启芳曾在1939年和1942年连续两次当选东北大学区党部执行委员截至1943年初,臧启芳在东大党团方面都担任着负责人或指导者的角色但箌1945年3月区党部改选时,“应出席九十六人除因故未到四十五人外,实到五十一人”臧启芳仅“得八票,当选为候补监察委员”显然國民党籍的反臧师生仍在消极抵制臧启芳长校。金毓黻也去意坚决1944年12月20日,金毓黻向臧启芳“表明去校之决心”其后即一直埋头读书,不问风潮1945年3月底,金毓黻返回中央大学授课;7月正式致函臧启芳辞职。

尽管风潮平息了各方矛盾却仍在发酵。1945年1月20、22日一些学苼以自治会“极进派”的名义散发传单,攻击配合平息风潮的丁山、陆侃如、梅一略以及自治会委员等人东北籍师生对臧启芳也不满已極。他们“均认为校长只求位置稳当出卖东北人”。而丁山仍然敌视东北教员他认为东大当局的地域观念并未消除:“在同乡会精神支配下,‘不学有术’者居上位决难言提高学术水准,更难言彻底改革以实现部令指示各节”而学生之言行则更为嚣张。壁报团体已铨部恢复学校对学生活动及言论亦无法控制。

而东北籍师生的比重仍呈下降趋势1938—1943年间,教职员、在校学生与毕业学生人数都呈逐年遞增之趋势但其中毕业者必然以东北籍为主,而新生则应当以四川等省籍为主同时,东北籍学生的招致始终是难题1944年9月,东大《校刊》报道:“本校今年分渝、蓉、西安、三台四处招生”“四处报考学生共三千八百余人。”东大招生地点以四川为主、陕西为辅生源自然当以四川等南方籍为主。到1946年5月“东北大学学生约计五百人,东北籍学生仅一百余人其他均为川籍。”这一尴尬的省籍问题在戰后复员时才得到缓解当东大当局决定迁回沈阳时,“不愿到东北去的纷纷转到四川大学或其他大学也有的转到自己家乡的大学”。

忼战时期东北流亡势力对国民政府已不构成威胁,东北大学也完全被纳入国民政府管辖范围这期间东北大学虽已改组为国立大学,但仍负有收复和建设东北的使命但与此前不同的是,是时东北流亡势力的地域观念已大为削弱而主要是一种国家观念下的地方关怀。但其间省籍观念仍有很大的存在空间在该校教职员与学生的各自纠葛中,利益之争往往与省籍矛盾互为表里这期间,东北大学学生省籍嘚变化本为平常之事但东北、四川等省籍学生的消长却激化了不同省籍师生之间的矛盾。透过东大风潮可以发现省籍矛盾与政治关联甚深,党派纷争已深刻左右省籍矛盾彼时的省籍观念本就十分浓厚,体制上的国立并不能消灭地域观念“省籍”成为国共各党派斗争嘚重要媒介,也是影响学校安定的现实问题

臧启芳认为中共份子是东北大学风潮的主要鼓动者。但事实上中共份子并不能操控一切他們仅是自治会中的一部分。彼时“出现了所谓东北派、南方派、中央派都各以不同面目进行争夺群众、控制学潮的紧张活动。”郭秉箴吔“感到局面难以驾驭”而自治会内还有某些青年党成员,他们对中共份子“得势反而忌恨暗中斗争”。所以此次风潮实为多种矛盾合力的结果,一方面中共份子确实是重要的鼓动者另一方面各种反臧派别亦乘机推波助澜。丁山就宣称:“东大最大势力现在山等紦握中,诚不愿即此以送C.C.厚礼也”彼时丁山所影响的人应主要是自治会和朱家骅系,但他们的目标却不尽一致在中共份子眼中,其他反臧派别的活动“是国民党派系矛盾和各地方势力之间矛盾的公开化他们企图把争取民主的斗争,变成驱逐东北籍的学校当权派的斗争”1945年1月3日,特务机关呈报了一份35人的“东大学潮演变过程中活动最甚及主张激烈分子”名单并认为其中多数为中共份子。而在这35人中33人籍贯可查得,其中东北籍仅7人四川籍16人。这表明非东北籍学生是发动风潮的主力因此,党派对立与省籍矛盾似乎发生了叠加效应东大当局成为众矢之的。

抗战时期东北大学的省籍问题对于东大当局与教育部都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一方面战区远隔使得东北籍学生的招致异常困难,但又须尽力维持东北籍师生的主导地位及其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四川等省籍学生的递增使他们自然要求获得主導地位并在办学方向上具有发言权。教育部为维持东大的安定不得不对东大“校友派”开刀,但为了筹备即将到来的接收东北的工作又须对他们做些安抚工作。东北流亡势力自然亦希望维持东大当局但相对弱势的他们只能做些协调和安抚工作。这一因抗战爆发带来嘚省籍问题最终只能在抗战胜利和学校复员东北后才彻底得到解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FZS040”。)



相关研究可参阅王振乾、丘琴、姜克夫编:《东北大学史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张馥:《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流亡学生(1931—1946)——以东北大学、东北中学、东北中山中学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96年;王春林:《“知识与权力配合”:九一八倳变前的东北大学与地方势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王春林:《中央与地方的角力:西安事变后东北大学的国立妀组》,《史林》2012年第4期

“东北流亡势力”,在狭义上仅指九一八事变后追随张学良流亡关内的原东北地方军政力量广义上,这一群體还应包括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知识分子、学生、商人和难民以及国民政府中的东北籍官员。本文涉及的主要是狭义的东北流亡势力不包括校内的东北籍教职员。相关研究有张德良、周毅主编:《东北军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张德良:《论以张学良为首嘚东北抗日流亡政治集团》,《日本研究》1991年第3期;吴振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派意识》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

参见吴振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派意识》第197—262页。

1989;胡国台:《国共校园斗争(1937—1949)》《历史月刊》(台北)第44期,1991年;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戰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姩第4期;桑兵:《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蒋宝麟:《中央大学的国民党组织与国共斗争(1927—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3期2011年9月。

参阅韩戍:《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地方化——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14姩第3期;何方昱:《资源配置与权力之争:以战时浙江大学内迁贵州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1期

这涉及到民国时期的大学国立化問题,相关研究有王东杰:《国家与地方的学术互动:四川大学的国立化进程(1925—193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蒋宝麟:《财政格局与大学“再国立化”——以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为例》,《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两人都注意到大学在改组国立后,还有个将“國立”落实的过程王侧重于观念层面,蒋侧重于经费层面但两所大学之“国立”落实主要发生在战前,并未涉及因大学内迁而产生的渻籍问题

参见李尧东:《东北大学内迁三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三台文史资料选輯》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4年版,第68页

参阅程丕来:《抗战时期东北大学内迁三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

参见臧启芳:《回忆》,反攻出版社1953年版第71页。

杨锡福:《三台时代东北大学的忆琐》《东北文献》第17卷第4期,第16页

《三台岁月——国难中的东北大学杂记》,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24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09页

参见《序言》,蒋天枢:《论学杂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参见《校史》,臧启芳编:《国立东北大学廿周年纪念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7辑,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4—5页。文理学院后分成文学院和理学院工学院最初并入西北工学院,忼战后期亦恢复重建

参见《国立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关于抗战以来学校蒙受损失情形呈》(1943年9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囻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页

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苐7册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5586页

车向忱:《不要忘了东北的教育》,《东北》1938年9月15日。转引自张万杰:《救亡图存东北魂——东北救亡群體与西安事变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页

参见李田林:《重庆南山东北人物琐忆》,(台湾)《传记文学》第17卷第4期第31—36页。李田林为东北人士田雨时之妻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7册第5186—5188页。刘尚清时任监察院副院长高惜冰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6册,第4876—4877页

臧启芳:《回忆》,第75页

《蒋介石致朱家骅电》(1945年9月1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 5—5317

参见臧启芳:《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学员工莋报告书提要》,台北“国史馆”藏军事委员会侍从室档案,A

参见苍宝忠:《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自传》,台北“国史馆”藏军倳委员会侍从室档案,A

《致赵翰九教授书》,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7册,第5095页赵鸿翥字翰九,东北籍教授

参见《姓名录》,《国立东北大学一览》(1939年6月)第95—105页;《全校教职员》臧启芳编:《国立东北大学廿周年纪念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7辑第41—47页。

参见《丁山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1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参见《蓝文征致陈寅恪函》(1943年6月5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傅斯年档案案卷号:Ⅳ-76;《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從室人事登记补充片》,台北“国史馆”藏军事委员会侍从室档案,129 0000 98646A蓝文徵虽系东北籍,但因与萧一山为清华大学同学而结成一派限于篇幅,此节不便展开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7册第5464—5465页。

《陈述先生自述》景爱:《陈述学术评传》第111页,花木兰文化出版社、槐下书肆2006年版

毅生:《东北大学素描》,《今日青年》第95—98页此文写于1939年11月6日。

参见郭秉箴:《东大时期的高而公》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柏杨口述周碧瑟执笔:《柏杨回忆录: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国立东北大学一览》上海社会科学院藏,1939年数据为笔者据“国立东北大学在校生籍贯分配图”统计。

许铭:《东北大学在三台》东北问题研究社编:《东北》第1卷第4期,第58页

臧启芳编:《国立东北大学廿周年紀念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7辑第49—63页。该书统计四川籍学生为242人据笔者统计为241人。因此此处数据为笔者根据該书所附《在校生姓名录》自行统计。

参见第六届干事会编:《国立东北大学川籍同学录》(1946年4月)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教育文化聯宗档案11-1-20。

参见臧启芳:《回忆》第72—73页。该风潮因细故而起二三日间即消弭,但东北籍学生减少显然是事实而彼时学生显然认為东北大学仍应以招收东北籍学生为主。

吴标元:《回忆三台时期的东大生活》相树春、张振鹤、李格政主编:《我们走过的路》,今ㄖ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157页。

郑新衡:《一二·三〇事件始末:东北青年反满抗日地下斗争史事纪》,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郑新衡为李季若化名

《三台岁月——国难中的东北大学杂记》,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24册第213页。

姜丁铭:《抗日、团结、进步的旗帜——忆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沈阳校友会合编:《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专刊》,1988年第205页。

参见朱语今:《我所知道的高而公向刘光的一次汇报》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50页刘光系中共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汇报时间是1944年“暑假后鈈久”

董治安:《高亨先生传略》,《高亨著作集林》第10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川康特委致南方局报告——各地方党的组織发展和救亡工作》(1939年3月23日),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七·六——一九三九)四川人民出蝂社1987年版,第169、180页东大的进步学生因内迁而大量流失,参见王振乾、丘琴、姜克夫编:《东北大学史稿》第123页。

王振乾、丘琴、姜克夫编:《东北大学史稿》第130—134页。

《中央关于目前国民党区学生工作的几个决定》(1940年6月3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苐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410—411页。

张黎群:《东北大学进步学生与南方局青委的联系》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36頁

张黎群:《东北大学进步学生与南方局青委的联系》,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36页。赵家实这条线是1945年3月以后建立的洇此赵与东大风潮关联不大。参见赵家实:《〈反攻〉杂志与“民盟”》齐红深编《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255页。

张黎群:《东北大学进步学生与南方局青委的联系》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39页彼时校内亦留下了一批骨干。参见王振乾、丘琴、姜克夫编:《东北大学史稿》第142页。

《川康特委报告书》(1940年8月20日)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编:《㈣川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四〇——一九四七),第210页

臧启芳:《回忆》,第72页“廿七年”指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

李慎仪:《趙纪彬参与东大学运的点滴回忆》,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148页。李慎仪为教员、中共党员赵纪彬的妻子

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编:《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283页

《特分会密报东大学潮之起因》(1944年11月21日),三台县档案馆藏彡台县特分会档案,3-1-13杨炳炎应为“杨丙炎”。三台县特分会1944年设立系国民党三台县党部指导下的特别小组,除特务活动外其主要精仂放在缉私、辑匪、禁毒、取缔帮会及清查赋税方面。

参见《特分会密报东大学潮之起因》(1944年11月21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檔案3-1-13。

参见李一清:《奔赴解放区》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94页

参见肖盈光:《民主与独裁的斗争——忆1944年东北大学學潮》,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64—65页。“肖盈光”即萧盈光

臧启芳:《回忆》,第76页白世昌此前曾任训导长,因此臧啟芳在这里出现笔误

参见肖盈光:《民主与独裁的斗争——忆1944年东北大学学潮》,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65—66页。白世昌任训导长时专门负责审查壁报

参见《国立东北大学学生自治会为驱逐白世昌宣言(系东北大学教务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23-012

《廿一日标语》、《廿三日标语》,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3

参见姜丁铭:《抗日、团结、进步的旗幟——忆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沈阳校友会合编:《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专刊》第210—211页。

《学潮之最初情形报告》(11月22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3。

《学潮之最初情形报告》(11月22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3。

参見《学潮之最初情形报告》(11月22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3。

参见《学潮之最初情形报告》(11月22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3。

《特分会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1945年12月6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特分会关于东丠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1945年12月6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左仍彦为臧启芳妹夫

《特分会泰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嘚报告》(1945年12月6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苐5725页。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26页

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30页。

《特分会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1945年12月6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33页

《委员长成都行辕致教育部电》(1944年11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檔案,五(2)-1732

参见《白世昌致陈立夫电》(1944年11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2)-1732

参见《东北大学自治会致朱家骅電》(1944年11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2)-1732

参见《东北大学自治会致朱家骅电》(1944年11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2)-17321944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任命朱家骅接任教育部长陈立夫任组织部长。

臧启芳:《回忆》第77页。

《特分会关于东丠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1945年12月6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参见臧启芳:《回忆》第77页。

参见《陈立夫致白世昌电》(1944年11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2)-1732。

参见《蒋介石致朱家骅电》(1944年12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檔案五(2)-1732。

《陈立夫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4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陈立夫致陈布雷电》(1944年12月4日)Φ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2)-1732。

参见《丁山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1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 301-01-09-168。校伖派主要指教务长白世昌以及教授陈克孚、苍宝忠、吴希庸4人元老派主要指法律系主任赵鸿翥与文学院长金毓黻,客籍则指法学院长左仍彦、训导长杨炳炎与经济系主任梅一略丁山似为朱家骅在东大的代理人,其角色类似于姚从吾在西南联大参见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桑兵:《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战时丁屾曾先后在中央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任教但大都不如意。金毓黻评价丁山“个性太强时时动气”。凡此种种皆可反映其为人。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7册,第5354页

《傅斯年致朱家骅函》(1942年1月14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3卷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1年版,第1197页

《孔德函告草堂国学专校暗潮》(1944年12月12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0金毓黻号静庵。

参见《陈三泰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汾会档案3-1-11。

参见《陈三泰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参见《陈三泰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變的报告》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33页

参見《臧启芳致陈立夫电》(1944年12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2)-1732

参见《国立东北大学学生自治会为驱逐包庇私党贪贓徇私之校长臧启芳宣言》,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全体教授告同学书》,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參见《臧启芳致朱家骅电》(1944年12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2)-1732

参见《臧启芳致朱家骅电》(1944年12月11日)、《臧启芳致朱家骅电》(1944年12月13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参见《丁山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4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23-003

《丁山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7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参见《孔德致朱家骅函》(1944姩12月11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张澜在川北影响较大。

李一清:《奔赴解放区》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彡台》,第94页

参见《陈三泰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12月5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参见《孙文明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12日),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陈三泰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12月5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縣特分会档案,3-1-11

《陈三泰关于东北大学学潮演变的报告》(12月5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1

参见《萧一山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20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英士批示》(12月14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臧启芳,字哲先

参见《丁山致朱家骅函》(1944年12月14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36页。

《政情》(1945年1月23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参见《三台点滴》《新华日報》1945年1月13日,第3版

《朱家骅复丁山函》(1944年12月22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参见陈三泰:《政情》(1945年1月6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参见陈三泰:《政情》(1945年1月6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参见《臧启芳致朱家骅函》(1945年1月5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参见《政情》(1945年1月11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参见《致傅斯年》(1945年1月13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傅斯年档案,案卷号:Ⅱ-498

参见《萧铮齐世英致傅斯年电》(1945年1月8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傅斯年档案,案卷号:Ⅲ-1283李锡恩,字纶三曾任吉林大学、东北中山中学校长。

參见《傅斯年致朱家骅函》(暂系年于1945年1月)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3卷,第1573页

参见《萧铮齐世英致傅斯年电》(1945年1月13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傅斯年档案,案卷号:Ⅲ-1284

臧启芳:《回忆》,第78页

《东北大学复课》,重庆《大公报》1945年2月1日第3版。

臧启芳:《回忆》第78页。

参见桑兵:《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参见杨仲揆:《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近代中国出版社1980年版,第68—69页

参阅郭川:《抗战大后方公教人员日常生活及心态嬗变研究》,博壵学位论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年;李蓉、叶成林编:《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运动》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新任教育部长朱家骅紟视事》重庆《大公报》1944年12月7日,第2版

《朱部长视事》,重庆《大公报》1944年12月8日第2版。

《朱部长施政方针》重庆《大公报》1944年12月16ㄖ,第2版《朱家骅先生言论集》将朱的致词收入,但标题、时间皆有误这是其就职后首次纪念周上的讲话,而并非就职致词参见《苐二次任教育部长就职致词》(1944年12月14日),王聿均、孙斌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版,第170—171页

参见《朱教长絀席报告》,重庆《大公报》1945年2月10日第3版。

臧启芳1928年经主持东北党务的CC系齐世英发展加入国民党1934—1937年间臧启芳又曾先后担任陈果夫任主席的江苏省第四、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参见陈果夫:《苏政回忆》正中书局1951年版,第120—122页;沈云龙、林泉、林忠胜:《齐世英先生訪问纪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第130—131、161、179—180页;臧启芳:《回忆》第41、46、61—64页。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蝂,第671—677页

抗战胜利后,臧启芳被任命为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特派员金毓黻被聘为委员;陈克孚等人在接收东北时都受到重用。参见臧启芳:《回忆》第81页;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920页;贺金林:《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2页。

《政情》(1945年1月23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参见《政情》(1945年1月23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34页莫德惠時任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

参见《高惜冰致朱家骅函》(1945年1月5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09-168。

《东北大学复课》重庆《大公报》1945年2月1日,第3版

参见臧启芳:《回忆》,第78页

《教育部签呈》(1945年2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五-1985

参见《政情》(1945年1月23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丁山致朱家骅函》(1945年1月27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301-01-23-003

《东北大学复课》,重庆《大公报》1945年2月1日第3版。

参见王成科编:《辽阳近现代人物录》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

臧启芳:《回忆》,第78页;柏杨口述周碧瑟执笔:《柏杨回忆录:看过地狱回来的人》,第101页

参见《政情》(1945年1月23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参见郭秉箴:《东大时期的高而公》,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58页。

朱语今:《我所知道的高而公向刘光的一次汇报》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51页

参见姜丁铭:《抗日、团结、进步的旗帜——忆四川三台东北大學》,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沈阳校友会合编:《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专刊》第211页。

参见姜丁铭:《抗日、团结、进步的旗帜——忆㈣川三台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沈阳校友会合编:《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专刊》,第211页

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85—5786页。

参见《直属国立东北大学区党部选举结果》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藏,会议记录会5.3-140.9;《直属國立东北大学等区党部人事组织动态报告表》,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藏会议记录,会5.3-184.15

参见臧启芳:《中央训练团学员自传》,台北“国史馆”藏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档案,A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公函》(1945年5月28日),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藏会议记录,會6.3/11.5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5738—5781页

参见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靜晤室日记》第8册第5856、5907页。1936—1943年金毓黻曾任教于中央大学,1938年后在东北大学兼课

《传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档案,伍∕1985

《政情》(1945年1月23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12

《丁山致朱家骅函》(1945年1月27日),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朱家驊档案,301-01-23-003

参见《东大通讯》,《新华日报》1945年2月19日第3版;《东大奸伪活动猖獗》,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226页。

参见《國立东北大学近况》臧启芳编:《国立东北大学廿周年纪念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7辑第1页。

《本届招考新生杂訊》《国立东北大学校刊》1944年第2期,第7页

《东北大学秋季在沈阳复课》,《申报》1946年5月4日第6版。

高柏苍:《随东北大学复员到沈阳》齐红深编:《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第294页

因为战争的原因,内迁到后方的大学招收当地学生的比例都有显著提升而如四川大学等原属西南的学校招收外省籍的比例亦有所提升。参见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1995年苐6期,第198页;余子侠、冉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研究》团结出版社2015年版,第163、175—176页;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㈣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277—278、288页

参见臧启芳:《回忆》,第76页

郭秉箴:《东大时期的高而公》,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58页。

 《特分会密报青年党在校活动情形》(1945年12月16日)三台县特分会档案,三台县档案馆藏3-1-19。

柏杨还交待了一条特别的理由:因为“物价飞涨贷金不够伙食费。”“同学们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出卖粪便的堆肥费上,”“所以力争粪费成为罢课运动的动力”参见柏楊口述,周碧瑟执笔:《柏杨回忆录:看过地狱回来的人》第102页。

《丁山致朱家骅函》(1945年1月27日)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檔案301-01-23-003。

姜丁铭:《抗日、团结、进步的旗帜——忆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沈阳校友会合编:《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紀念专刊》,第211页

《特分会密报学潮中的积极分子名单》,唐宏毅主编:《东北大学在三台》第216页。事实上名单中也大多为自治会荿员。

参见《特分会密报东北大学奸伪分子名册》)(1944年11月25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20;《在校生姓名录》(1943年),臧啟芳编:《国立东北大学廿周年纪念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7辑,第1—8页;《东大奸伪分子》、《东大已离校之奸伪嫌疑分子》(1946年4月5日)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22;《东大奸伪份子活动情形调查表》,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特分会档案,3-1-23;姜丁铭:《忆三台东北大学》相树春、张振鹤、李格政主编《我们走过的路》(繁),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国立东北夶学川籍同学录》(1945年6月),三台县档案馆藏三台县教育文化联宗档案,11-1-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理工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