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方法,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三、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四、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教师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五、强化巩固.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一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挂上小红花,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小,每天评比一次效果较好.如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持之以恒.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们需要时间——家长的时间,大量的时间.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可能一段时间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结果全盘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在幼儿园日常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老师也要持之一恒,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祖国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强化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这是父母及社会留给孩子最可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肥西•山南镇 馆东村先锋网
当前位置:&&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肥西•山南镇 馆东村先锋网门户网站   wcwy.   日   来源:肥西•山南镇 馆东村先锋网
【点击:77970 次】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确,礼貌习惯好,思想品质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逐渐定型;因此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
一、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就要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家长应该加以引导,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我们可称之为“红灯行为”,告诉其制止的原因或道理。有的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及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我们称之为“绿灯行为”。
二、教育要得法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采取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等方法。做为家长要多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例如,要孩子养成物归原主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如果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拾一下积木,要吃饭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再如,当发现孩子乱放书时,可用游戏的口吻说:“书宝宝要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儿?你会把它送回去吗?”当孩子把书放回原处后,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以后重复这样良好的行为。对于大的孩子,家长可以对其做事的速度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如在孩子起床以及做家务劳动等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要求,养成他在一定的时间内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习惯,同时还可以给孩子一方属于他的空间,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三、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单儿,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例如,张伟长得非常讨人喜欢,他走路时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顿不可。叔叔吃了他的苹果,他要叔叔吐出来补好还他。这些幼稚的想法和举动常常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他上学时会在课堂上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某件小事与同学打得不可开交。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大起来会懂事的。但他的举动让老师大伤脑筋,作业本忘了带、上课了,他才想到要上厕所,一会儿把同学的铅笔弄坏,一会儿又左顾右盼。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打骂导致张伟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会产生“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想法。现在许多家长像张伟父母那样只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却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少家长知道该怎样要求,但做起来却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例如,说好了孩子自己走,但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退让;说好了不再买昂贵的电动玩具,但只要孩子一闹,家长就心软,最终“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孩子尝到了哭闹的甜头,就会以此为武器要挟家长,慢慢地就形成了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理智地爱孩子,把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执拗、哭闹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置之不理,孩子若发现哭闹不再起作用时,自然会自己找个台阶下――玩别的了。
四、统一要求,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要求上一致。调查表明,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研究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在“权威型”的家里,家长要为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孩子可以选择的很少,而且必须遵守家规。在“民主型”的家里,家庭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公平,会考虑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感受,有许多选择,并且很注重相互间的合作。对于那些被家长“放任”的孩子,他们可以相信任何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他们做事也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自由放任状态下成长的孩子很难和别人合作并良好相处。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说容易,是因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进行随机教育;说艰难,是因为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孩子由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动作,发展到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习惯动作,本身就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联系电话:2&& 联系地址:肥西县山南镇馆东村村支部
中共肥西县山南镇馆东村委会版权所有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开展各类活动,增加文明礼貌的内涵。
加强家园合作,拓宽文明礼貌的外延。
重视激励评价,巩固文明礼貌的成果。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
第一,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父母要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父母也要按照要求做到。例如说:见面要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早上见面要问早等等。让幼儿知道...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