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数学预习

林小英工作室(上饶县小学语文)
当前位置:&&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初探
上传: 杨月花 &&&&更新时间: 20:01:36
& 思考一:何谓&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要的一个环节,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是顾虑重重,普遍认为,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甚至会有误读知识,对老师课堂讲解形成障碍&&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 思考二:为何实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有哪些重要作用?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还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预习、阅读要求。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可以说,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2.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 3.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迷惘为自信; 4.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思考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一般渐进步骤有哪些?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抽象概念具体化;(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思考四: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典型预习方法指导。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导学单&落实预习法 2.阅读理解&尝试练习式 3.动手操作&实验总结式 4.系统归纳&温故知新式 5.材料准备式 6.小组合作式 思考五: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课前预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4.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让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5.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6.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思考六: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具体策略。 根据第二学段教材教学的不同内容,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 1.&数与代数&的课前预习设计 数与代数的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探索规律等。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数感,注意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2.&空间图形&的课前预习设计 &空间和图形&内容有:射线、直线、角的认识、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图形与位置等。内容特点是:(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2)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3)重视空间与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统计与概率&的课前预习设计 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数据统计活动初步、统计图(表)等。特点是:重视让学生掌握统计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 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 4.&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前预习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其内容特点是: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课题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究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重视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般来说,实践与综合运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侧重于第一、二阶段,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融合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进一步提升完善自己的认识。贯彻执行了&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教学原则,设计课前预习:(1)仔细阅读短文,弄清操作步骤。(2)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3)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 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我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再重新进行实验时,如果不预习,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就不能知道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没有了,从而导致了在这节课中老师不能有的放矢。 & &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题的核心价值 当前,很多教师很重视语文课前的预习,很少关注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甚至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为此,我确定了以&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实验课题。 二、&&&&&&&&&& 课题研究内容 (一)&&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1)&&&&&& 小学生数学预习的目的 (2)&&&&&& 小学生数学预习的意义 (3)&&&&&& 小学生数学预习学好数学的作用 (4)&&&&&& 小学生数学预习与整个数学学科相关性的研究 (二)&& 教师在预习中起得作用 (1)&&&&&&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 (2)&&&&&&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 (3)&&&&&& 学生预习方法的研究 (4)&&&&&& 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 三、&&&&&&&&&& 课题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并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四、&&&&&&&&&& 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 我在课题研究中阅读学习的书目有: 1、《多元智能》 2、《新课程理念读本》 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4、《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二)具体阅读学习的时间安排如下: 1、阅读学习《多元智能》的时间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 2、阅读学习《新课程理念读本》的时间为:2009年2月至4月 3、阅读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时间为:2009年5月至6月 4、阅读学习《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的时间为:2009年7月至9月 五、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09年3月以前至少撰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和一篇案例分析 2、2009年7月以前至少撰写完成两篇读书笔记、随笔和两篇案例分析 3、2009年10月完成课题报告,撰写相关论文一篇。 & & & &
【预习的重要性】
kx05_ws 发表于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凡是老师讲的,通通都记下来;或者不知该记什么),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中学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显而易见,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摈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方法】
预习三环节。读&&画&&思。要认真阅读教材,教材是最好的教案,是名人经典著作,要认真读。画,把不懂的地方画起来,这是听课的着重点。思就是思考,掌握课本的大概内容、知识结构、知识要点。
预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逐步养成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天天预习。如果没有预习习惯,可以先选一两门自己学习感到费劲的学科进行预习,待取得效果,有了经验,增强信心后,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预习。
☆要边看、边做、边思考。在预习时,既要认真看,又要动手记,更要认真思考,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当成老师留给的任务完成,要把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习功课要有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要选择学起来难度大的学科,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的就少预习一些时间。重点预习学习很吃力、又要上新课的学科,其他学科一般地看看即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完成之后进行。
☆可自行设计预习表。在阅读、勾画、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完成,它能够反映出预习情况。预习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文体、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二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
【预习要求】
1、& 课前看书,要用一定的标记标出预习要求。
2、& 通读课文,用序号标出文章自然段。
3、& 查阅、收集课文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并整理在读书文摘卡上。
4、& 划出生字新词并在课文中注音。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词意。
5、& 积累课后字词、课文成语及注释中重要字词,作好一定的批注,并整理在读书文摘卡上。
6、& 根据课后思考题和《精析精练》自学课文,在文中勾划有关内容,并摘抄《精析精练》部分课文内容学习,在不明白的地方用&?&做个标记。
7、& 预习检查时间:每上完一篇课文后隔日将检查后一篇新课,例:教完第一课明日中午将检查第三课。未完成预习的学子,给予600字以上的说明书反思及抄课文重新预习。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浅谈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我的图书馆
浅谈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标题】浅谈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刘 丹 丹
&&&&【关键词】小学数学
&&&&【指导老师】王 晓 云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正文】 &&&&1引言 &&&&古人言“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显然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使学生学到他终生够用的知识,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获取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并使之产生迁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应该是教育者的使命。在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这种使命显得尤为神圣。然而,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小学数学学科的预习,只重视小学语文的预习,这样势必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而学会终生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而培养预习习惯,正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此,我确定了以“浅谈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作为课题题目。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学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课外数学兴趣的形成与培养。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现状分析、培养意义和如何培养以及培养中要注意的问题几方面进行讨论。 2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意义 &&&&预习的意义不仅在于一课一节的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素质教育要求的是,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 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 也就是“ 学会学习”。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预习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都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1 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9页&&&&把预习作为数学教学正课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预习的安排, 总体来说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小学数学课前的预习, 能够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 题海战术的恶性循环现象。课前, 学生先了解课本新知内容, 查阅有关资料, 思考怎样用旧知识旧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如何应用新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地向老师和同学质疑, 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或同学释疑, 人人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 疑点化解了, 信心增强了。同时, 老师也能重点辅导后进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小学数学课内的预习, 时间有保证, 教师有指导, 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上的主客观矛盾, 便于教师调查研究,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 而且还可以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较普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从学生自学的基础开始, 提高了教学的起点。例如,《三位数的加减法》一节内容,它是《二位数的加减法》延伸, 前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算理是一致的, 不同的只是数位增加了一个。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将已掌握的二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到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像这样一些通过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 就不必教师重复讲解,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能力是由知识的概括化和泛化迁移形成的,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能形成能力的,而惟有理解的知识、自学钻研所获得的知识,才能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自学能力是以独立性为核心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它能够产生广泛的迁移,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活动中,阶段复习、总结、做作业都可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预习活动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方面有更显著的作用。自学,尤其是教师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国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无论是在课堂, 还是在课外, 都要废除“ 一刀切” 的教学要求允许他们针对所学内容和老师给出的预习思考题, 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大胆地猜想、假设、推理、验证, 以及应用知识结论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思维过程不受课堂上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 满足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课堂上, 学生把各自的预习方法和成果向小组或全班展示出来, 相互间交流、讨论, 在老师的参与下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共同发展,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样使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出现这样大好形势,何乐而不为呢? &&&&心理学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动的、应答性的学习行为。教师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答什么间题, 总是跟在教师后面转。教师提问题是需要的, 但长此以往, 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应付、不动脑筋的坏习惯。另一类是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行为, 其实质是开拓学生思路,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工具, 长期坚持预习,就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当然不能说安排了预习这个环节, 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教师精心指导, 怎样预习、预习什么。我认为预习前,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 即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提纲的编拟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 要富有思考的价值。无目的的预习, 只能是浪费学生时间。 &&&&预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和动手能力。教学实践证明, 许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由于求知欲与兴趣的驱使, 常常自觉预习、主动学习。例如,《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节,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 要求学生先按书上的样子动手剪一2/9页&&&&剪、拼一拼, 利用分割移动, 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事先已动手操作, 在富有游戏性的活动中学习, 印象较深, 感知到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只需将两种图形进行比较, 学生就能找出它们底、边的对应关系, 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效果良好。可见小学生课前预习对自学能力的培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转变观念和角色, 让学生“ 学习有用的数学” ,让“ 数学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 , 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把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
预习习惯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圆锥体积》一节内容时, 我根据两个班学生的不同特点曾这样安排, 一个班课前预习, 一个班不预习。预习要求是?1、看书上的例题, 用纸做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提出一个或几个不懂的问题。结果预习了的学生在上新课时比没有预习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多, 有深度。我还要求学生在班上提出问题, 介绍设计验证方案、实验步骤和猜想的结论, 气氛活跃。如有的学生用硬纸做圆柱体、圆锥体, 然后装米量, 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塑料瓶等一些材料做, 然后装沙量、装水量等等。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 同时教师也会发现不同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是不同的, 这对于教师因材施教大有好处。由此可见, 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2.3 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课外数学兴趣的形成与培养 &&&&一个学生如果只在课堂上学习, 那么他掌握的知识就有限, 并且全部的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了,最终导致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他们也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知识, 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假如我们认真安排好预习作业, 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例如五年级
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我就要求学生先调查重庆市出租车起步价是多少, 每千米的单价是多少。然后列出汽车行驶S千米与共用去车费总价a元之间的关系。再如学习小数前, 请学生到商店调查商品的单价及表示方法。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数学是日常生活交流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并未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4 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主观能动的心理过程。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推孟曾在30年当中对许多人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他得出结论说?智力与成就之间不是完全相关的。他对800个男性被试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进行了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个人意志品质的不同。因为预习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是自己独立地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分析综合和独立地解决问题,因为预习是同困难作斗争的学习活动,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和深入,所以,坚持长期预习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坚强,遇到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学生对时间的利用率,保证了学习活动的一贯性,提高了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可见,在教会学生学会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学习,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掌握进行学法指导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具备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教学生学会预习的过程,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过程。面对学会了预习的学生,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从教学向自学过渡,实现从抱着走到扶着走直到放开手让学3/9页&&&&生自己走的转变,使学生在学校中既学会了怎样学习,又培养了较强的能力,在走向社会后继续学习,继续发展,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2.5 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教师高质量的备课 &&&&小学数学课的预习有的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知识结论、硬套解题模式, 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一是因为小学生尚没有养成独立思考、认真讨论, 以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为目的的良好学习习惯。二是因为现行教材可读性不强, 许多具有思维价值的材料没能明显展示出来。 &&&&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责无旁贷。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 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准, 吃透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智力因素精心设计教案, 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和情境, 使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与同学的共鸣?我为什么没有这样想呢?这样的分析太有趣了,我就是最后一步做得不好,下次我也要争取想出最佳解法, 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 &&&&这样指导学生探究, 学生的思维将随着这一具有活力、动感的知识过程向前发展, 水到渠成。学生坚持课前预习, 课堂上交流、讨论, 取长补短, 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不断地积累、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 从“ 学会”到“ 会学” , 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目标。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预习,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预习,进行独立思考,慢慢地就能养成预习习惯,并从摸索到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总之,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教师的终生发展以及整个教育改革都有重大的意义。 &&&&3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3.1 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学生从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到自己主动地从课本上学习知识确实是一个大转变。开始时学生不适应,普遍反映预习有困难,这恰好说明我们的学生急需学会如何预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是文盲,而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教师应种学习方法,并且一定能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为此, 笔者不仅安排了预习时间, 布置了预习任务, 而且自修课也到班里去, 一是督促, 二是答疑。这样可避免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造成预习效果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上课。坚持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减少教师在场的时间,预习任务也不要布置那么具体,课本中哪些是重点、难点,都要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对理解上确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留待正式上课解决。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 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就有足够的时间抓住重点、难点,解决这些问题。在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自修课中自觉进行预习,这样做既培养了预习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预习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只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提前阅读,更重要的是在课 &&&&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许多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前完成的任务,都可以看做这样的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所居住房间铺设地砖的数量怎么计算,随家长购买某物品经“砍价”后大概是“几折”买到的,选择哪一种储蓄获利更多一些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 &&&&其意义在于?其一,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其二,这样预习突破了把教材4/9页&&&&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束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三,这样预习使数学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了,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也在用数学?其四,这样预习不只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3.2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预习方法有如下几种? &&&&
“阅读式”预习法?指导预习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课前阅读教材的方法, 养成认真读书习惯。具体要求是第一, 通读。认真读课本中的例题、例题下面的“ 想” 、算式、结语、注意点, 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线段图等等。第二, 精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如概念、算理、解题思路等内容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 用心思考。关键词句要勾划起来。如“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 中的“ 同时” 、“ 相同” “ 零除外”等, 就是关键词, 应划起来。 &&&& “答问式”预习法?这种预习方法是让学生带着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准备好在课堂上回答。例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预习时,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相遇应用题”有什么特征? 有哪些数量关系?“复习题”的两种(算术) 方法解答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例题中所列的方程是运用哪个数量关系? 能不能再运用其它的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答? 例题与复习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还有哪些类似的应用题,也可以运用例题的方法来解答? 这一组预习思考题,暗中揭示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学生在寻思答话的预习中可以自己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节”,即把所求的未知量改用未知数X 表示。同时,缘于“相遇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启示,学生得到活跃思路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此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给学生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 设计好预习题。例如, 预习“循环小数”时, 出示下列预习题: &&&&?课本27 页至28 页讲了哪个主要概念? &&&&? 例9、例10 的商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2.1142142 ??和0. ??是不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学生带着这二个问题认真思考, 第?题抓住主要概念“循环小数”; 第?题通过比较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初步了解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联系与区别。第?题第一个小数2.1142142 ??的小数部分,“142”这三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因此是循环小数, 而第二个小数0. ??的小数部分, 小数位数虽是无限, 但没有按顺序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 所以不是循环小数, 而是无限小数。由此想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而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 “议论式”预习法?这一方法较适合于综合练习课的预习。它要求学生围绕教师安排的议题,通过预习,一边“消化”学过的知识,一边作分析、比较、判断和归纳,准备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129 页的例9, 教师要学生根据“解法上的不同点,思路上的相同点”这个议题进行预习,做好发表议论的准备。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抓住四道应用题都有一个相同的已知条件“学校有20 个足球”,相同的问题“篮球有多少个?”不同的关系句“篮球比足球多1/4”、“足球比篮球多1/4 ”、“篮球比足球少1/5 ”、“足球比篮球少1/5 ”进行了热烈的议论。教师则以“关系句中用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作为点拨的支点,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带领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 5/9页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