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对虾病害有哪些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下载积分:899
内容提示: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2:29:4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官方公共微信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对虾暴发性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养殖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病理分析
该文主要从病理病原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对虾、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同时,对中国对虾暴发性病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机制进行了探讨.中国对虾暴发性病害主要由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引起.该文利用PCR及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染病亲虾的卵和各期卵及其刚孵化出的无节幼体进行了病毒检测,染病亲虾刚产的卵及未产出的卵均没有发现病毒存在,病毒很可能是在无节幼体期进入对虾体内的.通过PCR及电镜检测发现,对虾养殖环境中的脊尾白虾、日本美人虾、野生螺类、小杂蟹体内均有WSSV存在,说明这些环境生物可能对虾病毒中间宿主或保存宿主,在虾病的暴发中起重要传播作用.通过组织病理分析和电镜观察,发现在濒死的栉孔扇贝体内有寄生原核生物-类立克次氏体(RLO),同时还发现少量的病毒粒子.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当前位置:&→&暴发性虾病防治的理论_
今天是:日
暴发性虾病防治的理论
出处:科学养鱼
作者:郑善坚 叶玲仙
中国水产养殖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从1993年中国对虾发生大面积的暴发病以来,科技人员与养殖业者对该病的防治开展研究与试验,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封闭式养殖、鱼虾贝藻立体式混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加强苗种病害监测,开展SPF虾苗的培育,微生物制剂、免疫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引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使我国的对虾产量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但对虾病害问题依然是制约养殖发展的最大障碍。2004年,在浙江省舟山、绍兴、萧山、嘉兴等地都发生了南美白对虾大面积的暴发性病害,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我们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践,采用有别传统的病害防治技术,不仅发病率低(仅为10%)、发病时间推迟,而且取得亩产500千克、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其中部分高产虾塘亩均产量800千克、亩均效益9000元的较好成绩。&nbsp&nbsp&nbsp&nbsp一、突破现有养虾模式,肥水养虾&nbsp&nbsp&nbsp&nbsp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以高效消毒剂结合微生态制剂为主要养殖方向,强调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的含量在0.1毫克/升以下。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各种微生态制剂开始在养虾水体中得以大规模应用(有的原先只在污水处理中应用),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反映效果不明显。到目前为止,水产养殖中微生物的使用仍非常有限,仍难让业者认同。毕竟养虾水体不同于景观水体,需要维持一定的藻相与菌相,片面地强调水体降氮(反硝化脱氮)使养殖户不敢施肥做水,最终水体缺氮导致藻相与菌相的崩溃,引起疾病暴发。虽然现在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知道早期肥水的重要性(早期肥水的目的是建立微生态平衡,也并非养殖户认为的仅为培育天然饵料),但却一直漠视中期的施肥。南美白对虾随着养殖的进行,水体有机物不断增多,氨氮等逐渐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从更多的实践表明,对虾对肥水有较强的适应性。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一般都需要80天以上,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不当药物使用,都会使藻类、有益菌发生死亡,此时对藻相、菌相的维护将是必要的。诚然通过添加外源性微生物制剂,分解水中有机物,可以产生氨氮、硝态氮满足藻类营养需求。可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仍然有许多的盲点或不足,首先不是所有的虾池都适用,且不说有些水质根本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其次微生态制剂只有在该水体繁殖才能发挥作用,如不能繁殖,那么就使用的剂量来说效果是不明显的,再说水体本身的溶氧、pH、有机物等条件也限制微生物的作用,如硝化细菌适宜的pH条件为8.0~8.4之间,溶氧2毫克/升以上,有机物也不能太多等等。因此仅依靠虾池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提供藻类营养,必然有其局限性,由于抑制硝化细菌的氧化及反硝化脱氮等原因导致硝酸氮缺乏,影响藻类的正常代谢,出现藻相变化,严重的导致虾池整个微生态平衡破坏,虾病发生就无法避免了。&nbsp&nbsp&nbsp&nbsp我们在试验中通过采用早期使用发酵有机肥或混和化肥进行肥水;在养殖中期,根据藻相的变化,使用进口复合肥进行调水,全程以添加新水为主,整个养殖过程未采取其他措施,也未有虾病发生。进口复合肥含氮、磷、钾营养素,其氮肥属硝态氮,不易被底泥吸附,可直接为藻类利用,一般使用两三天后即恢复至原水色,效果较好。众所周知在氮循环中,亚硝酸氮是硝化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其氧化为硝酸氮,利用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供其合成所需的有机物。但硝化菌的繁殖速度很慢,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也要24~36小时繁殖一代,而且,在虾池中经常会因反硝化脱氮,造成水体氮源缺乏而导致藻类的死亡,从而破坏水体微生态平衡。当然,如果藻相正常,说明水生态处于良性状态,由微生物的正常分解来提供藻类的养分,而藻类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及人工增氧来维持好氧菌的正常代谢。&nbsp&nbsp&nbsp&nbsp藻相的变化,一方面是气候的变化引起,如台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因缺乏光照,导致藻类不能正常的生长繁殖,水体溶氧降低,抑制好氧菌的生长,微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另一原因也可能是投饵过多,使水体中的有机废物较多,异养菌的大量分解消耗了水体的氧,导致水质恶化,使藻相发生变化。在2004年8月份的强台风过后,我们对水质发生变化的虾池,及时使用了复合肥,在未采取其他任何消毒措施、附近虾池相继发病的情况下,这些池虾依旧生长良好。&nbsp&nbsp&nbsp&nbsp二、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消毒药物&nbsp&nbsp&nbsp&nbsp南美白对虾的器官构造及机能简单,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外界的应激易降低南美白对虾的抗病力。虽然南美白对虾的白斑、桃拉综合症高发阶段,水体继发性感染的弧菌等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如果此时使用消毒剂的话,必将加速病虾死亡,原因可能是消毒剂的使用引起水体微藻、微生物菌群再次发生大的变动,而消毒剂本身对病虾产生强烈的应激,从而加剧虾病恶化。&nbsp&nbsp&nbsp&nbsp实践证明,对于已经携带病毒的对虾,如果在养殖过程中一直维持一个稳定水质环境,是完全能避免病害的发生或减轻病情的,而恰恰相反,消毒剂诸如二溴海因、季铵盐碘等,无论是定期消毒还是治疗,对病毒性虾病发生既没有预防效果,也根本无法控制病情,而作为一个胁迫因子,不仅破坏虾池水质环境的微生态平衡,还进一步降低对虾的免疫力。因此,在养虾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观念的改变,也就是改变养虾用药预防病害的发生、用药治疗病害的观念。即使使用了药物,也必须在每次下药后,及时通过施肥等调整微生态平衡,以最大限度恢复原有的水质环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实施科学投喂虾料&nbsp&nbsp&nbsp&nbsp不合理投饲造成水质败坏也是引起病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出发来科学养虾非常重要。从经济角度来看,盲目大量放养虾苗、大量投饲本身就没有解决好养殖的效益问题,使单位成本大幅度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剧增。而从生态学角度来看,通过消耗大量的原材料来换取虾产品,饲料系数居高不下,而造成水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我们试验发现,一个良好的南美白对虾高产池塘,饲料系数均在1.3以下,甚至达到0.9。其中关键是做到:①早期肥水下苗,推迟引食。也就是虾苗放养前通过培育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生物,一周到半个月以后开始用1#料少量引食,培育的虾苗不仅健壮,生长快,而且可节省部分饲料;②中期控制投饲,7~8厘米以后的虾吃食旺盛,稍不注意往往投饲失控,必须保证饲料在1小时内吃完,以饲料台检查与池底检查相结合,并注意检查空胃率情况,饲料台上饲料吃得快,不一定是件好事,可能是虾池底质出问题的一个讯号。整个养殖季节高峰投饲量掌握在一天每万尾虾苗1.5~2千克为上限,对于密度高的池塘,规格在60~70头时可起捕一部分,缓解投饲对虾池的压力;③出现虾顿料情况,一般是水质问题,通过减料、泼洒沸石粉或少量换水即可好转。 (本文已被浏览 3612 次)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文章分类
& 相关文库: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料
没有相关资讯
 &文章链接
扫一扫下载水产村手机客户端
客服热线: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第一节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1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
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对虾发病现象相当普遍,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有些虾病使虾池出现绝产的严重局面。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造成我国养虾业的巨大损失。虽然1996年以来南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但国内对虾养殖业仍遭受病害的困扰。
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和细菌,而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就病毒而言,已达18种以上,其中危害对虾最严重的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简称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简称YHV)和塔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等。
第一节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素超过了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对虾发病,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表现不同的病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作出合理的预防、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虾病。
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
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
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害的病原生物包括传染性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侵袭性生物: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凶猛性鱼类等。 2 理化因素因素
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H2S等理化因子的变动造成环境胁迫或人为造成的污染物质等因素,超越了养殖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导致对虾发病。 3 人为因素
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对虾发病。此外,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和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对虾本身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机能丧失和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致死亡。除了这些直接危害以外,伤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对虾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对虾往往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因素
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变化,因此内因是变化的关键,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的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系,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能影响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
以上这些病因对养殖的对虾的致病作用,有时是单一种病因的作用,也可以是几种病因混合的作用,并且这些病因往往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对虾疾病的预防
做好对虾疾病的预防工作是提高对虾增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对虾养殖模式中,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益是共同特点,防病便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才能达到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以防为主是对虾疾病的特点所决定的。对虾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及时和正确的诊断较为困难;其次,当发现有对虾开始死亡时,一般病情已较严重,治愈很困难;另外,对对虾进行治疗时,给药困难。内服药一般只能由对虾主动吃入,但当病情严重时,对虾已丧失食欲,即使特效药也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尚能摄食的病虾,也因摄食量降低而不能吃到足够的药饵而影响疗效;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泼洒和药浴的方法,仅适用于小水体,而对大水体便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在对虾的病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又要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养殖对虾自身的抗病力,只有采取全面的综合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对虾养殖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保证良好的养殖环境
对虾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对虾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
一)设计和建造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
在建场前应首先对场址的地质、水文、水质、生物及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在各方面都符合养殖要求时才能建场。其中尤其是水源一定要充足,水的理化性状要适合养殖对虾的生长,不被污染(主要是水源是否有码头,浮油,周边河流入海则要考虑河两岸有没有污染源,如化工厂、造纸厂、皮革厂等),不带病原体;同时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等。
二)改善生态环境
1 每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和污染物质,或排干池水后池底进行翻晒,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时消耗水中大量溶氧,同时产生有毒或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等。
2 定期换水或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3 在主要生长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增氧机或水质改良机,充分利用氧盈,降低氧债,改变溶氧分布的不均匀性,改善池水溶氧状况,提高池塘生产力。
4 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5 采用生态养殖的办法,减少病害的暴发。
二、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一)清整池塘
清池包括清除池底淤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暂养池、养成池或越冬池在放养前都应清池。新建的池塘一般不需要浸泡和消毒,如果灌满水浸泡2-3天,再换水后放养更加安全。新建高位池的清池则较为简单,主要是清除池底杂物及平整池底。对于水泥护坡的池塘,由于水泥具碱性,容易造成pH值升高,则要先进水浸泡,浸泡水位为1-1.5 m左右,浸泡时间为7-10天,浸泡水pH值可达到8.8左右,正常海水pH为8.0-8.2。所以要将浸泡水排干后方可进行养殖
养殖过对虾的老塘则需要进行彻底清理。已养过对虾的池塘,因在底泥中沉积有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质,形成厚厚的一层淤泥。这些有机质腐烂分解后,不仅消耗溶氧,产生氨、亚硝酸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病原体的滋生基地,因此应当在养殖空闲季节,即冬季或春季将池水排空,将淤泥尽可能挖掉。放养虾苗前再用药物消毒。消毒时应在
-6-6池底留有少量水,盖过池底即可,然后用漂粉精150×10的浓度或漂白粉500×10的浓度,
-6或生石灰400×10的浓度左右,溶于水中后均匀泼洒全池,过1-2天后灌入新鲜海水,采
-6用(15-30)×10有效氯的漂粉精消毒,再过3-5天后就可放养。
二)工具消毒
养殖的各种工具,往往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因此,发病池所用的工具,应与其它池塘使用的工具分开,避免将病原从一个池塘带入另一个池塘。如工具缺乏无法做到分开时,应
33将发病池用过的工具处理后再使用。一般网具可用20 g/m的浓度硫酸铜水溶液或50 g/m
3的浓度高锰酸钾水溶液或100 g/m的浓度福尔马林溶液或纯淡水等浸泡0.5 h;木制或塑料
工具,可用5%漂白粉水溶液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再使用。
三)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南方多数疾病一般清明节前后和10-11月份这段时间内容易造成大规模流行。因此,掌握发病规律,及时有计划的在疾病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是补充平时预防不足的一种有效措施,疾病流行季节期间将药物拌在饲料中制成颗粒药饲投喂。用药的种类随各种疾病而不同,尽量多用中草药,以免产生耐药性。有几点应注意的事项:
1必须选择对虾喜吃、营养全面、能碾成粉末的药。
2颗粒药饲在水中的稳定性好,一般应在水中30 min以内不散开,而对虾吃入后又能很快消化吸收。
3药饲的大小必须适口。
三、加强饲养管理
一)放养健康的虾苗和适宜的密度
放养的虾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必要时应先用显微镜检查,种苗不带有危害严重的病原,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二)投饲料要新鲜、量适
饲料的要求除了营养丰富全面,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配合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黏合性要强,在水中至少要维持2小时不散开。
每天的投饲量要适宜,每天的投喂量要分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前要检查前次投喂的吃食情况,以便调节投饵量。
三)控制好养殖水环境
在对虾的饲养过程中,应每天至少巡塘3-4次,巡塘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污染,尽早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也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一般症状,例如对虾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失掉平衡,体色反常,比吃食等,就应立即进行诊断检查,尽早设法治疗,巡塘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养殖对虾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温、水流、水色和透明
3-+-度等,PO4-P、H2S、NH4-N、总碱度、氧化还原电位、NO2-N、COD和NH3-N等每5 d测定一次。DO、pH、盐度和水温每天测定两次。及时作出分析,及时采取措施。
四)防止病原传播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防止病原的传播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对生病的或带有病原的对虾要及时捞出,即发生疾病以后除及时治疗外,尽可能将同一水体中生病的和尚未生病的对虾分开饲养。尚未生病的对虾很可能已成为带菌者或带虫者,因此,凡已发现疾病的池塘,其中的所有动物都不要与其他水体中的动物接触,该池中的水也不要排入其它池塘。有的育苗场因一池中的苗种大部分生病死亡,剩余少数不值得继续培育下去,或合并到其它苗种池中,这种做法应严加禁止。
2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浓度较大的漂白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它池塘。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生病池塘中设专用工具。
3病死或正在发病的对虾,应及时捞出并深埋他处或销毁,切勿丢弃在池塘岸边或水源
附近,以免被鸟兽或雨水带入养殖水体中。
4标粗池发现有疾病的对虾在治愈前原则上不进行分苗。
药物的施用方法
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对虾的疾病,其给药方法与人医或兽医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对虾生活在水中,与我们人的生活介质――空气不同。
一、药物悬挂
此法是将防治药物装在袋内或篓内,然后悬挂在水中或食场附近。其数量和深浅,按水体面积和养殖种类的习性而定。此法多用于疾病流行季节时的预防或病情轻时用。具有用药量小,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杀灭病原体不彻底,只有在养殖对虾游到挂袋附近的水周围处,才能取到作用。目前在南方高位精养虾池在进水渠道里采用药物挂袋法处理水质,减少病害的暴发。
此法是将患病对虾捕捞到配好有一定药物浓度的容器内浸洗一定时间,使其强制受药。通常用于苗种运输和放养及亲虾。浸洗法用药量少,时间可人为控制,一般不污染水体,不影响水体中的其他生物。但需要捕捞和搬运对虾,而且容易受伤,只适用于体表和鳃上的病原生物感染,放回水体后可能重新感染,对大型水体不宜使用。
三、全池泼洒
此法是疾病防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采用对某些病原体有强大杀灭效果,而对对虾本身安全的药物及浓度,全池泼洒。使用此法,首先应准确地测量池塘水体,计算药量,然后称取药物用水溶解后均匀地泼到全池中去。此法施药方便,能较彻底地杀死养殖动物身上及生活在水体中的病原生物,适用于中、小型水体。但用药量大,对大型水体或价格昂贵的药物不适用,并且水体中的有益生物常被杀死,对水环境也有一定污染。
四、口服药饵
此法是将药物按一定比例均匀地混到饵料中制成药饵后进行投喂,药饵的形状多为颗粒状。此法多用于体内病原生物感染和病情较轻尚未失去摄食饵料能力的对虾或同池中尚未感染的个体预防。有用药量少、使用方便和不污染水体等优点。但口服药饵法只对那些还有食欲的个体有作用,对病重者或失去食欲的个体无效。
五、浸沤法
将草药浸沤在池塘的上风处或将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堆,杀灭池水中及体外的病原体。此法适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
第四节 对虾疾病的检测技术
一、对虾疾病的初步诊断
一)诊断器材和常用工具
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诊断的必要器材包括:解剖刀,解剖剪、镊子、放大镜、水质分析测试盒等,有条件的养殖场应配置显微镜和解剖镜及配套的玻璃器皿,对于检测分析单位应具备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仪器,同时应具备完善的水质分析仪器,病毒鉴定的仪器等。
二)发病现场情况调查
1 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2 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需要调查水温、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硬度、化学耗氧量和有机
耗氧量等。
3 调查养殖状况
包括放苗密度,投饵情况、生产操作管理等。
4 及时发现对虾疾病
从对虾的摄食、活动和体色等及时发现对虾病害。
二、对虾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
病毒病是危害对虾最严重的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学家应用生物学技术可以在细胞或细胞超微结构的水平上研究对虾病变和病毒结构,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现把对虾病毒的检测方法分述如下。
一)现场快速诊断方法(Rapid detection)
对虾病毒病具有暴发性,所以,在生产上需要用简单快速的方法来诊断对虾是否带有病毒。
董颖等(1996)通过人工投喂感染实验,观察了中国对虾(Panaeus chinensis)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后出现的特殊外观病症,即与健康虾截然不同的空胃和拒食。在现场利用这种外观症状作排外诊断(Diagnosis by excusion
)和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可以简便和快速地判断出池虾群体中有无病虾,同时根据统计发病虾的概率也可以了解群体的发病进程。
排外就是把“空胃”作为排外的标准,排除掉饱胃及丰胃健康虾、刚蜕壳的健康虾等,留下少量可疑虾作鉴别用。例如,患有HPV病的对虾,只有在晚期可以出现空胃。但那时对虾的肝胰腺已呈蓝绿色,明显萎缩溃烂,且虾体异常瘦小,皮色发暗等,这些特征极易识别。根据病虾胃的特殊病症,很容易同健康虾空胃区别。
小时候发病的病虾。这项诊断技术的局限是仅适用于中国对虾感染“流行病”病原,并已发病(即出现病症)后的那些个体,且必需活体观察,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不需复杂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极易普及应用。
Lightner曾经采用快速现场诊断对虾肝胰腺细水病毒样病毒(Hepatopancreatid
。Parvo-like virus,HPV)的方法(Giemsa stain),该方法需要60C染色30min,这个条件
在野外难以保证。Sindermann et al.(1988)和廖一久(1989)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病的现场诊断中,用1%伊红或0.1%孔雀绿涂片作为初步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单一染色,制片的对比度差,分辨率低。黄捷等人(1995)筛选出两种即可混合在一起,又能将对虾肝胰涂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台盼蓝和伊红Y(TE)。用含有0.6%台盼蓝和0.2%伊红的混合染色液涂染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感染的对虾肝胰腺,观察到核内的病毒包含体。
宋晓玲等(1996)的TE染色光镜快速诊断,取死亡亲虾(Penaeus chinensis)胃上皮用TE染液进行压片染色,可观察到细胞核内空泡化,胞核肿大,即为阳性发病。
Lightner(1983)和Redman曾经报道检查草虾是否感染杆状病毒的简易方法,即直接用肝胰腺涂片,然后用0.05%的孔雀绿染色,若见明亮蓝绿色的圆球形包含体即为阳性。但孔雀绿对包含体并无特异性,包含体不容易与其他圆形物如脂滴或泌颗粒区分。Vickers 等(1993)报道了利用压片涂抹对虾的肝胰腺,分别用H-E染色和Y啶橙染色。都可以在不到1 h内检测出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MBV)包含体。经Y啶橙染色的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可见黄绿色的杆状病毒核内包含体。Y啶橙对不同组合的蛋白质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性,细胞质为红色,脂滴为黑色,可避免孔雀染色的不准确性。荧光显微镜也许是在光镜水平对特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的最有力的工具。
暗场显微镜通过聚光之前的特殊装置,使通过样品进入物镜成像的光只有折射光或衍射光。这样没有样品存在时视野是黑色的,而折射率很大的小颗粒观察得很清晰。Momnoyama 等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98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等内容。 
 对虾病害防治篇_水产渔业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对虾病害防治篇 一、对虾病因大约...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c、观察对虾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 d、观察水色及变化情况,...  养殖对虾常见疾病的防治一、 气泡病 病因为池水中某种气体过于饱和。患病鱼苗的主要症 状为体表及肠道黏附有微小气泡, 鱼体失去平衡, 不久及死亡。 预防措施是不...  虾蟹育苗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虾、蟹育苗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张耀辉 戴海军 近年来...  虾病之诊断除了由外观及症状的判别外 ,较正确的方法是利用组织病理变化的镜检 ...有效成分及其使用方法,不要频繁地更换药物,才能使之发挥效果, 达到防治虾病发生...  湛江东腾饲料有限公司 陈土彬编写 第六章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及防治 虾病的发生可分为生物性致病和非生物性致病两类,前者是指由病毒、细菌、真菌感染 或原生动物...  对虾病害及其防治对策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南美白对虾的病害控制方法对虾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
[作者] 李贵生 [摘要] 对虾...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在淡水养殖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体长 6.0cm 以上的南美白 对虾易发生此病。 ...  中存在多种病原菌,对于池底污染严重,池水富营养化的养虾 池来说,病原菌...物理及化学综合法清塘:将水放至 20cm 左右,全池泼洒虾池 专用“溴氯海因清塘...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及​其​防​治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滋病传播途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