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政绩考核体系”是个什么筐,到底该“装”什么

潘洪其:政绩考核到底该“考”什么_新华每日电讯
潘洪其:政绩考核到底该“考”什么
日 07:01:3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字号 】【】【】【】
■三思后评
  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为建立健全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的约束激励机制,我国将把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工作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
  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毒瘤,不但严重损害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而且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务院近期成立了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鉴于这项工作的宏观性、重要性,将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纳入政绩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对政府“打假”形成强大的评价激励与责任约束,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也会收到应有的实效。
  相较之下,其他一些地方和部门动辄将某些事项纳入政绩考核,有的就颇值得商榷了。百度一下近两年的新闻,发现各地考虑或提出纳入政绩考核的事项还真不少,从学前教育、大学生就业、职业教育到居民健康、医改实施情况、食品安全,从提案办理力度、是否重视政治协商、网络问政到地表水质量、污染物减排目标,从保障房建设、收入分配改革、社会建设到信访控制、幸福指数、文化发展等等,已经或计划纳入政绩考核体系的事项蔚为大观,不一而足。有人形容说“政绩考核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话说得有点儿刻薄,却多少反映了一些实情。
  一些地方和部门把诸多事项一股脑儿往政绩考核里“装”,反映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浮躁心态。像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义务教育、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建设这类关系全局的重大事项,纳入政绩考核是没有疑义的;而像大学生就业、医改实施情况、提案办理力度、网络问政、保障房建设等相对具体的事项,按照既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去认真办理,做得好的依法依规予以肯定、奖励,做得不好的依法依规予以问责、惩戒,就OK了。如果大多数具体事项都非得纳入政绩考核才能推进工作,只能说明办理具体事项的工作机制出了问题,形成了“政绩考核依赖症”。更何况,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将某一事项纳入政绩考核,很多时候不过是说说而已,而且即便真的纳入考核,也会由于被纳入事项太多、太随意,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都要考核”的结果变成“都不考核”。
  中央已经注意到了政绩考核体系亟须清理、规范的问题。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透露,发改委计划修改目前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具体指标,今后将按照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十二五”期间,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将分三个层面,一个是由相关部门从政治层面,通过具体指标考核政府绩效;二是邀请国外评估机构对政府完成指标的情况进行评估;三是全国人大根据总体完成情况对政府进行评估。这是就中央对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而言。比照这个模式,在地方格局中,应当制定和完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考核、同级人大对政府考核以及公众参与对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关系全局,兼具重要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大事项,避免一些局部的、相对具体的事项纳入考核指标,影响政绩考核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潘洪其(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员)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政绩考核”是个什么筐--新华日报
第A03版:焦点新闻
| &&&&&&&&
出版&&&|&&&&&&|&&&&&&|&&&
“政绩考核”是个什么筐
  近日,有关部委官员表示,我国将把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工作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政绩考核”就好像一个筐,领导为了体现对某个问题的重视,就会表态“要纳入政绩考核”。可是,有哪位老百姓真正见到过这个“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政绩考核体系”可能是中国最神秘的东西,每天都有官员在提起它,可就是看不到它的身影,更感觉不到它在起作用,从官员的升迁提拔中看不到,从人事的变动中看不到。即使真有所谓的“考核体系”,可考核的权力并没有掌握在公众手中,同样没有太大意义。&&&&&&&&&&&(据《广州日报》)
集团 数字报刊: |孩子们需要怎样的护身符
&&&&作者:
  暑期来临,各地频发中小学生溺亡等非正常死亡事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正在争取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同时,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将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
  每年暑假,中小学生溺亡如魔咒如影随形,对此,有失声痛哭的,有拍案而起的,有急拟禁令的……好像都当回事了,好像又都解决不了这个困局。教育部也是殚精竭虑,年年假期前发布风险提示,但又不能禁止孩子下水。今年总算想了个新办法,“将学生非正常死亡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
  我们所关注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当然不是像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那样,被天上掉下来的一只乌龟砸死,而是以溺亡、交通意外、自杀等三大形式为主,希望通过风险管控来有效减少意外死亡事件。谁都不希望悲剧发生,但若是真的“死神来了”,靠“纳入政绩考核”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吗?
  一者,孩子就像成年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困扰。有些“非正常死亡”,比如交通意外、“黑校车”风险,固然是职能部门可以管控的;但另一些“非正常死亡”,显然不是靠政绩观就能逆转的,比如对成绩的忧虑、对感情的绝望,地方政府再厉害,也不能化身千手观音,纾解这些症结。社会竞争的压力、家长对成绩的偏执、情感交际的失控――“政绩观”对此终究是鞭长莫及。
  二者,“纳入政绩考核”就像立法依赖症一样,过于理想化,甚至有点“全能政府”的感觉。有趣的是,如果你在搜索引擎输入“纳入政绩考核”,便会发现这个神器简直就是一个万能的“筐”,什么都能装:幸福指数纳入政绩考核、大学生就业纳入政绩考核、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纳入政绩考核、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城市防涝纳入政绩考核……好像公共职能都被“纳入政绩考核”了,结果呢――当大家都纳入的时候,理论上说,和大家都不纳入有多大差别呢?
  三者,“学生非正常死亡纳入政绩考核”看起来可行,但也容易混淆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比如以溺水身亡为例,不妨看看下面这组数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仅在2008年,我国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溺水是“头号杀手”,而农村儿童溺水死亡的人数是城市的五倍。试想,如果都来“纳入政绩考核”,对于农村溺亡的孩子,你怎么好意思去追究职能部门的责任?要知道,地方部门很难单凭一己之力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概率居高不下的症结何解?
  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实在不宜一刀切地“纳入政绩考核”,何况,政绩考核也不是有求必应的灵符。厘清公共责任与职能责任、监护责任与舆论责任等边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美好的初衷才会从空中化为现实。
  (作者为资深评论人士)
网站编辑:制度不是一个筐,别什么都往里面装--甘肃频道--人民网
制度不是一个筐,别什么都往里面装
&&&&来源:&&&&&
令人担忧的是,制度问题已成少数干部惯用的挡箭牌,甚至“拿制度开涮”成为一些人所谓搞好团结的秘诀――说得义正辞严,谁都不痛不痒。这种动辄归咎于制度的实质,乃是一种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伎俩,是私心作祟、怯于担责的表现。
  原标题:岂能动辄归咎于制度(人民论坛)
& & 在生活中,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工作推进不顺时,有的干部会声称,“不是我们没努力,都怪机制不健全”;促进发展出现失误时,有的人会辩解,“根源在于制度有漏洞”;改革需要强力推进时,有的则振振有词,“先得建立完善制度”。在这些人眼中,任何问题讨论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制度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照此逻辑,只要解决了“制度”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毋庸讳言,有些工作没有做好,确与制度、机制不完善有关。但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完美无缺,动辄归咎于制度没有意义。事实上,问题的发生总有多方原因,有些涉及“本”,有些则只关乎“标”;有些是“天灾”,有些则是人为。更何况,制度都是靠人执行的,说到底每个人也是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个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会日臻完善,制度力量也才会加倍彰显。把干不成事、干不好事的原因统统归咎于制度,看似问题找得深,“一竿子插到底”,实则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王顾左右而言他”,既不符合常理逻辑,也无益于解决问题,还容易遮蔽矛盾的实质。
  令人担忧的是,制度问题已成少数干部惯用的挡箭牌,甚至“拿制度开涮”成为一些人所谓搞好团结的秘诀――说得义正辞严,谁都不痛不痒。其实,很多问题的症结本来很清楚,或因能力不足、创新不够,或因责任缺失、不敢担当,或因精神萎靡、不思进取。但一把原因引向制度,问题就说不清了,责任就道不明了,正所谓“具体变一般,责任全无关”。这种动辄归咎于制度的实质,乃是一种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伎俩,是私心作祟、怯于担责的表现。它帮才具平庸者遮盖了缺陷,替“为官不为”者找到了借口,甚至逃避了原本是个人的责任。若任由如此“太极手”风行,必然问题成堆、矛盾丛生。
  “一具体就深入”。毛泽东同志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化,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从具体上找原因,就是踏踏实实、直击要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大小、轻重,分清主次,分出层级: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带来的?哪些是责任缺失带来的?哪些是条件不具备带来的?是制度缺位决不迁怒个人,是个人问题也不应埋怨制度,明晰是非,厘清责任,这样才会汲取教训、以利前行。
  “为官避事平生耻”。是否敢于担当,彰显了一个干部的器局。困难当前,多些建设性心态,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主动寻求破题之策;面对失误,多些“揽过不揽功”的胸怀,从自身找原因,主动担起责任。抱持这样的态度和气度,再难的困局也会有破解之法,再大的失误也不会成为前进的障碍;多些这样的肝胆与担当,干部之间就会少了拆台多了补台,少了争功推过多了揽过让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环境。
  我们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不仅是要求不断筑牢作风的底线,也是要求不断提升境界的高线。止住“推卸责任”这个底线,提升“敢于担当”这个高线,就没有越不过的沟坎、攻不下的难关。
  《 人民日报 》( 日 04 版)
(责编:实习生&刘海天、王彤)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部政绩考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