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课题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传统体育项目与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结合”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体育项目与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结合&课题结题报告
司徒中心校课题组
关键词:传统体育项目&&& 大课间活动 &&体育教学 &实践效果 校本教材
1、研究的背景
号,教育部正式启动&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工程,目的是改变现在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现象,使众多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为的是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缓解学习疲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倡导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已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是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进入新时期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杨贵仁司长已把&大课间活动的落实推广&作为今年全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并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又具体部署&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会并下发文件 ,推动大课间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学生以外来民工子女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很快的融入到大课间活动中,学校会以常规的体育活动项目为基础,让学生积极参与。如:广播操、跳绳、打乒乓球、拍篮球、跑步、打羽毛球等一些常见的项目。常规项目的优点就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学校可以比较方便合理的利用学校每个场地。但是常规项目也有些它的不足之处,学生对常见的项目兴趣性不是很高,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对运动的厌烦,甚至到最后会偷懒以及不活动。这样的话,我们的大课间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本质,进而学生达不到运动负荷,很难达到健身目的,失去了大课间活动的意义。
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农村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学生活动项目,形成学校特色,达到学生锻炼目的,进而可以积极参与运动达到终身体育目的。
2、研究措施
2.1. 实验指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
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条件是:新颖性(以农村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传统小学体育教材中没有的);趣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好玩有趣);科学性(有利于儿童成长发育,促进身体健康);文化性(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层次性(活动内容有梯次,有变化,便于各年级在教学中选用);安全性(不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有利于班级授课制下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
通过学校教师讨论,社会人士帮忙发掘以及地区文化考察,我们将农村传统体育项目:跳房子、套 圈、丢手绢、丢沙包、贴烧饼、滚铁环、抽陀螺、跳长绳、打弹子、跳牛皮筋、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抓子儿、象棋、抖空竹、门球、打惯炮作为教材内容的实验指标。
2.2. 研究对象
对全校学生在教学和活动中进行实验,并对其过程及结果进行研究。
2.3. 活动的设计和控制
2.3.1. 实验方法
采用对照实验法。
(1)对比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
(2)单组实验:实验班施前、施后自身对照。
2.3.2. 实验可变因素的控制
(1)对照班、实验班的人数相差控制在2%;实验班实验教材的授课时数严格按省编小学体育教参&选用教材&规定的时数进行。其它授课内容、课时量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2)对照班、实验班施前、施后身体素质测验的项目、时间、地点、次数、器材规格和测验老师完全相同,成绩由其它体育教师测定,为实验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
(3)对照班、实验班施前、施后生理机能指标肺活量的测定全部由卫生院专职医生在每年一次的体检中进行,保证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4)实验班实验内容的可行性测试教学课全部由整班学生参加,以保证教学实验的基础性和真实性,测试评价由市学科带头人、市青优等骨干教师组成的评价组负责。
2.4.实验的安排
2.4.1.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安排(按月轮换)。
第二十一周
2.4.2. 将这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优质体育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体育课教学时间广泛进行可行性研究实验,采用改编、补充、扩展的方式来重组教材内容,创编具有本校特点的&体育校本教材(实验稿)&,为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学生的课外锻炼提供适宜的内容和必要的技能保障。
2.5实验效果的评价
2.5.1问卷调查定性评价
在实验前后根据研究内容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作为对实验内容与效果进行定性分析评价的依据。问卷调查的对象有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和有关专家,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分为3个部分:
(1)基础调查:施前学生基础活动状况的调查。
(2)典型调查:实验班学生施后心理状况、活动情况的调查;实验班学生体育作文情况的调查;省、市小学体育专家、骨干教师对实验项目可行性评价的调查。
(3)综合调查: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生家长对实验项目评价的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完成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游戏教材内容的整理与创编工作
根据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安全性的选择原则,通过专家访问、文件检索、问卷调查等方式,经过收集、整理和重新创编,我们创设了8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条件、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选编了一百多项活动内容,并进行了可行性实验研究,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特色并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游戏,作为校本教材内容(详见附件)。
3.2.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实验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
3.2.1. 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心理倾向的评价
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并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兴趣是他们重要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比,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从目前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持肯定、欢迎的态度,而且语言中激情与愉悦。
学生将体育大课间活动所带来得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获得了知识:认识了许多体育器械,如抖空竹、弹子、惯炮等;(2)掌握了技能,学到了许多技巧,提高了速度、平衡、支撑、判断能力等;(3)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如谦让、团结、友爱、关心等等。
3.2.2专家、骨干教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评价
体育大课间活动创编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能否适合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从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日在校本课程现场观摩活动中展示了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专家们的建议下,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度分多次组织部分市小学体育专家、骨干教师对每项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层次性效果在教学现场进行了无记名的可行性评价调查
3.2.3.学生、家长对实验效果的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效果,我们分别对学校实验班的学生和实验班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是:通过实验活动100%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提高; 96.4%的学生家长对开展此项活动给予支持。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家长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3.3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影响效应
3.3.1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教育者能在教育实践中找出学生意识、思维的脑力活动到实践活动外显行为的切入点,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进行教育。把空谈变为实在的、可操作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给学生,加以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人的教育。而现代体育教学是&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艺术流程,发挥学生喜爱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情感作用,利用同学间所见、所闻相互传递的信息,促进学生运用所积累的生活知识去创新,一定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假设方案之一。我们通过看看动作-想想方法-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尝试练习-建立雏型-改进完善-班级表演-实验效果-逐步提高-成熟运用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基础创新素质中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模仿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选择能力、调节能力、耐挫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学生们自玩、自创、自编的游戏不断涌现,在活动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在改变:我校的独轮车队自发的形成了&传、帮、带&的学习方式,队员们经过研究决定了:会的学生要将学到知识传给不会的同学,主动承担了教其他同伴学习的任务;高年级的学生要主动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女同学要主动带领男同学加入到学习中来。无论是课间活动还是在课外业时间,你都能看见孩子们练习的身影。别看他们年纪小,可当起老师来还真实像模像样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发练习,会抖空竹的,打惯炮的,滚铁环的人多了起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让大家真正的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3.3.2 体育大课间活动与体育教学课紧密联系
新课改告诉我们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为此每一位体育老师都积极研究。他们将大课间活动中的运动项目引进课堂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本体育教材。我们发现一种游戏&跳房子&具有多功能锻炼价值,就把它带进体育课堂,出现前所未有的欢快场面,教师将跳房子和立定跳远紧密的结合起来,使我们的体育课程既欢快,又能掌握技能。
&3.3.3孕育着生命欢歌的运动节
我校运动会现以体育节的形式展开比赛,将传统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设立了滚铁环,多人几足,赶猪的集体比赛。同学们将自己一年来的练习成果用比赛形式展现出来了,并且在比赛中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许多学生在比赛后都做了认真小结,找出差距,并默默地努力着希望来年可以超越对手取得好的成绩。
3.3.4体育大课间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校本体育大课间,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今年小学生体质测试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的体质、平衡感、协调性、灵活性都有了明显提高,体育课的学习再也不是他们的负担,乐学、好学、会学在校本课程活动中凸现。
在2011年的丹阳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中,我校的田径运动员奋力拼搏,取得了总分第八名的好成绩,单项更是有多个第一。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丰富与改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之一
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
4.1.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进入小学体育课程,符合《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体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安全实用和具有锻炼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全符合《课标》的四大理念,为实践《课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的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经过实验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完全可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服务。
4.1.3实验结果表明,学生、教师、班主任、校领导、学生家长均对此项实验作出了肯定的评价
尤其是学生对这类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因而,实验研究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运动兴趣和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生理机能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产生明显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应继续深化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出版正式的实验教材,配制声像教材,以便于广大体育教师选择使用。
我校将以此实验性研究作为基础,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开发课程资源,把适合于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校蓬勃开展,给学生欢乐的童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丹阳市兄弟学校以及教研室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责任编辑:吴逸军)
------分隔线----------------------------《雁山中心小学开展有效性大课间活动的探究》课题实施方案--
《雁山中心小学开展有效性大课间活动的探究》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 22:56:34&&&&来源:&&&&浏览:次&&&所属学校:雁山中心小学 &&作者: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落实政策的需要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各地和学校要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健康第一”是新世纪我国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快乐、主动、健康、发展”己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 2.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
&&&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这项活动在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学校蓬勃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激发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陶冶身心,而且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有效,还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我校将把《武术操、英语手语操、兔子舞、自我激励操、亲子操、团体操、五祖拳健身操、放松操等》、融入大课间来,也正在摸索当中,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办学特色,,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该课题研究,获得更多开展“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的探究”,互相交流和借鉴,促进学校发展。
3.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查阅教育部的检测结果和众多城市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后发现,现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泉州市也一样。主要表现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特别是耐力、柔韧性、力量素质及肺活量持续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包括锻炼时间和强度均不够。教育部明确指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把课间操扩展为内容丰富,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既有必要,又有现实的意义。广播操在我市的中小学校园内已实行了几十年,每天听同一首音乐,机械地重复一样的动作,内容单一,大脑皮层早已产生厌倦情绪,出工不出力,被动应付,而且时间短,组织松懈,管理不当,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而且还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的不良作风。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该课题研究,在我校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学生暂时的精神疲劳,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需要
“大课间体育活动” 是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新推广大的课间体育活动, 当前,在国外没有其研究经验借鉴,在国内,围绕“大课间体育活动”这一主线开展研究的地区和学校为数不多,而且地区和学校现状存在着差异,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上,活动内容上,组织形式上,练习强度上,评价管理上等方面给我们提供学习的经验与启示有限,我们通过对我校大课间活动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探究。通过行动研究,集思广益,对原有的成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给以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2006年12月《关于开展全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3.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4.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学校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可以将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活动内容,增加跑步、球类活动、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活动、游戏等内容。
三、研究的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研究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内容、组织策略、评价体系等,针对我校的校情,能够找到一种适合本学校开展的,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且效果良好的大课间活动模式;推进学校探索大课间活动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形成学校体育特色,提升办学品味。
2.学生发展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升我校大课间活动模式,提高我校大课间活动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初步研究武术操及英语手语操的课间活动项目,进行实验,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增强教育科研水平。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 1.对当前我校大课间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行政领导、体育老师、科任老师、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情况调查,分析当前我校大课间活动现状及发展需求,为完善我校大课间活动模式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确定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内容、组织策略、评价体系等。
& 2.构建我校大课间活动改革与发展体系的策略研究。
(1)大课间活动时间合理安排的策略研究
每周一到周五上午8:15开展安排25分钟的“武术操、英语手语操、兔子舞、自我激励操、亲子操、团体操、五祖拳健身操、放松操等”大课间体育活动。
(2)大课间活动丰富内容的策略研究
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设置大课间活动内容。
(3)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的策略研究
建立组织机构。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和机构,形成校领导统帅、“武术操、英语手语操、兔子舞、自我激励操、亲子操、团体操、五祖拳健身操、放松操等”大课间行动组主管、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学校在制度上为大课间活动给予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责任、激励等制度。
(4)大课间活动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
学校大课间活动实施过程的评价研究及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实效性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沿着调查―分析―实践―总结―重构―实践这一研究思路
&1.通过对我校“武术操、英语手语操、兔子舞、自我激励操、亲子操、团体操、五祖拳健身操、放松操等”大课间活动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场地、时间进行全面分析和规划;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完善;活动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2.通过一系列的交流研讨活动,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评价,构建提高大课间活动实效的活动模式。
3.定期对阶段性实践成果进行新一轮的验证,使得研究经验既有推广性、借鉴性又有持久性和延续性。
六、研究对象
&&&& 晋江市雁山中心小学教师和学生
七、研究的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准备阶段
&& 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申报课题,填写《申报表》及撰写课题研究初步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分工,深入课题内容研究。
&&&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6月)实施阶段
2011年10月全面启动课题,学校按研究方案开展大课间活动,加大研究与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并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创新的经验,收集资料,汇编成书,深入课题研究。
&&& 第三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成果总结阶段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制作音像光盘,形成有价值的结题报告,邀请专家及主管领导鉴定结题,推出一批优秀成果。
八、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1.总课题的核心成员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
2.进修学校、教委办、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为本课题实验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3.我校有一批教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工明确、合理,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我校已经探索开展大课间活动一段时间了,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 九、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我校大课间活动内容不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活动效果不尽人意提出的,对于推动其他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实用性。研究拟以如下成果呈现:
&&& 1.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大课间活动改革与发展”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为其他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提供可以借鉴的模版。
&&& 2.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可供借鉴的教学设计、活动案例、音像资料、科研论文等具有实用价值、可推广的大课间活动的成果资料。
3.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没有了
&&相 关 链 接
&&发 表 观 点
友情链接: |
| Google搜索
| 新浪 | 网易 | TOM | QQ.com |
技术支持:& 加载时间:秒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委电话:(36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政府大院内米洋 四川省苍溪县五龙中学校 628400 &
&&&&&&& 一、召开全体师生动员会,明确要求
&&&&&&&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想有序、有效地开展,仅仅依靠体育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学校的行政干预。一般学校都有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在学期初的时候,利用开学典礼的机会,需要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强调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强制性,提出具体的要求。
&&&&&&& 1.为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性、统一性,任何教师不得拖堂、肆意占用大课间时间。大课间音乐一响,所有学生必须走出教室,快速、整齐、有序地到达活动地点。对一些意识淡薄、违规的教师,学生有权监督举报,德育处要与其沟通,必要时要通报批评。
&&&&&&& 2.班主任全程负责本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明确自己是本班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必须全面配合体育教师的指挥、安排工作。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直接与自己的津贴相挂钩。
&&&&&&& 二、与班主任和睦相处,争取他们的全力支持
&&&&&&& 班主任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能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班主任是体育教师的有力助手,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织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班主任是本班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在本班学生面前有天然的威慑力,学生对班主任都有本能的&畏惧三分&。班主任来组织本班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再恰当不过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和睦相处,谦虚地向他们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建议,及时告知他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便于他们的临场组织。
&&&&&&& 三、培养体育骨干
&&&&&&& 体育老师可以把体育课上的学生骨干直接抽出,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他们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更好地配合体育老师、班主任的工作。为了提高体育骨干的工作积极性,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定期评选出&优秀体育骨干&,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颁奖表彰。
&&&&&&& 四、组织快速进(退)场,保证安全
&&&&&&&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全校性的活动,如何保证全校来自不同年级、班级、教学楼的众多学生快速有序进(退)场的安全性,是一个现实的重要事情。为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学校要求各班级学生必须在五分钟之内进(退)场完毕。从实践来看完全可行,并且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具体做法是:根据班级分布情况,规定各班级的行动路线、先后顺序;各班级学生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从走出教室开始以两路纵队到达指定地点(退场形式一样),中途不得擅自离队。
&&&&&&& 五、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 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有限,而学生人数又比较众多,两者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这就要求体育老师主动起来,根据大课间体育活动主题,合理运用校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器材,必要时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跑操单元,先安排好各个班级的位置,使整个操场、校园内的道路全部站着学生,利用喇叭同步指挥,所有班级同时起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增加活动时间。
&&&&&&& 六、群众性与竞技性相结合
&&&&&&&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活动,而且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在抓好群众性锻炼主战场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入竞技的元素,有选择地在一些大课间体育活动单元末组织比赛。这样,学生有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间接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会维持得比较持久,锻炼效果比学生仅有直接兴趣要好。
&&&&&&& 七、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规范性,要有统一的活动内容、活动方案。另外,为了体现人性化,争取百花争艳的效果,有必要考虑突出特色性问题。每学期可以单独安排一个&班级特色单元&,每个班级选好自己的主题,然后交到体育组,体育老师负责划分场地、准备器材。当有多个班级主题相同导致场地器材不够时,体育老师要召集各班主任,当面说清情况,帮助他们修改主题,争取每 个班级都有自己称心如意的活动主题。
&&&&&&& 八、做好监督评比工作
&&&&&&& 监督评比是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举措,可以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主要有日常监督评比和单元末评比。日常监督评比主要是领导巡查,体育教师当日点评,各班级大课间值日学生打分。
&&&&&&& 九、做好测查工作
&&&&&&& 体育老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某些素质测查,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感受到自己在进步,以提高他们的情意投入。
&&&&&&& 十、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学生素质差异性问题。学生个体素质差异性非常大,用统一的负荷来要求学生,其锻炼效果一定不是很好,一定还有改进的空间。
&&&&&&& 2.学生兴趣差异性问题。学生个体兴趣差异性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活动时的情意投入,必须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如何解决场地器材短缺、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例如男生会有非常多的人选择球类项目,将会出现严重的&僧多粥少&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无需再谈如何组织开展活动了。
&&&&&&& 3.阴雨天气问题。在教学期必然会遇到阴雨天气,这时是让大课间成为虚有,还是让大课间继续发挥作用?如果想让大课间继续发挥作用,那么又如何在走廊、过道、教室等地高效地开展体育活动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大课间活动的课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