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3画面帧数问题5个烂帧+1个好帧这样的规律,是怎么造成的

3D 4K 120帧!全球只有五家影院能看的高科技电影,你看过了吗?
3D 4K 120帧!全球只有五家影院能看的高科技电影,你看过了吗?
  有足够资本打安全牌的导演李安,来了回剑走偏锋。   他带来了一部突破电影史上技术规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采用3D技术、4K清晰度以及每秒120帧的高帧率拍摄手法,被认为“超越了现有的时代”。      超越时代的一个最明显标志大概是,全球只有五家影院能够放映这部电影的顶配版(120帧/3D/4K)。为了照顾不同院线的放映能力,李安为这部电影制作了各种混搭版本。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李安说他有一种使命感。“我其实觉得好像才正要开始打另外一场仗,现在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李安用自己的名字为赌注,做一场关于技术突破的实验。成功了吗?时间会给出答案。   真实到不真实的高规格   作家胡辛束在开场之后才进入影厅。戴上眼镜的那一瞬间,她有些害怕:冲击力突如其来,没有缓冲。   在某直播平台《比利&林恩》直播座聊环节,胡辛束向公众号“毒舌电影”合伙人云舅分享她的观影体验——信息量太大,眼睛有些看不过来;在某几个瞬间,会觉得自己就在现场,而不是在银幕之外。   这就是沉浸感。眼睛,不止用来观看,还可以用来“触摸”。      “视觉语言多采用电视的近景,配上4K的画面,人物毛孔及皮下血管毕现(尤其是窒息和死亡瞬间的脸色),超出日常交往的视觉效果,颇具压迫感。”看完顶配版《比利&林恩》,一位观众觉得,片中的静物、舞台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景,“像是用家电卖场高清电视宣传片串成的一个差强人意的平淡故事”。   “失去电影的质感”,这确实是一些人对《比利&林恩》的批评。云舅表示,第一眼看到这么清晰、这么高亮度的电影时,感到“真实得有点不真实”。传统电影的色调和现实世界是有距离感的,清晰锐利的影像,反而削弱了电影的神秘感和想象力。   为什么要尝试高帧率?云舅解释,这能让运体在常速下也能达到慢镜头的清晰效果。放映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播放的画面就越多,画面交替时的闪烁感越弱,画面运动越平滑。   24帧并非颠扑不破的真理。    《环游世界八十天》   其实,电影诞生之初,并没有统一的格频标准。在综合考虑声画质量、经济成本等因素后,才最终确定每秒24帧的电影速率。而这一行业规范也一直有人尝试打破。比如,1955年的电影《俄克拉荷马》和1956年的《环游世界八十天》采用每秒30帧速率拍摄完成;上世纪70年代,道格拉斯&特鲁姆尝试研发每秒60帧的电影,这一技术最终应用于一些主题乐园之中。   120帧是个啥概念?   目前大多数电影的拍摄和放映标准都是每秒24帧,这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有关。当物体在快速运动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影像约1/24秒。而采用每秒24帧的画面频率符合这一规律,它可以使我们察觉不到画面的中断。   以每秒24帧以上画面频率拍摄的电影被称为高帧率电影。帧数越高,你所看到的画面越流畅越逼真,中间的卡顿和抖动就越少。研究发现,每秒60帧以上可以明显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      每秒120帧可以被称为超高帧了,采用这样的拍摄技术可以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观众在看电影时可以获得一种如临其境、亦真亦幻的体验。   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不仅拥有120帧每秒的超高帧频率,而且在4K清晰度下进行了3D拍摄。观众甚至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子弹上的灰尘。不过,由于高帧频的画面过于清晰,画面所呈现的场景也异常真实,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影失去了朦胧的美感。   能否流行还得看市场   中国电影技术研究所的李维指出,或许以往的观影体验让观众已经适应了24帧的画面模式,但对电影这门因技术而生、因技术而新的艺术来说,也许24帧最早定义了电影,但它无法禁锢电影,新的技术将不断定义它。   不过,这种情怀尝试,也有现实掣肘。拍摄时会产生海量数据,导演无法在拍摄现场看到120帧/秒的拍摄效果,演员没法上妆,细节瑕疵全被放大,常规电影拍摄中积累下来的布光、曝光经验全都得刷新……      可以支持3D4K120帧观影的上海影城1号厅   更让技术尝新者忐忑的问题是——拍完后不一定有地方放映。毕竟,高帧率影片还是少数。无法保证稳定片源,影片也未必会有可观票房,影院有多大动力进行系统升级?   为《比利&林恩》改造一个放映厅的博纳影业,打出的也是情怀牌。“技术革新永远都是一场冒险,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给未来一个机会。”   好在“人类第一次”名号,确实吸引了观众尝鲜。正如云舅所说,毕竟它有意义,还是值得一看。上海独家放映顶配版《比利&林恩》的SFC上海影城,给该片定出的票价是150—200元不等,它拿下了第45周(11月7日—11月13日)影院票房冠军,博纳悠唐国际影城也排到了周票房全国影院第二位。      即使单厅票房还算可观,但对博纳来说,这依然是一桩赔本买卖。   博纳影业副总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从放映机到银幕,算上影厅改建耽误的票房收入,投资成本达上千万。据博纳影业的官方信息,其放映设备都是从美国、英国进行采购。这次电影的磁盘容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9TB,必须要有高端的服务器才能解码数据。这款服务器还是单独定制,全球一共10台,供5家影院放映使用。   如此大动干戈,才让少数观众领会到导演在影片中的美学追求。      小编在北京悠唐博纳影院观看了“顶配”版,相应的票价也是不菲   科学与艺术的再次相遇   19世纪,法国文学艺术家福楼拜如此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电影艺术的进程,完美印证了他这句话。实际上,电影这门从诞生时就被称作“机械女神”的艺术,其发展的每一步,都跳脱不开技术。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技术的创新,让电影艺术展现出不同的美学面貌。      只是,所有新技术,似乎总要在冒头之后,迎来一段时间的蛰伏期。彩色电影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而过了三十年之后,黑白电影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52年第一部立体电影就已问世,却始终没能唤起观众的观影热情,直到2010年卡梅隆用《阿凡达》开启电影的3D技术革命。   卡梅隆说,我希望人们遗忘技术,就像你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不是银幕而是影像一样,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它本身消失不见。   而李安说,不管观众喜不喜欢他的新尝试,至少这是一种“抛砖引玉” 。“我们慢慢来,观众也需要慢慢给我回馈,然后我们彼此扶持往前走。”   在华丽技术的包裹之下,让人深受触动的,还是这部电影的“李安”气质。   它从比利&林恩的视角出发,全片没有一个镜头跳出了这位19岁美国士兵的视点之外。技术将人带入比利&林恩的内心世界,进入主角的思想和视野。这依然是一个内心成长和身份认同的故事,带着点悲天悯人,它很“李安”。    李安   不可否认的是,《比利&林恩》是电影业的一个重大尝试,它让观众体验到了技术与电影结合的美妙,也让我们对未来电影的形态充满期待。
微信搜索并关注科技讯公众账号:kejixun 更多精彩,早知道!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21:40 更新
19:25 更新
18:25 更新
18:25 更新
18:25 更新
18:25 更新
18:25 更新
18:25 更新
18:25 更新
18:25 更新
&&科技讯版权所有&||||||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启动Flash MX 2004后,在图层1的第1帧中画一幅图,然后在第5帧插入关键帧,下列选项的说法正确的是()。
A.2到4帧为过渡帧,这些过渡帧上相应位置都有一幅同样的图
B.2到4帧为过渡帧,这些过渡帧上没有图
C.第5帧上相应位置同样有一幅不同的图
D.第5帧上没有图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填空题 全部内容2
A.运动补间
C.形状补间
A.运动动画、形状动画
B.遮罩动画、引导动画
C.运动动画、引导动画
D.遮罩动画、形状动画
4.填空题 关键帧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魂3画面帧数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