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竹为父》是净宗法师最新消息的一篇文章、目的是劝导弟子不要搞个人崇拜。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 生死书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点击上图有清晰大图:
净宗法师日-10月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网页整理并插图:生死书
整理依据(文字来源):
整理日期:
第21讲:本愿不虚,称名必生──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净宗法师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从这一章开始,
我们将有八个专题,
来说明“称名必生”。
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必然往生弥陀净土。
这一讲叫做“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阿弥陀佛本愿不虚假,
所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必然往生。
其实我们上来的七个专题,
也都是说明这一个道理,
也都是围绕这一个核心:
所谓的“本愿称名”。
我们把前面所说的七对概念,
简单地复习一遍。
第一对概念就是关于“难行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判一代教法有难行道与易行道,而以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作为易行道。所以,舍难取易就是取“本愿称名”。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第一个难行、易行的概念。
第二、“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所解释的,贬斥自力而乘托佛的愿力。解释“他力”说什么呢?
易行道者,
谓但以信佛因缘,
愿生净土,乘佛愿力,
即得往生彼清净土。
也是乘托阿弥陀佛本愿力。乘托愿力的方法,还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缘佛愿力故,
十念念佛,即得往生。
第三、我们说到“信机与信法”──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对概念。信机:信我是一个没有力量、无有出离之缘的人;信法:是信弥陀摄受这样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所以说:
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也仍然是以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作为核心内容。这是第三对概念。
第四对概念就是“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所分判。分判圣道与净土,是说圣道法门难以修证,而劝我们应当在末法时代选择易行、易证的净土法门。而所谓的净土法门,道绰大师是引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也就是本愿)来说明: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
下面就是《大经》“取意文”: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个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所以,这第四也是选择弥陀本愿称名,围绕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五对概念就是“要门与弘愿”──这是善导大师在净土门之内作进一步的分判。要门是:
《观经》定散二门:
定即息虑以凝心,
散即废恶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这是要门;那么,弘愿:
言弘愿者,
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一句话,也是在解释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所以,还是“本愿称名”。“一切善恶凡夫”就是解释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得生”两个字就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大愿业力”就是“正觉”;“皆乘”,乘托的方法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所以,这第五对概念,仍然是选择弥陀“本愿称名”。
第六对概念和第七对概念其实是在一起、一篇文章,为了突出正定之业,把它分为两个讲题。有“正行与杂行”、“正定业与助业”。为什么叫“正定业”呢?
一心专念弥陀句号,
这仍然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念佛。
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所以,这样看来,我们前面这七个专题所说的都是一个内容,分为七个层面,或者说七个角度来说明,让我们心中更加明了。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下面我们学习第九讲: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这一讲我们学习善导大师的“本愿四十八字释”。这一条文出自《往生礼赞》当中。
从这一讲下来,一共有八讲,最后四字都是“称名必生”。我们现在一般讲,都是“念佛必生”。“念佛必生”和“称名必生”的内涵、意义是一样的。不过,这里依照善导大师的习惯表达方法,是用“称名必生”,说“本愿称名”。这个也有善导大师特别的用心所在。因为一讲到念佛,人们都习惯于说是心里边的一种意念、信念,也会习惯于想到说“要达到怎样的清净心、没有妄想”,认为说“这样的念佛才必定往生,如果不是这样,可能不一定”。
善导大师当初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里边所说的“乃至十念”的“念”字,特别解释为“称名念佛”,解释为“称念”。往往解释说:“称我名号,下至十声”,“十念”,解释为“十声”。所谓“声”,就是口中念佛,发出声音出来。
这种解释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是让我们不要把自己心局限在怎样去清净心、没有妄想、没有妄念,不要这样局限。而是说:只要你有口,发出声音来念佛,这样就能往生。所以,不谈功夫深浅,无论你心净不净──这个就是“称名”两个字给我们的启发:只要你口称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弥陀净土。
善导大师作这样的解释,他有经典上的依据,就是我们《观无量寿佛经》的“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罪人,现在看看就要堕落地狱了,这个时候: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什么妙法呢?教他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这个人他被四大分离的苦恼所逼迫,被地狱的恐怖现象所逼迫。善导大师这里讲的“不遑念佛”,这个“念”就是心中的念。善导大师解释说:此人
死苦来逼,
无由得念佛名。
他被死苦所逼迫,心中忆念佛名念不了。所以,善知识就发现他心中忆是很困难的,相对说起来,口中称名很简单(有人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个好像是个贬义词。这句话说明你要用口,还要用心)。可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只要你有口会念,即使心中不是忆念那么清晰,甚至心中失去了忆念的能力,你只要口中会称念弥陀名号,通通都能往生!是易行到极点。
所以,底下善知识就跟他讲: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你心中失去了忆念的能力”,因为忆念是要一定的定力的。烦恼很重的时候,家庭关系、子女、生活事……心里很烦闷,那么,要在心中忆念是做不到的。还有比如说:我们出门搭车,也不是很烦闷,就是晕晕呼呼的,坐在车上,我们也想念佛……如果心中默念是念,口中称念也是念,心中默念不容易相续,打个叉,一下就忘记了,没有了。大家都有经验,有没有?心中默念很容易忘失掉。
如果是口称,以口代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总是动动口,不容易打失掉。所以,口念比较容易。
口念与心念相比,即使你心中失去了忆念的能力,那更不谈什么清净心不清净心了,那就是心里一片慌乱,“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所以,善友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无量寿佛。
善导大师解释说:这个善知识,“转教口称弥陀名号”,转过来教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从心中的忆念转为口中的称名,就体现在《观经》的下品下生当中。
所以,我们大家还担心什么呢?你功夫再浅,总比他强多了;你心再乱,总比他定多了;你念佛再少,总比他多的多了;你罪障再重,总比他轻多了。他都能往生,你怎么不往生呢?
如是这么一比较,就知道:佛讲“下品下生”,是非常慈悲恳切的,是以这么一个极恶、临终、苦逼、失念的众生,失去忆念阿弥陀佛能力这样的众生,他单以口称名号(身口意三业,他的意业都不能忆念了),只是靠口称,这样就往生!
你看这样容易不容易?殊胜不殊胜?
(“殊胜。”)
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以口称名号作为本愿。所以,这里就写:“称名必生”。
【恶人、八哥、儿童皆可念佛往生】
《观经》下下品这个人,他听说“哦,不要心中忆念,只要口中发出声音就可以”……像《往生传》里边记载,鹦鹉、八哥,好像我们现在内蒙古包头,也有一个八哥往生的,八几年还是九一、九二年的事情,还有彩色照片,鹦鹉往生之后还有舍利子。你说它有什么心呢?它的心有什么忆念不忆念呢?它不过是个八哥鸟。八哥鸟你念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八哥鸟,我在四川也遇到一个,他念的是四川话:“南无阿弥陀佛”,它这么念,但是,它也一定能往生的。所以,你念我也念,你往生我也往生,依葫芦画瓢,这样就可以。
在安徽马鞍山有一个小孩子叫高宏波。两岁的时候,他从楼上摔下去,两岁的小孩往生净土。在我们的《念佛感应录》第三集里面有记载。
这个很简单,念佛法门,男女老少都可以念,能念佛、愿往生,通通都可以往生。
【阿弥陀鱼】
再跟大家讲一个典故,叫“阿弥陀鱼”的故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出在古典是《历代三宝记》还是《佛祖统记》,还是哪一部书里边。
就是现在叫做斯里兰卡这个国家,古代有一个岛,岛上居民都以捕鱼为生。捕鱼为生,就有佛菩萨去教化岛上的居民。怎么教化他们呢?就化现成为鱼,让他们来捕。这个鱼都会发出一种声音出来,就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渔民要捕这个鱼,他只要随着这个鱼的声音念“阿弥陀佛”,这个鱼就过来了。你念的“阿弥陀佛”越多,你捕的鱼就越多,而且味道特别好。所以,他们就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边念佛边捕鱼,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那个是孤岛嘛,没有人去讲解佛法。
这样有一个人,年纪比较大,他就先死掉,结果他就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了。他到净土之后,就回过来,说:“你们再也不要干杀业了,鱼都是阿弥陀佛化现的,为了我们边地的众生没有佛法,来救度我们,化现成为鱼,所以,我已往生净土,坐了莲花回来。”那么,人家还是不放心,不相信。“不相信你就去看,鱼的骨头上面都有莲花纹样。”结果他们一看,果然,鱼的骨头上都有莲花的纹样,从此这个岛就断恶行善,念佛往生。
你看看,他们这是捕鱼,就时常念佛,形成习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那个时候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往生不往生,但由于他一向念佛──他也没有因果报应这个概念,都是糊里糊涂过日子。但是,念佛形成了习惯,有这种特殊的因缘,阿弥陀佛的救度,随顺这句名号的功能,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殊胜不殊胜?
【称名必生】
所以,很简单,我们不必担心说“我念佛心不够清净,功夫不够深”,只要会口称名号,只要愿生净土,通通可以往生,不必怀疑。
这个下品下生的众生,听到这样的开导,他的内心完全放松了。就:
如是至心,
称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十句:
具足十念。
这个“十念”就是“十声”。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就是根据《观经》“下品下生”。
作为弥陀示现,为什么说“一字一句不可加减”呢?说“下至十声”,如果你把“声”改成“念”,再理解成是心中的忆念,那就违背了。你只要会口称佛名,有声音就可以。
当然,说:“我没有声音呢?我哑巴呢?”那么也行。因为我们口中没有声音,心中默念还有声相,别人听不到,自己还听得到,对不对?你说:“别人听不到,我自己也听不到,通通都没有。”那就不敢说你在念了。我们就“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是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本愿四十八字释】
我先把善导大师的这一段文读诵一遍。它一共有十二句,每句四个字,总共四十八个字。所以,这一段文叫“本愿四十八字释”,就是以四十八个字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以及我们众生念佛必生,所以叫“本愿四十八字释”。四个字、四个字一句,就跟《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的体裁是一样的,第十八愿的愿文也是四个字一句。我来读一遍(前面六句二十四个字,是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愿文;下面六句二十四个字,是解释第十八愿成就,就是第十八愿完成之后,它度化众生的功效):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六句。下面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略、很明朗、不复杂,个个听得懂,人人做得到。这个就是最著名的“四十八字释”。
第十八愿的愿文,我想还是把这个愿文也来读一遍,然后你来比较,看看善导大师是怎么解释的。
【原译本与汇集本】
第十八愿的愿文,四十八愿当中──有的人会背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我这里所引用的都是康僧铠的译本。
可能有的人读诵的是夏莲居的汇集本,这样就有差距。以我们来讲,我们修学,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来修学的话,我们是依据康僧铠的原译本。因为我们的祖师善导大师就是依这部经来解释的。
包括历代的净土宗的祖师,蕅益大师、道绰大师、印光大师,通通都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这样我们学习就有传承。
如果依据现在的汇集本,就没有传承了,因为这个愿文都不一样了。善导大师在唐朝,当初没有汇集本。汇集本是在民国时代,夏莲居老居士,他用心汇集的。汇集本,应该说夏莲居老居士很费了心,不过,我们不提倡。
有人问我对汇集本有什么看法。我说汇集本代表夏莲居老居士修学《无量寿经》五种本子的一种心得体会,这是他个人的心得,不能作为佛经。他个人的心得,把这五部经,他认为“哪里比较通畅、哪里比较重要,我把它集合在一起”,用心很好。但是毕竟不是圆满果地的佛陀,还是有我们妄心用事,所以,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所以,不管是我们修学的传承,还是佛陀经言的权威性,我们应当依据原译,有梵文本的根据。
比如说:我们在读诵第十八愿的时候,善导大师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来解释,这样我们就有依据了。
【第十八愿愿文】
康僧铠的原译本第十八愿文是这样说的(一共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这是两句。“如果我要成佛的话,我要救度十方众生。”你看,双方面出来了,“我”和“众生”出来了。有三句话是让众生做的,众生做哪三句呢?信、愿、行: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是众生,归你做”。众生如果能够这样做到,剩下两句就是法藏比丘祂来做的:
若不生者,
“如果这个信愿行的众生,你不能往生到我的净土──往生这个事由我来做”。
不取正觉。
“如果我不能令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众生往生到我的净土的话,则我不成佛!”接下来两句说: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不过,造有五逆重罪和诽谤佛法罪的众生,不在救度之列。”
这个是第十八愿的愿文,九句话、三十六个字。
【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读起来,好像差不多,用了七句话。他把后面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句略掉了,不解释。为什么略掉呢?就是善导大师认为: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当中,“五逆谤法不救”,这个是方便说,是要抑止,你在没有造作五逆谤法罪之前说:“哎!你不要造这两个重罪,你要造了,要下地狱,我不救你。”实际的意思是暂时的抑止,你真的是造了五逆谤法的人也要救。所在以《法事赞》里就说:
以佛愿力,
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五逆谤法的、十恶重罪的,罪灭可以往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即使是谤法、阐提之辈,他能回心念佛,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除了在《观经疏》用抑止和摄取,来解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外,其它的地方往往都略掉这两句话、八个字不解释。
以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五逆谤法的人也可以得救。所以,他略掉。 “若我成佛”:这就是解释“设我得佛”,是一样的。
“十方众生”:没有解释、略掉。还是“十方众生”,很明了,很好懂。包括一切众生:佛教徒、非佛教徒,男人、女人,出家、在家,中国人、外国人,人道众生、天道众生、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众生……通通包括在内──“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这个已经跟大家说明了,“十念”,有人解释很复杂,清净心十念、大悲心、如何如何复杂的“十念”。善导大师就说:“十念”就是“十声”,十声念佛就叫“十念”;“乃至”解释为“下至”,“下至”就包括“上至”,“下”就是往下,你没有寿命了、来不及了,只念十句佛,那就念十句佛;如果寿命延长,“上至一形”,相对而说,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句、一句的念佛,都在“乃至十念”之内。
所以你看,作为祖师解释很圆满,“乃至”解释为“下至”,“下至”就包含不仅仅这十声,只要寿命延长,随我的忙闲,念念念佛,这个意思。
“十念”解释为十声称名,所谓“下至十声”。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从文字上来解释,解释为“称我名号”。当然,两种深信之文,也是在解释这里的“至心信乐”。
有的人对这里解释得很复杂,说“你要这样信、那样信、信到什么程度……”信到什么程度呢?就相信“你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就够了。
所以,“信”,就是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他是用行法(因为“称我名号”是行)来解释我们的信心。
这个好不好理解呢?我想还是打一个比喻,打比喻好理解。就是善导大师的思想,他不让我们落在我们的心这一边,不是我们信得好能往生,是我们信的对象、信的内容: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让我们往生。
比如说:我们现在饿得要死了,饿得要死了,没得吃;人家拿出一个地瓜来,香喷喷的给你吃。但是,你怀疑这个地瓜有毒(或者你不认识,或者你怀疑),这个时候,拿出地瓜的人就说:“哎呀,你要相信啊!你要相信吃了一定能饱!”是不是我们这样劝他?
等他相信了之后,他不吃,他能不能饱?能不能活命?他信得再好:“哎呀,我听你讲了这么多,这么有营养,这么香!肯定能饱!”他非常相信,但是他不吃,能饱吗?他还是饿了,对不对?
那么,只要把这个地瓜拿出来,他愿意吃,他虽然不讲,但是他自然就能饱,对不对?
那我们说:“我信啊,信得不得了!”但是不念佛,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念佛就像吃地瓜。只要你念佛,你嘴上不用讲,你自然往生。这个就是道理。
另外,你对这个要死的人,你把这个地瓜放在背后,你说:“你相信,你信了就能饱。”他有信心吗?“怎么信、怎么信?”没有看见东西。
好,你不用讲许多,你把地瓜拿出来,他自然就有信心了,“哎-!”给到他手上,他就知道自己不会饿死了。
“称我名号”就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个地瓜可以吃,就这个道理。
所以,善导大师,他不讲虚的,他不让我们落在我们心里面去猜想,说:“你只要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决定往生西方净土!”
这是上面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愿成就文】
下面是来说明第十八愿成就。
大家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有上卷和下卷。上卷详细描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下卷有四十八愿成就。成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法藏比丘,祂已经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后,对于这四十八愿,都有一些经文来解释,第一条愿,第二条愿……成佛之后的相状,这个叫“愿成就文”,这个有对应关系的。
比如说:第一条愿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在下卷里面就说明了:极乐净土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一段就是来说明第一愿的。第二愿就是说“不更三恶道”;第三愿、第四愿说身皆金色、无有好丑、……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文,在它的下卷当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一段经文,叫“成就文”。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成就】
下面是善导大师用同样六句话、二十四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他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这尊佛现在,“今”就是当下、现在。我们在念佛,我们在这个时代,但是,阿弥陀佛──
“在世成佛”:祂还活着,祂是无量寿,祂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了佛了。也就是说他当初的誓愿,有没有完成?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没完成,祂能成佛吗?能不能?
(“不能。”)
对呀!四十八愿没有完成就成佛了,那就讲假话骗我们了,四十八愿每一条愿都誓愿说:“如果这一条愿不完成,我不成佛!”结果这条愿不完成,你成佛去了,那不是骗人吗?所以,法藏比丘成佛,四十八愿,愿愿成就,每一条愿,都修行圆满了。不然,祂成不了佛。
既然祂已经成佛了: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既然已经成佛了,我们就知道,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都已经圆满实现了,就没有骗我们、没有虚假。
既然不虚假,根据第十八愿来讲: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其实这个道理很好明白,比如说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国无三恶道。”如果这条愿不虚假,那么极乐世界有三恶道吗?如果这条愿虚假,极乐世界就有三恶道,对不对?佛是没有虚言的,既然佛无虚言、没有虚愿,根据这第一愿,我们就知道: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
第二愿说“不更三恶道”,“到我极乐净土的众生,你不会再堕落三恶道”。根据这一点,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会不会说“我过去造了恶,然后我到极乐世界滚一趟,后来又堕落畜生道、地狱道”,会不会?不可能!这叫第二愿成就。
第三愿“身皆金色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身体都是纯金之色,根据这一条愿,极乐世界的众生,有没有黄色的?有没有白色的,有没有银色的?就没有了,对不对?这是金色之身,这样就是第三愿不虚,极乐世界众生都是金色之身。
根据第四愿“无有好丑愿”,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长得漂亮和丑的、都是一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都是一样清净“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那个才好啊!根据这一愿,极乐世界的众生,有没有漂亮和不漂亮的分别呢?“你长得好看,我长得不好看”,到极乐世界,面貌、形象都一模一样,这就是第四愿的成就。
根据第五愿,说“你到我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有天眼通,你能够遍观十方一切世界”,那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会不会有天眼通呢?一定会有!除非这条愿假了,“我跑到极乐世界去一看,哎呀,也只能看五十米”?那就不叫极乐世界了。我们到极乐世界,可以遍观十方法界。所以,每愿不虚,都能给我们利益。
好!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底下是多少?哎,十八,对了。第十八愿说(第十八愿肯定也不会假了),说:“称念我名号的人,不能往生,那我不成佛!”
现在法藏比丘成佛了,我们称念祂的名号能不能往生啊?
(“能。”)
肯定能往生嘛!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往生,不是我们修得好,是谁修得好?法藏比丘修得好啊(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没有错。祂修得好,我们就能往生。祂有没有妄想杂念?祂没有,你担什么心呢?对不对?祂没有染污,祂会不会有染污心?祂没有,你担什么心啊?
像我们坐车,我们坐在车上面,司机开车,司机如果打瞌睡,你害怕不害怕?哎呀!那可害怕了,在高速公路上,司机打瞌睡,那全车就完蛋了。如果司机精神很好,不打瞌睡,你打瞌睡,你怕不怕?
(“不怕。”)
对呀!那没有关系啊!“我交给司机了,你不打瞌睡就行”。“打瞌睡”代表妄想心、杂念、不清净、没有功德……阿弥陀佛就是司机,祂不打瞌睡,那么,你操啥心呢?你打瞌睡、你有妄想、你有妄念,跟祂有什么关系呢?你只管念佛,没有关系,懂不懂?明不明白?
(“明白!”)
会不会坐车?
(“会!”)
会坐车就这样,对了。所以,我们坐车,就拜托给司机;我们念佛,就拜托给阿弥陀佛。我们偶尔打个瞌睡、打个盹儿、打个闪失,没关系!“只要你不打闪失,就好了。哎,司机,你要认真一点,休息好,注意力集中”。我们坐阿弥陀佛的车,我们全部拜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打瞌睡、没有妄想、不会丢掉你,祂全包。阿弥陀佛信得过,信不过?
(“信得过!”)
靠得住,靠不住?
(“靠得住!”)
大家愿不愿意靠?
(“愿意!”)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苦口婆心地跟我们讲: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说:“你应当知道是这么一回事情……”
我们现在知道不知道?现在就知道了嘛!如果不来这里听法,还不知道,还以为说“要我如何、如何”,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知道了:阿弥陀佛誓愿不虚假,祂不欺骗我们。
现在大家闻法了,懂得道理了,回去就不要勾勾缩缩的,“哎呀,我怎么能往生?”你不要这样,你把胸部挺起来:
“老王,告诉你,我往生有份!”
“为什么?”
“我知道了,阿弥陀佛本愿不虚。祂说的,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我是众生,所以我称念,必得往生。”
我们是不是众生?
(“是!”)
我们是众生嘛!对啊!我们是众生,那我们念佛,必得往生。我们就把胸部挺起来了,我们背后有靠山,我们就有依靠,我们腰杆就挺直了。
哎呀,我发现下面很多人,脖子都昂起来了,感觉到这次来做一次人,感到是兴高采烈,“哎呀,多生多世我在那里埋没六道,这一次终于站起来了,终于扬眉吐气了!哎呀,真是阿弥陀佛!”
就喜悦了,这个叫“至心信乐”,有“信”你就有“乐”,没有“信”你就没有“乐”。
“哎呀,我怎么能往生?我肯定不能往生!”心里有苦恼。
我们相信阿弥陀佛誓愿不虚假,称念名号必然往生,心里面会不会像乐开了花一样?对不对?我们心里面的莲花就打开了。
所以,有很多老菩萨,他们很会表达他们的心情,说:“师父啊,听讲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我心里边就亮堂堂的。”
我说:“对了!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就照到你心里去了。”
阿弥陀佛的无量光遍十方世界,结果我们的心,一个小小的角落都照不进来,那能叫无量光吗?不是阿弥陀佛照不进来,是我们把它封起来了,“哎,我这样怎么去往生?我这样怎么能往生?”把这个门越关越紧。
你打开来,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佛光当下照耀进去,你就心里边亮堂堂。心里亮堂堂好不好?
(“好!”)
还是暗蒙蒙的好啊?哎,心里要亮堂堂;心里亮堂堂,往生西方,我们心里明明白白,正定业在心。
这个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他没有说:“当知众生,你心清净了,所以你念佛往生。”他没有这样讲。必得往生的根本原理在哪里?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当知本誓,重愿不虚。”因为阿弥陀佛不欺骗我们,不会发虚愿,不会说话不算数。所以,我们称念必得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善导大师也没有作限定词,因为阿弥陀佛没有限定,善导和尚当然没有限定。他没有说:“众生称念,括弧,出家人称念”,没有讲出家人,只要是众生就可以了;他也没有说:“众生称念,括弧,清净心的称念”,也没有。不管你什么心,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净土,必然往生、必得往生。容易不容易?
(“容易!”)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的愿文,在《无量寿经》里边,也有它相应的成就文。刚才我们学了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怎么说呢?祂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后面两句、八个字还是一样,这个都讲得很简略。说:
“诸有众生”:就是指“十方众生”,二十五有、没有出离三界的众生,叫“诸有众生”,轮回六趣的众生。
“闻其名号”: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已经圆满成就了,阿弥陀佛大愿已经圆满成就了,名号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善力,阿弥陀佛本愿力如是不可思议。这个叫“闻其名号”。我们这几天来的讲解,和大家听闻,都是在讲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都是在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这样听闻有多种闻:有耳根闻而不入心,这种闻等于没有闻;闻道入心,“哎啊,原来如此”,信心欢喜,所谓如实的闻,内心里面对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就有喜悦,就信顺不疑。
“乃至一念”:是解释前面的“乃至十念”。
“信心欢喜”:是解释“至心信乐”,道理是一样。
“乃至一念”、“乃至十念”,“一念”、“十念”指临终之人,只能念一声、十声;“乃至”指平时的人,我们大家在座都是“乃至”,就是“我现在遇到这个法门就念佛,一直到临终”。
我们念佛不是为了世间的福报,也不是为了到阴间做鬼有钱用。有的人念佛在那里存钱,死了到阴间做鬼好花钱。这样也能有钱,因为佛法,万法唯识──但是你错了。他“念了多少佛,阴间存了很多钱了”,他还没有死,就准备到阴间做鬼了。所以,他的愿望是到阴间做鬼──这样不好。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念佛都是要求生净土的。这样:
“即得往生”:你只要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弥陀句号,你就立即获得往生不退转的身份。所以,往生不是等待临死才决定的,是我们现在念佛,现在就定下来了。虽然还没有往生,但是已经定下来了可以往生,这叫“即得往生”。这个叫“正定之业”。
大家有没有往生?没有吧!我们还没有,但是我们决定可以往生。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我们一旦坐上这条船,虽然还没有过海,但是决定可以过海,还在过海的路上。
我们念佛也一样,乘上弥陀大愿船,虽然还在这里是一个凡夫,但是决定可以到极乐世界去。
我们已经被阿弥陀佛录取了,不过,还有最后一道手续没办,什么手续呢?火葬场“叮刚”那道手续没做。那一道手续一完成,就完了,就兑现了。啊,这是最后一道手续。
但是,录取通知书先发了,就好像我们考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发给你了,但是,你还有一道手续没有办:没有去报到。你是七月二十八号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九月一日来报到。但是,七月二十八号就定下来:肯定是这个大学的大学生了,对不对?
不会有一个大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还心里面胆战心惊的,“我来试看看,九月一号,我有没有录取?”你看看,这个人心里面就有问题了,对不对?
我们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下的录取通知书,我们拿到了。你不要说:“哎呀,”到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你看看,我有没有录取?”早就录取你了!不必担心!
九月一号到学校报到,正所谓“来来来,我迎接你”。现在考上大学,在火车站,哪个学校,都有个横幅,有人在那里迎接。他为什么来迎接你呢?因为你事先就有了录取通知书。没有通知书,他会不会迎接你?他不会。一看到你了,“好好好!来,来报到,到宿舍,交费,干什么……”学校里安排住下来,上哪一系,很自然。
我们也一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来迎接我们,因为我们有这句六字名号。
这个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是到九月一号那一天,突然跑火车站随便拉人,看看这个小伙儿长得漂亮,“哎,来来来,录取了。”不是这么回事,对不对?
阿弥陀佛也不是等到我们十方众生临终的时候,跑来随便拉你,“哎!来来”,他是你念佛,早就录取你,自然而然地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现在念佛,等于说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不过,还没有去报到。
大家想不想去报到?
(“想!”)
如果我们到临终的时候还在担心,说明我们现在不认识这个大学录取通知书。
现在假大学很多。现在我知道,发录取通知书的,还有假的,也难怪人们怀疑。
“录取了!”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到底能不能被录取?”这个心里面就有疑惑心了。然后心里面提心吊胆;哎,发现果然是真的,才放下心来。
极乐世界会不会假?
(“不会。”)
不会有假的极乐世界,也不可能有假的六字名号。所以,我们不必怀疑。
世间人,还是容易怀疑。
不会有假的极乐世界,也不可能有假的六字名号。所以,我们不必怀疑。
现在我们到极乐净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
我们只要专念这句名号,不必再念其他佛菩萨,因为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了算,是不是?不用靠其他的。
法然上人有两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念佛往生”四个字,它有众生跟佛的分工。念佛是方法,往生是结果。我们愿意去往生,我们用往生的方法。“念佛”这两个字,归我们众生这边来做;“往生”这两个字,不要我们操心,阿弥陀佛操心。所以法然上人讲:
念佛者,我所做也;
我们这一边来做的。
往生者,佛所做也。
往生乃是佛力所赐。
我们什么时候往生,怎么往生?这个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赐,赐给我们的。
我们很多人念佛,边念佛边在那里想:“哎呀,我怎么能往生?我什么时候去往生?”
如是种种筹量计度,
是自力也。
应该怎么办呢?
唯须念佛,
待来迎也。
一边念佛一边担心不能往生,这个是不了解的。我们只要念佛,等着佛来接就好了。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坐船者,乘客之所做也;过海者,船长之所做也,对不对?你只须乘船,等待到达彼岸就好了。你一边乘船一边想:我到底能不能到彼岸?这个是自力,这个不是船长的力量。你不要担心这些。
所以,我们只管念佛,听到没有?
(“听到了!”)
只管念佛,不管往生。
往生让给阿弥陀佛管,祂早就管了嘛!祂在发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就说:“你不往生,我负责嘛!你不往生我来管!若不生者,我不取正觉。”所以,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不是我们自己揽来的事情,是阿弥陀佛的事情。
但是,祂有一个要求:“我虽然要为你成就往生,你要接受啊!你要愿意啊!”怎么接受、怎么愿意?就是“你念我名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边。给你了,你接受、你愿意,你就往生我的极乐世界。”
这样跟阿弥陀佛分工好不好?
(“好!”)
哎呀!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这个阎罗王、烦恼贼、烦恼军阵,被我们六字名号打得是落花流水、片甲不留。我们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吐了一口气了。我们生生世世都被它打败了,这一生,我们跟阿弥陀佛合作,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对不对?
(“对。”)
念佛我们来念,往生佛来管。
所以,有很多莲友不了解道理之前,往往就会瞎操心,把念佛放到旁边,想:我怎么往生,我怎么往生?这样就是为佛操心,该自己做的事没有做。
我们就把我们这一摊做好:你信顺、念佛──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从今天开始,回去大家唱着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师父啊,我这儿佛念得可溜啦!心里面,哎呀,可敞亮了!好像这个水,一泻千里。”心里面非常的敞亮、非常的开阔。
所以,天亲菩萨说了,说极乐世界: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我们怎么体会呢?如果我们了解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我们的心也这样的:
“究竟如虚空”:“所有的烦恼你就来吧!我可不怕你!”对不对?“你能把我怎么样?我的心广大,你来也无所谓”。不是我们找烦恼,它就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烦恼也是纸老虎,你认识到它、有了六字名号,它就不能把你怎么样;如果你不认识它、被它欺骗了,你没有阿弥陀佛作靠山,纸老虎也能吃人。所以,我们生生世世都被它打败了。今生今世我们就看穿它了:“你不能怎么样。”这个时候,它就规矩了,它就老实了!
好!谢谢各位!合掌(不是鼓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22讲: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净宗法师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今天我们要讲学的题目是:“名号本义,称名必生”。黑板上也有,第二个标题,“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名号”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
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么含义呢?它本来所具有的含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本身所具足的功能,就是:使得一切愿生净土的人,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
上一讲“本愿不虚,称名必生”,是说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果上的成就。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作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大愿,每一条愿都已经圆满成就,而成为阿弥陀佛。所以,每一条愿都不虚假。
比如第一条愿“国无三恶道愿”已经成就,可知极乐世界现无三恶道;第二愿“不更三恶道愿”,可知往生净土之人,不会再堕落三恶道;乃至第十八愿是说:“我成佛之时,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国,如果不能来生我的净土,则我不成佛!”这一条愿已经实现,因地的誓愿,成为果上正觉。
本愿、本愿力,昙鸾大师说:“愿以成力,力以就愿,力愿相符,毕竟不虚。”愿圆满了,就有力量了。愿是指因地的发愿,力是果上救度众生的力量,所谓“愿以成力”。
我们发了愿,如果这个愿没有实现、不能满足,就没有力量,还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甚至是虚愿。
果上救度众生的力量,它来自于因地的誓愿。所以是“力以就愿”。果上救度众生的力量,和因地发愿救度众生的誓愿相吻合,“若合符节”,叫“力愿相符,毕竟不虚”,不会虚假。这是从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所说的。我们现在称念这尊佛的名号,就顺了这尊佛因地的誓愿,必得往生。
阿弥陀佛因地誓愿,赌誓说:“你称念我的名号,若不能往生,则我不成佛。”这样,祂果地的名号必然要使得称念、愿生的人,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祂这个愿望才能实现,不然的话,就不能实现。所以,从“本愿不虚,称名必生”,也有这一讲:“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反过来说,如果名号本身不具足这样的功能,没有这样的含义,阿弥陀佛的誓愿也就虚假了。
所以,这两个题目,可以讲意思是一样的,不过角度有所不同。一个是从弥陀因地誓愿不虚假,我们称名必生。第二是从果上正觉名号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称名必生。
【对六字名号的不同认识】
看到“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随着我们对于佛法了解的深浅,都有自己的认识。
成语里面说:“顾名思义”,看见名字,就想到它的意思;佛法里说:“名以诠义”,就是这个名,它诠释一定的义理。比如我们看见这个“茶”的名字,我们就想到它是一种饮品、可以喝,可以解渴,可以清目。总之,任何一个名词,它都诠释了一定的含义,让我们能够知道它的所指。
那么“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们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或者是顾名思义,能想到什么呢?这个就很多了。刚才说的,随着大家对佛法了解深浅的不同,比如说社会上的人,他看见这六个字,可能熟视无睹,甚至念也不会念,“nanwu”,“南方没有阿弥陀佛”,他就念“nanwu阿弥陀佛”,“哎,师父,怎么南方没有阿弥陀佛?”这个是一种无知和误解。
也有的人看见这六个字木讷讷的,熟视无睹,看到就像没有看到。
作为我们稍微了解佛法的一看:“哦!这个就是一尊佛的名号。”底下也没有更深入的东西。
或许作学问研究的人,他看了:“哦,这个是印度话的翻译,语音的翻译”。
或者也有人看见这六个字,稍微有善根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很神秘,这个是什么他不清楚,但是他感觉到这个很神秘,有一种敬畏感。这也是有人对六字名号,他就认识这么多。
也有人认识这六字名号,就代表一种因果报应。在我们老家,不管信佛不信佛,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好事坏事,遇到他高兴的,“哎呀,这个事情终于……”比如冤案昭雪了,“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也代表好。遇到恶人遭报应了、果然现在报应现前了,他也感到幸庆:“哎呀!阿弥陀佛。”他也念一句阿弥陀佛。在他心中,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代表因果报应。
还有很多人,这个“阿弥陀佛”对他来讲,就是一种安慰,是一种求福报:“念阿弥陀佛保佑我”,代表保佑、代表平安。
所以,可以讲,对于这一句阿弥陀佛的认识是人各不同。这样的认识,是不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和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这个就不一定了,就不一样了。所以,要按照名号本身所具备的来了解,这个就要根据经典和祖师的解释。
我们学净土的人,对这句名号的了解应该说比较深入了,看见这六个字就知道说:“哎呀,这六个字是管往生用的。”不过,这个认识还不够透彻。他会觉得说:“这是让我念到某种功夫,光这六个字还不够,还要加上我其它的修行”,或者说“我要达到某种清净心”,或者说“哎呀,我临终那个时候,这六个字管用嘛!是在临终,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出一句,肯定可以往生;现在或许还不足”。所以,愿往生的人,虽然说对于这句名号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入多了,他知道是跟往生有关系,可是,还是不够圆满。
至于说参禅的人,他参“念佛是谁?”他这样对名号的认识,是作为一个话头在参,或者他认为说:“这个名号是我的本地觉性,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总之,有种种不同的理解。
比如我们世间上也一样:我们看见一个警察,我们就有反应:这个警察是干什么呢?警察就是管交通秩序的;我们看见公安人员,也知道他是维护公共秩序的。
那我们看见阿弥陀佛,也要想到说:“这个就是救度我的佛。”像这样,见到名、见到像,产生对祂的一种认识,这是各人所见不同。
【名号本身具足往生】
这里来说明六字名号本身它所具足的功能,它本身所具备的含义:就是使得我们念佛的人必然往生。
念佛往生,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在这句名号本身当中已经具足了。这个是大根大本,不是在我们众生这一边:功夫的深浅、根机的上下、功德的大小,都不在这一边论,完全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
虽然下面也还接着有六讲来说明“称名必生”,但是这两讲是法的源头,后面是根据众生的根机来说明任何众生,念佛必生。原因就在于这两讲:“本愿不虚”、“名号本义”。
【天亲菩萨释“如实修行相应”】
这下面所讲的几条重要的文,我来慢慢说,可能大家陌生一点。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开出“五念门”,说:“五念门”成就,必定往生安乐世界。这“五念门”就是:第一是“礼拜门”;第二是“赞叹门”;第三是“作愿门”;第四是“观察门”;第五是“回向门”。
这里所引用的就是第二“赞叹门”。天亲菩萨说: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有四句话,可能大家不熟悉,也不容易记住。我再来说一遍:“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如果下面大家听不懂的,也没有关系!这个是教理上的。有这个能力的,你就往下听,对于我们教理的了解、对于我们信心的建立有帮助。
我们把这四句分开来,这样短一点,来理解。先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说:
“称彼如来名”:这句好懂,就是口称彼阿弥陀佛,“如来”就是佛(也有人讲:“如来佛祖,有一个如来佛。”不是另外有一尊如来佛,所有佛都叫做“如来”,有十个通号,“如来”是其中的一个号。所以,阿弥陀佛又叫阿弥陀如来;释伽牟尼佛,也可以称之为释伽牟尼如来;药师佛,则可以称之为药师如来)。“称彼如来”,就是彼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叫“称彼如来名”。
为什么要用这个赞叹门呢?为什么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句号呢?第四句说: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欲”是想要,“我之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呢?”达到:“如实修行相应”;“故”是缘故,所以这样做;“欲”是有这个愿望、意愿,是想要达到“如实修行相应”。
修行有两种:一个叫“如实修行”;一种叫做“不如实修行”。“不如实修行”的话,你就是千劫、万劫、恒河沙劫,也不能了生脱死。所以要“如实修行”。能够和“如实修行”相应了,了生死才可以。
“如实”,“实”就是指真如实相,就是指我们的本地觉心,我们本来具足的觉性、佛性,这个就是指“实”;所谓“如实修行”,是按照真理的本身,真如实相,它实际理体的本来状况来修行,这个才叫“如实修行”。
我们这里老法师有讲解《楞严经》。《楞严经》说“妄心”和“真心”,那“妄心”就不叫“如实修行”了。
你能够发明本来心地,用真心,所谓的“悟后起修”,悟得我们本然清净的心体,这样的修行,叫“如实修行”,他虽然在修行,但是没有修行相。因为一切法本来如是,不生不灭,常住涅槃。
可是我们妄想执着,就显出种种的生灭变化,生老病死、颠倒轮回就产生了。
如实修行,就是如实通达诸法之实相,安住在诸法实相本来的法位之上。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是如实修行。
那“不如实修行”呢?《楞严经》里也有一个比喻,不如实修行,这个叫做“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修行,起心这个因,因心就不真了,那么果当然就是曲的,不能得到正直的解脱之果。它打什么比喻呢?“蒸沙求饭”。大家都煮过饭吗?在家里煮饭,煮米饭就要加米,才能得米饭。买了一个高压锅,很现代化,很好;液化气也很充足,结果在里边装的是沙子,这个沙子你煮的温度再高、时间再长,能够煮到白米饭吗?所以,“蒸沙求饭”,这个是得不到的。如果我们不如实修行的话,就如同蒸沙求饭。你煮了这个沙,不如实地在用功,不是按照真如实相的本来面貌来修持,是我们妄心用事,你想得到涅槃果位,想解脱生死轮回,就好像在高压锅里蒸沙,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锅盖一揭想吃饭,那不可能。
所以,如实修行,这个是第一。
以圣道法门来讲,要达到如实修行不容易。所谓“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都叫做“盲修瞎练”,还没有摸到门。悟后才是真正开始起修。这一点,我们都没开悟,我们都做不到,谈何容易?
所以,这里天亲菩萨就举出五念门当中的第二“称赞门”:你能够称彼如来名,以称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修持方法,要达成我们的如实修行相应。
就说以我们这样的凡夫,我们开不了悟,不能够悟得本来心地,我们要如实修行,只有一个办法:“称彼如来名,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称念彼如来名号呢?因为除了名号之外,我们凡夫造作的所有的修行,都是有为、有漏,有为造作都是不实修行、不如实修行。贪瞋痴三毒没有熄灭,我法二执没有空,这样都不是如实修行,这样猴年马月,千万劫、恒河沙劫也不能出离生死。
所以,天亲菩萨说:“你要称彼如来名,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么一个原则。
大家要知道:我们念弥陀名号,超越所有其它的行法。以凡夫来讲,其它的行法,我们做不来,这个才是唯一的能够达到如实修行的道路。
中间有两句,这两句就规范着我们怎样如实修行。说:“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这样就能够与“如实修行”相应。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佛光明是佛的智慧之相。“相”和“体”相对而说,阿弥陀如来以无量寿为体、无量光为相。“相”也是它的作用,有这样的相,就有这样的作用。阿弥陀如来的光明,祂这个相,是什么样的相?祂的光明智慧起什么样的作用?你能按照阿弥陀如来的智慧之相状和作用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样,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如果你不这样的话,就反了,“不如实修行相应”。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如彼名义”:
你能按照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的含义、本来所具足的功能来修持,就是“如实修行相应”。不然的话,就是“不如实修行相应”,就不能够如实修行了。所以有这么两句。
“名义”:“名”我们刚才也说过,任何一个名,它都能诠释一定的意义。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边有解释“名”和“法”,他讲:
有名即法,
有名异法。
名和法是一体的,叫“名即是法”。
名和法是分开的,名是名,法是法,叫“名异法”。
“异”就是不同、分离。比如说:我们饿了,我们想吃饭,嘴上喊饭,我们喊这个名字,但是肚子里边还是空的,对不对?那么,这个饭的名称和饭的实际(法)是分开的,叫“名异法”。
“名即法”,在我们世间找比喻不太好找,那我想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在军队里边,军营当中,晚上有叫什么“口令”。军营安营扎寨,它要警卫。如果是自家人,他今天晚上有口令,一报出来,就可以通过了。你报的不对,就知道不是自家人,就是敌人了。那么这个口令,就是“名即法”,你只要喊出来了,就通过,就是法了。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说明:诸佛菩萨的名号,还有我们佛教的一些咒语,甚至包括民间的一些咒语、外道的一些咒语,它都有它的功能,只要你这样念出来,它就有它法本身所具的功能来起作用。这个叫“名即是法”。
“名即是法”,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它本身就有法的功能在运转。我们不能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跟阿弥陀佛分开,说:“哎,佛是佛……”那就是凡夫了,你喊我的名字,我还在这里,不在你的面前;你喊我的名字,也不能救你。但是,佛菩萨就不一样,祂的名即是法──名就是救度我们的法;“名即是体”,阿弥陀佛的名,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所以,这个跟我们世间常途的思维就不一样。
昙鸾大师也举了一个比喻(他自己很懂医术):如果一个人扭了筋了,很痛苦,拿那个木瓜用火来烧,烧烤来敷在那个地方,这样筋就能够缓解,就不疼了。如果没有木瓜,你就把手捂在那个地方,你就喊木瓜的名字也行。你就喊:“木瓜、木瓜、木瓜……”它也能好。他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名就是法”,有这样的功能作用。
世间一个木瓜都有这个作用了,你喊木瓜,它就能好,何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所以,就是更加不可思议。
我们把这段话再来学一遍:
“称彼如来名”:这句好懂。怎么称呢?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那目的呢?是要达到: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善导大师释阿弥陀佛“光明智相”】
好了,那什么样子是阿弥陀佛如来的“光明智相”?什么是阿弥陀佛如来的“名义”呢?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面有解释。不过,我今天不用昙鸾大师的解释,我们是用善导大师的解释。
大家可以看黑板。这下面一句就是来解释阿弥陀如来“光明智相”,这个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阿弥陀佛的光明和智慧,是什么样的一个相状?什么样的一个作用?善导大师综合《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这两部经的经文来说明。在《往生礼赞》当中,他说的非常好。
何故号阿弥陀?《阿弥陀经》里讲:“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是不是?如果光是从这一句,我们还感到不亲切,我们是一个概念性的,“哦,彼佛光明无量,很大!无量无边,无量光;照十方国,哎呀,无边光,没有一处遗漏;无所障碍:哦,无碍光。”这个就是前面的三光: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这是《阿弥陀经》的经文。
《观无量寿经》经文说:“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光明的作用是摄取念佛的人。
善导大师把这两段经文合在一起,说: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这个解释特别绝妙!说阿弥陀为什么能叫阿弥陀?祂有什么含义?祂有这样的作用,祂才有资格叫做阿弥陀。如果不是如此,祂就不能叫阿弥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样无量光、无边光和无所障碍的光,祂要干什么呢?要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祂是什么样的光明智相呢?佛的光明、佛的智慧要起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什么样的相用呢?就根据《观经》说: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的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唯”是唯一;“观”是观察或者寻找。善导大师又说“唯觅念佛往生人”,“觅”就是寻找、寻寻觅觅。佛的光明像探照灯一样,到处探照(它是要找一个目标,哎,找到了;或者像雷达一样,雷达,虚空里面在扫描,但是,它是要捕捉目标的,是不是?不是无缘无故开这个雷达。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祂也是有目的,他在寻找念佛人,施给我们名号功德,然后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念佛,“找到你了!”叫“唯观”,看到了:“哦!在娑婆世界,南阎菩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有一个念佛人──不是有一个,有好几百、好几千,哦,看到了!”祂就放光,当下放光摄取。
“唯观念佛众生”:这个“唯”有两种含义:一个叫“显胜”,一个叫“简他”。“显胜”就是说念佛优胜,胜于其它法门;“简他”是说别的修行,阿弥陀佛光明不照耀,唯独是照耀念佛众生。所以,你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当下就看到你。善导大师不是讲:“众生念佛,佛则闻之。”祂听到了,祂不来照你吗?祂听到了,当下就照你了;“众生拜佛,佛则见之”,看到了,佛光也来照耀摄取你;“众生心中念佛,佛则知之”,佛心知道了,就来摄取你。“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所以这里说:“唯观念佛众生”。
佛的光明,都有祂的作用。像我们现在这里讲堂很亮,我们就不用开电灯,对不对?天黑了,开电灯是为了照明;晚上外边大街上开了路灯,也是为了行人照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有祂的作用,是要寻找念佛的人,摄取而不舍。这是佛光明的作用。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光干什么呢?就找念佛的人。你要想被阿弥陀佛找到,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
就像妈妈找孩子,孩子丢掉了,在野外,妈妈就喊:“哎呀,我的儿……”就喊他;这孩子喊“妈妈”,哎,妈妈当下听到,就找到你了。
我们在娑婆世界流浪,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一切通具足。不要说你隔的远,你说:“我没有在大庙子里面念佛,在我家的小黑房子里念佛,阿弥陀佛能不能找得到?”找得到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我在这里啊!”
阿弥陀佛马上来到面前,说:“我知道。我来救你,我来迎接你。”
我们在五欲六尘的娑婆五浊恶世,在这里念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来摄取不舍。“摄取”,“摄”就是救度的意思,也是保护的意思,所谓摄护、保护、救度;“取”,就是找到你了,把你抱在怀里边,不丢开你,叫“摄取不舍”;“不舍”就是不舍弃我们,不嫌弃、不舍离、不放弃我们,白天、晚上,今天、明天,现生、平生,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的光明不间断,摄取、救度念佛的众生。
这是善导大师来解释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佛光作用: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知道:“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无量光明、无量亿的光明摄取不舍了。”这样叫做“如实修行相应”。
既然如此,往生决定不决定?
(“决定。”)
阿弥陀佛的这么多光明把你摄取不舍,往生就一定了嘛!
如果我们一边念佛一边说:“哎呀,我念佛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不知道阿弥陀佛要不要我?”阿弥陀佛明明说:“我的光明,摄取念佛的人不舍。”我们在这里说“我念佛,不知道佛光照不照我”!
还有人讲(进了道场,有的居士,就跟居士讲):“哎哎!靠后边!你没有搭衣,没搭衣,你念佛,佛光不照你;佛光照我,为什么?我搭了菩萨衣,所以佛光要照我。”不是这样。不是你衣服穿的好,佛光就照你。是你只要念佛,哪怕在家里边,不在道场里边,佛光都照耀你。
如果我们念佛,心中怀疑说:“阿弥陀佛不知道见没见到我?阿弥陀佛不知道照不照我?阿弥陀佛不知道救不救我?阿弥陀佛不知道要不要我?”这样,就不了解“摄取不舍”,就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就起这个作用:“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心中知道:我念佛,被阿弥陀佛光明照耀摄取。你看,多安心!晚上睡觉,躺那个地方,睡在哪里呢?睡在阿弥陀佛光明的蚊帐里面──不是蚊帐,是阿弥陀佛光明的宝帐当中。我们晚上虽然睡着了,但是,我们不要担心掉到阎罗王的手掌里面,因为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像我们的蚊帐一样,左一条,右一条,上一条,下一条,密密麻麻地把我们包裹在这当中。所以,白天、晚上,佛的眼睛都看着你,“慈目不瞬”,佛的慈悲的眼睛,时刻地盯住祂宝贝的儿子,一刻都不愿意离开。
你看妈妈看孩子,年轻的妈妈看她的小宝宝,看得简直是……“哎呀!”眼睛都不丢开了。
我们来念佛,阿弥陀佛看着我们,一刹那都不离开。来了一个蚊子,祂就要给它挡开;有烦恼来侵蚀我们,有种种的业障要来障碍我们,阿弥陀佛想方设法为我们排除。
我们念佛为什么感到会有佛的保护?为什么我们念佛能够增长福报、消除业障?为什么我们念佛能够消灾免难、遇难呈祥?因为阿弥陀佛的眼睛在看着我们,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保护我们,阿弥陀佛的宝手在旁边照护我们。所以大家念佛,心中稳当、安慰。
这样念佛叫“如实修行相应”。能不能做到?
(“能!”)
如果要按照禅宗、要按照通途法门“如实修行相应”,你一定要开悟的。你不能悟得诸法实相,没门!肯定不可能。
但按照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六名名号就是实相法。我们这样念佛,在弥陀光明的摄护当中,这样安心念佛,这叫“如实修行相应”。这是第一句。
很感恩我们的善导大师把《阿弥陀经》和《观经》的经文结合在一起。所以,善导大师他是弥陀示现,他讲的话,好像也在汇集,把《阿弥陀经》和《观经》捏在一块儿,但是,天衣无缝,说得这么巧妙!佛的光明智相就是如此。
“故名阿弥陀”:这样祂才叫做阿弥陀佛。
如果佛的光明智相不是如此,阿弥陀佛自己站不住,祂就没有资格叫阿弥陀。
比如说这个人,他是局长,你局长不能行使局长的工作职权,你就是名不符实,你这个名是虚的。
阿弥陀佛之所以能称为阿弥陀佛,就是因为(这也是善导大师的解释)祂能“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点,虽然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些文字觉得挻生涩,但是道理通,觉得这个也不难懂,是不是?
(“是!”)
【善导大师释六字名号】
下面第二句:
“如彼名义”:“如”还是“如实”,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按照彼弥陀名号本来的含义,这样来念佛,就叫“如实修行相应”。如果不是如此,反过来,叫“不如实修行相应”。
那阿弥陀佛名号有什么意思呢?刚才我们说过了,有很多答案,如果让大家自己答答案,有很多。关于名号的解释,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有两处解释,两处:
一处是在解释经名的时候,解释《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三个字,然后对翻,用梵语和汉文,逐字逐句地对翻,解释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叫做:
归命无量寿觉。
这个是字面上的翻译法的解释。
第二处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叫“善导大师六字释”,这个是最有名的解释。善导大师对“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解释,叫“六字释”,最有名了!这个解释,他是站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能这个立场上来解释的。
比如说米饭,对米饭如果来做解释的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就从它的营养成份,它是碳水化合物,它含有多少成份、多少成份;它是一种水田的水稻作物……这种解释是分科、植物学、营养学,这方面的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比如说现在是饥荒年了,收成不好,一个大富长者要拿米饭来赈灾。灾民都等在那里饿得不行了,你跟他解释这是碳水化合物,他听了就摇头,对不对?“我不感兴趣”;“这个米饭,就是你吃了就饱”,这个就是它功能的解释。或者大米饭,或者是小米粥,或者别的水果、糕饼,它的实际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免除饥饿之苦,不至于被饿死。
善导大师的第二处对于六字名号的解释,就是站在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功能,这个立场来解释的。我想先把这段文读一遍:
今此《观经》中,
十声称佛,
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我这样读下来一遍,可能大家模模糊糊。后面四个字听清楚了──“必得往生”。前面“言南无者”、“言阿弥陀佛者”,就是把六个字分为两段来解释。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必得往生”。这样听一听:哦,似乎有一点知道,六个字就是“必得往生”。大家能够猜到一点。
我想这一段文,大家跟我一道念一下,好不好?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解释这六个字,他最后就说:这六个字什么意思?就是“必得往生”。
所以,我们的标题说:“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别时意:十念念佛,只种远因】
这一段文,它的来历是这样子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有很多人解释《观经》,《观经》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下品往生,是造恶众生往生净土。尤其是下下品,他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只是念了十句佛,都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所以,这样的一种经文和教理、教义,一般的人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所谓“要靠戒定慧、断贪瞋痴烦恼,这样才可以了生死”,他不能够接受。他说:“怎么可能?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十句佛就能往生呢?”他不能接受。又是佛讲的,又不能接受。这样,他就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释,就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上来解释这一段,这个叫“曲解”,就拐了弯了。他怎么解释呢?叫做“别时意”。“别”是特别,就是另外的意思;“时”就是时间的“时”;“意”就是意思的“意”。他说:佛说法本来就有别时意、别意义,有种种说法的心态和摄受众生的方便。什么叫“别时意”呢?就是:佛为了鼓励懈怠众生,说微因而得大果。如果说要修行成佛很难,可能这个懈怠众生,他就退堕了,“哎呀,那太难了!”所以佛就讲:你以小小的修行,乃至一礼拜,乃至一低首,乃至一合掌,你都可以成佛道。祂以这样讲来鼓励,让你不至于退心。其实本身并不是说你一磕头就能成佛的;也不是说你一合掌就能成佛的。是让你有一个不退堕的心,起喜悦,然后来合掌、来礼拜、来称名。真正来讲,是要到很久以后──你现在种了一个善根了,将来来生来世,慢慢慢慢累积修行,长劫之后,那个时候才成佛。叫“别时意”。他用这个意义来说明《观经》下品:《观经》下辈往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什么修行都没有,佛为了鼓励我们、安慰我们,怕我们失去信心……意思说:这个不是真的,是一种鼓励的话、安慰的话,说:“你念十句佛,可以往生。”他其实这一辈子不能往生的,是种了一个善因,来生来生来生,然后到以后哪一生,再转过来做人,再修行,然后才能往生。这个是当时有人对这一段经文的解释。
这么一解释(这样的解释大家愿意听吗?很愿意啊?如果这样愿意听的话,那我们不要念佛了,你就是“别时意”了,我们这一辈子不能往生了),这样的解释,在当时对净土法门起了很大的阻碍。有很多人看见这种解释,就不念佛了。他说:“念佛今生不能往生,还要搞到多生多劫,那我念了有啥意思?我不如现在就修别的。”
所以,怀感禅师就说:这是当时一班“摄论宗”的人,这个见解一出来,就障碍了很多人修学净土的信心。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他来就要把这个问题更正,所谓“楷定古今”,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所楷定的一个内容。
这些人作这样的解释,也有他的依据,他是根据经典里所讲,如果你修行要达到你的目的地,要“愿行具足”,这样,你才可以到达你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现在发愿,我有这个愿望,想到北京去,光是起这个愿望,你脚不动,你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到。这个叫“唯愿无行”。你只有愿、没有行,你是空愿。
这个听起来合情合理。当时解释“别时意”的人,他就认定:下品下生的人,是唯愿无行。说他现在被地狱的苦所逼迫,他肯定愿往生。你讲有极乐世界,他不相信就算了,只要相信,他是愿意去的。但是,他没有修行,因为站在他的角度说:“你念十句佛,无论如何这个算不上修行。你就嘴巴念十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谈得上是什么修行呢?”他是站在一般通途的立场、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认为这个没有修行。所以,他判定下品下生叫做“唯愿无行”。既然唯愿无行,你就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什么时候往生呢?等到你(这个愿,因已经种下来了,等到)来生来生来生,行持再丰富、圆满起来,愿行具足了──有愿、有行,这样才可以达到你的目标。他就这么解释。
同时,他也举了一个比喻:好像拿一个钱,给一个人做本钱,说:“你这一个钱,就可以发大财,可以赚一千个钱。”这个,也叫“别时意”。给一个钱给你,不是你现在就能得一千个钱,是你慢慢慢慢积累,然后这一个钱,赚一千个。他又说: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现在不能往生。慢慢慢慢积累,你这个行持丰富、圆满,慢慢可以往生。
所以,他这么一讲,人们听起来都觉得有道理,这样就退心了。
善导大师以弥陀示现的身份,知道这样的解释,善导大师在当时讲:
“自失误他”:自己失去往生,对众生也构成了误导,这个对众生:
“为害兹甚”:对众生很有为害的作用。
所以,他就奋笔疾书写了这一部《观经疏》。这一段就是来破斥“别时意”,来说明往生净土是“当生成就”。
以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不仅是“当生成就”,而且是“当念成就”。
【别时意引申:念佛要累积到某种程度,才可以往生之误解】
我想把这个“别时意”再作一点引申:
如果我们按照一般的观念,说:“我现在念佛还不能往生,现在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哪能往生?'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不行……一定要积累每天三万、五万,然后积累三十年、五十年,到最后了,要临终了、要断气了,那个时候才往生。”如果抱这种观点的人,也可以讲叫“别时意”。就是:现在念佛,当念不能往生,要累积累积累积累积,到那个程度,才可以往生。这个算不算“别时意”呢?这个“别”,就是不在当下。
它的反面就是“即时”,即时得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他是让我们明了: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念念、声声,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就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功德。这个才不会落入“别时意”的一种解释。
【传承的重要】
所以,同样一部经、同样一段经文,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场上,就能给出不同的解释。我们了解这一点,就更加知道:学法要有传承,学法要依据我们本门、本宗的祖师。不然的话,比如同样看《观经》,《观经》历史上解释的很多,我们是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这样才有把握。不是人家解释的我们都可以看,然后都可以依准。
如果说我们对善导大师的教义明了了、透达了、很稳定了、眼睛很明亮了,旁参其它的解释看一看、了解它,也未尝不可。不过,真正了解善导大师思想之后,再看别人对净土宗的解释,我觉得是索然无味,没有什么味道。因为它讲的比较玄妙,不那么亲切。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讲,有一定的距离。
或许有人觉得很好,根机各有不等的。所以,历代的祖师、善知识,都有他方便设化的手段,也有他教化众生的对象。
【每一句佛号都愿行具足】
我们来看文: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因为善导大师《观经疏》是在解释《观经》,所以,他就说“今此”,就是这一部《观经》当中;“十声称佛”,那个是指下品下生的人,他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十声称佛,是不是像“别时意”所讲的是“唯愿无行”(只有一个空愿、没有行持)呢?不是的。他“即有十愿、十行具足”。首先,善导大师就把答案给出来:说我们念这十句佛,就有“十愿、十行”。这个并不是说:念八声就有八愿、念七声是七愿。这个是说什么呢?每一声佛的名号里面,都具足愿行。那么,十声就有十愿、十行,不会说里面漏掉一个、空掉一个。
比如说:我们念三万声佛,每一声里边都是愿行具足,不是说哪一句不具足,或者最后那一句才具足。我们念一辈子的佛,声声念念之间都具足愿、也都具足行。不是说我们临终了、要死了、断气那一念才具足愿行。所以,这里说的“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是这个含义。
一般人念佛,之所以觉得往生没有把握,是我们本身对于这句名号也觉得空荡荡的,说:“我很想往生,我不知道能不能往生?”很想往生,有这个愿。我们感到人世间这样的苦恼,大家都愿往生,所以,愿是有的。为什么觉得自己不能往生呢?“想一想我们没有什么修行,我只会念一句佛,哪里叫修行呢?我也不会诵经,又不会打坐,又不会参禅,我又不能够开智慧……”一般的观念,都认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叫修行的,很简单,只是随口念几句。
所以,我们的思想,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给我们校正,那个“别时意”的人一解释,你说:“哎呀,解释得好啊!你解释的跟我想的一样,所以你解释得好,解释得对。”因为他讲的跟我们心里想的刚好是一样的。我们心中本来就认为说:“念佛哪能算得上什么修行呢?我也不会诵经、不会诵咒,持戒也不行,又不能开智慧。”“别时意”一说:“你单念佛虽有愿,但是行不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会摇摆、就会动摇。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23讲: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净宗法师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为什么念佛不得力──不了解名号含义】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诵经如果了解经意,这一部经诵下来就很畅快;我们念佛,知道阿弥陀佛光明在摄取我们,知道名号本身就是住生,就会念得很踏实、很有力量。
所以,有人说:“师父,我念佛不得力啊!”怎么不得力呢?因为对这句名号不了解,不知道这句名号是干什么的、阿弥陀佛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
《无量寿经》里边说“闻其名号”,《阿弥陀经》里面说“闻说阿弥陀佛”,我们在这里讲解,也是帮大家来听闻。
【“南无”:信、愿;“阿弥陀佛”:行】
善导大师为了纠正当时对《观经》下品往生“别时意”这种错解,作了著名的“六字释”。他说:观经当中,十声称名,“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他底下作了一个问答:
“云何具足”:为什么说具足愿行呢?善导大师下面的回答,可以讲很巧妙,他不是站在能够称名的众生这一边来说明,因为如果站在众生这一边的话,可以说谈不上有什么行。而是就“南无阿弥陀佛”,以这个人所称念的这句名号本身来说明:六个字当中具足了愿和行。所以,下面善导大师就说:
“言南无者”:不是说“下品念佛,唯愿无行”嘛!善导和尚就把这六个字分为两段,这是浅显性的,便于我们理解。分成“南无”两个字和“阿弥陀佛”四个字来解释。“言南无者”,所称念的“南无”这两个字,“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这两个字是什么含意呢?就是归命,“南无”就是“归命”。“南无”是梵语,翻译成我们的汉语就是“归命”;归命的目的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讲:“亦是发愿回向之意”。“即是”和“亦是”,就是说:“南无”两个字,它当下、当体的含意是“归命”,我们归命阿弥陀佛;“亦是”,是它附带另外一种具备的含意,叫“亦是”。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目地是为了发愿回向趣求极乐净土。“归命”就是信,信心的信,归命阿弥陀佛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所以,“南无”这两个字就包含了信和愿。
善导大师在这里,他不是说这个临终的人,因为地狱相现前了,所以,他有愿生心,这个也是一种解释。是就他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下面说:
“言阿弥陀佛者”:“阿弥陀佛”四个字是什么含意呢?
“即是其行”:说阿弥陀佛就是其行。“其”是指代词,是指哪一个呢?就是指前面那个南无──归命的人。我们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为我们的行,就成为归命众生的行。这个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罗汉之行,也不是菩萨之行,乃是佛行。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这就好像我们说过多次的比喻,像我们乘船一样,比如:我们在河里淹的要死了、溺水了,我们自己不会游水,在水中没有游水的能力,这个时候,有船来搭救我们,我们是不是要归命?对不对?“救命啊!哎呀,有船来救了!”靠上这个船,归投过去,靠上这个船了,我虽然不会游水,但是船很有浮力,船的行就是我的行,对不对?
我们在生死的苦海当中,业障的烦恼、业风一吹,烦恼浪起,我们在里边埋没,头出头没。这个时候,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大愿船来救我们,阿弥陀佛来救我们,我们归投过去,至诚心归投,“南无”这就是乘上弥陀愿船;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万德万行,就成为我们的行。所以,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门,对我们凡夫来讲,就是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如果以通途修行法门,就是说我们众生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我们性地光明,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可是,如果不开悟,等于没得到;开悟了,所谓“何其自性,本来具足、本来清净、能生万法”,这个是指禅宗,我当下悟到了,也是说我当下圆成。不过虽然如此,他只不过是悟到这里,还没有亲证──亲自证到解脱境界。悟有深、也有浅;证也有次第的分别,证到三贤位、证到十地位、证到初地菩萨、二地菩萨……
可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任何次第,没有阶位。不是说阿罗汉、菩萨,然后佛……是佛果地(成佛之后)圆满的功德,而为我们所拥有。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的时候,所成就的一切修行功德,都在名号当中。当我们归命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修行满灌我身,成为我的。
蕅益大师也讲,说阿弥陀佛因地发愿:
以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
成为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是弥陀因地愿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维的誓愿,兆载永劫的修行,愿行圆满了,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而把这个六字名号的功德完全回施给我们。只要我们信顺、归命,当下功德为我们所拥有。
就像父母为子女一样,为了让子女过好日子,就发愿:“我将来挣一笔钱。”发了愿之后,他还要去劳作,流汗、出苦力,到处去辛苦。他的愿望实现了,“哎呀!我终于攒了一笔钱,一千万。”攒到之后,就把它放到一张小支票里面,放个小纸条,说:“我儿啊,这个给你。”这个儿子如果不相信、不接受,或者接受了也不认识,这样还是得不到,等于是当面错过。
阿弥陀佛亦复如是,怜悯我们只有造罪造业、不能修功立德,所以,五劫思维发愿、兆载永劫修行,万德万行圆满具足,浓缩在这一句六字名号里面,说:“给你,十方的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来生我的净土!”我们当下接受了,当下信知这个名号就是救度我的一切功德,那我们当下就是获得阿弥陀佛所赐的,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有了阿弥陀佛的佛行,还羡慕不羡慕菩萨行呢?羡慕也是羡慕,不过我们本身,站在哪个角度来讲。菩萨他能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可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现在我虽然靠自己的力量做不到六度万行,可是我本身已经拥有了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一切功德,这样也不感到遗憾,说:“我如果不修这个法门,没有修持那一个法门,我就感到遗憾。”也没有。也不会觉得不满足:“哎呀!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不够,再加上别的经、别的咒。”“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了,还有不够吗?就圆满了,没有不充足的。
下面就得出结论: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这样的道理,因为六字名号具足这样的功能、有这样的一种含义,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
总之,善导大师是把六字名号解释为信愿行都圆满。“南无”两个字就有“信”,“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这个叫“信愿行”。
而且,这个信愿行不是我们凡夫浅显的修持功夫的信愿行,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就是阿弥陀佛名号里面所圆满具足的信愿行,成为我们的信愿行。这个是一切功德已经圆满了。
所谓的“功德资粮”、“信愿行三资粮”,在哪里呢?就其根本来讲,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这六个字就是信愿行。
【总结六字名义三段文】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段文,哪三段文呢?
第一段就是《往生论》所讲的:
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个是天亲菩萨所说的。从天亲菩萨到昙鸾大师、到善导大师,法义上是一脉相承。
“彼如来”是光明智慧相,彼如来的名号,有祂的含义。能够按照彼如来光明智相来称名,叫做“如实修行”,能够按照彼如来名号本身具足的含义来称名,叫做“如实修行”。善导大师对“彼如来光明智相”和“彼如来名义”作了解释。
第二段文就是解释“彼如来光明智相”(在《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的四百八十二页),他说: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相和智慧相。如果我们不知道,说:“哎呀,阿弥陀佛光明很大、很大、很大……”很大,跟自己没有关系,那个就是在口头上讲的,没有落实下来。
“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我不舍,我念佛,祂摄取我不舍”,这样念佛,这样叫“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这个是“如实修行相应”,决定往生,得真实功德。
“彼如来名义”,名号所包含的含义,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信愿行”,解释为“愿行具足,必得往生”:
“南无”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以什么道理呢?因为六个字里边包含了信愿行的缘故,所以你念佛必得往生。不是因为你自己能修行、有功夫,能够诵经开智慧,不是因为这些。“以”是因为,因为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本身就是归命、发愿回向,就是其行,所以我们必得往生。
【从佛的方向考虑必生的道理】
这样的解释有几点:
第一点,它不落在众生这一边,就是从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本身(法体),祂具足这样的功能,才使得我们必然往生。这样就让我们能够“一向专念”,心中从佛的那个方向来考虑我们必生的道理,不在这一边捉摸。这个就是“一向专念”。
【佛的信愿行成为我们的信愿行】
同时,佛的信愿行,来到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的信愿行。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我们的信;阿弥陀佛愿意让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去往生,这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用祂六字名号的万德万行、名号功德布施给我们,我们接受弥陀名号的功德去往生,那么佛的行就成为我们的行。所以,“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愿行具足、信行一体】
如果从教理上面来讲,这六个字的解释又可以分成两种:一个叫做“愿行具足”,一个叫做“信行一体”。
“愿行具足”,就是前面说过的:有愿有行,这样一定能达到目标;唯愿无行,你只是空愿,没有行,不能到达目标。
但是念佛,“南无”是“发愿回向”,这个就是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这个有愿有行,愿行具足了,必得往生。不像“别时意”所讲的,“你只是空愿,没有行”,不是。不仅有行,而且是大行、是佛行,所以,“愿行具足”。
如果以刚才溺水的比喻来讲:我们掉到水里边,想活命、想被救,这是我们的愿;如果没有船来救我们,我们还不能活命。有船来搭救我们,我们上了这个船,我们就有行,这样就可以被救了。
第二叫做“信行一体”。这也是净土宗的一个名词。“信”就是信心的信;“行”是行持的行。信和行是不分开的,是一体的。
我在这里讲,下面大家都在很认真地听。只要是眼睛瞪的很大、听的很仔细的,就说明你就听懂了。本来这些课程应当是给那些专门研究净土教理的人,如果说你听到这里:“哎呀,翻来覆去都是讲念佛往生,我休息一会儿。”也可以,我们暂时放一点小假,也可以。觉得“名词太多,不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因为我们净土宗说到底,如同法然上人所讲的:“净土宗无甚深义”,念佛没有什么甚深的道理;“念佛之人”,不论何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你知道这一点,你就算毕业了、合格了。我们在这里讲,是从教理的基础上来说明它。大家这节课,是各人随着自己能听闻多少。
“信行一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所信的,正是我们所行的:信的内容是信什么呢?是信称念弥陀名号本身这个行持。有了这样的信,就自然流露出念念称名,就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体”。
有的人就说:“哎呀,我相信就可以了。我相信阿弥陀佛就行了,念不念佛无所谓。”这样他信的内容跟这个不一样。
信是信什么呢?就是信念佛必生!信了,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了。
结果他信跟行分开,以为说“我信了,不用念佛也可以往生”,就好像我们所说的,相信吃这个地瓜能饱。那你不吃地瓜,还是不能饱。
所以,不是一个空头的观念,这个叫做“一体”。
【佛牌的故事:名即法、名即体】
我手上有一个好东西,有一个真正的好东西,无价之宝、摩尼宝珠。想不想看一看?
(“想。”)
想看看,眼睛准备好,不要给晃住了。
我手上有一个佛牌。后面很多人脑袋翘起来了。这是一个铜制、镀金的金牌,镀金的一个小牌,挂坠、挂件,可以戴这里,很庄严的(不过暂时我只有一个),这上面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大家一鼓掌,我就知道大家都想要了。
就这一个,给谁呢?我们正在请人家寄来两千枚,如果到了的时候,每人都有了。发奖品大家都很高兴。其实刚才讲了半天,都是在发奖品,都没鼓掌。
这个确实做得非常庄严,正反两面都是六字名号。
我拿这个出来,是要通过几件事例来说明我们六字名号本身“名即法”、“名即体”,它本身就具足这种功能。
我们很多佛教徒就经常问师父说:“佛像要不要开光?什么东西……是不是不开光就不灵?”我想来讲一个例子:
这事发生在我们弘愿寺附近,离我们弘愿寺大概十几里。有一个村子叫莲洲村,我妹妹就嫁在这个村上。可以讲:我这是实地采访。她丈夫有一个小舅母,他小舅母这个人身高力大,性格粗犷、凶悍,干什么职业呢?杀猪。夫妻都作这个职业,虽然夫妻都做,以她这个女的为主。力气可以讲是很大了,不管再大的肥猪,只要给她把这个猪尾巴拽住了,薅(hao)住之后,再大的猪也跑不掉,拽住之后,可以把腿一提,就提起来了。力气很大。家里盖房子,工人挑水泥,下面工人没有来,上面等不及,要用的时候,她自己就一边能夹一包水泥(二百斤哦),一边一包(回去你试试看)“嗯!”可以讲很健壮的一个人、很凶悍的一个人。
她杀猪,当然不信佛了,不仅不信佛,我妹妹在村上(她是信佛的)每天念佛,每天吃素,她的心里有点过不去,她就来讲:“谁像你,每天关在家里边,肉这么好吃,你怎么不吃肉啊?”她是杀猪的嘛!心想:都吃素,我卖给谁呀?“这么傻!”就在那里风言风语:“信什么佛?相信什么因果报应?还不吃肉……”当然了,遇到她不明理,也不好多讲了,所以我妹妹也不多讲话。
慢慢地时间就到了,怎么时间到了呢?她得了病。杀猪这个职业当然不好,当她年轻力壮的时侯,感受不出来。到年老了,五十来岁,得了一种病,这个病是全身浮肿、乏力,每周要到医院去一趟,去一趟就是用针管把体内的水抽出来,只要抽出来之后,就跟常人一样,就恢复了,每抽一针要花几百块钱。她甚至有的时侯连水都不敢喝,连水果都不敢吃,因为一喝水、一吃水果就慢慢肿起来,所以嘴唇总是干焦的,很痛苦。
到这个时候(所以“好汉也怕病来磨”),当时的英雄气概就没有了,还要到处去求医,医院治不好,就开始求邪道、问神,问神问鬼也解决不了问题。
这个时候,她就开始来找我妹妹了:“哎呀,不好意思!”(肯定不好意思了,当初说人家信佛、诽谤人家了)“你看,你哥哥是出家法师,你能不能带我去见一见你哥哥。出家法师可能有点法力,我的身体太差。”
我们学佛的人都很慈悲,说:“好啊!”
她说:“我也想归依。”──她也知道归依了!
“好啊!”就带她来了。
到了我们寺院,因为我也到我妹妹家去过,我也知道有这么个“名人”,她在当地是“名人”──当然是名人了,力气也大,还喜欢吵嘴,全村上下没有一个不怕她(没有一个不怕她,不是她怕人家),只要吵得不好,有什么意见,就把杀猪刀一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宗法师被逐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