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金世元元讲痛风

疾病调理:
当前位置: >
养生堂视频和笔记:金世元,翟胜利讲人参,林下参,百草传奇
本页提供播出的北京卫视(BTV)养生堂节目视频在线观看和重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金世元,翟胜利,主题是百草传奇话人参(1),主要介绍人参的功效,人参的特点,野生人参的典型特征,林下参和野山参的区别,炖人参的方法等内容,本页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笔记)。
金世元,中华中医学会终身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首都国医名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
翟胜利,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药师,金世元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非处方药遴选专家。
金世元,人称&国药大师&。有人说,金老有一双火眼金睛,药材往金老面前一放,金老就靠一双眼睛就能分辨出药材的名字、产地、优劣,所以,业内人都叫金老&活药典&。
金老从事中药事业72年,2008年获&首都国医名师&称号,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金老携弟子翟胜利做客《养生堂》,解开国药的秘密。
人参是我国非常名贵的药材之一。它对人体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对于很多虚弱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堪称补益类的代表药物,因此它享有&中药之王&的称号。
金老说目前市场上野山参几乎没有了,大部分买的是种植的人参。
有一首打油诗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野生人参的典型特征:星点芦细毛毛J,人字菱形短鸡腿,深兜纹粗锦缎皮,龙缠须上缀珍珠,健壮小巧芦须长,轻如海绵纯山参。这首诗总结了野山参的8个部位特点,也是以这8个部位区分纯山参和园参和其他人参:芦和J、体和腿、皮和纹、须和点。
野山参的芦一般分三节:马牙芦、堆花芦、圆芦;
腿是短鸡腿,而且最好的是两腿分开;
皮是像锦缎一样;
纹深、密、多为最佳。
体积轻的像海绵,并不是越重越好。
由于野山参很难找到,目前市场上最接近野山参的是林下参。
林下参是半家种半野生的。它的种子跟野山参的不一样,野山参是野生的种子,林下参是人工栽培的种子。但是它的生长环境跟野山参一样,就是把栽培的种子移植到深山密林中,不能随便动它,任其生长,一般生长20年才能采挖,所以林下参的产量也很少。
林下参也有芦和J、体和腿、皮和纹、须和点,不过这8个部位长得不规矩,比如它的芦一般很短,而且只有两个芦,不到20年人参不可能有园芦;腿是并着长的,拧着长的;须根很多。
林下参跟人参功效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家里如果有林下参,服用方法一般是取适量参片含服;一种是将其粉碎装胶囊;还有一种常见的服用方法是将人参做成汤。
金老提醒大家,炖人参不能像炖萝卜一样,应该先找一个碗,将碗里放适量水,放入人参;锅中倒入适量水,隔水炖。炖熟后喝参碗中的水。
养生堂视频和笔记:金世元,翟胜利讲人参,林下参,百草传奇
上一篇: 下一篇:
扩展阅读:
本文地址:
[ 养生堂视频 ]栏目最多关注
您可能会喜欢看:开讲啦丨国医大师金世元:中医药行业必须要讲“德”
我的图书馆
开讲啦丨国医大师金世元:中医药行业必须要讲“德”
《开讲啦》“传承·创新”系列特别节目,邀请不同行业体现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嘉宾代表,讲述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1月30日,91岁的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金世元开讲,以下为演讲实录。半夏贝母中医药的魅力在哪里?演讲者:金世元当归 郁金柴胡 黄连首先向大家问好!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我们中医药人的一件大喜事。对于我们中医药发展有了明确的指示。它怎么说的呢?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为了人民健康立的这法,大家一定要知道它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继承什么?继承它的文化,继承它的精神,继承它的质量。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发展,在保证质量上进行创新,我认为是这样。通过这法以后,我们中医药今后更有发展了。我现在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我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中医中药是我热爱的事业。我在学徒期间,老师傅总说这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工作期间,你是个中药工作人员,无论做炮制,或者做制剂的时候,你没当着顾客的面。“存心有天知”,就是你做好做坏,认真和不认真。我认为徳是立身之本,我们一切行为、工作都离不开徳。我记得同仁堂有一个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然说是繁琐,该怎么做怎么做。“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更明确了,牛黄贵,配安宫牛黄丸的时候,应该搁二两,你搁了一两,那你是减了物力了。安宫牛黄丸是干什么的?抢救的,治疗高烧不退,是挽救生命的。我们中药工作面对的是什么?不是一般群众,不是副食商店百货公司,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人吃药并不是只解决痛苦,而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的,必须得有德。我认为这行是受人尊敬的,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要改行的念头。我选择了这项工作,就笃志意坚。我十四岁学徒,中药业里的学徒是挺艰苦的,一年十二个月都是要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我举个例子,炒药是用铁锅炒,我又个矮,炒药的时候,要在灶台边给我垫两块砖,我再使用那大铲和弄,还得掌握火候。这锅用什么烧呢?用柴火烧,不用煤。柴火从哪来呢?就是来药的时候的那席包,无论席包、荆条包、竹包,得多热啊!夏天出那汗就甭说了!特别炒炮姜碳,把生姜搁在里头,立刻连呛带热就出汗,由脊梁上往下流黄水,炒着炮姜到最后得炒黑了,再出汗就是黑水了。除了热,还不断有事故,手烫了、脚烫了,那都不当回事。有一次我焯杏仁,大概没掌握好,锅里的开水洒在我腿上了,赶紧把裤子脱了一瞧,都是燎泡,怎么办?照样干!工作当中,劳累固然有,但是也有机遇。在我们学徒的那年,北京市卫生局举办一个中药讲习所,所长是北京四大名医汪逢春。但是有些内容我是真不理解,不理解我也得学,我也得背,这是我一次学习的机会,把我的医学底子砸得很深。学习四年了,这么长时间,按说我得挣俩钱了吧?还不行,一月的工资买不了一双鞋。因此我就辞职,又找了一个专门搞代客买卖,专门搞原料药材的工作。在这期间,我又有个学习机会,北京市中医预备会学习班成立了。这次学习,把我过去学的那些不理解的东西,我都理解了。1956年公私合营,叫全北京市的中药行业人员一起都来,北京市一共三千六百人,三千六百人要六个干部,其中有我。这期间,北京市举办了一个中医人员大考,我说这是个好机会,我有这底子。我到考场时本来就晚了,到那一瞧,人怎么都没有了?都考完走了?我一打听,说都不会。题都写在板书上,两个钟头答八道题。我今天还记得五道,我记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何谓四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何药组成?水肿胀满凶恶之症是什么?这我都念过呀,这“水肿胀满凶恶之症”好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肿起四肢后入腹,利旋满肿腹筋青,唇黑脐突阴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我就把这个原文给答上了。后来通知我考上了,问我是不是去医院?我们的经理当时就告诉我,你可走不了,懂医懂药的我这没人。我当时根据工作需要,不走就不走。我搞中药也是我的基本功,留下来后就成立了一个研究室,让我管药品质量,就是药监科的前身。既然管质量,我就得到必要的地方、常用药材的地方跑跑。可以说,由北部的寒冷黑龙江到南部的四季常青海南岛,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沿海,我都去过,我到全国各省深入产地,深入药农。后来药材公司和北京市卫生局要成立学校,就将我调到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我哪懂教学呀!买点黄连、买点人参我倒懂,这个我不懂。不懂也得去。既没教学计划,也没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我就跟三个老药工一起去了。我写了一本专著《中成药合理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中成药,很多的中医不太清楚,特别是西医更不清楚。我就利用我这点医学知识写了这本书。十多年的教学,我培养过一千二百个学生。为了北京市中药业缺人的问题,卫校做过贡献。我八十一岁退休,工作七十七年,我自己也受益很大。我现在没有一天不学习,这还学习不过来呢。躺那儿睡觉,突然间想起来了,这个我不清楚,赶紧起来写个条儿,我明天好学习这段儿。中医中药是一个理论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都蕴含着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谢谢大家!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TA的最新馆藏从金世元老师养生堂讲人参的感想
今天下午六点,饭前闲暇无事,偶然间看到北京市国药大师金世元做客养生堂,在讲百草之王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人参、、)之一。《神农本草经》中就认为,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轻身延年”。
&&&《神农本草经》又称人参为“园参”。目前栽培者为“园参”,人工种植的人参一般育种3年,移植3年,而且需要移植2次,共需要9年,可见需要时间之长,生长之缓慢;野生者为“山参”;播种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又称“”,习称“籽海”。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其须,称为参须,补益力量较弱;鲜根以针扎孔,用糖水浸后晒干,称“糖参”,临床使用较少;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色暗红。功效:温补,类似附子。: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用沸水烫煮片刻,然后晒干。功效:性温和,多用于炖汤。参须有红参须、白参须、生晒参须等。
好人参要芦长、身长、腿长,而且身体不胖不瘦,身体匀称,质地结实。看人参主要看芦,芦就是在人参的最上部,长出地面的部分,芦头犹如树的年轮,几个芦头就是几年生的人参,这是听金老说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它与三七、西洋参等著名药用植物是近亲。野生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它怕热、怕旱怕晒,要求土壤疏松、肥沃、空气湿润凉爽,所以多生长在长白山海拔500~1000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里。每年七八月正是人参开花季节,紫白色的花朵结出鲜红色的浆果,十分引人喜爱。由于人参生长隐蔽,极难找到,因为人参花在下雨打雷天会发出闪光,找参人凭此光可以找到人参。野山参在深山里生长很慢,60~100年的山参,其根往镑也只有几十克重。1989年,抚松县农民在长白山采到一棵“参王”重305克,估计已在地下生长了500年。这棵“参王”是我国目前采到的最大的山参,已作为"国宝"被国家收购保存。
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习称脖芦,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支根多为2
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该须根称“珍珠须”。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习称“枣核艼”。总体特点可归为: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
&野山参有一下特征:
(1)须:长条须,老而韧,清疏而长,其上缀有小米粒状的小疙瘩称之谓"珍珠点"。色白而嫩脆(俗称水须)者,则不是纯野山参。
  (2)芦:芦较长,分为二节芦、三节芦、线芦、雁脖芦。
  (3)皮:老皮,黄褐色,质地紧密有光泽。皮嫩而白者,则不是纯山参。
  (4)纹:在毛根上端肩膀头处,有细密而深的螺丝状横纹。横纹粗糙,浮浅而不连贯者则不是纯山参。 
  (5)体:系指毛根
从人参的产地来分,可分为: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朝鲜人参(又名高丽参,别直参),以及产于美国的西洋参。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其次,为生晒参须,作用类似生晒参,但较弱。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又可,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临床上较为常用。
  糖参(白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鲜根用沸水烫煮片刻,排针扎孔,再浸糖汁中,然后晒干。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益肺,多用于保健用,例如煲汤、炖肉。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功效温补、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类似附子,由于急救。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为人参的珍品。
& 从红参、生晒参或白参中共分离出30余种(可以分为三组,即齐墩果酸组、原人参二醇组和原组),分别称为人参皂甙(Ginsenoside) -RX。
人参茎叶的皂甙成分,基本上和根一致。参须、参芽、参叶、参花、参果等的总皂甙含量,比根还高,值得进一步利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国医大师金世元在我校作《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讲座
国医大师金世元在我校作《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讲座
阅读次数:
  3月10日下午,由我校和北京市东城区卫计委工委主办,崔述生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承办的名医系列讲座在我校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国医大师、国药泰斗金世元先生带来题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以地黄系列中成药为例》的精彩讲座。我校副校长谷晓红出席了活动。我校教务处处长闫永红,北京市东城区卫计委主任林杉、副书记张家惠、副主任冯巧云及东城辖区各院领导列席。我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东城区卫计委工委书记贾红梅主持。
  谷晓红副校长首先致辞。她对前来传经送宝的国医大师金老表示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她希望前来参加活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能够珍惜此次与国医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收获本次讲座的专业知识,还能从情感上感受中医药知识的独特魅力,从而为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而更加努力。
  讲座开始,金老首先介绍了自己从一名小学徒成长为一名从医77年国医大师的经历,鼓励在座的每一名中医人抓住机遇,借国家的扶持之力学好中医,发展中医药事业。随后,他从六味地黄丸的起源讲起,结合北京市作为太医院传承之所的独特用药特点,从中药学专家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地黄系列中成药的应用方法。
  此次讲座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国医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听众们受益匪浅,并称此次活动为中医药精神的盛宴。金老的讲座不仅从专业知识上提高了大家对地黄系列中成药的认知,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地黄系列中成药的运用方法,更从情感上使他们感受到了国医大师的精神所在。讲座不仅提供了我校学生与国医大师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也对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务处)
版权所有(C)北京中医药大学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编:100029 | http://www.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世元国药大师谈去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