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踏步自行车车压金可以退吗

郭台铭投资大陆“摩拜单车” 优步退出台湾市场
15:47:54来源:海外网
字号:大中小
鸿海集团掌门人郭台铭“摩拜”了,几乎同一时间,“优步”宣布2月10日退出市场。公用自行车“摩拜”和网约车公司“优步”,都堪称共享经济的代表。不想,大陆的“摩拜”受到台湾知名企业家青睐,投资入股参与其中;“优步”在台湾成立4年、运营1500万人次,却被处巨额罚单被迫出局。两种态度截然不同,耐人寻味。或许个案不足以说明什么,但台湾当局与台湾企业家存在认知差距倒也不是新鲜事。远的不说,今年春节期间在台湾海基会举办的台商联谊会上,仍有台商恳切呼吁“应尽快审议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寄希望于条例通过后可以重启两岸服贸协议。不管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如何答复,实际上台“经济部”去年就裁撤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小组,台湾媒体直言“服货贸走入历史”了。企业家与台湾当局立足点不同,存在认知偏差难免。不过,无论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地区的领导者,同样需要审时度势。优秀企业家更会有清醒的自知,明白世界不会因你而变,你只能随着世界而变。他们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顺势而行,应势而动。这正是郭台铭看好“摩拜”的原因所在,他看到的是“摩拜”代表的新趋势。而台湾当局是如何应势而动的呢?放弃ECFA,拒绝与一水之隔、蓬勃发展的大陆合作;舍近求远,积极争取加入未来飘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半年前更强力推动“新南向”政策,押宝在尚不成熟的东南亚市场。结果,TPP因美国退出面临无疾而终的命运,“新南向”政策更是钱投了不少,始终看不到起色。从台湾当局对企业界的回应看,并不仅仅是审时度势能力不足,判断失误。他们一再承诺要“维持两岸现状”,表示将优先处理“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显然明了两岸经济合作对台湾的重要性。但向来靠两岸关系紧张渔利的民进党,只要怀了一党一己之私,就很难客观看待两岸关系,很难从台湾前途命运出发,作出真正有利于台湾人民福祉的决策。这也正是企业家看清什么样的两岸政策对台湾有利,台湾当局却背道而行的原因所在。结果是可以想见的。企业家自会寻找出路,纵横四海。台湾向来不乏优秀的企业家,近一段时间,鸿海、台积电、台塑等大企业纷纷传出境外投资建厂的消息。可怜的是台湾老百姓,他们只能在台湾当局固步自封的政策下坐困愁城。(木鸣)《人民日报海外版》(日 第04版)原标题:郭台铭为何跟“摩拜”结拜?(看台絮语)
责编:郝伟凡、姜舒译日,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交易达成,合并后的新公司估值达350亿美元。这对冤家在中国砸了数十亿美元打了整整三年,为何突然重归于好?对市场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Uber首席执行官表示,只有实现盈利,才能支撑对中国城市、乘客和司机的持续服务。
&&早前,一位同时是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用户的司机戏称,“滴滴和优步早晚要合并,因为柳青(滴滴出行总裁)、柳甄(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是姐妹,打来打去,其实都是一家人”。如今,玩笑话成了真。只不过,这场并购背后更大的助推力量其实是资本。记者梳理发现,两家公司都历经过数次融资,背后起码已经站着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中国人寿等四家共同投资方。
&&8月1日,一位参与了本次滴滴出行、优步中国并购案的并购人士告诉记者,“在资本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
滴滴、优步为何合并?
&&&&“滴滴和Uber大约融资了200亿美元,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但他们不能这样打下去,应该在达到300亿美元之前停火。”参与了滴滴数轮融资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这样对《华尔街日报》描述双方的竞争。
&&&&根据第三方机构DowJonesVentureSource的统计数据显示,Uber估值为680亿美元,累计融资129亿美元;优步中国估值82亿美元,累计融资12亿美元;滴滴估值280亿美元,累计融资85亿美元。
&&&&上个月,双方还因新一轮融资进展频繁进入公众视线。
&&&&北京时间6月2日,Uber宣布获得来自沙特公共基金的35亿美元投资,属于G轮融资的一部分。Uber当时透露,其最新轮融资已累计达60亿美元,该笔资金将用于支持Uber在包括中国等地的全球业务增长。
&&&&1、网约车新政成催化剂
&&&&上周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网约车合法地位,为滴滴与优步等进一步扩张业务铺平道路。网约车合法后,满足条件的私家车可按一定程序转为网约车,从事专车运营。此外,鼓励私人小客车合乘。新政于11月1日起实施。
&&&&2、结束烧钱大战
&&&&自从滴滴和快的去年2月合并后,滴滴出行就成为优步中国市场“金钱大战”的唯一对手。优步和滴滴为争夺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大把烧钱。两家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都向消费者和司机提供激励措施。优步称,公司每年至少花费10亿美元来扩张中国区业务。优步首席执行官拉维斯·卡拉尼克曾透露,2015年优步在中国亏损了10亿美元,而滴滴则补贴了约40亿美元。不过这一数据被滴滴方面否认。
&&&&3、投资方推动
&&&&目前,优步中国和滴滴出行均未上市,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双方的投资人名单中都有中国人寿、环球老虎基金和高瓴资本的名字,从合并的角度来讲难度较低。知情人士透露,老虎基金和高瓴资本在此次合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为优步IPO清除障碍
&&&&CNBC援引分析师表示,优步CEOKalanick一直积极的表示,优步并不计划在近期上市。但当优步真的要上市的那一天,将中国“烧钱”的业务剥离,可能增强优步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5、滴滴的国际化计划
&&&&优步的一小部分股权。CNBC指出,分析师们预计,优步目前的估值大约为625亿美元。
&&&&拥有优步的股份将帮助滴滴获得海外市场的敞口。今年早些时候,滴滴曾与优步在美国的竞争对手Lyft合作,让中国用户使用滴滴在美国享受Lyft的服务。
对市场影响:几家欢喜几家愁
&&&&分析下哪些公司从这起收购中获益。日,优步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Kalanick)对外宣布,Uber中国已经完成了B轮融资。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包括中信证券、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海航集团以及广汽集团等。其中,海航是最大股东。
&&&&除了这五家公司之外,还有百度、万科、民生银行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其中百度公司参与了中国优步的A轮和B轮的融资,Uber获得中国投资者近20亿美元的投资。
&&&&不过,很多投资者很低调,这份名单并不是最完整的。总之,这些股东对Uber中国今天的局面绝对起到了关键作用,毕竟,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他们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打长期的补贴战,及时止损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根据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CNIT-Research发布的《2016年Q1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专车市场整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滴滴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位居第一,Uber、易到则分别以7.8%、3.3%位列二、三位。
&&&&如今市场份额位居前两位的滴滴和优步合并,对后面的专车公司影响几何。
&&&&张旭表示,对于其它专车平台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并倒逼竞品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增加用户体量和提升现有活跃用户粘性。
&&&&在上述背景下,易到方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滴滴和优步的合并标志着出行行业格局进入新的阶段,战场上只剩下滴滴优步和易到两家......
&&&&滴滴收购Uber中国,最直接的效果是双方将停止在中低端市场上实行大规模的补贴,这意味着不论是司机端和乘客端都将失去过去两年来的“竞争红利”。虽然滴滴和Uber在今年以来已经大幅降低了供需两端的补贴,不过一旦取消补贴,原本被刺激出来的需求将会如潮水般退去,而且司机端的运力也难以保证。多位滴滴和Uber的司机都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乘客端收取的车资仅仅能覆盖油费和车辆损耗,盈利全来自专车平台的补贴。可以预见的是,双方合并将造成专车市场规模的短期萎缩。
&&&&“如果滴滴和Uber真的合并,那么这和垄断又有什么区别?”多位滴滴司机如此反问记者。
&&&&据记者了解,由于新公司的市场份额将极有可能超过九成,目前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交易还需......
&&&& 8月1日下午4时许,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资产并在中国大陆运营。由此,在国内市场,滴滴清除掉了优步中国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结束与优步中国的战争之后,新的滴滴估值超过300亿美元,达到近350亿美元。
&&&&这也意味着,对于刚刚拉起大幕的出行分享经济而言,或将迅速进入垄断及高度寡头局面。“本次收购之后,由于将形成行业高度寡头垄断,无论神州专车或易到用车,其背后的投资方可能都无心恋战了。”知名互联网学者、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而对于用户而言,这无疑不是一件好事。”
&&&& 根据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6年Q1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对消费者影响:打车费要上涨?
&&&&此次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对普通打车用户将产生什么影响呢?打车费会不会上涨?滴滴方面1日晚间表示,移动出行市场仍然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一些竞争对手的补贴力度还很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针对乘客的红包补贴和司机的奖励将继续发放。
&&&&不过,交通专家徐康明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网约车价格上涨不可避免。”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后,市场进一步高度集中,预计未来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对乘客的补贴将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另外,徐康明和李易都提到了“两侧补贴消失”的情况,他们认为,长远看,不单是乘客端补贴将消失,未来网约车平台对驾驶员补贴也会消失。
本期责编:郑娟璇
才山丹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共享单车靠什么赚钱 靠租金靠押金还是坐等被收购?
  浙江在线3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杰)短短一年光景,互联网创业领域又多出了两只独角兽——ofo、摩拜。同时,更多新生的共享单车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共享单车的热闹场景,让人们开始追问这种互联网新业态的盈利模式。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共享单车的平台负责人似乎没能给出明确的回答。  互联网外衣,让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疑云丛生。一些猜想也随之而来:这些“小黄车”“小白车”“小蓝车”靠租金?靠押金?还是在坐等做大了以后被收购……  猜想一  靠租金能回本吗?  在所有关于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的猜想中,租金模式往往是首先被探讨的,却也是最受质疑的。谁也难以相信:这些动辄估值百亿的平台,真的是在靠着租金,赚着“毛毛钱”。  “这种盈利模式完全是可能的。”面对租金模式之问,“骑呗单车”资深总监简文成的回答斩钉截铁。  他告诉记者,目前“骑呗”在杭州市场投放了两款共享单车共1.1万辆,一款是机械锁的,一款是智能锁的。“以机械锁车为例,毛估估,只要三到四个月就能收回成本,接下来就都是利润。”  简文成是这样算的:“骑呗”目前每辆单车的日客单量大概是3笔,也就是说,每辆车每天平均有3个人骑。按每次1元来计费,一辆车每月的租金收入就是90元。  “当然,我们还得把一些运营成本扣掉。”简文成试图进一步打消记者的疑虑,继续给记者算账。车辆运行离不开运维师傅,他们每天都在巡街,维护那些故障车辆。“骑呗”如今有10个运维师傅,平均下来,每人负责维护1100辆车。每个运维师傅的月工资三四千元,由此又得出,每辆车每月运维成本约3.5元。  这便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90元(租金)—3.5元(运维成本)= 86.5元(毛利)。  现在,几大共享单车平台的一辆机械锁单车造价约300元,加上车辆投放时的物流成本约5元。用利润一除,结果显而易见:不过三四个月光景,单车成本就能收回!  或许有人会问,怎么没提损毁率?简文成说,因为投放时间尚短,他们的车辆还很新,损毁的比例不高。去年11月,“骑呗”开始向市场投放单车,目前损毁率大概在5%至10%之间。即便只有九成单车正常运营,所有机械锁单车的成本依然能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收回。  听着挺让人心动!不过,在共享单车领域,造价低廉的机械锁单车正逐渐被取代。越来越多的单车采用了智能锁,且车胎都是更贵的实心橡胶胎,车架造价也在提升。这种智能锁单车造价远远高于机械锁车,目前每辆车的成本约1000元。  如果这时仍沿用上述算法,其他因素都不变,成本收回的周期就会延长到一年。更重要的是,随着车辆投放时间拉长,损毁率也将大幅攀升。“至于它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目前谁也说不清。”业内人士表示,一般平台可接受的最高损毁率在20%多,一旦超过太多,智能锁单车想要盈利就很难了。  一边,机械锁车能轻松盈利;一边,智能锁单车却成本高昂,盈利模式模糊。然而,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平台却选择了后者。就连一向以机械锁车为傲的ofo在今年1月也正式发布了智能锁单车。  或许,在诞生之初,共享单车的互联网基因就注定了:这不是一个甘心一毛一毛赚钱的“小子”。  没有智能锁,共享单车就难以全面地收集用户短途出行积累的大数据。这样的缺陷尤其致命:没了数据积累,拿什么去开启投资人的想象空间;没有资本,又拿什么去迅速扩张,占领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锁或将是单车互联网化的核心设施。有了它,单车经济的商业模式似乎才具备了“数据入口”和“闭环”。于是,有人戏谑地说:没有智能锁的单车经济无异于“裸泳”。  赢得资本,快速扩张,才是共享单车平台笑到最后的法宝。至于,租金模式能不能盈利,先放放再说吧!  猜想二  指望押金“利滚利”?  随着共享单车走红,另一种声音越来越有市场:共享单车平台就像是一家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靠着数额不菲的押金、充值款生利,就能赚得钵满盆满。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来由。目前,共享单车平台普遍收取押金,数额在99元至299元不等。以摩拜单车为例,每辆单车押金299元,按一辆车平均10个人注册来算(事实上,这个数字可能更高),那便是近3000元。于是,有人测算,仅市场上占有率较大的两家共享单车平台,沉淀押金就高达近40亿元。  这可能不只是“吃瓜群众”的臆想。就连一位刚涉足共享单车领域的企业负责人也这样告诉记者:若是以为共享单车是重资产,那便错了。  “你想想,一辆单车成本最多千把块,可收回来的押金、充值款一定不少于这个数。”他直言不讳地说,这笔钱固然是在银行的第三方监管之下,可有了它,难道还怕从其他渠道贷不到款?即便不拿去做投资,在急速扩张的阶段,这笔钱也能助平台一臂之力。  然而,在“骑呗单车”方面看来,这纯粹一家之言。“对于绝大多数共享单车平台而言,靠押金来‘钱生钱’从来就不是一种商业模式。”简文成说,固然资本壁垒是许多共享单车平台发展的重大瓶颈,可如果利用押金去急速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  “至少,我们‘骑呗’从来没这么做过,也没这么打算过。”简文成说,目前“骑呗”每辆单车的注册用户约15人,若是全部收取押金,每辆单车的押金会高达3000元。  可事实上,早在日,“骑呗”就与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凡是芝麻信用分值满750分的用户就无需缴纳押金。现在,“骑呗”在杭州的用户有八成是免押金的。“如果我们指着押金赚钱,当初就不会选择用芝麻信用。”  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平台之间的竞争是在多个维度上开展,各家的行动也越来越趋同。一旦一家推出信用模式,其他的共享单车必然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简文成的话也正逐渐成为现实——  在“骑呗”之后,日,“永安行”也与芝麻信用合作在京沪等城市推出“免押金扫码租车”服务,芝麻信用评分600以上可免押金。  日,ofo与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在上海地区推出芝麻信用分免押金政策。上海用户凡是芝麻信用分值满650分,就能免押金。  事实上,共享单车还在上演着新一轮的“补贴大战”。虽然和当初“滴滴”“优步”的补贴大战比起来,单车之争有点小打小闹。可事实上,的确越来越多的平台在进行着“充值返现战”“周末免费战”。充值的关键,还是在于平台想要黏附住更多用户,而非借此盈利。  猜想三  等着资本来收购?  这两天,杭州“驿和行”负责人王国阳正摩拳擦掌。他也准备杀入共享单车这片红海闯一闯。  说来也怪,其实王国阳早在2015年11月便已研发出了第一款共享单车,当时还在余杭办了一场发布会。之后,因为资金问题,他的创业项目一拖再拖,眼睁睁地看着摩拜火了,又看着ofo也火了。  现如今,王国阳却突然表示,自己将在4月向杭州的一些高校投放他的第一批IBSplus共享单车。对于盈利模式,他似乎想得更洒脱,“既不靠租金,也不收押金”。王国阳说,他的共享单车专门针对大学生,所以采用“0押金0租金”的模式。他希望,通过单车的车身广告等其他形式盈利。  对于王国阳的构想,简文成认为,依靠单车广告盈利,此路不通。在这方面,杭州公共自行车已有尝试,效果并不理想。  “即便将车身广告价格降到很低,对广告商的吸引仍然有限。”他说,更重要的是,一旦车身上加了广告,外观变难看,用户体验大幅降低,难免会“掉粉”,最终得不偿失。  在与多位共享单车创业者的讨论中,他们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宁愿希望等来互联网经济的爆发式发展。  “或许眼下讨论这个还为时过早。”有业内人士说,对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来说,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才是制胜之道。  过去的创业项目,为了获得用户往往不惜一掷千金,利诱“路人”变“用户”,再靠持续补贴培养使用习惯。而在共享单车领域,平台不必买流量,成千上万辆单车就是“流量入口”。把车往街上一丢,不用去做地推,就会有大量的用户主动注册。而且,几乎无需现金补贴,就能让用户绑定手机、绑定微信、提交身份证、缴押金、充值。要做的只是搞搞免费骑或是充值返现活动这样的“小把戏”。  这在过去,几乎是创业者想也不敢想的美事。在大数据时代,每一个用户的骑行,每一次骑行沉淀的数据本身或许就是财富。  或许正因此,共享单车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可依然有受到资本关注的理由。  记者注意到,即便不盈利,共享单车领域也早已杀成了红海,一、二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市场正趋于饱和。日前上海叫停了共享单车平台向上海城区投放更多共享单车。简文成表示,杭州这样的城市情况也很相似,他们眼下要做的就是努力扩张,投放尽可能多的单车。  要抢占市场,资本是一大壁垒。在摩拜和ofo这两只独角兽诞生之后,留给其他共享单车平台的机会已经不多。简文成说,居于第二、第三方阵的共享单车在获得资本青睐方面已处于劣势。  “但机会并不是没有。”他说,“骑呗”正调整策略,一方面专攻于区域性市场,目前主要就聚焦在杭州和合肥;另一方面,他们会选择一些垂直的领域去谋求发展,比如说体育、旅游等。  “别管盈利不盈利,先抢占市场再说。”“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榜样似乎就在眼前。
单车;共享;赚钱;平台;押金
责任编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步自行车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