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127中学学,数学老师王素还在学校吗

重庆师范大学校风 【范文十篇】
重庆师范大学校风
范文一:文档编号:
重庆师范大学
(蓝图VI设计内部资料)
一个优秀的VI设计是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现,是高度发展信息社会需要的,它可以使学校的面貌更加光彩照人,有利于学校建立良好的形象,并将学校形象能得到具体的视觉展示,从而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大学校园VI设计(LOGO)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将大学校园形象要素,包括各种深层的形象和表层形象内涵要素,通过标准化、统一化的视觉识别形象体系VI,展现给全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形成良好并且具鲜明个性特点的高校校园形象。VI使人们产生联想,并能感受到该学校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重庆师范大学校徽
重庆师范大学校名
范文二:重庆师范大学学年第一学期校历
重庆师范大学学年第二学期校历
大学城上课时间:
沙坪坝上课时间:
第一节08:30~09:15 第二节09:25~10:10 第三节10:30~11:15 第四节11:25~12:10 第五节14:30~15:15 第六节15:25~16:10
第一节08:00~08:45 第二节08:55~09:40 第三节10:00~10:45 第四节10:55~11:40 第五节14:30~15:15 第六节15:25~16:10 第七节16:30~17:15 第八节17:25~18:10 第九节19:30~20:15 第十节20:25~21:10
第七节16:30~17:15 第八节17:25~18:10 第九节19:30~20:15 第十节20:25~21:10
范文三:目
1登陆系统 ............................................................................................................................................... 2 1.1访问系统 ........................................................................................................................................ 2 1.1登录系统 ........................................................................................................................................ 2 2学生离校手续办理 ............................................................................................................................... 3 3离校手续审核 ....................................................................................................................................... 5 3.1离校人员审核 ................................................................................................................................ 5 3.1.1查询 ............................................................................................................................................. 5 3.1.2批量审核 ..................................................................................................................................... 6 3.1.3审核导入 ..................................................................................................................................... 7 3.1.4导出结果 ..................................................................................................................................... 7 3.2离校一卡通刷卡 ............................................................................................................................ 8 3.2.1审核 ............................................................................................................................................. 8 4离校归档查询 ....................................................................................................................................... 9 4.1查询 ................................................................................................................................................ 9 4.1导出结果 ........................................................................................................................................ 9
1.1访问系统
通过打开IE浏览器,在IE浏览器中输入离校系统的访问地址后,出现离校系统登录页面:
1.1登录系统
使用学号或教工号和统一身份认证登录密码登录系统,登录成功后,系统将进入离校系统的欢迎页面,如下图示:
? [附加说明]
不同用户登录后的显示菜单内容是不一样的,系统会根据不同人员及权限展现不同的菜单功能。
2学生离校手续办理
? [操作步骤]
登陆系统后,点击一级菜单“离校手续办理”,点击二级菜单“学生办理离校手续”菜单,就会出现如下图示:
这个页面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当前离校信息审核要走的审核流程及一个审核的状态。这里分为几个区域,展示了不同的离校信息。
第一块:审核部门信息,如:
这一块主要是展示了,离校人员需要经过离校审核的部门信息,主要有部门的名称、办公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事宜这些信息。
第二块:离校人员各个部门审核状态信息,如:
学生可以看到说明,审核状态有四种:未审核,审核不通过,审核通过,并且用了不同的符号来标示。图示中各个部门的审核状态都为未审核,这些部门审核之后,会显示审核状态的符号及审核意见。
第三块:各个部门之间的依赖关系,如:
图中有说明,并且会在“审核部门依赖关系”这一栏中告知。当前的图示中“学院”在
审核办理离校人员之前,“财务处”、“图书馆”、“后勤管理集团”、“学生处”这些部门先行办理。
第四块:个人信息的展示,如:
这里,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当前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不准予离校/准予离校)。
3离校手续审核
3.1离校人员审核
? [使用人员]
学生离校各部门审核人员
[功能说明]
离校人员审核是对需要离校的人员信息进行查询、审核、批量审核、导出、审核设置等一系列操作
? [操作步骤]
登陆系统后,点击一级菜单“离校手续办理”,点击二级菜单“离校人员审核”,在查询栏中选择必选的查询条件后,点击查询按钮,进行查询,查询界面如下:
? [输入格式]
在离校人员审核界面中,“选择批次名称”、“选择审核部”、“学生类别”等为必需的查询条件,其他为可选的查询条件。
? [输出结果]
系统将会根据查询条件中的信息,把符合条件的结果显示在界面中,如下图:
? [附加说明]
在离校人员审核界面中,点击“重置”按钮,将把选择栏信息置“空”或变为“请选择”。
3.1.2批量审核
[功能说明]
离校人员审核批量审核是对离校人员的信息进行批量审核功能。
? [操作步骤]
在离校人员审核查询结果页面上,通过复选框选择多个待审核或审核不通过的记录后,点击批量审核按钮,进行批量审核。
批量审核查询选择界面
批量审核意见填写界面
3.1.3审核导入
[功能说明]
通过Excel导入的方式,实现对离校人员的审核。
? [操作步骤]
在离校人员审核查询结果页面上,点击“审核导入”按钮,进入审核导入页面,选择导入的Excel文件,进行审核,审核导入界面如下图:
[输入格式]
在审核导入界面中,“选择审核状态”、“选择审核部门”、“选择Excel文件”为必需输入的信息。
3.1.4导出结果
[功能说明]
将查询的数据,导出为Excel格式的文件数据,进行保存。
? [操作步骤]
在离校人员审核查询结果页面上,点击“导出结果”按钮,将根据查询结果导出数据。
3.2离校一卡通刷卡
? [使用人员]
学生离校各部门审核人员
? [功能说明]
通过一卡通刷卡方式,实现快捷的离校人员审核功能。
? [操作步骤]
登陆系统后,点击一级菜单“离校一卡通刷卡”,点击二级菜单“离校一卡通刷卡”,点击三级菜单“离校一卡通刷卡”,在出现的刷卡页面上,设置好审核环节,并且将光标放置在学号查询条件输入框中,通过刷卡即可获取学生信息,进行办理。
? [输出结果]
在刷卡出现学生信息后,点击“审核通过”该离校人员通过审核,点击“审核不通过”该离校人员审核不通过
? [附加说明]
使用一卡通进行刷卡,电脑必需连接一卡通刷卡机,运行刷卡软件才能进行刷卡操作。
4离校归档查询
? [使用人员]
学生离校各部门审核人员。
[功能说明]
离校归档查询,主要负责对历史离校学生的办理结果进行查询。
? [操作步骤]
登陆系统后,点击一级菜单“离校归档查询”,点击二级菜单“离校归档查询”,在查询条件栏中,输入相应的数据信息,点击“查询”按钮,进行数据的检索操作,查询界面下图:
? [输出结果]
系统根据查询条件,将符合查询条件的结果显示在界面中
? [附加说明]
在界面中,点击“重置”按钮,将把选择栏信息置“空”或变为“请选择”
4.1导出结果
[功能说明]
根据查询结果,将离校归档数据导出的Excel,进行本地保存。
? [操作步骤]
在离校归档查询结果页面上,点击“导出结果”按钮,将数据导出到Excel,如果不选查询条件,默认为导出所有数据,导出结果如下图:
? [输出结果]
系统根据查询条件,将数据信息导出在界面或是在本地文件数据中。
? [附加说明]
点击“打开”按钮,将数据显示在界面中,点击“保存”按钮,将数据保存在本地将数据中,点击“取消”按钮,将取消本次操作。
范文四: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重庆师范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_中国政治制度史
适 用 专 业:_历史教育、考古与博物馆学
课 程 类 别:
制 定 时 间:
教 务 处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1996年制度,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
二、英文名:
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四、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
五、学分:2分
六、学时:30
七、课程概述:
本课程讲述中国从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到封建社会结束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纲,以具体的政治制度为目,详细地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解释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律令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国古代军事管理体制;人治社会中统治政治的基本特征;王位和皇位继承制度的确立方式及演变;宗室和后宫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从而揭示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
特征和演变规律。扩在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八、教学目的:
1、了解并熟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基本特征。
2、分析和掌握各项具体政治制度出现的时代因素、演变的历史过程、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和作用影响。
3、结合历史史实,认识各项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偶然性,从而解读不同政治制度的时代功能。
九、教学方法:
1、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讲解每个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
2、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既勾勒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
3、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各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三课时)
前封建时代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第四节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课时)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法家帝国——秦
第三节 王霸之道——两汉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三课时)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第三节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
第四节 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
第五节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六节 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第七节 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五课时)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第二节 三省门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第三节 科举制度
第四节 唐代的官吏作用考核制度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第六节 府兵制及其畸变
第七节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第八节 隋唐的司法制度
第九节 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一课时)
第一节 武化结构与秩序
第二节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
第三节 缺之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三课时)
第一节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二节 宋代的地方官制
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第四节 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
第五节 宋朝的兵制
草原帝国——金、元(三课时)
草原帝国(上)——金朝
第一节 金朝的政府特色
第二节 猛安谋克制度
草原帝国(下)——元朝
第一节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
第二节 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
第三节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
第四节 投下分封建度
第五节 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
第六节 元朝的兵制
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三课时) 绝对王权(上)——明朝
第一节 政治中枢的变迁
第二节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三节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
第四节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
第五节 明朝的兵制
第六节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
第七节 明朝的监察制度
第八节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
绝对王权(下)——清朝(1840年之前)(三课时)
第一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
第二节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第三节 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
第四节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五节 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
第六节 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
第七节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
转型的阵痛——晚清(三课时)
第一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
第二节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
第三节 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
第四节 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
资料部分:
1、 二十五史
2、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杜佑:《通典》
4、 郑樵:《通志》
5、 马端临:《文献通考》
6、 赵翼:《廿二史札记》
7、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8、黄本骥:《历代职官表》
专著部分:
1、[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
6、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9、霍布斯,论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张秉楠,商周政体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史前国家的演进,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3、[德]罗曼·赫尔佐克著,赵蓉恒译,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北京: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
15、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
16、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1985
17、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陶希圣等,秦汉政治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搞,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0、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1、王素,三省制略论,济南:齐鲁书社,1986
22、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
2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
25、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26、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7、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8、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0、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31、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诸葛忆兵,宋代宰铺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3、邓广铭,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4、叶坦,大变法,北京:三联书店,1996
35、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36、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37、杨树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38、[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9、[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
41、杨树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4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3、苗棣,魏忠贤专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4、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45、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6、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
47、郭建,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8、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的作用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49、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上海书店,2003
50、[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1、张鸣,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52、[美]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3、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4、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55、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
57、阎步克,品位与职位,北京:中华书局,2002
58、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9、朱子彦,宦官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重庆师范大学
课 程 教 学 大 课程名称: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制定时间: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制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三、预修课程:无 四、学分:4学分 五、学时:72学时 六、课程概述:
线性代数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它是为培养满足理工科类专业高等本科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矩阵的对角化、二次型等理论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方法。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及广泛的实用性,因此本门课程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尤其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该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更显得重要。 七、教学目的:
线性代数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数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熟练的运算能力,适当地训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为今后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
八、学时分配表:
九、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行列式 10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会用对角线法则计算二阶、三阶行列式;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n阶行列式的性质、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这些性质,并学会计算行列式的一些常用方法;掌握克莱姆法则。
本章的重点是准确熟练地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行列式的值;难点是n阶行列式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n阶行列式的定义及性质
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结构、子式与代数余子式的概念,n阶行列式的性质。 二、n阶行列式的计算。 三、克莱姆法则。
第二章 矩阵 16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同解和初等变换的概念,明确消元法的理论依据,理解消元法与矩阵初等变换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解一般线性方程组;理解矩阵和矩阵相等的概念,了解零矩阵、单位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等特殊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矩阵的加法、数量乘法、转置及其运算性质,并能熟练地
运用它们。掌握矩阵乘积的行列式定理;正确理解和掌握可逆矩阵的概念;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法求二阶逆矩阵;理解初等矩阵的概念,掌握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理解分块矩阵的含义;理解分块矩阵的加法、数量乘法、乘法、转置的意义;会用分块矩阵去简化运算和证明有关问题。
本章的重点是矩阵的概念与运算;消元法;矩阵的初等变换。 教学内容:
一、高斯消元法
矩阵及矩阵的初等变换的概念;线性方程组的同解变换与矩阵的初等行变换;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解线性方程组。
二、矩阵的加法、矩阵与数的乘法、矩阵与矩阵的乘法、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三、矩阵的转置、几个重要的矩阵。 四、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可逆矩阵及逆矩阵的概念;可逆矩阵的性质,求逆矩阵的公式。 五、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
初等矩阵的定义及其性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原理和方法 六、分块矩阵
分块矩阵、分块矩阵的运算、准对角矩阵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18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理解n维向量和数域F上n维向量空间的概念;掌握n维向量的加法、数量乘法及其运算性质;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向量组等价的概念;正确理解和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它们的判别法则;熟练掌握向量组
的极大无关组和秩的概念及求法;理解并掌握矩阵的秩的概念,能熟练地求矩阵的秩。知道矩阵的相 似标准形与秩的关系;掌握齐次线性方法组有非零解的条件,明确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熟练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及求法;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和解的结构。
本章的重点是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定义及其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难点是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教学内容:
一.n维向量及其线性相关性
线性组合(线性表出)、等价向量组的定义及性质;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及性质;向量组的基本性质定理;极大无关组、秩的定义、性质及其求法。
二.矩阵的秩、相抵标准形
矩阵的行秩、列秩与矩阵的秩三者的关系;方阵非奇异与满秩的关系;k阶子式的定义;矩阵的秩(即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秩的定理,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的方法;矩阵的相抵标准形。
三.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及解的结构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存在性、求法及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四.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条件及解的结构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有解判别定理及解的个数定理;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四章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 10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向量空间Rn的基的概念及求法;理解基在向量空间Rn理论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掌握向量空间Rn中由旧基到新基的过渡矩阵的概念及求法;掌握基变换及坐标变换公式;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等概念;熟练掌握将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标准化的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教学内容:
一.Rn的基与向量关于基的坐标
向量空间Rn的基、向量的坐标的定义;过渡矩阵的定义;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公式。 二.Rn中向量的内积、标准正交基和正交矩阵
Rn中向量的内积的定义及简单性质;向量的长度及其性质;两向量的夹角;标准正交基的定义、存在性、作用及其求法。(施米特正交化方法),正交矩阵的定义、性质。
第五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矩阵的对角化 10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掌握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能够熟练地求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掌握方阵可以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其具体化法;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掌握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及计算;方阵的相似对角化;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教学内容:
一.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 二.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化法。
三.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的性质;实对称矩阵对角化的方法。
第六章 二次型 8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实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矩阵合同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及惯性定理;掌握用正交变换化实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配方法和初等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掌握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及判别法。
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型的定义及其矩阵表示;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难点是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教学内容:
一.二次型的定义和矩阵表示 合同矩阵
n元实二次型的定义和矩阵表示;矩阵的合同;非退化线性变换;非退化线性变换前后二次型及其矩阵间的关系。
二.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n元实二次型的标准形的概念,用正交变换法、配方法和初等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三.惯性定理和二次型的规范形 惯性定理,实对称矩阵的合同规范形 四.正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
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n元实二次型、n阶实对称矩阵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十、实验部分:无
十一、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居余马等编著,线性代数(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
参考书: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4版
执笔人:李忠碧审定人:负责人:
2006年8月 2006年8月 2006年8月
范文六: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重庆师范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_中国政治制度史
适 用 专 业:_历史教育、考古与博物馆学
课 程 类 别:
制 定 时 间:
教 务 处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1996年制度,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
二、英文名:
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四、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
五、学分:2分
六、学时:30
七、课程概述:
本课程讲述中国从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到封建社会结束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纲,以具体的政治制度为目,详细地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解释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律令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国古代军事管理体制;人治社会中统治政治的基本特征;王位和皇位继承制度的确立方式及演变;宗室和后宫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从而揭示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扩在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八、教学目的:
1、了解并熟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基本特征。
2、分析和掌握各项具体政治制度出现的时代因素、演变的历史过程、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和作用影响。
3、结合历史史实,认识各项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偶然性,从而解读不同政治制度的时代功能。
九、教学方法:
1、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讲解每个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
2、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既勾勒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
3、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各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三课时)
前封建时代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第四节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课时)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法家帝国——秦
第三节 王霸之道——两汉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三课时)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第三节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
第四节 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
第五节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六节 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第七节 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五课时)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第二节 三省门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第三节 科举制度
第四节 唐代的官吏作用考核制度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第六节 府兵制及其畸变
第七节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第八节 隋唐的司法制度
第九节 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一课时)
第一节 武化结构与秩序
第二节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
第三节 缺之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三课时)
第一节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二节 宋代的地方官制
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第四节 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
第五节 宋朝的兵制
草原帝国——金、元(三课时)
草原帝国(上)——金朝
第一节 金朝的政府特色
第二节 猛安谋克制度
草原帝国(下)——元朝
第一节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
第二节 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
第三节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
第四节 投下分封建度
第五节 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
第六节 元朝的兵制
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三课时) 绝对王权(上)——明朝
第一节 政治中枢的变迁
第二节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三节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
第四节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
第五节 明朝的兵制
第六节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
第七节 明朝的监察制度
第八节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
绝对王权(下)——清朝(1840年之前)(三课时)
第一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
第二节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第三节 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
第四节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五节 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
第六节 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
第七节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
转型的阵痛——晚清(三课时)
第一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
第二节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
第三节 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
第四节 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
资料部分:
1、 二十五史
2、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杜佑:《通典》
4、 郑樵:《通志》
5、 马端临:《文献通考》
6、 赵翼:《廿二史札记》
7、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8、黄本骥:《历代职官表》
专著部分:
1、[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
6、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9、霍布斯,论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张秉楠,商周政体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史前国家的演进,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3、[德]罗曼·赫尔佐克著,赵蓉恒译,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北京: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
15、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
16、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1985
17、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陶希圣等,秦汉政治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搞,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0、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1、王素,三省制略论,济南:齐鲁书社,1986
22、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
2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
25、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26、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7、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8、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0、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31、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诸葛忆兵,宋代宰铺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3、邓广铭,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4、叶坦,大变法,北京:三联书店,1996
35、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36、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37、杨树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38、[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9、[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
41、杨树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4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3、苗棣,魏忠贤专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4、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45、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6、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
47、郭建,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8、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的作用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49、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上海书店,2003
50、[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1、张鸣,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52、[美]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3、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4、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55、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
57、阎步克,品位与职位,北京:中华书局,2002
58、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9、朱子彦,宦官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范文七:重庆师范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3号)、《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我市2011年研究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渝教考发,,2011"44号)以及2011年重庆市研究生录取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一)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研究生处、纪检监察、安全保密等管理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组织实施。
(二)各研究生招生学院成立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学院负责人任组长,成员包括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院领导、研究生导师代表等。
学院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本学院复试工作实施方案,经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2.根据本学院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组织成立各学科专业复试小组,并指导复试小组进行复试考核工作。
3.汇总学院拟录取名单并上报校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
(三)各学科专业复试小组成员至少5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研究生导师不少于3人。每个复试小组配备至少1名记录员。
学科专业复试小组的职责:
1.研究制定本学科专业的复试标准、复试方法及复试命题管理办法,建立复试试题库。
2.对本学科专业考生实施综合情况面试、笔试及其他复试工作;
3.确定拟录取名单和申请调剂名单;
4.对参加复试而未予录取的考生进行疏导,维护学校工作秩序。
二、复试工作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二)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四)坚持客观评价,所有拟录取的考生均须参加复试,复试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复试合格达到录取标准者方可录取。
(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六)严格遵守安全保密制度。复试试题及其答案在启用前均系国家机密材料,必须确保命题、印卷、阅卷、统分等环节的安全保密。
三、复试内容及形式
(一)复试内容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1.专业素质和能力
(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2)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
(3)外语听说能力;
(4)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
(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
(2)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3)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
(4)人文素养;
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二)复试工作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具体内容采取以下不同的形式:
1.英语口语及听力测试
由学校研招办组织实施。测试方式主要以问答、对话交流的形式,测试时间每生不少于5分钟,成绩满分为20分。
2.专业课测试
由学校研招办组织,各招生学院实施。专业课测试共1科,闭卷方式,考试时间2小时,满分为100分。试题内容应涵盖所报考专业要求的本科主干课程,试题难易程度应严格按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考试科目应与《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内容》公布的相同。
3.同等学力加试
由学校研招办组织,各招生学院实施。同等学力加试共2科,闭卷方式,每科考试时间2小时,满分为100分。试题内容应涵盖所报考专业要求的本科主干课程,试题难易程度应严格按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考试科目应与《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内容》公布的相同。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考生情况,考查其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素质及潜质,复试组应注意把握面试时询问的广度和深度,做到泛问与追问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考生。具体要求:
(1)每生时间不少于20分钟。
(2)预先制作一定数量复试题目,然后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各位考生具体复试内容。
(3)对每位考生的作答进行现场记录,记录在《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记录表》(以下简称《复试记录表》)中的指定位臵。
(4)面试满分为80分。
(5)面试结束后,在《复试记录表》中给出拟录取意见。
四、其他复试(复查)内容
校研招办对参加复试考生的以下事项进行审查:
(一)考生身份
认真核对考生有效身份证上的照片是否与本人相貌以及《准考证》上的照片一致。
(二)毕业证书及学生证
对参加复试的非应届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的学生证原件进行严格审查。如对原件有疑问,由校研招办向发证单位核实。
在国外获得学位的考生,应提供由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无此认证书者一律不准参加复试。
(三)档案材料
向已确定拟录取考生的档案管理部门调取其人事档案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业务情况,档案审查合格后方能正式录取。
(四)身体状况
统一组织参加复试的考生在校医院体检。体检标准按教育部有关招生体检规定执行。
五、调剂复试
需调剂转入考生的专业必须是我校上线生源不足的专业,调剂转出的考生必须是我校上线生源充足的专业。校内调剂优先进行。
(一)参加调剂考生的基本条件为:须符合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考生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调入专业初试科目设有数学的,考生初试科目中原则上应有数学。
(二)调剂办法:对于调入我校的考生,以是否收到考生初试试卷为拟录取依据;对于调出我校的考生,由考生本人申请,到我校招办办理相关手续。
(三)调剂生复试内容、要求与第一志愿考生一致。
(四)所有调剂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调剂系统进行,并由校研招办审核合格后发出复试通知。
六、拟录取
(一)考试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
考试总成绩=(初试成绩总分按百分制折算后)×50%+(复试总成绩÷2)×50%(复试权重),其中:
复试总成绩=笔试成绩(100分)+面试成绩(80分)+英语口语、听力测试成绩(满分为20分)
(二)拟录取原则:
1.第一志愿考生优先拟录取;
2.以“考试总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拟录取。
(三)以下情形不予拟录取:
1.“复试总成绩”低于120分(不含120分)者不予拟录取;
2.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的成绩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单科成绩低于60分(不含60分)为不合格,不予拟录取;
3.未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不予拟录取;
4.复试期间发现考生不符合规定报考条件、考试违纪舞弊、替考及政治思想道德状况不符合录取要求的,一律视为不合格,不予拟录取。
七、复试的监督、复议及其他
(一)加强对复试拟录取工作的监督:
1.实行监督制度和巡视制度。我校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复试现场进行巡视,全面、有效地监督复试工作过程,对复试工作不规范的方面及时给予纠正。
2.实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复试小组组长要对复试过程、复试程序、复试结果负责;学院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要对本学院复试过程、复试程序、复试结果负责。
3.复试及录取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凡有直系亲属参加复试的人员,不得参加与复试和录取有关的工作。
4.实行信息公布制度。校研招办应将学校制定的复试和拟录取办法、复试结果及时公布,接受考生和社会监督。
5.学校纪委监察部门对复试、录取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二)实行复议制度。如考生对第一次复试结果提出异议且具有充足理由,可通过书面形式在复试结果公布3日内向校研招办提出复议申请,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查实、审核批准后,在2日内日责成学院复试工作领导小组或相关学科专业复试小组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第二次复试,第一次复试成绩作废。
(三)其他未尽事宜,以教育部及重庆市相关文件执行。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
重庆师范大学
课 程 教 学 大 课程名称: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制定时间: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制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三、预修课程:无 四、学分:4学分 五、学时:72学时 六、课程概述:
线性代数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它是为培养满足理工科类专业高等本科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矩阵的对角化、二次型等理论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方
法。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及广泛的实用性,因此本门课程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尤其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该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更显得重要。 七、教学目的:
线性代数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数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熟练的运算能力,适当地训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为今后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
八、学时分配表:
九、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行列式 10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会用对角线法则计算二阶、三阶行列式;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n阶行列式的性质、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这些性质,并学会计算行列式的一些常用方法;掌握克莱姆法则。
本章的重点是准确熟练地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行列式的值;难点是n阶行列式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n阶行列式的定义及性质
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结构、子式与代数余子式的概念,n阶行列式的性质。 二、n阶行列式的计算。 三、克莱姆法则。
第二章 矩阵 16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同解和初等变换的概念,明确消元法的理论依据,理解消元法与矩阵初等变换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解一般线性方程组;
理解矩阵和矩阵相等的概念,了解零矩阵、单位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等特殊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矩阵的加法、数量乘法、转置及其运算性质,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掌握矩阵乘积的行列式定理;正确理解和掌握可逆矩阵的概念;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法求二阶逆矩阵;理解初等矩阵的概念,掌握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理解分块矩阵的含义;理解分块矩阵的加法、数量乘法、乘法、转置的意义;会用分块矩阵去简化运算和证明有关问题。
本章的重点是矩阵的概念与运算;消元法;矩阵的初等变换。 教学内容:
一、高斯消元法
矩阵及矩阵的初等变换的概念;线性方程组的同解变换与矩阵的初等行变换;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解线性方程组。
二、矩阵的加法、矩阵与数的乘法、矩阵与矩阵的乘法、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三、矩阵的转置、几个重要的矩阵。 四、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可逆矩阵及逆矩阵的概念;可逆矩阵的性质,求逆矩阵的公式。 五、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
初等矩阵的定义及其性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原理和方法 六、分块矩阵
分块矩阵、分块矩阵的运算、准对角矩阵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18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理解n维向量和数域F上n维向量空间的概念;掌握n维向量的加法、数量乘法及其运算性质;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向量组等价的概念;正确理解和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它们的判别法则;熟练掌握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和秩的概念及求法;理解并掌握矩阵的秩的概念,能熟练地求矩阵的秩。知道矩阵的相 似标准形与秩的关系;掌握齐次线性方法组有非零解的条件,明确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熟练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及求法;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和解的结构。
本章的重点是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定义及其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难点是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教学内容:
一.n维向量及其线性相关性
线性组合(线性表出)、等价向量组的定义及性质;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及性质;向量组的基本性质定理;极大无关组、秩的定义、性质及其求法。
二.矩阵的秩、相抵标准形
矩阵的行秩、列秩与矩阵的秩三者的关系;方阵非奇异与满秩的关系;k阶子式的定义;矩阵的秩(即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秩的定理,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的方法;矩阵的相抵标准形。
三.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及解的结构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存在性、求法及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四.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条件及解的结构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有解判别定理及解的个数定理;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四章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 10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向量空间Rn的基的概念及求法;理解基在向量空间Rn理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掌握向量空间Rn中由旧基到新基的过渡矩阵的概念及求法;掌握基变换及坐标变换公式;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等概念;熟练掌握将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标准化的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教学内容:
一.Rn的基与向量关于基的坐标
向量空间Rn的基、向量的坐标的定义;过渡矩阵的定义;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公式。 二.Rn中向量的内积、标准正交基和正交矩阵
Rn中向量的内积的定义及简单性质;向量的长度及其性质;两向量的夹角;标准正交基的定义、存在性、作用及其求法。(施米特正交化方法),正交矩阵的定义、性质。
第五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矩阵的对角化 10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掌握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能够熟练地求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掌握方阵可以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其具体化法;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掌握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及计算;方阵的相似对角化;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教学内容:
一.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 二.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化法。
三.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的性质;实对称矩阵对角化的方法。
第六章 二次型 8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实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矩阵合同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及惯性定理;掌握用正交变换化实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配方法和初等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掌握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及判别法。
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型的定义及其矩阵表示;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难点是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教学内容:
一.二次型的定义和矩阵表示 合同矩阵
n元实二次型的定义和矩阵表示;矩阵的合同;非退化线性变换;非退化线性变换前后二次型及其矩阵间的关系。
二.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n元实二次型的标准形的概念,用正交变换法、配方法和初等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三.惯性定理和二次型的规范形 惯性定理,实对称矩阵的合同规范形 四.正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
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n元实二次型、n阶实对称矩阵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十、实验部分:无
十一、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居余马等编著,线性代数(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
参考书: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4版
执笔人:李忠碧
2006年8月 审定人:
范文九:姓名:粟志鑫
籍贯:重庆市巫溪县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电话:
姓名:粟志鑫
籍贯:重庆市巫溪县
出生日期: 1990年12月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联系电话:
现住地址: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清风
学历:大学本科
毕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
细节决定成败, 电子邮件:
价值决定自我。 论文情况
① 论文《“短歌“前后的曹操》被选为2012年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论文交流。
② 在重庆迈瑞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带薪实习期间发表文章《希望》。 获奖情况
① 学年度荣获 国家励志奖学金
② 重庆师范大学综合奖学金一等奖两次
③ 重庆师范大学综合奖学金二等奖三次
④ 重庆师范大学综合奖学金三等奖一次
⑤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第八届经典名篇吟诵大赛优秀奖 ⑥ 期间获得“重庆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⑦ 期间获得“重庆师范大学优秀团员” ⑧ 被聘为重庆师范大学生委员会记者团记者 学业成绩排名 第一学期:15/80
↓ 第二学期:10/80
↓ 第三学期:8/80
↓ 第四学期:3/55
↓ 第五学期:1/55
第六学期:2/55
专业技能及兴趣爱好
专业技能:①通过了国家普通话二甲、重庆市计算机二级、三笔字过级证;
②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
③通过了国家四级秘书资格证;教师资格证;
兴趣爱好:德:朗诵;写作;
用写作来记录现实中不为人知而又有趣的生活。
智:数学;象棋
用数字和棋子来掌控全局,让你拥有别致的想法。 体:篮球;乒乓
用运动找到生活潜在的本质,不断奔跑,不断奋斗。
任职情况及社会实践活动
任职情况:
① 学年期间担任文学院生活部干事,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办好每一件小事。 ② 上担任体育委员,负责班上各种大小事务,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 ③ 2011下担任学习委员一直至今,负责学业和老师办公室的事物。
A.熟练的掌握了word、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的能力。
B.大大提升了写作能力与处理事物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
① 暑假参加带薪实习,工作在城投公司城市拆迁部门的第一线,制作优秀的部门简报,获取了大量的社会经验,也才有了“细节决定成败,价值决定自我。” ② a.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朗诵活动,并在文学院迎颂大赛上荣获“优秀奖”;
b.参加了学校话剧,各种大型活动的底层工作,正是这几份工作让我体会到“态度决定一切。”
在大学的几年期间我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学习方面
经过了三年孜孜不倦的学习,我在专业技能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
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我的爱好是进行课外的一些阅读,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广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实践方面
在担任班委的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耐性和一种忍耐力,加强了自我的磨练和增添了经验的积累。
在社会活动的方面,我干过最底层的工作,体会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了生活的过程是不在于索取而是在于奋斗。
总之,生活让我变得团结、自信、坚强。
“短歌”前后的曹操
20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5班
姓名:粟志鑫
曹操,后被世人称作是一代枭雄,他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三曹之首。他著名的短歌行奠定了他思想和事业的基础,更有怀抱天下,一览众山晓的宏大抱负。短歌行的思想永垂古今,但是思想出仕的前后却是事出有因。
一、短歌行的来源
关于短歌行的来源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以建安十年(208)为基准,按照文本中曹操对于招纳贤才的渴望,可以看出是在战败后继续培养人才来壮大力量,再图进取,征南闯北。譬如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句就是表现了作者对贤臣的牵挂也可以说成是在战败后需要招贤来破江东。“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句可以理解为在战败后退回了北方,感叹天下何时能够为自己所统一,自己的忧虑不断。因此从上面的诗句和对文本的理解认为短歌行是写于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而回的局面。
另一种是从三国演义或是文本中的诗句得知短歌行是在赤壁之战之前所作。在三国中说道,曹操于前一天晚上置酒设于大船之上,用以鼓足士气,设置庆功宴,正当曹操谈笑间,忽闻有乌鸦夜鸣而去,曹操问他的谋臣这有什么预兆,谋臣都说是乌鸦见月明,疑为天晓的缘故罢了,正如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正与当时的场景互相吻合。而后还有一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更是用了一个人的性命来做了证实。当曹操吟出了这句诗后,其中有个叫刘馥的人进言,大军相当之际,丞相怎能出次不吉之言。曹操因他破坏了自己的酒兴就把他给杀了。从这里的史诗来看,这首诗确实写于赤壁之战前一夜。
二、短歌中曹操兵败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了短歌行写于战前更为妥当,那么曹操在这时为何要写出自己苦求贤士的到来呢?为何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思念呢?
(一)从战前的准备情况来看,曹操已经把战船用铁锁联合在了一起,准备进攻江东,踏平吴国。可是他不知道其实已经中了吴国的三个计谋,百万大军即将毁灭。
1.首先便是黄盖的受刑一计,当曹操正在准备进攻江东时,发现自己水军的力量悬殊太大,因此心生一计,让蔡和、蔡中到吴国去诈降,此时周瑜已经识破了曹操的奸计,因此也就将计就计,为了让对方相信,便让黄盖受此苦肉计,骗过了蔡和、蔡中。这就为火烧赤壁埋下了伏笔,这也就是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最好的回应。
2.其次是阚泽密献诈降书,阚泽,字润德,家里贫穷喜欢读书,口才辩解,少有胆气。因此他又和黄盖商议了这计诈降书,其实从曹操多疑的性格来看,他本可以识破此计,但是他却没有相信自己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的本领,却被阚泽说服,“岂不闻被主作窃,不可定期?傥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
反来接应,事必泄露。但可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曹操这时又得到了蔡和、蔡中的密诏,因此相信了此事,所以他认为破江东指日可待也。
3.再次是庞统的连环计,庞统,号称凤雏先生,当时曹操命蒋干去吴营打探消息,蒋干被周公瑾用计谋指使到西山庵中歇息去了,蒋干碰到了庞统,庞统故意说自己想离开江东想要投奔曹操那里,因此和蒋干回见曹操,给曹操用了一计连环计,把所有的战船都相连接以来,以此来治北方军队的呕吐之症。曹操因是凤雏先生归纳到了自己的门下因此十分相信他从而导致了这场大败,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曹操会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贤才都在对方的军营里,而自己却被谋士所骗,,所以说曹操会有如此的羡慕贤才也可得知了。
(二)从战中来看,曹操没有预想到诸葛亮会借来东南风。这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曹操对于自己的战略了如指掌,更是对地理也祥加关注,当凤雏给曹操提议连环计时他就有所顾虑,但经过了事实的考验后他否决了这个办法的坏处,他的谋臣程浥说道,船皆连锁,顾是平稳,但用火攻如何是好,曹操用了自己的地理常识来解决了难题,现在是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这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但是自己还缺了一样东西,天时,没有了上天的帮助,他的如意算盘也没有得逞,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中说到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2.孔明的巧借东南风,大计一定,可是唯独缺风,这可难办。因此周瑜想借此杀死孔明,因此要孔明借东风,没想到孔明凭借着自己的呼风唤雨之势,令曹操汗颜。这也是曹操为什么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己渴望贤臣已久,但是为什么没有来协助他呢,因此才导致了他的失败。
曹操的一生铺平天下,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可是他却是输在了自己最得意的一篇诗中,短歌行代表着曹操的心态的一个变化,短歌行也更能体现一代枭雄的斗志。
有一句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你处在一个人生中的一个低谷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看见了希望。失落,痛苦,虽然一直在我们的人生中避免不了,但当你只要在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也就会迎来了一个新生的时刻,工作中也会是这样,工作不会一帆风顺,你也许会遇见许多的麻烦,但是你只要一直树立积极的心态,保持永恒向上的动力,领导不会丢弃你,工作不会忘记你,其实希望就在眼前。
我们在工作中总会觉得事情很忙,很烦躁,但是当你用时间去冲淡工作的无味时,你便成为了工作的主人,正如那些对于工作的爱好者,他们对工作没有任何的要求,他们能够处理好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他们也是对工作充满希望,要是你对工作没有了希望,那么工作只会压在你的头上,让你被动的去接受,我们没有经过思想的东西,那还只是感性的认识,我们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因此一个人失去了希望那他将会被工作所沦陷,没有了真正的自由,一个人要在工作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才能不超越工作的烦恼,也才能在工作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
希望本是无所未有无所未无的,只是在我们身陷苦难而不能自拔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呈现,当我们自己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萌芽的时候,当我们把自己的力量注入生活的时候也就是希望到来的时候,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不能抱怨,因为在他们的本质中价值是无限的,只是我们在汲取生活和工作中还没有真正的融合一起,希望在我们的心中,更在于我们的积极的行动中。
尊敬的老师,你们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查阅我的简历。辛苦了!
范文十:-+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重庆师范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_中国政治制度史
适 用 专 业:_历史教育、考古与博物馆学
课 程 类 别:
制 定 时 间:
教 务 处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1996年制度,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
二、英文名:
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四、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
五、学分:2分
六、学时:30
七、课程概述:
本课程讲述中国从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到封建社会结束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纲,以具体的政治制度为目,详细地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解释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律令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国古代军事管理体制;人治社会中统治政治的基本特征;王位和皇位继承制度的确立方式及演变;宗室和后宫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从而揭示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扩在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八、教学目的:
1、了解并熟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基本特征。
2、分析和掌握各项具体政治制度出现的时代因素、演变的历史过程、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和作用影响。
3、结合历史史实,认识各项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偶然性,从而解读不同政治制度的时代功能。
九、教学方法:
1、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讲解每个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
2、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既勾勒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
3、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各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三课时)
前封建时代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第四节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课时)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法家帝国——秦
第三节 王霸之道——两汉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三课时)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第三节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
第四节 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
第五节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六节 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第七节 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五课时)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第二节 三省门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第三节 科举制度
第四节 唐代的官吏作用考核制度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第六节 府兵制及其畸变
第七节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第八节 隋唐的司法制度
第九节 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一课时)
第一节 武化结构与秩序
第二节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
第三节 缺之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三课时)
第一节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二节 宋代的地方官制
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第四节 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
第五节 宋朝的兵制
草原帝国——金、元(三课时)
草原帝国(上)——金朝
第一节 金朝的政府特色
第二节 猛安谋克制度
草原帝国(下)——元朝
第一节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
第二节 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
第三节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
第四节 投下分封建度
第五节 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
第六节 元朝的兵制
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三课时) 绝对王权(上)——明朝
第一节 政治中枢的变迁
第二节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三节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
第四节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
第五节 明朝的兵制
第六节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
第七节 明朝的监察制度
第八节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
绝对王权(下)——清朝(1840年之前)(三课时)
第一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
第二节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第三节 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
第四节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第五节 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
第六节 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
第七节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
转型的阵痛——晚清(三课时)
第一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
第二节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
第三节 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
第四节 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
资料部分:
1、 二十五史
2、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杜佑:《通典》
4、 郑樵:《通志》
5、 马端临:《文献通考》
6、 赵翼:《廿二史札记》
7、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8、黄本骥:《历代职官表》
专著部分:
1、[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
6、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9、霍布斯,论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张秉楠,商周政体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史前国家的演进,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3、[德]罗曼·赫尔佐克著,赵蓉恒译,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北京: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
15、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
16、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1985
17、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陶希圣等,秦汉政治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搞,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0、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1、王素,三省制略论,济南:齐鲁书社,1986
22、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
2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
25、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26、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7、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8、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0、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31、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诸葛忆兵,宋代宰铺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3、邓广铭,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4、叶坦,大变法,北京:三联书店,1996
35、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36、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37、杨树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38、[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9、[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
41、杨树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4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3、苗棣,魏忠贤专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4、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45、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6、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
47、郭建,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8、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的作用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49、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上海书店,2003
50、[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1、张鸣,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52、[美]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3、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4、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55、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
57、阎步克,品位与职位,北京:中华书局,2002
58、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9、朱子彦,宦官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阳127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