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中“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对偶”这个什么是对偶的修辞手法法的作用之一。那这个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学修辞手法及其作用》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小学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范文一:修辞手法和作文写作姓名: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__前言:运用修辞手法能让你的语言更生动形象,更活泼优美,更富有情感,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掌握好并运用好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这一次的学习之旅吧!一、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填写在括号里。(16分,每小题1分)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3、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4、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5、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6、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7、桂子开花十里香。(
)8、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13、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14、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5、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16、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二、下面比喻句的本体(被用来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分别是什么?并指出通过这一比喻写出了本体什么特点。(12分,每小题3分)1、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2、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3、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4、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32分,每小题4分)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请以“我的新朋友”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至少用到三种以上的修辞手法。(40分)原文地址:修辞手法和作文写作姓名: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__前言:运用修辞手法能让你的语言更生动形象,更活泼优美,更富有情感,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掌握好并运用好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这一次的学习之旅吧!一、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填写在括号里。(16分,每小题1分)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3、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4、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5、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6、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7、桂子开花十里香。(
)8、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13、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14、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5、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16、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二、下面比喻句的本体(被用来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分别是什么?并指出通过这一比喻写出了本体什么特点。(12分,每小题3分)1、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2、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3、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4、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本体: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32分,每小题4分)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请以“我的新朋友”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至少用到三种以上的修辞手法。(40分)
范文二:修辞手法与小学作文兰州市红山根小学张自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如何写好一篇作文,我认为关键是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一、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生活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现在来说一来下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文中,包括很多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比喻、对比、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设问、反问等。二、修辞手法的用处大吗?小学是儿童今后成长的基础,小学作文更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学生如果不能写出真实、有趣、生动、有创新意识的作文,则说明他的心灵世界还没有真正打开。比如:学生第一次写作文这样写到:“我们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很多同学跳绳,打乒乓,跑步。”然后就活动内容展开叙述。经过指导后改为:“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五颜六色。有红色(乒乓),有咖啡色(篮球),还有白色(足球)。”然后就活动的颜色作为象征,展开排比段描写。同样是在写课余生活,可就在层次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学生用到了象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我们从颜色的角度重新观察到了熟悉的课间活动,感受到了真实、有趣、生动、有创新意识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我认为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三、怎么学习修辞手法?要学习修辞手法,我认为关键还是看课堂教学。在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中,大多数课文都用到了不同的修辞手法,为学生学习修辞手法提供了优秀案例。在每节课中,我都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可能是修辞手法的句子段落,并且鼓励学生仿说仿写简单的句子和段落。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在家庭作业中,我每天都布置学生写出3句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第二天同桌互批,全班通报优秀的作业。这样一份5分钟的作业,(3分钟写,2分钟)就在平时提升了学生的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作文中,我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来写作文。比如:第一段用反问句开头,第二段到第五段用排比段,在每段中用到拟人、比喻、对比、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设问、反问等,最后一段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学生写的作文一篇比一篇好,同比有进步,类比也有进步。每位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是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后,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所提升。有的从不会学到会学,有的从不会用到会用,有的从不会写到会写,更有的个别学生能在作文中把所学的修辞手法都用出来,令我感到惊讶,欣慰。
范文三: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手术台就是阵地》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比喻为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歌颂了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二.拟人。《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课题上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种趣味。三.设问。《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四.双关。《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五.引用。《“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你们想错了”,不但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的严厉驳斥,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六.倒装。《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⑶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⑵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⑵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⒋夸张⑴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⑵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⒌对偶⑴对偶的特点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⑵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⑶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⑴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⑵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⑶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⒎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⒏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范文四: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手术台就是阵地》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比喻为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歌颂了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二、拟人。《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课题上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种趣味。三、设问。《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四、双关。《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五、引用。《“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你们想错了”,不但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的严厉驳斥,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六、倒装。《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1、
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⑶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2、
比拟。⑴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⑵比拟的种类①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⑶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⑴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⑵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⑶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⒋夸张⑴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⑵夸张的种类①
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
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⒌对偶⑴对偶的特点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⑵对偶的种类①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①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①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
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⒍排比⑴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⑵排比的种类①
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②
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⑶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⒎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⒏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辨析几种修辞手法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⒈借喻和借代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⒉比拟和比喻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⒊排比和对偶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⒋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范文五:小学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5.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6.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7.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13.联想: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父亲现在躺在殡仪馆的冰库里,那地方很冷。(何继青《哭歌》)“那地方很冷”的“冷”是双关辞格,既指冰库里温度低,又指那里让人心寒。16.顶真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①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在北京女师大的讲演》)②严志和一见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的涯田,涯田上的青枝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梁斌《红旗谱》)在这两句中,作者分别恰当的运用了顶真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事物发展变化中的承接、递进及其因果关系。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18.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范文六: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二、辅助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①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②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③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④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⑤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2、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二——三个排比句、设问句、拟人句和夸张句。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字补充完整:① 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
。(拟人句)
②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比喻句)③ 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具体分析讲解:(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4、夸张⑴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⑵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5、对偶⑴对偶的特点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A.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B.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⑶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隔句对”和“当句对”“隔句对”,即四句之中隔句相对,也就是说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隔句对有三种形式:①结构和内容都相对;②结构上相对,但内容不相对;③结构上不相对,但内容相对。举例如下: ①“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十旬休假”,有贵客从千里之外而来,方“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这句话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隔句而对,为隔句对的第一种形式。②“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在结构上“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相对;“叨陪鲤对”与“喜托龙门”相对,但在内容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只是结构上相对,是为隔句对的第二种形式。《诗人玉屑》卷七“属对”引《诗苑类格》“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也属此类。③“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曹丕《与吴质书》)俞伯牙为钟子期绝弦,不复奏高山流水,是“痛知音之难遇”,孔子因子路被踩死而翻倒肉酱,乃“伤门人之莫逮”。 这是隔句对的第三种形式,它们在结构上非隔句而对,但在内容上却是隔句相属的。“当句对”指的是上下并列的两个句子,本来不相对偶,或大体上对偶而不工整,由于修辞的需要和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句子应该对偶或对偶工整,就采取一种补救的措施,即上下两句自成对偶。(1)上下两句对偶但不工整而需当句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上下两句相对而不工,故上句中“三江”对“五湖”,同是数名关系,下句“蛮荆”对“瓯越”相对,都是地名。 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对偶也不工整,但是在一句中对偶却是极为工整的,“落霞”与“孤骛”相对,“秋水”与“长天”相对。(2)上下两句本不对偶而需当句对。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其中“腾蛟起凤”是两个动宾关系的短语并列,“紫电清霜”则是两个偏正关系的短语并列,上下两句实不对偶,但是在本句中“腾蛟”对“起凤”,同是动宾关系,“紫电”对“清霜”,同是偏正关系,就当句为对了。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龙光”与“牛斗”相对,同属星辰,“徐孺”与“陈蕃”相对,皆是人名。上下两句虽不相对,但在各句之中,对偶极妙。文中亦有貌似当句对,却非当句对的句子。如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其中“潦水”与“寒潭”,“烟光”与“暮山”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并不是当句对,因为“潦水尽”与“烟光凝”相对,“寒潭清”与“暮山紫”相对,可谓工整,就不需当句为对了。 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其中“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相对,虽然“绿竹”与“睢园”,“邺水”与“朱华”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也不是当句对,因为“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对偶工整,亦不需当句为对。6、排比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7、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8、反问(1)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A.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B.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二、辅助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①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②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③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④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⑤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2、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二——三个排比句、设问句、拟人句和夸张句。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字补充完整:① 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
。(拟人句)
②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比喻句)③ 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具体分析讲解:(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4、夸张⑴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⑵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5、对偶⑴对偶的特点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A.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B.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⑶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隔句对”和“当句对”“隔句对”,即四句之中隔句相对,也就是说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隔句对有三种形式:①结构和内容都相对;②结构上相对,但内容不相对;③结构上不相对,但内容相对。举例如下: ①“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十旬休假”,有贵客从千里之外而来,方“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这句话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隔句而对,为隔句对的第一种形式。②“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在结构上“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相对;“叨陪鲤对”与“喜托龙门”相对,但在内容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只是结构上相对,是为隔句对的第二种形式。《诗人玉屑》卷七“属对”引《诗苑类格》“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也属此类。③“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曹丕《与吴质书》)俞伯牙为钟子期绝弦,不复奏高山流水,是“痛知音之难遇”,孔子因子路被踩死而翻倒肉酱,乃“伤门人之莫逮”。 这是隔句对的第三种形式,它们在结构上非隔句而对,但在内容上却是隔句相属的。“当句对”指的是上下并列的两个句子,本来不相对偶,或大体上对偶而不工整,由于修辞的需要和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句子应该对偶或对偶工整,就采取一种补救的措施,即上下两句自成对偶。(1)上下两句对偶但不工整而需当句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上下两句相对而不工,故上句中“三江”对“五湖”,同是数名关系,下句“蛮荆”对“瓯越”相对,都是地名。 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对偶也不工整,但是在一句中对偶却是极为工整的,“落霞”与“孤骛”相对,“秋水”与“长天”相对。(2)上下两句本不对偶而需当句对。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其中“腾蛟起凤”是两个动宾关系的短语并列,“紫电清霜”则是两个偏正关系的短语并列,上下两句实不对偶,但是在本句中“腾蛟”对“起凤”,同是动宾关系,“紫电”对“清霜”,同是偏正关系,就当句为对了。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龙光”与“牛斗”相对,同属星辰,“徐孺”与“陈蕃”相对,皆是人名。上下两句虽不相对,但在各句之中,对偶极妙。文中亦有貌似当句对,却非当句对的句子。如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其中“潦水”与“寒潭”,“烟光”与“暮山”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并不是当句对,因为“潦水尽”与“烟光凝”相对,“寒潭清”与“暮山紫”相对,可谓工整,就不需当句为对了。 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其中“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相对,虽然“绿竹”与“睢园”,“邺水”与“朱华”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也不是当句对,因为“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对偶工整,亦不需当句为对。6、排比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7、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8、反问(1)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A.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B.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范文七: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例子: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二、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三、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例子: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四、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排比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五、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六、反复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七、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九、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十、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十一、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十二、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范文八: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 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2.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3.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5.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细节,加以细腻描绘,就会起到一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
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拟人化的作用拟人化的作用拟人化的作用拟人化的作用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
范文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天上张著灰色的幔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要成熟的庄稼;稠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②拟物。例如: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马之悦鬼着呢,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唯恐丢了乌纱帽(官职)。)。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有智慧的人)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4. 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引起共鸣、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隔壁千家醉(酒味浓重),开坛十里香(酒气香醇),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看作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示红军的高大。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事)5. 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节奏鲜明、条理清晰、强调内容,加重感情。(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例如: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6. 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7. 反问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8.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范文十: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给我分吧,我是1班的某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证法 对立统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