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 宝宝知道

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
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
范文一: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朝代:先秦作者:列御寇一、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三、注释(1)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2)东游:向东游历。(3)见:看见。(4)辩斗:辩论,争论。(5)其:代词,两小儿。(6)故:缘故,原因。(7)以:以为,认为。(8)始:刚刚,才。(9)去:距离。(10)日中:正午。(11)初:刚刚。(12)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13)及:到,至。(14)则:就。(15)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16)为:是。(17)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18)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19)决:决断,判定,判断。(20)笑:嘲笑,讥讽。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21)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同 “智”,智慧四、鉴赏《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五、作者简介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原文地址: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朝代:先秦作者:列御寇一、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三、注释(1)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2)东游:向东游历。(3)见:看见。(4)辩斗:辩论,争论。(5)其:代词,两小儿。(6)故:缘故,原因。(7)以:以为,认为。(8)始:刚刚,才。(9)去:距离。(10)日中:正午。(11)初:刚刚。(12)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13)及:到,至。(14)则:就。(15)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16)为:是。(17)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18)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19)决:决断,判定,判断。(20)笑:嘲笑,讥讽。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21)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同 “智”,智慧四、鉴赏《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五、作者简介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范文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堂实录】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生抢答:争辩(辩论)。师:争辩什么呢?(板书:?)自己读读。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师:读了,有什么感觉?生1:有点拗口。生2:读不太懂。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师范读,生自发鼓掌)师:谢谢大家。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生1:你读得比较慢。生2:停顿的地方多。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生各自练读)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一生读)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又一生读)师:有点意思了。大家读。(评议,互相启发)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查字典找到的)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答)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师:看注释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四、重点研读师: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故,不能决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合作学习)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生:是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师: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说说。生: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师:“去”就是——生:“去”就是距离,注释中有。师:现在,你掌握这个方法(指看注释)了。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应该说“日中时去人远”,说意思时,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错。比照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继续说。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亮出双方的观点吗?找到了吗?齐读。师:一大一小,请用轻重读出太阳的变化。要据理力争,反问句要读出自信。
师:另一小孩呢?(教学同上,略)师:辩得热闹,我们分两大组辩一辩。(师根据板书用手势提示关键词)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动画,想请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吗?先自己试试。(生背课文)五、深化理解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课前不少同学查了相关资料。我用文言文来提问:孔子不能决,汝能决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吗?试试。
生:吾能决也。师:从感觉难读,到能用文言文对答,为自己喝彩吧!师:一日之中,远近一也。多简单!孔子还号称什么“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之类的仪器,科学没这么发达,他当然不可能知道。
师:哦,你的意思是看问题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有道理。生:可以说学无止境吧,因此才会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师:有见地,我领教了。我真得重新考虑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他做到了!师:那对于你们的同龄人“两小儿”,你怎么看?生: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师: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六、拓展作业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出示练习)你来选做: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bookstore.shuku.net)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评析】这堂课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文言文将有颇多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二条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实现这一条目标的一个途径。《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刘老师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最后用文言来回答,可以看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第二,把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就要有朗朗的书声。现代白话文尚且离不开朗读,何况是学生没有一点基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只有读到了位,语感训练才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一堂课中才会有收获。据统计,这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共有22次之多,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收获不少。第四,注重了学法指导。如教“盂”时,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去猜,猜读音、猜意思。再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等。不过,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在板书中,刘老师先设计“故”与“不能决”,再把“远”和“近”插进去,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谈感受时已经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教师如果适时把“远”和“近”板书上去更好,不一定要严格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可以随机变通。【对评析的评析】这个评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是用课程标准去衡量一堂课。让教者与听者知道如何用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像这次评析,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的相关要求去衡量。这样,教者与听者也就会明白课到底好不好,好与不好表现在什么地方。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很多评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的评课,如讲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教态如何等。虽然这些也是评析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它们是每一堂课都应达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个性。这次评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的观点,对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启发的。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不足之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这就要求评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众,对于教者与听者也就没有好处了。
范文三:《两小儿辩日》一、 温故知新,解破课题师:同学们每天来到学校为了什么?向谁学习?还向谁学习?同学们想没想过应该向古人学习。今天我们将再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辩是。。。。。生:辩论,争辩师:日呢生:太阳师:“两小儿辩日”什么意思?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课件有声动画)师:听了这几位古人的争辩,能说说古文听起来的的感觉吗?读起来会怎样呢?生:不好读;挺别扭的;不好懂;读不好师:这正说明了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生:(沉默、思考)师:比如“不好读”,可以怎么办?生:多读几遍!二 品读文章(一)第一次读文
读顺师:别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你能勇敢的迈出一小步,你一定会博古通今的。看屏幕
开始自由放声读文吧师:大家停一停,读好了么?来谁试着读一读生:试读师:没想到大家读的这么流利,老师低估大家的朗读能力了。实际上读古文不但要读的流利,更应该注意停顿,古文单音节较多,应把有些字音拉长一些,这样就有古文的韵味了。师:不信的话大家再闭上眼睛听一听。
录音)(二)第二次读文
读韵味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模仿古人或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座之间再读一读,注意停顿,语气,韵味。生:同座读文师:打断一下,读好了么?比刚才强没强?谁来读?生:指名读文师:真的强很多。别急,我们再次随着古人读文。边读边想: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三)第三次读文
概括大意生:随录音齐读。师: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
(板书)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的大小,远近,凉热。师:那么,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课文究竟讲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再次读文,体会字词的含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懂的地方小组同学问一问。开始吧。(四)第四次读文
体会字词含义,理解课文生:小组读文。师::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效率挺高,时间没用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生:能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先看第一段。
(课件字词解释)生: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子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三)第二 三段师:屏幕上划横线的是什么意思?生:逐一解答。师:这两个小儿辩论的观点是什么?
分别找两个同学说一说
生:分别回答二三段内容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生:相反师:有不同意见么?
(板书)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那么,两小儿所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三)第四五段师:看屏幕生:学生根据字来理解字义。师:现在谁来说说两小儿的依据?(板书)师:平常在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一小儿有道理!生:小儿二认为,早晨凉快所以太阳远,中午热所以太阳近。师:平时在遇到发热物体时,是“近热远凉”吗?小儿二也有道理!看来两小儿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啊!现在,请你再来读读三四两段,感受一下他们的自信!(四)第六七段师:故事说到这里,那究竟是远还是近,面对两小儿的激烈争论,孔子帮他们弄明白了吗?用课文的话说就是?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师:这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小儿的“笑”,你们怎么理解呢?生1:嘲笑!笑话!讥笑!你还是大文学家教育家呢生2:得意的笑,连孔子都不知道生3:充满 稚气 天真 可爱的笑。生1:我认为是苦笑,因为最后也没弄明白!生2:我认为是无奈地笑!因为孔子也没办法。师 :要深入理解这个“笑”挺不容易的!师:既然读书有这么大作用,让我们再来陪两小儿“笑”一次?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四、 动画配音来我们也穿越一次,穿越到2500多年前,让我们做一回古人来对话吧。五、 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师:其实,这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不能决也”。而今天的你们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吗?打开你们收集的资料,谁来说一说?生:(简述原理。)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常识。而两千多年前,却让孔子这个大学问家当着两小儿的面说“我也不知道”!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生1:孔子是个诚实的人!生2:孔子实事求是,师: 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板书) 师: 两小儿呢?生:师:看来,六、 回味“辩日”,师生漫谈师:今天,我们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谈起,谈到了这么多知识,大家都能有所感悟,了不起!接下来我想这样,同学们此时有什么体会或疑惑,整理一下,写在纸上。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字甚至一个符号。生:(书写体会或疑惑)师:来,请写完的同学亮出你的想法。没写完的也停一停吧,因为这聆听也是一种学习嘛!生:我的问题是,既然人们都知道孔子并不是什么都了解的,那为什么直到今天人们还把他称作“圣人”?师:建议大家带着你的收获、体会或不解走进生活吧,生活当中有更多的事物等着你去观察,探索!10日初出
日中一儿(视觉)
近(大 车盖 )
远(小 盘盂)孔子不能决一儿 (触觉 )
远(凉沧沧凉凉)
近(热 探汤)
(实事求是)
范文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念“智”)乎?”
注释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 东游:向东游历。 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争辩。 其:代词,代“两个小孩”。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笑:在这里不是嘲笑,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孰:谁。 汝:你。1.给加点字注音。盂(
)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⑴两小儿辩斗(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⑷孔子不能决也(
⑸孰为汝多知乎(
....3.翻译下列句子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答: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答: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答:1.yú
zhì2.(1)争辩,争论
3.(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2)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4.(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5.孔子不能决也。6.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7.略。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⑿之。元方入门不顾⒀。[1]
注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阅读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君:君: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阅读二尊家2分)[甲] 《陈太丘与友期》[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2.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②相委而去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C.下车/引之B.对/子骂父 D.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阅读三〔甲〕《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3、文段理解。(5分)(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阅读四(甲)《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8下面各组加横线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去后乃至(才)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9.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阅读五[甲] 《陈太丘与友期》[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②宜尔子孙承承兮。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阅读六1.解释下列词。 无信:无礼:
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一、答案(10分)1.(2分)(1)约定
(3)丢下、舍弃
(4)拉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 参考答案:17.① fǒu
② shí (2分,各1分)18.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19.C (2分)20.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三、参考答案:10.A
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四、参考答案: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 五、参考答案: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六、答案:1.信用
拉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范文五:22、两小儿辩日第一部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⑴及日中则如盘盂(
) .⑵孰为汝(
)乎 ...2》,相传为战国时
(填人名)所撰。 《两小儿辩日》选自《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东: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⑷问其故
故:⑸孰为汝多知乎
汝:⑹此不为小者远而大者近乎
为:⑺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⑻孔子不能决也
决:4.解释下面指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⑴问其故其:⑵而日中时远也而:⑶孰为汝多知乎孰:⑷及日中则如盘盂则:5.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孰为汝多知乎⑴⑵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几个句子的意思。⑴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⑵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⑶孰为汝多知乎!7.“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什么?不当的一项是(
)A、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B、孔圣人也不有知道的东西,这是对他的讽刺。C、从认识水平看,当时的人,包括孔子,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8观点(1):依据:观点(2):依据:9.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给我们的启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第二部分:(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0.解释指定的词。⑴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⑵日初出沧沧凉凉
沧沧凉凉: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探汤:11.辨析下面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今义:(2)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今义:12.文中两小儿所持的依据是分别从哪一种感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看的?(1)(2)13.两小儿所持的依据有道理吗?你认为怎样解释这一现象?(二) 外科医
[明]江盈科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裨将,副将)阵回,中流矢(矢,箭),深入膜内(膜内,肌肉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请谢,请求给予酬劳)。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亟,急)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注释:①延使抬:请他来治疗。②簇在膜内者须亟治:箭单留在肌肉里面这才是最需治疗的。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自称善外科( .(2)延使治( ..(3)不意并责我( .16.医生本应当救死扶伤,而文中的医生治伤无方,但却很爱钱。文中体现他爱钱的一句是:
) ) 15.将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7.试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答案:1.略 2.略 3.(1)向东(2)距(3)热水(4)缘由(5)你(6)是(7)等到(8)判断 4.(1)代词,他们(2)表并列关系的连词(3)代词,谁(4)就 5.(1)“为”通“谓”,以为,认为。(2)“知”通“智”,智慧。 6.略 7.B 8.观点(1)刚出来离人很近,到正午离人远;(2)太阳刚出来离人远,到正午离人近。依据:(1)刚出来看起来很大,到正午看起来很小;(2)太阳刚出来让人感觉清凉,到正午感觉很热。 9.C 10.(1)正午(2)形容清凉的感觉(3)热水 11.(1)距离、离开;往、到(2)热水;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 12.(1)视觉(2)触觉 13.略 14.(1)擅长(2)邀请(3)料想 15.一位偏将从战阵上回来,被乱箭射中,刺进了腹内隔膜,请这位医生给他治伤。 16.跪而请谢。 17.略
范文六:《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有根据,坚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被两个小孩儿取笑。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2、读通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3、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教学难点: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①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②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③看了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争论太阳呢?争论太阳的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争论的?......2、小结:大家的疑问也正是老师心中非常想知道的,看来同学们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啊!那好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二、初读课文,读懂词句。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停顿。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标出句子中的小停顿处。3、指名朗读,集体评议。①字音是否正确。②是否读好停顿,达到流利的要求。4、学习文中的三个生字,并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地进行示范或带读。三、再读古文,理解内容。1、学生独立读文,借助文中注释与工具书,逐句理解,把不懂的地方标出。2、学生互相交流,说出各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进行指导。3、指名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4、提问: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5、思考: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斗?又是如何辩斗的?①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自由发言。②教师进行课堂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A、争论的问题: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近,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远。B、争论的过程:先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各自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争论的语气。4、小结:两小儿都理由充分,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多才的孔子来裁决,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便笑道:(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四、引导探究,得到启示。1、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表现谈启示。如:两小儿: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孔子:虚心、实事求是,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或者:学无止境等2、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个小孩的争论做一个公平的裁决,让他们心服口服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进行裁决。)五、小结:大自然充满奥秘,每一个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虚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思考、去探究,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惊喜,你就会体会到处处有科学。六、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课后反思:文言文的特点是:语句简洁,含意深刻,字句也比较艰奥难懂。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也较少,学生学起文言文来就较为困难,这点尤其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针对此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通读懂每一个句子,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理解字句,把每一个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再进行对文章的学习。从效果上看,学生在单独地理解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但要做到用白话文通顺、完整地把整篇课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其次,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太阳何时离我们远、近的这个问题,全班学生竟然无一知晓,反映出了学生科学知识的严重匮乏;也反映出了学校除了语文、数学之外,对其他学科的教学重视不够,今后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反映了我们农村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较少,除了书本,没有什么课外读物。《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有根据,坚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被两个小孩儿取笑。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2、读通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3、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教学难点: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①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②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③看了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争论太阳呢?争论太阳的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争论的?......2、小结:大家的疑问也正是老师心中非常想知道的,看来同学们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啊!那好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二、初读课文,读懂词句。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停顿。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标出句子中的小停顿处。3、指名朗读,集体评议。①字音是否正确。②是否读好停顿,达到流利的要求。4、学习文中的三个生字,并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地进行示范或带读。三、再读古文,理解内容。1、学生独立读文,借助文中注释与工具书,逐句理解,把不懂的地方标出。2、学生互相交流,说出各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进行指导。3、指名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4、提问: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5、思考: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斗?又是如何辩斗的?①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自由发言。②教师进行课堂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A、争论的问题: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近,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远。B、争论的过程:先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各自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争论的语气。4、小结:两小儿都理由充分,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多才的孔子来裁决,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便笑道:(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四、引导探究,得到启示。1、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表现谈启示。如:两小儿: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孔子:虚心、实事求是,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或者:学无止境等2、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个小孩的争论做一个公平的裁决,让他们心服口服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进行裁决。)五、小结:大自然充满奥秘,每一个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虚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思考、去探究,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惊喜,你就会体会到处处有科学。六、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课后反思:文言文的特点是:语句简洁,含意深刻,字句也比较艰奥难懂。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也较少,学生学起文言文来就较为困难,这点尤其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针对此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通读懂每一个句子,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理解字句,把每一个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再进行对文章的学习。从效果上看,学生在单独地理解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但要做到用白话文通顺、完整地把整篇课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其次,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太阳何时离我们远、近的这个问题,全班学生竟然无一知晓,反映出了学生科学知识的严重匮乏;也反映出了学校除了语文、数学之外,对其他学科的教学重视不够,今后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反映了我们农村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较少,除了书本,没有什么课外读物。
范文七:课题: 文言文两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版本:人教版 《 单位:教学目标备课人: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教法:。教具: 课型:新授课 学 案 教师活动 (含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 学生讲述,老师 知道孔子吗?你能 结合学生的讲述 讲讲他的故事吗? 补充孔子的生平 自由读课文,凭 自己的理解说说 课文主要讲了一 件什么事? 同桌互相读文, 纠正字音。 反复读文,把课 文读熟。 学生对照注释, 自己理解课文, 记下不懂的问 题。 考查学生对古 文的感悟能力二、初读课文,梳理学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 法。 习《对弈》的?一 是要理解重点字 词;二要读出诗文 韵味;三要感悟人 文内涵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自由读课文,找出 不认识的字,通过 查字典解决。阅读详情:按学习《学弈》 的方法自学课 文,小组内交流 学习成果当堂达标测试: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东: 去: 决: 二、翻译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孰为汝多知乎? 辩斗: 日中: 孰: 以: 及: 汝: 故: 汤: 知:课后练习精编阅读详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个儿童各自持有的观点及依据。 第一个 观点: 依据: 第二个 观点: 依据: 这个故事中两小儿的特点是( 是( 《两小儿辩日》选自《 ) 。 》 。 ) ,孔子的特点教学反思
范文八: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释义,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2.感悟文言文阐述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学习难点: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具、学具准备:有关孔子、列子生平的资料。 活动一:感知两小儿辩日关键问题: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什么?活动要求:1、自读、自学,能通读课文。2. 根据注释,弄懂文言文中重点字义。3、小组内讨论交流。4、小组代表交流分享。活动二:理解两小儿辩日关键问题:这则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活动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借注释试着翻译每个句子。2、小组内讨论交流。3、小组代表交流分享。活动三:感悟两小儿辩日关键问题:两小儿是怎样辩日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活动要求:1、小组内读课文,思考问题。2、小组内讨论交流。3、小组代表展示分享。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斗———善于观察,探求真理———天真可爱孔子不能决———谦虚敬慎,实事求是———“圣人”风范
范文九:科 班目 级语文课题两小儿辩日 组 名课 姓 使用时间型 名综合解决课主备人审核人学稿编号【学习目标】 反思与策略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结构化预习导向】. 基础预习 1.圈、划、批、 1. 掌握课本上的注音词。 注。 2. 查字典,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2. 查字典、注 课文预习 学法 释、工具书。 认认真真读课文三遍: 点拨 3.读思结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4. 抄 写 生 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词。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第三遍,仔细默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独学探究】—自主学习,尝试新知 预习检测。 一、我能解释下列加点字: 1,见两小儿辩斗( ) 2、问其故( ) 3,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 ( ) ( ) 4,而日中时远也 ( ) 5.及日中则如盘盂( )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7,日初出沧沧凉凉( ) 8,及其日中如探汤( ) 9,孔子不能决也( ) 10,孰为汝多知乎 ( ) ( ) ( ) ( ) 二、我知道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孔子东游 , 见两小儿辩斗 , 问其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 “孰为汝多知乎?—————————————————————————— 【群学互助】—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一、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组内讨论。 二、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 知识,对这两种现 象解释一下。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检测练习】—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三,内容理解: 1,本 文 选 自 ____________ 相 传 是 ,___________时期 _______________所撰. . 2,两小 儿 辩 日 对 我 们 的 启 示 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文 中 孔 子 给 我 们 的 启 示 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拓展链接】—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 们自行选择。 1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 :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 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 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 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范文十:科目 设计者语文课 题《两小儿辨日》执教者 赵秀莲赵秀莲新 集体备课 授 个性备课 六 年级 教学对象 学生课 型课 时1一、教材内容分析 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 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 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 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二、知识结构(梳理)出处:《列子·汤问》 词语理解:辩斗、以 、去、 日中、 及、盘盂、 探汤、决、孰。 两小儿辩日 重点句子:1.思援弓缴而射之 2.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 其日中如探汤 5.孰为汝多知乎? 课文主旨: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 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通过什么策略、方法和手段达到那些目标) 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技能目标)能用普通话正 确、流利、有 2、学会本课 3 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能力目标) 感情地朗读课 文。能联系上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 下文和自己的 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积累,推想课 (感情目标) 文中有关词句 的意思。课 标 要四、学习者特征(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学 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根 据以上教思想, 再加上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 所以在本文学习中, 我主要采用了方法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 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 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阅读详情: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室、实验室;器材、多媒体) 小黑板 八、课时教学流程图检查预习理解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九、板 书 设 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初远(近大远小) (远热近凉) 日中远 日中近 十、教学过程(1、注重教学活动设计;2、知识线索(脉络)清晰;3 教法/学法渗透到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教学 环节检查预习教师活动检查预习 先叫几个学生分别起来朗读课文, 从 熟练程度就能体现其理解的程度。学生活动 听读课文,理解课文。设计意图 个性修改并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结合注释和同学的讨论来理解课文 内容。相互讨论,学习注释,借以理 解课文。本文易懂, 只有个另词句学生的 理 解 课 文 理解有一定难度, 可以让学生在 内容。 讨论中去慢慢体会。讲解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反问句: 这不就是因为远了看起来小 而近就看起来大一些的道理么? 下句同理。 孰为汝多知乎?作好笔记,并结合文章前后的 内容去理解课文。讲解还以为你什么都筹到呢?学无止境:总结作业 布置 (分层)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有不知 道的知识, 那么我们更是有许多 不知道的知识, 那么我们就更应 该努力学习。 A B 抄写课文 熟练背诵《两小儿辩 日》结合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 并积极发言C 向亲朋复述故 事, 并聆听他们的体 会十一、教学反思 在背诵文言方面,学生的方法还不够有效。文言是与古诗不同的特点,生奥不通顺,有 待提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小儿辩日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