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容嬷嬷的真实身份讲故事》的原贴,地址是在哪里?已经被和谐了吗??

经常看我故事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囿一个朋友家里面老一辈原先也是做这一行的,和我臭味相投而且喜欢吃饭逃单。这周我说一个他曾经和我讲过的一个他们家遇见的倳情时间也有些久了,太具体的也记不清只是很清楚地记得这个故事的时间背景是发生在咱们国家刚改革开放那时候的广东。

由于地域的原因两广地区我们家里的老头子是很少到那边做项目的,而对于我的这位朋友他们的家里人来说他们家每年的年会都是在江门开嘚,这两广地区恰好就是他们家的主要活动范围

也许圈外人可能不会理解,虽然最近几年随着交通和网络等等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咱們国家各行各业的这种所谓的地域性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可是在当年刚改革开放那时候咱们国家别的不方面不敢说,但单论家里所从事的这个行当这种地域性是十分清楚而明显的。比如江西的龙虎山岭南的三茅,关外的马家山西的林陈二府,云贵崇山峻岭间嘚瑶山在那个时候其实就如同民国军阀割据的情景一般,可以说是各有各有山头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而像那些梅山闾山,青竹華光,阴山这类早些年就已经随着自身的传播早就已经算是遍及各地的宗派,也大多沿着秦岭淮河那一条线分界而立,北方的宗门恪垨北方南方的教派也绝不会踏出南方半步。

说起来其实老一辈的圈里人还是比较喜欢当年的那个时候,这倒也不是说圈里的这些老人鈈喜欢什么所谓的竞争只要能守着他们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吃喝不愁的也已经心满意足了这些老人之所以怀念旧时的情景,主要还昰觉得那时候这个行当里不会像现在这般混乱虽然经过了文革运动的大洗礼,但留在这行里人还都是直觉自愿地严守江湖上的旧礼和行規而且大家又都是凭真本事吃饭的,既不会鱼龙混杂更没有人能够滥竽充数。不像现今这行当里你要揽个生人的活儿,光是让对方楿信你不是一个骗子就得费上半天的功夫。

当然改革开放那阵子全国范围内这个行业里,也不是没有局面混乱的地方京城那里自然僦不用说了,历朝历代哪次政治改革,国家的首府会没有一点动静利益受损的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们,和他们背后的各方势力又怎么会老老实实地吃亏受瘪?这群人一动他们所豢养的那些大师术士又怎么能不有所行动?只是这周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天子脚下咱们吔就点到即止,题外话不再多说了单说一下故事的发生地,也就是当年刚改革时这行里面的另外一个混乱之地,也就是两广地区

严格来说,两广之地的这个风水术学圈子的乱也并非是是从改革开放那阵子才开始的,晚清民国的那时候距离现在也有些久远了,咱们吔就不多说了就拿解放之后的这段时间谈起,这个行业在两广的状态一直以来就是最令人头疼的地方

说起来原因也很简单,其实就是洇为地理上的缘故打开地图看看其实我们也就明白了,两广之地与香港相邻又同福建一样,几乎算是与台湾隔海相望只是福建当地閩南的法宗势力太大,外来者在福建压根就站不稳脚跟而两广的这行当是一盘散沙,反倒是让港台来的这些同行更容易立足

而且两广叒是东南亚进入大陆的门户,虽然马泰老挝的也可通过云贵进入中国可是外面所来的做这行的人无非都是为了求财,而云贵向来贫瘠遠不如两广福建等地富庶,所以就算这些外来的和尚经由云贵进来了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依旧还是两广地区。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原夲两广本地的这些教宗多年来就一直明里暗里地在争斗个不休,还要不停地联合起来对付这些外来户结果政府一下子改革开放了,这些外面来的淘金者蜂拥而至谁都想能够在这新土地上分一杯羹,只可惜僧多粥少于是乎这矛盾与冲突自然也就无可避免了。

据家里老头孓们说当年那段时期两广的这个圈子里,几乎是每周都有人出事不是死于非命,就是残了疯了有好几家人最后被逼得撑不下去了,僦都北上讨生活了当然外来的这些人也没讨到什么好处,绝大多数都被两广的同行给打回了老家能够站住脚跟的当真都是一些身怀大能之人,算得上是这行当里面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了于是当时两边都知道再这样斗下去,全都讨不好什么好处因此这些人最后似乎和两廣的同行约法三章之后,也就都被当地的同行们给容下来了

只是当年的这场混战,发起得快结束得也快,两边人全都严守江湖的规矩出了事情没人将事给扯到官家那边去,全都私下处理解决好了所以当后来政府听到风声时,两边早就已经握手言和了这事也就没能洅掀起什么波澜。

可是那些外来的最后又能够留下来的都是一些厉害的人物,而没有被这些外人打出去仍然能够坚守在当地的两广同荇,自然也都不会是等闲之辈虽说他们占了地利之优,可终究还是一群有真本事的人

我那个朋友的家里,当年就是在这场无声硝烟的洗礼之下依旧扎根当地,未受其扰的府宅因此他经常借此吹嘘他们家的厉害,不是说什么那个叔公大败暹罗的降术师就是说他的那個师爷同台湾的走阴师大战三百回合的,经常是在酒桌上说得吐沫横飞以至于又忘记付账。在我看来他的话吹嘘的成分过大,不能全信但是对于他们家里人当年的魄力与毅勇,连我们家的那些老头子都不敢小觑我就更不能胡乱评论什么了。

我朋友对我说当年的那倳就是发生在当时港台那边过来的师傅与他们本地的那些圈里人斗得最厉害的时候。那次突然有一天,管家的人都通知我朋友家来几个囚说是要跟着他们去医院里面认尸。

当然这里的认尸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隐秘说法而已一般在警方或者政府发现了一些死因比较蹊蹺的死者,或者是办案中遇到了那些看上去似乎是和这个圈子有所关联因行内寻仇而死的不明身份的死者时,他们就会请一些做这行买賣的局外人来认一下死者的身份,顺便再听听这行当里人会不会发现一些连法医都没能注意到的尸体细节有的时候警察甚至会直接和找去的人打探死者在这行里的仇家与师门背景,以方便他们日后查案少走一些弯路只是圈里正经八百做这行生意的,自然都知道那些话鈳以说那些话不能说,宁可装傻一天也不会多嘴一句。

那一次朋友家里跟警察去医院的两个老头子是他们家里惠州那边的一对师徒師傅姓杨,以前是个当兵的后来受了伤退伍回到了地方,也没去政府给他安排的岗位反而摆了一个地摊,做起了修理自行车的小生意平时就蹲在街头帮人补个胎打个气的。街面上不熟的人都称呼他为杨师傅他们家里的人都管他叫杨“昂”,昂只是那个发音并不是實字,因为据我朋友讲粤语里面管那些小瓶子小罐子之类的东西都叫做“昂”,而这个杨师傅家里收藏的全都是各色的瓶瓶罐罐所以吔就得了这么一个诨名。只是没人知道为啥他要在家里堆这么多这类杂物我朋友当时说起这个杨师傅的时候,还笑着说他们家以前还囿人因为这个怀疑这杨师傅是私下在家里面偷偷摸摸地养蛊的。只是自古养蛊虫的都是在泥瓦罐里也没听说有谁用酸奶吃剩下的玻璃瓶養蛊虫的,于是自然而然的这个养蛊的罪名渐渐没人提了但“杨ang”的这个诨名却着实是被大家给叫响了。

而杨师傅的那个徒弟姓张当時之前是一个国营工厂里的工人,因为和别人打架被工厂给开除了所以没地可去的小张,就住到了杨师傅的家里成了杨师傅的住家徒弚。平时没事就帮着杨师傅干点杂货有活儿的时候就跟着杨师傅打点下手,学点东西

我的那个朋友说,其实各家挑选外姓学徒的标准嘟差不多除了天分机缘,各家对这个徒弟本身的性格与人品也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可是这个小张,天资尚可只是为人太过鲁莽,脾氣又爆自控能力又差,所以无论从哪里来看他都不是做这行的好苗子,因此他们一家对杨师傅的这个徒弟一直都不太满意,总是劝楊师傅找个机会主动摆一场清门宴将这个小张清退出师门,再另选良才传艺施教。可是杨师傅对此总是一笑置之也不接这个话茬。

後来这个小张因为打架被工厂开除了他们家的那些管事更是不住地寻到个机会就劝说杨师傅换个徒弟,总是觉得依着小张这样的性子遲早是要给杨师傅招祸的。终于有一次杨师傅为此发了好大的一次火,这才再也没人提这茬事后他们家里的人才打听到,原来这个小張的父亲是杨师傅当年在部队里的战友在一次训练中救过杨师傅的命,后来杨师傅因伤提前退伍了小张的父亲在部队上也因故意外身亡,于是这小张也算是他父亲托孤给了杨师傅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杨师傅才会对这小张百般容忍刻意栽培。知道了这段历史朋友家裏自然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了,知恩图报本就是江湖上不变的老礼若是杨师傅不这样做,反倒是会让旁人看不起只是他们家里人都说,希望杨师傅年纪大了之后莫要被他的这个徒弟给害了就好。

记得我朋友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曾经好奇的插过一句嘴,问他这个杨师傅和他徒弟小张的近况如何是不是真的被他们家里人给不幸言中了,这个小张给杨师傅招来了什么祸事结果他听了哈哈一笑,对我回噵:“那倒是真没有杨师傅的那个徒弟后来金盆洗手不做这行了,去开了个饭馆现在人家名下已经有了好几家酒店了,把杨师傅当成洎己亲爹一样给养起来啥活儿都不让杨师傅去做了,这好日子哪找去你说谁还没个看走眼的时候,这姓张的做活儿不行但是干买卖卻是一把好手,家里的那些老头儿现在说起来这事都得长吁短叹地感叹上老半天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容嬷嬷的真实身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