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度如何表现乳化液的自乳化能力强代表,浊度值在什么范围说明有乳化现象?浊度值小于多少说明几乎没乳化?

本文针对w/o/w型乳化液膜体系进行相关性能的研究。论文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对乳化液膜吸收模拟工业废气中的甲苯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所制得的乳化液膜进行破乳。
对乳化液膜吸收甲苯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分离条件(如表面活性剂浓度、乳水比、制乳速度、废气中甲苯初始浓度等)对吸收效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用石油醚作为膜相,在制乳转速3000r/min、油水比1:1、制乳时间20分钟、表面活性剂浓度(span-80)4%、乳水比1:4、温度20℃条件下制得的乳化液膜对甲苯废气进行吸收,30分钟内,吸收效率均在80%以上。在分离过程中,随着吸收时间增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低的体系出口废气中甲苯浓度上升幅度较大。在形成w/o/w型复合乳状液时,乳状液(w/o)所占的体积分数越大,分离效果越差,产品收率越低。通常剪切制乳机的搅拌速度越快,乳滴的粒径越小,其稳定性也越好,另一方面由于在高的剪切力下,在制乳的同时也在破坏乳液,剪切力越大乳液破坏的程度越大。乳化液膜对低浓度气体吸收比较稳定,吸收效率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对乳液膜体系静电破乳的研究,主要是考察破乳电压、破乳时间对破乳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对于特定的液膜乳化液,液滴所受的电聚结力必须大于其液膜破裂所需的临界电聚结力时,乳化液滴才能破乳。破乳率随破乳时间增加而增加,当破乳率达到一定程度时,破乳率随破乳时间增加会变得微乎其微。由于液滴破裂是在瞬间完成的,故电破乳速率主要由絮凝过程的速率及液滴的沉降速度所控制。当絮凝和沉降过程完成后,再延长破乳时间,乳化液的破乳率也不会有实质性增加。
能源和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乳化柴油作为一种代用燃料,既可以减少燃料消耗又可以控制排放,该文对乳化柴油配制效果和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性及其燃烧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中采用hlb值法筛选,乳化剂采用混合表面活性剂.通过试验对乳化柴油的乳化效果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1135柴油机上进行了乳化柴油的台架试验,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及图表分析了影响乳化油燃烧效果的因素,包括乳化剂的因素如乳化剂配比、助添加剂、含水量、乳化方法等,以及喷油嘴类型等.并在2135双缸柴油机继续进行了乳化柴油的台架试验,研究乳化柴油的燃烧性能.通过对大量稳定性试验和台架试验,选定稳定性和节油降污综合效果较好的三种乳化剂.并经反复试验表明实验中的乳化柴油与纯柴油相比平均节油率超过10﹪,主要排放物nox降低超过10﹪、碳烟降低50﹪以上,同时排温和最高燃烧压力降低.通过以上试验及已有理论对乳化油的燃烧机理作进一步研究,阐述了水在乳化油燃烧中的作用,分析了乳化油节油降污的原因.
能源与环境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乙醇作为可再生含氧燃料,开发乙醇/柴油微乳液作为替代燃料,既可以缓解能源压力,又可以实现柴油机的清洁燃烧。   本文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以单一的span80和op4+span80复合乳化剂分别配制了不同乙醇含量的乙醇/柴油微乳液。考察了存储温度和乳化剂种类对乙醇/柴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乙醇含量的乙醇/柴油微乳液体系的相分离温度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乳化剂含量的乙醇/柴油微乳液体系的相分离温度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通过试验、经验公式、数值计算等方法对乙醇/柴油微乳液体系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柴油微乳液的密度、粘度、热值、十六烷值和表面张力要略小于柴油;凝点、冷滤点和闪点与柴油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本文研究了柴油和乙醇/柴油微乳液在酒精灯中的燃烧火焰温度场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外焰区,柴油的燃烧温度最高,在灯芯和暗区,乙醇含量为6%的微乳液燃烧温度最高。   通过yz485d柴油机的台架试验,以及对pm排放物的电镜扫描和元素分析,研究了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微乳液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微乳液的动力性略有下降,实测油耗高于柴油,中高负荷的有效热效率与柴油接近,nox和碳烟排放降低,thc和co的排放略有升高。排气颗粒物pm的粒径要大于柴油,但是其含碳量低。   本文通过chemkin软件对乙醇/柴油微乳液的燃烧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柴油机的缸内燃烧温度、燃烧压力和no的生成量均随着乙醇/柴油微乳液中乙醇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最高燃烧温度随着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和压缩比的升高而升高,随着egr率的增大而降低;最大燃烧压力随着进气压力和压缩比的增大而升高,随着进气温度和egr率的增大而减小;no生成量随着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压缩比的增大而升高,随着egr率的增大而降低。
乳化燃料是石油燃料一种新的替代燃料,对于能源危机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人类对于乳化燃料的研究开始于191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对于乳化燃料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技术水平不高,制备的乳化柴油稳定性差,易分层。本课题正是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应对21世纪新形势下能源结构调整问题以及乳化柴油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采用超声波乳化的方法将柴油和水混和,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使乳化柴油的稳定性在国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促使乳化柴油在内燃机中的应用更进了一步。
2经过试验观察,柴油掺水乳化后的稳定性在掺水量10%时为最好,随着乳化柴油中掺水量的不断增加,其稳定性也越来越差。
3在条件所允许的情况下测定了乳化柴油的热物理特性,并分别与0#柴油做了较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乳化柴油在理论上可以作为柴油机的代用燃料,并大幅度降低了有害污染物质的排放,这对于缓解目前乃至将来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意义。
4将适当比例的乳化柴油作为内燃机燃料做了台架试验。本试验研究表明,柴油机不做任何改装和调整即可燃用乳化柴油。在常温常压下,柴油机燃用乳化柴油具有良好的启动性、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这对于促进代用燃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作者分别做了含水量10%和15%的乳化柴油的台架试验,并与0#纯柴油做比较。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含水量10%的乳化柴油在柴油机上燃烧时动力性和经济性比含水量15%的乳化柴油有更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生物柴油在理化特性上和柴油相近,无毒可降解,并且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目前在许多国家已经被用作柴油汽车的代用燃料,但由于生物柴油含10%氧可导致汽车nox排放增加,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人们对降低生物柴油nox排放进行了很多尝试和研究,本文在对生物柴油以及微乳化技术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生物柴油微乳化进行研究。在配制了不同配方微乳化生物柴油的基础上确定两种微乳化生物柴油,并在发动机上进行动力性、经济性、燃烧和排放特性对比试验。
研究表明:微乳化生物柴油的最大溶水量及稳定性受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质量的影响,相同配方的微乳化生物柴油最大溶水量及稳定性不受乳化方法的影响。与纯生物柴油相比,当发动机燃用微乳化生物柴油时,外特性功率和扭矩略有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增加,有效能量消耗率降低;当发动机燃用微乳化生物柴油时可有效降低碳烟和nox排放,hc和co排放略有增加但绝对量小。与纯生物柴油相比,发动机燃用微乳化生物柴油时,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瞬时燃烧放热率以及累计放热率曲线出现明显后移,滞燃期延长,燃烧滞后,但燃烧持续期短,燃烧和放热集中,峰值压力升高率和峰值瞬时燃烧放热率增加。
发动机燃用微乳化生物柴油在动力性降低不多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排放和有效能量消耗率,在节能和环保的两大主题下,研究和开发微乳化生物柴油已成为汽车新能源研究课题之一。
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方法具有费用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的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和实践的石油污染的处理方法,也是我国目前状况下应优先考虑采用的处理方法.本论文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菌,在水相及土壤泥浆体系中,研究了其对石油中各组分的降解能力.降解过程中石油出现了明显的乳化现象,根据此现象,进一步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在降解过程中产生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型;以石油、十四烷为碳源产生的糖脂表面活性剂经复配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效果显著、乳化能力强.在优化条件下,以20G/L十四烷为碳源,培养150小时,糖脂表面活性剂浓度可达到2.2G/L,以20G/L石油为唯一碳源,糖脂浓度稳定在165~220MG/L.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高吸油树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进行乳液共聚,加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作为化学交联剂,并在体系中引入聚丁二烯(pb)柔性大分子链,形成一种高交联度、低交联密度的松散三维分子结构。
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单体配比对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的速率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共聚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70.67kj/mol,聚合初始速率同引发剂浓度的0.43次方、乳化剂浓度的0.56次方及单体ba浓度的0.49次方成正比。
测定了高吸油树脂乳液的粒径分布,乳液粒度在65~130nm之间且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乳化剂用量越大,共聚物粒子粒径越小,分布越宽;反应温度升高,粒径减小;引发剂用量增大,粒径减小;单体配比对粒径大小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单体st含量的增大,粒径增大,分布稍微变窄。
合成的乳液型物理-化学交联高吸油树脂,其最佳吸油率可达45.1。各参数对树脂吸油率有重要影响,比较合适的聚合工艺条件是:75℃下反应3h左右(反应2h,熟化4h),水油比为4∶1。最佳条件如下:pb=2wt%,egdma=3wt%,st∶ba=3∶1,sdbs=1wt%,kps=2wt%。
对树脂进行了反复放油吸油实验,发现重复吸油后,最大溶胀倍率略有下降,大部分树脂能维持在初始的80%左右。对树脂进行含油废水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吸油树脂对含甲苯废水吸收能力强,且有较好油水选择性。初始阶段树脂吸油较快,100ppm的废水经树脂处理,流出浓度维持在5ppm~8ppm,待树脂饱和后,浓度逐渐回升至初始浓度。
与传统的吸油材料相比,本文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不仅具有更高的吸油倍率,还有较好的重复再生性能和油水选择性。乳液型高吸油树脂的应用,为工业含油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聚乳酸是典型的“绿色塑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全可降解性及生物可吸收性,是生物降解医用材料领域中最受重视的材料之一,其研究极具医学和环保双重意义。目前对聚乳酸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的合成与改性方面,而对其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脉动压力诱导注射成型加工技术一种在聚合物熔融、塑化、注射、保压全过程引入振动的新型注射成型加工技术,能有效改善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是一种机械历程短、耗能低、制品质量高的成型加工技术。  
本文综述了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及脉动压力诱导注射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液压脉动注射成型对聚乳酸制品性能的影响,通过力学性能测试、DSC分析、SEM分析、蛋白酶K催化降解实验、模拟人体内PBS缓冲液降解实验及土埋法降解实验对液压脉动注射成型聚乳酸制品的力学性能、聚集态结构及生物降解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液压脉动注射成型能使聚乳酸制品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大依次提高了10.6%、20.2%、29.7%、5.6%)。引入脉动对PLA制品具有增强增韧的效果,聚乳酸制品综合力学性能的最佳振动参数为F=15HZ,A=0.8MM时。DSC分析表明液压脉动注射成型能诱导PLA制品结晶,结晶度最大提高了11.9%(F=15HZ,A=0.8MM),而且制品熔点基本不变,制品的耐热性能不会降低。SEM观察分析可以看出,液压脉动注射成型的断面比较粗糙,断痕密度比较大,断面出现“拉丝”状结构,是高韧断裂的常见方式,制品韧性提高。  
聚乳酸的蛋白酶K催化降解、模拟人体内PBS缓冲液降解及土壤降解三种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普通注射成型,液压脉动注射成型的聚乳酸制品生物降解速率减小,其降解过程是从表面侵蚀到内部降解侵蚀的逐步演变过程,降解后制品结晶度的增幅比普通注射成型的小;综合三种生物降解实验试样失重率的变化规律,在振动频率15HZ、20HZ及振幅0.6MM、0.8MM时,液压脉动注射成型对聚乳酸制品的生物降解性能影响显著。
本文以L-乳酸(L-LACTIC ACID,L-LA)单体为原料,引入微波辐射有机合成技术,研究了乳酸熔融缩聚合成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工艺,系统考察了各种工艺条件对产物粘均分子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工艺条件。
本文首先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la/cnt复合材料,然后通过形貌表征、结构流变学以及热、力学性能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和介观结构、粘弹响应、结晶行为、力学强度、导电性和降解行为。重点考察了cnt的纳米分散形态、介观网络结构以及与基体间的界面粘结对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线性粘弹理论、非线性逾渗理论、力学模型以及结晶的动力学模型等描述了聚乳酸/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与其宏观性能间的关系。
(1) cnt的加入强烈影响复合材料的线性和非线性粘弹行为。随cnt含量增加,体系低频区的动态模量逐渐增强,并表现出明显的类固态响应,这是由于cnt在动态剪切流动中形成了瞬态的逾渗网络结构所致;而在非线性的稳态剪切流动中,cnt的逾渗网络具有强烈的剪切敏感性,即使非常小的剪切速率也足以破坏网络结构,导致体系模量急剧下降;不过逾渗网络结构在静态退火过程中可以重建,从而使得复合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瞬态应力过冲行为。因此,结构流变学是表征复合体系内部cnt的近程结构(纳米分散形态)和远程结构(介观网络结构)的有力工具;
(2)当采用表面修饰不同的cnt和长径比不同的cnt改性pla时,复合材料结构流变学的结果表明,羧基化的cnt的在pla基体中的逾渗阀值远小于羟基化的cnt,说明两种cnt的实际填充效果截然不同。在相同的含量下,前者在pla基体中的有效体积分数比后者高了3倍,致使两个复合体系的动态流变响应间差异巨大。归根到底,这是由于pla分子链与羧基化的cnt亲和性更好所造成的;而cnt的长径比也同样强烈影响复合体系的流变响应。尽管在熔融复合过程中会断裂,但与长径比小的cnt相比,长径比大的cnt仍具有较大的水力学体积,这有效地增加了cnt间相互碰撞、摩擦的几率,从而使复合体系的逾渗阀值显著低于长径比小的cnt的复合体系;
(3)无论是在等温还是非等温的退火条件下,cnt都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促进了pla基体晶核的生成;但体系的结晶速率还与结晶历史有关。等温条件下,体系从熔融态冷却结晶时,cnt的加入会使结晶速率加快,而体系在固态下冷结晶时却恰好相反,这是因为冷结晶时虽然存在异相成核的作用,但是cnt对pla分子链段扩散的阻碍占据了动力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体系冷结晶的速率下降。而在非等温条件下,成核则是动力学过程的控制因素,因此cnt的加入导致体系冷结晶速率增加;
(4) cnt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强度;但当cnt含量达到临界值1.5 wt%以上时,由于体积填充分数的急剧增大使得cnt在熔融复合时容易局部团聚,因此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反而下降;与纯pla相比,cnt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提高了约14个数量级,而导电逾渗阀值(约为1 wt%)要略大于流变逾渗阀值(0.77 wt%),这是由两者的网络结构不同所致;不过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还依赖于体系的热历史:退火后由于pla基体的结晶度变大,导致cnt在无定形区的体积浓度增加,从而使材料的电导率进一步提高;
(5)复合材料的降解行为依赖于cnt的表面修饰和材料的热历史。在热降解过程中,羧基化的cnt提高了pla基体的热稳定性,而羟基化的cnt则恰好相反;这是由于两种cnt在pla基体中的分散程度以及表面活性不同所致;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羧基化cnt的阻隔效应减缓了pla基体的降解速率,而pla结晶程度的提高也有益于降解速率的放缓:相同降解周期下,熔融结晶体系的降解程度低于冷结晶的体系,而无定形体系的降解程度最大。
根据em(effectivemicroorganisms)技术原理,利用筛选到的絮凝剂产生菌和苯酚降解菌,构建出具有絮凝和降解苯酚双重功能的复合菌群(xgjhn19+xgjhn5)。
复合菌群的优化培养条件:接种量为两种菌株各0.5ml(种子液)/50ml(乳品废水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6.5,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50rpm,培养时间72h。在此优化条件下,复合菌群对300mg/l苯酚的降解率达99.3%,所产mbf的絮凝率e2达97.8%。
对复合菌群所产mbf进行提纯固化,产率为15g(絮凝剂)/l(发酵液)。定性分析试验表明,复合菌群所产mbf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经初步菌种鉴定,菌株xgjxn5为芽孢杆菌属,菌株xgjxn19为奈瑟氏球菌属。
复合菌群所产mbf对乳品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去除codcr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加mbf1.0ml、1%cacl23.5ml于100ml乳品废水中,调节ph值至9.0,摇匀后静置10min,codcr去除率达72.5%,浊度去除率为79.2%。去除浊度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加mbf1.0ml、1%cacl24.0ml于100ml乳品废水中,调节ph值至9.0,摇匀后静置10min,最大浊度去除率达82.1%,codcr去除率为66.4%。
复合菌群所产mbf处理乳品废水去除codcr的动力学方程和去除浊度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t,cod(mg/l)=c0,cod(1-t/2.4t)和ct,od(a)=c0,od(1-t/5.4t)。
动力学研究表明复合菌群对苯酚的降解速率对苯酚的浓度为一级反应,得到的经验动力学方程为rc=-dc/dt=0.0348c(mg/l·h)或t=1/0.-μ(h)。
通过测定和分析絮凝过程中高岭土颗粒的zeta电位变化,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机理,初步认定复合菌群所产mbf的主要絮凝机理为“吸附架桥”。
甲醇是最有前途的可替代燃料之一。但是甲醇与柴油的互溶性存在一些难题,目前还没有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助溶剂,而且对柴油机上掺混甲醇的燃烧与排放机理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非常规排放物的分析与测试还未见报道。
本文以自制的生物柴油作为助溶剂,研究了甲醇与柴油的互溶性,配制了甲醇柴油微乳液,进行了微乳液形成机理的热力学分析,结果是:单纯生物柴油作为助溶剂效果较差,生物柴油与中碳醇等组成复合助溶剂具有良好的效果。生物柴油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碳醇等的使用量。生物柴油有助于甲醇柴油微乳液的形成,其原因是增加了微乳液分子间的混乱程度,从而增加了微乳液的熵。中碳醇有助于微乳液的形成,其原因是降低了微乳液的表面张力。另外,温度和甲醇含量也影响微乳液的形成,温度升高和甲醇含量降低均有利于甲醇柴油微乳液的形成。
本文建立了甲醇一生物柴油一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燃烧过程的多维数学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模拟缸内湍流流动,运用离散液滴的碰撞和破碎模型模拟燃油喷雾的运动情况,简化了混合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机理,并将其与湍流燃烧模型耦合进行数值模拟。
本文研究了甲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燃烧过程。通过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特性和循环变动的测试,分析了甲醇含量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如果不改变柴油机的结构,甲醇含量不超过10%效果较好。通过对示功图的研究,分析了甲醇含量对燃烧滞燃期、燃烧持续期和放热规律的影响。
本文测试和分析了在柴油机上燃烧甲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常规和非常规排放,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进行了非常规排放物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机燃用甲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后,非常规物的排放量非常小。非常规物的排放随负荷与甲醇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同负荷下甲醇含量越高,则未燃醇的排放增大,甲醛排放减少;相同甲醇含量下,负荷增大,则未燃醇减少,甲醛增大。甲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能大大降低碳烟、co和no的排放,但hc排放略有增加。
本文研究了在加速工况下甲醇一生物柴油一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甲醇含量越多,p和σ的变化越大,动力性越差。同时碳烟排放增加,碳烟的生成主要在加速供油初期。no排放先降低再升高,而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
该文采用复合型絮凝剂处理乳化液废水,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液废水的处理过程包括凝聚脱稳及吸附絮凝,其中絮凝是决定混凝效果的关键性步骤,复合型絮凝剂聚硅酸硫酸铝是一种既具有较强的电中和能力,又具有优异的絮凝性能的无机混凝剂,通过对乳化液废水药剂筛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聚硅酸硫酸铝对乳化液废水是比较合适的混凝剂,并确定了药剂的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条件等操作参数,针对乳化液废水的特点,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出了二次混凝沉淀处理方案.
本课题为降低聚乳酸的成本、扩大其应用范围,以d,l-乳酸为原料,采用熔融-固相缩聚法合成聚乳酸,研究了催化剂的类型、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实验工艺进行了优化。熔融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sncl2为催化剂,用量为0.5%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180℃,适当减小体系压力,氮气保护下反应7.5小时,进行熔融聚合。得到聚乳酸的粘均分子量为84383。采用熔融聚合的产物进行固相聚合,其最佳条件为:在氮气保护下逐步分段升温,过程为130℃时控温5小时,继续升温,在145℃时控温10小时;总的反应时间为15小时。产物的最高粘均分子量为303779,达到固相聚合前的3.6倍。使用了ir、1hnmr、13cnmr、dsc及tg对熔融聚合和固相聚合产物的理化性能及应用性能进行了表征。由于d,l-乳酸的结晶性能差,本文又采用l-乳酸为单体,利用熔融-固相聚合的最佳合成条件合成了粘均分子量为325857的l型聚乳酸(plla)。以plla为原料,对聚乳酸熔融纺丝-热拉伸工艺进行了初步实验,为通过熔融纺丝方法制备聚乳酸纤维提供了依据。
气浮是一种常用的高效固液分离工艺.在废水处理中,为充分发挥其去除性能,通常向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污染物质脱稳、凝聚,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目前对混凝的研究较多,但都基于混凝—沉淀进行的.一般认为:气浮对混凝反应条件以及絮凝体尺寸的要求可比沉淀法适当降低,但具体达到什么程度,往往因水质特性而异.该文中以轧钢乳化液废水为原水,从大量的混凝剂中优选出聚合氯化铝铁为絮凝剂,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中确定了混凝气浮工艺的各种最佳参数,包括:混凝剂种类、剂量、PH、处理时间、搅拌强度、气压以及回流比.试验中对混凝气浮和混凝沉淀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含油乳化液废水,气浮法对浊度、COD和油的去除率可分别高达99.5﹪、99.3﹪和99.9﹪,高于沉淀法:在处理时间、投药量等方面要求相对低于沉淀法,而且在一定的投药量下,气浮法对原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这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试验中还对电凝聚法处理乳化液废水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电凝聚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乳化液废水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在原水的浊度为4000NTU,COD16000MG/L,油含量8000MG/L时,经电凝聚处理后浊度、COD、油含量分别为15NTU、79MG/L、9MG/L.
本文主要针对高分子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首先采用改性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柠檬酸三钠修饰的水基FE3O4磁流体;接着采用反相细乳液-化学交联法制备了FE3O4/CS磁性微球;借助IR、TEM、XRD、TG、VSM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柠檬酸三钠修饰的FE3O4磁性粒子能稳定的分散于水中,亲水性较好,结晶性良好粒径小且均一,约为9NM,饱和磁化强度为68.95EMU/G。FE3O4/CS磁性微球,分散性良好,包覆效果明显,饱和磁化强度为27.58EMU/G,具有较好的磁响应性,满足了下一步实验的需要。  
选用金属离子CU2+、NI2+及甲基橙作为被吸附对象,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磁性微球对甲基橙溶液具有良好的脱色能力,具有去除率高,速度快,易分离,可再生的优点。磁性微球对甲基橙的吸附主要是靠静电引力。磁性微球对金属CU2+、NI2+的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吸附容量不高。因此,需要对微球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选用金属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作为改性物质对FE3O4/CS磁性微球表面进行改性,测试结果显示微球表面连接上了大量活性羧基,且微球球形完整。改性后的磁性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速率明显加快,吸附容量大大提高。改性和未改性的磁性微球对CU2+和NI2+的吸附均为单分子层均相吸附,且为表面反应控制。
本文在大孔苯乙烯-二苯乙烯树脂的基础上,通过friedel-crafts后交联反应,合成了两种不同基团修饰的超高交联树脂并进行吸附性能测试。静态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氧修饰树脂对灭多威的吸附性能优于羟基树脂和ab-8树脂,因此选用氧修饰树脂作为吸附剂。本文先以灭多威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灭多威溶液的初始浓度、ph、温度等因素对氧修饰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修饰树脂对灭多威溶液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8小时,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树脂对灭多威的吸附量随起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基本呈线性关系;低温有利于树脂吸附灭多威;氧修饰树脂对灭多威的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优惠吸附等温线。
在系统研究氧修饰树脂处理灭多威溶液的基础上,对灭多威生产废水进行了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脱附的研究,确定了废水的流速、ph、处理水量和脱附剂的种类、脱附温度、流速等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动态吸附-脱附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是:
吸附:常温,ph为6~7,流速为1ml/min,处理水量为5bv;
脱附:温度为40℃,流速为0.5ml/min~1ml/min,脱附剂为95%乙醇,用量为2bv。
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氧修饰树脂对废水中灭多威的工作吸附量为68~78mg/ml,cod由4mg/l降至1mg/l,cod的去除率为60%~70%,灭多威的含量从13000mg/l~15000mg/l降至400mg/l以下,树脂的吸附率>97%。树脂的脱附率将近达到100%。脱附液经蒸馏可回收得到纯度>20%的灭多威乳油,符合hg 2612-94中对20%灭多威乳油的技术要求。树脂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破碎现象,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废水在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通过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restor及acrysof natural、array sa-40n术后人工晶状体眼(iol)的视功能状态,评价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化临床试验,选择合适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其中restor组:30例36眼;natural组:28例30眼,;array组50例60眼。观察三组患者术后3月视力,包括未矫正远视力(ucdva)、未矫正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远矫正下的近视力(dcnva)、中间距离视力(40cm,60cm,80cm),对比敏感度(cs)、焦点深度,并进行关于视觉症状、戴镜率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3月,restor组在ucdva、bcdva、bcnva和natural组、array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ucnva,dcnva优于natural、array(p<0.05)。关于中间距离视力,restor和array无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优于natural组(p<0.05)。restor在术后屈光状态(球镜、柱镜)和natural、array均无差异。在焦点深度方面,restor和array,它们的焦点深度范围无差异,且波峰、波谷出现的位点基本一致。restor的焦点深度范围5.88d,natural的焦点深度范围1.88d,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方面,restor和array在各个空间频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restor组各空间频段均低于natural组,但是除了高空间频段(18cpd)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restor和array植入术后的视觉症状,均以眩光和光晕为主,两者无显著性差异。restor组患者术后受眩光、光晕影响较natural组明显(p<0.05),但均可忍受。restor组视近时“戴镜率”低于natur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tor和array“戴镜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新型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restor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有效减低患者对老视镜的依赖,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关键词
多焦点,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视功能
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vae),是一种重要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vae乳液废水,具有cod含量高、浊度高以及呈稳定的乳液状的特点,可生化性差,属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将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
本课题采用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方法,对vae乳液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无机混凝剂与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复合投加处理vae乳液废水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
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对vae乳液废水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混凝-气浮方法的处理效果更佳。在最佳的处理条件下,混凝-气浮方法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中要求的二级排放标准,而且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试验中还确定了三氯化铁的最佳投量、最佳ph值、最佳水力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参数指标,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技术参数。
无机混凝剂与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复合应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无机混凝剂三氯化铁具有较好的助凝效果。尤其是采用混凝-气浮法,投加少量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即可有效降低混凝三氯化铁投量,而且可使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中要求的一级排放标准。
技术和经济分析认为,采用混凝-气浮方法处理vae乳液废水,投加复合高效混凝剂,具有投药量少,处理成本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高效等特点,经济效益好。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一种持续性的有机污染物。应用广泛,已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本论文以鲫鱼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使用最广泛的低溴联苯醚—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高溴联苯醚—2,2′,3,3′,4,4′,5,5′,6,6′-十溴联苯醚(PBDE-209)对鲫鱼肝脏抗氧化酶系(总抗氧化能力T-A0C、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0D、超氧化歧化酶S0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CYP450同工酶活性、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P53蛋白和DNA氧化损伤产物8-OHDG的影响,探讨多溴联苯醚PBDES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为评价PBDES的生态影响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浓度为0.10-10.00MG·L-1的PBDE-47和5.60-100.00MG·L-1的PBDE-209对鲫鱼肝脏组织或肝脏线粒体进行体外染毒,发现在浓度大于0.56MG·L-1的PBDE-47暴露下,鲫鱼离体肝脏组织中的T-A0C、MDA、X0D、S0D、CAT和GSH-PX均会发生明显的动态变化(P<0.01);浓度大于5.6MG·L-1的PBDE-209暴露下,鲫鱼离体肝脏线粒体中的T-AOC、MDA、XOD、SOD均会发生明显的动态变化(P<0.01);浓度大于10MG·L-1的PBDE-209暴露下,鲫鱼离体肝脏组织中CAT和GSH-PX均会发生明显的动态变化(P<0.01)。随着PBDE-47和PBDE-209浓度的升高,MDA含量和XOD活性呈上升的趋势,而T-AOC、S0D、CAT和GSH-PX活性则逐渐下降,均与PBDE-47和PBDE-209的浓度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2)鲫鱼在浓度为0.10-5.00MG·L-1的PBDE-47和5.00-50.0MG·L-1的PBDE-209中暴露15D后,其肝脏微粒体中GST酶的活性发生了动态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经过15D试验,除0.10MG·L-1的PBDE-47和5.00MG·L-1PBDE-209以外的各试验组鲫鱼肝脏微粒体中的GST活性仅为对照组的12.74-85.35%。各试验组的鱼肝脏微粒体中CYP450系的同工酶CYP1A1被诱导、鱼肝脏微粒体CYP450系同工酶CYP3A1除0.10MG·L-1PBDE-47、5.00MG·L-1和10.0MG·L-1PBDE-209试验组外,其余的均被诱导,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CYP1A1和CYP3A1的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续而上升,到试验第15D时达到最高,但上升速率最快在试验后的0-5D内;鱼肝脏微粒体中CYP450系的同工酶CYP1A2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即低浓度PBDES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5.00MG·L-1PBDE-47、30.0MG·L-1和50.0MG·L-1PBDE-209浓度组的鱼肝微粒体CYP1A2活性受到了轻微的抑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48%、3.48%和7.23%。
3)采用质量浓度为0.10-5.0MG·L-1的PBDE-47和质量浓度为10.0-50.0MG·L-1的PBDE-209对鲫鱼进行水质接触连续染毒,发现在质量浓度1.0MG·L-1以上的PBDE-47及10.0MG·L-1以上的PBDE-209连续暴露10D内,鲫鱼肝脏组织中的LDH活性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P<0.01),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试验的第4-6D达到峰值。LDH活性与PBDES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十分显著。在不同质量浓度的PBDE-47和PBDE-209连续暴露后,鲫鱼肝脏组织中LDH同工酶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同工酶的谱带数有所增加,而且着色明显加深。
4)一定浓度的PBDE-47和PBDE-209的连续暴露,可使受试鲫鱼组织DNA损伤产生8-OHDG。这种DNA损伤产物可在鲫鱼的血清和组织中检出,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一定浓度的PBDE-47和PBDE-209的连续暴露,可促使受试鲫鱼组织中P53蛋白的异常表达,P53蛋白的含量与受试物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PBDES;鲫鱼;抗氧化酶;CYP450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8-OHDG;P53蛋白
共40条数据
主办单位:保定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电话、地址:保定市东二环路1539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渝)字10号
&所有年份 &&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乳化能力强代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