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神经痛焦虑症出现神经痛

症状/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感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病症分类白领焦虑症是一种并有显着与持续心理与身体焦虑症状的状态,且非其它疾病造成的。分为持续症状(广泛性焦虑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与阵发症状两类。后者再分成因在特殊状态下阵发的焦虑(恐惧焦虑症 phobic anxiety disorders)与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焦虑(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恐惧焦虑症又再分成特定对象恐惧症(specific phobia) ,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 ,与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患者的情绪表现的非常不安与恐惧,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的过分担忧,有时患者也可以无明确目标的担忧。这种担心往往是与现实极不相称的,使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还伴有植物神经亢进,肌肉紧张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意识模糊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以广义的“焦虑症”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在正式诊断中称为一般性焦虑症。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
病因/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过量)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第四、神经回路,假设,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产生焦虑、压抑、强迫的病理原因,而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着作《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中也进一步指出强迫焦虑是心灵呼吸的哮喘症,发明了以此原理开发的缓解焦虑、解除痛苦的有效心理自助方法,以上说明神经回路信息传导不畅与焦虑症相关。
中医治疗/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有些人认为药物治疗能帮助心情放松及调适生活压力,日前主要的抗焦虑药物有苯二氮昱类,包括劳拉西泮、安定、阿普唑仓和氯硝西泮等,这些西药的缺点是可导致困倦、易激、头晕和药物依赖,毒副作用等。所以治疗焦虑症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选择我国传统中医来治疗,运用纯中药平虑解迫安神剂治疗,从调理身体阴阳出发,恢复五脏六腑功能,使患者得从根本上解除痛苦,在临床中受到极大的推崇。治疗方法(一)精神治疗总的原则与治疗神经衰弱相同。医生应耐心地向病人说明疾病的性质,解除病人对焦虑发作所产生的种种精神负担和恐惧心理。必要时配合一定的躯体检查,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消除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二)药物治疗1、抗焦虑药物苯丙二氮杂雏类对治疗焦虑症是有效的。常用药物有利眠宁、安定、去甲羟基安定、去氧安定等。这些药物在对病人治疗时个体差异性很大,一种药物可能对某一病人有效,而对另一病人则疗效差或无效。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药时要有所了解。对急性焦虑状态,可用安定做肌肉或静脉注射。口服用药的剂量要比治疗一般神经官能症病人时的剂量大,但在症状控制后,应减少剂量,以防止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其他药物如安宁、安他乐等,也可选择使用。2、抗抑郁药物三环类,如多虑平、阿米替林等,对焦虑症也有良好的效果。有报导多虑平的抗焦虑效果可与利眠宁、安定等药物相媲美。阿米替林对焦虑病人有效,且可改善睡眠。如果焦虑症同时伴有明显抑郁症状时,三环类抗抑郁药与抗焦虑药合并使用,效果良好。(三)电针及针刺治疗风岩穴通以微弱电流,对改善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均有一定疗效。每日可做1~2次,每次通电20~30分钟。
焦虑症的自我调节/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焦虑症自我调节方法有哪些?广州海军医院失眠康复中心专家告诉您:1、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国大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当自己有焦虑情绪时,给自己以强有力的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一定能够成功”、“我看好我自己”等。积极地自我暗示,可以增加自信,克服焦虑。2、适量的运动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消除一些导致焦虑的化学物质,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当你感到焦虑时,索性什么都不要去想,去跑跑步、打打球或者游泳等,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有效的缓解了焦虑的情绪,使你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做下面的事。3、 做最感兴趣的事情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候,都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当你面临焦虑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唱歌、听音乐、看电视、打篮球等等,当你做完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烦恼焦虑早就无影无踪了。4、情感宣泄情感宣泄是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你可以把你的紧张、焦虑讲给亲人或朋友,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或者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大笑,以宣泄自己内心的忧郁。5、音乐音乐能使人放松,使人的生理、心理节律发生良性的变化。当一些事情使你感到不安、烦躁时,不妨静下心来听听音乐,你会觉得音乐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你的心灵,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惬意,而你的焦虑情绪也随之烟消云散。
护理注意事项/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1.对病人的焦虑程度及躯体情况做全面细致的评估。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及伴有躯体病患者的评估更不容忽视。2.加强心理护理,以支持和疏泄疗法为主要内容。帮助病人了解疾病,认识疾病的性质,消除疑虑。对病人要有耐心,允许病人有哭泣、纠缠等情绪的发泄行为。3.对病人焦虑症状发作时,可采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症状。4.教会病人掌握"森田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必要时可亲自带领病人去体验。5.松弛疗法的应用对焦虑症状有帮助。护士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以指导帮助病人。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明显时应对症处理。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00:39
贡献光荣榜焦虑症引起的慢性背痛属于神经痛吗
焦虑症引起的慢性背痛属于神经痛吗
焦虑症引起的慢性背痛属于神经痛吗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胃出血,胆囊息肉,阑尾炎
&&已帮助用户:125320
指导意见:你好,是的,可以辅助治疗,比如烤电、推拿、按摩、针灸等一系列方法 。     
问因焦虑症引起的背部神经痛,连带头胀痛,胳膊、腿、手...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
&&已帮助用户:282
病情分析: 焦虑症引起的躯体表现往往夹杂着症状放大的表现,可以排查是否存在躯体病。意见建议:建议您放松心情,去除诱因,缓解焦虑情绪,随之躯体症状也会得到好转。
问精神类疾病”焦虑症“属于慢性病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全科医学、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698
病情分析: 你好,对于患者的这种情况,应该是属于一种心理方面的慢性病,建议患者最好是就诊于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意见建议:此外,建议患者不用过度担心,及时就在于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问重度抑郁症轻度焦虑症
专长:内科疾病,心脏病
&&已帮助用户:214095
您好可以跟我说详情情况比较严重你去最好本地的医院找个专家治疗也可以来上海 焦虑病因:你好轻重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焦虑治疗:患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心里面难受极了觉得自己就要死掉了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情绪症状 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建议: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
问焦虑症引起的慢性背痛属于肌纤维痛吗
职称:医师
专长: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痛经
&&已帮助用户:243497
指导意见:后背痛你应该去检查 一下有没有胸膜炎和冠心病。只有找到病因后进行治疗可能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问胸片上一句话谁帮分析一下万分感谢本人16岁一直以来就感觉气...
职称:医师
专长:外科,尤其擅长神经外科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124111
指导意见:你好,你说的情况考虑是气管炎,需要你给予消炎类药物治疗,你可以到医院给予复查,必要时需要你给予拍片检查
问焦虑症属于内科吗?急求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老年期抑郁障碍,双向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精神病
&&已帮助用户:1833
指导意见:你好:焦虑症属于心理或精神科。建议你到当地心理咨询机构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焦虑狂躁属于心理疾病,及早的治疗可减少焦虑狂躁症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不可盲目用药,应咨询医生,依据患者病情合理进行调节。
轻微的现象是正常的,严重时应及时咨询医生,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疗。
治疗抑郁症患者勿操之过急,注意循序渐进的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可达30%—40%,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
针对患者的病情,应及时咨询医生,对症治疗,患者的恢复才有保障。
失眠抑郁患者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确诊,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医治。
心境不佳:患者的心境不佳程度不同,悲观、绝望,生活没意思
自觉有一种被控制感。坚信自己的心理受到外界特殊的干扰与控制
对外界刺激没反应,经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人物混淆不清。
背痛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专家在线免费咨询
评价成功!解读神经症现象:选择不能的焦虑
15:54:35|&&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人是情感性动物,其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复杂的情绪情感。在多种负性情绪里,焦虑是人体验最多最频繁的情绪。焦虑,分现实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现实焦虑是人的一种有焦虑指向(客体)存在的正常焦虑,其焦虑随现实问题解决或焦虑环境的改变而缓解;神经症性焦虑,是人精神上持续存在的主体感觉焦虑,一种非轻易能消解的精神痛苦。
神经症焦虑主要表现在做选择与决定时的左顾右盼、不能确定、不能决定,然后焦虑不安、心急如焚,然后回避选择、不做决定也不行为,然后把积压的无名火发在任何临近的事情或人身上。神经症者面临选择,就像面临某种灾难一样的胁迫,内心忍受着无助无能的焦虑与恐慌。这是一种选择不能的丧失感。
选择不能的焦虑像生理感冒一样,既常见又普遍,既轻微得算不上一种病,也重到可能久治不愈。不是吗?如今的感冒病它也会与时俱进呢,专家发现,由于病毒的基因改变,对感冒症状已非现代抗病毒药所能控制。所以看似普通的病,仍可是致人焦虑的顽疾。
选择,是伴随人一生的话题。所谓选择,就是做决定,所谓自由选择,就是能够自由做决定。对选择不能的人,选择意味着痛苦,他们不能自由做决定,就像是患了慢性选择不能的焦虑症一样。
选择无处不在。在对任何事情需要作出判断和决定时(比如早餐吃啥?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否请客送礼?是否考研等),你会作何选择?这是简单不过的事情呵,因为这本身是普通人的常态生活。可对于有焦虑性人格的人来说,做这些决定并非那么简单。让我们呈现几种选择不能的焦虑:
选择不选择还是选择?这是在对事情必须作出“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时的焦虑,其焦虑结果是采取回避,即选择“不选择”。比如公司领导层,在商议是否同意某人进领导班子的表决时,有人表态“同意进”,有人表态“不同意”,也有人“弃权”。后一位人的选择,即是一种“不选择”的选择。有位来访者告诉我,他最讨厌做选择,曾经做“妈妈和爱人同时落难,你只能救一个”那样的可恶游戏时,感到受煎熬一样,克制着对“游戏”的愤怒,并始终不做回答。他说“只要面临做选择,我肯定是选择不选择”。其实那也是选择,是在选择不能的焦虑下,一种无奈的选择。
选择拥有还是放弃的焦虑。凡是能给人益处和快乐的东西或行为(简称“好处”),人都会本能地选择拥有。但在多个“好处”不能兼得时,存在选择拥有其一,必然存在选择放弃其它;在多个“坏处”
不能都回避时,必然也存在选择其一。神经症性焦虑是,既不能选择什么作为拥有,也不能选择什么作为放弃,两者比较,选择放弃比选择拥还要难。
更多的选择不能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对事物分析判断时,选择可能还是不能?选择肯定还是否定?行为之前,选择做还是不做?选择进攻还是防守?选择真实还是欺骗?选择离婚还是不离?选择活下去还是死去……无穷尽的选择。
神经症性焦虑,就是这样一种当心理需求受到阻碍,在进行所选择的行为时感觉痛苦,并对生活不满的一种负性情绪,它严重到可以使人在面临任何抉择时出现烦躁不安,工作无效率,思维迟钝,长期失眠……
焦虑无处不在。所有的焦虑中,最常见的是选择不能焦虑,或者说焦虑总是毫无例外的出现在做选择时。
如果说焦虑是不同类型神经症的同一症候,那么,神经症患者都势必在为消除这一症候做努力;如果说多数焦虑出现在做选择时,那么,从根本上应该解决选择失能的问题。这就必需理解,是什么让我失去了选择自由,为什么我不能自由选择?
解读选择不能的焦虑痛苦,其深层心理动因是愿望冲突与焦虑性人格。愿望挫折或愿望冲突,是人精神痛苦最基本的心理机制。愿望挫折,可以在任何单一愿望受挫
(如人在某一需要被拒绝,或被否定,或被侮辱)时出现失落。而愿望冲突,多在数个愿望同时遭否定或不能同时满足时出现紧张和失落。一般情况,人在两难情景下都自然有焦虑反应,但这份焦虑能让人专注事情的思考和判断,从而能作出抉择。
区别正常与异常的选择焦虑,正是看一个人处两难时能否自主决定。神经症性焦虑,是在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且因拖延了时间而又加重焦虑。或者即使作了选择性决定,之后又产生对选择合理性的怀疑而陷入懊恼。那么,这种选择不能的背后,是什么在决定愿望起冲突呢?
选择本身是一种行为。选择不能,从表象讲,意味着行为梗阻;从内心讲,意味着对外界的阻抗。阻抗是因为有“我对你还不够确定不够信任”的潜意识支配。
人的行为动力,受愿望驱使。在愿望层面,能保证行为持久而有效进行,是靠愿望的强烈,靠实现愿望的秩序感和能力感。每个人内心都有无限多的愿望,通常情况,人们能感知哪些愿望可实现和能实现。选择不能的人,虽表现在做抉择时的失能与恼火,但并非因为他不能认识所选择东西(客体)的好恶,而是被选择的客体存在某种杀伤性,使他的选择行为骤然梗阻。这本质上是他追求完美的潜意识欲望,所形成的——必须顾及所有想法或照顾到每一个愿望的内心习惯(或焦虑人格),使他每当需要做抉择时的焦虑反应。
深层心理发展学说(Entwick)解释神经症焦虑人格,是说发生于婴儿时原始信任的损害。“因为婴儿期是建立心理安全和信任的感官阶段。在生命的头一年,人对于生命或生活的感受是通过感官器官获得的,感知的质量是依赖于母亲和替代者的情感态度。如果这时期这种感官的感受不足或受到损害,以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会出现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以及在行为抉择时会出现不确定和无能力感。”笔者认为,焦虑人格的人,其早期所处环境除了是缺乏情感养育外,无疑还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或是充满竞争风险性的高焦虑人际环境。这种环境下,人的内心体验着紧张、疑虑、害怕的不安全感,其个性必然形成有对外界要求的高度敏感,其“高标准严要求”会内化为自我理想的内心准则。
若把这份“自我理想”进一步延伸,它可成为对做人做事力求完美的强烈欲望。那些过分追求完美的人,理性上明白“没有完美也用不着完美”,但就是不自主地要求完美。这其实并非完美本身在吸引他,而是他内心唯恐“不好”的危险,迫使他必须追求完好,以免“不好”的焦虑。任何过分行为,实际上都带有强迫性,这是人由不得自己的无奈。正所谓神经症的不自由,就是指过分行为的强迫性重复(即行为不受主观意志所控制),其根源还是与人的焦虑人格相关。
焦虑型的人,在实现自己需要的行为风格上总显得急于求成,总想兼顾到所有愿望,否则他就像面临灾祸一样,有某种丧失的不祥感。但,求成总因为急而不成,欲实现多个愿望,也总是美丽的幻想。结局是,他将不断遭逢愿望冲突,和不断经历失落的挫败感。
分析下去可知,有这样渴望完美的内心规则,会迫使人在欲望的驱动下,执着他总也达不到的完美目标,并体验着唯恐愿望受损的紧张与焦虑。然后,行为要求的重心和注意力会变得不再关注把什么做得更好,而是投向如何避免失误,其内心冲突的内容已不再是进取性的(如希望获得什么),而是防御性的(如希望别出错)。可以说,选择不能的焦虑,是人早期内心不安全感的一再重复,是神经症性人格应对失落焦虑的一种自我防御。
选择不能的焦虑背后,还存在追求绝对正确的幻想。依照精神动力学解释,一个人对绝对观念的幻想,源于早期对权威的崇拜和对惩罚的恐惧。这实际上跟人早期处于高焦虑人际环境一样。也许,焦虑性人际环境最本质的结构,是权利、权威、控制、胁迫,其核心是权威。因为有权威而才有其它诸如操控、篡夺、服从、暴虐、攻击、仇恨、恐惧等东西。
权威,在这里泛指你必需服从的人(包括自己)、法令、思想性的东西。每个人在过去的养育环境和教育环境中,都感知到权威的力量和作用。古往今来“顺则昌,逆则亡”的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明专制文化就人们对权威崇拜和惩罚恐惧的心理影响。权威它象征拥有,象征无敌的自由。在人类历史上,为何有那么多厮杀、侵略?为了权力(权威)!国家或个人,为何不遗余力谋取权力?不就是想拥有不受控制的自由?!这些其本质都是想消除不安全的恐惧。
历史告诉我们,昌,代表昌盛和圆满,但这必须是顺从权威的结果。逆,代表反叛和背道而驰,逆则亡,言简意赅道出了叛逆(犯错误者)的下场。历史还告诉我们,服从权威才是正确的,一切权威都是正确甚至是至高无上的,用公式代表:权威=绝对安全。绝对正确的权威是不可违的,违者是大逆不道,是绝对错误并会受惩罚的。因此,人们天生就有对权威、对绝对正确的强烈渴望。
“顺则昌,逆则亡”的文化环境,就是一个高焦虑的人际环境。它既能创造出强者和英雄,也能制造出懦弱和神经症。神经症的“弱我”形成,便是他冲突性人格在抵抗焦虑环境中的妥协与退行的结果。一个人在长期抗衡权威与控制的焦虑中,自然会形成对权威(绝对正确)的依赖,使渴望正确、避免不幸成为内心执着。
可是,依赖权威隐藏着无尽的忧患。因为确保一定要正确,必然导致惟恐丧失正确的紧张焦虑。这种忧患意识,会促使人心进一步不安全,以致做任何事都生怕出错(如不敢表达意见),做任何简单的选择都有预期焦虑而不能决定(如今晚吃不吃安眠药?)。
那些害怕人际交往,不敢发言,不敢做主,不敢谈癌症、谈抑郁症、谈艾滋病,不敢“许多”的人的心理现实,都是在追求绝对安全之幻想破灭后,又一再执意追求着绝对安全。
选择不能,亦可说是一种慢性预期焦虑症候。其心理机制,还与人的无责任感、无责任能力相关。因为伴随人自由选择之后的是责任,是行为责任。能自由选择的人,对选择之行为,有履行相应责任的自信。选择不能,往往说明一个人缺失责任感、缺乏行为能力,其深层心理动因是人的依赖情结。
我们在独身子女身上,尽可看到他们深重的依赖情结,导致他们责任能力的匮乏。因为没有责任感,使他们在许多需要独立判断和选择的事物面前,显得无助无能、退缩和回避。再从他们“道理多于行动,依赖重于独立”的行为特点就知,独身子女最不缺的是“大人”的思想与道理,最缺的是“大人”的责任心和自由选择能力。这恰好使孩子在重大的环境改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容易陷入选择不能的焦虑与痛苦。而他们逃离这份痛苦的出路,一般都是不做任何选择,或继续选择依赖,选择不改变。许多孩子的厌学、抑郁、对什么都无所谓、依赖网络游戏等行为,就是在缺乏责任能力下的一种逃避现实责任的行为表现。
总结性来看,选择不能的焦虑,是心被控制的不自由表现。
人心不自由,说轻松点,是心里装有事情没解决,故吃饭不香睡觉不踏实;说沉重点,是心有恐惧(恐惧之恶魔是什么尚无知晓),故有惶惶不安不祥之预感。前者,是靠解决现实事情而使心放松。后者,是靠了解内心恐惧的真相并接纳真相,而使心中卸除恐惧之恶魔。
&& 人只要有没解决的心理冲突,心就难平。
人总想追求心平如镜心静如水的心境,这看似很普通的要求,但却是人难以求到的高境界需求。因为人啊,总是在背负众多愿望和希望的路上,要求自己的心静啊静啊,使这颗装满欲望的心,只好一方面为实现欲望而操碎心,一方面为心静如水而竭尽全力。可最终我们发现,这颗心还是那么喋喋不休还是那么躁动不安,弄得它即使拼命望穿秋水也无法像水那样平静……因为受累的心它左右为难,照顾那方都力不从心,它难以对生活有自由选择,后来它干脆不做任何选择。
解除选择不能之焦虑,即是解放心的不自由。这必须先要做到,让喋喋不休的心在休息状态——解除我与我“绝对安全”观念的强迫关系,那颗不安的心方能安心下来。
然后,要做的事挺多。比如去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能够实现的需要是什么?去培养自己实现需要的行为责任能力等等。
& 1 澄清焦虑性质
  ●关于焦虑
  焦虑虽然是人普通的情绪,但因其性质和程度的不同会对人的心境构成不同损害。
临床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有三个条件:
  ⑴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
  ⑵焦虑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⑶焦虑往往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焦虑的性质与类型
  精神动力学分析焦虑症的基本手段,仍是澄清,质对,解释,修通与重构。
  澄清的任务,是需要呈现焦虑并为界定焦虑性质做准备。
  以焦虑表现形式分为:
  ⑴慢性广泛性焦虑障碍:无明确焦虑对象,以急躁,急惹,不耐烦,爱生气等性格特征表现为主;
  ⑵急性惊恐障碍:无诱因情况下,突发性的心慌、晕厥、频死感症状出现。
  以焦虑动力指向分为:
  ⑴现实焦虑,也称真实焦虑:外来的危险或者威胁;
  ⑵生存焦虑,也称自动性焦虑:源于生物进化过程,没有必要解释为什么焦虑(是一种充满难以预测的无法控制的不愉快情感。它始于人分娩时的创伤体验-害怕丧失关爱的客体-害怕丧失客体的爱-道德(超我)焦虑的心理发育过程);
  ⑶讯号性焦虑:一种获得性焦虑,跟过去创伤性经验和创伤记忆有关。
  ⑷神经症性焦虑:产生于无法克服的心理冲突体验,来自自我许多不相容观念的对立。焦虑是持续的,或发作性的。
  研究神经症的专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霍妮,把焦虑分为三种:
  (1)原始焦虑 ─ 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
  (2)惊时焦虑 ─ 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3)期待焦虑 ─ 在压力情境时的预期。
  父母对儿童虐待、专横、溺爱等等,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敌意,对这种敌意的压抑产生了基本焦虑。有基本焦虑的人认为自己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无能为力,并感觉生存于一个充满荒谬、欺骗、嫉妒与暴力的世界。此后,孩子把减轻基本焦虑作为主要生活目标,他会用四种方法来逃避焦虑:掩饰焦虑、否认焦虑、自我麻醉、自我逃避。这种种防御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神经症倾向,而这些神经症倾向又是不相容的,造成     内心巨大的冲突。(Horney
  其他还有:人际焦虑、被害焦虑、抑郁焦虑、良心焦虑(内疚)、责任焦虑,等等。
  关于焦虑的形成和性质,心理学各流派有太多大相径庭的分型。
 (个体如果没有焦虑的反应能力,他就会在各种危机中变得无能为力。要确定一种处境是否危险和作出适当反应是一种想当高度组织的行为。这有赖于精神中枢组织的“自我”——有较高组织的焦虑耐受力。这需要漫长的修炼过程)。
  ●与焦虑相关的危险是什么
  神经症性焦虑是一种对危险的预兆。通过对焦虑的感受,需要区分危险的性质:
  惊吓——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而遇到了危险的状态。过强的惊吓刺激,容易形成创伤性神经症;
  恐惧——有确定的害怕对象,对人生命或心境构成威胁的极度紧张状态。过强或持久的高紧张,容易导致社交障碍、恐惧性神经症等;
  忧虑——是对危险的心理预感。至于危险是什么并不一定知道,但总会在危险预感时,精神处于警觉和防备的状态。常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性神经症等。
  如果临床症状以焦虑为主要表象,称为焦虑性神经症;
  如果神经症性焦虑是针对某些确定的客观对象,称为恐惧症。
  2 体验与理解焦虑(包括治疗出路)
  焦虑是人内心“烦”的感觉,是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情绪。
  ●研究焦虑的历史代表人物对焦虑的理解:
  罗杰斯:焦虑起源于因为个体在年幼时没有得到抚养者——无条件的积极主动的关注,作为回应,个体会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的人长大后就会发展出一套苛刻的自我评判标准,称“价值条件”。为了到达价值条件,人们不断的歪曲和否认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即便在成功的时候,人们仍然会感到焦虑。
  治疗之路,是通过发展人际中的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放弃苛求,接纳真实的自己。
  克尔凯廓尔: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面临危险,对儿童来说只有害怕而无焦虑,当自我意识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就随之出现。所有人,如果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而让精神升华,那么其本质都是焦虑和绝望的。人要么精神失落,要么让精神升华,二者必居其一。
  治疗之路只有一条,就是升华精神。
  罗洛梅:焦虑是人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基本反应,是一种不确定和无依无靠的感觉。焦虑危机的是人格的核心,它不但可以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且可以打击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采用病态的防御机制等。
  治疗出路:改变对焦虑的态度,不回避焦虑;然后必须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
  弗兰克尔:焦虑源自对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人的基本动力即是寻求意义的,而神经症恰恰是缺乏这种意志。
  治疗方向:通过意义治疗,即协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课题,找出生命中的意义,激发他的潜能。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的代表人物,论焦虑的核心思想是:焦虑的居所在自我。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是潜意识中存在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是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治疗方向:动力学分析。
  (你对焦虑的理解,以及你在生活中应对焦虑的能力?)
  (角色演练、互动交流:对焦虑的感受,以及对焦虑的反应)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熊
心理健康要戒八个“过度”
一戒“忧虑过度”
虽说是“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然而凡事应有个尺度,切不可杞人忧天,终日忧心忡忡、无端悲愁。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二戒“高兴过度”
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悲伤过度”
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四戒“猜疑过度”
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过度愤怒”
工作中出现矛盾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此时,最好避免激烈的争吵,更不要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况且,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六戒“过度消极”
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七戒“过度焦躁”
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八戒“过度关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致,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少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
老是担心完不成任务而导致焦虑,在心理学上叫“预期焦虑”,也就是人们由于担心、害怕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持续性精神状态。预期焦虑作为人的一种情绪状态,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建立在这种反应基础之上的一种消极主观体验。它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认为是在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自信心不足、对自己期望太高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有的同志遇到失败和挫折,形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一旦接受新的任务,外界稍加压力,就会产生预期焦虑;有的同志缺乏自信,对完成任务的条件不能全面认识,往往只看到眼前暂时的困难和挫折,看不到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产生可能完不成任务的担心;还有的同志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接受一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任务,而后自然会为此焦虑不安。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焦虑之中,他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的压抑,遇事往往不自信,受领任务时胆怯畏惧,稍遇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从而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影响正常的学习、训练和生活。
  我们知道,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一定的能力作保证。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它是影响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最直接、最基本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消除因担心完不成任务而产生的焦虑的最关键因素。如果缺乏完成任务的能力,即使态度再热情、情绪再镇静、意志再坚定,任务还是无法顺利完成。人的能力是经过实践锻炼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参加学习和锻炼,努力提高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为消除因担心完不成任务而产生的焦虑提供有力保证。
  自信心对于克服预期焦虑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先决条件就是自信。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会觉得世间没有什么不可以征服的困难,没有弥补不了的缺陷,没有克服不了的缺点,没有学不会的技能,只要自己掌握自己,就一定能够完成任务。一般说来,对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采取"自我暗示"疗法效果比较好。自我暗示的作用在于通过主观想像或自信某些特殊的事、物、人的存在,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按照这个方法,当你对完成某项任务感到焦虑时,可以专心想像或自信自己必定能完成任务,而且完成得很好,不久焦虑就会减轻。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为了增强自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自己,充分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相信自己并不会比别人差。当然,做事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要把握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做好几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看到所取得的成功,增强自信心,鼓舞自己勇敢地去面对新的挑战。
你付出的努力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自身的成就感就越强烈,
对工作有无兴趣,与自身的情绪和心境也有很大关系。当你以乐观的情绪去干一件事时,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而且会感到很有乐趣。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提倡乐观教育,努力让学生们开开心心地学习,自觉去探索科学文化的奥秘。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从心理因素上分析,主要是意志坚忍性不足造成的。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把动机转化为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顽强的意志是战胜困难的锐利武器。人的意志力可以非常坚忍,意志的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当然,人的意志不是天生形成的,要在实践中去磨炼,尤其要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去磨炼。
  远大的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巨大动力。一个人的意志坚忍性如何,遇到困难是打退堂鼓还是战而胜之,与其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抱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会坚忍不拔、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因为在他们心中,理想抱负是人生的最大价值,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是值得的。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尝遍了人间艰辛,为什么还能够英勇战斗、勇往直前?就是因为红军官兵的心中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为人类求解放的坚定信念。要克服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的消极心理,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确立起自己的理想、志向和奋斗目标,并把它作为始终不渝的执著追求。遇到困难时,想一想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就会提高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就会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巨大力量。而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人,遇到困难就只能选择退缩。
在通过400米障碍独木桥的时候,你越紧张就越容易掉下来,越冷静就越容易通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有个心理作用问题,越是险难的动作,越需要心理保持相当的稳定,你一慌张,就会手忙脚乱出问题。所以,心理素质对险难课目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险难课目训练的害怕与担心,从心理学上说,是一种“险难畏惧感”。“险难畏惧感”,常常是在从事某一项危险而艰难的工作之前,由于过分看重其危险及艰难,加之勇气不足,把握不大,而产生的持续性精神紧张或惊恐。产生“险难畏惧感”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偏差,过分看重事情的险难,担心这项活动出危险,导致身体受到伤害;个性特点,有人天生胆小怕事,遇到险难刺激往往更加明显;首次受挫带来了心理的负效应,更加重了畏惧感。
  要战胜这种险难畏惧感,首先要认识到完成险难课目不一定会出危险。其实,出危险的情况只是个别的,只要你按动作要领进行训练,胆大心细,是完全能够顺利通过的。同时,要认识到紧张畏惧与出危险是高度关联的,越紧张越容易出危险,越有勇气越容易成功。把握了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做好训练前的心理准备,从思想上树立无所畏惧的意识。此外,还要做好训练前的技术准备,包括学习有关的知识,与别人探讨有关的经验,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进行必要的应激训练,提高自己的灵敏度。
  必要时可以用“系统脱敏法”消除畏惧心理。一般说来,我们最惧怕的东西,也是我们最敏感的东西。比如有人怕蛇,所以对蛇特别敏感。根据这个道理,如果把对某事物特别敏感的状态克服了,其惧怕体验就会随之消除。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就叫系统脱敏法。其训练步骤是:把能够引起畏惧的具体刺激按由弱到强顺序排列,先让畏惧者接受弱一级的刺激,等其对此逐渐适应不再惊恐了,再增加刺激强度,直到畏惧者的恐惧完全消失或勇气大增为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会肋间神经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