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的地方识字运动,育龄妇女比例的参与比例高于男子.是 否

当前位置:>>>>>>正文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措施及对闽西妇女的影响
作者:游京红
浏览次数:
&&& 10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简称“中央苏区”)政府为尽快将妇女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从男女平等、兴办女学、劳动、婚姻自主、参政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极力维护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影响极为深远,大大提高了苏区妇女的主观能动性。闽西中央苏区是当时中国民主、进步的地区,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劳动妇女翻身做了主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政治上彻底得到翻身,经济上从依附走向独立,文化的广泛普及,婚姻能够自主抉择,使得闽西妇女第一次从身心上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红色政权的建立做出了无私奉献。
&&& 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措施:&
&&& 1.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确立以自由为原则的婚姻。
&&& 封建婚姻制度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如包办婚姻、强迫婚姻、买卖婚姻、对换婚姻、典当婚姻等,以及要求妇女从一而终,都使妇女处于无奈的屈从地位。她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婚姻,只能被动地接受,广大妇女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却饱受身心的极大摧残。“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头侬自怜。”“等到郎大妹老哩,等到花开花又谢,等到团圆月落哩。”“十五唔敢看月光,过年唔敢着新装。心中有话无人讲,一生孤枕守空房。”这些来自民间的乡曲生动地反映了土地革命前童养媳、等郎妹、寡妇的极端痛苦的生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成立后,颁布了改善妇女命运的婚姻条例。在条例里明确规定:“目前男女婚姻,已取得自由的基础,应确定婚姻以自由为原则,而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在离婚问题上,也考虑到女子的弱势,做出规定:“但是女子刚从封建压迫之下解放出来……所以现时离婚问题,应偏于保护女子,而把因离婚而起的义务和责任,多交给男子负担。” 由此可见,中央苏区把破除旧的婚姻制度,确立以自由为原则的婚姻制度,把兼顾妇女的利益摆到重要的位置。
&&& 中央苏区的婚姻条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 ⑴婚姻自由,女子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废除一切封建包办、强迫、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一夫多妻制。
&&& ⑵禁止童养媳、等郎妹、奴婢,保护未成年女子的权益和身心健康。
&&& ⑶禁止各种传染病患者结婚。
&&& ⑷离婚后的债务归男子负责清偿,男子还要维持女子再行结婚前的生活。
&&& 依照这些规定,苏区妇女有了结婚和离婚的自由;女子可以不受任何束缚跟自己喜欢的男子恋爱结婚;可以摆脱不幸的婚姻,摆脱为人妾婢、等郎妹、童养媳的痛苦生活;可以离开患有各种传染病的丈夫;寡妇可以摆脱宗族的阻拦再嫁;娼妓可以脱离馆主或鸨母的控制而自由择夫。苏区的婚姻条例照顾到了各阶层妇女的权益,为广大妇女解除人身束缚带来了光明。
&&& 婚姻条例在确立以自由为原则的婚姻基础的同时,还确保了妇女不受经济方面的制约,从而真正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苏维埃政府主张男女无条件的恋爱结婚,反对买卖婚姻,取消聘金、聘礼及嫁妆,使女子不依附于男子而平等地与男子结婚,阻止了一些男子因财产较多而变相买妾的渠道。为防止“由于离婚方便,女人就像时髦的家俱那样被更换着”,婚姻条例里规定,把男女因离婚而引起的义务和责任多交给了男子负担。女子离婚可以带走属于自己的部分,如田地、嫁妆、财产等。男子离婚还得维持女子再婚前的生活及承担因同居关系留下来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男子不敢轻易休掉妻子而随意与人结婚。婚姻条例无疑提高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利于巩固家庭的稳定。
&&& 2. 成立维护女权机构,改善妇女生活状况。
&&& 尽管苏维埃政府的法令明令婚姻自主,提倡妇女解放,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根除人们头脑中轻视妇女的旧观念。社会上不时发生重男轻女、打骂媳妇、虐待妇女的现象。不少妇女受到种种阻挠而不能参加苏区各种组织和会议,连人身自由都被剥夺。为了维护妇女权益,使妇女真正摆脱封建束缚,苏区各级政府专门成立了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简称妇委)或妇女科。此外,在群众组织方面还有工会、农会、贫农团等,政治组织方面有共产党、共青团等,这些机构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采取各种措施严惩虐待妇女的封建家娘和老公,反对限制女子活动的家长,声讨侮辱妇女的行为和溺婴者。他们还救济抚养残废及无人养育的妇女。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组织纲要》。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以范乐春为主任的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专门监督苏区各项女权法令的落实状况及妇女生活改善状况。
&&& 3. 提高妇女思想觉悟,鼓励女子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
&&& 第一,苏区政府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如标语、布告、歌谣、戏剧、教材等,广泛宣传妇女解放,揭示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根源在于万恶的封建制度、帝国主义和军阀豪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指出只有革命的成功,妇女才能获得解放。苏区宣传妇女解放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男女平等、禁止妇女缠足、剪发、婚姻自主、拥护红军、参加政权建设等。在民间流传的歌谣《结婚歌》《赠别》《救穷歌》等歌颂了婚姻自由,鼓励无条件结婚;《可怜的秋香》《寡妇歌》《妇女痛苦歌》《十二月苦妇女》等题材反映了妇女在封建旧制下过着极为痛苦凄惨的生活,号召妇女摆脱封建束缚,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十劝郎》《十应夫》《莫念家歌》等歌谣歌颂了苏区妇女劝郎当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的革命热情。戏剧《打到漳州去》《敬礼》等宣传了妇女劝逃兵归队和支持丈夫当红军;《红之葩》揭露了反动派的残酷凶狠,号召妇女起来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
&&& 第二,开展群众性识字运动,鼓励女子学习技术。土地革命初期,苏区90%的工农群众是文盲。为改变这种状况,苏区发起了群众性识字运动。在开展识字运动中,不少地方组织了识字小组、识字班、读报团,建立识字牌、问字所等,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识字运动。一时间,苏区出现了“男女老少学文化,村村处处读书声”的景象。这种群众性男女识字运动,在中国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苏区建立了许多男女同校的平民学校,而在一些封建思想较浓的地区则专门开设了女校。夜校则专门为白天没有读书机会的成年男女办的。因为男子大多外出,当时夜校学员妇女居多,占70%左右。最有代表性的是经毛泽东同志倡议,于1929年7月在闽西创办的福建苏区第一所妇女夜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此后,办妇女夜校成为热潮,仅新泉一区就办起了18所妇女夜校,学员发展到700余人。夜校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赤语,劳动作业等。群众性识字运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妇女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
&&& 第三,苏区政府鼓励妇女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1928年,闽西暴动时就有许多妇女参加暴动队和农会。1929年5月红四军政治部印发的《农民协会章程》,要求引导革命的农村妇女加入农民协会。苏区建立后,共产党、共青团开始吸收农妇加入。苏区政府成立后,妇女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在各级苏维埃政府里,妇女都占有一定的名额。妇女可以集会、游行、结社、开会;像男子一样有权加入苏区的各种组织机构、参加政权建设、参与选举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也有资格被选举为政府领导;可以参加红军、赤卫队等军事组织,同男子一样拿起枪杆保卫苏维埃政权。1933年9月,根据地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选举运动,多数区乡苏维埃中的妇女代表达到25%,个别地区达到60%。
&&& 4. 维护妇女经济权利,鼓励妇女参加劳动。
&&& 根据中央苏区婚姻条例规定,女子拥有自己的经济权,按例分到一份田地,能够自由支配自己创造的财富。对于城市女工,苏区法令规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女工在法定休息日、产假期、节假日工资照给。婚姻给男女平等提供了法律保证,而参加劳动又使妇女获得经济保障,是巩固经济权最有效的手段。许多苏区由于青壮男子当红军上前线,造成后方劳力奇缺。如上才溪88%青年男子外出当红军,下才溪70%的青年男子外出当红军。妇女参加劳动既保障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又解决了劳力紧缺问题。为了帮助妇女学习耕田,苏区多数区乡设立了妇女教育委员会,帮助妇女学习犁田、耕田、莳田等主要农活,使她们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1930年6月,毛泽东到上杭才溪乡调查时,就对参加座谈会的妇女代表说:“要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把妇女组织起来学犁田、耕田、莳田。”才溪妇女积极响应号召,很快组织起耕田队,成群结队下田干活。到1934年才溪全区1991个妇女劳动力中,有733人学会了犁田、耕田,特别是红军属孙大连、金山姑,一人能耕5个人的田。|<<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loading...评论加载中...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_百度知道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有标志性事件和领导人物?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晚清时候就开始: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金天翮等男性知识分子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受教育权等观念,但在他们的论述中,妇女解放运动隶属于启蒙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仍以男性为中心,王琦称其为男性女.权主义(male feminism),以区隔于1949年之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女.权主义(state feminism)。2013年出版的《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一书重新发掘了长久以来被历史所遗忘的晚清女权理论家何殷震,作为一个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她既强烈批判儒家意识形态所支撑的帝.国.父.权制,也对当时男性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提出尖锐批评,指出女.权主义斗争不是从属于民族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议程,刘禾、丽贝卡和高彦颐认为她提出的“男女有别”和“生计”是比性别-社会性别(sex-gender)和阶级(class)更全面和有效的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畴。借由何殷震与梁启超、金天翮的对比,她们指出打破中西二元对立逻辑,破除与整体化的西方女权主义相对立的中国女权主义的预设和想象,重新思考中国女权主义的复杂谱系和历史脉络之必要。自晚清开始,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革命家兴办女学,参与革命,后来的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妇女都有参与其中,当时的妇女运动要求破除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争取男女同等的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刑法权等,宋.少.鹏以权利的个人主义特征和权利与自由的关联,将争取权利的女.权.运动界定为自由主义女.权.运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里存在三类妇女运动:争取政治和法律平等权的女.权.运动、以慈善和社会服务为特色的基.督.教.妇女运动、争取经济权益的劳动妇女运动,前两类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城市知识女性,第三类主要是城市女工,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女工运动和相关的公共话语论辩与宣传,使得劳动妇女运动的可见度日渐上升,逐渐与清末民初开创的知识妇女.女.权.运动一同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的两条主要线索。1927年前中共领导和支持的妇女运动与中共在1949年之后采用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同,前者既吸收了五.四.女权主义的思想,又以五.四.的“社会”和“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企图超越和克服自由主义女权运动只强调权利的局限,将妇女运动与社会整体改造性工程相结合。1920年代的妇女解放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主张的人权思想一致,但伴随反帝反殖民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妇女解放思潮很快被民族主义思潮覆盖,关于人的解放的“女性”概念也逐渐替换为社会解放的“妇女”概念,作为解放对象的女性同男性站在一起反对封建社会制度,女性自身的议题不得不退居其次。二、毛泽东时代——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毛泽东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主张男女平等,女性享有和男性一样的政治社会权利,女权主义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遭到批判和封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从五四时期滥觞,主要观点包括:妇女的受压迫根源是私有制,因而是阶级压迫的一部分,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是获得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中国,男女平等是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政府自上而下的妇女解放运动通过推动妇女成为社会人,享有和男性一样的政治社会法律权利,建构出男女平等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空间,以公共领域淡化甚至抹杀性别差异的无差别的平等来带动私人领域的性别秩序变革,从而消除两性的权力等级关系。新中国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婚姻自主等法律政策,缩小性别角色对女性的异化,女性这时候不是父亲、丈夫、儿子等男性角色的依附、从属和辅助角色,但却是一个集体——民族群体的化身。在经济、政治、人格的自主和独立均以从属和臣服这一集体为前提,以获得集体许诺的独立平等,又以消失自我为代价——不仅是性别角色的差异,还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这个时期公共领域的男女平权,并没有在私人领域里展开,也就是说家庭关系中的父权制从未被撼动。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还需要继续,目前的社会中女性还是弱势~这个运动不单是女性的运动,是全社会的运动,希望能通过教育让一代代的人改变以前的看法,比较重大的进展应该是在49年以后,整个社会妇女的地位有了巨大的提升。妇女解放运动从开始一直到现在也有100多年了,从放足、女性上学识字开始,毛主席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过去信息传播比较慢,妇女解放运动一直不能全面展开开始时间应该在清末吧,人物方面应该有很多比如秋瑾、宋庆龄等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妇女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3.革命根据地除小学和师范外,各类教育多是短期培训。是 否 4.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部长是徐特立。是 否 5.苏区每个乡都设有教育委员会。是 否 6.抗战爆发后,中共提出的教育政策突出强调改革旧教育,以适应抗战需要。是 否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教育的性质是毛泽东确定的。是 否 8.解放战争时期对新解放区的教育政策首先是强调改造。是 否 9.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已开始从干部教育向普通教育转轨。是 否 10.徐特立认为根据地教育的重点不能偏重于正规学校教育和儿童教育,而应重在成人教育和一般社会教育。是 否 11.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都是通过干部学校来实施的。是 否 12.红军学校是培养红军各类指战员的学校。是 否 13.苏维埃大学除设有财经、法检、民政各类专业外,还设有外交专业。是 否 14.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组建的。是 否 15.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 否 16.抗大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官教官,官教兵,兵教官。”是 否 17.陕北公学的课程设置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是 否 18.“民办公助”就是民间办学,政府予以经费补助。是 否 19.民间筹集的办学资金主要靠群众捐款捐物。是 否 20.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主要招收本地高小毕业生。是 否 21.解放前夕举办的人民革命大学,主要目的是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是 否 22.苏区扫盲协会建立在县、乡两级。是 否 23.苏区的地方识字运动,妇女的参与比例高于男子。是 否 24. 革命根据地的教学内容既强调联系实际,又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是 否 25.苏区的完全小学普遍兴办起来。 是 否 26.苏区小学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成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否 27.陕甘宁边区小学都设立有学生组织,尝试民主管理。是 否 28.“两面学校”是指同时学习敌伪的课本和抗日根据地的课本。是 否 29.革命根据地教育与后来的新中国教育和当时的苏联教育也有较多的区别。是 30.革命根据地教育居于首位的是学习文化知识。是 否 31.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东北军政大学,其前身是延安大学。是 否 32.革命根据地各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群众教育。是 否 33.革命根据地师生广泛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是 否 34. 抗日根据地的中等学校不仅培养中学生,而且主要培养在职干部。是 否 否中共在苏区时期的农民教育实践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 赣州党务公开网
党务直通车欢迎您的到来!
中共在苏区时期的农民教育实践
文章来源:赣州市党务公开网
  发布者: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日
  谢文雄&&& 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不仅是在政治上争得民主,经济上摆脱贫困,而且要从精神、思想、文化上从愚昧无知状态中解脱出来,因此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周谷平主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选择?融合?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土地革命伊始,中共就在根据地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力图在改造现实环境的变革实践中造就&新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专门设置了教育人民委员部,并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正式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宗旨:&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阶级战争许可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的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2页)。此后,苏区的农民教育有关苏区教育方面的专著主要有四部代表作:一是张耀纶等著的《鄂豫皖苏区教育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二是李国强主编的《中央苏区教育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三是董纯才主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四是董源来主编的《中央苏区教育简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它们从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中共在苏区时期的教育进行梳理。本文则主要考察中共是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提高了农民素质,唤醒了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斗争的积极性。蓬勃地开展起来,经过教育和革命洗礼的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之中。  一、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文化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所管辖的区域基本上都是比较落后和闭塞的地区,封建伦理道德占主导地位,文盲占90%以上。毛泽东曾发出感叹:&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页)。当时,苏维埃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第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所衍生的愚民政策,使农民普遍地处于愚昧状态。&在封建地主压迫之下的中国劳苦群众,一向沉沦文化低落的黑暗地狱中间。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依然压制工农群众文化的发展。所办的学校高收学费,专门教育地主、资产阶级的子弟,养成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压迫革命运动的人才。帝国主义者的教会在中国所办的教育,养成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革命的干部。&(《关于文化教育政策》(1931年7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2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35页)。毛泽东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9页。)其教育体制,&是贵族专有的教育,是重礼乐的教育,是养成支配人的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00页)。在广大苏区,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另一方面他们受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基本上排斥新生的事物,更遑论新思想、新观念了。例如,1927年前,湖北黄安、麻城等地占90%以上人口的农民大都是文盲,适龄儿童能上学的极少,现代学校几乎没有,农村私塾教授&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崇尚&杀身成仁&的封建武士精神,宣传各种封建迷信,灌输反动落后的思想意识(董纯才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1卷,第30页)。  第二,大革命失败后,农民运动处于低潮,中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党在农民中广泛地宣传正确主张,增强农民对革命的信心。为了发动广大农民参加土地革命,一方面要使他们意识到:&民众自己的力量要靠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暴动来夺取政权推翻一切封建的力量&(《中共中央致闽北闽南临委信&&对军阀战争的态度与发动农民斗争》(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页);另一方面要使农民明白:革命的前景是光明的,挫折只是暂时的,&虽农民运动有暂时的失败与紊乱,但在最近期间不仅客观上有新的提高的可能,而且这种重新高涨是不可免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1页)。因此,加强教育工作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并培养革命的新后代,成为当时中共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参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训令 第十七号》,张挚、张玉龙主编:《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页)。  第三,参加革命的干部群众和当地百姓普遍具有小农意识,其表现主要是地方主义和土客籍之间的矛盾。由于各苏区红军战士和干部的主要成分是农民,严重的地方主义在各苏区中普遍地存在,成为威胁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严重隐患。1931年1月,鄂豫皖苏区发生的&商城事件&就是由当时驻商城的32师狭隘的地方主义所引发的(参见《郭树勋关于商城及三十二师党内纠纷问题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日)、《郭树勋关于商城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188页)。在赣南中央苏区,除了地方主义之外,还面临较严重的土客籍矛盾。&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这种土客籍的界限,在道理上讲不应引到被剥削的工农阶级内部来,尤其不应引到共产党内部来。然而在事实上,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习惯,这种界限依然存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74、75页)。那时土籍和客籍学生不能进同一个学校念书。客籍人被土籍豪绅封建势力压迫,被看做外来户,低人一等。井冈山斗争时期,王佐、袁文才被错杀,其深层次的根源就在于此(参见谢宏维、邹芝:《袁文才、王佐事件再研究&&中共党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视角》,《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2期)。从根本上说,土、客籍矛盾和地方主义,都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由地主阶级搞起来的(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3&34页)。  第四,囿于经验的缺乏,加上没有受过专业指导,土地革命初期,各苏维埃政权在教育方面的措施不得力。1931年,湘鄂赣边特区召开的中国共产青年团代表大会就指出:过去团对文化运动的领导,一方面是采取了一贯的忽视观念,另一方面在进行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不少错误与缺点,如各县发生了毁庙堂、打菩萨、掘祖坟、焚宗谱等&左&的错误;忽视教育,各县化装演讲团多不起作用,新剧内容之不完善,赤色学校教授之不完善与一般的腐败现象,列宁高小的教育程度比较低,鄂东区还不是免费教育。教育不普及,青年娱乐事业没有建立,青年俱乐部的工作没有真正开展,反旧礼教、破除迷信、反封建遗毒和厉行苏维埃政权下的清洁运动做得不充分,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开始。 (《中国共产青年团湘鄂赣边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日),王松州、林兆福主编:《湘鄂赣苏区文化史资料》,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56&57页)。1932年秋,闽浙赣省召开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了前一时期文化教育工作的不足:省苏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县区苏维埃政府仍没有了解文化教育工作在革命过程中的教育意义,仍旧忽视文化教育工作,甚至认为在斗争环境中,只要斗争,不要文化,把文化与政治分离开来;或者认为文化工作的建立,要在革命成功以后,视文化工作为和平建设事业。在这一忽视与不了解文化工作重要的条件下,以致工农群众的斗争情绪、文化政治水平,不能适应阶级斗争环境的需要而充分地提高。(参见汪木兰:《中央苏区文化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总起来看,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所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是苏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另一方面是各苏区文化教育措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没有普遍地开展起来。而此时,各苏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进入了开展各项建设的阶段,在教育方面要求既要提高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程度,又要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程度,特别是要提高干部的看书识字的能力;既要培养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又要培养各种专门的人才(董纯才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1卷,第39页)。现实与任务的差距巨大,这就迫切要求苏区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二、中共在苏区的教育实践  早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因此,带领农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成为中共的历史责任,各项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也应当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  第一,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方针。  苏区的教育方针是在总结各苏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有一个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过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发表《宣言》,宣布苏维埃共和国的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痹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教育。1932年9月,湘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认为:&文化教育工作,是负有铲除旧社会遗传下来的一切道德、宗教、风俗、旧礼教等封建残余恶重要作用&,因此&文化教育工作是苏维埃重要工作之一& (《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日),转引自汪木兰:《中央苏区文化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第一号训令,强调目前的教育任务&是要用教育和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阶级斗争,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一号:目前的教育任务》,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9页)。  同年8月,少共中央局和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决定,应该&把教育工作为着战争与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观点出发,把教育为着战争,就是说满足战争需要,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战争的发展,随着苏区的扩大与苏维埃工作发展的需要,广泛地提高群众和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来执行新的任务,以帮助战争的动员,需要经过教育的工作去提高广大工人与劳苦群众的阶级觉悟&(《少共中央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的决议》(日),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一),1985年6月印制,第93页)。1934年1月,毛泽东在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正式提出苏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而当前阶段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其目的是&组织民众的文化生活,将过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时代完全没有享受教育可能的广大民众,进到日益提高文化程度的地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17页)。  第二,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构成中,充分涵盖了农民这个主要受教育对象的各方面代表,明确了各自的教育工作分工,保障了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1933年4月,经人民委员会批准的《省、县、区、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暂行组织纲要》颁布,其中规定:省、县、区、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的产生,&是从群众团体(青年团、少先队、儿童团等),政府机关报主笔,政府所在地及其附近的下级教育部长,各种文化团体,及各该级教育部内职员中之有经验者&。各级教育部均设普通教育科和社会教育科,两科有明确的分工,前者&管理成年补习教育,青年教育(如夜校识字运动等)及儿童教育(如列宁学校)等&,后者&管理俱乐部的工作、地方报纸、书报阅览所、革命博物馆、及巡回演讲等& (《省、县、区、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暂行组织纲要》(日),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85年6月印制,第3&4页)。这年12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市以上各级教育委员会&由市区苏维埃或区属苏维埃代表,列宁小学校长,补习夜学校校长,俱乐部主任,共产青年团,工农贫农团,少先队,儿童团,女工妇代表会等团体的代表组织之&。在组织机构上,原来仅在省一级教育部设立的编审出版科延伸至市一级,负责&管理普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各种材料之编辑,审查下级教育部及私人编辑的材料,并管理出版事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日),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二),1985年6月印制,第1&2页)。在乡一级,则&由乡苏维埃制定一部分的代表,协同群众团体,组织乡教育委员会,在乡苏领导之下,发展该乡文化教育运动&,如:制定每月的教育实施计划;登记在学和失学人员情况,领导识字运动,进行扫盲;建立夜校及列宁小学;负责读报会及演讲会;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等等 (《省、县、区、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暂行组织纲要》(日),《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二),1985年6月印制,第3&4页)。教育人民委员部在1934年4月颁布的《教育行政纲要》中,把这套教育组织系统进一步加以细化,形成一整套的工作程序(《教育行政纲要》(1934年4月教育人民委员部修正),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71&77页)。教育人民委员部在1934年6月出版的《教育通讯》第1期上,还专门刊登《区教育委员会怎样工作》和《乡教育委员会怎样工作》两篇文章,对苏区基层政权如何开展本地的教育活动进行指导 (《区教育委员会怎样工作》、《乡教育委员会怎样工作》(日),《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二),1985年6月印制,第8&10页)。由于教育委员会等教育行政机构组成人员来自于各方面的代表,从而保证了各地在制定具体的教育措施时,一方面能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另一方面又使之能因地制宜地契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促进了苏区各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基于不同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及不同教育目的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扫除文盲为中心工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当时的苏区,教育的种类有:红军教育、干部教育、学校教育、业余教育及社会教育,共产青年团、少先队以及儿童团的教育。这些不同种类的教育基本上把苏区内所有亟须获得文化知识的人都纳入其中。苏维埃政府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的具体教育实施方式不拘一格,而且教育的侧重点也有区别。  红军教育是以军事、政治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为了反对国民党的&围剿&,红军教育任务是:提高红军的战斗力,巩固红军的政治自觉性与坚决性,促进军事技术与战术的进步(《关于红军问题决议》(1934年1月),《红色中华》1934年第152期)。为达到此目的,红军的教育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外部,通过从中央苏区到各个革命根据地举办军事学校或者短期培训班来进行相对正规的军事、政治方面的教育,如红军教导队、红军干部学校、红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农红军学校以及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等;在部队内部,在师一级设立俱乐部、以连为单位设立列宁室进行文化教育(董纯才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1卷,第108页)。  社会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扫除文盲。1933年10月,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凯丰在全苏教育大会指出:社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消灭文盲。&文盲的存在,对于我们苏维埃工作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全苏教育建设大会何凯丰同志的报告》(1933年10月),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48&49页)。&这里讲的社会教育是广义的,不但是包括成年人的补习教育识字运动,而且包括俱乐部、列宁室、戏剧、游艺、唱歌、讲演、图书馆等。&为此,&必须有系统地领导发展消灭文盲运动、俱乐部、列宁室、工农剧社、蓝衫团等等工作&(《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的决议案》(日),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61页)。  学校教育分为四类,注重启发式教育。日,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制定了苏维埃的学校制度,指出在苏区有四类学校:第一类属于青年和成人教育,主要是消灭文盲,同时提高其文化政治水平;第二类是劳动小学,任务是培养共产主义的后代;第三类是劳动小学和大学之间的学校,包括师范学校、职业学校、政治学校以及造就专门性的艺术人才的蓝衫团学校;最后一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记事》(9.9),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3&84页)。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规定初级列宁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唱歌、图画、游戏、体育)等课,高级列宁小学设国语、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算术、游艺等课。要求学生的一切课目都应当使学习与生产劳动及政治斗争密切联系,并在课外组织儿童的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都应当与游艺有相当的联系,应当配合游戏、参观、短途旅行等去教授各科常识(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记事》(9.9),第97页)。应该说这种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方式,比灌输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湘鄂赣边特区在1931年6月通过的《文化工作决议案》特意强调要&改良教学法,注意诱导或启发或讨论教授方法,反对注入式、机械式的方法,以免阻碍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中国共产青年团湘鄂赣边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日),王松州、林兆福主编:《湘鄂赣苏区文化史资料》,第57页)。  第四,特别强调加强对农村中妇女的教育。  1931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扩大劳动妇女斗争决议案》,要求组织读书班、识字班等,加强对广大劳动妇女的教育,并&利用苏区的公开环境&,&设立各种劳动妇女干部的训练班,以便从工农劳苦群众中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妇女人才&(《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71&772页)。1932年初,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特别强调指出:&为要提高妇女政治文化的水平,各级的文化部应设立妇女半日学校,组织妇女识字班,可办家庭临时训练班,田间流动识字班,教员由政府及各地学校教员及群众团体的干部来担任。要督促下级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与同级文化部计划实施妇女的文化工作,以及计划培养妇女干部,吸收妇女到各机关工作。在劳动妇女代表会议或妇女学校及俱乐部中,要实行政治教育等号召妇女积极参加苏维埃运动,参加革命斗争。&(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人民委员会训令 第六号&&关于保护妇女权利与建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红色中华》日)。在妇女的文化教育方面,要求&各级苏文化部,要实际的普遍的建立识字运动。发动妇女争取识字竞赛,女孩子应受男子同等教育。各乡在列宁小学之内,在可能条件之下,开办半日制学校或夜校,吸收青年妇女去识字读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训令 第二号&&关于分期召集劳动妇女改善委员会主任联席会准备工作》(日),王松州、林兆福主编:《湘鄂赣苏区文化史资料》,第161页)。苏区不仅使妇女获得了婚姻上的自由,而且在政治上也鼓励妇女实现彻底的自我解放:&使妇女彻底明白,压迫妇女的自由的不单是妇女的家庭,而且是整个封建阶级,妇女要彻底解放应与男子一致参加革命,彻底从旧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经过宣传教育,&党内有了女同志,农会有了女委员&。(《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妇女问题决议案》(日),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2辑,1982年7月,第128页)。  第五,苏维埃政府多次提出要注意团结、利用&旧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家&,以实现苏区教育的目标。  1933年8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提出利用旧知识分子政策:&在教育部工作中的一个严重现象是我们既没有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没有利用旧的知识分子&&以为只有&有长期斗争历史的知识分子才可利用&,这实际上也是拒绝利用旧的知识分子,我们必须用革命的空气去包围他们,造成他们的工作环境,使他们为苏维埃而工作。&(《少共中央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的决议》(日),《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一),1985年6月印制,第94页)。9月,针对教育人民委员部第一号训令中有关旧的知识分子的错误规定,张闻天在《斗争》上发表《论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教育政策》一文加以批评:&我们不但应该尽量的用这些知识分子,而且为了吸收这些知识分子参加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工作(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我们还可给他们以优待,使他们能安心地为苏维埃政府工作&,&要利用他们的所长来教育我们,造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要&使他们的一部分甘心为苏维埃政权工作&,而&我们苏维埃政权正确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更可以从国民党区域中吸收更多的高级的知识分子来为苏维埃工作&(《张闻天文集》(一)(),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第282页)。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造就革命的知识分子,为了发展文化教育,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这也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6&127页)。  第六,苏区先后编辑出版了大量书籍,建设普及各种知识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  出版大量图书和刊物。中央苏区除了翻译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外,还出版了一批面向群众和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通俗普及性读物,这类读物的出版数量很大,种类很多,在内容上既有探讨和总结思想建设和经济建设规律的专著,也有指导各类组织做好工作的可操作性的书籍,其中有政治、法律、军事、教育、文艺等图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根据地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救死扶伤,还坚持出版了各类临床基础、预防、药学用书和中医中药科普医药书60余种,计3万多册。(喻建章:《毛泽东与中央苏区的新闻出版工作》,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江西苏区文化研究》,江西省文化厅,2001年,第8&10页)。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大量报纸刊物,如:《红色中华》《列宁青年》《团中央通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青年实话》、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辑的《苏维埃文化》、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机关报《少年先锋》、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报《闽西红旗》、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的《红星报》,等等。许多地方苏维埃如赣东北、闽西等地也出版了许多地方性报刊。(谢济堂:《欣欣向荣的中央苏区印刷业》,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闽西革命史论文资料》第2辑,1986年3月,第414&422页)。从1933年2月起,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为了改善内容与形式,开始发表报告文学、诗歌、剧本、漫画等文艺作品,还创办了苏区报刊中第一个文艺副刊《赤焰》 (程中原:《张闻天与苏区文艺运动》,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江西苏区文化研究》,第8&10页)。  广泛地成立俱乐部。日,中央人民教育委员会发布第二号训令,指出成立俱乐部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教育群众的政治文化中心&,&俱乐部能利用各种各样适合年龄及文化程度的教育方法,直接和间接地教育群众;能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吸收群众,动员群众;能利用群众自己参加工作来教育自己,所以它在教育上占极高的位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 第二号&&关于建立和健全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一),1985年6月印制,第88页)。随后,各地普遍地成立了俱乐部。  建立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普及公共知识的场所。1930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提出,&普遍的实施社会教育&的具体办法之一是&闽西和各县政府应设立比较大规模的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及俱乐部& (《中共闽西特委关于宣传问题草案》(1930年8月),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4辑,1983年5月,第80页)。在此前后,湘赣、湘鄂西等苏区也先后要求建立图书馆(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记事》(9.9),第32、34页)。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不久,着手筹建苏区中央图书馆:一是对外开放借阅图书,二是多方征集图书,扩大馆藏。除了以会议的方式进行宣传外,多次在《红色中华》上刊登启事,向社会征集图书,并申明图书馆的看书、借书规则(曹春荣:《毛泽东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江西苏区文化研究》,第12&16页)。1932年4月,毛泽东率军攻下漳州后,从漳州图书馆和龙溪中学收集了一大批书报杂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上),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88&289页)。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以这些书报杂志为基础,建立了中央图书馆(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记事》(9.9),第91&92页)。此外,苏区先后于1932年冬成立了中央农产品展览所,1933年3月初筹建具有综合性博物馆性质的工农红军学校模型室。据《红色中华》报道:&这些场所不论什么时候,它的周围都堆满着高兴的人群。&(严帆:《中国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博物馆事业》,《文博》1992年第2期。可见其影响之大)。  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推广卫生教育,举行清洁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提出要注意学校卫生,增加卫生讲演的课目使学生注意卫生。如1933年由中央教育部编写的《共产儿童读本》中就有关于讲卫生的内容:第二册中有&吃东西要留心&、&种牛痘&、&不要吃烟&;第三册中有&垃圾倒在那里&、&蚊子&、&眼的卫生&;等等(《共产儿童读本》,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七),1985年6月印制,第7、8、14、16页)。湘鄂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强调要&注意学校卫生&,必须&于赤色图书馆展览卫生画片&,&举行清洁捕蝇扫毒等卫生宣传运动&(《文化问题决议案 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1931年9月),王松州、林兆福主编:《湘鄂赣苏区文化史资料》,第71、73页)。  另外,在苏区开展了美术创作、戏剧演出、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活跃群众生活,动员农民参加革命。  三、中共在苏区教育实践的成就  由于各级苏维埃政权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各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提高了苏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使之普遍地具有了近代观念和意识。  第一,开展了普遍的文化教育,大大提高了苏区民众的文化水平。据1932年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工作报告称,胜利、兴国等14个县在八九月间的统计,共有小学2277所,学生82342人,其中女生19681人。在兴国,儿童的入学比例达60%。除此之外,江西省以上14个县还开办了许多夜校和识字班,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共有夜校3298所,学生52292人。每村都有识字牌,钉在休息场所的墙壁上或插在路旁,牌上绘图写字,由小学教员负责教授,收效很大。(《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六),1985年6月印制,第76&77页)。日的《红色中华》刊登了《苏区教育的发展》一文,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当年3月,仅在中央苏区的江西、福建、瑞金等地,已经建立了3199所列宁小学校,学生约10万人;有补习学校4562所,学生约达88000人;有23286个识字组,识字组的组员在江西省即达12万人;有1917个俱乐部,参加这些俱乐部文化生活的固定会员达93000余人;在各机关团体中,都有自己的列宁室,进行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9.9),第102页)。苏区中的许多地方,大多数学龄儿童进入了列宁小学校,群众识字的人数迅速增加,群众文化运动也获得迅速发展(《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第125&126页)。  第二,初步养成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意识。1931年7月,鄂豫皖苏区通过的《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中明确规定:凡苏维埃下面的工农兵及一般劳苦群众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均属苏维埃政权中的公民,他们有选举和撤换代表之权,如果对各级苏维埃有不满意,有到工农监察委员会、各级苏维埃或上级苏维埃去控诉的权限(《关于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1931年7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2册,第428页)。1933年,教育人民委员部指出:教育工作要帮助战争的动员、战争的发展,随着苏区的扩大与苏维埃工作发展的需要,广泛地提高群众和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来执行新的任务,以帮助战争的动员,需要经过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工人与劳苦群众的阶级觉悟(《少共中央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的决议》(日),《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一),1985年6月印制,第93&94页)。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建立了各种社会组织,&覆盖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但在每个市、乡苏维埃下面,组织有各种固定或者临时的委员会,如教育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卫生委员会、山林委员会、水利委员会、春耕委员会、优待红军委员会、妇女委员会等。每个社会成员的各个阶层,所有的人,无论工人、农民、妇女、老年、青年、儿童,都分别参加到相应的组织中,或同一人同时参加到几个社团中。&(何友良:《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57页)。&这样便把苏维埃工作组成了网,使广大民众直接参加了苏维埃的工作。&(《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第105页)。而&新社会组织的建立,为大多数农村群众的政治参与和地位变化,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通道。新社会组织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新的知识,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生活方式、精神体验,不但成为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平台,而且成为提升政治地位、促成身份变化的有效途径。&(何友良:《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第168页)。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农民也开始初步有了现代文明的意识。日,闽西苏维埃文化部印发《劳动学校训导材料》,规定:&不偷拆别人信件&;&严守时间&;&参加会议踊跃发表意见,但已决议则绝对遵守&;(在公众场合)&不拖鞋&,&不打赤膊&;等等(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9.9),第42页),其中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此外,苏区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讲求卫生的意识:&各级文委,必须经常扩大并深入卫生宣传。各机关学校负责人,须实行礼拜六,注意机关中的清洁,同时应注意家庭卫生,以作广大群众注意卫生的模样。举行卫生运动周,实行卫生竞赛。&(《万载县苏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文化决议案》(1931年12月),王松州、林兆福主编:《湘鄂赣苏区文化史资料》,第93页)。  第四,培养了大批农民出身的各级干部。为了培养干部,从1932年开始,中央在瑞金陆续建立了一些高级的或专业的学校,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干部教育学校、列宁师范、闽瑞师范、女子大学;军事学校有: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红军医务学校、红军卫生学校;专科学校有:无线电学校、通讯学校、特科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等(《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六),1985年6月印制,第76页)。其他苏区也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和专科学校,例如,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命令公布《创办江西省苏维埃干部学校计划书》,规定:该校设立土地干部班、国民经济班、财政干部班、文化教育干部班、内务干部班、劳动干部班、工农检查干部班和裁判干部班,学习课程分政治科目、专业科目和常识科目三类(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9.9),第81页)。在鄂豫皖苏区,为培训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员,除各县举办教育干部训练班和师资培训班外,1930年6月,苏区在六安县七邻湾举办了皖西教育干部训练班,1931年5月在新集办起鄂豫皖区师范学校,并在此校中举办了文化干部学习班,同年8月在郭家河举办了鄂豫皖区教育训练班(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8页)。这些学校为苏区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各种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鄂豫皖苏区各类军政干校、列宁高等学校及专业学校先后共培养干部和技术骨干8000多人(张春香主编:《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珍藏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31页)。  总之,经过不懈努力,正如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结的那样:绝大多数工农民众的儿童,以前是没有可能识字、读书、求得学问的,现在的苏区里开办很多的小学校,贫苦人民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并且还开办了许多成年人的识字班、夜学校、俱乐部。苏维埃政府在极困难的条件之下,奖励学术文化的发展,提倡科学、医学等等,用宣传和劝告的方法,破除迷信和宗教的成见。苏区教育和文化政策的目的,是要使大多数人成为新社会的建设者,成为肃清一切旧社会的残余的战士,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战士(《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大纲》,《红旗周报》第59期)。结果,&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对农村社会和社会关系,对政党政权等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或主动或被引导组织起来,集合成阶级整体力量,顺势进行着社会主人的角色转换&(何友良:《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第347页)。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 本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编审)   (日&&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教版二上识字8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