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篇

论语全文_古诗文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_2.aspx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论语全文英语翻译
问题描述:
孔子论语全文英语翻译
问题解答:
这里面有http://story.cn0591.net/
补充回答: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http://www.ld.nbcom.net/kongzi/ 《论语》全译 孔子生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政治生涯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
把邮箱给我,我发给你.我收录了好些
算不上官方,但这个国外比较认可:.孔子 - 礼运大同篇 Confucius - Liyun - The Conveyance of Rites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When the great way prevails,the world is equally shared by all.选贤与能The talent
论语全文翻译 ( 11:34:25)标签:杂谈 分类:学而时习之论语全文翻译论语全文翻译【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Snow WhiteOnce there was a Queen.She was sitting at the window.There was snow outside in the garden-snow on the hill and in the lane,snow on the huts and on the
Little Red Riding Hood 小红帽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Her name was Little Red Riding Hood. O ne day, her grandma was ill. Little Red Ri ding Hoo
全文写不下《论语》中的名言 《论语八则》窦中亮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简单~上周我和YQ去了人民广场.这让我想起很多事,我16岁时第一次来到上海,时光荏苒,8年已经过去了.在这8年里发生了很多事.高中时我认识了让我幸福的你,一起学习,一起玩乐,一起哭一起笑.或许我们现在没有联系了,我仍然记得你,回忆依然很美丽.希望你一直好运.至于你现在交往的男人,你是我心中最宝贵的一部分.3年了,每个人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
这里的是官方网站翻译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remarkable books like Analects and Laozi's Tao Te Ching were cultivated.如果是同位语从句...那么..remarkable books,Confucius's Analects an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 (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真正仁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发
版式去百度搜可以模仿,字用中性笔就行了,插图用彩色笔或者蜡笔之类的就行 再问: 用多大的纸合适呢!? 再答: 你们老师没规定就偷懒用a4吧,一般来说是素描纸那么大的再问: thank you 再答: you are welcome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广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超过了做官的年纪),而杨震却更加安心于他的教书育人的本分.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
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
我来帮您翻译1 柏拉图的白日梦2 孔子的废话集3 老子的终极谜语4 朱光潜的个人忽悠集5 罗素的个人主观宣泄小册子6 《红楼梦》一群生在福中不知道福饱汉不知饿汉饥坐着说话不腰疼的青春男女梦7 《三国演义》自不量力和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寓言故事8 《庄子》一个浪漫又恶搞的老头子讲既浪漫又恶搞的故事9 《六祖坛经》这个还是认真
这一句的翻译在文学上是有争议的,至今未有定论.关键在于对于“有”一字的理解不同.这两种方式的翻译都是合理的(本人倾向于第一种翻译的观点)在考试当中,要按照课本的翻译来进行回答.不推荐把课外的翻译作为答案写进其中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孔子与《论语》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是关英菊编著的一本书籍,该书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孔子与《论语》内容介绍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幼时家贫,15岁就立志求学,并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奋斗不息。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整理古籍,删订六经,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它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全书共二十篇,约一万六千字。它虽然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及道德修养各方面,从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参考文献。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出于北宋政治家赵普的一句名言。它反映了作为儒家文化源头的《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本书对《论语》作了浅显的介绍,希望青少年读者有所收获。
孔子与《论语》作品目录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儒家始祖的生命历程  家世与童年  好学的孔丘  三十而立  客居齐国  返鲁从政  周游列国  晚年结局  第二章《论语》其书  敬而远之,如命有为  ――孔子的哲学思想  忠君尊王,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孝。涕仁爱,修已安人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从《论语》到儒家思想  第四章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  儒学与朝鲜  儒学与日本  儒学与欧洲  儒学与美国  儒学与东亚  第五章如何看待孔子、《论语》和儒家  愈久弥新、焕发青春的传统文化精华  历史的局限性和封建糟粕  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和理性审视  参考书目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孔子的50句语录和释文
孔子的50句语录和释文
【www.ruiwen.com - 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3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3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3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3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3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4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4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4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4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4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4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4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4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4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5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本文来源: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
语文、作文、板报等APP
客户端二维码
手机浏览器打开查字典
1、直接输入 m.chazidian.com
2、扫描二维码,用手机
访问查字典手机版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八佾第三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o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 3o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o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 3o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 3o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 3o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原文】 3o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原文】 3o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o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o卫风o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原文】 3o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评析】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原文】 3o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注释】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评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原文】 3o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评析】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原文】 3o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评析】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原文】 3o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注释】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评析】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o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评析】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原文】 3o15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原文】 3o16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释】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评析】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o17 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2)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3)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评析】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原文】 3o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原文】 3o19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评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原文】 3o20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评析】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原文】 3o21 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3)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原文】 3o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3)摄:兼任。 (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评析】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原文】 3o23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
【注释】 (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6)皦:音jiǎo,音节分明。 (7)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评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原文】 3o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原文】 3o25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美也。”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原文】 3o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畋猎第三十八作者:吴兢
难三第三十八作者:韩非
虎韬&金鼓第三十八作者:姜尚
第三十八章作者:老子
胡笳十八拍&第三拍作者: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作者:刘商
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作者:司马光
八佾第三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第三十八篇 欬论作者:古代医者
第三十八篇 逆顺肥瘦作者:古代医
八观第十三作者:刘向编
白心第三十八作者:刘向编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作者:班固
事类第三十八作者:刘勰
大匡解第三十八作者:孔子、刘向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作者:摄摩腾
论语八佾篇第三作者:
论衡别通篇第三八作者:
六韬金鼓第三十八作者:
文心雕龙事类第三十八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的《论语》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