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专业人士解答一下!钢筋焊接要求根数那里。434是代表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钢筋取样的组数和根数!多少吨为一组 一组多少根,每根多长?不同钢筋要求一样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1、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预热处理钢筋、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同一厂别、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每60吨为一验收批,不足60吨也按一批计.每个验收批取一组试件(拉抻2个、弯曲2个)2、冷轧带肋钢筋:60T一批,每批取拉抻1个(逐盘)、弯曲2个(每批)、松弛试件1个(定期)3、冷轧扭钢筋:10吨一批,弯曲1个,拉抻2个,重量、节距、厚度各3个.长度满足试验机具要求即可,可询问试验室.如果你需要预应力的,写在补充问题里,我继续作答.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剪力墙竖向钢筋根数的确定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剪力墙竖向钢筋根数的确定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钢筋是怎样算出来的?!
手工计算钢筋的步骤以及方法:&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钢筋预算和实际的&钢筋下料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钢筋预算就是按照建筑的规范或标准平法图集的要求计算出来的钢筋。而下料还要考虑很多施工现场的要求,例如我们的钢筋断点的位置在实际的施工中是有规定的,必须断在跨中1/3的范围内,构件交错的地方要注意钢筋的避让等。&
在我们拿到结构图纸后,首先分析此建筑是什么结构形式、大致有哪些构件、基础是什么类型。然后我们一般剪力墙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也就是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计算。&
(一)基础:&
这里介绍几中常见的基础。&
1、独立基础:框架结构中用的较多,在计算钢筋中要注意的就是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交错布置;&
2、筏板基础:一般用于剪力墙结构,我们可以仔细学习一下04G101-3中的内容,例如对于下沉子筏板中的钢筋中的钢筋应伸出板边LA(最小锚固长度)等方面一些具体要求。&
3、条形基础:一般用于砖混结构。&
(二)上部构件:&
1、柱:柱钢筋比较简单,只有纵筋和箍筋。纵筋要注意底层的基础插筋问题,顶层柱纵筋对于边柱、中柱、角柱的锚固长度的区别可以参见(03G101);箍筋要注意加密区长度的取值问题:底层柱根加密&=Hn/3,柱上部加密长度&=Hn/6、&=500取大值,还要注意柱搭接范围内应该加密。(其中,Hn是指所在楼层的柱净高)&
2、梁:梁钢筋应按照03G101进行计算。梁有上部通长筋、支座负筋(一排1/3Ln,二排1/4Ln,Ln是左右两跨较大值),底筋一般按照每跨分别向两边支座伸入锚固长度的情况进行计算的。&
3、剪力墙:剪力墙中的构件一定要计算完全。其中包括:墙体分布钢筋(有水平钢筋和纵向钢筋,要注意墙和墙交接部位的水平钢筋的锚固、各种转角锚固要求是不一样的)、翼柱的钢筋(墙和墙交接的部位形成的柱子)、剪力墙的连梁钢筋(门窗洞口上面形成的连梁)、暗柱钢筋(门窗洞口两侧形成的暗柱)、端柱钢筋(剪力墙端头的柱子)、暗梁钢筋(由于构造的要求在墙体中所配置的梁)。&
钢筋抽样常用公式&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梁的纵向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首先判断直锚能否满足La,&1、(支座宽度-1个保护层厚度)≥La&,则直锚La&即可;&2、La>(支座宽度-1个保护层厚度)≥0.4&La&,则伸至支座对边,并做15d&弯钩;&3、(支座宽度-1个保护层厚度)<0.4&La&,应与设计沟通,改变钢筋直径或支座宽度,以满足≥0.4&La&;&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夹角=60°&
≤800mm&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600*600)&
(二)&剪力墙墙柱&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剪力墙墙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一)&、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中间层&
一、柱纵筋&
1、&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寺寺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Lae&
注意:在GGJ&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GGJ&V8.1中,处理同上。&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五章&常见问题&
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
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
(一)施工工艺&
1、钢筋制作&
钢筋加工制作时,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对每种钢筋要按下料表检查是否达到要求,经过这两道检查后,再按下料表放出实样,试制合格后方可成批制作,加工好的钢筋要挂牌堆放整齐有序。&
施工中如需要钢筋代换时,必须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和代换材料性能,严格遵守现行钢筋砼设计规范的各种规定,并不得以等面积的高强度钢筋代换低强度的钢筋。凡重要部位的钢筋代换,须征得甲方、设计单位同意,并有书面通知时方可代换。&
(1)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可结合冷拉工艺除锈。&
(2)钢筋调直,可用机械或人工调直。经调直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其表面伤痕不应使钢筋截面减小5%。&
(3)钢筋切断应根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节约钢材。&
(4)钢筋弯钩或弯曲:&
①钢筋弯钩。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钢筋弯曲后,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弯曲处形成圆弧,弯起后尺寸不大于下料尺寸,应考虑弯曲调整值。&
钢筋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钢筋弯钩增加长度的理论计算值:对转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②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D,不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③箍筋。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箍筋调整,即为弯钩增加长度和弯曲调整值两项之差或和,根据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内包尺寸而定。&
④钢筋下料长度应根据构件尺寸、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弯曲调整值和弯钩增加长度等规定综合考虑。&
a.&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b.&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弯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c.&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内周长+箍筋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2、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查配料表与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仔细检查成品尺寸、心头是否与下料表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绑扎。&
采用20#铁丝绑扎直径12以上钢筋,22#铁丝绑扎直径10以下钢筋。&
①墙的钢筋网绑扎同基础。钢筋有90°弯钩时,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②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之间,应设置撑铁(钩)以固定钢筋的间距。&
③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剪力墙上下两边三道水平处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④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
⑤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2)梁与板&
①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②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③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
④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⑤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板的中一中跨度)。&
⑥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⑦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
7)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根据设计要求,板筋采用钢筋马凳纵横@600予以支撑。&
3、钢筋接长:&
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直径≥18的钢筋优先采用机械接长,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其余钢筋接长,水平筋采用对焊与电弧焊,竖向筋优先采用电渣压力焊。大于Φ25竖向钢筋采用套筒挤压连接。&
(1)对焊操作要求:&
Ⅱ、Ⅲ级钢筋的可焊性较好,焊接参数的适应性较宽,只要保证焊缝质量,拉弯时断裂在热影响区就较小。因而,其操作关键是掌握合适的顶锻。&
采用预热闪光焊时,其操作要点为:一次闪光,闪平为准;预热充分,频率要高;二次闪光,短、稳、强烈;顶锻过程,快速有力。&
(2)电弧焊:&
钢筋电弧焊分帮条焊、搭接焊、坡口焊和熔槽四种接头形式。&
①&帮条焊:帮条焊适用于Ⅰ、Ⅱ级钢筋的接驳,帮条宜采用与主筋同级别,同直径的钢筋制作。&
②&搭接焊:搭接焊只适用于Ⅰ、Ⅱ、Ⅲ级钢筋的焊接,其制作要点除注意对钢筋搭接部位的预弯和安装,应确保两钢筋轴线相重合之处,其余则与帮条焊工艺基本相同。一般单面搭接焊为10d,双面焊为5d。&
③&钢筋坡口焊对接分坡口平焊和坡口立焊对接。&
(3)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
电渣压力焊是利用电流通过渣池产生的电阻热将钢筋端溶化,然后施加压力使钢筋焊合。&
电渣压力焊施焊接工艺程序:&
安装焊接钢筋→安装引弧铁丝球→缠绕石棉绳装上焊剂盒→装放焊剂接通电源,“造渣”工作电压40~50V,“电渣”工作电压20~25V→造渣过程形成渣池→电渣过程钢筋端面溶化→切断电源顶压钢筋完成焊接→卸出焊剂拆卸焊盒→拆除夹具。&
①焊接钢筋时,用焊接夹具分别钳固上下的待焊接的钢筋,上下钢筋安装时,中心线要一致。&
②安放引弧铁丝球:抬起上钢筋,将预先准备好的铁丝球安放在上、下钢筋焊接端面的中间位置,放下上钢筋,轻压铁丝球,使接触良好。放下钢筋时,要防止铁丝球被压扁变形。&
③装上焊剂盒:先在安装焊剂盒底部的位置缠上石棉绳,然后再装上焊剂盒,并往焊剂盒满装焊剂。&
安装焊剂盒时,焊接口宜位于焊剂盒的中部,石棉绳缠绕应严密,防止焊剂泄漏。&
④接通电源,引弧造渣:按下开头,接通电源,在接通电源的同时将上钢筋微微向上提,引燃电弧,同时进行“造渣延时读数”计算造渣通电时间。&
“造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在40~50V之间,造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的3/4。&
⑤“电渣过程”:随着造渣过程结束,即时转入“电渣过程”的同时进行“电渣延时读数”,计算电渣通电时间,并降低上钢筋,把上钢筋的端部插入渣池中,徐徐下送上钢筋,直至“电渣过程”结束。&
“电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在20~25V之间,电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的1/4。&
⑥顶压钢筋,完成焊接:“电渣过程”延时完成,电渣过程结束,即切断电源,同时迅速顶压钢筋,形成焊接接头。&
⑦卸出焊剂,拆除焊剂盒、石棉绳及夹具。&
卸出焊剂时,应将料斗卡在剂盒下方,回收的焊剂应除去溶渣及杂物,受潮的焊剂应烘、焙干燥后,可重复使用。&
⑧钢筋焊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焊接接头外观检查,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重焊。&
(二)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1)钢筋的材质、规格及焊条类型应符合钢筋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有材质及产品合格证书和物理性能检验,对于进口钢材需增加化学性能检定,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2)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位置、保护层厚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3)焊工必须持相应等级焊工证才允许上岗操作。&
(4)在焊接前应预先用相同的材料、焊接条件及参数,制作二个抗拉试件,其试验结果大于该类别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才允许正式施焊,此时不可再从成品抽样取试件。&
2、基本项目&
(1)钢筋、骨架绑扎,缺扣、松扣不超过应绑扎数据的10%,且不应集中。&
(2)钢筋弯钩的朝向正确,绑扎接头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
(3)所有焊接接头必须进行外观检验,其要求是:焊缝表面平顺,没有较明显的咬边、凹陷、焊瘤、夹渣及气孔,严禁有裂纹出现。&
3、机械性能试验、检查方法:&
按同类型(钢种直径相同)分批,每100个为一批,每批取6个试件,3个作抗拉试件,3个作冷弯试验。&
三个试件抗拉强度值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抗拉强度。&
冷弯试验(包括正弯和反弯试验)弯曲时接头位置应处于弯曲中心处,冷弯按规定角度进行,接头处或热影响区外侧横向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15mm计算合格。&
4、机械连接:&
此项工程对Φ18以上(包括Φ18)梁、柱钢筋及底层柱筋要求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进行钢筋接长。为保证工程质量,我公司决定采用套筒钢筋挤压连接进行Φ18以上钢筋的连接。此新技术是通过钢筋端头特制的套筒挤压形成的接头。&
(1)遵从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进行施工。&
(2)施工操作:&
A、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下岗。&
B、挤压操作时采用的挤压力,压模亮度,压痕直径或挤压后套筒长度向波动范围以及挤压道数均应符合经型式检验确定的技术参数的要求。&
C、挤压前应做下列准备工作:&
a.&钢筋端头的铁皮、泥砂、油漆等杂物应清理干净。&
b.&应对套筒作外观尺寸检查。&
c.&应对钢筋与套筒进行试套,如钢筋有马蹄、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者,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同直径钢筋的套筒不得相互串用。&
d.&钢筋连接端应划出明显定位标记,确保在挤压和挤压后按定位标记检查钢筋伸入套筒内的长度。&
e.&检查挤压设备情况,并进行试压,符合要求后方可作业。&
D、挤压操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按标记检查钢筋插入套筒内的深度,钢筋端头离套筒长度中点不宜超过10mm。&
b.&挤压时挤压机与钢筋轴线应保持垂直。&
c.&挤压宜从套筒中央开始,并依次向两端挤压。&
d.&宜先挤压一端套筒,在施工作业区插入待接钢筋后再挤压另一端套筒。&
E、钢筋连接工程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对每批进场钢筋进行挤压连接工艺检验,工世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每种规格钢筋的接头试件不应少于三根。&
b.&接头试件的钢筋母材应进行抬拉强度试验。&
c.&挤压接头的现场检验按验收批进行,同一施工条件下采用一批材料的同等级、同型式、同规格接头,以500个为一个验收批进行检验与验收,不足500个也作一批验收批。
评分&回帖&引用&删除&1楼[楼主]&碧海青天&只看此人&&19:43&
 &钢筋的接头&:&
当钢筋长度不够时,可以在适当位置进行搭接,钢筋的接头要注意下列几点:&
a 基础梁上部钢筋在两个支柱之间的跨中1/2范围内不得搭接,基础梁下部钢筋在每个支柱左右各1/3跨长范围内不得搭接;&
b 上部主体结构的梁,上部钢筋在每个支柱左右各1/3跨长范围内不得搭接,上部主体结构梁的下部钢筋在两个支柱之间的跨中不得搭接;&
c 抗震圈梁外墙转角1m范围内应当连续,接头应当在距外墙转角1m以外搭接;&
d 钢筋直径Φ>22&mm时,不宜采用非焊接的搭接接头;对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柱中的受压钢筋,当钢筋直径Φ≤32&mm时,可采用非焊接的搭接接头,但接头位置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e 在可以搭接的纵向钢筋搭接范围内,有几点必须注意:&
首先,纵向钢筋搭接接头数量在同一截面有限制:受拉钢筋≤1/4,受压钢筋≤1/2,如果您搞不清这个钢筋是受拉还是受压,那就应当从严掌握,按受拉钢筋1/4实施。&
其次,在纵向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的箍筋必须加密,当搭接钢筋为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d为纵向钢筋较小直径),并且不应大于100mm;&
当搭接钢筋为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并且不应大于200mm。d为受力钢筋中的最小直径。&
还有一点,只有4根纵向钢筋的构造柱千万不可采用两长两短的错开方式搭接!抗震试验表明,构造柱4根钢筋在楼板面一次搭接对抗震更有利。&
经验表明,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的轻荷载少层房屋的矩形截面柱子每边纵向钢筋不超过3根时,也不宜分截面搭接(欢迎同行师友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有抗震要求的柱子的箍筋应做135°弯钩;箍筋弯钩的平直段长度应≥10d&,在钢筋用量计算中注意。
柱问题(1):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
《03G101-1图集》对基础顶面以上的柱纵筋的构造要求讲得比较详细,但是对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图集中没有介绍,而且,此类问题查看了一些混凝土构造手册之类也找不到详细的介绍,所以,很有必要在此向专家请教,这些问题也是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的问题。&
①&柱纵筋伸入基础(承台梁,或有梁式筏板基础的基础梁)的锚固长度是多少?是一个&laE&还是更多?(甚至有人提出&1.5&倍的&laE&)&
②&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是否可以“直锚”而不必进行弯锚?有的人说可以“直锚”;但又有人说必须拐一个直角弯。&
③&如果柱纵筋伸入基础必须“弯锚”的话,弯折部分长度是多少?有人说是&10d&,而在《03G101-1图集》第39页“梁上柱LZ纵筋构造”中弯折长度为&12d&,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
④&同样在《03G101-1图集》第39页“梁上柱LZ纵筋构造”中,规定“直锚部分长度”不小于&0.5&laE&,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
⑤&当基础梁的梁高大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可以不伸到梁的底部。是这样的吗?&
⑥&当基础梁的梁高小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必须伸到梁的底部,然后拐一个直角弯。其弯折部分长度,“剩多少拐过去多少”,显然不合适。这时候,应该用上前面第③条,即规定一个弯折部分长度;同时,也应该检验一下“直锚部分长度”,看看它是否不小于前面第④条规定的“最小直锚长度”。是这样的吗?&
■&答柱问题(1):&所提问题将会在“筏形、箱形、地下室基础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3、-4”中得到相应答案(2003年底陆续推出)。现在简单答复如下:&
①⑤&柱纵筋一般要求伸至基础底部纵筋位置。特厚基础(2米以上)中部设有抗水化热的钢筋时,基础有飞边的所有柱和基础无飞边的中柱的柱纵筋可伸至中层筋位置;②③&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要求弯折12d;④⑥&梁上柱纵筋的锚固要求亦适用于柱在基础中的锚固,但要求柱纵筋“坐底”。&
●&柱问题(2):&我们在施工中经常遇到柱主筋&大变小的问题。试问:当柱子采用电渣压力焊时候有什么限制条件,例:25mm碰焊14mm的钢筋的能不能?&
■&答柱问题(2):&25mm碰焊14mm,直径相差过大受力时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如果施工规范对大小直径钢筋对焊无限制规定的话,建议直径相差不要超过两级(25与20或18与14)。&
●&柱问题(3):&柱伸入承台梁或基础梁中,是否设置箍筋?箍筋如何设置?不需加密?&此箍筋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如果在施工图中明确标示,就没有问题。如果在施工图中没有明确表出,则施工人员如何执行?现在的情况是各人有各的做法,例如,有的人设置两根箍筋,有的人只设置一根箍筋。&
■&答柱问题(3):&要设不少于两道箍筋,但不需要加密。箍筋的作用是保持柱纵筋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钢筋笼的定位不受扰动。&
●&柱问题(4):&柱上端“非连接区”?&
《G101图集》规定,柱的下部,即在楼板梁的上方有一个“非连接区”(是个箍筋加密区),纵筋的接头只能在“非连接区”以上部位(也就是柱的中部)进行。然而,图集没有规定在柱的上部有没有“非连接区”?例如,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区或者在柱梁的交叉部位允许不允许纵筋连接?&
事实上,有的施工人员在上述的柱上部区域进行了钢筋接头。这样,他在柱中部有一个钢筋接头,在柱上部又有一个钢筋接头,违背了“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的规定。(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不过,上述规范的用语是“不宜”,并没有强制规定。因此,请教一下上述柱纵筋的接头问题如何解释?如何执行?其中有什么理论根据?&
■&答柱问题(4):&提问者可能是指00G101,03G101-1中从下层柱的上部到上层柱的下部形成的非连接区是连续的。规范对此规定是“不宜”,未做强制规定,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规定偏严,对保证质量有好处。如果难以做到,结构设计师可以对此规定进行变更。规范用语“不宜”,反映了中国人的辨证思维。对于执行与否,结构设计师有抉择权利。该规定多出于概念设计考虑,未见其理论根据的文章发表。&
●&柱问题(5):前在03G101第45页中(非抗震KZ箍筋构造非抗震QZ.LZ纵向钢筋构造&)中注7:当为复合箍筋时,对于四边有梁与柱相连的同一节点,可仅在四根梁端的最高梁底至最低梁顶范围周边设置矩形封闭箍筋,那么请问陈教授,&
1、该条能否用于第36页(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中。或者说用于四级抗震的节点处。因为我注意到构造规定中非抗震与四级抗震处理基本上一样的。&
2、对于四边有梁与柱相连的同一节点能否用于边(端)柱与梁相交处。&
■&答柱问题(5):&
1、该条不适用于(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抗震结构要求所有复合箍筋要贯通柱梁节点,而且要按照加密间距设置。&
2、只有边柱有悬挑梁时才会形成四边有梁的情况,该节点构造要求适用于该情况。&
●&柱问题(6):有的施工单位把柱子的接头只考虑底部的区域满足要求&而上部却不考虑,施工单位&认为是受压的,所以他们认为&他们采取的闪光对焊上部接头&他们就不考虑了?这样做法对吗?&
■&答柱问题(6):&框架柱是偏压构件,受弯矩、轴向压力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其受弯时的反弯点一般在柱中稍向上的位置,抗震时柱两端都要加密箍筋以保证实现“强剪弱弯”,因此,连接位置不考虑避开柱上端是错误的。&
●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以第54-55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
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
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
■答梁问题(1):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行。&
●梁问题(2):关于03G101图集第54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15d和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的错误方法。&
●&梁问题(5):框架梁钢筋锚固在边支座0.45LAE+弯钩15D,可否减少弯钩长度增加直锚长度来替代?&
■&答梁问题(5):不允许这样处理。详细情况请看“陈教授答复(二)”中的“答梁问题(2)”。&
梁问题(6):(1)&《03G101-1图集》第19页&《剪力墙梁表》LL2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负数。如:第3层的LL2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1.200&,&即该梁的梁顶面标高比第3层楼面标高还要低1.2m&,也就是说,整个梁的物理位置都在“第3层”的下一层(即第2层上)。既然如此,干脆把该梁定义在“第2层”算了(此时梁顶标高为正数),何必把它定义在“第3层”呢?&
(2)&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同一表格的LL3梁上,该梁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0&(表格中为“空白”),这意味着该梁顶标高与“第3层”的楼面标高一样,即该梁整个在三层的楼面以下,应该是属于“第2层”的。&
(3)&在“洞口标注”上也有“负标高”的问题。同一页的“图3.2.6a”上,LL3&的YD1洞口标高为&-0.700(3层),该洞&D=200&,也就是说整个圆洞都在“3层”的下一层(2层)上,既然如此,何必在“第3层”上进行标注呢?&
以上提出这些“负标高”问题,主要影响到“分层做工程预算”。因为在分层预算时,是以本楼层楼面标高到上一层楼面标高之间,作为工程量计算的范围。因此,上述的(1)、(2)、(3)都不是“第3层”的工程量计算对象。不少预算员都对上述的“负标高”难以理解。所以,我认为,上述(1)、(3)的“负标高”可以放到下一楼层以“正标高”进行标注。&
上述意见妥否?或许有些道理没考虑到?特此请教。&
■&答梁问题(6):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实际并非小问题。&
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协同工作,但在“层的”定义上,建筑与结构恰好差了一层。建筑所指的“某”层,实际是结构计算模型的“某减一”层。例如:一座45层的楼房,建筑从第37层起收缩平面形成塔楼,此时,结构分析时其结构转换层是第36层而不是第37层(关于这一点要引起结构师的注意,搞错的情况并不少见)。&
建筑设计的某层平面图,是从该层窗户位置向俯视的水平剖面图。例如:建筑学专业有首层建筑平面布置图,而结构专业通常为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亦为俯视图),且结构意义上属于第一层的梁(与第一层的柱刚接形成第一层框架且承受二层平面荷载的梁)在基础平面(俯视)图上是看不到的,实际设计时也不在该图上表达。&
搞建筑设计,建筑学专业是“龙头”,结构师有必要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师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师与结构师对话方便。因此,某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应当与该层的建筑平面布置图相一致。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学专业保持一致后,结构所说的某层梁,就是指承受该层平面荷载的梁(站在该层上,这些梁普遍在“脚下”而非在“头顶之上”)。&
为将结构平面的“参照系”确定下来,03G101-1对“结构层楼面标高”做出了明确规定(详见第1.0.8条),并对“梁顶面标高高差”也做出明确规定(详见第3.2.5条三款和第4.2.3条六款)。&
以上规定已经受了全国十几万项工程实践的检验,结构设计与施工未发生普遍性问题,但对施工预算员则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哲学意义上的美都是带有缺陷的美),这也许正是“平法”的缺陷之一。&
●&梁问题(7):在03G101第29页中第4.5.1条中"当梁的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边的距离,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为0.1ln(ln为本跨梁的净跨值)".可是在00G101中第23页,却规定的统一取为0.05ln(ln为本跨梁的净跨值),请问陈总这两个取值一哪个为准,是03G101修改了以前的数据?还是印刷上的错误?&
■&答梁问题(7):以03G101-1为准。应当注意,结构设计师在采用该措施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
钢筋的截断点无论定在何位置,都是一个“参照点”。结构设计师要从该参照点往跨内推算出:1、该点距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锚固长度”的距离;2、该点距抵抗弯矩图上“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长度”的距离。两个距离推出后取较长者,并以此决定截断几根钢筋。因此,截断点位置距离支座边缘的多少,均不会影响梁的安全度。&
00G101提出该项措施,处于以下考虑:1、当梁的正弯矩配筋较多时,例如配置两排甚至三排正弯矩钢筋,没有必要全部锚入支座;2、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节点内的钢筋“安排”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把不必要的钢筋也锚入节点,十分拥挤,严重影响节点的刚度;3、把不需要锚入节点的钢筋在节点外截断,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由以上思路出发,似乎只要将不需要的钢筋从节点外断开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确定了截断点距支座边缘1/20净跨值。但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在0.05ln位置截断一部分钢筋,距离支座很近,可能会影响伸入支座的钢筋的受剪销栓作用,如果距离大约一个梁的高度,即1/10净跨值,对受剪销栓作用的影响就很小了。应该说,03G101-1的规定在概念上更趋于合理。&
当然,究竟截断几根钢筋,既要符合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受力要求。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对此并未“直接”做出明确的规定。应该理解的是,规范不会去“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结构方方面面问题的处理,还要依据结构基本理论、概念设计和经验。前面所述“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锚固长度”和“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长度”就需要结构设计师细致地分析而后决定。&
●&梁问题(8):请教陈总,在03G101-1中,楼层框架梁纵筋构造分一二级结构抗震等级和三四级结构抗震等级两种构造,我对照半天,硬是没看出一二级和三四级结构抗震等级构造有什么区别,请陈总指教。若是没区别,何不合并?像屋面框架梁一样。&
■&答梁问题(8):二者的确没有区别,可能会在下一次修版时合并。&
03G101-1修编初稿和中稿的一、二级抗震等级与三、四级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将35页右上角的构造规定用于一、二抗震等级(以后再过渡到所有抗震等级甚至非抗震等级)。后经校对、审核、评审与再思考后,感到时机尚未成熟,需要再做一些前期工作来创造彻底改变这种传统做法的条件。现阶段先把该构造放到35页的共用构造中,观察一下我国结构施工界对其反应。03G101-1定稿保留这个样子,考虑到一是不影响使用,二是为修版保留可能需要的空间(通常新规范体系最初需经若干次修定才会稳定下来,规范一改,国家标准设计也要跟着改)。&
我国结构施工的传统做法是将两边(等高)梁的下部筋并排锚入柱节点中,这是发达国家已经废弃的做法。混凝土里并排紧挨着的两根钢筋,存在一条线状通直内缝,当受力时,这条内缝就可能发展成破坏裂缝,这对于抗震结构可能是严重隐患。再者,假如两边梁(约80%的梁)的下部钢筋刚好满足钢筋的净距要求,相向并排锚入柱节点后,就不能满足钢筋的净距要求了。抗震结构要求做到的“三强”:“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中的强节点强锚固便得不到保证。由于节点内先天存在多条线状通直内缝,以及钢筋之间净距不足,将会影响节点区的刚度,削弱节点的塑性变形能力,对于高抗震等级的结构而言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筋绑扎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