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癌,复查转移双肺,有咳血,怎样治疗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1985
语言:中文
起订时间:
曾用名:临床误诊误治
出版社:行政事业单位类
邮编:050082
主编:陈晓红
邮发:18-46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主要栏目: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简介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简介
《临床误诊误治》(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主办。本刊目前荣获“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全军医学期刊评比一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军队双效科技期刊”。
《临床误诊误治》以研究疾病诊疗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为宗旨,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为目的,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阅读,本刊报道丰富的临床病例报告,尤其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期刊荣誉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栏目设置
关于发表之家网站介绍
重要说明:发表之家是一家注册资本金500万、员工人数超150人的中型互联网企业,公司已合法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等相关牌照,依法从事国内期刊杂志等出版物的订阅和零售服务,本站不是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官方网站,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地址:杭州市中河北路83号茂泰世纪大楼9FA9,邮编:310003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数据统计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影响因子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发文量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总被引频次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征稿要求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审稿速度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征稿要求
1.《临床误诊误治》来稿需附单位介绍信或加盖单位公章,以保证稿件的真实性并负责保密审查。凡涉及医疗事故的稿件,需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意见。如系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请将项目编号标注于文题左下角,各类基金论文在3个月内刊登。
2.《临床误诊误治》来稿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论点明确,层次分明,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练,数据准确,必要时应对数据做统计学处理。如以误诊病例为分析对象时,请注明所收集病例的时间范围,计算出误诊率。论著、综述、讲座一般勿超过5000字,一般文章以字为宜,个案限于1500字以内。
3.文稿请用16开稿纸打印或誊写,字迹清楚,如有条件投稿时请附软盘,建议通过网络投稿。
4.文题应简明醒目,字数不宜超过20字。文题下方为作者姓名、单位、所在科室及省市(县)、邮编;作者署名不宜超过6位(论著除外)。为便于修稿,文后请务必注明第一作者联系电话或电子信箱。
5.对总结误诊病例的稿件提出基本要求如下:①病例资料具有真实性与科学性。尤其是诊断标准,确定某疾病被误诊要有误诊的根据,最后明确诊断,更要有确诊的依据。②综合病例报道时最好要有误诊率。如:报道某单病种在年的一组误诊病例时,应该有相同时间段内此单病种的病例总数,从而可以计算出误诊率。③以论著格式撰写时,误诊病例数至少在100例以上,少见疾病的病例数应在50例以上。论著要求400字以内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④第一作者报道其他医院误诊病例资料时,必须有提供病例资料单位的作者参与,或出示提供资料单位的证明信。⑤误诊构成医疗事故的病例须提供事故处理结果证明。
6.正文标题序号按下列所示逐级使用:1,2,3……;1.1,1.2,1.3……,自然段中出现的序数一律用①,②,③……。
7.文中图表力求少而精,可用文字表达的尽量不用表格;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内标目除计量单位符号外一律用中文。
8.计量单位一律使用法定单位。
9.参考文献须按照规范格式正确著录,凡文中提及罕见或少见病报道的病例资料,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10年文献为限,其他文章尽量使用5年内的参考文献。文献著录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序号标于引文的右上角,并按序排列于文末。内部刊物勿作文献引用。外文参考文献最好打印,如无条件打印者,须用印刷体书写。日文中的汉字勿与汉字或简化字混淆。若引用书籍中的某一章节,需列出该章节前三位作者及章节题目。
10.《临床误诊误治》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修改稿逾2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未采用的稿件,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11.来稿请勿一稿两投,如在收到本刊回执2个月后未收到录用通知者,方可改投他刊。投稿同时请汇寄稿件处理费20元。来稿一经刊用,需交纳版面费。凡在本刊刊登论文均同时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光盘版及网络版发表,若不同意同时在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者,请投稿时加以申明,未申明者视为默认授权。第一作者将获赠本刊光盘版一张。
临床误诊误治最新论文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以视力减退为唯一表现的神经梅毒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左眼视力下降6个月,右眼视力下降3个月就诊。曾在外院多次就诊,误诊为视神经脊髓炎、特发性视神经炎、血管性视神经炎等疾病,对症治疗效果差。入院查体:双眼视力下降,右眼可辨认10 cm内物体大致轮廓,左眼仅有轻度光感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疑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查NMOSD抗体阴性;行眼眶、颅脑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斑片状脑缺血灶,双侧视神经萎缩;眼底检查示:双侧视乳头苍白。后疑诊梅毒,查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阳性(1∶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阳性(1∶2560),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确诊为神经梅毒,予泼尼松、苄星青霉素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予苄星青霉素治疗,1个月后患者双眼视力明显恢复。结论临床遇及以视力减退为唯一表现的患者,尤其是治疗效果欠佳者,要考虑到神经梅毒的可能,完善相关医技检查,尽早确诊,及时予对症治疗,以改善预后。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诊治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IM并HPS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发热6 d入院。曾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查体:右侧颈后触及2枚绿豆大小淋巴结,左侧颈后触及1枚米粒大小淋巴结,活动度均尚可,无压痛;脾肋下3 cm可触及,质软,边缘钝,无明显触痛。查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M)阳性,EB病毒DNA 1.41×10~5copy/ml。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医技检查结果,确诊为IM并HPS,予注射用更昔洛韦、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核糖核酸及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对症治疗。随访2个月,病情未复发。结论 IM并HPS临床少见,病情复杂多变,预后差,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控制至关重要。
目的分析钩虫病并重症肺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钩虫病并重症肺炎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咳嗽、咳痰1周,排柏油样便3 d,意识模糊2 h入院。急查血白细胞20×10~9/L,红细胞2.18×10~(12)/L,血红蛋白55 g/L,血小板78×10~9/L;便隐血阳性,未见虫卵。胸部CT示:右肺中下叶感染并下叶膨胀不全。初步诊断为重症肺炎、应激性溃疡可能,予对症治疗。后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见多条钩虫成虫。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有赤手、赤脚在田间劳作的习惯,确诊为重症肺炎并钩虫病致消化道大出血并失血性休克,予阿苯达唑驱虫、抗感染、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1个月后复查,患者活动后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改善,贫血已明显纠正。结论临床遇及消化道出血且消化道溃疡、肿瘤、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疾病不能解释的患者时,要考虑到钩虫病可能,及时行相关检查,降低误诊率。
目的探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ABPA 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40余年入院。曾在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治疗,症状仍反复发作。查体双肺可闻及哮鸣音,查血嗜酸粒细胞和总IgE显著升高,支气管镜刷检培养示烟曲霉菌阳性,胸部高分辨CT示肺部浸润影。确诊为ABPA,予糖皮质激素和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后症状缓解,肺部病灶较前吸收,症状好转出院。随访2年,病情稳定。结论临床遇及反复发作未能控制的支气管哮喘或哮喘伴肺部浸润灶,要考虑到ABPA可能,尽早行曲霉过敏源皮试检查及血清总IgE检测等,积极寻找病原学依据,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或减少误诊。
目的探讨D-二聚体阴性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误诊为其他疾病的D-二聚体阴性APE 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均以胸闷就诊,查血D-二聚体阴性。例1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误诊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例2因胸部CT检查结果误诊为肺部感染,均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均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肺动脉增强扫描,确诊为APE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予抗凝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随访均未见病情复发。结论临床遇及胸闷伴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要考虑到APE可能,进一步行相关检查,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误治,改善预后。
目的探讨肝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肝淀粉样变性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腹胀、食欲缺乏伴腹腔积液3个月入院。病初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后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活检)示:肝组织内见纤维蛋白渗出物呈纤维化、玻璃样变性,残存少许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刚果红染色阳性。确诊为肝淀粉样变性,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腹腔积液引流术,术中肝内植入支架一枚,术后予抗感染、补充白蛋白、利尿等对症处理,患者腹腔积液明显减少,腹胀症状好转出院,后失访。结论临床遇及原因不明的乏力、疲劳、消瘦、食欲缺乏、不易纠正的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肝大等患者时,要考虑到肝淀粉样变性的可能,及时行肝脏活检,减少误诊误治。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但肝脏巨大神经内分泌癌(NEC)较少见。NEC在恶性肿瘤所占比例较低,常发生于胃、肠、胰腺等部位,最易累及直肠[1]。肝脏是NE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但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HNEC)临床罕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术前难以做出准确诊断,易误诊误治。我院近期收治PHNEC伴肺转移1例.
目的观察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IgG4相关性眼病(immunoglobulin G4 relative ocular disease,IgG4-ROD)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应用射波刀治疗复发性IgG4-ROD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双侧眼球突出、眼睑肿胀3年余,加重1月余入院。2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左眼眶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左眼IgG4-ROD,予糖皮质激素、改善循环等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查体:左上眼睑见一长约3 cm的手术瘢痕,双侧眼球突出、眼睑肿胀,面颈部水肿,视力粗测下降。专科检查:右眼视力4.8,左眼视力5.0,双侧眼睑肿胀,右侧眼球突出度23 mm,左侧眼球突出度20 mm。经上级医院会诊,明确诊断为IgG4-ROD、双侧眼眶占位性病变,予糖皮质激素及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右眼处方剂量为25 Gy/5 F,左眼22 Gy/5 F,均为1/d,治疗5 d。治疗后症状好转,专科检查示双眼视力均为5.0,病情好转出院。随访12个月,病情完全缓解,未见明显放疗毒性反应。结论射波刀治疗IgG4-ROD临床疗效好,未见明显放疗毒性反应。
目的探讨以面部感觉障碍为首发表现的痛性眼肌麻痹诊治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以面部感觉障碍为首发表现的痛性眼肌麻痹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左侧面部感觉障碍10 d入院。查血白细胞12.2×10~9/L;随机血糖18.8 mmol/L。肌电图检查示左侧三叉神经第1~2支神经源性损害。初步诊断为糖尿病性单神经病,予对症治疗,后患者诉左侧眼眶后出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伴复视及左眼上睑下垂,眼球向内、向上、向下运动受限,左侧瞳孔扩大,且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复查血白细胞15.2×10~9/L;红细胞沉降率18 mm/h;C反应蛋白25 mg/L。头颅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示:左侧海绵窦软组织影,T1WI和T2WI均呈中等信号,考虑炎性肉芽肿。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确诊为痛性眼肌麻痹,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等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后病情平稳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泼尼松,并逐渐减量,以小剂量维持治疗。随访3个月,患者左侧面部感觉障碍发作一次,口服泼尼松后症状好转。结论临床遇及以面部感觉障碍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时,要考虑到痛性眼肌麻痹的可能,早期行相关医技检查,早期诊治,减少误诊误治。
1.阿拉伯数字使用规则(1)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2)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年份不能简写,日期采用全数字式写法;(3)计量单位前的数字和统计表中的数值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4)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号、期号、页码等用阿拉伯数字;(5)多位数的阿拉伯数字不能差开转行;(6)多位整数和小数的分节,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半个阿拉伯数字(1/4)的空隙,不用千分撇","分节法.
目的 探讨支气管结核误诊为肺癌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3年3月-2015年12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5例支气管结核中曾误诊为支气管肺癌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误诊率为28.00%.出现咳嗽6例,咳痰5例,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4例,持续发热时间〉2周4例,胸闷3例,胸痛2例,乏力、盗汗3例,食欲不振、体重下降2例.就诊初期6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癌,1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癌合并肺结核.误诊时间为1~12个月.按误诊疾病予相应处理患者病情变化不明显,后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反复多次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刷检涂片查找抗酸杆菌确诊为支气管结核.7例均予规范抗结核等治疗,其中行手术切除治疗1例,支架安置术1例.7例治疗1个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复查胸部X线或CT示病灶较前吸收;住院治疗1~5个月后出院,院外继续行抗结核治疗.结论 支气管结核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胸部X线及CT征象类似于肺癌,易误诊为肺癌.临床接诊类似本文患者时应及时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反复多次行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刷检涂片查找抗酸杆菌,以尽早确诊.
目的 探讨乳腺淋巴瘤超声检查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4年1月-2016年5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淋巴瘤72例中超声检查误诊的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均因乳腺肿物就诊,超声检查误诊为左侧乳腺癌3例,左侧乳腺癌伴左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左侧乳腺炎2例;右侧乳腺癌2例,右侧乳腺癌伴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右侧乳腺纤维瘤1例;双侧乳腺癌3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Ⅱ期,B细胞来源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Ⅲ期,B细胞来源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Ⅱ期,T细胞来源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Ⅲ期,T细胞来源1例.13例确诊后均予相应化学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随访10~12个月,5例死亡,8例存活.结论 乳腺淋巴瘤临床表现及相关医技检查结果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其病理学检查的重视程度,以减少或避免乳腺淋巴瘤误诊.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临床特点,分析其术前误诊为胆囊结石和漏诊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南充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原发性胆囊癌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中以右上腹部持续疼痛就诊15例,以黄疸就诊2例,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和乏力就诊3例;发现腹部肿块1例.术前确诊8例,疑为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2例,误诊为胆囊结石5例,漏诊5例.20例行单纯胆囊切除4例,胆囊切除与部分肝组织切除、部分淋巴结清除11例,胆囊外T管引流手术5例,均经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和(或)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证实胆囊癌.20例中术后出现胆瘘1例,脓肿1例,手术切口感染3例,均给予相应治疗痊愈.20例出院前存活率100.0%;随访1~5年,中位随访时间2.3年,至随访结束时存活14例,死亡6例.结论 胆囊癌和胆囊结石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易误诊.临床上对具有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定期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行有创性检查,以减少或避免原发性胆囊癌误诊.
目的 探讨胆囊良性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漏诊其他疾病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6年9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胆囊良性疾病行LC中漏诊其他疾病33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33例中21例在本院手术,占本院同期LC 1.0%,12例系外院术后转入.33例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胆囊息肉行LC,术中发现漏诊3例,其中结肠癌2例,胃癌1例;术后发现漏诊30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8例,胆囊癌5例,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3例,带状疱疹及硬化性胆管炎各2例.33例漏诊疾病确诊后给予相应治疗结束后随访1~36个月,胆囊癌1例术后2个月肝脏、腹腔、腹壁穿刺孔肿瘤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余均健在.结论 胆囊良性疾病行LC时,如术前不仔细查体、过于盲从影像学检查结果,术中不仔细探查,容易漏诊并存疾病,甚至需再次手术.
目的 加强对腹壁窦道与瘘管的认识,提高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漏诊腹壁窦道与瘘管致伤口延期不愈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包括腹壁切口窦道3例、瘘管1例,引流伤口窦道3例.6例腹壁伤口大小1 cm×1 cm~3 cm×3 cm,伤口深2~5 cm,颜色陈旧,分泌物不多,伤口周围不红肿或稍红肿,压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加胆道镜取石术1例窦道周围肿块,大小如核桃,红肿、质硬,压痛明显,破溃伴有脓性分泌物流出.7例生命体征基本正常,早期均漏诊腹壁窦道与瘘管致伤口延期不愈.漏诊时间21 d~1年(134.29±113.81)d.7例均经B超、CT或窦道、瘘管造影检查确诊,后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相应治疗1~10 d出院,伤口7~14 d拆线且均愈合.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临床对腹部手术后伤口持续不愈合或愈合后再次出现感染患者,要警惕腹壁窦道或瘘管形成,应及时耐心了解病史,并行相关医技检查,以防漏诊.
目的 探讨非典型症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云南省老年病医院收治的54例DM中曾误诊的非典型症状DM 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误诊率为12.96%.7例均以DM并发症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就诊初期诊断为皮肤溃疡、右下肢骨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脑动脉硬化、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及湿疹各1例.误诊时间1~9 d.7例均经血糖等检查后确诊,其中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5例,予口服药物或胰岛素降糖处理及其他对症治疗,并发症痊愈或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后出院.结论 非典型症状DM缺乏DM典型临床特征,易缩小临床医生诊断范围,导致误诊.临床上应加强临床医生对非典型症状DM的认识,增强其对该病的警惕性,以减少或避免误诊.
目的 总结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探讨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为肾上腺区脓肿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反复胸痛10 d,咳嗽、咳痰3 d,胸痛再发6 h入院.入院后完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腹部增强CT及内分泌功能检查,诊断为右肾上腺区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切开肿物时血压剧烈波动,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考虑肾上腺实质来源肿瘤,行右肾上腺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术后2周行内分泌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行PET-CT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转移灶.随访1年,定期复查上腹部超声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前易误诊.临床上对类似本文患者手术探查时若患者血压剧烈波动应考虑到副神经节瘤,要及时行冷冻病理检查以确诊.
目的 探讨男性耻骨骨炎(osteitis pubis,OP)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5年2月-201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收治的曾误诊的23例O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为男性,皆以睾丸和腹股沟区疼痛就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CPSI)评分总体评分(18.13±2.69)分,查体骨盆及耻骨中度触痛17例,重度触痛6例.当耻骨联合上方有触痛时,可诱发同侧睾丸牵涉痛.23例均曾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CP/CPPS),给予相应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后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仔细查体和综合全面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后诊断为OP.给予纠正病因、康复训练和活血散瘀类中药治疗2周后,19例疼痛等症状缓解,随访6个月患者病情无反复;4例疼痛等症状改善不明显,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2周,症状略缓解,停药后症状反复.结论 男性OP与CP/CPPS临床表现相似,易误诊.临床遇及患者主诉睾丸和腹股沟区疼痛,查体耻骨结节区压痛,并可以诱发睾丸牵涉痛时应考虑OP.纠正病因、康复训练和口服活血散瘀类中药有利于OP病情缓解.
目的 探讨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误漏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5年7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曾误漏诊的隐匿性股骨颈骨折12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就诊时8例诉髋部疼痛明显,2例髋部无明显疼痛,2例合并颅脑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导致昏迷.合并颅脑损伤2例,合并同侧股骨干中段骨折3例.骨盆X线检查均无明显骨折征象.首诊皆未考虑股骨颈骨折,合并颅脑损伤致昏迷2例仅诊断颅脑损伤,合并同侧股骨干中段骨折3例仅诊断股骨干中段骨折,余7例均误诊为患肢软组织损伤.本组误漏诊时间2 d~1.5个月.12例均于再次或复诊时问诊和查体发现患髋疼痛加重,经X线和(或)CT、MRI检查确诊股骨颈骨折.11例给予闭合复位并AO空心钉固定手术治疗,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术后均愈合良好出院.结论 隐匿性股骨颈骨折极易误漏诊.临床上对高度怀疑隐匿性股骨颈骨折,而X线检查阴性者应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或建议短期内复查X线,以减少或避免隐匿性股骨颈骨折误漏诊.
目的 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DISH)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对曾多次误诊的DISH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颈部不适伴轻度呼吸及吞咽困难5年余,加重1年入院.曾多次于外院就诊行颈椎CT、MRI及胸椎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食管型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SAPHO综合征等,经非甾体抗炎药等保守治疗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入我院后经查体、实验室及全脊柱X线、CT、MRI等检查并请耳鼻喉科和胸外科医师会诊确诊DISH.后于全身麻醉下行颈2~颈7椎前路骨赘切除术.术后颈椎X线检查显示颈椎(颈2~颈7)前方大量骨赘已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 DISH在我国诊治率较低,多数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及诊治经验不足,易误诊.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临床遇及类似本文患者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并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医技检查结果综合全面对病情进行分析,以减少或避免DISH误诊误治.
咯血是临床常见症状,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将血液从口腔排出。引起咯血的病因众多,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先天遗传性疾病及中毒等,然而及时准确地判断咯血的病因,十分考究诊治医生水平,且对于及时采取正确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临床实际,介绍咯血病因诊断的五步思维法,帮助临床医生树立缜密、清晰的临床思维,减少误漏诊。
目的 分析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例垂体转移癌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均以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伴尿崩症、头痛各2例,1例有眼球运动障碍,均伴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4例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分别误诊为颅咽管瘤、垂体腺瘤、鞍结节脑膜瘤和脊索瘤。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转移性腺癌。2例原发病灶在肺脏,1例在乳腺,1例因经济原因未查找原发病灶。结论 垂体转移癌是颅内罕见病变,主要来源于乳腺和肺部,多以视神经损害、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和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术前与鞍区其他肿瘤鉴别诊断困难,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目的 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抗NMDA受体脑炎1例误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青年女性,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动6 d入院。外院按癫痫发作处理效果不佳,转我院后视频脑电图检查示间隙期双额颞区慢波,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癫痫?予左乙拉西坦口服。病程中出现发热、精神行为异常、性格改变,伴幻觉及口面部不自主运动。盆腔影像学检查提示卵巢畸胎瘤,高度怀疑抗NMDA受体脑炎,行血液及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阳性,明确诊断抗NMDA受体脑炎。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行手术切除畸胎瘤后,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结论 当年轻卵巢畸胎瘤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症状伴意识和运动障碍时,应高度怀疑抗NMDA受体脑炎,行血液及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可确诊。
目的 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资料。结果 本例17岁女性,6个月前因发作性肢体抽搐就诊外院,诊断癫痫大发作,予对症处理症状未能控制转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予联合抗癫痫治疗,症状控制。4 h前症状再发第2次入我院神经内科,行头颅MRI系列检查及妇科彩超均未见异常,视频脑电图示广泛慢波增多,仍按病毒性脑炎予联合抗癫痫治疗控制癫痫发作,效果不佳。病程中出现精神症状,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完善脑脊液及血清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检测,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血清抗NMDA受体抗体(+),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予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症状好转出院。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少见且表现多无特异性,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尽早行血清和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检测有助于确诊。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osis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例CNM误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颈部及头部疼痛20余天,伴恶心、呕吐就诊外院,行头颅及颈椎CT、MRI检查诊断为颈椎病,予相应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入我院后出现低热,结合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考虑为结核性脑膜炎,予联合抗结核治疗10余日病情加重,再次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菌培养见新型隐球菌生长,确诊CNM。行抗真菌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CNM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对长期头痛、低热高度怀疑CNM的老年患者应多次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以降低误诊率。
目的 探讨以骨关节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布鲁菌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年收治的11例误诊为脊柱关节炎的布鲁菌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位年龄41岁,中位病程3个月。11例均存在骨关节系统受累表现,其中外周关节痛8例,臀区痛5例,腰痛3例;10例伴全身非特异性症状,6例伴其他系统损害。11例初诊均误诊为脊柱关节炎,给予消炎镇痛及理疗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佳。后追问病史得知均有直接或间接牛羊接触史,行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均阳性,确诊布鲁菌病,误诊时间0.5~10个月。予联合抗感染治疗,预后良好。结论以骨关节系统受累为突出表现的布鲁菌病并不少见,易误诊脊柱关节炎;加强对此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流行病学史,重视非特异性症状及多系统损害表现,及时行布鲁杆菌凝集试验等特异性检查,有助于确诊。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晶栓塞(cholesterol crystal embolism,CCE)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对近年我院收治的3例CCE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术后均出现足趾端皮肤蓝紫色病变,误诊为蓝趾综合征,后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嗜酸粒细胞增多,其中2例及时明确CCE诊断,并停用抗凝溶栓治疗,预后良好;1例未停用抗凝溶栓治疗,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若行血管介入操作后,嗜酸粒细胞及炎性指标升高,出现皮肤病变、难以解释的肾损伤和消化道或神经系统表现时,应考虑CCE,多次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目的 加强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特点的认识,探讨急诊头晕患者的正确诊断思维。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近期确诊的1例以头晕为主要表现的MM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为60岁男性,以间断活动后出现气促,头晕、乏力1年,加重伴恶心1 d入院。1周前因左肩部疼痛就诊骨科,胸椎MRI检查示第7颈椎~第2胸椎左侧椎间孔内外占位性病变。1 d前患者头晕、恶心加重,来院急诊,血常规提示重度贫血,采集血生化检查标本时常规离心无法析出血清,考虑为M蛋白增多导致,行骨髓穿刺病理检查示:浆细胞系统异常增生,骨髓瘤细胞占68.5%。入院14 h确诊MM。结论 接诊气促、头晕、乏力、贫血以及特定部位慢性骨痛者,当出现血液标本血清析出困难时应高度可疑MM,行骨髓穿刺病理检查可快速明确诊断。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1例ACC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为28岁女性,因体重增加、闭经1年,双下肢水肿、乏力3个月入院。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病,予对症治疗无效转我院内分泌科,初诊为皮质醇增多症、肝脏占位性病变。入院后查血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醛固酮轻度升高,性激素水平异常;胸腹部CT检查示:腹膜后(右肾上腺)巨大占位性病变并肝内转移,门脉右支及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双肺多发转移结节,肋骨多发骨折。明确诊断为右肾上腺皮质癌并全身广泛转移;继发性糖尿病、高血压病。因肿瘤巨大并发全身多处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在血糖、血压控制平稳后自行出院,后失访。结论 ACC临床罕见,易发生转移,临床表现多样。掌握该病临床特点,综合分析病情,及时行相关的内分泌激素测定及肾上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避免误诊。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s)的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7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腺体外科收治的31例PTs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均为女性,年龄13~73岁,病程7 d~16年,皆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其中26例术前误诊,分别误诊为乳腺癌13例,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病变12例,腋下淋巴结增大1例,误诊率为83.9%。31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PTs,其中良性17例,交界性9例,恶性5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2~44个月,除1例失访外,均未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PTs临床少见,术前易误诊,术前行空芯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目的 探讨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并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及多发性脑结核瘤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并TBM及多发性脑结核瘤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2年,间断咳嗽、发热3个月,高热1 d入院。既往有慢性肾病综合征,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入院后行血常规、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胸部CT及头颅MRI等检查,确诊为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并TBM及多发性脑结核瘤,予糖皮质激素、抗结核等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病情稳定,未见复发,目前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并TBM及多发性脑结核瘤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目的 分析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例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误诊率为30%,平均误诊时间(7.86±2.30)d,误诊为胸椎结核5例,腰椎结核、颈椎结核各3例,颈腰椎结核1例。结合MRI、结核菌素试验、布鲁菌凝集试验等检查均确诊为布鲁菌病性脊柱炎,8例予抗布鲁菌、抗感染等治疗,4例予手术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2年,均预后良好,病情未复发。结论 临床遇及有腰背痛、发热等临床表现且抗结核治疗无效的患者,要考虑到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可能,尽早行相关检查,降低误诊率。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并血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腹膜透析并血性心包积液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发现血肌酐升高1年,胸闷2 d入院。曾诊断为终末期肾病,予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1年。测血压偏低,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心功能不全并低蛋白血症,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摄X线胸片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大量心包积液。行心包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抗酸杆菌涂片及腺苷脱氨酶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综合分析患者病情,考虑血性心包积液系透析不全所致,予心包穿刺抽液、无肝素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并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调节钙磷代谢、纠正贫血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可见心包积液逐渐减少。结论 临床接诊胸闷、端坐呼吸的透析患者时,需考虑透析不充分所致心包积液的可能,尽快完善相关检查是避免或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曾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胸前区不适伴心悸、头晕2 h入院。病初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后追问病史得知,10 d前因鼻塞、咽痛、发热在当地医院予布洛芬、头孢拉定等治疗后症状缓解,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心脏MRI等检查确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嘱卧床休息,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予抗休克、营养心肌、清除自由基、抗感染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可行轻度体力劳动。结论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提高认识、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避免或减少误诊的关键。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急性白血病(AL)的误漏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9例以非典型临床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误漏诊时间为(12.20±8.36)d,误诊为粒细胞缺乏症2例,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热伴风湿性节炎各1例;漏诊4例,其中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伴荨麻疹2例,慢性胃炎伴荨麻疹、钩虫病伴继发性贫血各1例。所有患者均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2例行骨髓移植治疗,7例行化疗及对症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随访3年,病情平稳,未见复发。结论 遇及以不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液系统异常的患者时,要考虑到AL可能,及时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降低误漏诊率。
目的 探讨肠道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误诊为肠结核的肠道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大便次数增多伴发热9个月,加重1周入院。曾多次就诊当地医院,误诊为肠结核,予抗结核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后行实验室、影像学和多次病理检查,确诊为EB病毒阳性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A1型),予沙利度胺、安福隆、泼尼松等治疗后腹泻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后继续上述药物治疗,随访9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良好,体温正常,无明显腹泻、腹痛,体重增加。结论临床遇及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除考虑感染性疾病外,亦要考虑到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仔细进行鉴别诊断,及时行医技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误治。
目的 探讨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tracheobronchopathia osteochondroplastica,TO)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漏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TO并肺结核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半,加重伴胸痛1个月就诊。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气管支气管结核并肺结核,予抗结核及支气管镜下冷冻及局部注药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入院后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查、胸部CT、支气管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等,确诊为TO并右上肺结核,予抗结核及支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定期复查,未见新发病灶。结论 对高度怀疑TO的患者,及时行胸部高分辨率CT和支气管镜及多次多部位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目的 探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大面积肺栓塞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突发气短1 d,晕厥1次入院。在当地医院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予相关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后追问病史得知,10 d前有下肢疼痛病史,结合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CT动脉造影、D-二聚体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2周后偶有气短、胸闷,未出现晕厥等症状,可进行一般日常活动。结论 早期识别和积极的溶栓治疗是大面积肺栓塞成功救治的关键。
目的 探讨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5例曾误诊为其他疾病的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误诊率为14.71%(15/102),平均误诊时间为(4.52±0.84)d。误诊为肠胃炎3例,肠梗阻、结肠炎、直肠息肉各2例,痔疮、细菌性痢疾、胃肠炎伴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肛周脓肿及缺铁性贫血各1例。经乙状结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肛门指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直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3例,盲肠癌、升结肠癌各2例。8例予择期手术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6例予保守治疗,其中3例死亡;1例拒绝治疗要求出院。所有患者均行13年随访,其中1例死亡,3例复发,余均预后良好。结论临床应警惕青年结直肠癌发病可能,详细了解病史,完善相关检查,争取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浆膜表面间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多见于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膜及鞘膜等部位,其中以胸膜腔高发,其次是腹膜腔,而直接起源于直肠的恶性间皮瘤临床罕见。有文献报道可见起源于阑尾的原发性间皮瘤归。亦可见胸膜恶性问皮瘤术后及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肠道转移。我院近期收治误诊为卵巢癌的直肠恶性间皮瘤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平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曾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分别因胸骨后持续性剧痛2 h和持续性胸痛伴呕吐2 h就诊。病初均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按急性心肌梗死处理效果不佳,经主动脉增强CT检查等确诊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B型各1例。1例予保守治疗,1例转院行介入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以胸痛为首发表现的主动脉夹层易误诊。提高对主动脉夹层认识、认真询问病史及查体、及时行相关检查及发散诊断思维可减少或避免主动脉夹层误诊误治。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重症VMC误诊为胃肠炎致死亡1例的临床及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因呕吐、胃部不适到当地社区医院就诊,依据临床症状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以护胃及补液等对症处理,症状未缓解,次日死亡。经尸检诊断为VMC合并全身多发感染致心力衰竭而死亡。结论 VMC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易误漏诊。临床遇及胃肠炎症状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前驱症状者,应警惕VMC,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严格做好早期诊断并制定合理救治措施。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年收治的PGDLBCL 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0例中16例有上腹部疼痛,1例有呕血,1例有上腹部疼痛伴黑便,1例有上腹部胀痛、呕吐、黑便,1例体检发现胃窦溃疡。本组曾误诊7例,2例误诊为胃腺癌,2例误诊为慢性胃炎,1例误诊为慢性胃溃疡,1例考虑黏膜相关淋巴瘤,1例可疑淋巴瘤;误诊时间9~15 d。本组均经病理检查确诊,3例行手术和化疗,1例行手术、化疗和放疗,1例行手术治疗,15例行化疗。12例病情完全缓解,4例病情部分缓解,2例病情进展,1例死亡,1例术后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临床医生需加强对PG-DLBCL认识,对此类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检查方法能够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发生。
目的 探讨以颈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的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曾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的以颈部肿块为首发表现的霍奇金淋巴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左侧颈部肿块进行性增大3月余入院,曾2次在省或市级医院就诊,经相关检查均诊断为淋巴结结核,但予抗结核治疗无效。入我院后行颈部CT检查示左侧颈部及锁骨下窝团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边缘明显强化,左侧锁骨下动脉被包绕。经耳鼻喉科医师行左颈部淋巴结部分肿块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转入血液科给予化学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颈部肿块明显缩小。结论 淋巴瘤和淋巴结结核早期临床表现相似,特别是以颈部肿块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易误诊。临床上对于颈部区域肿块患者应及时行肿块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目的 探讨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通过对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误诊致死亡1例的临床及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和防范措施。结果 本例66岁,因交通事故致腹部等全身多处疼痛伴左上肢活动受限4 h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合并多发骨折、腹部内脏破裂,急诊行剖腹探查、脾切除术。术后患者出现呕血,全身皮肤紫癜明显,左颈部、肩部、背部出现大面积淤斑,伤后28 d凌晨患者再次大量呕血,后出现呼吸及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后尸体解剖确定皮下软组织大面积淤血,腹腔内有血性液体渗出,死亡原因为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 临床医生应警惕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在诊治此类患者时要详细了解受伤经过,明确凝血功能是否异常,进行必要干预治疗,避免因误漏诊延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
目的 探讨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鉴别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上消化道出血1例EDTA-PTC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恶心、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伴反复晕厥、心悸5 d入院。既往多次住院及此次入院急诊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急查血小板均正常,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在治疗过程中继续用EDTA抗凝管常规查血小板数量呈进行性下降,考虑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给予停止相关药物、输注血小板,后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未发现血小板生成异常,考虑EDTA-PTCP可能并经改用枸橼酸钠抗凝管复查血小板证实。结论 对于应用EDTA抗凝管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临床无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征象者,无论既往检验是否正常,均应考虑到EDTA-PTCP,要进一步行人工血小板计数和周围血涂片复查,或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复查血小板,以避免误诊。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漏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曾漏诊肺结核的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1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8岁男性患者因反复发热2月余,咳黄黏痰1周入院。有COPD病史5年。7.7个月及2个月前分别因胸痛和腹痛入住我院,经胸部CT等检查诊断为COPD,给予抗感染等治疗病情可好转。此次入院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2次痰查抗酸染色均阳性,诊断COPD合并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临床并不少见,但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特征性影像学演变过程出现较慢,易漏误诊;临床医师应熟悉其病情特点,遇及疑似患者要反复送痰检及动态监测肺部影像学变化,以提高该病临床诊断率。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tracheobronchial amyloidosis,TBA)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1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并感染的TB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因咳嗽、咳痰、气喘8个月,加重15 d入院。曾在外院按支气管哮喘并感染给予相应治疗效果不明显。入我院后根据临床表现、胸部CT检查结果及支气管镜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刚果红染色阳性诊断为TBA,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后90 d电话随访,患者病情稳定,继续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结论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轴位影像学检查易漏诊特征性表现及支气管镜检查受限制是导致TBA误诊的主要原因。
目的 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pulmonary lymphangitic careinomatos,PL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6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乳腺外科收治的曾误诊为肺部感染的PLC 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误诊率26.3%。5例皆在原发肿瘤确诊的基础上因干咳、气短而再次入院,最初皆误诊为普通肺部感染,经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误诊时间5~9 d,平均1周,进一步分析病情及深入检查确诊为PLC,3例予放化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不同程度好转,1例予相应治疗效果不明显转下级医院后失访,1例未接受相应治疗出院后失访。结论 PLC与普通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相似,易误诊;肿瘤患者合并PLC时无特殊治疗方法,且预后不佳,尤其是肺癌患者。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性脑病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3201医院收治的曾误诊的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性脑病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分别因头痛、呕吐,头晕、癫痫反复发作,言语不能、左侧肢体障碍、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2级,头昏伴左眼视力下降及左侧肢体无力、肌力4级入院,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等均误诊为脑胶质瘤术后复发,误诊时间5~15 d。5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性脑病,确诊后予相应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10~15 d出院。结论 放射性脑病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常导致患者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故接诊医生应全面了解放射性脑病相关知识,接诊类似本文患者时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并及时进行相关医技检查,尽早明确或筛除放射性脑病诊断,减少或避免误诊发生。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指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多模式围术期优化措施,以阻断或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为目的,最终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目前,ERAS已经在胃肠道手术、泌尿系统手术、胰腺手术、妇产科手术、减重手术等多种手术类型中广泛应用,其效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近年来ERAS理念成为推动围术期多学科协作管理的核心,其在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随着ERAS的发展,麻醉医学也逐渐向围术期医学转变.ERAS强调多学科合作,麻醉医师在术前评估优化、围术期管理及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方面,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线菌是兼有细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特性的原核生物,由其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统称为放线菌病,好发于颈面部及胸腹部,进展缓慢,以伴有瘘管及硫黄样颗粒脓液等为特征.放线菌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年发表在中文医学期刊并经遴选纳入误诊疾病数据库的放线菌病误诊文献15篇,累计误诊病例38例,延误诊断时间6~15年,误诊病种17种,较多误诊为慢性扁桃体炎和肺部恶性肿瘤,经验不足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是最主要误诊原因.提示从生物学基础加强对放线菌病的认识,是避免误诊误治的关键.
目的 探讨盆腹腔放线菌病的临床诊治要点和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1例广泛盆腹腔放线菌病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57岁女性,因腹胀、腹痛、体重减轻、黑便、间断低热1月余入院.入院后多种影像学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占位性病变,侵犯多个腹腔脏器,子宫内膜增厚,查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诊断为卵巢肿瘤、子宫腺肌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见右盆腔一15 cmx18 cmx20 cm囊实性包块,侵及子宫、双附件、回盲部、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膀胱顶.术后病理检查示:大片化脓性病灶,其间可见成团的放射状菌丝,伴大量泡沫细胞反应的肉芽肿性炎.确诊为盆腹腔放线菌病.术后予大剂量足疗程青霉素治疗,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盆腹腔放线菌病常形成包块侵及盆腹腔周围组织结构,易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放线菌病的金标准.
目的 加强对盆腹腔放线菌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1例误诊为卵巢癌的盆腹腔放线菌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中年女性,因腹胀、腹痛1个月就诊外院,经腹部超声诊断为左附件包块性质待查.为明确肿物性质转我院,腹盆CT检查示:右侧中下腹混合性包块,与子宫密切粘连.结合低热、贫血表现,考虑为卵巢癌,行手术切除,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盆腹腔放线菌病.予青霉素静脉治疗,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女性可因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原因引发盆腹腔放线菌病,对于病程缓慢、高度怀疑盆腹腔占位性病变者应考虑本病可能.
目的 加强对肺放线菌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放线菌病1例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患者咳嗽伴咳痰半月余,外院诊断为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症状好转,但停药后复发.此后2个月内两次入我院,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肺癌可能,应患者及家属要求行手术探查明确病灶性质,经病理检查诊断:肺放线菌病.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抗感染,随诊半年无复发.结论 肺放线菌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积极多次行支气管镜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有助于确诊.
目的 探讨复杂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纠治策略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随访近16年的Mirizzi综合征手术致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胆管损伤发生原因、修复治疗时机和方式及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本例因胆囊结石伴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确诊Mirizzi综合征(Ⅰ型),因术野区粘连严重、发现胆汁,仔细查找发现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约0.5 cm处胆管横断,行确定性修复手术,随访5年效果良好.术后第6年出现胆道狭窄,继行病变胆管切除、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3年后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及左肝萎缩,行胆肠吻合口拆除、左肝切除、右肝管整形、胆肠再吻合术.随访3年,无明显不适.结论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为手术医师麻痹大意和患者病变的复杂性.建议在患者全身状况能耐受手术和损伤胆管局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由经验丰富的胆道专科医师积极实施确定性手术,且随访时间至少20年.
医源性胆管损伤并不少见,绝大多数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中,发生率为0.3%-0.5%,后果往往较为严重.胆管损伤的并发症主要是胆漏、腹腔感染及后期的胆管慢性炎性狭窄.而困扰医生和患者的最大问题是因胆管狭窄及反流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急性胆管炎和肝内胆管结石.大部分医源性胆管损伤在手术时即可被发现而行妥善处理,但一少部分在术后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并处理,此时处理效果通常较差.结合肖青川医师文章,就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及修复策略探讨如下.
医源性胆管损伤对医患双方均是一场灾难:对患者,轻者付出承受多次手术的痛苦,重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对医生,悔恨、内疚,医疗纠纷也会成为不可承受之痛.然而,由于解剖变异的因素、胆囊局部病理状态、腹腔镜带来的视角偏差,以及术者的技术因素,对任何肝胆外科医生来说医源性胆管损伤均难以避免.既然胆管损伤难以避免,而损伤后的后果又是极其严重的,我们就必须对胆管损伤发生后处理的基本原则有所了解,不管是大医院医生还是小医院医生,只要你做胆囊切除手术,就需将患者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减少了我们自己的损失.在处理损伤前我们还需对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损伤分型、是否合并血管损伤、有无胆管炎及腹膜炎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完成修复手术.针对肖青川医师报道的病例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目的 探讨中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ns, SLE)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 通过电子病案管理系统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并首诊误诊的54例中老年SLE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同期收治中老年SLE患者的误诊率为29.19%(54/185).54例误诊患者首诊症状为水肿、胸闷、胸痛、咳嗽、发热、头晕、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单侧肢体乏力、皮下出血等.分别误诊为肺炎8例,肾病综合征、冠心病各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肾小球肾炎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白血病各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脑梗死各2例,肺结核、缺铁性贫血、周期性瘫痪、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湿疹、脊髓炎、胃炎、肠炎、血栓性静脉炎、颌下腺炎各1例.误诊发生于肾病风湿科14例,余分别发生于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皮肤科、保健中心等科室.误诊时间370.5(24.0,1100.0)d.入院后均经ds-DNA抗体、抗核抗体等特异性检查确诊,确诊时间6(5,8)d,住院时间19.5(13.0,27.25)d.结论 中老年SLE患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首发症状不典型,易误诊;非风湿免疫科医师对中老年SLE认识不足和思维局限等是主要误诊原因,对可疑者及早行特异性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目的 探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的SL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为78岁男性,因泡沫尿、夜尿增多伴反复口腔溃疡1年入我院.3年前因多发纵隔淋巴结增大,行淋巴结活检诊断为淋巴结结核,转结核病专科医院予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后查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外周血三系降低,并结合关节痛、反复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确诊为SLE.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明显改善.结论 部分SLE患者症状不典型,尤以男性为主.对于不明原因的外周血三系下降伴口腔溃疡、关节痛、淋巴结增大的老年患者,应警惕SLE可能,及时行免疫学检查,避免临床漏误诊.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分期目录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网友评论
初审复审很快,加起来也就2个多月,复审回来修改后一个月出来结果,基本可以录用。建议投稿前先自行检查一下。该期刊现在越来越注重文章的质量,如果文章很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可以投往该期刊。
技术性的东西,思路清晰,内容很好,对工作有帮助。快递快,服务好。性价比非常高,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发表之家最好了,现在家里的大人孩子都是在这上面订阅的,很受益。
该期刊目前接受电子邮箱投稿,编辑部态度很好。至于审稿速度,得看审稿专家返回的速度,一般三个月之内会有结果。三个审稿专家,所提问题专业切中要害,修改说明写了10页。提出的意见很好,使得文章更加完善。
临床误诊误治审稿速度很快,编辑态度特别好,对出身没什么要求,只要论文有点创新就好,还有就是对论文的格式要求比较高,推修的时候基本都是格式上的修改。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投。
15年4月投稿,初审很快,几天就审好了,3个专家外审,5月通知退修,之后十来天通知备用,6月份明确录用,专家修改意见很中肯,感觉该杂志较为正规,审稿和发表速度也很快。非常不错!
编辑很快也很负责,我的文章是9月18日投稿,然后一个月后身高完毕,再修改,修改后同意录用,因为我修改了挺长时间,所以最后录用时间是11月27日。
刚才把退修的稿子弄好后重新提交,点“修改我的稿件”后只是提交了稿子,忘记看下面的“稿件录用通知单”的选项了,就点击了“提交”,不知道下面的表格是啥,有没有影响~~页面已经锁定,返回不了,怎么办?
审稿速度较快,审稿费录用后收取,增刊录用容易,正刊录用更难,已投过4篇论文,两篇正刊录用,两篇增刊录用。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400-675-1600
免责声明:本站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收集整理互联网学术资源信息,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 蜀ICP备号-14 公安部备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