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吕伟写出描写冬天的诗句的诗句

《仁寿历代诗词选》仁寿县文化人呕心沥血之作
四川新闻网眉山2月23日讯(梁学武 孟永怀 吕伟利)近日,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题写书名、仁寿县委老领导李英堂总策划、中共仁寿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主办、县诗词学会承办,历时三年,精装、彩印、大32开本的《仁寿历代诗词选》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近期将召开发行会。记者获悉,在收集、选编、整理、加注、印刷中,受到相关单位和在职、退职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的关心和广泛关注,仁寿县诗词学会会员特别是编辑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仁寿历代诗词选》可谓仁寿县诗词学会会员和热爱仁寿的文化人呕心沥血之作。据介绍,中共仁寿县委宣传部、仁寿县文联召开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原东海舰队副政委魏伯良少将(正军级)看了选编方案后对编辑人员说,力求出精品;知名作家张毅生前支持选编这本书,并对县委老领导和编辑人员说,很有必要出这本诗集,但不要“搞杂了”。动员阶段,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发布了征稿启事和消息;邮寄方案到上海、北京、西安、广州、成都等军内外仁寿籍重量级人物;散发方案和征稿启事到社会的资料达600多分。在收集阶段,多次派人到四川大学、省市县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和书籍1500多册;从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古籍出版社购取相关资料;与军内外省部级领导电话联系130多次,与作者及其亲友电话和网络联系3000多次,共收集到1200多首诗、600多首词、115篇赋、315副对联、手书字86副、画106副。在筛选作品时,做到以十当一。在核实所涉及的地名、山名、桥名、洞名、桥名等时,除派人到仁寿县民政局地名普查办查资料外,还驱车到向家乡贵平村、汪洋、满井、文公、清水、黑龙滩等地召开知情人员座谈会,相关单位和个人都给予支持。为不辜负以上希望,编辑们在整理、选编阶段坚持5条标准,即非仁寿人、没在仁寿居住过或工作过的作品不选;境界不高、格调低俗的作品不选;无诗味、艺术手法拙劣的作品不选;活着的除省部级以上领导和知名人士以外的无影响力、不佳的作品不选;对联不选。在此阶段,学会将编辑部的9名编辑分为古代组、近代组、当代组,实行分工合作制。学会名誉会长李英堂经常听取各编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工作进展等的情况汇报,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收录整理诗稿中,除购买部份资料、工具外,编辑人员用自己的办公设备如电脑、工具书等开展工作。李英堂把自己的《辞海》、《中华大辞典》等工具书拿出来供大家用。编辑、仁寿一中校退休语文教师余龙伯,中途患膀胱癌,除带病坚持编注工作外,还动员在广州工作的儿子帮助查找虞氏家族的诗词资料。各编辑在选编注中起早贪黑,不计报酬,无法用时间、金钱衡量。王水、何继洲、唐克强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不算好,为编好这本选集不顾年迈,有病坚持。各编辑在搜集、撰写作者简历,校对作品标题、正文的字字句句、注释的拼音和典故准确性等方面,抱着对历代作者、对历史、对广大读者以及对未来仁寿诗词研习者负责的态度,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在撰写作者简历时要求不超过500字, 准确把握,需要查很多资料。各编辑将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综合,客观、公正反映了作者真实身份。标题和正文大多是从古籍书店、四库全书等找来复印或用相机照下来无标点符号的刻印、手抄作品的繁体字,需要辨认、简化。有的正文原文字句有错,各编辑找资料,查电脑,请教内行人,反复核对至到搞准为止。生字要加注拼音,标声调,典故要加注,这些事做起来费工、费时、费精力,常常吃不好睡不好,头闷眼花,各编辑无怨言。2016年7月,各人负责的部分诗稿经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交换审核修改后,集中起来印发到学会内部每个组、每个人,限定时间,由会员审读,修改提意见,将500多条意见集中修改后,又印发30多份初稿交编委成员、社会贤达、各级相关在职和退职领导审阅,再提出修改意见,交县委宣传部、县委领导确定,交出版社审查、出版。这期间,确定三到五位编辑对出版社三次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认真修改、把关。最后一次修改由孟永怀、史光前负责,交主编确定。每道工序严谨、细致,不可马虎。仅出版社最后交来需要修改的地方就达636处。其中修改作者简介35处;加改标题3处,修改正文126处,繁改简体字33处,修改注释193处;纠正注释的错误序号27处,纠正错误拼音注音154处,修改前言后记、附录字句65处。
大家都爱看
24小时热点精品不少 韵意悠长 眉山《仁寿历代诗词选》正式出版-眉山头条-资讯-眉山在线 新闻 信息 论坛
眉山在线,打造眉山新闻资讯第一网!
精品不少 韵意悠长 眉山《仁寿历代诗词选》正式出版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
--------------------
注:点图片,即可进入下一页 --------------------
四川新闻网眉山2月22日讯(梁学武 孟永怀 吕伟利)近日,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题写书名、仁寿县委老领导李英堂总策划、中共仁寿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主办、县诗词学会承办,历时三年,精装、彩印、大32开本的《仁寿历代诗词选》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近期将召开发行会。据悉,当这本诗集形成初稿、征求意见时,时任眉山市人大主任贺文题诗一首:“自晓平生无愧君,何因戴罪便沉沦。东坡岂止文章好,更在精神照后人。”贺文还为编好这本诗集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眉山市政协主席、时任市文联和作协主席王影聪在指出选编这本诗集的意义、肯定精品不少的同时还写到:感谢同志们、老师们付出的心血和艰辛努力!著名仁寿书法家万耀宗写到:“此书付梓后,不仅为仁寿争光,而且定能在社会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既告慰先贤,又启迪后进。”《仁寿历代诗词选》所选编的名家诗人的作品颇有境界,韵意悠长。览读《仁寿历代诗词选》,给人以启示:作者可称之为跨时代的仁寿诗人群。明代的、仁寿诗人的作品很少,编辑们费了很大心血,只找到刘元、张凤翥两人的两首诗;五代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象牙微雕版;赞美家乡、抒写仁寿地方风景的诗词作品多;诗意盎然,法度严谨,艺术成就高。《仁寿历代诗词选》问世后,有弘扬县域文化,承续乡邦文献之善举,有拓荒、存史、教化、填补仁寿诗词文化空白之价值,有激发仁寿人热爱、建设家乡之热情,有鼓舞、调动诗词爱好者创作优秀诗词作品之积极性,对学校、社会青少年也有激励、影响,为唱响仁寿、宣传仁寿也尽绵薄之力。据介绍,这本诗集收录了自唐至今1200多年历史长河中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仁寿籍或活动、居留于此的先贤时俊、如欧阳炯、孙光宪、龙昌期、韩驹、文同、何栗、虞允文、刘元、潘文华、张文澄、冯建吴、石鲁、杨汝岱、魏伯良、邱光灿等72位古今作者的诗415首,词71首,赋2篇。另外收录插页手书字9幅,油画4幅。这是仁寿县各界、仁寿诗词学会,特别是9名编辑在浩如烟海的典藏文献中,在众多诗人及作品中披沙捡金精选出来的、最能代表当时仁寿诗词水平和有代表性的作者和作品。
继续浏览有关
责任编辑:
四川创想药业中药饮片价目表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微信,最新价格,随时...
热门频道推荐
眉山在线资讯频道整理发布
QQ: Email:
联系电话:
Copyright & 2016 眉山在线资讯频道|眉山论坛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您现在的位置是: &
鲁迅作品中的“教育诗”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力破旧教育弊端,以图新的现代教育建立的著述目的,不仅体现在鲁迅的译著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诸多涉及到塾师、教师形象和教育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在对传统教育方式弊端的批判中,深蕴对新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呼吁;在对为师者品德和学术水平低下的针砭中,融入对身正学高教育家型的教师的期盼;在对旧教育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批判中,饱含对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制度的推崇。鲁迅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时中国教育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对教育之魂、教师人格及其学术追求.作出诗意的展现.他是内心充满现代教育理想之光的批判者。这些作品可谓是鲁迅作品中的“教育诗”,对当代教育和文学创作都有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
朱平珍(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摘 要:力破旧教育弊端,以图新的现代教育建立的著述目的,不仅体现在鲁迅的译著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诸多涉及到塾师、教师形象和教育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在对传统教育方式弊端的批判中,深蕴对新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呼吁;在对为师者品德和学术水平低下的针砭中,融入对身正学高教育家型的教师的期盼;在对旧教育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批判中,饱含对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制度的推崇。鲁迅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对教育之魂、教师人格及其学术追求,作出诗意的展现,他是内心充满现代教育理想之光的批判者。这些作品可谓是鲁迅作品中的“教育诗”,对当代教育和文学创作都有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关键词:鲁迅作品;教师形象;批判;旧教育弊端;教育理想;教育诗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01-0075-081935年,鲁迅在谈到他翻译班台莱耶夫的小说《表》的目的时,指出当时中国儿童读物的陈腐与落后,他说:“看现在新印出来的儿童书,依然是司马温公敲水缸,依然是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并说明翻译此书就是“要将这样的崭新的童话,介绍一点进中国来,以供孩子们的父母、师长,以及教育家、童话作家来参考”。这种力破旧教育弊端,以图新的现代教育建立的著述目的,不仅体现在他的译著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诸多涉及到塾师、教师形象或教育的诸多教育文学的作品中。鲁迅虽然不像马卡连柯那样有一部名为《教育诗》的教育文艺著作,但类似《教育诗》中那种对教育深邃的体验、激情和理想,如激流磅礴在他的教育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饱含鲁迅对旧教育弊端的痛恨,对“人”的教育的渴求,对中华民族的挚爱,对祖国未来的期盼,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情感性,可称为鲁迅作品中的“教育诗”。在鲁迅自早期至晚期的创作生涯中,从来没有忘怀教育,在他创作的早期的1912年,他就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怀旧》,塑造了塾师秃先生和受尽打骂教育之苦的塾童“我”的形象;在他创作晚期的1936年创作了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回忆了他敬佩的有叛逆性格的“第一个师父”。翻开《鲁迅全集》各卷,在他的各类作品中,都涉及到了教育。在鲁迅散文中,他回忆了自己自童年至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创作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第一个师父》、《五猖会》、《藤野先生》等优秀的篇章,在抒写对恩师、严父深切而又复杂的感情的同时,对压制人成长的传统教育方法和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鲁迅小说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出《怀旧》中圆滑的秃先生,《孔乙己》中迂腐的孔乙己,《白光》中病狂的陈士诚,《在酒楼上》中颓唐的吕伟甫,《高老夫子》中庸俗的高老夫子,《孤独者》中孤独的魏连殳,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大都是塾师或教师,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从中可见旧教育的种种弊端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在鲁迅诗歌中,如五言绝句《教授杂咏四首》、七言绝句《答客诮》,散文诗《雪》、《风筝》、《立论》等诗篇,以讥讽、幽默的语言针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鲁迅杂文中,更是有《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上海的儿童》、《从孩子照相说起》等专门论及教育的名篇。以上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揭露了打骂教育、死记硬背的传统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压制和为师者品格的低下,对“奴化教育”、“复古教育”等旧教育思想和“吃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犀利而又辛辣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新的现代教育的渴求。 一、对传统教育方式弊端的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这从鲁迅作品中可以深切地领会到。文言小说《怀旧》除了语言形式外,“无论主题、笔调还是格局,都是摄取外国良规,进行独创性的镕裁的结果”,小说以一个私塾儿童的观察和感受为视点,交织了两条线索:一是以对革命军即将到来的传闻为线索,勾画出社会上各色人物的反应,塑造了私塾秃先生和富坤金耀宗两个反面形象;另一条是心理线索——小说叙述人“我”(作品中的私塾儿童)对秃先生“界尺”教育的极度不满,塑造了一个在封建教育的压制下畸形成长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教育中的打骂教育方式的讥讽和批判。小说开篇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叙述了“我”的家门外有青桐一株,王叟和李妪已在青桐大树下纳晚凉,然而此时小孩儿“我”还没有下课休息:秃先生正教予属对,题曰:“红花。”予对“青桐。”则挥曰:“平仄弗调。”令退。时予已九龄,不识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则姑退。……予出,复不敢戏桐下,初亦尝扳王翁膝,令道山家故事。而秃先生必继至,作厉色曰:“孺子勿恶作剧!食事既耶?盍归就尔夜课矣。”稍迕,次日便以界尺击吾首曰:“汝作剧何恶,读书何笨哉?”寥寥几句,即将手持界尺的秃先生形象勾勒出来。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教不宜时”、“教不得法”的秃先生。在人们已开始纳凉应该休息的时候,他还在给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孩子上课,他教不宜时;“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与“初亦尝扳王翁膝,令道山家故事”的情景形成对比,秃先生自己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课,还压制孩子听王翁讲故事,他教不得法。其根本原因,是他不把儿童当儿童,违反儿童的成长规律,小说中以“桐树”反衬“树人”之误的手法运用,能引发读者对此深层意蕴的领悟。“实如繁星”的青桐,全景镜头似地烘托出引人神往的自然之美,而对径大盈尺的桐叶,“得夜气而苏,如人舒其掌”的特写镜头似的展现,更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作者写的是桐叶,表现的是教育要得法,要顺其自然。桐叶尚能有“如人舒其掌”的时空,而人特别是小孩儿,却不如一片桐叶,没有自由舒展的空间,不仅得不到小心呵护,还被“打骂教育”挤压得变了形。这种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势必造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当秃先生边骂边打“我”时,“我”想:我秃先生盖以书斋为报仇地者,遂渐弗去。况明日复非清明端午中秋,予又何乐?设清晨能得小恙,映午而愈者,可借此作半日休息亦佳;否则,秃先生病耳,死尤善。弗病弗死,吾明日又上学读《论语》矣。……思倘长毛来,能以秃先生头掷李媪怀中者,余可日日灌蚁穴,弗读《论语》矣。作者对“我”的儿童心理和行动描述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更令人担忧,因为打骂教育和死记硬背、复古式的教育造成的后果,是如此触目惊心,竟引发孩童想自己得病、老师得病或死,否则,甚至还“思倘长毛来,能以秃先生头掷李媪怀中”。当知道长毛即将到来的传闻失实,不过是“难民数十,过何墟耳”,明日大家不用逃难,“我”也要到私塾上学,又有可能挨先生界尺时,当晚“我”竟做噩梦,梦见自己向秃先生求饶,而此时,李媪也正在梦见长毛的噩梦中,“我”噩梦中向秃先生求饶的呼喊,惊醒了李媪,李媪说:“我之噩梦,亦为汝吓破矣”。李媪之言,看似是梦中惊醒人之语,但力透纸背,深蕴作者对封建教育摧残儿童带来的严重危害性的体悟,即对“打骂教育”的恐惧甚于洪水猛兽般的“长毛”,以此极写“我”对秃先生的“界尺”的恐惧,也引人领悟到封建教育、封建制度不革除,棍棒下的学童和苦难中的百姓就永在噩梦中,至此,“革命军即将到来的传闻”的线索和“小说叙述人‘我’对秃先生‘界尺’教育的极度不满”的心理线索,合二为一。小说在一老一少于噩梦中惊醒的对话中戛然而止,但旧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对民族性格、国人人格的扭曲,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教师永远不应忘却的。童年心灵受到的伤害是很难忘却的,在创作文言小说《怀旧》十四年后的1926年,鲁迅又写了散文《五猖会》,对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方法表现了不满。文中追述了他七岁时“笑着跳着”正准备跟家人出门去东关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迫令他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父亲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此时“我”感受到了一家人静候“我”背书的压力,因为看会的地方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订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等应用物件,都已经陆续搬到了船上,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在静候“我”将书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从一个欢天喜地“笑着跳着”准备去看会的小孩,变为“声音发着抖”的“仿佛深秋的蟋蟀”,作者为我们描绘出死记硬背的封建教育方法,是怎样将“人”变为“非人”,怎样杀人不见血地摧残儿童。后来书虽然背诵出来,也去看了会,但“五猖会的热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作者在作品结尾处说:“我至今一想起来,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为什么还不废止?鲁迅对此一直不能释怀。这种“诧异”和“不能释怀”,还体现在鲁迅的散文诗《风筝》里,他在篇中回忆了一件儿时往事,那时年少的他,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不但自己不玩,而且也不准“十岁内外”的小弟玩: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枝。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慌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我”从《五猖会》中被父亲的威严吓得“声音发着抖”的儿童,变为将小弟吓得“失了色瑟缩着”的少年,具有戏剧性地展现了压制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是如何将孩子锻造成循规蹈矩的模式化的人,由“受害者”变为“同谋犯”的过程。但中年时的“我”由于接受了西方文明,懂得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样的现代教育观,认识到自己的行动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因而心情沉重。为了得到“宽恕”,“我”真诚地向小弟致歉,然而,同样已是中年的小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一笔看似平常,其实极为深刻,说明小弟也被这种教育和文化氛围锻造成为了循规蹈矩的模式化的人,因此,“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品多处采用对比,如少时“我”对风筝的嫌恶与小弟对风筝的“最喜欢”;“我”踏扁风筝时因胜利而产生的“傲然”与小弟的“绝望”;中年时“我”“心情的沉重”与小弟的“什么也不记得了”,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让人看到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杀少年儿童的天性、个性、创造性。作品深蕴作者对现代教育及其方法的呼吁,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保护儿童喜好游戏的天性,从而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破中有立,对比衬托,言近而旨远,《风筝》善言教育也。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第一个师父》,也是用对比手法来表达对压制人的教育方法、束缚人的封建习俗的批判和否定,发出对保护儿童的天性和人的正当权益的吁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充满童趣的叙述,通过作者童年在百草园天真烂漫的游乐与在三味书屋刻板的私塾生活的对照描写,表现了童心、童趣,含蓄地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摧残,热切地肯定了必须尊重儿童天性与个性的现代教育思想。《我的第一个师父》以幽默而亲切的文笔,叙述了“我的第一个师父”龙师傅和他的儿子们的故事。作者不到一岁时,他的父亲按照当地的习俗,为了孩子容易长大,领他到长庆寺拜了一个叫龙师傅的和尚为师。龙师傅是一个不拘形迹,敢于吃晕娶妻的和尚,而龙师傅的儿子(亦是和尚)却与他大不一样,虽有家小,但对“我”守着秘密,“这一点,就可见他的道行远不及我的师父,他的父亲了。”师父富有传奇色彩的恋爱故事和儿子们屈从于宗教戒律的压迫,形成鲜明的对照,批判了封建道学和宗教禁欲主义对人的禁锢和摧残,赞颂了师父敢于冲破宗教戒律和封建习俗的叛逆精神。从作者钦敬的勇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第一个师父身上,可追踪到作者后来之所以敢于从封建包办婚姻的藩篱中,走向自由恋爱的新的人生的最早缘由,也表达了鲁迅对为师者的人格尊严和人格教育的关注和肯定。二、对为师者品德和学术水平低下的针砭鲁迅的教育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揭示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其中对为师者品德和学术水平的低下,针砭尤深。小说《怀旧》中的塾师秃先生,他除了手持界尺动不动就惩罚学生,还有其善于逢迎应变、圆滑投机的性格特点。当“长毛”要来了的革命风声传来,富绅金耀宗与他商议对策,“欲以一饭博安民”时,秃先生说:“此种乱人,运必弗长”,但“特特亦间不无成功者”,因此,“饭之,亦可也。虽然,耀宗兄!足下切勿自列名,委诸地甲可耳。”当耀宗又求他代写“良民”贴门上时,秃先生又劝他“且勿且勿”,暂先观望。秃先生“思虑之密”不是“宗祖之遗传”,而是“从读书经来”,“人遍搜芜市,当以我秃先生为第一智者,语良不诬”。作品以反讽的手法讽刺了塾师秃先生言行中的“圆滑”、“模棱两可”,笔力直透传统文化中所谓的“中庸”思想。而散文诗《立论》则将批判的笔锋,深究到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该作品描写了梦中向先生请教作文立论的方法:老师说:我告诉你一件事,有家人生了一个男孩,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和要做官的人得到感谢和恭维,而说这个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则得到一顿痛打。老师问:“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 he!he he he he!(嘿嘿!嘿,嘿嘿嘿嘿!)作品以独特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揭露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古怪现象,凸显了一种“中式”的回避矛盾和真理的言说方式的可笑,同时也是对中国旧教育弊端切中肯綮的批判。鲁迅笔锋所指,除了为师者思想及方法上的“圆滑”,还有其品行的不端和不学无术。小说《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即是典型的一个庸师。小说的情节很简单,高老夫子因为在报纸上投机发表了一篇提倡整理国故的文章,骗得贤良女校历史教员的聘书,但他第一次上课仅仅讲了半个钟头就无法讲下去,惶惑地逃下讲台。小说一开头,就以讽刺的笔调直入高老夫子的内心世界,首先,他担心自己额上的瘢痕被女学生发见,花了半天时间去照镜子,将格外留长的头发“左右分开,又斜梳下来”;其次,他不平的是《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了凡纲鉴》有大段的很不相同,让他“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又埋怨前任历史教员将《东晋之兴亡》之前的内容讲完,使他不能在课堂上兜售“三国”、“说唐”的故事。仅此几段描述,犹如传神之写意画,将其庸俗和不学无术的丑态勾出。接着,作者采用“以丑衬丑”的比较手法,将高老夫子与他的牌友黄三对比着写,一个礼拜之前,他俩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而现在他“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只会打牌,到现在还没有留心新学问,新艺术,黄三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怎么说得通他改名为高尔础的深远意义呢?“总之,他要处处显得比黄三高出一头来。作者愈是状写高老夫子的高傲,便愈使人觉出他的丑恶。丑恶自然不雅,但丑恶而蒙上一层高尚的皮,就更加令人作呕。小说的这段描写似褒实贬,以扬写抑,把人物心灵刻画得入木三分。”该作品写得最精彩的部分,是高老夫子站在讲台上讲课,他心跳着,“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他硬着头皮讲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东晋之偏安”,以至于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嘴里说些什么,只听得学生吃吃地窃笑: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预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苻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高老夫子讲课时的尴尬和心理活动,作者以“意识流”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两次写到“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三次写到“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五次写到“嘻嘻”的学生的窃笑,辛辣地讽刺了他不学无术又要充名学者、心怀不轨又要装正经的滑稽和可鄙。而最勾魂摄魄之笔,是写到当他回到家里许久之后,尽管已决定辞去教职,一切已经打迭停当,然而还不舒适,“仿佛欠缺了半个魂灵”,他当即省悟:他的心之所系——打牌赌博,他连忙戴上红结子的秋帽,径向黄三的家里赴牌约去了。他终于原形毕露,与他瞧不起的“有些下等相”的黄三沆瀣一气打牌赌钱了。当黄三问他“教过了罢?怎么样,可有几个出色的?”他说:“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至此,作品活现出他打着“整理国史”旗号,实质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骗子和流氓的真面目。而在短篇小说《端午节》中,鲁迅则对方玄绰一类教师的自私、折中、偷安、“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等弱点,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辛辣的讽刺。方玄绰是教员兼职员,由于政府长期欠发教薪和官奉,他家靠赊账、借钱度日,他感到懊恼和无奈,却认为教员联合索薪“欠斟酌”,因此他也不去参加教员们的索薪活动。他信奉各色人等“性相近”的“差不多”学说,“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教员们因为向政府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的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流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方玄绰不费一举手之劳的领了钱”,却还缺一大笔款子。妻子要他想点法,做点别的事,如写书、写文章,他说: “我肚子里没有那么多文章”,只能“仍旧做官”,等初八发薪。妻要他“倒不如去买一张彩票”,他斥为:“胡说!会说出这样无教育的……”此时他忽而记起自己向人借钱被支使出来后,曾也动心想去买彩票,“因为舍不得皮夹里仅存的六角钱”,才“毅然决然地走远”。此处用否定人物方玄绰的话“胡说”,来否定他的假装有教养,手法巧妙,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赏《儒林外史》对否定人物的讽刺描写,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针砭为师者自暴自弃的处世态度和精神上的迷惘,是鲁迅作品中较突出的内容。短篇小说《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曾经是个孤独地奋斗过的知识分子,历史教员,由于他喜欢发表一些没有顾忌的言论和文章而被校长辞退。流言追随着他,失业打击着他,几乎到要挨饿行乞的地步。他终于折断傲骨,自暴自弃,当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訛在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他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和变态的报复进行反抗,他似乎获得成功,实际上他是失败了,成了不为人所了解的“孤独者”,他最后凄然地死去。又如短篇小说《头发的故事》中的先生N,也是一个这样的“背叛者”。他是中学校的监学,出国留学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他看见许多故人在革命斗争中牺牲,感到在中国实行改革的艰难,并开始鄙薄以前的理想。当学生要剪辫子时,他极力反对说:“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认为过去留学生剪辫子,要被停官费,送回中国;宣统初年,学生剪辫子要被开除;现在嚷什么女子剪发,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从对待剪辫的态度折射出先生N思想上的迷茫乃至倒退,而这样的人还要作学生的导师,这样的导师只能引导学生倒退,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作品就这样在叙述一个看似剪发的小事中表达了对教育和国家未来的担忧。短篇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伟甫,原本是个奋发向上的青年,上学读书时,到城隍庙里去拔过神像的胡子,因与人辩论改革中国的方法,还和人打起来。可十年后,当“我”和他相见时,他已在太原一个同乡家里教孩子读“子曰诗云”混饭吃,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随随便便的人,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又不能自拔。吕伟甫前后的变化和先生N一样,都是由于时势风向的变化将他们吹成“墙头草”一样的失去主心骨和灵魂的人,写实中深含对他们为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讥讽和怀疑。以上小说在表现辛亥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民主主义的理想破灭的痛苦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思想、处世、精神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孤独者》中从孤独地奋斗到自暴自弃的魏连殳,《头发的故事》中从参加辛亥革命到背叛革命的先生N,《在酒楼上》从奋发向上到变为敷衍、颓唐的吕伟甫……这些在时代风波中不能自始至终始坚持理想和抗争的教师形象,和以下有不同“毛病”的教师形象即小说《怀旧》中的打骂塾童的塾师秃先生、《立论》中教导学生说“嘿嘿!嘿,嘿嘿嘿嘿”的老师、《高老夫子》中的学术骗子、流氓教师高老夫子,等等,一个个都饱含鲁迅对现实与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对中国教育弊端中的教师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以往的鲁迅作品研究者对此少有涉及。鲁迅作品中有一些篇章是针对他的同事、友人生活中的不良倾向有感而发,对其在学术研究和个人修养中的纰漏,作出善意的嘲讽和批评。例如,《教授杂咏四首》分别影射了四位教授,其一为: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当辩证法。此诗影射钱玄同,钱早年曾戏说:“四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又据说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曾公开表示:“头可断,辩证法不可开课。”鲁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讽刺他言论中的谬误。鲁迅与钱玄同关系密切,曾在自传中说到“初做小说是1918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1935年,鲁迅还为钱玄同写过一篇杂文《死所》,文章先写一日本笑话:一位公子问渔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渔夫回答:“死在海里。”“你还不怕,仍旧到海里去吗?”公子又问。渔夫亦问道:“你的父亲死在哪里的?”“死在家里。”“你还不怕,仍旧坐在家里吗?”渔夫反问道。文中接着写到:今年,马廉教授在北京大学讲课时,骤然中风,在教室逝世,“疑古玄同教授便从此不上课,怕步马廉教授的后尘。但死在教室里的教授,其实比死在家里的着实少。‘你还不怕,仍旧坐在家里吗?’”鲁迅巧妙地借一则日本笑话讽刺、规劝钱玄同。《教授杂咏四首》其二为: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此诗影射影射赵景深,1922年他曾将契科夫小说《万卡》中的天河(Milk Way)误译为“牛奶路”;又将德国作家塞意斯的小说《半人半马怪》,误译为《半人半牛怪》;将“做马戏的戏子们”译作“马戏”。鲁迅认为,对于赵景深这样“对于翻译大有主张的名人,而遇马发昏,爱牛成性,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翻译”,是“乱译”,批评了赵景深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翻译主张。其三为: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此诗影射章衣萍,他曾在《枕上随笔》(1929年6月北新书局出版)中说:“懒人的春天哪!我连女人的屁股都懒得去摸了!”又据说他向北新书局支了一大笔版税,曾说过“钱多了可以不吃猪肉,大喝鸡汤”的话。鲁迅日记中提到章衣萍的地方近百次之多,可见关系较为密切,在《又是“古已有之”》(见《集外集拾遗》)一文中,赞许章衣萍对责难新诗者的讽刺。但对于章衣萍作品及其言行中的庸俗无聊,亦给予了不留情面的嘲讽。其四为:名人选小说,入线之有限。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此诗影射谢六逸,他于1933年编印了一本《模范小说选》,选录鲁迅、茅盾、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五人的作品。他在《序言》中说,他曾用“千里镜”在沙漠似的中国现代文坛“眺望”,从“五百罗汉之数”的作家中,选了五个可以上他选材“墨线”的,他早已准备让别的作家来骂他是“近视眼”。鲁迅将其所谓的“墨线”、“望远镜”、“近视眼”信手拈来,讽刺他这种主观武断的评价标准,并不因为自己被选而视而不见,回避不谈。《教授杂咏四首》虽然分别影射四位教授,但其意义不仅仅限于这四个具体的人,它如一组幽默风趣的讽刺画,让为师者从中受到教益,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为师之道,从而引起对教师人格、学术规范的关注和重视。三、对旧教育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批判。鲁迅曾希望有人作一部教育史,“将中国历代教育儿童的方法,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这种对旧教育方法、教育观念作总结和批判的愿望,在鲁迅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式的文章及日常生活中,亦清楚可见。在鲁迅杂文中,对当时的“奴化教育”、“复古教育”、“打骂教育”等落后、不人道的旧教育思想进行了犀利而又辛辣的批判。他在上海里弄看到“剧烈的捣乱”、“发达的骂詈”的中国儿童,在上海马路上看到的“昂首活泼”走着的外国儿童和“精神萎靡”的中国儿童,两下对比,思考造成如此不同的原因。他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其二,冷遇呵斥,甚至打扑,这样的教育只会养成“奴才”、“傀儡”。他认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所以,对“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批评。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他抨击了封建父权思想,认为要确定新的父子关系,根本的方法,只有改良社会。他希望觉醒的人,“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在学校教育问题上,他反对教育专制,主张师生平等,例如,他曾历数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尸位素餐,贻害学子”,迫令被开除的刘和珍等六名学生出校等罪行,恳请教育部撤销杨荫榆的校长职务。鲁迅还支持青年揭露教育界腐败的正义行动,他任《语丝》刊物编辑时,发表揭露某高校问题的文章,并还为之写了“文后附白”。他曾误解冒名杨树达的学生杨鄂生装疯来袭击他,得知该生确是神经错乱后,便很觉惨然,又写文“辩证”,作自我批评,承认对杨君是“误解”,自己太易猜疑,太易愤怒,并希望该生“从速回复健康”,充分表现了他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精神和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鲁迅还从自己童年到成年看旧戏、看电影的经历中,批判旧中国的奴化教育。他记得童时看过一出《斩莫诚》的旧戏,讲述一个大官蒙了不白之冤,非被杀不可,他的仆人莫诚与主子面貌非常相像,便代他去“伏法”。临刑时主母照例必须“抱头大哭”,然而被莫诚踢开了,“虽在此时,名分也得严守,这是忠仆,义士,好人。”成年时在上海看电影,看到“当白色英雄探险非洲时,却常有黑色的忠仆来给他开路,服役,拼命,替死,使主子安然的回家”,鲁迅以一篇短短的杂文,总结了中外反动统治阶级的共同特点,都要利用文艺作品来宣扬奴才思想,施行奴化教育。鲁迅作品中也不乏对“复古”教育的抨击。早在1916年,鲁迅就写了《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一文,《教育纲要》为1915年初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制定,它以“尊孔尚孟”为宗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教育部对《教育纲要》的存废问题进行讨论,鲁迅签注的意见是:应“明文废止”,使无论何人均不能再沿袭《教育纲要》的方针与办法。1936年他在《中流》半月刊发表文章,对上海《大公报》所载《太学生应试》一文作了评价,认为该文“寥寥三百余字,却已将学生对于旧学之空疏和官师态度之浮薄写尽”,以讽刺的笔调,抨击国民党治下大学教育的复古行径。鲁迅作品还涉及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批评“对教育当局去谈教育”的迂论,认为“当局者”根本不是办教育,说得露骨一点,就是做官!对于他们,看条陈和办教育,事同一例,都应该只照字面解,倘再有以上或更深的希望或要求,不是书呆子,就是不安分。可感受到他对北洋政府控制教育的愤激,对旧中国教育的失望。他还写讽刺诗揭露了军阀何健“提议中小学课程应增设公民科,以保持民族固有道德而拯已溺之人心”的实质,是“提刀管教育”,要大家尽的“公民”义务:一,要“如猪”、“如牛”任其宰割;二要磕头尽天职;第三“莫讲爱,自由结婚放洋屁”,以辛辣的语言揭露其实行法西斯奴化教育,为反动统治效劳的政治目的。而杂文《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借为刘半农标点的章回体《何典》写序,揭露段祺瑞政府长期不发教育经费,造成“北京大学快要关门大吉”和教师生活困苦的后果。《论“赴难”和“逃难”》一文,愤慨地指出国民党治下教育的腐败,“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认为这是“我们的政府,军人,学者,文豪,警察,侦探,实在费了不少的苦心。用诰谕,用刀枪,用书报,用锻炼,用逮捕,用拷问……显出了‘新教育’的效果”,反驳了周木斋文章中对北平大学生不赴难抗日而逃难的指责。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在鲁迅塑造的“孔乙己”、“陈士诚”这两个人物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读书人孔乙己和陈士诚都一心想中举,但到死都没有如愿。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一生贫困潦倒,竟至沦为窃贼,被人打断了腿,在人们的嘲讽中无声无息地死去。《白光》中的塾师陈士诚,一连参加十六回县试都落第后,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功名利禄前程,“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他感到连他所教的七个学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获取功名的美梦破灭后,他便转而寻找祖宗埋在老屋地下的银子,在虚幻的传说藏有银子的地方的“白光”的指引下,他在家里桌子下的地里挖出一个锈铜钱、几片破碎的瓷片,和一个带着零落不全牙齿的死人的下巴骨,“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他惨然奔出城外,最后发疯淹死在湖里。鲁迅通过陈士诚和孔乙己这两个既可憎又可怜的读书人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对旧社会、旧教育提出了血泪控诉,让人领悟到科举制度是造成孔乙己和陈士诚之死的真正原因。在对封建科举制度、旧的教育观念及方法的危害进行揭露的同时,鲁迅也饱含激情地抒写了自己对新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及方法的展望。他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批判了压抑人的才能生长的三种倾向:妄图抵制新思潮的“整理国故”,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崇拜创作”,在嫩苗的地上驰马的“恶意批评”。号召大家做“培养天才的泥土”,而“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他呼吁甘为泥土的作者和译者努力奋斗,介绍国外思潮,翻译世界名作,“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粮食,放在青年们的周围,一面将那些聋哑的制造者送回黑洞和朱门里面去。”因为“用秕谷来养育青年,是绝不会壮大的”。因此,早在1925年,鲁迅就曾呼吁:“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心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似的向西洋人主人沥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痛陈了国粹家反对新事物、抗拒外来文化的行径,反映了鲁迅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大胆拿来为我所用,为“培养天才的泥土”所用的科学态度。鲁迅作品中的教师形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情感性,让人感受到他的教育文学批判的犀利和他内心的痛楚,这犀利和痛楚缘于他对传统文化中的痼疾的痛恨,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未来中国热切的期盼。鲁迅曾郑重地指出:“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鲁迅正是这种内心充满新的、现代教育理想之光的批判者。在他对传统教育方式弊端的批判中,深蕴他对新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呼吁;在他对为师者品德和学术水平低下的针砭中,融入他对身正学高教育家型的教师的期盼;在他对旧教育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批判中,饱含他对现代教育观、健全人格教育的推崇,他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对教育之魂、教师人格及其学术追求作出诗意的展现。这些作品可谓是鲁迅作品中的“教育诗”,对当代教育和文学创作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注释:鲁迅:《译文序跋集·&表&译者的话》,《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6页。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文言短篇小说),《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223页。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9页。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同上,第215—216、220页。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3页。同上,第264页。鲁迅:《野草·风筝》,《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2-183页。鲁迅:《野草·风筝》,《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3-184页。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篇·我的第一个师父》,《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8页。鲁迅:《野草·立论》,《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7页。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7页。鲁迅:《彷徨·高老夫子》,《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鲁迅:《呐喊·端午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3-540页。鲁迅:《彷徨·孤独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鲁迅:《集外集拾遗·教授杂咏四首》,《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5-436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篇·鲁迅自传》,《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篇·死所》,《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0页。鲁迅:《二心集·风马牛》,《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页。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256页。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5-566页。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篇·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篇·&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鲁迅:《集外集·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证》,《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50页。鲁迅:《准风月谈·电影的教训》,《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2-293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篇·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篇·“立此存照”(一)》,《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04页。鲁迅:《而已集·反“漫谈”》,《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6页。鲁迅:《集外集拾遗·公民科歌》,《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页。鲁迅:《南腔北调集·反“漫谈”》,《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4页,第473页。鲁迅:《呐喊·白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6页。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169页。鲁迅:《准风月谈·由聋而哑》,《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8页。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鲁迅:《坟·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页。[责任编辑 余三定;责任校对 鲁 涛]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出两句描写马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