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最辉煌的时候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范志毅无愧国足大佬,就这五句话,看穿中国足球的问题!
范志毅无愧国足大佬,就这五句话,看穿中国足球的问题!
这两天,中国足协推出的“新政2.0”,吸引了球迷的关注。足协明确指出,违约金等同于转会费,如果是动用违约金挖人,那么就按照违约金标准计算调节费。凡是逃避转会调节费的球队,将处以重罚,最高扣除15分!中国足球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有人点赞,有人吐槽。
中国足球从来都是社会的热门话题,足协限制天价外援,前国足队长范志毅一直都是持肯定态度。去年1月,范志毅就直言:中超就不该过于依赖外援,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提上去,关键还是得把本土球员和年轻人给提升上去!作为中国足球的大佬级人物,范志毅总是站在为“中国足球发展”的高度,审视中超、国足。这些年,范大将军一直都有精辟言论,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
1.上海足球太急功近利!
2001年11月,范志毅代表上海男足参加九运男足赛事。在那之前,上海申花砸出百万美元引进1998年世界杯巴西主力中卫巴亚诺。结果,巴亚诺表现极差,踢了4个月,赚走70万美金就走了。范志毅怒批:“买什么巴亚诺,都是急功近利,又是停赛又是犯规,有什么用,花这么些钱?”
点评:17年之后再看范大将军的话,急功近利这个词,对中国足球依旧适用。
2.中国足球凭啥瞧不起别人?
中国男足历史性闯入2002年世界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之后国足抽签,对手是哥斯达黎加、土耳其、巴西。时任足协主席阎世铎提出“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的目标,国足上下更是信心十足,豪言有机会进16强。唯有范志毅最冷静:“什么是好签?什么是弱队?哥斯达黎加很弱吗?我们有什么资格瞧不起别人?我们才第1次踢世界杯,别想着进16强啊!”
点评:范大将军是出过国、见过世面的人,知道中国足球的水平有几斤几两。
3.身体是挣钱的本钱,但有些球员不珍惜!
“中国足球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职业化水平不高。很多球员、教练员的想法理念都没有达到职业水平。在我看来,1993年到1998年之间,我们的职业化水平最高。因为我们这批人,真的是把足球当成自己的事业,一心扑在足球上,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挣钱的本钱。可能全中国的球员都要喝酒,但我就是不喝。我不喜欢的东西,谁都也别逼我,如果逼我,那朋友也没得做了。”
点评:说了多少年的职业化,其实并不职业。范志毅的话,会让很多人脸红。
4.都19岁了,怎么还在天天混!
去年9月,央视一档纪录节目中,播出了一段关于范志毅教训小球员的画面。在上海申花预备队担任主帅、青训总监的范志毅,发现有两名U19青年队的小球员打架。范大将军当场就怒了:“父母从几千公里远把你们送到这里,就是为了让你们打架?现在已经19岁了,怎么整天还在混啊?谁给你的时间啊?”
点评:希望中国足球有更多范志毅,教育下一代怎么踢球,怎么做人。
5.输得脸都不要了!
2013年6月,中国男足主场1-5惨败给泰国。范志毅接受采访时勃然大怒:主场居然被人家踢个1-5?我没法解释,泰国队输完输越南,再输缅甸,接下来没得输了,中国足球只能说脸都不要了!
点评:每逢中国足球遇惨案,重温范志毅的言论,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来一个闲扯:中国足球,真的是体制问题?
闲扯中国足球:真的是体制问题?
这个是原创,不是转帖。近日国足以0:2不敌泰国队,网络上一片骂声,话题区内亦是各种归咎于体制问题,笔者想就此问题抛出几个观点,大家和谐讨论,拍砖随意,发散思维的同时娱乐一下大众,谢绝人身攻击。酒后随笔,不喜勿骂。本人的核心观点有三,每个观点会详细解释,如下:1、中国足球搞不上去的问题不在于体制,在于足球产业链不够健全。2、中国足球的问题在现阶段,有举国体制更容易解决问题。3、中国足球的建设问题。观点一:产业链的问题。笔者有位长辈朋友,今年六十有七,女儿嫁了个德国佬,这个德国佬45岁,作家,曾经写过一本书抨击默克尔GOV,还被GOV告了,目前以撰写专栏为职业,热爱足球,在他所居住的社区担任少年足球队的教练加领队。半年前与夫人来到中国,笔者做了几天导游和司机,席间曾多次探讨足球问题,由于语言问题和笔者的英语水平有限以及他夫人对足球的理解等于零,只能大致归纳一下聊天内容。另外笔者非德吹,谢谢。德国的足球产业链大致是那么个情况,有U10、U12、U14等等多个小组别,社区里的父母带着喜欢足球的孩子周末来到社区内的足球场,由社区聘请的足球教练们(比如这个德国佬)训练足球,时不时与隔壁社区的足球队来上那么一场两场的,然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有各足球俱乐部的星探来现场看球,发现有潜力的苗子,就与其父母沟通,如父母同意,则进入俱乐部的青训营。踢得出来的,将会进入俱乐部的青年队也就是B队。这里面踢不出来的,有部分喜欢足球工作的,转入其它足球相关工作:比如足球探子、运动医疗相关、足球分析相关、足球比赛管理和运营、足球宣传(类似于广告策划)、场地管理建设等等。不管出不出得来,他们对足球的热爱倒是让人敬佩,这个德国佬就常说:踢球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顺带多做一些足球相关的事情,让更多人喜欢。有点像我国古人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足球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大致可以归纳一下为:喜欢踢球——有机会职业踢球——加入俱乐部上赛场——俱乐部让更多人喜欢足球并且为此消费——养活俱乐部——俱乐部让更多人喜欢足球或者是:喜欢踢球——有机会加入俱乐部做足球相关工作——俱乐部变得更好——养活俱乐部——俱乐部让更多人喜欢足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开职业联赛,还有很多半职业联赛、青年联赛、各U级联赛等等,总之就是比赛不断。换过来说,在这个行业里面有许多就业岗位:比如年薪1000——500万的是顶级职业球员,年薪500——100万的是职业球员,年薪100——10万的是普通球员,年薪10——5万的是次级联赛球员或者半职业球员等等。不上场的相关人员里,也是如此:比如年薪1000——500万的是顶级教头,500——100万的是职业教头,100——10万的有职业教头、球队经理、医疗团队负责人、球探、足球分析师等等,年薪10——5万的有一般工作人员、青年教练等等。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反过来看看国内,似乎这个链条有些断裂。特别是在“有机会职业踢球”和“有机会加入俱乐部做相关工作”这一块。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经济不够发达,在足球娱乐产业上的运转不够规范和完善。我认为无论是举国体制还是非举国体制,都无法改变这个问题,要等待经济发达程度到一定水平,才有得谈,在此之前,都无法激发国家足球的进化和提高水平。足球本身就是一个娱乐产业,通过赛事的举办,延伸广告、门票、转播、周边产业等等的收入,支撑整个产业的运转。如果产业链不够完善,就不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无法满足喜欢这项运动的人的工作生存需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很有潜质的足球小伙,十五六岁时,父母是否会同意你放弃一切,专攻足球?假设如果专攻足球,踢不出来的可以进入俱乐部做相关工作或是其它足球相关行业,在薪资待遇、福利待遇、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晋升空间和在其它单位工作差别无二,那么你的父母是否也会考虑赞同的你爱好?人本身是逐利性的动物,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做出某项选择。但是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经济繁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这个情况的出现。这个不是任何体制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就算拉中国足协的所有领导出来挨个打靶,再解散中国足协,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有的朋友说,十四亿人里面,都选不出十一个人来踢好球。其实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好的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去踢球,有更多的人喜欢足球,才会有更多的人组成专业团队,分析战术、医疗、技术等足球相关问题,也不会有继续的发展。没有人数基础,就不会有好的国家足球队。二:举国体制的问题。我觉得现阶段中国足球的问题,有举国体制的领导,反倒更容易解决问题。但是有个前提,足协需要转变职能。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在各地公园空余草枰建设开放球场。各位朋友可有发现,我们身边的足球场,越来越少。试问没有足球场的城市,又怎么会有好的足球氛围?又转回到前面的提到的,社区足球场。我们在讨论篮球时,常常提到著名的洛克公园球场,像类似的球场,在美国有很多很多。社区球场本身就是提升社区球类运动水平的根据地,犹如井冈山之于中国红色Z权一般,如果没有开放的球场,很难提升当地的球类运动水平。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某城市开放校园内的球场作为居民健身用地,个人觉得实在是小聪明决定:用别人的经费干自己的事情。如果校园场地在开放过程中损耗过大,学校能不被上级领导猛日一顿?如果在开放过程出现安全问题,谁兜着?这个又说回来一点:举国体制更容易办这个事情。很多人说,只有开放市场自由化才能拯救足球,可是就建设球场这件事来说,如果换做你是一个有能力投资建设足球场的人,你是否会做?具笔者了解,建设一个标准的11人制人工草足球场,以普通质量的人草为例,大约需要100-150万元左右,这一个标准球场可以大致分隔为6-7个5人制足球场。而且在高使用度的情况下,约三年左右需要更换一次草枰,否则就会成为大家俗称的“地毯草”。以笔者所在城市最热门球场(6个5人场),每月除开地租、人工、水电,能净赚5万已是很不错。换算一下,投入150万,每年赚60万,三年除开成本净赚30万,平均每年10万。如果我有150万,我也会觉得我这个投资是脑子被门夹了,我拿去放个两分的利息,都远远不止这个数了。所以说,自由化,是否就能激发足球的春天?不一定。足协若是愿意做基础设施建设,那才是最能激发足球市场潜力的。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举国体制的不计成本,还真的做不成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足协能够转变职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的,协调各城市各大公园建设一些开放球场,能够给城区提供免费的球场,那可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功劳。至于其中会遇到的问题,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此不谈。不过在公园内建设免费球场,个人认为是激发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第一步。三:中国足球的建设问题。任何体育运动,都需要群众基础的支持。看看乒乓球,我个人认为,拿我国任意一个市队去外国溜一圈,不一定会输给别国国手太多。主要的问题还是群众基础。发展群众这可是TG的拿手好戏,同时也是打江山的核心基础,中国足球建设这玩意,怎么就忘记了向着争取广大群众这条路线呢?私以为,中国足球想要取得进步,第一必须要有更多的人踢球,第二需要更多的人有地方踢球,第三需要更多的人选择踢球后能有出路。还是那句话,人本身就是一种逐利性的动物。想想2000年左右,那时候中国的足球虽然不怎么地,却也不至于被泰国这样的东南亚小国虐待到生活不能自理,唯独也就是恐韩症喊了多年。国内联赛虽然骂声一片,但也有孙继海范志毅李铁杨晨等等这样的留英球星,还有想去国外没去成的郝海东,还有我们差一个点球就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足。那时候也是举国体制,那时候我们也是亚洲一流和世界亚军,可是有没有人反思,到了现在,为什么?在这帮高光球员的青年时代,也就是80-90年代,人们的业余娱乐活动很少,基本上除了运动没有别的好去的。不像今天遍地有酒吧KTV,也不是每天到处都有明星演唱会,更不像现在家家户户有宽带入户。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运动基础和氛围,是最好的。人肯定是追逐最合适自己消费能力范围里的最高级娱乐活动。那么现在最便宜而且符合当下情绪的娱乐活动,大概就是在家下X片打手冲了吧。笔者因工作缘故在越南呆过一年,常常去大学里面和越南佬踢球。他们常常在校园里的长道摆上两块砖头就开弄,水泥地上各种冲撞放铲也是常事,踢得开心踢得快乐;在一些公园的草地上,也有不少10来岁的小孩在踢球;就算在电视节目里,每天下午的三到四点,也经常有越南的前国脚主持节目,以各种犯规的动作教孩子们踢球——先不论水平质量,先看数量。反过来看看我们现在同龄的孩子,是否还有在任意场合踢球的热情和爱好?我们的电视节目里,是否还有足球前辈的身体力行?突然觉得10年内有中国足球队被越南足球队爆虐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再说说,我们每个喜欢足球的人,能做些什么?各位球友都对足球或多或少喜爱,都对中国足球或多或少愤怒,其实这个玩意在未来会怎么样,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不妨每个喜欢足球的人都让身边的人对足球多一份好感,多让正面的消息传达到身边对足球有关注的人。少一些口角争论,多一些包容,少一点黑,多一些支持。足球这玩意,不是一个人的运动,不妨从自身做起,让身边所有人对足球多一份支持和理解。fgxsx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每个人做起,让身边的人对足球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假设全中国如果只有1万个人喜欢足球,他们每一个月能够让身边的一个人喜欢上足球,放下键盘鼠标换上球衣球鞋站在球场奔跑起来,那么幼稚地用数学的几何模式来计算,也就是几年时间就能成百万之众了。
[&此帖被KJRedick在 11:46修改&]
这些回帖亮了
你知道很早的时候的足球学校都是交钱啥货色就让上么?年轻球员一直以来都必须给教练上货才能在预备队打主力么?这他妈才是关键!足球对从事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仅仅是捞快钱的工具而已,俱乐部对老板来说仅仅是一块随时可以丢弃的广告牌罢了(包括恒大)。他们本身就是一群没有荣誉感的井底之蛙而已,大帝等少数敬业球员除外
看楼主这么说 确实是体质问题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2楼 @ 发表的: 对于中国足球,我选择无视。如同中国政治。 我觉得我文章最后一段话很合适回答你这个问题。 “各位球友都对足球或多或少喜爱,都对中国足球或多或少愤怒,其实这个玩意在未来会怎么样,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不妨每个喜欢足球的人都让身边的人对足球多一份好感,多让正面的消息传达到身边对足球有关注的人。少一些口角争论,多一些包容,少一点黑,多一些支持。足球这玩意,不是一个人的运动,不妨从自身做起,让身边所有人对足球多一份支持和理解。 fgxsx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每个人做起,让身边的人对足球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假设全中国如果只有1万个人喜欢足球,他们每一个月能够让身边的一个人喜欢上足球,放下键盘鼠标换上球衣球鞋站在球场奔跑起来,那么幼稚地用数学的几何模式来计算,也就是几年时间就能成百万之众了。 ”
引用13楼 @ 发表的:
你知道很早的时候的足球学校都是交钱啥货色就让上么?年轻球员一直以来都必须给教练上货才能在预备队打主力么?这他妈才是关键!足球对从事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仅仅是捞快钱的工具而已,俱乐部对老板来说仅仅是一块随时可以丢弃的广告牌罢了(包括恒大)。他们本身就是一群没有荣誉感的井底之蛙而已,大帝等少数敬业球员除外
我觉得你没有仔细看我文章里面说的。
你说的这些我早知道,所以我说“有机会职业踢球”和“有机会在俱乐部工作”这个环节断裂,没有良好的循环,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个产业链没有给更多的人工作机会。一个良好的产业链应该是有很多出路的,你说的这个情况就是因为产业链太窄,不上货就打不上比赛。如果产业链足够宽,你要我上货?好,哥们换个队一样有球踢。
至于你说的广告牌问题,还是那句话,人是逐利的,如果足球这块的收入大于“广告牌”给老板带来的意义,那么老板是绝对不会丢弃的。
引用1楼 @ 发表的: 看楼主这么说 确实是体质问题 那说明你没有看完我的字
引用17楼 @ 发表的:
我觉得我和你说的并不矛盾。
你的观点是青训和培养必须趁早,我的观点则是足球需要更多的受众群体。
举个例子,你最早喜欢足球是因为什么?无非是电视里的球星进了个球庆祝动作特别威风,或是回家路上看到球场上有比自己大或者同龄的孩子在踢球,再不然就是隔壁老王家的二小子常常在楼梯道踢球。耳濡目染,当你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踢球时,你自然也会感同身受,同时也加入他们。
你说的踢球快乐度和人数这个,我保留意见,确实人越多是越快乐的,但是3V3打砖头门也可以玩起来,如果说到处都有打3V3的人而不是窝在家里玩电脑的,那么你踢起标准场来是不是更带劲呢?因为观众和关注的人更加多了——因为喜欢的人多了。
而且喜欢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商业投入,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我认为你说的和我说的不矛盾。越多的人喜欢足球,就会越大力地推动你所期望的政府社会大力气培养和推广早期青训,因为人群反逼政策,反过来推广得越好,就有更多的人喜欢足球。这两者并不对立。
上面那个回帖有些地方说的不清楚,解释下,我的观点是个人兴趣是无法促进青训的。这其实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青少年最早接触足球可能是家庭熏陶或者电视上看到,然后呢,他会想着进一步接触,这时候上面那个回帖所说的情况就会出现,绝大部分青少年接触到的都是一个无趣的人少的足球运动。试想下,在有很多选择并且有沉重课业压力的情况下,谁会坚持足球?然后呢,大部分人会转移兴趣,剩下的大多数会成为“看”球迷,即使有坚持下来的,等到他们有足够能力享受足球乐趣,他们也已经过了青训年龄了。
至于说个人反逼政策,你要明白一点,推广足球青训其实和现行的教育政策存在严重的冲突,从学业压力到设施环境都是如此。所谓个人反逼政策,其实是以球迷的标准改变现行教育体制,这种连bnj这样的超级球迷都不敢做也不会做的事,你觉得可能吗?
既然不能改变教育体制,那等于又绕回我上面所说的情况,喜欢,然后变成看球迷或者未来的踢球迷,青训人数依然少到可怜,这对中国足球有帮助?我一直认为,现在中国足球缺的不是兴趣,看球的人都有兴趣,真正的问题是现行教育体制无法提供大规模青训的环境。
[&此帖被热血马金花在 08:36修改&]
引用14楼 @ 发表的:
不是很明白你指的国外产业链和国内产业链的差别,请赐教。我个人认为,目前制度下的产业链不能够算是完善的,可以更好地去修改,造就一个类似国外产业链的状态,这个和我说的“不是制度问题”并不矛盾。
第二段里面我说的,主要是足协应该抓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受众人群,并没有提到青训体制呀。
第三段里面,我认为任何活动或者事业的推广,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受众人群上,所以让更多的人喜欢足球,这是目前我们能做的第一步,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错吧?青少年足球的推广有多难?我觉得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喜爱的程度不够。如果喜爱的人群足够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有了资金才能更好地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我们看到的各种选秀节目歌唱节目,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投资?就是受众群体足够大。
在这个第三段里面,我思考的就是怎么让更多的人喜欢足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很多人踢球,才能有很多人踢好球。如何建设能够建设得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建设任何事业的基础就是群众基础。
这个回帖本来是回在另一个帖子里的,放到这里来说也适合。
首先是乐趣,足球运动本身是项对人数要求非常高的运动,参与的人少,足球会变的无趣,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容易获得乐趣。
从技术来说,足球对技巧的要求非常高,造成控制球难度极大,非常容易丢失球的控制权。人数多了,才能靠人数优势和传球等等来减少控制球的难度。人少的时候,双方都无法长时间控制球,作出技术动作失误的可能有非常高,换句话说,因为自身技术原因失败的次数会非常多,没人喜欢失败,所以乐趣会大大下降。容易丢失球权又决定了足球不能像篮球一样可以玩半场,必须有两个相对的球门,这对场地又提出了要求。另外,足球项目里获得乐趣最多的是射门得分,而这个环节又牵涉到了特殊位置守门员。没有人守门的时候,射门的难度很低,得分的乐趣会大大降低。而守门员面对射门很多时候必须下地,衍生出来就是场地的保护作用,这又牵涉到场地。 人少的时候是没人愿意当门将的。
其次是组织能力,就像上面说的,足球在人多的时候更好玩,人少很无聊。对于低年龄青少年来说,组织能力的不足是个非常大限制。低的不说,最适合开展青训的是小学,进入中学已经有点晚了。而大多数小学生的社交圈子(同龄),基本限于同班同学和邻居,基本上也就二三十人。在这么小的圈子里要找出两三个愿意一起踢球的都很难,更别说组织起码十人左右才能玩开的足球。另外还有场地的问题,这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兴趣能解决。
总结下,综上所述,足球是项复杂的,对技巧要求很高的运动。在人少的时候,足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更容易接受简单快乐的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而组织能力则限制了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自发的接触足球,培养足球兴趣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投入。足球青训,必须要靠政府和社会花大力气来推广培养。说什么靠自身兴趣来解决青训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
引用5楼 @ 发表的:
看的每段的标题
我的核心意思是: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在于足球产业链断裂,这个是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
“私以为,中国足球想要取得进步,第一必须要有更多的人踢球,第二需要更多的人有地方踢球,第三需要更多的人选择踢球后能有出路。”
引用18楼 @ 发表的:
上面那个回帖有些地方说的不清楚,解释下,我的观点是个人兴趣是无法促进青训的。这其实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青少年最早接触足球可能是家庭熏陶或者电视上看到,然后呢,他会想着进一步接触,这时候上面那个回帖所说的情况就会出现,绝大部分青少年接触到的都是一个无趣的人少的足球运动。试想下,在有很多选择并且有沉重课业压力的情况下,谁会坚持足球?然后呢,大部分人会转移兴趣,剩下的大多数会成为“看”球迷,即使有坚持下来的,等到他们有足够能力享受足球乐趣,他们也已经过了青训年龄了。
至于说个人反逼政策,你要明白一点,推广足球青训其实和现行的教育政策存在严重的冲突,从学业压力到设施环境都是如此。所谓个人反逼政策,其实是以球迷的标准改变现行教育体制,这种连bnj这样的超级球迷都不敢做也不会做的事,你觉得可能吗?
既然不能改变教育体制,那等于又绕回我上面所说的情况,喜欢,然后变成看球迷或者未来的踢球迷,青训人数依然少到可怜,这对中国足球有帮助?
这个就是我前面说的产业链问题了。踢球没有出路导致踢球者不愿踢球,像你说的学业压力,若是读不读那个书未来工作都差不多,待遇晋升空间福利等等都差不多,是否会各个去考公务员入事业编呢?这个我在文章里也说了,这是经济的问题。得给踢球的人更多出路,这样才是正确的引导办法,就像一条河,你不弄条渠到你想要的旱沟里,也不会有水自然出来。
我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其实是相关的,产业链、场地、喜好人群:有场地踢球——有产业链有出路——更多人喜欢足球——更多人踢球——有场地踢球
其实你把链条里任意一个词换到链条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可以,因为是环环相扣的。
或者举个例子,美国篮球是否有政府大力引导了呢?主要靠的是各级联赛和完善的选拔体制,最核心的还是打篮球依然有很多出路,最少也要大一才能入NBA吧?打出来的可以NBA继续混,打不出来的,可以去海外联赛混,再不济的,国内小联赛也可以弄弄;没上大学打野球的,也有野球联赛,最最不济的,去个高中当个教练可以吧,什么都不行的,还可以当当球探嘛。这个就是产业链了,你可能觉得我说的和举国体制有矛盾,但是我觉得这一套完全是商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问题,和体制无关。
青训少的问题在于:踢球出路太少。而不是引导不力的问题,你设想一下如果政府大力引导大家都去踢球,做到了比军训还要普及化的6-16岁青少年足球青训,然后完了发现训练到15、6长大了该计划未来的时候,好多孩子面临踢不了职业就什么都干不了了和社会脱节了学业也跟不上了,那得是多大的社会问题啊,家长不得揭竿而起么。
中国足球需要的是更多的热爱人群,成功不在于当下这一代,也不在于十年二十年后,而是一个长期的努力。
你设想一下如果你的父母曾经反对你踢球,在你18岁是否去体校是否走足球这条路上投了绝对反对票。
但是对于从小喜欢足球的你,在你也有一个小孩的时候,他说,我想踢球。
你是否也会坚硬如铁地反对?
这就是潜移默化。当更多的人喜欢足球,他们的朋友、孩子在踢球的时候,才不会遭到更多的反对和压力。有一个宽松热爱足球的环境,才是足球未来发芽的土壤。
你说,喜欢足球的人多,到底对中国足球有没有帮助?希望中国足球成功在当下,就是中国足球目前最大的悲哀,急功近利。
战士最大的悲哀就是觉得除了战士之外都是懦夫,其实护士和搬运工也是战争的一部分。
引用16楼 @ 发表的:
这个回帖本来是回在另一个帖子里的,放到这里来说也适合。
首先是乐趣,足球运动本身是项对人数要求非常高的运动,参与的人少,足球会变的无趣,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容易获得乐趣。
从技术来说,足球对技巧的要求非常高,造成控制球难度极大,非常容易丢失球的控制权。人数多了,才能靠人数优势和传球等等来减少控制球的难度。人少的时候,双方都无法长时间控制球,作出技术动作失误的可能有非常高,换句话说,因为自身技术原因失败的次数会非常多,没人喜欢失败,所以乐趣会大大下降。容易丢失球权又决定了足球不能像篮球一样可以玩半场,必须有两个相对的球门,这对场地又提出了要求。另外,足球项目里获得乐趣最多的是射门得分,而这个环节又牵涉到了特殊位置守门员。没有人守门的时候,射门的难度很低,得分的乐趣会大大降低。而守门员面对射门很多时候必须下地,衍生出来就是场地的保护作用,这又牵涉到场地。 人少的时候是没人愿意当门将的。
其次是组织能力,就像上面说的,足球在人多的时候更好玩,人少很无聊。对于低年龄青少年来说,组织能力的不足是个非常大限制。低的不说,最适合开展青训的是小学,进入中学已经有点晚了。而大多数小学生的社交圈子(同龄),基本限于同班同学和邻居,基本上也就二三十人。在这么小的圈子里要找出两三个愿意一起踢球的都很难,更别说组织起码十人左右才能玩开的足球。另外还有场地的问题,这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兴趣能解决。
总结下,综上所述,足球是项复杂的,对技巧要求很高的运动。在人少的时候,足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更容易接受简单快乐的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而组织能力则限制了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自发的接触足球,培养足球兴趣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投入。足球青训,必须要靠政府和社会花大力气来推广培养。说什么靠自身兴趣来解决青训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
我觉得我和你说的并不矛盾。
你的观点是青训和培养必须趁早,我的观点则是足球需要更多的受众群体。
举个例子,你最早喜欢足球是因为什么?无非是电视里的球星进了个球庆祝动作特别威风,或是回家路上看到球场上有比自己大或者同龄的孩子在踢球,再不然就是隔壁老王家的二小子常常在楼梯道踢球。耳濡目染,当你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踢球时,你自然也会感同身受,同时也加入他们。
你说的踢球快乐度和人数这个,我保留意见,确实人越多是越快乐的,但是3V3打砖头门也可以玩起来,如果说到处都有打3V3的人而不是窝在家里玩电脑的,那么你踢起标准场来是不是更带劲呢?因为观众和关注的人更加多了——因为喜欢的人多了。
而且喜欢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商业投入,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我认为你说的和我说的不矛盾。越多的人喜欢足球,就会越大力地推动你所期望的政府社会大力气培养和推广早期青训,因为人群反逼政策,反过来推广得越好,就有更多的人喜欢足球。这两者并不对立。
看楼主这么说 确实是体质问题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对于中国足球,我选择无视。如同中国政治。
引用1楼 @ 发表的: 看楼主这么说 确实是体质问题 那说明你没有看完我的字
引用2楼 @ 发表的: 对于中国足球,我选择无视。如同中国政治。 我觉得我文章最后一段话很合适回答你这个问题。 “各位球友都对足球或多或少喜爱,都对中国足球或多或少愤怒,其实这个玩意在未来会怎么样,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不妨每个喜欢足球的人都让身边的人对足球多一份好感,多让正面的消息传达到身边对足球有关注的人。少一些口角争论,多一些包容,少一点黑,多一些支持。足球这玩意,不是一个人的运动,不妨从自身做起,让身边所有人对足球多一份支持和理解。 fgxsx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每个人做起,让身边的人对足球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假设全中国如果只有1万个人喜欢足球,他们每一个月能够让身边的一个人喜欢上足球,放下键盘鼠标换上球衣球鞋站在球场奔跑起来,那么幼稚地用数学的几何模式来计算,也就是几年时间就能成百万之众了。 ”
引用3楼 @ 发表的: 那说明你没有看完我的字
看的每段的标题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LZ还是先去搞清楚什么叫体制问题
引用5楼 @ 发表的:
看的每段的标题
我的核心意思是: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在于足球产业链断裂,这个是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
“私以为,中国足球想要取得进步,第一必须要有更多的人踢球,第二需要更多的人有地方踢球,第三需要更多的人选择踢球后能有出路。”
引用6楼 @ 发表的:
LZ还是先去搞清楚什么叫体制问题
我以为我弄清楚了,愿意受教。交流与沟通是最好的进步方法。
好贴觉得有道理
引用7楼 @ 发表的:
我的核心意思是: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在于足球产业链断裂,这个是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
“私以为,中国足球想要取得进步,第一必须要有更多的人踢球,第二需要更多的人有地方踢球,第三需要更多的人选择踢球后能有出路。”
私以为后面说的不错 不过说和经济发展有关的 不过感觉巴西阿根廷经济也就那样吧 感觉和整个国家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0楼 @ 发表的:
私以为后面说的不错 不过说和经济发展有关的 不过感觉巴西阿根廷经济也就那样吧 感觉和整个国家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这个是底蕴问题,80-90年代中后期阿根廷巴西的经济都不算得太差,现在的这两个国家的主力球员大多出生于那个年代。
这两个国家就算经济发展萎靡,但是整个足球产业链还是不错的,有完整的联赛和青训体制,足球周边产业也还算发展得不错,卖年轻球员也能给俱乐部赚不少钱,这是撑着门面的骨架,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有就是那么多年的底蕴,不会一昼夜就摧垮了。
巴西我觉得还好,阿根廷倒是比较严重,经济不景气,这几年人才是有点凋零了。经济总量来说,阿巴两国确实不算什么,但是人均还是可以的,特别是80-90年代左右,不然阿根廷也没底子和大英帝国马岛干一架了。刚刚查了一下,12年的人均GDP数据也是1W+美刀,还是不错的。
引用8楼 @ 发表的:
我以为我弄清楚了,愿意受教。交流与沟通是最好的进步方法。
随便挑点,第一段你拿国外的足球产业链来做样本,这样一套产业链也是体制,一套和现行中国足球产业链不同的体制,哪怕这是一套因为经济因素,使我们无法构建的体制。未来中国足球的目标就是在构建这样一条产业链,完善成这样一套体制
第二段,现在青训是所谓的“半职业化体制”(或者说伪职业化),你自己也说要搞举国体制,这不是体制问题是什么?
第三段纯粹是臆想,无法发现问题,就直接把问题归结在喜爱程度上。知道青少年足球推广有多难吗?
你知道很早的时候的足球学校都是交钱啥货色就让上么?年轻球员一直以来都必须给教练上货才能在预备队打主力么?这他妈才是关键!足球对从事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仅仅是捞快钱的工具而已,俱乐部对老板来说仅仅是一块随时可以丢弃的广告牌罢了(包括恒大)。他们本身就是一群没有荣誉感的井底之蛙而已,大帝等少数敬业球员除外
引用12楼 @ 发表的:
随便挑点,第一段你拿国外的足球产业链来做样本,这样一套产业链也是体制,一套和现行中国足球产业链不同的体制,哪怕这是一套因为经济因素,使我们无法构建的体制。未来中国足球的目标就是在构建这样一条产业链,完善成这样一套体制
第二段,现在青训是所谓的“半职业化体制”(或者说伪职业化),你自己也说要搞举国体制,这不是体制问题是什么?
第三段纯粹是臆想,无法发现问题,就直接把问题归结在喜爱程度上。知道青少年足球推广有多难吗?
不是很明白你指的国外产业链和国内产业链的差别,请赐教。我个人认为,目前制度下的产业链不能够算是完善的,可以更好地去修改,造就一个类似国外产业链的状态,这个和我说的“不是制度问题”并不矛盾。
第二段里面我说的,主要是足协应该抓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受众人群,并没有提到青训体制呀。
第三段里面,我认为任何活动或者事业的推广,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受众人群上,所以让更多的人喜欢足球,这是目前我们能做的第一步,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错吧?青少年足球的推广有多难?我觉得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喜爱的程度不够。如果喜爱的人群足够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有了资金才能更好地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我们看到的各种选秀节目歌唱节目,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投资?就是受众群体足够大。
在这个第三段里面,我思考的就是怎么让更多的人喜欢足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很多人踢球,才能有很多人踢好球。如何建设能够建设得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建设任何事业的基础就是群众基础。
引用13楼 @ 发表的:
你知道很早的时候的足球学校都是交钱啥货色就让上么?年轻球员一直以来都必须给教练上货才能在预备队打主力么?这他妈才是关键!足球对从事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仅仅是捞快钱的工具而已,俱乐部对老板来说仅仅是一块随时可以丢弃的广告牌罢了(包括恒大)。他们本身就是一群没有荣誉感的井底之蛙而已,大帝等少数敬业球员除外
我觉得你没有仔细看我文章里面说的。
你说的这些我早知道,所以我说“有机会职业踢球”和“有机会在俱乐部工作”这个环节断裂,没有良好的循环,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个产业链没有给更多的人工作机会。一个良好的产业链应该是有很多出路的,你说的这个情况就是因为产业链太窄,不上货就打不上比赛。如果产业链足够宽,你要我上货?好,哥们换个队一样有球踢。
至于你说的广告牌问题,还是那句话,人是逐利的,如果足球这块的收入大于“广告牌”给老板带来的意义,那么老板是绝对不会丢弃的。
引用14楼 @ 发表的:
不是很明白你指的国外产业链和国内产业链的差别,请赐教。我个人认为,目前制度下的产业链不能够算是完善的,可以更好地去修改,造就一个类似国外产业链的状态,这个和我说的“不是制度问题”并不矛盾。
第二段里面我说的,主要是足协应该抓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受众人群,并没有提到青训体制呀。
第三段里面,我认为任何活动或者事业的推广,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受众人群上,所以让更多的人喜欢足球,这是目前我们能做的第一步,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错吧?青少年足球的推广有多难?我觉得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喜爱的程度不够。如果喜爱的人群足够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有了资金才能更好地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我们看到的各种选秀节目歌唱节目,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投资?就是受众群体足够大。
在这个第三段里面,我思考的就是怎么让更多的人喜欢足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很多人踢球,才能有很多人踢好球。如何建设能够建设得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建设任何事业的基础就是群众基础。
这个回帖本来是回在另一个帖子里的,放到这里来说也适合。
首先是乐趣,足球运动本身是项对人数要求非常高的运动,参与的人少,足球会变的无趣,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容易获得乐趣。
从技术来说,足球对技巧的要求非常高,造成控制球难度极大,非常容易丢失球的控制权。人数多了,才能靠人数优势和传球等等来减少控制球的难度。人少的时候,双方都无法长时间控制球,作出技术动作失误的可能有非常高,换句话说,因为自身技术原因失败的次数会非常多,没人喜欢失败,所以乐趣会大大下降。容易丢失球权又决定了足球不能像篮球一样可以玩半场,必须有两个相对的球门,这对场地又提出了要求。另外,足球项目里获得乐趣最多的是射门得分,而这个环节又牵涉到了特殊位置守门员。没有人守门的时候,射门的难度很低,得分的乐趣会大大降低。而守门员面对射门很多时候必须下地,衍生出来就是场地的保护作用,这又牵涉到场地。 人少的时候是没人愿意当门将的。
其次是组织能力,就像上面说的,足球在人多的时候更好玩,人少很无聊。对于低年龄青少年来说,组织能力的不足是个非常大限制。低的不说,最适合开展青训的是小学,进入中学已经有点晚了。而大多数小学生的社交圈子(同龄),基本限于同班同学和邻居,基本上也就二三十人。在这么小的圈子里要找出两三个愿意一起踢球的都很难,更别说组织起码十人左右才能玩开的足球。另外还有场地的问题,这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兴趣能解决。
总结下,综上所述,足球是项复杂的,对技巧要求很高的运动。在人少的时候,足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更容易接受简单快乐的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而组织能力则限制了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自发的接触足球,培养足球兴趣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投入。足球青训,必须要靠政府和社会花大力气来推广培养。说什么靠自身兴趣来解决青训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
引用16楼 @ 发表的:
这个回帖本来是回在另一个帖子里的,放到这里来说也适合。
首先是乐趣,足球运动本身是项对人数要求非常高的运动,参与的人少,足球会变的无趣,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容易获得乐趣。
从技术来说,足球对技巧的要求非常高,造成控制球难度极大,非常容易丢失球的控制权。人数多了,才能靠人数优势和传球等等来减少控制球的难度。人少的时候,双方都无法长时间控制球,作出技术动作失误的可能有非常高,换句话说,因为自身技术原因失败的次数会非常多,没人喜欢失败,所以乐趣会大大下降。容易丢失球权又决定了足球不能像篮球一样可以玩半场,必须有两个相对的球门,这对场地又提出了要求。另外,足球项目里获得乐趣最多的是射门得分,而这个环节又牵涉到了特殊位置守门员。没有人守门的时候,射门的难度很低,得分的乐趣会大大降低。而守门员面对射门很多时候必须下地,衍生出来就是场地的保护作用,这又牵涉到场地。 人少的时候是没人愿意当门将的。
其次是组织能力,就像上面说的,足球在人多的时候更好玩,人少很无聊。对于低年龄青少年来说,组织能力的不足是个非常大限制。低的不说,最适合开展青训的是小学,进入中学已经有点晚了。而大多数小学生的社交圈子(同龄),基本限于同班同学和邻居,基本上也就二三十人。在这么小的圈子里要找出两三个愿意一起踢球的都很难,更别说组织起码十人左右才能玩开的足球。另外还有场地的问题,这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兴趣能解决。
总结下,综上所述,足球是项复杂的,对技巧要求很高的运动。在人少的时候,足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更容易接受简单快乐的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而组织能力则限制了青训适龄的少年儿童自发的接触足球,培养足球兴趣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投入。足球青训,必须要靠政府和社会花大力气来推广培养。说什么靠自身兴趣来解决青训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
我觉得我和你说的并不矛盾。
你的观点是青训和培养必须趁早,我的观点则是足球需要更多的受众群体。
举个例子,你最早喜欢足球是因为什么?无非是电视里的球星进了个球庆祝动作特别威风,或是回家路上看到球场上有比自己大或者同龄的孩子在踢球,再不然就是隔壁老王家的二小子常常在楼梯道踢球。耳濡目染,当你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踢球时,你自然也会感同身受,同时也加入他们。
你说的踢球快乐度和人数这个,我保留意见,确实人越多是越快乐的,但是3V3打砖头门也可以玩起来,如果说到处都有打3V3的人而不是窝在家里玩电脑的,那么你踢起标准场来是不是更带劲呢?因为观众和关注的人更加多了——因为喜欢的人多了。
而且喜欢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商业投入,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我认为你说的和我说的不矛盾。越多的人喜欢足球,就会越大力地推动你所期望的政府社会大力气培养和推广早期青训,因为人群反逼政策,反过来推广得越好,就有更多的人喜欢足球。这两者并不对立。
引用17楼 @ 发表的:
我觉得我和你说的并不矛盾。
你的观点是青训和培养必须趁早,我的观点则是足球需要更多的受众群体。
举个例子,你最早喜欢足球是因为什么?无非是电视里的球星进了个球庆祝动作特别威风,或是回家路上看到球场上有比自己大或者同龄的孩子在踢球,再不然就是隔壁老王家的二小子常常在楼梯道踢球。耳濡目染,当你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踢球时,你自然也会感同身受,同时也加入他们。
你说的踢球快乐度和人数这个,我保留意见,确实人越多是越快乐的,但是3V3打砖头门也可以玩起来,如果说到处都有打3V3的人而不是窝在家里玩电脑的,那么你踢起标准场来是不是更带劲呢?因为观众和关注的人更加多了——因为喜欢的人多了。
而且喜欢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商业投入,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我认为你说的和我说的不矛盾。越多的人喜欢足球,就会越大力地推动你所期望的政府社会大力气培养和推广早期青训,因为人群反逼政策,反过来推广得越好,就有更多的人喜欢足球。这两者并不对立。
上面那个回帖有些地方说的不清楚,解释下,我的观点是个人兴趣是无法促进青训的。这其实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青少年最早接触足球可能是家庭熏陶或者电视上看到,然后呢,他会想着进一步接触,这时候上面那个回帖所说的情况就会出现,绝大部分青少年接触到的都是一个无趣的人少的足球运动。试想下,在有很多选择并且有沉重课业压力的情况下,谁会坚持足球?然后呢,大部分人会转移兴趣,剩下的大多数会成为“看”球迷,即使有坚持下来的,等到他们有足够能力享受足球乐趣,他们也已经过了青训年龄了。
至于说个人反逼政策,你要明白一点,推广足球青训其实和现行的教育政策存在严重的冲突,从学业压力到设施环境都是如此。所谓个人反逼政策,其实是以球迷的标准改变现行教育体制,这种连bnj这样的超级球迷都不敢做也不会做的事,你觉得可能吗?
既然不能改变教育体制,那等于又绕回我上面所说的情况,喜欢,然后变成看球迷或者未来的踢球迷,青训人数依然少到可怜,这对中国足球有帮助?我一直认为,现在中国足球缺的不是兴趣,看球的人都有兴趣,真正的问题是现行教育体制无法提供大规模青训的环境。
[&此帖被热血马金花在 08:36修改&]
其实体制的东西很空泛,不如讨论一下具体的问题。如文中提到的青训问题。德国是社区里面有梯队,从社区里面挑选,中国是从体校,学校选材为主吧,从中国青少年从业足球人数的比例较低的情况可看选材之面很窄。
而且文中也提到了德国青年球员踢出来和踢不出来的情况,踢出来的先不讨论吧。德国踢不出来的可以参加足球相关的事业,也算是老本行吧,中国提不出来的会怎样?由于足球成才率比较低,提不出来的是多数。自己读书的初中是市里面的重点中学,有两个体校班,我不是有偏见,我说事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266人参加团购299.00元&449.00元
689人参加团购829.00元&1399.00元
412人参加团购229.00元&629.00元
294人参加团购899.00元&1399.00元
298人参加团购529.00元&799.00元
1359人参加团购195.00元&399.00元
1765人参加团购1229.00元&1399.00元
23人参加团购59.00元&158.00元
49人参加团购59.00元&112.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足球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