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植师生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打造学校精神文化

文&&章:65篇
评&&论:97条
访问量:36871
找博主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
学校作为一种育人的环境,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理应成为学校的一种追求。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未必是给学校的墙壁上贴上文化的标语就万事大吉了。如何让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灵,让学校文化引领师生自觉提升精神追求,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是建设学校文化首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应做到两点:一是定位;二是根植。学校文化的定位要准。我认为学校文化的定位应是服务于师生成长的需要。学校文化体现在校园环境和生活之中,更体现在人的精神追求之中。文化的核心是深植于心灵深处的信仰与价值观。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培植师生崇高的信仰与正确的价值观,满足师生精神的需要。把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师生的心灵里,让它在师生心灵的田地中生根、发芽、成长,形成师生的道德品质、精神内质和人格特质,外化为师生的风度气质,然后,师生自觉追求生命、精神的本质,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等。大家共同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形成文化场,使学习、工作于其中的人不断受到熏陶、感染。一、文化引领教师提升精神追求学校文化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要依靠文化的引领。在文化的引领中,教师升华自己的广博爱心,提升自己的教育信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校文化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提升教师精神追求的管理。教师要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个人的价值。教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时候,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的价值。1、文化引领教师升华广博爱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十分重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甚至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爱为中介的文化传递,他曾明确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对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人格和心灵的唤醒,而绝非单一的文化传递。而唤醒学生的心灵,也只有爱才能担此重任。文化教育学派的现代代表鲍勒诺夫也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教育之爱”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和实践性的首要原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精神科学的本质特征。学校要通过文化引领,让每个教师都拥有广博的爱心,以自己真诚的爱之举来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让学生以做一个纯粹的人为目标,唯有此,教育才会走上一条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2、文化引领教师提升教育信仰。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一种极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因为教育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种精神历程和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教育精神的源泉和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做教师的应该有这样的信仰追求:在教育事业中,培养情感,渗透价值,播种智慧,熔铸精神,提升人格,完美心灵,启迪生命。做老师,永远都不要把心肠变硬,因为教育需要悲悯;永远都不要把情感变冷,因为教育需要热情;永远都不要把心灵变木,因为生命需要灵动。学校要通过文化引领,提升教师的教育信仰。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会自觉把教育作为竭尽一生而为之奋斗的事业。3、文化引领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只有通过教师的自觉行动,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育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成就了学生,学生成就了教师。学校要通过文化引领,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实现教育价值的手段。只有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提高了自己的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出“让自己敬佩的学生”。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校要通过文化的引领,让教师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持、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种有效门径。二、课程文化宗旨是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基课程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方式。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周国平在《教育的箴言》一文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句话出于卢梭之口。‘教育即生长’揭示了教育的本义,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成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课程文化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基。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得以落实的关键。课堂教学存在于学生心灵、教师心灵和学习内容之间,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搭建平台,每个教师都得有新的教育理念与课堂目标的更高追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得其所,自主发展;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世界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把自由还给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有尊严地活着;把探究还给学生,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文化的气息充盈在课堂之中。理想的课程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开发课程资源,为生命灵动的课堂注入源泉,为此,学校要尽量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文化要有一种坚守,继承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使之发扬光大。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进而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因此,学校文化要通过实施有着历史或传统渊源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来创造学校的文化特色,从而构建自己的学校精神。另一方面,课程文化要有一种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新质,以开拓的精神不断创造。在现代社会里,民族间、地域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日趋普遍。把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灿烂文化相融;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生,从而构建一种古今、内外精神兼具的新文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现代文明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应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理想与追求。现举例谈谈我班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为构建班级文化,我大量引进经典古诗文于课堂中,进行经典诵读的语文课堂体例探究。进行经典诵读的课堂体例研究,我树立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观,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经典诗文诵读阅读课上,我引导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中,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诗文营造的意境中,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来强化个人脑海中的诗文形象。经典诗文课堂体例研究大体大致如下: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反复诵读——感知诗文;鉴赏美点——强化体验;深入探究——活跃思维;展示成果——能力提升。通过经典诵读课程文化的开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提高了,随处可见学生化用诗歌写成的佳句、佳作等。白雪(学生):打开成扎的册子,采撷历史的点滴。思念,道不尽的话题。思念使诗仙李白叹明月思故乡;使女词人瘦比黄花;使豪放东坡幽梦还乡却无言而泪纵流千行;使柳郎酒醒无处,站在杨柳堤岸,感受微风、望残月;使摩诘生每逢佳节便有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东望千里思故园;使爱国词人梦铁马入河赴战场。孟歌(学生):已是黄昏独自愁,多少文人墨客写不尽千古悠悠,泛黄的纸页间,萦绕着愁思缕缕。那离愁,剪不断理还乱,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李煜说愁恰似一江春水,一直向东流去。生机盎然的春天也有春愁,黯黯生于天际。黄昏后把酒东篱,忽闻暗香阵阵,愁便生于心际。愁亦是无法消除的情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怎一个“愁”字了得!贺颖(学生):零落残花,虽成泥如尘,却仍然飘香如故。把酒临风,东篱黄昏后,只有两袖暗香。千帆过尽,皆不是归人,斜晖含情脉脉,流水依旧悠悠。但物是人非情已尽,欲语却无,泪水也尽。惊起却回头,才发现有恨无人省。休说生生世世花里住,怜花人已去,花亦无主。程芳雨(学生):分别后不知君的远近,触目便觉得凄凉,有多少愁闷,一曲新词和一杯酒。去年的天气依旧。盛年已去,不再重来。一日过去,便再也没有。不知远在天边的朋友,现在如何了?相隔千里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却好像近在咫尺,在没有知己的日子,凤箫声依旧,玉壶伴着光转,一夜鱼龙依旧舞着,笑语盈盈,但暗香已去。钦星冉(学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如这歌中唱到的,成功往往立于风雨之后,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昭然;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人生需要风雨的锤炼,如果不经历风雨,又怎能得到这一切的一切呢?三、学校文化的特有品质:尊重个性,珍爱灵性,恩格斯说过“人的个性是世界是最美的花朵。”人是有差异的,只有承认人的差异,尊重人的个性,才能使人更加聪明、更有灵性、更富创造性,才能使人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美国哈弗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八项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也都有自己的弱势智能。人的成功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扬起所长。科学家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尽管经过努力能够成功,但是,如果找到了自己离成功最近的区域,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发展会更快,成功的程度也会更大。人成功的最近区域,存在于人的个性,禀赋、兴趣、优势和特长之中,这是属于生命本原的最珍贵的素质,我们培育,使之健康生长,自由发展。教育的功能之一:发现学生的智能特点,为其优势智能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为此,建设学校文化,为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创造契机。如何通过文化的引领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学校可通过开展健康的校园文体活动,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以保证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安排活动时,要注意定期与机动、学校与班级相结合,力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因为,活动不同,所调动的学生的个性因素(兴趣爱好、信念意志、意识评价等)也不同。总之,应以美育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趋于完善、培养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珍爱学生的灵动之性。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核的凝聚,是一个学校彰显其独特魅力的名片。打造学校文化,就是构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就是推进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
最近推荐的博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认同价值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