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教者,必谨其法

教师招聘考试
1.选择试题2.注册/登陆3.开始答题4.提交试卷5.查看成绩6.答案解析
您的位置:&& && && && 试卷题库内容
试题来源: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明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日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1小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B
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C
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D
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2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
褰裳濡足,被明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C
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
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3小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B 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C 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D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第&1&题:阅读(子母):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小题>一、二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正确答案:有, 或者
2小题>三、四句写出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正确答案:有, 或者 第&2&题:阅读(子母单选):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竞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1小题>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B 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C 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D 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2小题>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 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B 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C 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D 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3小题>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 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C 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D 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第&3&题:作文: ()五、作文题目:春风
要求:(1)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字数在800字左右。
(3)不得抄袭。正确答案:有, 或者
做了该试卷的考友还做了
······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9
私塾的開辦,與尊師之禮。]Ti
大明黃佐《泰泉鄉禮》具體記載了社學(就組織看,實際是鄉約組織下的村塾)的建立,及禮儀:j3Ld
眾共推擇學行兼備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選,以為教讀。約正率錢具禮,於正月望後擇日開學。預期,遣人齎[ji1,同赍]書聘之。屆期,乃躬迎之。約正率錢,凡有子弟願入學者,人各不過五十文,多則紗一疋,侑以羊酒,少則布一疋,侑以鵝酒。書式曰:「鄉侍生某姓名頓首啟碩德某先生道丈執事:側聞先生學行純懿,里閈[han4]欽仰之日久矣。古者士大夫居鄉,則推尊以為父師,子弟從之游,而孝弟忠信之俗興焉。茲某擇某月日,敢以鄉校教事見屈。蓋欲一鄉童蒙觀感,弗納於邪,啟其聰明,養之以正,他日成人,克遵名教,是大有造於某也。倘不遐棄,則某榮幸之至。敬因執事者以聞。某年月日,某再拜啟。」擇子弟能供事者齎赴其家,再拜敬請。教讀固辭。復再拜以請。俟諾,乃復命。除在城大館外,俱用儒士,不許罷閑吏役及非儒流出身之官或丁憂生員及因行止有虧黜退者。其四方流寓於此者,蹤跡無常,恐或梗化,尤當精擇。屆期,約正會各父兄躬詣其家,再拜迎之。退,乃各盛服候於社學門外,諸生候而前至門,讓主人入而右,教讀入而左。至階,讓主人升自東階,教讀升自西階。至堂,讓主人東向,教讀西向,行再拜禮。師席南向。主人各前布席。席定,諸生行四拜禮,以次獻茶具飯。畢,辭而退,就館,入便室。若有司備禮延聘在城大館,亦令附近鄉約約正帥各父兄主其事。^
直月於前一日,列諸生長少之序掛於門內東西兩壁。質明,生徒至,依序立於兩階下。約正、約副入,與教讀誓戒,社祝致辭,出。乃就坐開館。館堂設先聖位。約正、約副入,與教讀上香,行四拜禮。畢,社祝抗聲致辭曰:「凡預此會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遂非者,不在此位。」教讀拱手應曰:「諾。」社祝復抗聲致辭曰:「凡預此會者,以立教、明倫、敬身為本。其聞善不相告,聞惡不相警,禮俗不相交,患難不相恤,陽善陰惡,二三其德者,不在此位。」約正、約副皆拱手應曰:「諾。謹受教。」相與揖遜而出。俟先生就坐,諸生以次執事贊禮,乃陞堂侍教。其未冠者,從俗總角。已冠者,平頭巾,服絹布青圓領,或直領,不許用紵絲紗羅及違制服色。出入不許騶從輿馬。侍於先生,雖富貴,冬毋爐,夏毋扇,坐毋用腳櫈。坐必依齒序。若有貴賤相遠者,亦當更處,以存大體。若先生起居及客至,俱一體執事。M]RX8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
古代,塾師稱為西席,這是源於《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周朝室中以西席為尊,故師者居之。若是後代無堂室之別,則通以南面為尊,故拜師禮上,塾師皆南面。:T
所以,古代即便末世風俗凋敝,對於師長的尊敬,至少在表面上是從來不曾少過的。比如《明史》記載海瑞公“署南平教諭。御史詣學宮,屬吏咸伏謁,瑞獨長揖,曰:臺謁當以屬禮,此堂,師長教士地,不當屈。”明朝教諭未入流。御史雖正七品,而在地方,權高於布政使,以品官相見禮,當在下位再拜。然而海公抗禮,御史亦無可奈何。可見古人皆知師道尊貴,雖達官,不敢以富貴加也。U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dt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e
私塾教學,以清唐彪《家塾教學法》為例:F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7*(
1、先令識字。uCQ{s
唐彪日: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按:操作中,先讀三百千弟,一年識完五千漢字,是私塾教育的第一步。8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X}!'z
2、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王虚中日:六岁且勿令终日在馆,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书易记、字易识者,乃令读之;其难者,慎勿用也。初,间授书四句,若未能尽读,且先读前两句;稍熟,令读后两句;稍熟,然后通读四句。初时如此,日久则可以不必矣。c}XkS
唐彪日:教童蒙,泛然令之认字,不能记也。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凡见易混淆之字,即当引其相似者证之,日:此宜分别熟记者也。如此,始能记忆,无讹误遗忘之患矣。此教认字之法。更有令彼覆认之法:将认过之字,难记者,以厚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或写于他处令认之。倘十不能认六者,薄惩以示儆,庶可令其用心记忆云。$S}
案:就實際而言,七八嵗背四書甚易,被易經則極難,況蒙師也不懂,揠苗助長無益。學堂黨根據自己經驗選擇適於背誦者,循序漸進,不必強求。goq5V8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Y
3、講解大概。M
宋朝《王虛中訓蒙法》,不僅提出“七嵗便可説書”,而且給出了具體方法:(Ek]
記訓釋字:可令日記所讀書上。訓釋字三兩箇。如不亦說乎。說,喜也。不亦樂乎,樂甚喜也。若不能曉得甚喜,則以方言教之,如云大故歡喜。人不知而不慍。慍,怒也。若不能曉得怒字,則以方言教之,云怒是惡發也。如此記時,則讀過論語,記得論語上訓釋了,七歲便可說書。g{a
說書:小兒止可說句語義理,又須分明直說,不可言語多。如說仲尼居。則言仲尼者,孔子字也。字,是表德也。居,坐也。曾子侍者,曾子,乃孔子弟子也;侍謂侍奉也,乂手立於其側也。子曰者,子謂孔子,乃弟子稱師曰子也;曰,說也。此言孔子坐,曾子侍奉,而孔子說也。如此則分明而稚子易曉也。又須說易者。其難者,且未可說。故先說孟子為上。孟子中若有難說者,亦且放過,直待曉得易者都了,然後與說難者。如此,則其進有漸,而亦不苦其難也。|XyQ_
元代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亦指出“師授說平日所讀書。不必多,先說小學畢,次大學,次論語。假如說小學書,先令每句說通朱子本注,及熊氏解,及熊氏標題。已通,方令依旁所解字訓句意說正文。字求其訓。注中無者,使簡韻會求之。不可杜撰以誤人。寧以俗說粗解,卻不妨。既通說每句大義,又通說每段大義,即令自反復說;即使自看注,沉潛玩索;使來試說,更詰難之,使自明透。如說大學論語,亦先令說注透,然后依旁注意說正文。”MS`g%
唐彪日:每见童蒙读书,一句之中,或增一字,或减一字;二段书,或上截连下,或下截连上,此皆先生未曾与之讲明句读(句中的停顿)与界限(段落)道理,以致学生颠倒混乱读之。若先生将句读道理讲明,则自然无增字减字之病;将界限处用朱笔画断,教令作一截读住,则自无上截连下、下截连上之病。又有极长之句,原不可加读点,但学生幼小,念不来,亦须权作读句,加读点,则易念也。一册书中,定有数处至难念者,佐料能知其中有界限,有差别,则亦易读。苟不能知,纵读多遍亦不能成诵。如“子路问闻斯行诸”一章,每见童蒙读此章,多混乱不清,因不能记。为先生者,遇此等书,教读时,宜细细开示学生:前下夫子教由求之言;次是公西华问夫子之言;后是夫子教公西华之言。第一界限是“闻斯行之”止,宜画断作截读住;第二界限是“敢问”止,宜画断作一截读住。第三界限,是“故退之”止,宜画断作一截读住。差别者,如两《孟》书中,“五亩之宅“凡三见,而三处字句不同;“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一章,万章述问与孟子所说,字多不同;“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一章,舜荐禹之辞,与禹荐益之辞,文义大段同,而字多不同。此等不同处,有学识者方能分别,在童蒙则不能,愈读愈乱。不开示之,无由明白;开示之,自然易读易记矣。.
唐彪日:童子读《易经》,九三多读六三,六四多读九四,上九多读上六。若先生讲明阳九阴六之故由于每卦卦画而来,则学生胸中了然,自不至于误读矣。p.
又童子读注法z
毛稚黄日:四子书下当读注,所谓圣经贤传,相辅而不可阙者也。况功令以遵注为主,岂可妄寻别解!然注苦繁多,不能尽读,读之以简要为主,删繁举要,取其必不可去者而后存焉。大略《学》《庸》注存十之八,《论语》注存十之四,《孟子》注存十之三。注之所重在乎义理、名物、训诂。非紧要所关,及盘错易误者,则悉删之无碍也。又日:注有与经文背者,如“慎”字,宋儒因避教宗讳,作“谨”字。《大学》“必慎其独”,而注云“必谨其独”之类。又如《孟子》“可以速而速”句,本是速久处仕,而注云“久速仕止”之类。有倒意者,如《论语》“行人子羽饰之“,注“增损”二字,“损”本训“修”,“增”本训“饰”,则当云“损增”之类。义虽无差,而虑读者反因注致误,故间加改定。以经正注,非欲与紫阳(指朱熹)牴牾也。nJ
唐彪日:余意于经书读毕之后,将注另自读之。有一友极非余言,谓本文与注发宜连读始能贯合,不然,恐彼此不能无误。余不能决。及观欧阳永叔《读经法》,程端礼先生《分年课程》,九经皆先读正文,后读传注;又观金正希本文与注分读法,乃信余非偏见,盖有先我行之者也。可惜者,浅人不知此理。于学生本文既熟之后再读注者,不将读注别读,又读大文连注读之,承接之间,处处皆非熟境,乌能使成诵也。又有弟子,大文与注原分读,而师又令之合温者,尤失计矣。+2m;sa
唐彪日:童蒙七八岁时,父师即当与之解释其书中字义,但解释宜有法,须极粗浅,不当文艺雅深晦。年虽幼稚,讲解日久,胸中亦能渐渐开明矣。a
唐彪日:子弟年虽年幼,读过书宜及时与之讲解,以开其智慧,然专讲其浅近者。若兼及深微之书,则茫乎不知其意旨,并易者皆变为难,不能解矣。更有说焉,书虽浅近,若徒空解,犹未有即明其理。惟将所解之书义,尽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彼庶几能领会,能记忆。王虚中日:宜将《孟子》书中易解者先言之。WOkFNg
唐彪日:先生与初学讲书,如讲上论既毕,且不必即讲下认论,宜复将上论重讲。盖年幼资钝者,初讲一周,多未领略;惟经再讲,始知梗概,然后可以令彼复讲。不然,虽解犹不解矣。凡教初学,全在使之胸中开明,真实有得。若泛然仅从眼角耳轮边过,终属茫然,甚无益也。sZ
唐彪日:先生止与学生讲书,而不令其复书,最为无益。然每日既讲书而又令复书,则工夫过烦,先生之精力亦不能副。惟将前十日所讲书,于后五日令复完,复书之日,不必讲书,人或嫌其工夫稀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间错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听,全不能复者,可以惩儆之,发宜令学生复角,始肯用心参究。不然,模糊错误居大半矣。盖子弟少时,自欺者多,口云能解,实则不能,不令之复,乌知其实哉。余尝与十五岁童子解文数十首,解且再问之,辄应日:能解。余信之,偶令复数篇,由半是半非,全不得文中神气,毋惑乎拙于作文也。因尽取解过者,俱令之复,就其误解者改正之。过月馀,更令之复,则领略无误矣。自此,作文渐见条理。甚矣!复解之不可已也,文章尚不可不如此,而况经书乎!_&H9h;
唐彪日:穷乡僻壤之人,能识数百字者,十人中无一人;能识而又能书者,数十人中无一人,岂果风水浅薄,资质鲁钝至是哉!祗缘蒙师在其地训学者,徒悬空教之读书,而不教之认字与多写字故也。盖穷乡之教子弟者,十人之中,不过一人,此一人之教子弟,久不过一年二年,暂不过期年半载。童蒙读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彼焉知“宇宙”作何解说?“明德”、“新民”何解说?此等书义,于何处用得着也!大书馆,亦有背得数句者,废学之后,“宇宙洪荒”字,“明德”、“新民”字,认不得者甚多,亦何取乎能背书哉?惟教之认字与多书字,则实受其益。或日:“认字要矣,多书何谓乎?”余日,穷乡之人,亦有能识数百字者,若令之执笔书写,则一钩一直有所不能。盖幼时未曾专心学字,手不惯熟也。为之父兄与师者,每日六时,但令二时认字,二时学书,则虽在馆之日无多,年长之后,亦必能识字而兼能书矣。馀功令学算法,为益甚多。||%)*
唐彪日:诸经既读,必期于能解,苟不解其义,读无益也。然贫者欲延师而授,恐力有不能,余再四思维,设为三法:其一,随地就师而听讲,先求得其纲领,如《易》之乾、坤,《诗》之二南,《记》之曲礼,皆纲领也。纲领既明明,则研求之方,已得其半,其未聆解之书,可以推类自考索矣。其一,宜娴古经之句调,盖典、谟、盘诰,语皆古隽,次则《左传》之辞,峭健而华,熟习二书之句调,则他经之文从字顺者,皆大欢喜可思索而得其解矣。其一,宜联络邻里之士,或姻族之士,资胜兼好学者,或十人,或八人,为讲经会,每人本经之外,各再究一经,彼此互为讲解,以己之长,易人之胜,人亲地迩,谅无难于行者。是三法也,能行一二,自足明经。子弟患无志实学耳,苟真有志求益,何患乎有不及解之经书乎!f4
唐彪日:读书能记,不尽在记性,在乎能解。何以见之?少时记性胜于壮年,不必言矣。然尽有少年读书不过十余行,而壮年反能读三四行;或少时读书一二张,犹昏然不记,壮年阅书数十张,竟能记其大略者,无他,少时不能解,故不能记,壮年能解,所以能记也。凡人能透彻大原之后,书即易记。此言先得我心也,惟经历者始知之。,d4
按:今日讀經大都強調原文。然而看民國時回憶,私塾凡是讀書,大都要求讀注。即如《水滸》之類,也要連注細看。以便參照讀之,方能體會文字間細密處。不靠先賢引領,有些含義、筆法、文采,是平常學生讀不出來的。今日學校教學,也只是讀原文,或者有些大概論述、分析之類,多是些哲學文學上的泛論。這種讀書法,實在辜負了古人的文字功底。而無形間,既然讀不出古人深意,則不免看輕了古人本事。一個個自以為是,其實連古人字句都不能全然掌握,何況文章、做人!私塾教育,以讀書為始,亦當於讀書處便貫徹德行。1dN4s}
方今讀經各派皆曰不能講,一則謂講也無用;一則謂自能理解。然而予執教於明德學堂,親見十歲女孩自己買書求解,不忍不開講也。又嘗以《論語》不難,令學生各自解來,然而解固能解,不能得正。乃知自行體悟,與聖道無關;徒令學生自以為是,眼高手低。于是改弦更張,令各仿朱注、何注,并今日流行楊(伯峻)注、南(懷瑾)注,而復述之,卻也其樂融融。至于有人說講解無用,竊以為不得古人真諦。古人開講,非如今日臺上即興發揮,感染視聽也。不過照本宣科,俗語取譬,然後責令復述古注而已!則古之講書,與今之背書相去無幾。且每令復講,多遍下來,則作文亦不難矣!今人皆知古人文章早慧,實是復書有法也。v|'Ky~
今之反對開講者,或憂今人曲解。實則古之童生(為塾師),又有多少分辨?但依古注而來,自不離正道。今日印刷如此發達,但用《朱子四書章句集注》,慢慢講來,則師生一堂受益,而聖學亦不流於空乏矣。當然,今之家長急功近利,學校亦以文辭作秀。讀經班若不打算承載儒家理念,則但讀經以開發智力,習禮以敦厚風俗,亦功莫大焉。古人之志,惟少年與師長思之。k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cAE
4、讀書量力,因材施教。T+3x+
唐彪日:学者用心太紧,工夫无节,则疾病生焉(惟立课程,则工夫有节)。余亲见读书过劳而矢者五六人。故父师于子弟懒于读书者,则督责之,勿令嬉游;其过于读书者,当阻抑之,勿令穷日继夜,此因材立教之法也。v?l{i~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aJR
5、溫書定時,背書有法。$!$;R
唐彪日: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不肖弟子,避难就易,反温其熟者,置其生者。故标记不可少也。更宜置课程簿,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读某书起,至某书止,温某书起,至某书止。童蒙不能记者,先生代为记之,庶免混乱无稽之弊。wH^
唐彪日: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若声轻而且带,则不及察矣。yQ)xT?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Ym{_
6、禮樂書數,相得益彰。m3
古代私塾並非只有讀經,比如明朝黃佐《泰泉鄉禮》,記錄了教學内容(八嵗入學):六行:一曰孝,二曰弟,三曰謹,四曰信,五曰愛眾,六曰親仁。六事:一曰灑,二曰掃,三曰應,四曰對,五曰進,六曰退。六藝:一曰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禦,五曰書,六曰數。其每日上午則背書、句讀。下午或習字或算術或唱詩或講。晚上則教禮儀或故事。n!
王阳明日:教童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盖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挫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于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N
(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IugK
為見證古代私塾的禮樂教化,不妨具引《泰泉鄉禮》:a
施教以六行、六事、六藝而日敬敷之,一曰早學,二曰午學,三曰晚學。約眾日輪篤實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食後復至,日夕亦如之。'W
六行:一曰孝,二曰弟,三曰謹,四曰信,五曰愛眾,六曰親仁。六事:一曰灑,二曰掃,三曰應,四曰對,五曰進,六曰退。六藝:一曰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禦,五曰書,六曰數。俱詳見《小學古訓》。u
平旦施早學之教,誦書,正句讀。凡館堂設雲板。平旦,教讀出就位,擊雲板三聲。生入立兩階下,點灑掃,先以序入。其餘軒舍以役人代之。灑掃畢,復降階立原位。觀其執事恭謹者錄之,怠忽者教而責之。次輪贊禮者二人,先升堂,正揖,分班立先生之前,唱:「序立。」諸生以序兩班升堂正立。唱:「揖。」分班圜揖。就位。靜聲端立良久,以觀德容。命執事者擊雲板命坐,以次序坐,務使從容嚴靜。良久,命擊雲板,命十人一班,依齒序出就先生位前,正立,量其少長,以《小學古訓》直白教之,使力行於身。如曰君子,便教之曰:能學成好人便為君子,不學成好人便為小人。如曰舒遲,便教之曰:一行一動,不須急遽輕佻,務要從容和緩。其溫凊定省之類,亦教之曰:汝果能如此,以禮待汝。不能如此,痛責不恕。他如職分所能知能行者,皆仿此。令其口誦,以上口為節。乃命復位誦讀。務貴熟不貴多。如資性能記千字以上者,只讀六七百字,不得盡其聰明。年小者,只教一二句而止,勿強其多記。或用《孝經》、《三字經》,不許先用《千字文》、《百家姓》、《幼學詩》、《神童酒詩》、《吏家文移》等書。以次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然後治經。句讀少差,必一一正之。退食,擊雲板,各以班出揖而退。出館後,察其有疾行先長及傲慢鄉里者,責而教之。)PuZ*E
食後施午學之教,歌詩或書數。凡復午學,升堂如平旦儀。就位立聽,雲板命坐。不必作對句。用顏魯公字體點畫,照《洪武正韻》楷書《詩經·鹿鳴》、《菁莪》、《關睢》、《四牡》、《伐木》、《棠棣》、《蓼莪》、《采繁》、《采蘋》、《南山有臺》、《緇衣》、《淇奧》、《抑》諸篇有關係可歌者,各一篇。或古體律詩絕句情性正,音律和者,各二篇。毋得用金榜富貴等語。亦十人一班。教以六書法,如像形、諧聲之類。若年小,則教以認字,必先其易者,或書早學口誦者示之。各寫仿書顏字一章。令端坐直筆正書,務寬緩整肅而有壯氣。其有傾敧粗弱者,責而教之。先生品評既畢,領回,就位將所書《風》、《雅》及古體律詩絕句或正音,或越吟,各讀成誦。退食,擊雲板,如早學儀。自後五日一次歌詩,免寫字,令善歌者為倡,與眾同歌。既成聲,毎班十人歌於先生之前,用鐘鼓。其餘簫笙琴瑟之類,以漸教而和之。未升歌者,俱端坐靜聽。歌畢者復位。其聲容溫雅和平者賞之。如躁俗悲淫者,責而教之。或五日一次學算數,亦免寫字。年稍長者,教以九章算法。年小者,以四方上下、自一至十、或自甲至癸、或自子至亥等數授之。Ed2l4
日夕施晚學之教,溫書習禮儀。凡復晚學,如儀。就位,良久,擊雲板,命習禮。毎班十人,出先生位前,東西向立。東先出位,北面立,長東少西,揖,再拜,畢,復位。西揖拜如儀,退。先生坐觀其容體恭敬舒遲者賞之,鄙倍者責而教之。如有善拜揖者,免習。仍教以子事父母禮,如定省之類。習禮畢,各就位溫習早學所讀書。自後五日一次,教以朱子《小學》及《日記故事》內古人嘉言善行一段,如黃香扇枕、陸績懷橘之類,直白說之,令其靜默諦聽。抵暮,擊雲板,直日者徹先生書席,如儀揖退。諸生夜歸,仍在燈下講誦當日所教,即以所教之事事親事長,處事接物。先生與各父兄常常訪察,如有徒能講誦不能力行者,責而教之。若冠禮、昏禮、祭禮、射禮、鄉飲酒禮、士相見禮、投壺禮,皆用采色繪於壁,為圖指示之。ZoQp',
諸生若有過失,師友隨事規正,毋使終陷於惡。諸生過失小者,為師者宜端坐相對,終日不與之語,以冀其改乃止。若居家得罪父兄骨肉,或出外得罪鄉黨朋友,或自己所為有失,即當直告於先生朋友,求知己過,不宜以不善之禍自害其身。F
毎月朔望,先一日晚,設先聖牌位香案。質明,教讀帥諸生行禮。畢,乃放假,教以靜坐。月終,類查逃學者姓名,具帖聞於直月。朔望拜先聖畢,徹神位。拜先生,分班相拜而退,是日放假,教之靜坐,以求放心。若遇鄉約會日,拜畢,仍留供事,用次日放假。或於放假日演習諸禮,或聽審音樂,或仿釋奠之樂以舞《勺》,或做干戚之制以舞《象》,務養其耳目血脈,使溫醇恭敬,不至拘迫。彼必樂於聽從,而無嬉戲逃避之事。若四時之祭及高曾祖考忌日,預期給假。若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其有好酒博奕、逸游驕縱者,不帥教而悖逆非毀及干犯彛倫者,重治之;不改,則送有司問罪。#c$QUw
在城丁多有暇者,以是為常。鄉村務農丁少,照例毎年十月初開學,臘月終罷。各父兄務隆待師之禮。歲晚罷館,父兄帥子拜送,各申待師之敬。四時無事不許輕至社學,求師請對。其束修務從俗加厚。在城大館官給銀二十兩,有司以禮待送。在鄉則約正等率各父兄出穀及菜錢。若待之不以禮及有始無終者,必罰。C[
為師者崇四術以教諸生,鄉約會日,則舉行焉。9sEga3
一曰書。凡社學,置籤筒。鄉約會日,講書一章,須有關風化者。先生講畢,抽籤,諸生以次出講,俱用正音。約眾端坐拱聽,毋得詰問譏笑。若講《小學》、《日記故事》,亦如之。若律令、《大誥》、《教民榜》,則許諸人請益。&
二曰詩。+f/,
三曰禮。凡社學,置文公《家禮》,禮器、祭器,如三加緇布等冠,香案、祝版、酒注、杯盤之類,並楷書《四禮條約》揭於壁。鄉約會日、行冠昏等禮畢,許各父兄質問,教讀逐一講解。喪禮難習,有喪來問者,宜考究示之。|]C't
四曰樂。凡社學,置樂器,備八音,略如釋奠之數。鄉約會日,或擊魯薛鼓之半以習投壺;或擊魯薛鼓之全以習射儀;或習彈琴;或習吹笙;或審音於言,如宮舌居中,商口開張之類;或審音於聽,如凡聽宮如牛鳴竇中,凡聽商如離群羊之類;或調聲詩以比琴瑟,或講究律呂大指,皆可。如有年長不習舉業,願來學樂歌詩者,許與諸生同事。L1\
凡諸生有善者,直月書於善籍父兄名下,待祭社,會鄉老約眾共以三物推舉之:一曰性行,二曰經義,三曰才能。有司取入儒學,則具以名聞。中選多者,免為師之人雜泛差徭,生員則優以廩膳。既入儒學而以學荒行虧見黜者,罪其師。r
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必达法则的严谨证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