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制包括哪些

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_高等教育学论文_第一论文范文网
第一论文范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并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论文分类导航
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一、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的含义所谓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即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等三大社会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高职院校输送人才和行业企业的社会需求中实现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相互补充、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重构利益共同体,在此框架下,由政、校、企三方共同承担责任,共享利益成果;实现政、校、企有机整合,将政府的激励、保障、评价、纽带、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三方的有效链接;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合作,促使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高校教育政校企联动的必要性(一)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定位的需要。国家出台多个方针政策指导政校企合作,为政校企健康有序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要求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系,制定促进校企合作育人的新规定,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三者为主体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些政策的出台能够很好的引导高职院校做好政校企合作工作,为政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由此可见:政校企三者协同育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要求。(二)从高校的基本职能、办学目标来看。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着力一线需要的从事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职责,培养阶段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育人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这一目标既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又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融合程度既体现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更体现了专业服务社会区域经济的能力,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政府搭建平台。(三)从企业创新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要具有长远的发展战略思想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现代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降低自身生产成本以及对自身的产品提档升级,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职业教育发展是企业的直接受益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培训等环节,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课,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与职业院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措施,不但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而且可以为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在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提供基本支持,增强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
三、高职教育政校企联动的现实困境(一)观念滞后,理念认识不足。政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企业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各项事业发展,通过学校的智力支持带动企业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政府、学校、企业&互利多赢&的局面。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政府、学校、企业都存在校企合作理念上的问题,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理念,学校围绕市场办学的理念不够,学生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实践为辅,只是表面上的浅层次的合作,是一种有名无实的合作,学校过分看重自身的利益,没有从政府、企业的角度去分析考虑,导致政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性和长久性。而有些企业观念陈旧,没有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普教轻职教,学历至上的观念仍未改变,另外企业没有把参与政校企合作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利益至上,认为不能通过校企合作在短时间内提高经济效益,重视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认为人才培养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关注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政策缺位,制度保障不够。政策法规是高校政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在政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位居主导性和保障性的地位。近年来,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各项规定来推动高职教育就业能力培养,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校企合作,但是详细解读这些规定,仅仅彰显了其指导性和方向性特征,从操作层面分析,缺乏刚性执行的条件。还未出台校企合作对学校及企业的支持条款以及奖励机制,未形成完备的保障和约束制度。此外还有很多由政府出面制定的校企合作因为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奖惩制度等,导致高职院校实现工学结合形式化严重,阻碍了校企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调控不利,机制运行不畅。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自身发展中的定位、目标、职责、运行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往往是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生存才向企业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一般都是为了解决学校在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而企业会被动的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专业认知等课程的实施,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科技创新等工作中,这些合作一般都是浅层次合作关系,缺乏深层次的融合交流,导致校企合作双方未能将合作有序推进,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无法达到合作的预期效果。四、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政校企联动机制路径分析(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激励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当前,还有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跟企业合作模式依然停留在肤浅的中层次甚至浅层次合作阶段,校企合作比较分散,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极大地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要充分将政府部门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要运用多元杠杆来加强统筹和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扶持以及税收优惠等手段,改变传统校企合作被动局面,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例如:我国东部地区江苏南通,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为了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专门建立了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首的江苏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是以培养纺织服装技术技能型人才、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为纽带,以省内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单位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按照平等互惠原则组成,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资源优势的集成与整合,同时政府还制定了各项政策,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和激励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的积极性。
(二)充分展现政府的保障作用,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环境。加强职业教育方面的立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意义重大。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对应的保险法规,建立社会性的安全保障机制;第二,出台用于保证在企业中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的政策;第三,给予足够资金补助,将政府部门的公共财政资金社会效益充分展现出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资助来鼓励广大教师申报课题,从而用于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也可以将其运用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三)充分展现政府的评价作用,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的内涵。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要给评价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以保障和约束其行为,特别是在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评价制度过程中,不仅要给予评价者一定的合法地位,而且还应规范和完善评价者行为;其次要成立集专业性和权威性为一体的评估机构,该评估机构由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构成,主要肩负着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的责任,包含校企合作是否规范、是否安全、具体合作方式、合作成果、彼此满意程度以及合作社会效益等重要指标,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最后由政府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将所有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奖励措施落到实处,通过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形式实现校企合作双方的目标管理。
(四)充分展现政府的纽带作用,构建职业教育集团。一方面应该积极构建政校企联动的筛选机制,要根据高职院校的要求推荐具有较高知名度且专业对口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跟高职院校合作会获得政府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也可能获得政府的项目支持和资金奖励;站在政府角度分析,促进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活跃地方经济,提高就业率,而且还能够实现自身公共管理目标;站在学校的角度分析,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助于自身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分类构建职业教育集团,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行业特征、区域位置等构建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构建产学研联盟。建立政校企产学研合作联盟,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人员共同组成,以保障三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组织,对政校企合作进程监控。产学研联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将各类产学研优质资源集中起来,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技术、人才以及政策等资源的共享。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将自身的导向作用展示出来:第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组织机构,可以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的领导者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承担着协同制定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责任;第二,运用产学研联盟开发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从而制定出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第三,运用产学研联盟来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基地,并为其提供职业活动情境;第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五,运用产学研联盟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工作的落实。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 22:08:22
网友评论《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本类论文总排行版
本类论文本月排行
本类论文本周排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探索产学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新型培养模式   作为采用新模式、新体制运行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创新性地构筑一个“平台”,依托两个“联盟”,形成三个“体系”,实现四大“功能”,建立了产学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新型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协调发展和有效对接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于博 张华   一个平台:   政府主导、产学共建的软件人才培养公共平台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自2008年创建以来,努力进行产学协同育人的软件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构筑了“政府主导、产学共建的软件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形成了创新高效的平台运行机制”。其中,在天津市政府主导下,先后投入基础建设资金7.6亿元,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的共享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五大专业领域的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及产学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学院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各高校与企业的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教学课件等教育资源整合到教育云平台之上,构建了同时满足1000点并发的实践教学云平台,积聚了体现产业发展的前沿专业技术课程、系统套件(实训项目)各百余门(个),搭建了3800个真实企业环境的云终端实训教学工位,可以保证800个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研发的创新工位,并建立了院士、技术专家牵头的企业和院校合作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12个。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培养平台的依托,学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资助、企业化运作、政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管理”的创新型运行机制,促进了学科链、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高效对接与共同发展。   两个联盟:   产学深度融合的“高校联盟”与“企业联盟”   当前,已有12所高校与IBM、软通动力集团、上海智翔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学院,在此平台上构建了学院独具特色的“高校联盟”和“企业联盟”的“双联盟”式的产学合作模式。这两种联盟的结合,可以按照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产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双师型”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实施教学。这些措施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分散封闭和工程实践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做到了优势资源集约共享;企业优秀一线工程师可以兼职成为学院重要师资力量,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衔接不畅、学生培养与产业需求贴合不够紧密的矛盾,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点对点”模式。   在“双联盟”协同育人具体实施操作上,学院与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进行合作,并与重点骨干企业合作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多个不同技术领域的专项实验室。联盟企业与学院每年签订基于实训任务、就业服务、日常管理等多项指标在内的目标考核责任书,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确定实践教学合作企业,签订实施合同。学院同时对联盟内的实践教学过程和就业质量进行考核,采用“奖优汰劣”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高校与更优秀的企业加入联盟。学院还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联合办公机构、实施管理人员和师资双聘管理等,推动“双联盟”的深度协同。   三个体系: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与协同创新体系   学院作为天津市9所高校“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牵头单位,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与协同创新体系。在规划建设中构建了特色鲜明的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针对课程的实验样本及技术案例基础实训实验室,二是针对真实(或模拟)项目的开发和调试的实践教学实验室,三是针对专项技术领域与产业项目研发相结合的协同开发实验室,以及新技术体验中心等,包括实训平台、课程置换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就业服务平台等,建成了软件及外包、动漫及数字媒体、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多个实训功能区域。   多高校和多企业互动融合的产学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以新成果、新课程和新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共同搭建协同创新的公共教学平台和实践平台。学院还特别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最新的技术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比例接近60%;学生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和创新,实现了就业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院采用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搭建真实企业管理架构,体验企业工作环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以高强度、互动式学习为主,引入“导师制”,借助“项目驱动式”管理,实施“工资式”考核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人精神。   适应新型产学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产业引领下新型产学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的需要,学院各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来自滨海高新区或大中型现代企业,同时,学院设立了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市软件行业协会等常驻办公室。学院与各学(协)会相互联系、定期研讨,实现开放式管理,建立了在平台下对高校、企业、学生进行激励、约束与保障的运行机制,既推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又降低了企业职前培训成本,保障了协同育人的良性发展。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联合办公室、联合教研室、学生管理联合办公室等管理协调机构。   四大功能:   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服务   集约式开放共建平台的资源共享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坚持教育资源来源的开放性,积极吸纳源于不同高校、机构和企业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一是整合各高校相关专业;二是整合国内外各类技术应用开发企业的优秀技术课程、优秀项目案例资源,形成国内外基础软件技术服务提供商侧重专业课程置换项目、国内知名技术应用企业侧重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三是积极吸纳国内外相关行业机构的各类行业标准体系资源等。在技术上,学院坚持跨平台兼容性,以支撑平台资源的开放性,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突出教育实践的实习实训   实训项目是以一线企业提供的项目为基本来源,包括仿真项目和真实项目两方面,学院与入驻机构定期公布实训项目目录,学生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选项报名,通过统一组织考试录入,确定其参与的项目。同时,合作企业在校外有配套的实训实习岗位和场所,接纳毕业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确保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实习教学功能定位和企业工程师指导教师数量及水准,确保就业实习效果及毕业论文设计的顺利完成。另外,在校内,学院依托政校企共建了仿真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网络在线平台等。   创新创业的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   在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学院加强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国际标准认知能力、软件产品技能、软件开发实践、知识产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参与具体的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学院强化在校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项目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和系统维护等能力,并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流程,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的软件专业人才。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在校生协同开发创新体系,针对不同的专项技术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前沿项目,通过合作研发或委托研发等不同形式,采取招标方式组织学生开发团队。通过多元化、个性化实践教学培养和参与协同开发创新,实现大学毕业生到软件工程师身份的转变,进而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   就业引领的新型产学协同育人服务环境   为了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学院积极建立和完善现场专业招聘会与在线专业人才对接相结合的就业对接合作机制,形成了就业引领的产学协同育人服务环境。一方面,通过天津滨海高新区软件园管理中心实时搜集企业技术方向、用人数量、专业类型等企业用人信息,每年定期举办春、秋季两次专场校园现场招聘会。同时,学院建立了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发布企业介绍、职位需求等信息、提供简历生成管理等功能,提供实时的就业情况查询等信息,并提供网签三方就业协议管理等功能,形成了实时性、交互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为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了交流对接平台。另外,学院还建立了统一、开放的在校学生专业人才数据库,提供就业咨询指导服务,快速响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作者:于博,西安交通大学;张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更新育人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13年教学工作会议,这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高教质量30条”、“2011计划”等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总结、重新审视、谋划部署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2011计划”、“高教质量30条”、国家和省2013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经验,明确目标要求,更新育人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校55周年校庆和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下面,我向大会作学校教学工作报告,一是总结2011年以来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二是在分析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与工作举措。
一、2011年以来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
两年来,学校按照“三个转向”:即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凸显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从学科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闭合式发展转向开放式发展:实践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营造了“重内涵、重教学、重质量”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教学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在“保运转、保重点、保待遇”的前提下,重点加大四项教学经费、教学设备费、图书资料费等项目投入力度,其中,四项教学经费预算由.42万元增加到.30万元,增幅40.73%,较好地保障了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资金需求。校园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及多方筹集资金近3亿元,完成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科技楼、理工楼、樱花园等数十项建设工程和数百项修缮、绿化工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校园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二)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全面启动实施《韶关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开展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项目,初步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较好地发挥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1、专业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增设新专业,开展专业评估,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了专业的应用型定位和亲产业属性,新增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达61个。特色专业和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6个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示范专业顺利通过中期检查,特别是与中软国际、中国联通韶关分公司等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班”,效果显著。
2、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和评估体系逐步完善。新增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共5门,其中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新建资助类校级精品课程3门,评选第一批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第一、二批校级网络课程共69门,第二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组织开展多媒体课件竞赛活动,评选获奖项目15项。
3、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培养再创佳绩。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评选学校第四届教学名师4名、第三届优秀实验教师10名。新增省级教学团队1个,确立第二批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点7个。分类分组开展理论课堂教学竞赛,两年多来共评选“理论课堂教学竞赛优秀个人”40名、“理论课堂教学竞赛优秀组织单位”10个,评选学校学年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16名。
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成效突出。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性研究改革与实践工作,打造一批建设目标定位准确、师资力量充足、课程体系合理、突出产学研结合、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验区,获得省级立项1个,校级立项7个,其中学校与南雄教育局通过开展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的教育实习,取得较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5、教学改革项目与教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取得较大幅度提高。通过项目建设,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整体推进,获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3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6项。评审立项第12、13批校级教改项目共158项,教学管理与建设项目共4项。教学成果推广力度加大,开展第七届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确定获奖项目24项。
6、实践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项,共获建设资金400万元。学校科学安排实验室建设资金,开展省级“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等51个项目的实验室建设,合同金额达2158万元,其中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1项(即粤北现代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分层分类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新获国家级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确立第一、二批校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共13个。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建设项目20项,省级立项建设项目100项,确立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73项,大学生科研项目100项,第一、二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38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训项目37项。
目前,在建的800多个质量工程项目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创新创业计划等多个方面,并取得连续3年按照指标申报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全部获得立项建设的良好成绩。
(三)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作为全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院校之一,两年多来,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建设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1、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通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建立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质量审核制度,多层次、多形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国际联合培养、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协同育人模式雏形。学校以校校联合为基础,以目标一致、开放协同为宗旨,与东莞理工学院签订协同培养合作协议,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试点合作;以校所协同合作为手段,搭建科教结合新载体,与国家级高水平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建立了国内
共4页(1/4)
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一)更新实验育人观念,消除思想障碍 1.开展实验教学...转变; 由校本教育为主向校企全面协同育人的转变; ?......更新育人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结构升级促进职教转型, 政校行企等协同参与的育人...实践两方面对我国构建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有...在协同育人模式教学改革过程 中, 远程教育应该而且......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 ★ 产业结构转型和行业...要 树立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观念 ,着力打破体制机制...企业等协同育人校外主体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 建教学标准体系,...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稳定规 模、优化结构、......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特别是促进职业 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观念更新和组织措施有力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 改革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全面构建, 并在 2017 级新入学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 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