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话引自他的哪本书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您的位置: &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生物课堂
优质期刊推荐842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022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 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学板块之一:认识吆喝 快速阅读活动.活动目的--整体感知.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然后给“吆喝 写一份说明书 品名: 产地: 功用: 特点: 种类举例: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钱伟长:矮个子的“科学巨人”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日辞世,享年98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历史考满分却要学物理钱伟长,191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祖父和父叔辈都是乡村教师。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1931年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在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此时,四叔已到北京大学任教。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由于钱伟长物理分数太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陈寅恪找钱穆去商量,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一个学年下来,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70以上。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归心似箭为报国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28岁。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担任的主要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弹道的控制等。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只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仍不得温饱,他不得不向单身同事、老同学借贷度日。1948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亟愿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噩梦醒来是早晨解放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正当钱伟长雄心勃勃地攀登新高峰的时候,一场历时20余年的苦难落到了他的头上。他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极不合理的待遇。“文革”期间,虽然缺乏起码的工作条件,但钱伟长以非凡的毅力,推导了12000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其中不少很有实用价值,也是前人所未知的。“我没有休闲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不胡思乱想,所以我身体健康。工作就是我强身健体的秘诀,脑筋用得越多身体越好。我睡眠时间不长,但睡眠效率很高。工作,其实就是最好的休息。”小题1:请简要赏析这篇文章的总标题。(3分)小题2:请分段简述钱伟长的人生历程(不必涉及具体时间)(3分)小题3:钱伟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评述。(4分)
①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而要想从灾难尤其是错误中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就要认真研究错误,研究失败。 ②众所周知,越南战争是美军战争史上惨败的一页,30多年过去了,美军仍不放过对其“研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研究当初强大的美军为什么会在越南战场吃尽苦头、丢尽脸面、大败而归,并把越战的失败研究作为军校学员的必修课。经受了挫折,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增长见识,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美军因重视失败研究,而屹立于世界军事强国之林,毫无疑问,失败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③1940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塔克马新建成了一座索桥,但建成才4个月就被每秒19米的横风所摧毁。为了揭开这个失败的原因,美国华盛顿州组织大批专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反复实验,终于弄清桥梁被毁是由于横风引起的自感应震动造成的。这一原理弄清以后,带动了索桥技术的飞跃发展。日本将塔克马索桥的教训引以为戒,建造的明石海峡大桥能承受每秒80米的狂风。所以说,如果我们对每次失败或挫折加以认真研究,找到原因、汲取教训,会为下一步的成功奠定基础。而对潜在的失败隐患毫无觉察,麻木不仁,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失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有一批失败的著名企业,就是没有对潜在的、不能轻易看得到的隐患失去警觉而导致了重大失败。譬如:陷入多元化陷阱,产生重大投资失误的“巨人”;&&&&&&&&&&&&&&&&&&&&&&&&&&&&&&&&&&&&&&&&&&&&& ;因财务危机而突发崩盘的“爱多”,都属于这一类。失败研究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其一,从失败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往往能开拓人类未知的新领域;其二,全面分析失败,有助于建立防止失败的预警机制。 ④我国目前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这个目标,在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上,需要以大量的人文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其中就包括对失败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思失败是汲取历史教训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了起来。”是的,我们从不太聪明到比较聪明已经花费了很大的代价,要紧的是不能反复地花费这个代价。失败研究正是防止这个反复发生的最好办法。在失败研究方面,国外学界已走在了我们的前头,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迎头赶上。 10.请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3分) 11.第②段列举了&&&&&&&&&&&&&&&&&&&&&&&&&&&&&&&&&&&&&&&&&&&&&&&&&&& 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4分)
12.下列对于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就引用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至理名言,既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又充当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还能以异乎寻常的名言内容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一心做强做大而忽略对产品质量监控的三鹿”这个句子可以填入第③段横线处。 C. 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交代了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背景,使本文的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 为了增强说服力,本文一方面灵活而恰当地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式,另一方面使用了严密、准确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下面是与课文相关的链接片段,看完后,你是不是更想读完《绞刑架下的报告》——书呢?
  “一下,两下,三下……”
  棍子击打在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尤利乌斯·伏契克在心里默默地计算着抽打的鞭数。现在,他几乎已感觉不到疼痛了,似乎那沉重的木棍不是打在他的身上。
  “还有谁是中央委员?!”
  “谁是你们的领导?”
  “电台在哪儿?印刷所在哪儿?”
  “快说!说!”
  几个人轮番抽打,嘴里不停地叫嚷着,伏契克什么也没听见。唯一的感知是他的嘴唇和喉咙。嘴唇咬破了。它的疼似乎已经超过那皮鞭与棍子的抽打,而喉咙那儿干得好像已经着火了。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地下抵抗运动组织的领导者尤利乌斯·伏契克在受刑。伏契克曾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1936年后,纳粹德国侵吞欧洲的魔掌蠢蠢欲动地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伏契克和他的同志们一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许多尖锐犀利的文章揭露纳粹分子的阴谋。1939年3月15日,纳粹分子的铁蹄辗碎了捷克斯洛伐克美丽的山河,伏契克和他的同志们转入了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1939年4月24日晨在一次抵抗组织的会议上被捕。
  纳粹分子见伏契克数次到了死亡的边缘,却坚不招供,便心生一计,他们把伏契克的妻子押进来。当着伏契克的面拷打他妻子。伏契克心中对这群法西斯分子惨无人道的做法极端愤怒,却以极大的毅力挺住了。他妻子也非常英勇,始终坚持说并不认识伏契克。敌人又失败了。他妻子被带走了。他知道这是他们的永诀。他心中悲痛,却尽量以快乐的目光向妻子告别。
  伏契克在纳粹的监狱中受到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他以超人的意志克服了肉体上的痛苦,保持了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并组织和领导了狱中的政治斗争。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的看守。在这位好心的看守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些铅笔头和碎纸片,他就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写下了那部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绞刑架下的报告》)
  “从门到窗子,七步;从窗子到门,七步。”
  即便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都还会对这句话有印象,它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对庞克拉茨牢房的描述,曾经长久地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作为革命教育读本为我们所熟悉。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个向死之人的自述,在艰难而激昂的革命运动和非正常的死亡背景下,这份背对生活者的自述尤其显得从容、大度、辽阔,在异常平静的文字下折射出对生活热烈深沉的爱。在这部以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书中,伏契克记述了他和他的同志们对纳粹分子的斗争经历以及自己被捕入狱的经过,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眷恋。他告诉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要警惕啊!”这是这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优秀儿子临终前以生命发出的呼喊,它提醒人们要警惕一切像纳粹德国这样的黑暗势力,激励人们要为光明的未来而奋斗。
  1945年5月,纳粹德国战败,伏契克的妻子出狱,她找到了那位捷克斯洛伐克看守,从他那里要来了伏契克的手稿。她把这些手稿整理出版。这部凝聚着伏契克和他战友们鲜血和生命的著作——《绞刑架下的报告》才得以与世人见面。伏契克本人却没能等到这一天,他在纳粹的监狱中被囚了411天,在受尽了种种肉体和精神折磨后,于1943年9月8日被纳粹分子秘密杀害。
  伏契克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形象、他的事迹和他的著作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节选自《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有删节)
走进钱学森的家
曹卡民 周志飞
  这样的一个家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罕有的:夫妇俩一个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至今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历程,他们也共同携手走过了52年的情感人生。……这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家庭有着怎样独特的真情与魅力?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个共和国的功勋家庭。
教授的家就应该这样:都是书
  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蒋英老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老师发现:怎么这个著名人家所住的房子又老又暗?——在20世纪50年代建的那种一排排的红砖老楼中,跟普通的单位宿舍没什么两样,家具也很一般。尽管有关部门几次让他们“乔迁”过,但他们一直没搬,他们不愿意给国家增加麻烦。蒋老曾说:“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都是书。”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相伴多年的名贵钢琴外,这真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了,但就是在这书的包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两老惟一讲究做的就是知识、学问,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书,据说书柜就有近50个。钱老研究科学,每天看大量的资料、剪报,关心国家大事,注视着国家的发展。蒋老研究音乐、教授学生,同样也关注国家大事。她对海外学生回国的惟一要求就是要带回国外最新的资料,她研究和使用后再亲自复制供教学之用。他们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生活上却是那样地无欲寡求,“对于人生他们一定是悟到了什么”,接触过他们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心得”。
蒋英教授:千万人中一眼就能看出她来
  她是那种特别有修养的人,谈吐、为人莫不如此,蒋英教授的一个学生如此描述对自己的老师那种高山仰止的心情:“千万人中一回头,你就能看出是她,尽管众人的穿着都一样。”因为她具有的那种气质与吸引力与众不同。
  蒋英出身名门,自幼酷爱音乐。1937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辗转到瑞士,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的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蒋教授回想大学时光时说:“进大学后,我像掉进知识的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东西。”她每天抓紧时间练声、做题、学外文,并利用晚上时间穿梭于音乐厅和剧院聆听、学习。来不及吃饭,就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少女时代的蒋英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因为有头疼病,退休后的蒋老每次给学生上完课后都格外疲倦。但她坚持不收学生一点费用。学生劝她说:“老师,我现在收学生还收好几百块钱呢!”“收那么多!”蒋老又是责备又是自豪。对慕名求教者,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考察人品、修养是否好。她告诫学生:“唱歌光用嗓子不好听,要用心去唱,表达你真正的感情,这样你的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蒋老每教一首歌,都要亲自翻译、复制好音响。每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吃不下睡不着的反倒是她。
伉俪情深:谁也离不了谁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他人合著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作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却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断言,钱学森的作用和意义,在军事上,抵得上5个师。在钱学森遭到15天的审讯和非人的折磨,全家又经过了5年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中国驻波兰大使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会谈,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得以返回祖国。回国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计划,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老喜欢音乐,年轻时是学校里的小号手。在谈到幸福时,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在1950年至1955年美国当局对他们迫害5年间,蒋英在卫生间里给钱学森放一把椅子看书学习,以躲避特务的干扰,自己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合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去年蒋老做心脏手术时,蒋老说:“我可不能先没了!”熟悉他们的人也深知这个手术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
(摘自《羊城晚报》日,有删节)
走进钱学森的家
曹卡民 周志飞
  这样的一个家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罕有的:夫妇俩一个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至今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历程,他们也共同携手走过了52年的情感人生。……这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家庭有着怎样独特的真情与魅力?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个共和国的功勋家庭。
教授的家就应该这样:都是书
  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蒋英老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老师发现:怎么这个著名人家所住的房子又老又暗?——在20世纪50年代建的那种一排排的红砖老楼中,跟普通的单位宿舍没什么两样,家具也很一般。尽管有关部门几次让他们“乔迁”过,但他们一直没搬,他们不愿意给国家增加麻烦。蒋老曾说:“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都是书。”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相伴多年的名贵钢琴外,这真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了,但就是在这书的包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两老惟一讲究做的就是知识、学问,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书,据说书柜就有近50个。钱老研究科学,每天看大量的资料、剪报,关心国家大事,注视着国家的发展。蒋老研究音乐、教授学生,同样也关注国家大事。她对海外学生回国的惟一要求就是要带回国外最新的资料,她研究和使用后再亲自复制供教学之用。他们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生活上却是那样地无欲寡求,“对于人生他们一定是悟到了什么”,接触过他们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心得”。
蒋英教授:千万人中一眼就能看出她来
  她是那种特别有修养的人,谈吐、为人莫不如此,蒋英教授的一个学生如此描述对自己的老师那种高山仰止的心情:“千万人中一回头,你就能看出是她,尽管众人的穿着都一样。”因为她具有的那种气质与吸引力与众不同。
  蒋英出身名门,自幼酷爱音乐。1937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辗转到瑞士,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的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蒋教授回想大学时光时说:“进大学后,我像掉进知识的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东西。”她每天抓紧时间练声、做题、学外文,并利用晚上时间穿梭于音乐厅和剧院聆听、学习。来不及吃饭,就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少女时代的蒋英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因为有头疼病,退休后的蒋老每次给学生上完课后都格外疲倦。但她坚持不收学生一点费用。学生劝她说:“老师,我现在收学生还收好几百块钱呢!”“收那么多!”蒋老又是责备又是自豪。对慕名求教者,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考察人品、修养是否好。她告诫学生:“唱歌光用嗓子不好听,要用心去唱,表达你真正的感情,这样你的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蒋老每教一首歌,都要亲自翻译、复制好音响。每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吃不下睡不着的反倒是她。
伉俪情深:谁也离不了谁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他人合著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作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却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断言,钱学森的作用和意义,在军事上,抵得上5个师。在钱学森遭到15天的审讯和非人的折磨,全家又经过了5年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中国驻波兰大使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会谈,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得以返回祖国。回国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计划,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老喜欢音乐,年轻时是学校里的小号手。在谈到幸福时,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在1950年至1955年美国当局对他们迫害5年间,蒋英在卫生间里给钱学森放一把椅子看书学习,以躲避特务的干扰,自己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合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去年蒋老做心脏手术时,蒋老说:“我可不能先没了!”熟悉他们的人也深知这个手术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
(摘自《羊城晚报》1999年10月20日,有删节)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