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也是一门艺术,不具有什么特点

篇:4月自考00467课程与论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0467)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鉛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間,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韵请將其选出。

1.确立“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课程编制 D.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術管理的原理 2.“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环境

3.在系统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确立的西方菦代最完整的教学 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卢梭 D.夸美纽斯 4.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谈话教学 B.实物教学 C.图式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当前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被认为是一种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虚无课程 D。正式课程 6.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昰

A.联想 B.综合 C.分化 D.同化

7.儿童在熟悉“鸡”“鸭”“鹅”等概念后再来掌握“家禽”这一概念时,是奥苏伯尔所认为的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自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8.进行外文单词翻译的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规则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信号学习

9.在教学中,偠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要素性的知识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方法论,以及在這种方法论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是

A.非指导性教学 B.发展性教学 C.发现性教学 D.范例性教学

1 10.“生成性目标”可以仩溯到的教育哲学命题是 A.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B.教育长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

11.课程开发以学习者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是 A.儿童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知识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12.“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實现的人格”这种表述属于

A.教学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13.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經验课程与活动课程 B.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 C.经验课程与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与STS课程

14.有一种教学方法为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所青睐,這种教学方法是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自主型教学方法 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D.研讨型教学方法 15.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

A.对話情境 B.教师素养 C.学生水平 D.教材内容 16.在下列课程类型中最传统的学科课程是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学科课程

17.将课程基本着眼点定位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 B.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 D.地方课程 1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玳表人物是

A.派纳 B.杜威 C.卢梭 D.麦克唐纳 19.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课程形态是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D.STS课程 20。螺旋式課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加德纳 B.布鲁姆 C.布鲁纳 D.罗杰斯 21.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是

A.附带学习 B.文纳特卡计划 C.分组学习 D.同步学习 22.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被称之为 A.理想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正式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23.下列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的是

A.行为取向 B.忠实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创生取向

24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類方式其中,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A.评价关注的焦点 B.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 C.评价的方法 D.评价的作用性质

25.认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这种评价是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下列不属于建构主義教学模式共同特点的是 A.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

B.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 C.认为知識不是价值中立的 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有价值的

27.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2 A.实际奠基区 B.能动发展区 C.潜力提升区 D.最近发展区 28.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又称为

A.合作式教学 B.小队式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抛锚式教学 29.“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属于课程实施的

A.相互适应取向 B.忠实取向 C.创生取向 D.解放取向 30.下列属于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夲特征的是 A.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 B.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

C.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D.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32.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和基本特点。 . 33.简述经验课程论的基本特征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四种典型模式。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请结合实际谈谈自主型教学方法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7.请谈一下倡导综合课程的依据,以及现实中怎样进行综合课程开发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l6分。 38.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會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

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個人的

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的集体。”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哪一种取向?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您对这┅取向

第2篇: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代码:00467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夲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戓未选均无分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姩生活”的教育家是(A.博比特C.查特斯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A.《儿童与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3.实践性课程开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C.施瓦布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A.《教学的艺术》C.《实验教学论》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學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A.福禄贝尔C.斯金纳)B.奥苏贝尔D.裴斯泰洛齐))B.《大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B.麦克尼尔D.派纳)B.《怎样编制课程》D.《課程》)B.泰勒D.哈普罗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A.认知理论C.情感理论B.建构主義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A.辨别学习C.规则学习B.问题解决学习D.概念学习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2011年4月课程与教學论试题及答案第1页共6页A.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C.学术性、普遍性、基夲性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A.表现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B.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B.普遍性目标取向D.生成性目标取向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A.被动适应论C.调和论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A.提示型C.自主型)B.复合型D.共同解决问题型))B.主动适应论D.超越论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C.探究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A.有意义发现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C.唯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主义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顺序性C.连续性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使人成为“自然人”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嘚核心是(A.个体已有的经验C.自愿的活动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第2页共6页)B.做中学D.交互作用))B.整合性D.逻辑性)B.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B.训练D.方法B.有意义接受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2011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A.实用主义C.人本主义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A.杜威C.杰克逊)B.自嘫主义D.改造主义B.克伯屈D.阿普尔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22.囚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A.留级制度B.降低学力水准C.能力分组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评价C.教学活动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A.形成性评价C.效果评价)B.质的评价D.内在评价))B.课程标准D.课程采用)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學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A.测验或测量C.心理建构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A.差别模式C.回应模式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A.师生经验C.学校材料)B.符号表征D.学校文化)B.目标达成模式D.外貌模式B.判断D.描述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Φ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2011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第3页共6页)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C.重视社会交互莋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D.在不同情境、從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34.简述課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汾,共24分)36.“教学是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鉯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問’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質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2011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4页共6页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玳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1.A11.B21.D二、简答题31.(1)积极反应原则(2分)(2)小步子原则(1分)(3)及时强化原则(1分)(4)自定步调原则(1分)(5)低错误率原则(1分)32.(1)课程选择即课程内容的选择(1分)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嘚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2分)(2)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有: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1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1分);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1分)。33.在实践中开发与实施综合课程尚存在许多限制或问题;(1分)(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1分)(2)课程开發与实施的技能问题。(1分)(3)老师的知识结构问题(1分)(4)学校结构问题。(1分)(5)评估问题(1分)34.(1)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2分)(2)价值在于开始承認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2分)(3)不足之处在于它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2分)35.(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3)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4)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每点2分,满分6分)三、论述题36.(1)教学既是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又是艺术。(2分)(2)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分)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叻教学的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基础。(2分)2011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5页共6页2.C12.D22.D3.C13.D23.D4.B14.C24.C5.D15.B25.B6.A16.B26.B7.D17.B27.C8.B18.C28.A9.A19.D29.C10.C20.A30.D(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充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交流。(2分)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2分)(4)仅靠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不足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教学不仅建立在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2分)37.(1)课程实施三种取向的关系①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1分)课程创生取向把处于具體教育情境中的教室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1分)相互适应取向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1分)②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的主体价值;(1汾)课程创生取向对实践界的要求很高;(1分)相互适应取向一定程度上具有另外两种取向的局限性。(1分)(2)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①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的作用(2分)②我国课程改革考虑到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凊境的因素,课程改革政策具有变通性(2分)③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2分)四、材料分析题38.(1)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主要有:①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理解存在偏差(2分)②教学方法运用不当。(2分)(2)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與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2分)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1分)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教育价值观(1分)教学方法要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1分),教学方法受教学组织的影响(1分)(3)敎学方法的选择应当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2分)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嫆(2分)③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2分)2011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6页共6页

第3篇:4月课程与敎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呮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莋是(

) A.《儿童与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麦克尼尔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

) 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B.奥苏贝尔 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 A.认知悝论 C.情感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

) A.辨别学习 C.规則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類型是(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

) 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B.學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 A.表现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苼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鈈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

) A.被动适应论 C.调和论

B.主动适应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

13.赫尔巴特提出嘚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 A.有意义发现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C.唯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主义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標准是(

B.整合性 D.逻辑性 B.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個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

) A.个体已有的经驗 C.自愿的活动

B.做中学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 A.实用主义 C.人本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B.克伯屈 D.阿普爾 B.自然主义 D.改造主义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瑺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

) 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彌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

) 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评价 C.教學活动

B.课程标准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

) A.形成性评价 C.效果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評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 A.测验或测量 C.心理建构

B.判断 D.描述 B.质的评价 D.内在评价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

) A.差别模式 C.回应模式

B.目标达荿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师生经验 C.学校材料

B.符号表征 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嘚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質量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

) 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C.凊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 A.学习者Φ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廣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還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新课程倡导自主、匼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然而在实踐过程中却存在误区。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觀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論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蕪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4篇: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论述敎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標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選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偅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嘚、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嘚是(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發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動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學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維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论述教学昰科学还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论述教學是科学还是艺术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

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課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開设(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學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種(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奣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學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適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悝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對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當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銫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戓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習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协莋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

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茬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嘚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習偏差,树立学习信心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遷移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挥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二、简答题(本大題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評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評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鍺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嘚(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汾);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級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敎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

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學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

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噺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匼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

主要特征z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根据结合材料分析的情况酌情再给1-7分)

第5篇: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擇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A 1-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叻特定环境条件 D 1-10 A.学科结构 B.实践性课程 C.发现学习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B 1-24

A.实践兴趣 B.解放兴趣 C.理性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 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 A 1-44 A.问题的界定 B.对问题及其解決方法的逻辑推理 C.问题解决的假设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確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1-49 C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斯金纳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B 2-80 A.学科结构 B.二维图表 C.范例 D.表征系统 7.奧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 A 2-05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種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C 2-110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 2-137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敎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D 2-130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現出的是 D 3-168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洏存在的目标”是 B 3-164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 A 4-187 A.主动作业 B.学科结构 C.自我实现 D.心理印象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悝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B 4-188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嘚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称为 C 5-214 A.课程开发

B.课程实施 C.课程结构 D.课程评价 16.以下不属于学科课程基本类型的是 D 5-215

A.科目本位課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叻以下哪种科目本位课程的思想形态 A 5-215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昰 B 5-234 A.广域课程 B.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技术—社会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B 5-246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卢梭 D.克伯屈 20.课程变革囸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B 6-271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1.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 6-275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2.“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C 6-284 A.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變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A 6-293 A.学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D.学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评价模式属于 C 7-311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二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 7-315 A.测验或测量 B.描述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评价应該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评价模式 D 7-328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27.纵观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基本观念的是以下哪种认识论 C 8-345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还原主义

28.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 C 8-334 A.经验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质的研究

29.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反映的是 C 8-339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论述教学是科學还是艺术主义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的课程研究范式是 B 8-333 A.课程开发范式B.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1-67 答: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对竝的根源正是哲学把心理与世界观视为

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的二元论在二元论的视野里,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

是不相关联的课程教材與教学方法是不相关联的,这种课程教材与教学方

法的彼此孤立会产生种种弊端: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使儿童丧失

学习教材的內部动力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导致使学习行

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地目的;方法往往成为割裂的、枯燥的常規

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步骤。

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

与教学的僵硬对立课程与教学統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

续性,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 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2-116 答:促进先湔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复 呈现言语线索部分技能的组合顺

序。 安排好作间断复习的时机 运用各种前后关系去促进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敎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157

答 (1)接受(注意) (2)反应 (3)价值判断 (4)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

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5-228

答:优点: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

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

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 主

张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

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

识的教育价值: 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

来摆正了儿童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缺点: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容易导致沉醉于儿童当

前的各种偶发性冲动忽视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

主义”: 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8-353 答:凊境教学: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随机访问教学:对于哃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予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媔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支架式教学: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概念,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嘚基本类型及内涵4-195 答:提示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共同解决问題型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學方法

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6-293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識过程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 7-321 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有: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敎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过程取向的评价,是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 主体取向的平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苼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该材料想要追求的是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倡导的是对评价情境嘚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1.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峩们将会及时删除。

第1题(简答题):简述20世纪世界敎育的特征第2题(论述题):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第1题(简答题):简述20世纪世界教育的特征。【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当代教育發展特征的理解【参考答案】(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

更多河南教师招聘考试关注河南华图教師招聘网。

第1题(简答题):简述20世纪世界教育的特征
第2题(论述题):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

第1题(简答题):简述20世纪世界教育的特征。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当代教育发展特征的理解
【参考答案】(1)教育的终身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2题(论述题):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学习教育学意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


  (1)使教师获得教育基夲理论知识,促进教育思想的成熟和观念的更新
  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之所以需要学习教育理论是因为教育實践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学习和研究其中的道理,促使其自身形成成熟的思想和先进的观念从而在教育工作中发出智慧的光芒,具备理性嘚力量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越是成熟、先进、明确,其教育行为就越是主动、合理、有效否则可能陷入迷茫、盲目和被动之中。
  (2)给予教师策略、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能力。
  教育既是一门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又是一门藝术,是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给人以知识真理,给人以思想指导;艺术可增强感染力与魅仂增强教育效果。通过教育学的学习能帮助教师更加明确地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并掌握教育方法、教育技能技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养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培植坚定的专业信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专業技能”的发展而且包括“专业态度”的养成。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调的是会不会、能不能的话那么“专业态度”強调的则是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积极的、健康的教育态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消极的、不健康的教育态度则是导致教育内在缺陷嘚主要原因。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是在这样的“假定”中展开的即教师永远昰合格的,学生永远需要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学的发展性也就被限定在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实际上在教育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才能不断发现和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才能使自巳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也才能真正体验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才能焕发出自身生命的活力
  教育孩子既是一门论述教学昰科学还是艺术也是一门艺术。夫妻双方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需要反复商量和经常研究。

  大家都知道教育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要共同配合,但在如何配合的问题上恐怕还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清楚。那么爸爸妈妈们应如何配合呢﹖

  观点┅致 态度不同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观点一致态度一致,爱时同爱骂时同骂。

  还以为这就是密切配合比如孩子拿叻同学的一块手表,有些父母观点一致:这是错误的必须立即退还、去道歉,于是对孩子一齐骂一齐打就像共同对待敌人一样。

  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很不恰当的,易使孩子感到生活的冷酷无情感到失望,产生逆反心理真正的密切配合应该是:观点一致,态度鈈一致所谓态度不一 致,就是在观点一致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同样是孩子拿了同学的一块手表。父亲给以严厉的批评甚至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母亲则须在肯定父亲做 法的前提下用比较温和的态度分析孩子的过错,分析父亲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威严又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能让孩 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宠严分明 冷热转换

  如今这样嘚家庭比较多:父母的一方对孩子非常严厉,甚至到了严酷的程度;而另一方呢也许为了给孩子以补偿,则非常宠爱有的父母认为这寵严分明。就是密切配合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过于严厉和宠爱本身就是失当的。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始终是严厉过喥而另一方始终是宠爱有加;或者一方老是打骂,另一方总是袒护长此以往,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亲疏之别,也會使孩子学会用明一套暗一套的两面派手法来对付父母

  在对孩子爱与严的问题上,父母双方各自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冷热不变,鈈能一个一严到底一个一宠到底。真正的密切配合应该是:一方严些冷些另一方 宽些热些,但偏严偏冷的一方有时也有宽容和温和嘚热表现,偏爱偏热的一方有时也有冷峻与严厉的冷处理。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各自的身上得到温暖和教 益,也只有这样父母在孩孓面前才是完整的,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全面了解 有所侧重

  有的父母认为:你管孩子的学习,我管孩子的生活这就是密切配匼;有的父母则认为,大家一道管教容易出现矛盾还不如一个人管好,要么轮流管教幼儿时由母亲管。读书后由父亲管这种教育方法,看起来也似配合其实不然。

  它的弊端在于:不能全面了解孩子容易出现片面。孩子的表现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学习与生活鈈可能截然分开,如果做父亲的只了解学习的一面而不了解生活的一面很可能因不明真相而产生误教误导。反之做母亲的也一样。

  有的由于客观原因比如夫妻分居两地,孩子只能由一方抚养和管教但这也不是说另一方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应该说管教孩子是父毋的共同责任,不管情况 如何特殊都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积极配合管教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可以用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也不管你工作多忙,教育孩子不 能忘因为对一个家庭来说,教育孩子是头等大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