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的博导跳槽学生怎么办都喜欢听话的学生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范文十篇】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范文一:研究生如何选导师---转自科学网一位博导
又是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时期了,我们学校的录取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象往年一样,我又见到了几个希望跟我读研究生的学生,并陆续接到了好几个学生希望联系导师的电话,态度似乎都很坚决。(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知道他们会安排多少次这样的见面和电话。)对于这些学生,我的答复是多年不变的:
(1)我非常欢迎你来我们的实验室工作(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态度!);
(2)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确定是在你们入学后(制度如此,我无权改变);(3)届时所有的老师都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希望招收的学生数量,你们可以报三个志愿(有充分的选择机会!);
(4)正常情况下(无导师招收学生数量限制或者报名人数不超过人数限度),你们的志愿都能够得到满足(虽然很象宽心丸,但事实的确如此);
(5)我不会给任何学生作出肯定要你这样简单的承诺(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他或她是否会在报志愿时改变主意,也不知道到底今年我允许招几个学生)。
我的这种答复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完全失望,因为没有拒绝;但也无法让任何一个学生绝对的满意,因为没有承诺。我之所以给出这样答复,是因为有我括号里注释的背景。
那么学生究竟该选谁当自己的导师呢?我还是希望利用我自己的研究生经历和前后8年、指导(和协助指导)25个硕士生的导师经历谈谈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
一、学生在了解和选择导师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
知人难,知己亦难!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评价非常不容易,因为当人顺风顺水、意气风发之时,信心十足,却容易骄傲自满,罔顾困难和险阻,觉得什么都不在话下;当人遭逢挫折、时运不济之时,则会心灰意懒、妄自菲薄甚至极度自卑而至自暴自弃,这是在临事之时的感受和想法。在平时,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书包里的成绩单和各种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很大的自信,但也没法帮助他们回答面试时老师提出的非常简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何感想?
我觉得学生首先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那种类型的学生,然后再去考虑什么样的老师更适合自己。按照我的了解和分析,学生大体有这样几种类型:
(1)独立自主型——自己有能力,也有主见,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所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找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这种学生堪称研究生中的极品,是最理想的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所有的老师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是“高徒出名师”的希望所在,可惜几乎可遇而不可求。这种学生有个性,可能会心高气傲,往往不太听话,有些会不好管束,如果其导师个性太强就不妙了。
(2)“学习型人才”——有上进心,擅长学习和考试,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博得好名次,在课程学习阶段能够脱颖而出、出类拔萃,为人也非常乖,很听话;虽然学到很多知识,但从来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而且缺少主见。这种学生是考试的高手,是研究的平手甚至庸手,遇上有思想、有精力、肯用心带学生的导师是他们最大的福份,如果遇上那些“科研老板”型的导师,基本就废了。
(3)被动依赖型——从小也算是听话的好孩子,但对自己的一切前途都没有主见,似乎时刻准备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和管束(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悲剧!),做事缺少积极性,容易被环境所影响。这种学生需要一个时时对其进行呵护和管教的导师,研究题目的选择、方案的制订、实验器材的准备和数据的分析可能都需要导师或师兄同学帮忙。对导师而言,这样的学生是个比较弱的帮手,带起来比较辛苦,收效可能不大。
(4)兼职研究生型——似乎看破了红尘,参透了人生,或许对社会上的为人处事之道已经
融会贯通,却几乎不知道该在实验室里面做什么。对研究没有兴趣,来实验室就象机关干部上班,以混为主,心思全然不在学业和工作,喜欢挤各种时间、找一切机会做兼职、干家教赚钱,或者天天捧着外语苦读,做梦都想着出国去,而读研究生反倒成了他(或她)的一个兼职工作。严格的实验室纪律和作息时间主要是给这样的学生预备的,虽然他们可能根本不打算遵守之。
(5)吃喝玩乐型——不但对研究工作同样没有兴趣,而且对其他一切工作都没有兴趣,象个一直没长大的孩子,仅对吃饭、喝酒、K歌、打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之类娱乐感兴趣且可能精于此道。这样的学生能在休息时调动研究集体活泼的一面,但在日常工作中是有害的,太多这样的人会带坏一个研究小组甚至一个班的学习和研究风气。
以上我列了5种类型,其中第(1)和第(5)算是比较极端的,可能比较少见,其他三种比较常见。需要说明的是,这5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的阶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导师有哪些类型?
下面根据我的观察分析一下导师有哪些类型,主要是理工科的,也并不全面。文科情况不熟悉,不敢也不该乱说。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那种导师,只要他(或她)带的学生能正常完成论文工作,通过答辩,都算是称职的。无所谓那种类型最好,只有那种最适合某种具体类型的学生之区别。
(1)科研老板型——最时髦的称呼。“科研”这个圣洁的名词成了“老板”这个比较俗套的名词的修饰语,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当前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巨大讽刺。师生关系演化成了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老板”(研究生导师)提供了俗称饭碗的“就业机会”(研究课题)和工资,员工(研究生)就必须为其效力,完成分摊的那份工作,替老板完成项目,从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肯定比那些没钱的导师手下的学生富裕,但能有多少看老板的良心和出手是否大方了)。因为此时老板的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跑关系和搞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先生和师傅,所以不再承担对研究生进行具体的训练和指导职责(这个担子压在师兄们的肩上)。
(2)无为而治型——“不管白猫黑猫,抓住了耗子就是好猫!”这种导师善于给学生以宏观的大方向指导,不喜欢过问学生工作的细节,主要看重结果。当这种导师的学生需要不但有一定的主动精神,而且需要有较强的个人研究能力或协作能力(会找人帮忙)。这种类型似乎在逐渐成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主流,本来这种带学生方法没太大的问题,但在当前研究生的平均素质明显下降的大时代背景下(又是扩招惹的祸!),这种不进行微观细致指导的方式带出来的毕业研究生的水平和成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耳提面命型——这种导师非常负责,因此当这种导师的学生比较容易,只要你听话、能认真干活基本就能成果,因为导师时刻在你左右,论文的选题、方案、技术路线、潜在问题导师可能都帮你考虑好了,他会经常找学生讨论问题、下达指令和部署研究方案,并督促学生工作。在这种导师的手下,只要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跟老师讨论,很快就能做出东西来,好处是使本来困难、复杂的研究工作变得很轻松,坏处是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不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对于本来就缺少积极性的普通学生,在这种类型的导师指导之下,在毕业时会有较多成果(如文章),但离开导师后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仍然比较有限。个人能力很强的学生去这种导师手下有点儿浪费。(不瞒众位看客,我基本就属于这种类型,自我感觉还好。)
(4)事必躬亲型——这种导师容易给人一种好像没有当够研究生的印象,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做,虽说这纯粹是个人性格和习惯,但容易让人觉得好像不太信任学生一样。跟这样的导师,学生不必担心毕业和成果,这就是传说中的“导师水平有多高,学生水平就有多高”了,在学生通常只需做最基本、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作,剩下的结果分析和文章撰写常常由老师包办,因此成果的水平可能会比较高。但是,对于那些对学问本来就不求甚解的学生,可
能学不到太多东西,同样存在成果和个人能力有明显的反差的现象。这样的导师现在已经不多了,我在求学时有幸见过几位,他们的个人学问都很值得佩服。
三、如何选导师?
在分析了学生的类型和导师的类型以后,就要谈到如何选导师了。虽说好老师从来都是大家推崇和需要的,但还真要研究一下自己是啥类型的学生再选导师,否则可能在读研期间会后悔,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师生矛盾。
导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不但存在性格上的不同,而且思维和认知能力上差异也很显著,所以无论导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状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否则很难协调共进。
范文二:中国好声音里四位导师个性突出,风格各异,比赛越到高潮,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师承互动愈发明显,秀到后来,导师们也日益投入,老师范儿愈浓。大抵人性总是共通的,这四位导师的特征恰好代表了大学的四类导师,为准确起见,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文科类的导师
在正式论述前让我们先画一个two by two table。先从导师个人地位上上分为大佬型和非大佬型。所谓大佬是指在学术圈内混迹资历深且享有很高地位,至少是学霸或垄断资源(很不幸在大陆文科学术圈这两者往往并非总是完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就如同刘欢和那英在大陆流行音乐圈中的地位。非大佬型是指混得也还不错,但还产生不了大佬们那种一呼百应的效应。再从导师指导风格上分为放羊型和非放羊型。放羊型是指导师对学生指导色彩不浓厚甚至放任学生,非放羊型往往是导师手把手教导学生甚至把强烈的个人意志施加在学生身上。这样分类下来,很凑巧的,好声音四位导师各代表了一种风格。
下面一类类论述
非放羊 放羊
大佬 刘 欢 那英
非大佬 庾澄庆 杨坤
1、第一类大佬且非放羊型,好声音代表:刘欢。
这一类导师在学术圈享有很高地位,本身专业性很强,是人人欲从游而习之的大牛。这类人对所从事学科有一定的学术抱负和野心,自觉扛起了推动本学科成为强势学科的大旗。他对本学科内的分支布局了如指掌,对本学科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有很清楚的意见。另一方面,他对指导学生也十分上心,几乎是按学科里每个研究方向的领军人物的要求去带学生,因为他对每个研究方向,都有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发展特点,是他学术意志的体现。
刘欢代表了这一类导师。他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具有极强的关怀,为此在选择学生时不拘一格,既有郑虹这种模仿阿黛尔很牛但中文歌开不了口的,有吉克这种能吼一嗓子民歌还颇具有国际范的,既有正统的佳宁组合,又有权振东这类闷骚典范……总之颇为混搭。而袁娅维在败退时他的一番演讲则为他对流行音乐在中国发展走向的规划雄心作了充分的说明:“在座有许多网络媒体,许多网站音乐排行榜都只是笼统的TOP排名,希望大家能对音乐类型进行分类,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音乐也有爵士、也有摇滚,我们的音乐类型是丰富的,中国的音乐事业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谢谢你们!”
声出金石10
能把参与一个选秀节目上升为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高度的歌手,大概也就欢哥了。从这个角度,袁娅维、王韵壹(虽然她是哈林组的)等受到刘欢欣赏和鼓励也就不能理解。但是同时,也由于刘欢的非放羊型指导特色,
使得他门下的歌手在第二轮及其之后的比赛中风格更加明显。他们的选歌及唱法都较强烈的体现了刘欢的意志。比如权振东错选《拯救》让刘欢颇为自责。但我一直以为,最“成也刘欢、败也刘欢”的,当吉克莫属。
吉克有天赋台风好是毋庸置疑的。但当她跟随刘欢后,我一直觉得她的问题在于:不是她自己想成为什么,而是刘欢在让她成为什么。刘欢想让吉克走出一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路,于是吉克越到后来越强化自己的民族特征。但从网络曝出的吉克本人以前的故事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内心真的想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人,“走出去”只是刘欢告诉她的“可以成功”的路。于是她走得既不真诚也不卖力,十分别扭,原初的活力和光芒暗淡了下来。果不其然,观众们终于厌倦了她对民族身份的无止境的消费,早早的抛弃了她。
声出金石10
刘欢与吉克的互动也告诫我们许多苦逼的学生:学术切忌投机,做自己想做的方向是重要的,一定不要因为大牛导师告诉你某个方向可以成功,就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原动力。
2、第二类大佬且放羊型,好声音代表:那英。
这一类大佬在学术圈地位与第一类相似,而且比起第一类,有时甚至能占有或垄断更多资源,属于圈内通吃型。但这类导师较忙,也好说话,对待学生属于你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交代你的事情都做了,别长歪了就行。具体的学术指导谈不上,但想要什么资源可以提,老师尽量帮你解决。钱不是问题,做论文给联系好田野和评审,找工作给你联系好合作方。
那英是这类导师的典型代表:圈内人缘好、讲义气,最后带着梁博又是请王菲吆喝请汪峰指点去见崔健去拜李宗盛可谓极致。作为一个导师,她做到了除了专业本身之外所有导师该做的事情。但是在音乐指导本身上,普遍认为是一塌糊涂,糟蹋了一堆好苗子。当然她门下歌手们14进4、4进1的表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最后闯出的梁博算是专业上自身底子不错,然后充分沾了老师在圈内大腕地位的光。
但梁博之外,其他被淘汰的人,从那英的指导中真正得到了多少就不好说了。在学术中选择那英这样的大腕导师也是有得有失的,“得”的是:对别人提起导师的名字总能感到一阵风光,导师的各类资源让你做研究生不愁没钱,做论文不愁发表,找工作不愁offer;“失”的是:尽管导师自己很牛,但可能直到你毕业,你都还没有真正接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学术从来没有真正入门过。
在这类导师门下,学术本身的所得,全在于你自己的悟性,指望不了导师帮忙。选择这样的导师之前,你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你到底
想要得到什么?
3、第三类非大佬且非放羊型,好声音代表哈林
庾澄庆在中国流行音乐圈小有成就,不过绝非大佬。庾澄庆不仅是一个歌手,更多的是一个“音乐人”,善于调教歌手。于是他的学生虽然选来的时候颇有些“歪瓜裂枣”,但14进4的时候,纷纷脱胎换骨大放异彩。一方面庾澄庆根据他们的特点将他们调教到极致,另一方面也带上了他的强烈喜好特征,人称“一个老疯子带一群小疯子”,小疯子里有真疯、装疯和疯不起来……14进4的时候别人请来的帮手都是唱歌的或者作曲的,只有他带来的是著名音乐制作人,窃以为只有他请对了人。
学术圈里庾澄庆这样的导师是不可多得的:虽然名气不如前者大,自身在扎扎实实的做学术,指导学生也兢兢业业,善于把学生带上路。同时因为本身不是大佬,对振兴本学科没有那么强烈的使命感,因而能给学生适度自我发挥的空间:看出学生爱做什么再因材施教 ,而不是像刘欢觉得学生适合做什么再因材施教。这也像极了庾澄庆在好声音中评论别人唱歌时反复提及的理念: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强调真情实感胜于技巧。短期来看,这样的导师在学术圈里也许有些边缘,但他愿意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对学生学术的关心是从学生想做什么出发去支持,而不是从自己想做什么出发去要求,长期下来能在无形中给学术圈留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总决赛吴莫愁唱最后一首歌,庾澄庆泪流满面,看得我也颇为唏嘘,为这样相互信任的师生情谊而感动。庾澄庆选择莫愁,是因为他看到了莫愁未来在中国流行乐坛的无可替代性,他本人也欣赏莫愁没心没肺、好玩大方的乐观气质,两人在某些方面的情感是相通的。但因为他自身非大佬,旁边还有一大佬对莫愁表示理解无能,选择莫愁他压力很大,最初理解和支持的人并不多。但他最终顶住了压力,连我这样对莫愁唱歌实在无感的路人甲也开始欣赏莫愁本人了。
哈林流泪引起我的共鸣也因为想到了我的导师罗卡,当年作为一个失意的学生带着一个不被看好的在中国颇为冷门的论文题目投奔了他,因为在一半老师质疑批评论文题目的理论意义的时候,他尚且不怎么认识我却一改好好先生的脾气坚定的对他们说:“This time I can't agree with you.”现在才感觉那时的我就像4进1时的莫愁,得一知己已无憾矣。
学术圈有时就是这样,一个非大佬的学术眼光往往是受到周围人质疑漠视甚至是大佬嗤鼻的,你会因此而孤独寂寞甚至苦闷,但如果你真的认准了学生的某个题目的价值,那就不管别人怎么看,去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吧!
4、第四类非大佬且放羊型
,好声音代表:杨坤
据说找杨坤做好声音导师是按屌丝的标准来找的,杨坤的学生大都也是捡别人挑剩下收的,着实委屈。杨坤不是大佬,在指导学生上也并不擅长,他的学员在14进4以及4进1甚至总决赛时,有一个不是特点的特点:没有固定的风格路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逮着啥是啥。比如说金志文,其实我挺喜欢他的,但愣是从头到尾没品出他的风格,只知道编曲确实牛;比如邹宏宇,妖声妖气是嗓音的风格,跟歌曲的风格关系还是不大。哪怕是我最喜欢的平安,时而红色摇滚味道的《我爱你中国》,时而感觉要跑调了的《we are 昌平人》,时而又是正常无比的《洋葱》。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学员想什么发展我不碍着你,我给你足够空间。于是百花齐放,也总能有惊人之作跳出。是一个好平台。
杨坤这类的导师在学术圈中不少。非大佬,忙着抢资源做项目,评职称争位置,自己都顾不过来;学爱跟不跟,什么样的都有。有心无力,只是放羊,但能提供基础平台。跟随这样的导师,学生压力小,自由度大,好学生人自己能混得风生水起,没上进心的学生那就听天由命了。这样的导师好处是他不扼杀学生天性,不会强行掰着学生按某个方向去长。而且不摆谱不牛逼哄哄,能给学生以尊重。其实在整期好声音里,杨坤对所有学员的评价是最中性最平和最客气的,这也与他将身段放得比较低,对学员比较尊重有关系。如果碰上导师像杨坤一样“讲义气”,关键时刻还能拍胸脯帮忙一把,毕业了以后做好兄弟或者忘年交都是极有可能的。
我一直觉得平安跟杨坤挺走运的,如果换了其他导师组里,要么是按导师们的喜好被扭曲了,要么就是被更牛的人给拍灭了,只有到了杨坤这才能大放异彩,不是说矮子里拔矬子——杨坤组其他人也不赖,而是说杨坤给了平安最大可能展现自己优势和特色的空间。学术中选导师有时候也是如此,不是看导师个人有多牛,或者在导师门下发论文能有多快,而是在导师这里个人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特点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位导师,四种风格。好声音里,既有因为选对了导师而大放异彩的黑马,也有因为跟错了导师而提前出局的种子,无论导师有多牛,或者有多么屌丝。在大学里做学术选导师又何尝不是如此,重要的也许不是盲目跟从一位牛气哄哄的导师,而是你到底想做什么?你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导师?
范文三:1.首先要了解导师是否有足够的经费。“
2.我认为了解导师的课题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搞清楚导师做的课题是偏理科还是偏工科。通常工科注重效果效益,与工厂、公司、军队等联系紧密,其次要尽量选择一个研究水平高的课题。导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在一名高水平导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而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平时的耳濡目染,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很多的提升。我就觉得从导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受益终身。衡量研究水平的高低其实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大家可以简单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导师发表文章的档次和数量,比如发表文章的SCI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等。特别是偏理的导师,文章是一个关键指标。对于偏工的导师可以用发表专利的情况来判断。二是导师获得的资助情况。比如,国家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863项目,国家面上项目,省级市级基金,军工项目,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拥有的基金档次越高通常说明导师的工作水平和意义越高。项目的档次基本与基金发放部门的级别和资助金额的多少相一致的。比如国家级项目要优于市级项目,而几百万的大项目要优于几十万的普通项目。再次了解这个课题可以学习到得知识。几乎没有一个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会与你的后的工作内容完全相符,因此在研究生期间学到的主要是方法手段。哪个题目对学生的训练多,哪个题目应该越好。
3.再者了解导师的指导风格。“放养”型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极大地锻炼,而“圈养”的同学会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更多的试验技巧。从研究小组的氛围讲,有的组像大家庭,平等合作,有的组像私企,竞争气氛浓厚。在选择导师时,切忌导师腕儿越大越好。大的导师指导的学生多,宏观指导为主,而具体指导方式也会各有不同,有的是指定替他老师,有的是开组会定期沟通等等。
4.最后了解导师的毕业生去向。这是一个终极标准。现在毕业生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不完全是但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毕业生的去向在一个稳定成熟的研究小组里是比较有传统的。比如我当初的导师的学生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里任教的就比较多,而我的理想也一直是想搞科研工作,这样的导师就恰好适合我。又比如我知道一名老师,他与宝洁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要选送毕业生到宝洁去,如果你的理想是进外企工作,那么显然这样的导师是再合适不过了。
5.专硕的同学一定要问清楚,研二自己能不能出去实习。 6.选项的优劣程度可以排成这样的:
1-院系的BOSS(能坐上boss的人,学术人品不会太差);
2-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这帮搞科研的来说评上教授基本上就算是名就了,除了想搞院士的,一般没什么压力了,基本上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
3-从国外回来的,有硬货的,典型的潜力股的(对想深造的而言); 3-者人际关系搞的很活的,有公司有项目有合作多的(对找工作的而言);
4-千年副教授,还搞的像很学术的(典型的学霸的心,学渣的命,水平不行,还想出成果的,等着被虐吧);
范文四:兴趣、专业积累是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和原则关于选择导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什么样的导师适合你?最有名气的导师?最有地位的导师?最有权力的导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兴趣和专业积累才是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和原则,所以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在报考某个学校和专业之前,应该对该专业的导师及其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积累来选择导师,同时我们还应该综合学生和导师双方面的情况来衡量,比如你了解到导师是以研究电视媒体为主的,那么他就不太适合一个以后想在报纸方面发展的新闻学研究生;比如导师性情严厉,喜欢批评,那么他就不太适合于一个心理容易紧张、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比如导师在学术上要求非常严格,那么他就不太适合一个不想从事学术事业的学生。其次院校也应该会将导师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公布出来,供学生更好地选择,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导师信息,选择相应的导师,比如学校网站,论坛,相关专业学术网站,搜索引擎,或者是通过身边的朋友等等。另外强调一下选择导师要注意的几点:不要选有行政职务的人做导师,有行政职务的人时间太少,这些人心思不在做学问上;不要选择名下带很多博士的导师,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导师的精力有限,多了带不过来,所以干脆不带。联系导师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根据学校设置的不同,在正式录取之前,有的学校报导师,有的报导师组,到复试再决定导师。有的同学误认为报导师组的就不用联系导师了,听天由命,并且有的学校在招生目录上也确实不列出导师的名单,但是不提前联系导师而去参加复试确实是一种很大的冒险。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在面试之前主动联系上导师,不管是报导师的还是导师组的。报导师的应该在报名前就联系,要弄清楚有没有内定的或者保送的,报导师组的可以在复试前联系就好了。而且应该在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下去联系,要以导师喜欢的方式去联系他。在与导师第一次接触时,要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E-mail,电话或者是第一次在导师的博客中留言,和导师见面是无疑最直接的联系方式,但要有全方面的准备,一个充分的准备包括穿着、谈吐、态度、对老师性格的了解、专业知识掌握等,最好能做一个简历,把自己的一般情况和获奖情况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放在一起,尽量把简历作的美观些,凸显出你的个人特点,另外最好也准备一份英文简历,以备需要。也许因为有了你的这份简历,导师就不会太在意你自我介绍时的紧张了。发E-mail和博客留言也是常用的方式,但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第一次接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去了解你,并且喜欢上你。建议大家最好还是先通过E-mail与导师取得联系,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再给导师打电话,一般不要轻易登门拜访或打电话,先约好或者有人引见,再去拜访。不要过于频繁与导师联系第一次接触之后,如何巩固联系、保持接触的延续性,以加深导师对你的印象也显得十分重要,大家还可以巧妙利用一些节日获取好感,中秋节、教师节,给导师寄个电子邮件或发个短信,很可能收到奇效。不一定要收到导师的回信才算成功,记得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别玩匿名短信。另外,在联系导师的过程中要切忌不要频繁地与导师联系。过于频繁的联系既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也会让导师觉得反感,影响对你的判断,每次联系的内容不要重复太多,争取每次都能提供一些帮助他了解你的新内容,相反,如果没有什么话题就不要盲目打电话联系,与导师的联系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每次联系的质量。适宜的、恰如其分的联系才是最佳巩固联系的方式。最后,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心态,不要过分注重导师的作用,要认识到导师固然重要,但考研的关键仍然在于自身的学习备考情况。
范文五:如何选择研究生导师
经过考研的艰苦磨练,大家都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来到大学的,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选择导师。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把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13年信息学院毕业的。走过研究生三年,感触颇多,所以想把自己在研究生三年的切身感受告诉各位新同学(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大家在上研究生之前一定要想好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搞科研、开公司、还是只想找一份工作。想要开公司赚大钱的,我想你可以退学走人了,因为在这个研究生泛滥的年代,想要靠文凭来赚大钱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综合能力。
言归正传,下面就谈一下我对选导师的看法。导师是你这三年经常要打交道的人,所以导师怎么样,对你的影响肯定很大。
我对导师的评判标准主要看这几个方面:
范文六:研究生怎样选导师
导师的选择对于报考某些院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复试中有时起着决定作用。但也有为数不少的院校对导师选择是不做要求的。这些学校一般是录取后,通过师生相互间的了解,进行双向选择。当然,如果能够联系上一个看好你的素质和能力的老师,那么必然给你带来很多的帮助,即使他/她没法决定录取你,但他∕她在帮助你了解专业科研方向、专业实力、专业报考与录取情况方面以及在复试科目的重点、考查形式等方面给予你的指点都是有帮助的。因此,尽力联系一个好导师(即使最终他/她没有成为你的导师),与他∕她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以下简要探讨如何选择好导师,以及如何与导师进行有效地沟通。
1.什么时候选导师?
根据院校要求而定。如果院校对选导师有要求,在开始准备复习时就应选择导师。如果院校没有要求,则可以先全力以赴准备初试,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考完后可以对答案,估分数,再结合以前的录取线(要根据该年试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大致估计下自己是否能够进入复试。在成绩出来之前,多了解一下各位老师的基本情况。分数出来后,双向选择导师。
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参加调剂时一般需要事先联系导师。
2.选择什么样的导师?
理想的参照系是这样的:
(1)人品好的导师。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这个一般要通过学长才能了解到,当然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
(2)科研能力强的导师。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准备,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的。如果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完全靠研究生自己摸索的话,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就会比较困难。另外,在经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很可能意味着导师的科研经费少,科研经费少就无法保证一些实验的顺利进行。所以报考前应该尽量对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一些了解。看看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充足,科研课题是否比较多,是否比较前沿。当然,对大部分名校来说,导师的科研经费是不成问题的。
(3)与自己性格相符的导师。首先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性格,是主动型、外向型,开朗活泼型的,还是被动型,内向型,沉默少动型的。不同性格的老师有各自行事的风格,喜欢不同类型的学生,而通常你是没有资格要求老师来迁就你的个性的。
(4)导师科研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专业追求相符合。要尽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那些科研方向与自己兴趣一致的导师。这可以通过导师近期发表的论文以及最近研究的课题来了解。
此外,务必注意以下几点:看自己是喜欢理论还是喜欢实践。如果自己喜欢理论研究,
<在选择导师时就应该偏向于做理论方面的导师,最好找一个教授级别的老师;而感觉自己适合偏重实践方面,在选择导师时也应有所偏向,最好找工程项目多一些的导师,至于导师级别倒不是很重要。还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出国和读博的打算。想出国的话最好选一个有海归背景的导师,想读博的话最好选一个教授级别的导师。如果想毕业后就业,导师选择就相对没那么重要。
至于选择年轻还是年老的导师,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往往年长的导师有更多的指导经验和科研经费,而年轻的导师经验相对不足,但在科研上他们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闯劲。
3.如何查找导师信息?
对要选什么类型的导师有个大致的想法以后,就需要获得所在专业方向的各位老师的信息,根据信息划定一些老师,然后与这些划定的老师进行邮件或电话联系。了解信息的基本途径列举如下:
(1)学校的网页上关于专业领域老师的介绍。
(2)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站搜索导师的毕业学校、科研经费、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介绍可能很简略,有些甚至是过期信息,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初步筛选。
(3)学校的学生论坛上的相关信息。
(4)与老师的学生或高年级的学生交流。
4.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
在选定自己理想的导师以后,应该及时和导师取得联系,以防别人捷足先登,因为导师可以指导的研究生人数毕竟有限,如果你联系得比较晚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处于劣势,甚至会被直接拒绝;另外,及时联系导师还有可能对你的复试有很大帮助,你可以诚恳地告诉他你对他∕她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对他∕她本人非常钦佩,还可以询问一下,要想成为他∕她的研究生以及更好的适应研究生生活应该做哪些准备等等。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的。沟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也是考研人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不少人正是由于害怕与老师沟通或担心不会与老师沟通而不敢联系老师。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沟通能力不强的朋友可以通过多看看人际交往方面的书,多听讲座,多与身边的朋友(电话)交谈等途径来提高沟通能力。
与导师沟通的方式很多。一般而言,如果你擅长口头表达,可以首先电话联系;如果你不擅长口头表达,那么最好先发封邮件给老师,写明你的考研打算、个人情况(所在学校专业、成绩排名、科研实践经验、获奖情况等)、读研计划(对什么感兴趣、读研期间准备怎么做、是否有念博士的打算)等。最后表明你对导师的敬仰之情,感谢导师的阅读,并希望得到导师的回复。
导师回复邮件之后,可以继续保持邮件联系,也可以打电话告诉导师已经收到邮件,并感谢导师的关心和指导,顺便询问几个相关的问题。除非与导师关系密切,否则应把与导师的电话交谈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至于邮件联系或电话沟通的语言技巧,则要各位自己去斟酌了。总之,不卑不亢,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谨慎而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年轻人的活力。记住:导师也是人,和自己身边的老师一样的人。大部分导师一般都是喜欢学生的,乐于为学生解答问题的。
最后请记住两点:
(1)实事求是。不说假话,自己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掩饰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力差,背景差一点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诚恳、虚心、上进、勤于学习、勇于挑战,大胆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考研的成功耍凭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面试成绩说话。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高的话,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导师一般是不会在面试中为难你的。虽然有不少学校的老师在复试时,即便已经决定要录取你了,还会从不同角度来“刁难”你。但是,这也只是为了让你明白你不懂的地方还很多,不能骄傲。
(2)大胆尝试。确实有一些导师会对学生询问考研事情表现出冷淡的倾向,因为他不了解你,也不知道你能否考上,也可能他们自己的工作很繁忙。这个时候你不要气馁,不要灰心。只要大胆尝试,多试几次,总有可能遇到热心的老师的。即使万一遇不到,你努力了,也可以安心了,因为其他考生也会受到相同的待遇。复试时当面找老师谈可能就容易得多了。
范文七:教你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生导师
来源: 跨考教育
浏览次数: 690次
考研网 【进入论坛】 【在线咨询】
跨考王道辅导
专业课程资料
公共课全科
精英计划保过
魔鬼集训营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点悟。选导师是个大学问——择师而师,不可草草。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能使你的研究生生活变得充满效率。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复习备考研究生。然而大部分的导师是大家报考之前不认识、不熟悉的,怎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呢?怎样才能做到信息对称,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呢?这就要我们提前做足功课,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你准备报考的导师的信息,信息来源最好是你未来的师兄师姐,或者本院的学生。掌握的信息越多,能减少以后读研时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导师这个群体很复杂,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一下导师这个群体,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也就从容多了。
按照一般人心中的印象,导师分为学术派、实践派以及综合型导师三大类,前者就是比较传统的高校教授,而实践派的导师更多的是在理工科院校,这些导师一般从事实际科研项目或市场项目的开发,通过做研发来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
事实上如果细分的话,学术派的导师还可以根据这些导师的身份、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实际的工作方向分为行政型和纯学术型两种。而实践派的导师,根据笔者的理解,按照导师本身的身份来分更合适,即导师是高校教授性质的或者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性质的。
实践派导师
顾名思义,实践至上型导师的特点在于不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更注重从实际操作项目中做出成绩和培养学生。实践派导师的组成稍微有点复杂,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导师”,有院士、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甚至还有一些研究单位的导师及公司的工程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停留在理论上,更依靠实际项目来获得成功。虽然身份各有不同,但是根据导师的身份可以将实践派导师分成三类:
第一种:承担国家大型项目的导师。这类导师中有大学的导师,也有研究所的导师,通常学术水平,科研能力通常较高,并且在业内有较高声望,可以获得国家专项拨款用于开发大中型项目。在这种导师手下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大型项目的开发流程,这是优点之一。虽然导师可能没足够时间指导大家的硕士论文,这时有可能是导师的博士来指导你做项目或论文,能学到实际的东西可能更实在。
第二种:承担重要项目但不具备正式招收硕士资格的讲师,也称为“副导师”。在这些讲师里,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主要问题是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短,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声望,所以想得到国家项目可能比较困难,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外面找项目,然后分给学生做。这类导师其实跟第一上述提及的第一种导师的区别不是很大,只是说做的项目一个是国家的,一个是社会应用的,各有优势。从笔者的角度来看,第二种可能比第一种
更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为第二种更接近实际产品的开发,对于以后找工作也许更有帮助。如果学生遇到这种导师也是比较幸运的,毕竟学生关注最多的就是能否学到知识,能否掌握一门生存的本领。
但要注意的是有的讲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都要稍逊一筹,指导硕士对他们来说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把项目给学生后如果没有能力指导学生的话,这对项目和对学生都是不负责的,所幸这样的导师很少。
第三种: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这种状况在某些专业比较多,比如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在其他专业出现的频率较低。有不少导师,在学校是教授或者副教授,负责培养研究生,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在外面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在别的公司当工程师或者领导,对硕士而言,这类导师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首先,工程师属于单位或公司的技术人才,工作内容和生产实际结合的比较紧,由工程师指导的学生能学到很多具体的专业技能,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其次,单位或公司内部的工程师都是我们的学习资源,他们的经验是我们学习的宝库,只要我们能虚心向前辈学习,就能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技巧,对我们的专业素养帮助很大。最后,在单位或公司实习的补助一般要比学校和国家给的多,对于学生来说也算不错的待遇了。所以,能当这类导师的学生也算比较幸运了,对于很多导师没有什么好的项目,或同学有比较多闲暇时间的时候,很多同学还专门找公司和单位实习。所以,能成为这类导师的学生也算是比较幸运的,对于很多导师没有什么好的项目,或同学有比较多闲暇时间的时候,很多同学还专门找公司和单位实习。
一般地,学生会选择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单位实习,付给一定的报酬,然后在单位或公司搜集论文资料和数据,最后直接在单位或公司做完论文。笔者就有一个师姐在一家外企实习,做论文,不仅外语口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专业外语也在这样优越的学习环境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学习成长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最终被这家外企录用。
学术派导师
行政学术一肩挑型导师
这类导师,顾名思义,在学校或者在研究单位有一些行政职位,但除了这些职位外往往还会兼职相关专业方面的学术职务。这类导师在专业领域内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很多都有国外留学经历,学术能力,学术水平也受到了一致认可,比如说学院的院长、主任往往也是研究生导师,学生们考研的时候也经常选报这些导师。但读研不能光看导师名气,我们更关注这类导师是否亲自指导研究生,或怎么指导研究生。这类导师由于身兼数职,项目很多,因此时间很紧张,很少亲自指导硕士研究生。一般导师会根据自己所从事的方向,有的更人性化的导师可能还会咨询你的个人兴趣和实际水平,然后制定一个培养计划,在平时让高年级的博士或硕士学长来指导学生的实际工作,定期召开组会,在组会上听取学生的汇报再做点评和下一步安排。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跟这些著名导师接触的机会不是很多,但设身处地的站在导师的角度分析,导师的确很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指导你,更多的只能做大方向的指引,剩下的多数要靠自己的努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另一方面,跟着这些师兄师姐学习往往更能提高自己,因为他们都是从你现在这个阶段成长过来的,知道这个阶段需要学习什么,怎样提高自己,而且向他们咨询问题也更轻松,有问题直接问,所以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另外,报考这类导师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优势是,行政型的导师因为职务的关系,在业内很知名度较高,和很多相关单位都有接触,通常有合作关系或者参加评审,这些对学生找工作来说也算得上是隐性优势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导师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话,一般会和国外大学或企业有合作关系,如果自己的外语水平或者学术能力达到要求,会有较多机会申请出国留学。
学术主导型导师
这类导师往往是学术圈内的“明星”人物,经常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经常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文章。他们一般都是业内有名的专家,手里有很多项目,主管一方,有些则是默默无闻,主要工作是教学以及项目,属于实干家,手里项目比较多。总的来看,这类导师主要兴趣点在学术上,经常兼职一些学术职位,例如兼职教授、学术研究会委员,兼做行政职位的比较少。
这些导师一般是自己直接指导学生,或者通过自己的博士生来指导硕士生,如果你的兴趣点和导师的不一致,导师也会根据你的要求为你修改培养计划,或者亲自给你介绍一些副导师。一般来说,师从这类导师,学术水平肯定会有保证,而且有忙不完的项目,只要你有精力、有能力,还能从项目中赚够生活费,这点也是比较吸引人的。
另外,比较有名的导师和地方或者研究单位的合作一般比较稳定,如果指派你跟随地方单位或者研究单位做项目,如果表现好,留下工作也很有可能。这类导师一般也有留学经历,和国外的合作关系比较稳定,推荐学生出国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有成而实践欠缺的导师,可能会在找工作这个环节出现困难。还有的导师,由于研究领域过于专业,要求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比较严格,虽然就业面比较窄,但是就业渠道通常比较稳定。所以大家在报考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客观因素。
综合型导师
导师的类型基本属于正态分布,行政型导师和学术型导师占少数,中间的大部是属于综合型的导师,这类导师有的偏向学术,有的偏向企业经营,有的偏向行政等等,但是由于不如前面两种导师这么界限分明,而人数比较多,因此需要对这类占大半的综合型导师进行一下分类。美国的一个学者Yewdell JW 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中将课题负责人分成了九种,分别是:吹牛型(Big Talker)、监工型(Slave Driver)、大腕型(Demi God)、控制型(Control Freak)、科学呆子型(Science Wonk)、懒散型(Laid-Back)、神经质型(Psycho)、小作坊型(Small Town Grocer)、新星型(Rising star)。大腕型(Demi God)与行政型导师异曲同工,科学呆子型(Science Wonk)可以理解为学术型导师,但是不完全相同。这里就借用以上几个名词来给综合型导师分类总结。
第一:监工型(Slave Driver)
这类导师一般项目很多,导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对学生的学习、论文很重视,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论文,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项目,有的项目还带有赢利性质。师从这类导师有一个好处:“你会有永远做不完的实验和项目,看不完的文献”。通过导师的魔鬼训练,你的专业基础会很扎实,阅读文献的能力也很高,找工作会有一定优势。坏处就是:“你会忙到记不起你女朋友(或男朋友)的名字”。因此,如果“不小心”遇到这类导师,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否则会“出师未捷身先垮,长使娘亲泪满襟”。
第二:小作坊型(Small Town Grocer)
这类导师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一定的成绩,一般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申请到项目,并且以后也基本“以此为生”,师从这类导师能在他所熟悉的领域学到丰富的知识,不过也仅仅于此。这类导师对其他领域的不关心,没有野心,缺乏追求,也会让其渐渐落伍,知识结构老化,吃老本现象比较严重,做项目一般也是与其他同行合作,负责一部分课题。因此,如果自己不小心选择了一个这种导师,最好是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要把目光保持在与此相关的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上,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变宽变广,拓宽自己适宜的就业领域。
第三:新星型(Rising star)
这类导师是刚出茅庐的“小诸葛”,在专业领域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大家认可的成绩,是一个学界冉冉升起的明星,做这类导师的学生会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包括专业知识,治学习惯和成功的经验,同学们也会觉得心里充满希望。
由于导师的项目、实验比较多,学生的工作也肯定相对会辛苦很多,比如阅读大量文献,处理海量数据等等,最后的论文材料十分丰富,可供发表的论文很多,自己也能发表一些论文。由于这类导师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很可能不会放过任何的表现机会,事必躬亲的他们很少放手让自己的弟子去做,学生们因发展空间被新星型导师压缩而缺少了锻炼的机会。所以同学们在与这类导师交往时,要注意与导师避免发生这种冲突。无论你有什么想法,要与导师沟通以下,导师一般会考虑学生的要求,给与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找工作的阶段,导师一般会为学生提供帮助,让自己在一些好的单位或公司播下种子,为将来的合作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综合型导师项目比较多,大部分是做横向项目,或者子课题,项目内容比较具体和基础,很适合刚接触实践型项目的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为今后进入工作领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基础。
关于导师的分类并不绝对,实践派和学术派也有很多交集,纯粹理论或者纯粹做项目的都很少,本文只是在结合导师整体特征的情况下做出的分类。对于研究生来说,选择哪一
类型的导师,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家应该是从自身兴趣和就业前景来理性判断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师。然而,导师的影响固然重大也仅仅是外因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应该对研究生阶段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从内因出发将操纵未来的遥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中。
范文八:怎样选导师
相信许多同学考研后,如愿以偿进入自己的目标学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导师。如何选导师一直是一个被无数次提出的问题。这里给出一些规则给新入学的同学作为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普适,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导师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可以把这些规则作为一个基准框架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
选导师问题要解决的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指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喜欢哪个领域?今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是学术研究,还是到企业中混?知彼,就是对导师要了解。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的学术指导风格,了解导师的学术道德和人际关系情况。
先说知己。大凡读书毕业者,出路有三:学术研究(包括硕士毕业读博)、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做哪一行比较好,这没有定论。在欧美等竞争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否则很难跨入这个领域。但是平均意义上看,这个领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最富有的群体还是进入企业。这就是为什么MIT的PHD会大量跑到华尔街去,因为他们想发财。政府公务员可能是最差的选择(不是指高层公务员,例如总统,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因为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水平非常低下,一旦日久,往日所学必定荒废。如果哪天政府裁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到企业中就业非常困难。除非自律能力非常强,平时一遍工作一边学习,没有荒废。
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公务员是首选,因为稳定而高薪。但是最近毕业生骤增,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关系横行,对于身无靠山的广大毕业生,进政府机构并不容易。企业就业是一个很好选择,但竞争激烈,尤其是类似于公务员的那种企业职位,例如电信、移动等垄断部门。对于实业企业和身处激烈市场竞争的那些企业而言,才能的比重要稍微高一点。学术研究在中国可能是最没落的一个领域了。因为这是一家生产学术垃圾的“企业”。整个企业除了充斥着垃圾以外,就是位高权重者控制资源分配,无权无势者帮助有权有势
者造垃圾论文,还有到处晃荡的学术骗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交大的汉芯丑闻)。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的。如果不能寻找靠山分享资源,那这个社会上比你穷的人可能只有边远地区农民。一些乞丐的收入都会比你高。据新闻报道,乞丐都已经出现专业乞讨,正常收入都在每年5-6万,只要你舍得面子和尊严。现在高校讲师,如果申请不到课题,无法走穴(因为没有名气),仅仅靠讲课,每年5-6万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些人文性质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等,高校给新进的博士毕业生3万一年多的是。为什么和企业收入相差这么大?答案是显然的。你在企业中工作,为社会创造贡献。你在高校中工作,除了造出几篇垃圾论文外啥用也没有。国家给这么几个钱,已经是算给面子了。
想清楚了自己想干啥,就来看看能选哪些导师,如何选导师。
导师也分为好几类:第一类是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这类导师的特征是有很好的发表记录,而且这些导师一般比较正直,坚持学术道德底线。因为能做研究,所以没有造假动力,所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要准备从事学术研究,这类导师是首选。但这类导师有时候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一则研究能力强遭人嫉妒。二则忙于研究而忽视社交。三则瞧不起周围众多蝇营狗苟之辈而被孤立。在海归稀少的领域新进的海归“通常”是这一类。
第二类是不学无术但有权有势的导师。这类导师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人际关系和申请课题,至于学术研究,全部都承包给其他人士,例如其他无依无靠的而又想依想靠的青年教师、自己的学生等。这类导师由于其专业化于人际关系,因此如果你并不想研究学问,只图毕业后有个好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师从之。但师从这类导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导师由于不从事研究,因此学术道德底线是基本不存在的,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关系经营的好,利益摆得平。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导师是否能给帮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愿意帮忙,是否全力帮忙也是不得而知。所以选这类导师需要自己承担一定风险。
第三类是努力学,但术不高,也有一定资源分配能力的导师。他们和不学无术者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而术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因此被学术研究前沿淘汰。但这类导师还坚持学习,使自己不被淘汰得太远。不学无术者则完全是不愿意学习,认为学问根本没有用,有用的只是关系和人情。据我观察,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属于
这一类,这一类老师中的大部分又多是副教授或教授,但并没有很高的行政职位。
这三种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些青年教师,研究能力很强,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处于起航阶段。但总体看来,学术需要批评,在中国的特殊文化下,批评会招致被批评者认为关系有问题。因此学术能力高的人从概率上来讲人际关系要差。
了解了导师的类型,你是否就能选到好的导师呢?未必!由于不同的人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选导师会存在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认为,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实习经验,而是为了训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碰到新问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途径。但在就业压力下,大部分人还是以职业为导向。下面的选导师的八大原则是建立在在校目标之上,自己毕业后有什么理想自己考虑吧。
第一原则:看导师的发表记录。
其实,从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出发,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选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提升。那如何了解一个导师的水平高低呢?自然看这个导师的研究记录情况。论文发表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同学们可以直接在论文索引中检索导师的发表记录,看看导师发表的论文中,有多少高影响因子?有多少一流期刊?
但是,需要注意,有时候发表记录并不能完全揭示问题的实质。一个在高水平期刊群上经常发表论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真水平;一种是别人的贡献。即使导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未必表明这论文就是导师的主要贡献。要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就需要对导师论文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导师的主要贡献,那么研究话题应该相对集中。如果你发现该导师2-3年以内的论文有好几类“差距较大”的话题,每一类话题的合作者都不太一样,那么注意了,这些论文的主要贡献至少不都是导师的。这种导师一般是学生写出什么论文来,他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如果论文署名表明导师不是主要贡献者,那可能说明导师参加了讨论,有一定的修改贡献而列名其中,这种情况下,研究领域差距较大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原则:看导师的讲课水平。
没有什么方法比听课更有效了。能在选导师之前听一学期该导师的课,基本上能对导师有较好的了解。听其讲课能排甄别出不学无术类导师。不学无术的老师,他讲课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他不看书,书本东西都没掌握还谈何指导?其次他不追踪学术前沿,对学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讲课,只能隔靴瘙痒,不着要点。
听课过程中,你还能提问,以检验导师的水平。你可以先检索导师的论文,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挑选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提问请教,如果他能解释透彻,基本符合了选其做导师的条件——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好。更进一步,你可以挑选该领域的几篇最新的前沿论文,或者网上搜到的美国欧洲名校的牛教授写的工作论文,就一些细节进行请教。如果你发现导师能解释清楚,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对前沿比较熟悉的导师。跟着他至少可以从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企业中有时候也需要研究,因此研究能力并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如果连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搞懂,那么是否要选就看你自己的情况了,反正研究能力的提高肯定只能靠你自己摸索了。如果你发现该老师的讲课ppt和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课堂内容基本一样,那么该ppt基本属于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提问,不学无术立刻现形。(注意提问要提技术细节)
第三原则:看导师是否能一起学术讨论。
如果能和导师一起学术讨论,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导师是可以选的,至少在学术上可以帮助你提高。不学无术的人绝对不会和你讨论学术问题。
第四原则:看导师的同事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评论。
这就体现出导师的人际关系来了。人际关系好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别人说好。但这种打听比较困难,有时别人还有戒心,不会说真话。这就需要你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如果你考本校的硕士博士,那么本科时候就要细心观察。如果考到外校,那么基本只有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供你观察。这时候选导师基本靠上面两个原则。
第五原则:看导师是否排斥高水平同行。
水平高低和宽容心态是两回事。一个导师水平可以不高,但是无法容忍高水平的同行,那么心胸就太狭窄了,跟着这类导师自己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水平比他高了就麻烦了。
第六原则:看导师是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懂。 如果一个导师到处说自己这也懂,那也懂,那基本上是什么也不懂。真正懂的人,在非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非常谦虚的,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类导师的共同特征是好大喜功,喜欢表面文章,喜欢出风头。跟着这类导师,如果你妨碍他出风头了,那你就有麻烦了。(这话自己理解)
第七原则:看导师是否为学生着想。
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学生一把,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导师有能力帮却不帮,选他当导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选导师本来就冲着就业,那么毕业的时候导师写个推荐信、打电话帮学生推荐一下等会有很大的效果。当然这要看导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如果导师没有政府机关的关系,你要他推荐,效果也不会太好。
另外,现在很多同学希望出国留学,导师的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导师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两种情况:第一,正规的学术推荐行为需要谨慎。这通常出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学者身上,海归人士尤其多。因为海龟需要考虑到国外的关系,如果推荐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毁了自己的名誉,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就难混了。如果你碰到这种谨慎的老师,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确实很优秀,那么这类老师一般都会大力推荐。如果你本身并不优秀,那你乘早找其他老师吧。如果你很优秀,但老师还是不肯给你推荐,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心胸狭窄容不得你有更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老师都是甘为人梯。整天为他人作嫁衣裳会让老师心理失衡。对于学术能力不高的人,嫉妒心更甚。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老师,在国际上名声并不大,写一份推荐信应该还是有这个雅量的。如果国际学术界名声不大,还整天以国际名声为由拒绝帮助学生,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了,出国可能比较麻烦。
第八原则:看导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按照道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是应该在第一位的。我把它放到最后一个,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很无奈。对这个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术腐败比政府官员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说都枪毙有误杀,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杀嘛!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年龄在40岁以上的,没有学术腐败污点的教师并不多见。因为这是一个制度的悲剧。如果你发现你中意的导师过去有剽窃行为,
那么不必太惊恐,关键看这种剽窃行为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一直存在,那要小心了。连学术名誉都不顾的人是不会顾及其他任何事情的,他想干啥一定会干,你跟着他要么共存亡,要么乘早发疯。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么这类导师属于浪子回头。谁都会有错,英雄不问出身。过去剽窃,肯定是被逼的(制度考核要求)、一时犯错(为当时剽窃风气所熏)。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肯定是自己知道错了。所以,这类导师的历史原罪问题,大部分责任需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只要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还是符合导师的基本要求,不是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教师。
最后再说说导师一般如何选学生。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导师选人的标准相对比较简单,这取决于导师选学生的目的:学术潜质好(能帮自己写论文做课题)、做事不极端主义(比较好管理,不会出引人注目的让导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导师,只要能带学生,一般都是有一些资源的。帮着做课题是必须的,否则课题还靠导师自己做不成?!导师课题多,你也忙,但对研究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课题少,你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我的观察,课题和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
范文九:应届生考研如何选择导师
应届生考研如何选择导师
相信许多同学考研后, 如愿以偿进入自己的目标学校。 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 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导师。如何选导师一直是一个被无数次提出的问题。这里 给出一些规则给新入学的同学作为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普 适,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导师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可以把这些规则 作为一个基准框架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 选导师问题要解决的好, 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知己, 是指自己喜欢什么行业? 喜欢哪个领域?今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是学术研究,还是到企业中混?知彼, 就是对导师要了解。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的学术指导风格,了解导师 的学术道德和人际关系情况。 先说知己。大凡读书毕业者,出路有三:学术研究(包括硕士毕业读博)、 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做哪一行比较好,这没有定论。在欧美等竞争社会中,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 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 否则很难跨入这个领域。 但是平均意义上看,这个领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最富有的群体还是进入 企业。这就是为什么 MIT 的 PHD 会大量跑到华尔街去,因为他们想发财。政府公 务员可能是最差的选择 (不是指高层公务员, 例如总统, 财政部长, 央行行长等) , 因为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水平非常低下,一旦日久,往日所学必定荒废。 如果哪天政府裁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到企业中就业非常困难。除非自律 能力非常强,平时一遍工作一边学习,没有荒废。 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公务员是首选,因为稳定而高 薪。但是最近毕业生骤增,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关系横行,对于身无靠山的广 大毕业生,进政府机构并不容易。企业就业是一个很好选择,但竞争激烈,尤其 是类似于公务员的那种企业职位,例如电信、移动等垄断部门。对于实业企业和 身处激烈市场竞争的那些企业而言,才能的比重要稍微高一点。学术研究在中国 可能是最没落的一个领域了。因为这是一家生产学术垃圾的“企业”。整个企业 除了充斥着垃圾以外,就是位高权重者控制资源分配,无权无势者帮助有权有势 者造垃圾论文, 还有到处晃荡的学术骗子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交大的汉芯丑闻) 。 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的。如果不能寻找靠山分享资源,那这个社会 上比你穷的人可能只有边远地区农民。 一些乞丐的收入都会比你高。 据新闻报道, 乞丐都已经出现专业乞讨,正常收入都在每年 5-6 万,只要你舍得面子和尊严。
现在高校讲师,如果申请不到课题,无法走穴(因为没有名气),仅仅靠讲课, 每年 5-6 万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些人文性质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等,高校 给新进的博士毕业生 3 万一年多的是。 为什么和企业收入相差这么大?答案是显 然的。你在企业中工作,为社会创造贡献。你在高校中工作,除了造出几篇垃圾 论文外啥用也没有。国家给这么几个钱,已经是算给面子了。
想清楚了自己想干啥,就来看看能选哪些导师,如何选导师。 导师也分为好几类:第一类是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这类导师的特征是有很 好的发表记录, 而且这些导师一般比较正直, 坚持学术道德底线。 因为能做研究, 所以没有造假动力,所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要准备从事学术 研究,这类导师是首选。但这类导师有时候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一则研究能力强 遭人嫉妒。二则忙于研究而忽视社交。三则瞧不起周围众多蝇营狗苟之辈而被孤 立。在海归稀少的领域新进的海归“通常”是这一类。 第二类是不学无术但有权有势的导师。这类导师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少,他们 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人际关系和申请课题, 至于学术研究, 全部都承包给其他人士, 例如其他无依无靠的而又想依想靠的青年教师、自己的学生等。这类导师由于其 专业化于人际关系,因此如果你并不想研究学问,只图毕业后有个好工作,那么 完全可以师从之。 但师从这类导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 这些导师由于不从事研究, 因此学术道德底线是基本不存在的,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关系经营的好,利益摆得 平。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导师是否能给帮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愿 意帮忙,是否全力帮忙也是不得而知。所以选这类导师需要自己承担一定风险。 第三类是努力学,但术不高,也有一定资源分配能力的导师。他们和不学无 术者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 是否愿意继续学习。 学而术低有很多原因,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因此被学术研究前沿淘汰。但这类导 师还坚持学习,使自己不被淘汰得太远。不学无术者则完全是不愿意学习,认为 学问根本没有用,有用的只是关系和人情。据我观察,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属于 这一类, 这一类老师中的大部分又多是副教授或教授, 但并没有很高的行政职位。 这三种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些青年教师,研究能力很 强,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处于起航阶段。但总体看来,学术需要批评,在 中国的特殊文化下,批评会招致被批评者认为关系有问题。因此学术能力高的人 从
概率上来讲人际关系要差。 了解了导师的类型,你是否就能选到好的导师呢?未必!由于不同的人对大 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选导师会存在很大争议。例如有 人认为,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实习经验,而是为了训练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碰到新问 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途径。但在就业压力下,大部分人还是以职业为导向。下面 的选导师的八大原则是建立在在校目标之上, 自己毕业后有什么理想自己考虑吧。 第一原则:看导师的发表记录。 其实,从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出发,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选一位高水平 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提升。那如何了解一个导师的 水平高低呢?自然看这个导师的研究记录情况。 论文发表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参 考。 同学们可以直接在论文索引中检索导师的发表记录, 看看导师发表的论文中, 有多少高影响因子?有多少一流期刊?
但是,需要注意,有时候发表记录并不能完全揭示问题的实质。一个在高水 平期刊群上经常发表论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真水平;一种是别人的贡献。 即使导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未必表明这论文就是导师的主要贡献。要 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就需要对导师论文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时 间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导师的主要 贡献,那么研究话题应该相对集中。如果你发现该导师 2-3 年以内的论文有好几 类“差距较大”的话题,每一类话题的合作者都不太一样,那么注意了,这些论 文的主要贡献至少不都是导师的。这种导师一般是学生写出什么论文来,他就有 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如果论文署名表明导师不是主要贡献者,那可能说明导师参 加了讨论,有一定的修改贡献而列名其中,这种情况下,研究领域差距较大是可 以理解的。 第二原则:看导师的讲课水平。 没有什么方法比听课更有效了。能在选导师之前听一学期该导师的课,基本 上能对导师有较好的了解。听其讲课能排甄别出不学无术类导师。不学无术的老 师,他讲课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他不看书,书本东西都没掌握还谈何指导?其 次他不追踪学术前沿,对学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讲课,只能隔靴瘙痒,不着 要点。 听课过程中,你还能提问,以检验导师的水平。你可以先检索导师的论文, 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挑选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提问请教,如果 他能解释透彻,基本符合了选其做导师的条件—
—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好。更进 一步,你可以挑选该领域的几篇最新的前沿论文,或者网上搜到的美国欧洲名校 的牛教授写的工作论文,就一些细节进行请教。如果你发现导师能解释清楚,那 恭喜你,你找到了对前沿比较熟悉的导师。跟着他至少可以从研究能力上得到提 升(企业中有时候也需要研究,因此研究能力并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如果 连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搞懂,那么是否要选就看你自己的情况了,反正研究能 力的提高肯定只能靠你自己摸索了。 如果你发现该老师的讲课 ppt 和前几届师兄 师姐的课堂内容基本一样,那么该 ppt 基本属于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这种情况 下只要一提问,不学无术立刻现形。(注意提问要提技术细节) 第三原则:看导师是否能一起学术讨论。 如果能和导师一起学术讨论,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导师是可以选的,至少在 学术上可以帮助你提高。不学无术的人绝对不会和你讨论学术问题。 第四原则:看导师的同事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评论。 这就体现出导师的人际关系来了。人际关系好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 别人说好。但这种打听比较困难,有时别人还有戒心,不会说真话。这就需要你 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如果你考本校的硕士博士,那么本科时候就要细心观察。 如果考到外校,那么基本只有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供你观察。这时候选导师基本 靠上面两个原则。
第五原则:看导师是否排斥高水平同行。 水平高低和宽容心态是两回事。一个导师水平可以不高,但是无法容忍高水 平的同行,那么心胸就太狭窄了,跟着这类导师自己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水 平比他高了就麻烦了。 第六原则:看导师是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懂。 如果一个导师到处说自己这也懂,那也懂,那基本上是什么也不懂。真正懂 的人, 在非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非常谦虚的, 不懂就是不懂, 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这类导师的共同特征是好大喜功,喜欢表面文章,喜欢出风头。跟着这类导师, 如果你妨碍他出风头了,那你就有麻烦了。(这话自己理解) 第七原则:看导师是否为学生着想。 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学生一把,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导师有 能力帮却不帮,选他当导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选导师本来就冲着就业, 那么毕业的时候导师写个推荐信、打电话帮学生推荐一下等会有很大的效果。当 然这要看导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如果导师没有政府机关的关系,你要他推荐,效 果也不会太好。 另外,现在很多同学希望出国留学,导师的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
导师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两种情况:第一,正规的学术推荐行为需要谨慎。这 通常出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学者身上,海归人士尤其多。因为海龟需要考虑到国外 的关系,如果推荐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毁了自己的名誉,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就难 混了。如果你碰到这种谨慎的老师,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确实很优秀,那么这类 老师一般都会大力推荐。如果你本身并不优秀,那你乘早找其他老师吧。如果你 很优秀,但老师还是不肯给你推荐,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心胸狭窄容不得你有 更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老师都是甘为人梯。整天为他人作嫁衣裳会让老师心理失 衡。对于学术能力不高的人,嫉妒心更甚。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老师,在国际上 名声并不大,写一份推荐信应该还是有这个雅量的。如果国际学术界名声不大, 还整天以国际名声为由拒绝帮助学生,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了,出国可能比较麻 烦。 第八原则:看导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按照道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是应该在第一位的。我把它放到最后一个,不 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很无奈。对这个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术 腐败比政府官员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说都枪毙有误杀,隔一个枪毙一个有 漏杀嘛!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年龄在 40 岁以上的,没有学术腐败污点的教师并 不多见。因为这是一个制度的悲剧。如果你发现你中意的导师过去有剽窃行为, 那么不必太惊恐,关键看这种剽窃行为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一直存在,那要 小心了。 连学术名誉都不顾的人是不会顾及其他任何事情的, 他想干啥一定会干, 你跟着他要么共存亡,要么乘早发疯。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么这类导师 属于浪子回头。谁都会有错,英雄不问出身。过去剽窃,肯定是被逼的(制度考
核要求)、一时犯错(为当时剽窃风气所熏)。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肯定是自己 知道错了。 所以, 这类导师的历史原罪问题, 大部分责任需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 根据中国的国情,只要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还是符合导师的基本要求,不是那种 没有道德底线的教师。 最后再说说导师一般如何选学生。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导师选人的 标准相对比较简单,这取决于导师选学生的目的:学术潜质好(能帮自己写论文 做课题) 做事不极端主义 、 (比较好管理, 不会出引人注目的让导师难堪的事情) 。 现在的导师,只要能带学生,一般都是有一些资源的。帮着做课题是必须的,否 则课题还靠导师自己做不成?!导师课题多,你也忙,但对研究能力还是有一定 的训练的。课题少,你
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课题和 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
范文十: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注意事项(转)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考研试卷专卖店
作为一个过来人,给未来的师妹师弟几句忠告吧。因为现在见到了太多的人后悔,太多的人无奈,所以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说一句,选导师慎重啊!下面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慎重,怎么慎重。
研究生的生活与本科生有着质的区别,研究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实验室里的(我是工科的),最主要的工作是跟着老师做项目,所以选择老师的时候第一个应该注意的就来了:你的导师是否有足够多的项目支持你的学习、论文。有的老师虽贵为教授,也很有名气,可是项目很少,当然,也可能是老师不愿意接。但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你的所有能你所有科研都来自于你的导师,说白了就是你导师的科研项目,如果他没有项目或者项目少的话,你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伴随你的只会是无聊和对别人的羡慕或者在三年的家教代课中混过来 。
前面说了导师要有足够多的项目,接下来假设你的导师是个有很多项目的牛人,(其实有的年轻老师也是有不少项目的),那么你要考虑这个导师的人品了,我不否认矿大有好多老师非常好,但是也见过太多不负
责任的老师,一心只顾了自己赚钱,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当然,所有的研究生都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不过有的对学生好的老师是给钱的(而且给的数目相当有诱惑啊)。你不要说我世俗,来之后你就会知道,所有的研究生在谈到自己的导师,第一项总是老师发来多少钱,第二项才是老师的研究课题。所以你不想后悔的话你就好好打听一下吧,找导师不用着急,不要一看有人要你你就乐得找不着北了,有你后悔的时候。多找些师兄了解一下各个老师的“大方情况”再做决定吧。
建议: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老师的资历,研究方向(着大家都知道),大方情况,对学生负责否,做过哪些对不起学生的是。其实主要的就是在学生中的口碑如何,毕竟学生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记住要作深入的了解,(你要直接问他的学生的话那他肯定不会在外人面前损自己老师的,你可以问别的老师,呵呵
其他方法大家自己看着办吧)找导师不用着急,总会有的,实在不行就从最牛的开始一个一个找,大不了多背拒绝几次而已,这可是你三年的幸福啊,好自为之!
废话就说这么多希望大家将来不会后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导跳槽学生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