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扶助胸叫痛直冒冷汗头晕

张氏家族渊源及张澜出生地_张澜专栏_南充技师学院|南充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南充外事学校|南充电子工业学校|报名咨询热线:132
四川省南充技师学院
地址:四川南充市西充县多扶工业园区
顺庆校区地址:顺庆区川东北职教城
咨询热线:
张澜专栏您现在的位置:&&&张澜专栏
张氏家族渊源及张澜出生地
发布者:管理员
清康熙初年(1661年),在四川北部的南充县三元场,有一个叫松树湾的荒僻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名叫张志旺。张志旺自幼家境贫穷,父母早年逝世,不曾读书识字,无家可归的他自小就到地主家帮长工,长大后与邻村的一个姑娘订了亲。因为太穷,连结婚的住房也没有,张志旺急得傻了眼。&志旺,你如果不嫌弃的话,就住在我堆农具的那间茅草屋吧,将它打扫一下,兴许能作新房用。&村里的周大爷关切地说道,因为他是看着这个从小没爹没妈的孩子在苦水中泡大的哟。说是屋,实际上是一个棚寮,虽说小了些,但还是有顶有壁有墙,这对张志旺来说可是雪中送炭呀。在乡亲邻里们的帮助下,张志旺高高兴兴地将媳妇娶进了门。
几年后,张志旺便有了几个儿子。在那时,由于战争之故,人丁稀少,孩子生得多是好事,象征着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张志旺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几个儿子,心中是既高兴又发愁,小小的棚寮已无法住下这7口之家了。于是夫妻俩商量了一夜。借着农闲的机会,张志旺上山从松林坡上砍回了盖房子要用的树木,又利用早就积攒下的麦草,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很快就盖起了一式两间的草房。在草屋旁边还搭了一个窝棚用来喂猪。张志旺租种了朱举人的几亩田地,辛勤的耕耘着,这一年还取得了好收成,孩子们也能吃上一两天饱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好了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南充先是大旱,后又是水涝,田地里的庄稼不仅颗粒无收,就连田边地角,坡上坡下的草根树皮都给人们吃光了,穷苦的人家开始三五成群地外出逃荒要饭。张志旺一家人也饥肠辘辘,日子十分艰难,靠吃米糠和野菜度日。5个孩子经常饿得哇哇直哭,每天都瞪大眼睛望着爸爸妈妈,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可充饥的东西。张志旺看着孩子饿得瘦削的小脸,心中难受极了。虽说家中还留了点谷种和麦种,可那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呀!&再饿也不能动它。不然,明年全家大小靠什么生活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正当张志旺为全家生计所迫日夜忧心不安的时候,朱举人家的账房先生又带着人收租子来了。&老爷,你看今年天旱水涝,地里粮食颗粒无收,大人娃儿都没得吃的。孩子们都饿得皮包骨头了,请老爷抬抬手吧,租子我明年一定补交。&张志旺苦苦地哀求着。&租子规定了要当年缴清,不交租就收地退佃&。管帐先生眼睛望着屋顶,狠狠地说道。&收地退佃,那我们一家人靠啥养活啊?&张志旺一听,气得昏死过去。全家人哭的哭,叫的叫,乱着一团。账房先生根本不管张志旺的死活,指挥来人在张家翻箱倒柜的搜寻者,最后拿了几件东西和谷种、麦种扬长而去,走时丢下话来:&三天之内不交清租子,就封门收地。&张家陷入了一片惶恐之中。
几天后,张志旺挑着箩筐,妻子背着背篼,拖着5个瘦弱幼小的孩子泪眼涟涟,一步一回头地离开这土生土长的故土,外出谋求生路去了。心中无限辛酸,他不知将全家人引到何处安家。为了避免兵匪的抢劫,他们全家不敢走大道,只拣人烟稀少的荒僻小径行走。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离南充县与西充县的交界处不远的地方。由于这里是两县的边缘,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两不管的地带,显得异常荒凉,也看不到人烟。张志旺站在山顶上一眼望去,在茫茫雨雾中,两条黑黝黝的山岭逶迤朝远方伸去,中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沟垅,顺着长岭的顺延,连绵起伏的小丘陵慢慢展开,坡势延缓到一条小河边。岭上山下,荆棘遍地,树木葱茏。离他站的地方不远就是沟口,那里有一小块坝地,坝地上一株黄桷树。&真是一块好地方&,张志旺高兴得叫了起来。张志旺从此就在这里安下了家。他带领全家在这个几乎人迹罕至的穷山沟,披星戴月,他们将山坡上的勾藤荆棘除去,开出了一大片荒地。在沟底的坝地上,又挖出了几块水田。他们将原来在松树湾保留下来的一点麦种撒播到开出的荒地里,又勤浇灌施肥,第二年,居然得了个好收成。经过张志旺全家的辛勤劳动,几年后,日子就逐渐就开始红火起来。
孩子长大后为让孩子们独自立业,张志旺将家产分为5份。张志旺有五子,其四子张天荣及其后代以耕田种地为本。从那以后张氏家族便在这山沟里繁衍起来,一代一代传了下去,张家从张天荣到张澜的父亲张文倬这一辈已是整整经历了六代人了。这时的张家,不再是当初单家立户时的景象,而是支派众多、子孙繁衍的张氏家族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天荣老人,也因为这沟里的人家大都姓张,都是张家的后代,于是就将这山沟称为张观沟。还有一说就是该沟的形状像一个陶罐,于是就把此地叫着张罐沟。乡亲们集资在沟头修了一间观音堂,在离沟头1000米处还修了一座西阳观。因为有这么一座观音堂,所以在建村时,就把此村取名为观音堂村。
张天荣的第六世孙张文倬,学名本清,字海楼,少好学,举秀才,曾向西充名家受业,学问颇深。娶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王氏为妻,王氏忠厚善良,勤俭持家。因其父母早逝,张文倬与其妻王氏精心奉养祖父和继祖母,为乡人称赞。
张文倬有兄弟五人,分家析产后,张文倬分得田地不足四亩,生活十分艰难。张文倬与王氏共育有四子七女。长子名从善、子择之,务农;次子名涛,前清秀才;三子名澜,子表方,前清秀才;四子名滽,子洛门,前清秀才,曾从事教育。姊妹共七人,分别嫁于刘家、陈家、吴家、王家、吴家、李家、杨家。有孙男十六人,孙女十六人,曾孙男女若干人。张文倬是张家第一个读书人。
张观沟,当时属南充县中和里,民国时改为中和乡,距南充县70里。此地离中和场20余里,到西充宝光场(今莲池场)不到8里,当地老百姓赶场都赶宝光场。
宝光场坐落在一片浅丘包围的山坡上,西充河从场口流过。场内,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因人们长年累月的蹬踩而显得凹凸不平。修筑在石板路两边高低不齐的灰黑色瓦房,不知是房屋的年代久远,还是风雨的侵蚀,到处是大洞小眼,显得破旧不堪。这是川北农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集市。因它太小,乡亲们只能呼之为场,即取&义&于&市场&之意。就是因为场小,所以,站在场口的这一头,一眼即可望到场的那一头。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就是几竹竿长。用现在的尺码来量,约有100多米。出宝光场沿西充河前行8华里,便到了一个绿树环绕,流水潺潺的小山村&张观沟。当地乡民们的生活习俗,口音都接近西充而异于南充。1953年9月,区域调整时,张观沟所在的村被划到西充县莲池乡。
张观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不过此处的山并不高,相对高度不足百米,河宽不到10米。发源于西充太平镇璧山垭西南的虹溪河和源于西充青狮镇西北的半角山与苦竹垭南的龙滩河在这里的西阳寺汇合。此处海拔高度290米,为西充县海拔高度最低处。此河经嘉陵、顺庆,在南充西桥流入嘉陵江,在南充嘉陵、顺庆境内被称为西充河又称西河。
张观沟一带民风淳朴,百姓生活贫苦,即在丰年,&富民无尽食白米之家、&&贫者更数月不的白米一食&、&可怜顿顿吃红薯。&红薯是西充人的主食,所以西充历史上曾被称为&苕国&。笔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曾到张观沟,拜祭张澜先生。这里的老百姓仍然住的是破旧不堪的石板房,全沟还没见到砖木结构的楼房,在西充此地也属较穷的地区。
张澜的故居坐落在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张观沟巍峨雄伟的雕嘴山下。建于1662年。张澜故居依山而建,座西向东,粉墙黛瓦,青石院坝,掩于翠竹苍柏之中,呈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整个故居为三合院,有三间正房和两侧耳房。正中的张氏祖祠,建在高高的石台阶之上,祠堂左侧为张澜叔伯的卧室,右侧为张澜父母的居室,左厢房分别为张家的储藏室、蚕房,右厢房分别为张澜及兄弟们的卧室、张家的厨房。整个建筑为穿斗结果,木梁青瓦,木楼篱墙,乃川北农村普通的瓦顶篱墙农家杂院。周围风景十分优美,房后翠竹掩映,绿树成荫。
张观沟依山面水,风景如画,西阳溪蜿蜒曲折,流水潺潺,一派田园风光。沟口的观音堂古庙前有一广场,还有一棵参天的古黄桷树。此树很有灵气,据说在1949年张澜出任国家副主席时,枝叶茂密,如伞如盖。1967年,不知道从那里跑来一群红卫兵来到张澜故里造反,把张澜父母的墓砸了,从此古树就慢慢地枯死了。古树、古庙曾是张观沟的标志,如今都不复存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村在观音堂原址附近修建了村小学。张观沟现属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对张澜故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近年来西充县人民政府加大了对张澜故居的开发力度,目前张澜故居已建成国家4A景区。曾有一个风水先生,通过卫星图对该地进行观察,没有发现此处风水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此地能出一个张澜也许算一个奇迹。
二&张澜的童年
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就在这天早晨,张澜的母亲王氏与往日一样,天还没有亮就早早的起床,很快的做好了早饭。她正准备到地里干活,突然只觉得腹部一阵剧痛,额头直冒冷汗。正在此时大儿子张从善走了进来,看见母亲躺在灶前,马上就与大姐一起把母亲扶到屋中的床上躺下。王氏根据经验知道自己快要临盆了,对从善说快到邻村请刘大妈。刘大妈有着丰富的接生经验,张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她接的生。很快刘大妈来到了这里,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准备工作。辰时(7----9点)屋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张澜就诞生在张观沟的这一间不起眼的偏房里。
国人总是喜欢把一些灵异之事附会到大人物身上,对张澜也不例外。关于张澜的出生时有两个传说:其一,张澜的父亲张文倬在西充岷山乡召善沟,王干成家中当佃户,晚上也住在召善沟。就在张澜出生的头天晚上,张文倬梦见一只白虎从沟口一直跑到沟底,蹲在自己屋后就趴在那里不走了。说是张澜是白虎星下凡,这就也是张澜以后留长胡须的原因。其二,张澜出生的这天中午,张文倬太困乏了,他不由得和衣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睡去。睡梦中&忽然雷鸣电闪,乌云铺天盖地而来。天黑沉沉的,伸手不见五指。大雨倾盆而下,山上的洪水,山沟里的溪水,一下暴满了整个张观沟。不知怎的,家里的人一个都看不见了。他着急了,大声地喊着家里人的名字,可是却没有人应声,在茫茫的大雨中只有他孤单单的,看不到家中和村里的一个人。洪水迅速地猛涨着,很快就淹没了田野、房屋。张文倬只得朝房后的山岭上跑去。到了山岭的顶上一看,除了他站着的那个地方外,周围全是一片汪洋大海,波涛掀天。突然,他发现在滔滔的洪波之中,有一叶小舟在波浪中随波逐流,一浪接一浪地将小舟朝他面前推来。小舟之中好似有一小儿,双手紧紧攀住颠簸不已的小舟船舷,在大浪中摇来晃去。仔细一看,又好像是只有一叶小舟没有人。一会儿,波涛将小舟推到了他面前不远的地方,他正要看看舟中的孩子在不在,忽然一个大浪打来,小舟飞起朝他头上落了下来,他吓得哇地大叫一声。&正在此时他突然被刘大妈叫醒,&恭喜文倬公,恭喜文倬公,又得了一位少爷!&接生婆刘大妈在回家途中绕道来到召善沟向文倬报喜。文倬遂为新出生的孩子取名澜,字表方(方舟之意)。
张澜的身世与中国近代其他伟人不同,不少伟人都出生在比较殷实的家庭里:如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邓小平、罗瑞卿。而张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佃户家庭,用阶级斗争时的话来说,张澜同志是苦大仇深,属于最革命的阶层,是彻底的无产阶级。不过贫困家庭的状况决定着张澜将度过一个艰辛的童年。
西阳观是清朝初年修建的一座道观,那巍峨庄严的庙宇,在方圆几华里外都能看得见。观中除了修身养性的道士外,还开了一个私塾学馆,张澜的父亲张文倬在农闲时就在此教书。
张文倬,字海楼,人称文倬公。少时就勤奋好学,读书有成,父母很喜欢他。长大后,父母不顾家贫,将海楼送至西充县城的一位名师那里受业,不久之后,就考中了秀才。
张文倬家境贫寒,他十分了解生活的艰难苦处。因此,还在读书时,他就常常帮人写字、写状子、写书信,从不收人家的一分钱,遇上有困难的穷人他连纸张都要贴上。所以,张文倬在这一带,不仅是一位学问好,教书有方的先生,也是一位待人诚恳,急公好义,侍亲至孝的好人。张文倬&终身布衣服,常着一羊裘,为祖遗物,虽敝不肯易。&一生清贫俭朴,仗义疏财,每遇不丰之年,&常累月食不得米,也未尝向人言穷&,相反,族人多贫苦,乃于族中设义庄会,有老不得养、幼不得教、女无以嫁,皆厚助之。&&平生无不检之行,无苟取之财。&在与邻里乡人的相处交往中,&为子言孝,为父言慈,为贫人言勤勉,为官人言仁厚,恒视其身境之不同而谆谆告之以所应知之道。&张文倬家教甚&严,经常给子女讲祖宗遗德,讲贤官良者的廉洁自守和为民者的节约俭朴的美德。经常忙里偷闲教子女教书,并告诫子女切记人&虽贫贱,善当为,恶补可为也&的做人原则。
张澜的母亲王氏&性甚刚&,能干而勤勉,张海楼去世后,承袭&耕读传家&的遗风,督教子女。王氏料理家务,安排家事,田间地方,整天忙碌,甚是幸劳。她&治家有法&,赏罚分明,常以种种方式,督导全家勤奋劳作。由于张家人口众多,生活一直比较清苦,家中主食为红薯瓜菜一类,平常十分难得吃上白米饭。小孩衣服补了又补,疤上重疤。父母虽没有给予张澜殷实的家庭,但父母亲的良好的品行与克勤克俭的习性,点点滴滴浸润着孩提时代张澜的心泉,对以后为官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口众多的张家,不仅吃穿艰苦,就连家中用来睡觉的床都不够。一大家人只能将就着在一间房子里的几张床上挤着睡,有时连翻身都很困难。所以,在张澜出生后不久,母亲王氏在一个原来装谷子的长箩筐里面铺上谷草,作为张澜睡觉的床。睡在箩筐很不舒服,冬天还能将就过去,到了夏天,那日子就甭说有多难受了。幼小的张澜就是从箩筐里开始了他人生道路的第一段旅程。
襁褓中的张澜,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虽说家庭人多,但母亲王氏却是十分细心地照料他。白天,王氏到地里干活,就把小张澜用带子捆起背在背上。到了地里,王氏就将张澜从背上解下来,放在一个她既能看得见,听得到,又有树荫的地方让他躺在那里自在的玩耍。寒来暑往,时间易过。张澜在不知不觉中已五岁了。
由于张澜家人多地少,偌大一家人只有4亩薄田,虽有父亲张为倬的教馆收入补贴家用,但对于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张家来说,仍然是入不敷出,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家中常年以红苕、瓜果蔬菜为食,一两个月都见不到一点白米,日子过得苦极了。乃至几十年后,张澜都爱说,我是吃糜儿红苕长大的。
张澜是一个很勤快、爱劳动的好孩子。从5岁开始,每天就很早起来去捡狗屎和牛粪。父母还特地用竹子为张澜编了一个小畚箕,做了一个长三角形的粪刮子,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掮着小畚箕,手拿粪刮子出门去捡粪。年龄稍长张澜就就开始放牛砍柴。每天早饭后,张澜就背起小背篼,里面放上镰刀,与其他小伙伴一起赶着水牛上了山。小伙伴们一到山上,就让牛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自由地吃草。他们则在一起割草、打闹、玩耍。下午他们把牛赶到小河里泡水,自己也光着小屁股跳下河里游泳,不到太阳下山,谁也不想出来。
&&&这年张澜已是7岁了。因家中很穷,父母不能送他到学堂读书,只能在家里割草、拾柴、放牛,以减少家庭负担。但小小年纪的张澜求学心切,上进心强,经常把牛牵到父亲教书的书馆附近,一边放牛,一边悄悄站在教室外边偷听父亲讲课。有一次,当他正在书馆听课时,牛跑到书馆旁胡姓农户的田里吃豌豆苗,张澜发现后急得哭着找那农户认错。那农户问明原委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他不必伤心,还鼓励他勤奋学习。有一天,张澜告诉母亲,他想到父亲的书馆读书,母亲认为他年纪尚小,父亲给他些家教即可,长大再去书馆念书也不迟。张澜为此伤心落泪,于是又去告诉父亲。父亲以为他是闹着玩,随口答应,却再无下文。
张澜依然常常到书馆外偷听父亲讲课。一天,张澜去教馆时,正遇上课间休息。&张三,你又来听你爸讲课?&一位王姓的学生问他。&张三,你天天在外头听课,啷个不带本书哇&姓王的同学又问道。&我没的书&张澜答道。&啷个不喊你爸给你买一本嘛?&姓王的学生好奇地问。&家里面人多,没钱,买不起&张澜低着头小声地答道。姓王的学生同情的看着张澜,沉思了一下说:&张三,你这样喜欢学习,但又没得书读,好恼火哟,我倒有一本《论语》,但只有一半,而且很破烂了,不知你想不想要,想要的话,我就送给你。&&真的呀,烂了不怕得,我把他补起就是了。&张澜听到姓王的同学肯送书给他,高兴惨了。姓王的同学立即回到教室里,很快就将那半部《论语》拿出来给了张澜。张澜如获至宝,回到家中,小心地将书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细心的把书折皱的角一页页整理好。然后,又找了些父亲写字用的黄裱纸和米汤,将破烂的地方一一补起来。此后常常捧着这半部《论语》有空就读,不懂就问,哪怕是再难的语句,他一定要弄懂,不求其解不肯罢休。不久就把半部《论语》背熟了,令父亲大为惊叹。
父亲见他如此用功,便问他能否记住所教的内容,张澜自信地把父亲所授,朗朗朗读了一遍。父亲听完后十分高兴,于是就答应张澜到书馆学习。张澜白天晚上有空就读书,学习经常到忘我的境地。有一年中秋节,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母亲见张澜学习兴趣正浓,经多次催促未果,就将糍粑和红糖水端至张澜书屋。张澜手拿糍粑边学习边沾糖水,竟将砚台中的墨水沾上,吃得满嘴是墨。母亲拿碗见状,大笑,张澜莫名其妙,母亲将镜子交与他,他看了才恍然大悟。张澜天资聪明,读书刻苦,学业优异,尤喜诗词,深得父亲喜爱。便对他寄予厚望,把报效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除了讲四书五经外,还精心教授经史词赋,同时还给他讲《木兰辞》、《正气歌》、《满江红》等诗词和历代爱国爱民英雄人物的故事。张澜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而能在后来以救民济世,振兴中华为己任。
张澜12岁生日的晚上,张澜坐在纺线的母亲身边,在桐油灯下认真读书,母亲望着埋头读书的儿子,停住了纺车,握着张澜的小手说:孩子,我看好你,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志气的人。
与其他孩童一样,儿时的张澜也喜欢嬉水玩耍。流经村口的西阳溪成了张澜和孩童们游泳、打水仗的战场。有一块长达丈余,高二米的巨石伏卧在溪中,远远望去像一只青蛙,此石被称为青蛙石。童年张澜与小伙伴们常在此跳水、晒太阳,打闹、嬉戏。一天,嬉水完毕的张澜把才洗干净的衣服挂在古黄葛树上,自己站在青蛙石,一首诗脱口而出:&千年古树当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这首诗表达了张澜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远大的抱负。
与此同时,张澜还养成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他吃饭时可以不抛舍一粒米,上街赶场不要大人花一文钱。衣裤鞋袜,不用到场上去买,用母亲自己缝制的,破了就补着继续用。他对大人说;&百姓笑破了不笑补。&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对劳动人民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深沉的爱和节约俭朴的生活习惯,为张澜以后为政清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少年张澜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因家中人口众多,四亩薄田难养家,住房也十分涌挤,张海楼留下已成家的长子张从善经营在张观沟的田地,举家迁往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今西充县永清乡赵山沟村),佃王干成100挑(今25亩)田地以及房屋。召善沟离岷山场不到5里地。是年张澜15岁。
岷山乡因境内有一座南岷山而得名。传云汉代有个名叫何岷的人,在此山中修道成仙,故名此山南岷山。南岷山名列西充五大名山之首,建有程太虚祠与降真观,山中古柏参天,蓊郁葱翠,奇峰古洞,云遮雾掩。山中有九井十三峰,被称伏虎峰、伏龙峰、跨鳌峰、仙峰、宿鹤峰、显景峰、日照峰、丹霞峰、步虚峰、览翠峰、黄坛峰、蘸坛峰、洞阳峰等诸峰,绵延30&里。&汉何岷之所隐也。隋程太虚尝修炼于此。《志》云:&太虚自幼好道,精修勤苦,隐居南岷山绝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炼处。一夕大风雨,砌下得壁玉印。居人每乞符祈年,印以授之,辄获其稔。&唐元和中解体(尸解成仙)后,迁神于玄宫,容貌不变。宣宗命人求之,使者过商山,宿逆旅摄险,有居第如公馆,青童引见。一道士自称程太虚,祖居西充,且嘱曰:&明岁,君自蜀入南岷山,无忘我。&及至蜀,熟视画像,与前见者无异。&程太虚,生于605年,卒于809年,终年205岁。被唐宣宗(李忱)敕为道济真人,宋赐号道济大师。
程太虚真人在南岷山修道时,或居于何岷修道的山洞里,或居于一棵千年空心古柏中,日月为伴,烟树为邻,饥食野果,渴饮山泉。修道养寿,采药练丹,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皆称绝粒道人与程真人。生前常施药济人,画符驱邪,死后成神,显灵祐民,百姓感其恩德,修庙以祀,唐建仙林观,观中塑供程真人的神像。宋名降真观,明朝增建大虚祠。香火鼎盛,历代不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写&南岷仙境&四字。召善沟与南岷山遥遥相望,张澜年轻时曾多次到南岷山游玩寻古,看书学习。
王干成是当地有名的绅士,曾是张海楼的学生,有四、五十亩田地,其姐是张澜的母亲。王干成的几个儿子也都是张澜的学生,王干成与张澜家既是亲戚还是两代师生情。王干成在当地也算是一个人物,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很有正义感。只要他一到岷山乡场上,街上赌博的吸毒的人都会停止营业躲起来。召善沟山高沟深,地势险要,左是老鹰崖、白石崖、右是狮子山,前面是五洞瑭。左青龙、右白虎、从风水学的角度看此地胜于张观沟,这里的沟要比张观沟要深些宽些。为何张澜能成为国家领导人这里也许是最好的注脚。
这里虽说也是穷山沟,却是人才辈出&,远的不说恢复高考以来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不下百人。近现代从召善沟走出去最有名气的要数王履祥。王履祥,曾用名黄平万、王世麟、王良翰、王凌汉、王用时,1893年8月出生在这里。王履祥是王干成的大儿子,也是张澜的学生,与张澜是中表关系。1916年在张澜任校长的南充县立中学毕业。1919年3月与邓小平等人从川北到重庆参加吴玉章主办的赴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法语。之后,同邓小平等人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经周恩来、王若飞介绍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东方大学经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履祥是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5年4月任中共郑州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任书记),是年秋任中共豫陕区委副书记(书记王若飞),1926年任中共西安地方执委书记。1927年8月,任中共无锡地委书记。1928年后,先后在西充、南充、成都、兰州从事教育工作。
在召善沟,张澜忙时帮助家人干活,农闲时看书学习,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仍然是&二十余年中破衣赤足,习以为常&。在这里,他学会了耕犁磨耙,学会了农家的全部活路,与父母亲一道过着日出而作的生活。张澜还曾担任过&弼马温&,当时外出一是步行,二是坐轿,三是坐滑竿,四是乘船,五是骑马,在清朝马很受用,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养马、放马也是张澜每天的工作之一。张澜放养的是一匹黄兔褐毛四川建昌马。它的特点是体型小,善走山路。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它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此马强悍,刚烈,张澜为了驯服它吃尽了苦头,经常被马摔得头破血流,可张澜也是拼命三郎,最终张澜驯服了这匹烈马。召善沟的沟口就是一条官道,胜利者的张澜骑着马一口气跑了十里地。这匹马也成了张澜最亲密的伙伴,伴随他度过了在召善沟的岁月。在张澜以后从政的日子里,马是他的主要交通工具。一直到张澜40岁骑马从马上摔下受伤,从此再没骑马。
关于张澜在顺庆坠马重伤,有这样一说:&张澜面相,山根有断纹。相法云,40岁死。尝病虐,大烧谵呓,自言梦至一大殿外,见张榜云:&张澜40岁。怒,撕去40字。其后满40作川北宣慰使,乘马,马忽暴跳,坠地臂折,几死;然竞治愈。&说者认为阴德之报。此事张澜的学生任乃强曾问张澜&信有之否?&张澜曰:&有之,偶然之事,迷信者以为果然。相士先有妖言,故懵梦中有此谵语。省躬清明,无所畏怯,则亦无验。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信之有害,斥之无益。但当修身力学,无须问此。&不过,坠马重伤对张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是,张澜从此再不能骑马,出行办事一律靠行走。二是,由于当时张澜政务繁忙(任川北宣慰使),骨节挫损处未能痊愈,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以至于从这以后张澜的左手杆不能伸直与弯曲,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笔者前不不久,来到西充县永清乡赵三沟村五组(张澜家当年租住的房屋就在五组),在王永林(王履祥的孙子82岁)老大爷的带领下参观了,张澜当年养马的马厩,岁月已逝、马厩里栓马的木桩仍在。历史的痕迹还在,仿佛我们仍能听见马的嘶叫声。张澜家就坐落在白石崖下的小山坡上,当年张家佃租的房子依然保留着,但房屋已破旧不堪。此房原住着一位李姓的人家,改革开放后,他们的子女外出到南方打工,挣了些钱,于是就在广州买了房,把父母及全家接了出去,此屋已经荒废了好多年(在本书脱稿时,笔者再次来到此处,此房屋已经垮塌,只留下一片废墟。)。据说此房在张家入住以前一直是被称为鬼房,也曾入住过几拨人,入住者在晚上都能听见哭叫声,打闹声整个晚上不得安宁,于是都全部连夜逃离此屋。所以此屋一直空着,无人敢住。张文倬及全家入住此屋后,晚上都睡得很香,什么事都没发生。当房东王干成第二天得知情况后,连声说:&太神奇了,不得了,睡在此屋中的人中必定要出大人物&。张澜15岁开始就居住在这里,在这里张澜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床。此屋的面积虽仍只有几十平方米,但空间较高,于是张澜的父母亲就在上面建了一层阁楼,所以张家在这里的住宿条件就比在张观沟时好多了。张家在此屋生活了30年。在这里张澜发奋读书考中了秀才,在这里结婚生子,张澜与原配夫人杨氏共育的四女三子都出生在此屋。日父亲张文倬、日母亲杨氏均在此屋去世。张家对面的五洞塘山山崖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头,远远看去像一只白虎俯卧在绿色的群山中。沟尾处就是张澜昔日躬耕之田,不过如今已建成了一个小水库,造福于百姓。
但张澜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庄稼汉,也不是仅仅像父亲一样做一个私塾先生,他在少年时代就向往嘉陵江、长江、向往大海、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仍然走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路,他追求是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便名扬天下。一可光宗耀祖,二可为官为仕。古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并称三余。读书人所有余暇皆用来博览群书、广纳学识,被人们慕为三余广学。张澜便是如此广学之士。科举仕途,读书人趋之若鹜,张澜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呕心沥血地攻读,欲通过科举来成就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张澜十分喜爱读书,像四书五经这些文人必修功课,他早以熟记于脑中。他还特别喜欢读历史和政论方面的书。父亲的藏书早已不能满足他,因为穷买不起书,张澜只好四处借书看,方圆十里读书人家中的藏书都被他借阅了一遍。因为张澜的人品好,守信用,所以有书的人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张澜还曾到西充县城的李举人家借书看。&&&一天,张澜正读书之时,忽然晕倒在地,浑身滚烫发烧,母亲尽心照料,病情虽缓,但仍不痊愈,家里人都很着急,而张澜更急,躺在床上也在看书。后来村里来了一个江湖郎中,家里人将其请来,告知张澜的病情,郎中给张澜把脉望舌后,随即开了一剂药。张澜服药后吐出一口浓痰,顿觉心定气舒,而后又连服几副药,渐渐病愈。之后,张澜更加努力用功学习,似乎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就这样张澜努力的学习四书五经,念着&子曰&,长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形貌,品学兼优,儒雅斯文,身上更兼有父亲的正直端方和母亲的克勤克俭。张澜一天天长大,由少年走进了青年,走向了成熟。
四&&&秀才张澜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张澜时年22岁。就在这年2月,张澜第一次踏进科举考场参加童试。临行前,母亲拿出一双亲手做的新布鞋叫张澜穿上,希望他前程如锦。这是张澜第一次穿布鞋,在此之前不论春夏秋冬,他几乎都是当赤脚大仙,很少时间穿草鞋,更不说穿布鞋。有一次,张澜看见母亲打草鞋时,在草鞋上扎上一些布条。他问母亲为什么要扎布条,母亲说因为家里穷,你从未穿过布鞋,在草鞋上加点布条,也算了此心愿。母亲还答应他参加科举考试时,给他做双布鞋,一则体面,二则带来好运。现在,望着母亲手中包含着家人希望的布鞋,张澜的心灵受到震撼。张澜高兴的穿上了母亲为他亲手做的新布鞋,从西充县召善沟出发,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大山,独自一人来到顺庆府参加科举考试。从召善沟到南充县城有80多里路,由于第一次穿新鞋不习惯,脚趾打了好几个大血泡,后来灌脓成疮,留下了几个疤痕。这疤痕在今后的几十年的岁月里成为了张澜同志对子孙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
西充人民历来勤劳好学,&穷不离书&成为西充的一句传统名言。在清代科举时期,西充读书人大都是寒士(贫穷读书人),负笈(自背书箱)从明师(学问、人品均佳的老师)。不但束修(学费)苦无从出,膏火(伙食费)亦感困难。一旦进学(赴考),院费(报名费)和旅食费约需三、四十两银,更非寒士所能担负。张澜22岁时才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报名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来到南充县、州、府所在地,这里的一切对张澜来说充满着新鲜好奇。顺庆真大,这里有好多人,好多房屋,还有整洁的街道及商铺。在这以前张澜只到过西充县城,西充县城就是张澜看到最大的天,不过与顺庆比西充县城确实太小了。曾有一首民谣这样说到:&好大个西充城,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全城都听见&。到了南充县城后,张澜找了一家靠近嘉陵江边的客栈住了下来,顾不上休息,就来到了他早以向往的母亲河嘉陵江。此时的江水缓缓的流着,江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江中自由的游翔着,渔夫划着小船唱着鱼歌在江面上,撒网捕鱼。江面上不时有商船和游船驶过,江边的码头上停靠着上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张澜被美丽的嘉陵江景色图所吸引,一路飞奔来到了他在梦中多次缠绕的西充河入江处。他轻轻用手捧起一把水放在嘴边,全部喝了下去,水真甜、真甜。二月的江水依然是那样的寒冷刺骨,此时的张澜可全不顾这些,他脱下新布鞋,整整齐齐放在岸边,打着赤脚在江水中、在沙滩上,尽情的飞奔玩耍。学习的辛苦、途中的疲劳一扫而光。张澜望着东流去的嘉陵江,默默的发誓自己一定要考上秀才、中举人、走仕途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清朝的科举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张澜此次参加的就是院试,也叫童试。院试是清朝时各省内的科举考试,由提督学政主持。院试前,进行县、府(州)考试,府县考试每三年二次。县试是最低一级考试,每年二月,由知县主持考试。来县里考试的叫童生,县试根据人数的多少分为五场、六场,录取若干人参加府试。府试合格后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录取若干考上学院了,叫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为三类,一类叫廪生,是正额录取,可以从国家仓库取得禄米;二类叫增生,是正额以外录取,当廪生不足时,可以增补为廪生;第三类叫附生。
张澜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没有让自己失望,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以顺庆府第十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考毕回家后,张澜脱下新布鞋珍藏之,只逢年过节穿一二日,五十五年后张澜就是穿着这双旧布鞋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考上秀才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也就进入到士大夫阶层,可以进入官方学校学习,有免除差徭,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不过清政府对秀才&的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它可不搞终身制,更不是铁饭碗。每年学政都要主持对秀才的考试,称为岁考。考核的情况分为六等,一、二等为优秀,可以增补为廪生、增生,三、四等为合格。五六等可惨了,不但有可能被剥夺秀才资格,还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张澜每年岁考成绩优秀,1897年(丙申年)是张澜的本命年,张澜被补为廪生。廪生每年都由国家提供粮食,张澜从此开始吃上皇粮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张澜同志由农业户口变成了非农业户口,张澜同志开始端上了铁饭碗,成了国家人了,张澜的人生道路又到了新的拐点。总之,张澜将开始新的人生。
五&&秀才相亲
张澜考上秀才后,张澜的父母开始商量起张澜的婚事。&孩儿他爸,三儿的年龄也不小了该成亲了,现在秀才也考中了,再不提亲,恐怕别人要笑话我们家了。&王氏对丈夫说道。听着妻子的话,张文倬也点点头说:&三儿是该成亲了,可是,家中太贫寒,谁愿把女嫁到这里呀&。说着夫妻俩忧愁起来,这一晚,夫妻俩都没合上眼,为张澜的婚事焦愁着。
不久,邻村的王大妈上门来提亲了,她说女方是西充县车龙乡杨家的大姑娘,人品好,又能干又贤淑,一手女红做的很好。她家看上的是张澜的人品和学问,至于聘礼多少都没关系,只要有个意思就行了。张文倬夫妇一听十分高兴,立即写下张澜的生庚八字,交给了王大妈带去。几天后,又收到了杨姑娘的生庚八字。就这样在张澜不知晓的情况下,父母替他订下了终身大事,两家并约定,第二年开春后迎亲。
婚事定下来后,张文倬夫妇又商量如何向儿子说这件事。&娃儿他妈,三儿这个人志向远大,不晓得他满不满意这桩婚事!&张文倬对妻子说道。&我看没得啥&,三儿是孝子,很听话。再说杨家姑娘也不错,三儿现在这么大了,应该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我想他是不会反对的。这件事就由我跟三儿说吧。只要他没得啥,过几天就叫他到杨家去相亲,尽快把这件事办了。&王氏的一番话,说得张文倬直点头。
晚上,母亲将张澜喊到一边,给儿子讲了这件事。张澜听了后,脸红得像熟透了的苹果一样,低着头很不好意思。在母亲的启发下,张澜点点头,算是同意了。
张澜的第一次婚姻也依照历代旧习即父母之命,婚约之言。女方的父母看中了张澜,便央媒人到张家说合,定婚成戚。定婚兴请算命先生&合庚&,合上&庚&才能婚配。张澜与杨氏的生庚八字相合,所以张澜的终身大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定婚兴&纳吉&,俗称&插香&。插香男方要备制衣料、首饰、四色水礼、红香三烛、红烛一对和线纸等物。富者抬盒,贫者挑背,由媒人护送至女家。女家给男家也回赠衣、帽、花生、红蛋等礼物。
&半月后,张澜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车龙乡杨家相亲。杨父见张澜生得文质彬彬,眉清目秀心中很满意,还想了解张澜的学问。于是就对张澜说:&贤婿喜欢《诗经》,想来对联也不错,我出上联,你出下联如何?&&请岳父赐联。&张澜客气地答道。杨父问&门外千山绿&,张澜答&室内春意生&。&十年寒窗,晨昏孤灯照单影&。杨父又出一联。张澜一听,心想这不是指我考读尚未成家吗。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下联&三篇锦绣,烛影摇红喜成双。&&好文采,此子不错!&杨父不由得在张文倬面前夸奖起张澜。当然躲在暗处的杨姑娘看到这一幕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1895年,春节刚过完,张家就在为张澜的婚事忙碌起来。虽说在召善沟张家是小户人家,而且还是佃的是别人家的房、田地。但三儿的婚事还是要办好,不说怎样风光,亲戚朋友总还是要请的,宁可自己过紧点,面子上总要过得去才行,张文倬这样想着。张澜家本来就穷,一年收成下来,除去开销所剩不多。母亲在张澜结婚时都不能为张澜缝一件新衣裳,只好向四姑借件衣服用两天,张澜拜堂时穿。母亲还在莲池街上扯了几尺鸡肠带作为张澜结婚时的腰带。
婚日头天,张家请人用抬盒、滑竿、抬礼物,随花轿吹到杨氏家,谓之迎亲。女方请妇女&上梳开脸&,晚上在娘家&座歌堂&,众家姑娘,以歌相送。翌晨,杨姑娘在女友的簇拥下,进中堂,拜别祖宗、父母、兄弟姐妹和众亲友后,乘花轿启程,称为出阁。杨姑娘在兄嫂的陪同送至张澜家,名曰送亲。
张澜家门前张灯结彩,摆迎凤酒,司仪高喊吉利言词。这时点红香,鼓乐声响,鞭炮齐鸣。一乘大花轿将杨家姑娘抬至张家大门口,先杀鸡回神,再由妇女挽扶新娘杨姑娘下轿,踏着红毯到中堂举行拜堂仪式。司仪先生说吉利话,随后又喊:&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继拜祖宗,夫妻交拜,转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坐床沿,新郎张澜将新娘杨姑娘盖巾揭掉,喝交杯茶。虽说张家是山沟里的穷家小户,但请客,送礼,摆席,赞礼,闹洞房却一样也不能少。这一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都到张家贺喜。张文倬人品好、人缘好、又是教书先生,再加上秀才娶亲在这穷山沟里也是一件新鲜事,天大的喜事,所以这一天,来宾特别多;这一天,张家确实喜气洋洋,热闹极了。中午大宴宾客,席间新郎张澜、新娘杨姑娘去每桌向亲朋好友敬酒致谢,晚上亲友嬉集洞房闹房,尽兴方休。当时,新娘除了敬酒,不得出房门和进食。翌日参厨,回门。就这样23岁的张澜穿着借来的长衫,拴着母亲扯来的鸡肠带,戴着父亲借来的青布瓜皮帽,与杨姑娘结成百年之好。婚事过后,借来的长衫和帽子立马还给了人家,留给张澜这位新郎官的,只有母亲给他扯的一根鸡肠带和无数的思考。
婚后张澜一面继续在召善沟从事农事田耕,一面在努力专研经史诗赋看书。冬天还在这里办冬学。杨氏一生幸劳,勤俭持家,在妯娌中独担服侍公婆的责任,包做他人不愿干的活,任劳任怨,从不计较,故而家庭和睦,上下相安,对张澜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张澜与杨氏共育有三子四女。长子张峻、次子张崿、三长张堪。长女嫁任明新,次女许配杨家未嫁病卒,三女童年夭折,四女嫁李可法。
六&&&维新派新成员
在此前后,张澜看了在朋友处借来的一篇文牍,朋友还告诉他一件大事:&中国的北洋水师在对日本的海战中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实行维新变法。这篇文牍就是康、梁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措施。张澜将文牍看了一遍又一遍,一腔热血在心中沸腾着。张澜开始朦胧地认识到,国家的衰弱和人民的贫困,不能这样拖下去。出路在哪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渐渐地影响着他。从此以后,张澜不再闭门读死书,而是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关心起国家大事来了。他先后阅读了《蜀学报》等进步刊物,结识了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朋友,并与他们保持联系,眼界开阔多了。
1899年的一天,张澜正在家中读看《蜀学报》,当他看到维新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的消息后,不由得热泪盈眶,义愤填膺,深深地为维新变法的失败叹息。就在这时母亲王氏拿了一封信交给他,是好友罗伦写给他的。信中不但谈到当今的时政,还说了一件令张澜高兴的事。他钦羡已久的《蜀学报》编辑蒲殿俊从北京回来了,准备在广安办紫金精舍书院,现一切准备就绪,就差一批教师了。蒲殿俊邀请罗伦、张澜赴广安任教,现来信征求张澜的意见。能与这些具有维新思想的人一起共事,真是一件喜事,张澜高兴极了。在父母、妻子的支持下,张澜告别了全家,踏上了去广安的途程。在广安州(属顺庆府)紫荇书院担任教习。
1900年农历闰8月1日,父亲张海楼因患食道癌在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逝世。张澜在广安得知消息后嚎啕大哭,立即收拾行装,连夜开始返回家中。回到家中在安排好父亲的丧事后,为了给父亲守孝、减轻母亲的负担和照顾家庭,张澜写信给蒲殿俊、罗伦等人说明了家中的状况,辞去了广安&紫金精舍书院&的教学工作。
为了增加家中的收入和不让父亲的学馆闲置,张澜像父亲一样在家乡西阳观私塾教书。西阳观离召善沟8里地,每天一大早张澜就从召善沟出发,翻过房后的白石崖在山脊上走8里山路赶到这里教书。笔者也曾数次前行在此山脊,体验着张澜当年的艰辛。在山脊上有一座孝节坊,历经数百年仍屹立着,张澜每天都从此坊下走过。而此时张澜所讲授的知识与其父亲讲授已有很大改变。他以气节自励,结合当前的时事,以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踏实做事,在中国危难之时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他的教学方式活泼新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称道。不久张澜和他执教的西阳观私塾便名满乡里。时任南充县教谕的骆文廷前往视察,赞赏张澜的办学成就并极力举荐他到成都的尊经书院学习深造。
张澜一面教私塾,一面授业于在南充嘉湖书院执教的谢怀宣门下。如果说父母是张澜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谢怀宣就是张澜的第二任教师。谢怀宣是晚清举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他见过大世面,对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有着真切的感受。戊戌变法失败后,辞官回家乡办学,对张澜的反清思想有一定影响。张澜在谢怀宣的教诲下,对国家、民族的处境认识更深了,他的志向由追求功名到救世拯民。变法维新的幻想在张澜心中彻底破灭。于是他剪去辫子,命家人男孩不蓄发,女孩不缠脚,以示反清。张澜一直对谢怀宣执弟子礼甚恭,解放后还常问起谢的后代并嘱致意。
1902年,顺庆府教谕骆文廷之子状元骆成骧(清朝最后一个状元),推荐张澜到成都&尊经书院&深造,研究经帮济世之学。
七&&长子张乔啬()
1902年11月,长子张峻(乔啬)出生于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1894年,张澜与南充县三会乡人李香圃应试科举,同时考中秀才。1897年,两人入学后,志同道合,情趣一致,相交甚笃。张澜的长子,取名张乔啬;李香圃得一长女,取名李华芳。乔啬、华芳两人年龄相当,品貌端宜,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张澜经常给李香圃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脚,说:&我们应率先拥护民主,反对封建,带头移风易俗。天脚实美,何奈要给女子这样深重的摧残。我等女子绝不缠脚,一定要读书。&李香圃应允后,家里女子无一人缠脚,且送华芳进学堂读书,直至大学毕业。经张李两家子女同意,结为秦晋之好,后乔啬、华芳举行了新式结婚。夫妻两人相敬如宾,始终不渝。
1911年9月,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张澜等9人被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张澜母亲王太夫人闻讯,恐受株连将张澜的长子张乔啬送往车龙乡其母亲娘家,改名换姓冒充他人儿子。赵尔丰被处决后才将其接回。1924年张乔啬就读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于同年到美国留学。1926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1929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大昌实业公司工程师。抗战时期任经济部平价购销处处长,交通部造船处处长,重庆市公共汽车公司总经理,民生公司副总工程师。抗战胜利后,1946年派驻美国,任中国驻华盛顿物资供应委员会专员。期间他在华侨知识界进行宣传,联络爱国华侨反对美国军事援助国民党。在报刊上撰文批驳美国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诽谤。解放前夕,张乔蔷回到了祖国。
张乔蔷李华芳夫妇育有三子二女。长子张正华曾任国家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保利集团副总裁,育有二子。二子张达华,中国高能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教授,育有一女。三子张广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育有一子。大女张幼芳,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一直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育有一儿一女。小女张梅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育有一女。
日,张乔啬带领全家(妻子李华芳、儿子张正华、张达华、张广华,女儿张幼芳、张梅颖)在重庆北碚,举着自己用了几个晚上缝制的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50年,张乔啬在重庆与母亲一道&举家迁往北京,暂住在北京马皮厂胡同子父亲家里。1950年起,张乔啬陆续任铁道部工厂管理局工程师、铁道科学院研究员,担任过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1993年,张乔啬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在很多年前,有位风水先生曾说过,张澜后辈长子发。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总之,在张澜的儿女中,长子张乔蔷家算是人丁兴旺,后续有人,事业有成。其长子张正华官至副部长,其幺女张梅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跨入国家领导人之列。
八&&新学的开拓者
&&张澜一身都穿长袍,对长袍&情有独钟&,是有一段来历的。1903年,作为四川省官派留学生,张澜进入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临行前,张澜的老母亲连夜用蓝色布帘为他亲手缝制了一件长袍。她告戒儿子:&为人不能忘本昧良,终生布衣也是福。男儿当自立自强,自爱自重,读书不求高管厚禄,但求为民造福。&布衣者,平民也,张澜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一直保持着平民本色,被人们尊称为&长袍先生&。
1904年(清光绪30年),顺庆府儒学署根据清政府日兴学诏:&各府、厅、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的规定,在南充县城大北街德昌店(今南充纺织职业中学校办工厂),成立顺庆府官立中学堂。这是南充县创立最早的一所公立学校。由顺庆府儒学署教授兼南充县儒学署教谕骆文廷兼学堂监督(校长)。
1905年夏,张澜从日本回国,应南充仕绅之请,留在南充办学。骆文廷聘他担任南充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兼教务长,张澜致力于新学新政的传播,学堂的规章制度皆出于他之手。罗纶任斋务长兼国文历史教习。张、罗两人志向相投,决心在学堂来一番改革。张澜参考日本的教育制度,首先为顺庆府中学堂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措施,大力提倡勤俭朴实、遵纪守规的新学风,努力遏制该学堂普遍存在的学生萎靡奢华、散漫不拘的学风。为了振奋学生精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张澜经常向学生宣讲时政,激励学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应该&什么都不要管,就是牺牲自家性命,也要去救国家。&把救国济民希望寄于教育青年一代身上。他给学校运回许多科学新书、图谱和标本、仪器,又将自己的藏书也存到学校的图书馆,供学生阅读。在课程和教法方面,张澜锐意革新,在保留经、史、子、集等传统课程的同时,增设了格致、算学、理化、外语、图画、体育等新课。聘请思想开明,德才兼备者任教,并举荐日本的中村作理化、日语教师。
张澜、罗纶虽然没有加入同盟会,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已开始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变。因张澜、罗纶在学校中传阅《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被密报四川总督,四川总督欲置张、罗于法。后经提学史方鹤斋解释始免于难。
1906年,张澜在南充创办民立(高初)两等小学,南充高等小学与南充端明女塾,同时任顺庆府官立中学监督(校长)。其办学目的,在于发展新学,培养英才,变贫弱的国家为富强的国家。张澜教育学生要&挺起胸膛,竖起脊梁,站稳立场,做真正的人。&&学好本领,振兴中华&、&陶铸人才,以为国用&。要求师生&严谨治学,奋发向上&,注重培养学生济世救国的才能。张澜办学享誉全川,不少有志青年,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南充求学。
据张澜的学生任乃强回忆:我11岁考入高小,是这个学堂年龄最小的学生。特别爱看张澜先生从日本带回来的地理书和地图。记得有一本叫《支那疆域沿革图》的巨册,我特别喜爱,要求借来托绘,蒙师特例许可。我从那时起打下了研究史地的基础。学堂有一圈颇高的围墙,我与一个同学发现一架竹梯靠在墙上,我爬上墙顶眺望,被同学开玩笑抽去竹梯。我窘极了,大吵大闹。被先生听着,走来,搭梯接下,拾地下蔑片打了我的头。我冤愤不止,从此恨他。但不久,便从种种事实的感动,转变为钦佩与敬爱他了。那时教学,全是在黑板上写讲义,学生照抄。我们发现他格致课讲稿的书壳上,大书&半明白先生&五字。心想:&他都没有学通,就来教我们。&但听他讲的全都新鲜,没有可以怀疑之处,也没有人能驳倒过他。后来与同学议论:像他那样&卖独行&的教师,在别人,打肿脸也要充胖子;而他却自署为&半明白先生&。这种虚心自律的精神,正可说明他品德高尚。
先生嫌原讲修身课的老儒言论迂腐,改为自己来讲。所讲的也是经史格言,但不是理事家那一套,而是鼓励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一类古籍成语。有一次期考,他出的题是&如何才能改过&。他并未曾讲过有何方法改过。考生问他,他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许多年纪大点的同学,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去阐述。我对经籍一窍不通,只曾读过《论语》,记得子路好勇和他闻过则喜的故事,便勉强写出:&惟有勇才能改过,故子路人告之以过则喜。&自嫌17字不成文章。恰好历史课讲过了汉武帝晚年厌兵,下诏悔过。于是再配上一句:&汉武帝晚年悔过。&凑够24字搪塞,羞缩缩地把卷子交了。万未料到,他给我这卷子打了100分,并用红榜贴出来,为全校示范。这真使我感到已被绑在高跷架上,不能不努力学习了。以后我有过失,老师总是用&你以前是怎样的&这句话来责问我,使我不能不痛改前非,力求上进。
这年春季朱德从仪陇考入南充官立两等小学堂,在那里除国文外,还学了地理、历史和英文。秋天朱德考入顺庆府官立中学堂读书,在顺庆府中学堂学习的日子里,朱德感到十分充实,他特别尊重张澜。尽管校务工作繁忙,张澜仍然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打成一片。他看见朱德床上的被褥很简陋,吃饭也很省,又从刘寿川老师那里了解到朱德家境贫寒,但学习用功,于是对他勉励有加。张澜尤其高兴朱德爱好体育课,每当课余时间朱德奔驰于篮球场上,张澜便鼓励在场外围观的学生,向朱德同学看齐,到球场上去参加锻炼。他还给朱德讲东晋大将军陶侃朝夕运砖以习劳励志的故事,要朱德立志洗雪&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物理、化学两门学科既无课本,又没有实验室,只凭老师口讲,学生记点笔记。朱德对学习新学科的兴趣很高,对这两科学得特别认真。朱德在南充的新学堂读书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他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也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这一年即是他从学习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也是他接受&读书不忘救国&进步思想的开端,更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朱德元帅回忆说,张澜既有反封建皇帝又有反贪官的精神,他在这里才第一次看到邹容写的《革命军》一书,才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此外杨森、王赞绪、鲜英、黄隐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也曾先后来该校读书,授业于张澜。
张澜在任南充两等小学、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和顺庆府中学堂监督(校长)期间,还亲自讲授修身课、格致课(包括生物、物理等)。在教学中,他着重爱国维新思想的灌输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他认为新的科学知识,是富国利民的先导;循此而进,必然使爱国维新思想大为激扬。他本来擅长经史词章,为了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他改教格致课,深受学生欢迎。他将留日时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能近取譬,详为阐述,引起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学生们专心致志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对勤奋好学者予奖励,规定各班考试前三名一律免交食宿费,并奖以书籍,对贫寒好学的学生慰勉备至。同时,张澜还力倡开展体育活动,举办运动会。于1907年冬在南充县南门外土门寺大坝上辟地封栅,举行顺庆府中学堂首届运动会。运动场上高悬&禁止风帽,烘笼入场&之牌,拒绝戴风帽、提烘笼才能出门的守旧士绅入场观看。要求学生放下斯文架子,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门谋生技艺。督促学生自行种菜,自理园艺。学校开办集体伙食,学生自由结合,轮流炊食。组织学生自制教具、标本、举办展览,使这几所学校学风骤变,张澜名声从此远播。
1907年春,张澜从成都返回南充后,与林维干等策划,在南充县城大北街创办端明女塾初级部,这是南充举办女学之始。目的在提高妇女地位和文化知识,移风易俗,反对封建主义。史料显示,这是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等官方文件之后,四川范围内第一个响应者。女子上学,虽然当时在一些大的城市中已较为普遍,但在南充这个闭塞的小县城还是一件新鲜事,一般人家都不愿意送女子上学,有的守旧人士甚至还攻击女学,说这是有伤风化。为克服阻力,张澜首先把自己两个女儿送进学校做榜样,另一方面张澜还同女塾教师一起四处宣传,阐明女学与国家前途的关系,讲清楚女子读书对家庭和女子本身的益处,尽力说服家长。使广大民众增进对女学堂的了解,并消除他们的顾虑。
在学堂的教育方面,针对社会日益高涨的释放天足的呼声,张澜着力解放女子的思想,首先便是解放妇女的双脚。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以来,妇女一直被要求缠足,即女子把脚用布紧紧缠裹,使之扭曲、变形,最终使双脚变成如锥子一般的形状,称为&金莲&。女子缠足从四、五岁开始,缠足时先要将脚母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足底,用白棉布条裹紧后,还要不易松动,等脚型固定后,穿上&尖头鞋&,白天由家人蟾扶行走,以活动血流,夜间将裹脚布用线密缝,防止松脱。到了七、八岁时,再将趾骨弯曲,用裹脚布捆牢密缝,以后日复一日地加紧束缚,使脚变形,最后只靠大母趾行走,要缠到小、瘦、尖,弯、香、软、正才算大功告成。女子缠足自产生时即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方面,实质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一种象征。张澜作为一个维新思想的崇拜者与实施者,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提倡女子不缠足,让女生解下缠脚布,组织她们踢毽子、荡秋千,开展体育活动。张澜针对女子缠足的事情,办起了天足会,并先从自己的女儿做起。天足会在张澜的培养和支持下,在校内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女生们都响应号召放开了脚,不在缠足了。在当时女孩子是不得随便上街的,一天张澜召集全体学生集会,并大声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一起跟我上街去!&学生们听了大吃一惊,彼此面面相觑,呆在那里不敢走动。张澜接着又说:&男子可以上街随便逛,为什么我们女子就不能?几千年的封建禁锢我们要打破它&,今天就从这件小事做起,同学们鼓起勇气来,跟我走!&说完,他带头走在前面,形成一股巨大的吸引力,于是女生们三五成群地走在他的身后,朝前走去。张澜不时回头对她们说:&不要怕,勇敢点!&一群女生在张澜的带领下终于消除了自卑和胆怯,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张澜还亲自带领女学生上街跑步。从此女生们理气直壮地走在大街上。女学堂的新风尚轰动了南充。为了将女学生组织起来,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张澜又向学生提出成立学生自治会。他的号召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学生们立即进行筹备工作。在自治会成立那天,张澜亲笔写下&学生自治会成立大会&九个大字挂在讲台的中央位置。大会还邀请了南充县的社会名流前来参加。在成立大会上,张澜首先发表了演讲,接着学生代表邓仲端发言,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几十年后,邓仲端老人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场景,依然激动不及。她清晰的记得在她发言时,张澜校长和同学们如何用眼神鼓励她,使她能够在众人面前表达女生的心声。在会上还进行了体育表演,其中有个节目是女学生穿彩色衣服,组成&妇女自治会&五个大字,这一空前的表演把大会的热烈气氛推向了高潮。自治会成立这天,轰动了整个南充县城。
为了扩大反封建活动的影响力,张澜带领学生拆毁作为封建代表的老城墙。要将祖宗留下来的老城墙拆掉,在当时无疑等于掘了封建专制的祖坟,也引起了嘲骂声、反对声以及各种谣言。对此张澜丝毫没有退却,他四处奔走呼号,力陈利弊,终于赢得了进步人士的赞同。一天张澜亲自带领全体女生来到南充老城墙,亲手拆了第一块城墙,女生们蜂拥而上与南充有识之士一道,推翻了象征封建堡垒的旧城墙。
开办之初,端明女塾开办的班级是小学初级部,校长是名震川滇的大儒谢怀宣,董事长林维干,名誉校长张澜。学校的师资是很雄厚的:胡德宣讲地理,邓克钦教数学、图画,王焕廷教说文,何淦侯讲经学。他们都是南充城乡的正绅,均以才高、学显、德馨而闻名。就这样,在如今的南充大北街小学校址上,端明女塾初级部应运而生。随着女子学堂声誉提高,敬仰张澜学识人品的民众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将女儿送到学堂学习。之后张澜又设立了女子小学堂高级班。女校的出现,为妇女的解放和眼界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张澜多方努力下,端明女塾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其中的优秀生如谭琴舫、奚今吾还考进北京、上海等地大学读书,在川北开创了女子入学,参与社会活动的新风。
因办学经费困难,1909年夏,林崑毓劝说林维干外侄女王竞华捐款作办学基金。王竞华矢志于学,广泛涉猎新书报,以兴办女学为己任,带头捐大洋数百元。小学部及幼儿园大院的地产也是王竞华女士义赠的。1910年王竞华又劝其父王家驹捐房屋,以扩大校舍和女生寝室。王竞华还将自己办嫁妆的钱约3000元,作为女学办蒙养院之用。学校用此款购置了中学部及大操场的地皮。后张澜任校长亲自主持校务。为了表示对王竞华捐款者的谢意,张澜在出任川北宣慰使时,据实祥报四川军政府,&以王竞华女士淑德懿行,克昌女学,虽属影现昙花,允宜光昭彤管,应准予女校勒石立碑&。石碑立在学校大操场中新修的,大约一千平方米大小的水池前面,石碑有3米高,碑的正面刻有&女界伟人&4字,碑的后面记载了王竞华捐款捐地兴学的事迹。以示褒扬,永垂不朽。这石碑一直保存到解放后,后在&文革&中被砸毁。
九&&官府其奈表方何
辛亥革命前的南充官场,同清朝廷一样腐败不堪,学校与地方都深受其害。南充是顺庆府的首县,城内有府衙、县衙、经司、游击、外委、府学、县学等许多官署。以前这些官员到学堂前呼后拥,教职员工都要毕恭毕敬,盛宴款待。张澜主持学校之后,力主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对外礼仪一切从简,知县到校也仅在客厅备茶款待,不设筵席,其随从衙役也只能在校外等候,一律不得进入校内。他的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教学秩序,而且也为南充开了新的风尚,受到教育界的热烈欢迎。不过张澜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官员,如当时的南充知县邓隆就对此怀恨在心,还准备待机报复。
张澜回到南充后,就听到人民群众对&三费局&骂声不绝,系念在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方知三费局是由地方绅士林宝书、肖子仪等人把持的专为县官办理筹款纳捐等事的机构,他们常借兵差、官差、学差、赈差等名目大量浮收钱粮,压榨人民。所谓&筹款一万,入官七千,局留三千,&就是公开的官绅分赃规定,借此大发横财。张澜决心以三费局为突破口,向苛政开刀。经反复商量,借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允许各地组织农会、商会、学会的有利条件,利用&三会&取缔&三费局&。于是便联合一批教师和开明绅士分头联系群众,并经官方批准,在南充大北街成立三会公所,依法取得全县民意机构的合法地位。正在此时,邓隆、林宝书、肖子仪使人放风:&张澜煽动群众抗粮抗捐,要严加法办。&企图以此施加压力,把张澜吓到。张澜等人顶住压力,以三会联合直接向督府衙门申请裁并三费局,与户房合并为经征局,直辖县府,不再由官绅插手。这一主张遭到县官劣绅和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有人秘密向顺庆府潘矢南诬告张澜等人是&革命党&,&抗粮抗捐&。潘矢南据状上呈四川总督,要求法办,但查无实据。张澜等人进一步揭发了历年南充县府贪赃枉法,包括邓隆父亲仗势招摇纳贿等丑闻,呈顺庆府衙和四川总督。经过斗争,邓隆等人不但未能告倒张澜,反而招致惩罚。知县邓隆被调走,三费局被取缔,许多陋规也陆续被废除。
当时南充盛传一首歌谣记述其事:&满天云雾盖果州,七品知县面带愁,督邮难见张三面,官府其奈表方何。&
三费局撤销后,林、肖二人对学堂恨之如骨。肖子仪在社会上联络了一些人,去包围县官,要打倒张澜。在他当街大门上贴一副过年对联:&张吻鼓颐,吸血呼膏,真所谓蚊鸣世界;济困扶危,出经如史,原无愧虎拜先生&。有个姓蒲的学生,性滑稽,素来憎恶肖的言行,他用白纸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肖家门上大红对联的下面:&三费局张了贪吻,鼓了馋颐;肖子仪出的月经,人的狗矢。&于是此事传遍学校。学生们把两副对联说与张澜。张澜微笑道:&这位拔贡一片虚骄,实无学问,饾饤成词,典实疏谬。他的上联,恰好像他们在三费局的自赞。他的下联,恰成了他们对官吏犬马效劳的报功。蒲生的上联还切合其人,下联则不成辞矣。&学生们说:&骂他是阴类丑物,我们就觉得骂的好。&张澜正色教育到:&评价人物,须当心安理达,恰如其分。虽当面言之,亦能择服。不可涉于刻薄谩骂。若说他们谀媚助纣,是纾的吏困,扶的官危,却符合事实。月经、狗矢就太庸俗了。&学生又说:&蚊鸣、虎拜,就是他在谩骂。&张澜笑道:&可能是他在骂街。但若用经义解释,就等于他在骂自己了。所以应该说他是典实疏误。&于是学生又问:&他这两句出于何典?&张澜笑道:&《诗。齐风》&虫习薨薨&,为&苍蝇之声&喻小人成群馋害君子。蚊鸣无典。蝇蚊同类,可以借用。这岂不是他自明馋口,《礼。檀弓》&苛政猛如虎&。虎拜无典,只有此典。这个拜字岂不恰好表明他与官吏勾结的身份么?&张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大都如此。
十&&次子张崿(&)
1907年,张澜的次子张崿,字慕良,出生于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六岁时,张澜送其到南充大林寺---南充县北区高等小学校读书。这所小学,是1913年由庞明钦、庞懿儒等邀约一批社会名流创办的,学校坐落在南充县芦溪乡和金台乡边界的小山上庞家的家庙里。校门前有一对石狮石虎,丛林蓊郁。由于庞明钦等办学有方,该校很快就以教育优良著称于顺庆。
慕良虽年幼,但聪慧勤奋,在校期间一直是品学兼优,很受同学、老师、学校推重。他很有父亲的风范,爱才助人,促使同学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关心先后同学罗瑞卿。1920年,罗瑞卿进入大林寺小学读书时,就听到不少同学赞扬慕良&是个人物&。慕良也听说罗瑞卿读书勤奋,见义勇为,同学们亲切的称呼他&高汉&。1920年初,慕良以优秀成绩从高小毕业,考入南充中学。1922年慕良常在南充詹主祠北路的同乡会,同大林寺小学来的校友讨论时事和中国的前途问题,罗瑞卿很敬佩他见识多广,两人经常在一起长谈,有时还谈到深夜。慕良的侃侃长谈,开扩了罗瑞卿眼界。他还介绍和指导罗瑞卿阅读进步报刊书籍,如《革命军》、《警世钟》等。
1923年慕良到上海,住进了同济附中学习德语。1925年毕业后到北京。1926年在北京大学读了两个学期,其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临出国时慕良还专门去武汉看望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的罗瑞卿。他对罗瑞卿选择从军道路很赞赏,对罗瑞卿鼓舞很大。几十年后,当罗瑞卿大将回忆起学长慕良对其的帮助,仍然是记忆犹新,还是那样激动。
不久慕良到了德国,住进了柏林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学,还到条件很好的德国图书馆自学。当时,德国共产党办有马克思工人夜校,开设的课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苏联革命史等理论课,还开有专业技术课。慕良非常认真的在这里学习化学,学习绘画、活报剧等艺术课程。他还搞了个活报剧团,成了剧团的核心人物,还排演了些揭露帝国主义丑恶的好戏,经常两三天就能演一次,搞的很活跃。他还常常写诗,写文章,投稿到报社,收些稿费来补贴生活。
1929年中共旅德支部改选,慕良被选为中共旅德支部书记,成仿吾为宣传委员。第三国际经常有人来往,他们很重视在德国的中共党组织。德共领导开会,慕良和成仿吾常被邀请列席。慕良还参加了在德国汉堡召开的反帝大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1930年周恩来到柏林,张慕良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并请周恩来到中共旅德支部讲话。周恩来离开德国时,留下一篇长文,慕良和成仿吾把它译成德文,以&成光&的笔名发表在日的德共《红旗报》上,看过的人都说:&写的好!&。4月30日的德共《红旗杂志》对这篇文章评价很高。
慕良对革命事业一贯积极忠诚,对同志亲近,对群众友好,同中外人士都和得来,群众关系好,他认识第三国际的人很多。与宋庆龄、何香凝、朱德、叶挺等有较深的交往。1933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上台,屠杀异党,慕良在德国站不住脚,准备离开德国回国。但反动派妄图在途中加以逮捕,最后在党组织的安排掩护下,转往苏联。当时消息传到国内,误说他被捕牺牲了。张澜先生听到,异常痛惜,极度悲伤。
慕良到苏联后,任第三国际宣传部干事。后来,又调到秘书处搞秘书工作。这期间,慕良曾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决心兴世界革命,以振兴中华。谁知世界革命未兴,祖国危亡先呈&&倦鸟思归,游子思故乡。&当这封信很不容易辗转到张澜手中时,张澜悲喜交集,异常欣慰。
1936年,中共中央调慕良回国在张澜身边工作,通过张澜影响四川以至西南实力派,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扩大反蒋抗日的阵地;同时,寻找机会协助党恢复和发展被严重破坏的中共川北党组织。
慕良回到成都,张澜看见从远道归来的儿子,听了儿子关于十年重要经历的陈述,深感欣慰。特别嘉喜他&立身&&善&,走上了人生正道。作诗志感,题为《喜次子崿自欧洲归》(二十五年秋):
游子音书断羽鳞,重灜一旦作归入。
老亲乍睹惟双泪,异国远离十年春。
消息误传爱物化,瞻汝如昔见天真。
时艰正是须才切,爱汝应知善立身。
但是当慕良会见旧日老师卢子鹤先生时,卢老先生询问:&出国留学如许年,得博士否?有无文凭&?又训诫一顿,说:&去搞些政治,何所为而去,何所得而回?&歉憾良殷!&慕良不便诉说己见,结郁难忍,提前返乡探亲,不久,写成一首长诗以明志:
国亡在旦夕,家破如何日?
岂不欲安荣,心非木与石。
救国唤民众,哲人之所示。
解放重外援,平等联国际。
行事不累家,生离当死别。
实重父母爱,伤毁已无及。
椿萱欣并茂,不肖最可喜。
老伯兼傅师,训诲尤感谢。
谓我不读书,逍遥跑政治。
道远终可达,坎坷暂时遇。
莫使天下事,古今同叹息。
慕良回到南充后,在南溪口乡下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多次与父亲长谈到深夜,谈抗战形势、谈共产党的主张。两人都认为四川是中华民族复兴基地,也就是抗战的基地,做好刘湘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影响全国,从而更加努力稳定刘湘的决策和路线,形成延安、成都、桂林互派代表的局势,促成&西安事变&的发生。在南充城中时,慕良住在民众教育馆,在一所小学教书。1937年过儿童节时,他对小学生们讲话,教导小学生们要作有志气的健康人,要锻炼身体,准备将来为祖国挑重担,才算有出息。他还应邀多次到南充师范学校给学生讲话。他喜欢爬山,喜欢接近农民,与乡亲们谈庄稼,摆家常。&1937年春,清明节植树时,他对群众讲话说:&栽树木,调节气候,天就不会像这一、二年干旱,有利于农业生产。十年树木前人劳动,不只是后人乘凉。多栽桑,多养蚕,发展实业,富人民,富地方,富国家,也富自己,是真正的大好事。当慕良倡导募捐救济难童时,手边稍松动一点的人,都争着捐款。
1937年川北遭遇百年大旱,张澜任省赈济会常委,张崿任赈灾委员,两人同往川北通、南、巴一带重灾区视察。张澜坐滑竿,张崿步行,每天走70里、80里路,有时找不到吃的东西,饮水也困难,但他很努力,坚持工作,在经过的地方恢复了一些被敌人破坏了的党组织。
张崿在苏联时,因生活条件艰苦,他常常吃黑面包度日,营养不够,身体不好。这次到灾区视察真是太辛苦、太劳累,回到成都后,人又黑又瘦,又没有休息好。他在德国、苏联时因过分劳累,生活十分清苦而招致的肺病也越来越来严重,到1938年春,终于倒下住进医院。当时张澜没力量、没能力、没办法,提供给他十分急需的医药费用,又拒受友人馈赠,张崿营养很差,而且治疗稍见稳定,就出院了。
川军将领邓锡侯知道了情况,为了表示对张澜先生的敬重和对慕良的关怀,接他到百花潭上风景秀美清幽的&康庄&去疗养。廖承志在回忆中曾说:这期间&党派人去看望他,他已经病得快要死了。本来当时苏联生活艰苦,慕良身体不健康,又不注意保养,所以回国不久就病倒了。&这期间,慕良虽在病中,还奋力撰写文章,愤怒驳斥汪精卫宣扬和夸大日本帝国主义兵力强大,用所谓&焦土抗战&来威胁恐吓人民大众以进行妥协投降的谬论,一篇文章刊载于成都《新新新闻》,一篇还未写完,成了遗稿。
1938年4月下旬,回到成都仅一个多月,张崿因积劳成疾,肺病复发,大吐血,治疗无效,不幸逝世,终年30岁。痛失爱子&,张澜极为悲痛,常扶竹而泣。中共中央派徐冰等同志慰问张澜先生和家属。5月,林伯渠、董必武、王明由延安去武汉开会特绕道成都,拜访张澜,表示深切慰问。4月26日,张澜派侄儿张默生把慕良的灵柩运回南充南溪口老家,众乡亲一百余人前来接灵悼念,灵柩安埋于安葬于老宅旁青棡坡,墓后有浅山竹林掩映。张澜先生不时登山凭吊爱子,思虑国事,他曾对友人说:&我把这些竹子都摸玉了&,以寄哀思。
在张澜的儿女中,对其影响最大、最深的要数张崿(慕良)。慕良是父亲的骄傲,他与父亲在思想上、行为上及极为相似,他总是牺牲小我,全身心的投入拯救民族的大业。在张澜身边工作两年,让张澜享受了两年的天伦之乐。张崿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张澜,张澜从儿子慕良的身上,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献身的共产党形象;正是从与儿子的多次谈话中张澜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也为他在今后的岁月中树立坚定地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慕良是张澜的骄傲,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永远怀念他。&
十一&&川北宣慰使
1909年10月四川谘议局成立时,张澜担任南充县初选所所长,主持本县谘议局议员的遴选。县人公推张澜出任谘议局议员,张澜以清政府对立宪无诚意,坚辞不就。最后在保路运动中与蒲殿俊、罗纶一起成为立宪派领导人。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张澜在南充大力宣传保路救国的政治主张,发动和组织群众。这年夏天,张澜在曹和斋(张澜在顺庆府中学的同事)、陈抱一(张澜的学生,后留学日本,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陈朴安等的陪同下,由南充到蓬州(今蓬安)华山观(今两路乡),接着循西绕北,调查访问,了解民情,再由北到蓬安锦屏镇。此行的目的是宣传保路救国,发动和组织群众。张澜等人在至今尚存的蓬州城隍庙内作演讲,宣传反帝、保路。张澜讲保路时激昂慷慨,听众达数百人,情绪高涨,并当即捆绑了障碍保路的团总、恶霸地主姚玉权。此时蓬州知府曾习鑫也无可奈何。很快,保路运动由蓬州城波延至蓬州的西路、北路,随之发展到全蓬州。当年秋天,偏僻而闭塞的蓬州,迅速成立了保路同志分会。
8月张澜作为南充县推选出的股东代表在成都出席股东大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说,鼓励群众为破约保路而斗争。大会选举张澜为川汉铁路公司特别股东会副会长。张澜成为四川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日,广安大汉蜀北军政府起义军邹明矾等击毙蓬州北门守兵,袭杀卫城团勇进入州内。接着抢了衙署、局所、学校、当铺的贵重财物。邹明矾的属下张云鹏、欧开选又于当日率队徇乡,索供饷需,纪律不好。在由马回坝安居渡往利溪场时,又沿途开枪示威。时各乡告警,皆练团防堵。续而格战于利溪北岸,互有伤亡。后张、欧退走,由于仓皇争渡,舟小而傾,坠溺数人,回城后又差人持票指名拘捕团绅。事延至12月时,广安胡孟辉率队赴蓬州以邹明矾扰乱地方,置之狱;并令临阵死亡,自行收殓。但蓬州士绅不服,集城会议,认为蓬州早已奉四川军政府文告悬汉旗,城乡一律反正,知州已潜逃。邹明矾等乃借反正之名,行盗贼之实,杀人越货,扰乱治安。致地方损失重巨,实为罪不容诛。此事如何处理,十分棘手。
11月27日,成都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告四川独立。张澜先生任四川大汉军政府顾问。12月下旬,四川独立后,因&新旧更代&、&地方纷忧,乱将满延,政令不一,人心浮动&,四川军政府决定设立五道宣慰使,以&察吏安民,绥靖地方&。张澜被四川军政府任命为川北宣慰使(川北最高行政长官)。衙署设在阆中,管辖了包括阆中、广元、南充、三台、遂宁、直至乐至、潼南等26县的大片土地。川北宣慰使署位于阆中道台拐原&分巡川北兵备道署&,俗称道台衙门。道台衙门的古建筑大多数毁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仅存二门门枋一道。后来张澜选择了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更为适中的南充为川北宣慰使署驻节之地。
张澜先生这次来阆中做官,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政权更替,它是以共和制取代几千年封建帝制。当时,家家户户堂屋正中都有个神龛,正中一律写有&天地君亲师&几个大字,其中&君&字要取;每个男人后脑袋上拖着一条长辫子要剪;千百年妇女们缠着的小脚要放&&。
在近一年的任期中,张澜为治理川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12年1月,张澜亲自赴蓬州提讯邹明矾,反复调查。证明邹部行为属实。于是断定由邹等赔偿损失银千两,不赔偿则杀。对邹则继续监押听候审判定案。同时与各界人士共商善后事宜。很快就恢复机关公务,学校课读,社会得到稳定。旋委杨承宪权代蓬州知州。蓬安民众对张澜此行一致称好。
张澜到阆中正式赴任之后,面对的局面十分复杂。当时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还掌握在旧官僚手中,一方面各地的官、绅、兵、匪形成黑恶势力,乘机欺压百姓;另一方面,保路同志军被解散后,大多数人生活无着落,原由革命党人组织的大汉蜀北起义军,成员复杂,若不妥善安置,也必然会搅乱社会安定。这些都是十分具体而棘手的问题。于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张澜组织了300人的护卫营(先后担任过四川省主席的杨森、刘湘为川北宣慰使张澜的护卫营营长。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同学兼挚友张群、陆军师长鲜英为护卫营参谋),先后开赴保宁(今阆中)、潼川(今三台)和顺庆(今南充)三府所属各县巡查;收容整编或资遣了进入川北的流散溃兵,安置了保路同志军;还设立了川北团练传习所,聘黄隐、孙震等担任教官,训练优秀青年,作为安定地方的武装力量。对于横行乡里、危害地方的盗匪恶霸,毫不姑息,坚决打击,诛除了当时横行川北20余县的袍哥二杆旗大爷冉射平,处决了晏弘等一批为非作歹的恶霸。经过张澜的大力整治,&绅民肃然&,川北秩序&渐循正轨&。
与此同时,张澜着手整顿衙门,力裁冗员。当时,民国虽已成立,但旧时的闲散衙门仍继续存在,各地都有不少闲职,如科举制度下的教谕、训导等。至于各府的听差、劝业员等更是无事可司。针对这种情况,张澜呈文军政府,认为&原有专司,若虚设一官,而无所事事,尸位素食,何补时限,况今大汉光复,首重政治改良。&他要求将满清时代的冗官冗缺一并裁汰,&以符名实,&并建议将所裁人员的经费或作地方办公之用,或扩充学务,归入实业学堂。
张澜还力倡男人剪辫,女子放脚,以革除陋俗,开创新风。满清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男人留辫的旧习许多人一时难改,川北地区尤其如此。对此,张澜一方面布告群众,宣传剪发;另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张澜驻顺庆时,便在四道城门外安设卫兵,凡是进城中有保留发辫者,当即由卫兵代剪。营山县有一个外号叫罗三蛮王的土豪,不仅抗拒剪辫,还殴打公务人员,并鱼肉乡邻。张澜得知情况后,坚决将其镇压。对于女子缠足这一损害女子身心健康的封建恶习,张澜在任宣慰使之初,便饬各县贴出禁止妇女缠足的告示,并亲自到各地劝谕宣传,&预晓县民以时势,&对于此项改革,&县民乐从。&
张澜担任川北宣慰使,是他从政主持川政的开始。他为官清正廉洁,从不谋私。那年川北大旱,因生活所迫,其四弟(前清秀才),曾请求他在政府中给一职位,被他断然拒绝,并告诫其弟:&我不能任用私人,你在家务农并奉养老母亲最好。&其他亲朋好友见状,也只好就此打住,不再提及此类事情了。这期间母亲王氏和夫人杨氏也照旧在西充召善沟过着农家生活。在宣慰使职上,张澜办事认事不认人,且奉公守法,在官场宦海中也得罪了一些达官新贵,后来遭到新军阀胡景伊的排挤,任职不到一年便卸任离职了。到卸职时,反欠债600缗。因为,他任职时的许多开支,包括人来客往的应酬,从不动公家的一分一厘,都是用自己有限的薪金来维持局面,时而久之,入不敷出。所以当解职归来,不仅两袖清风,而且还带了一身债。最终由其母亲出售4亩祖上的土地和拿出历年积蓄才得以还清债务。
1912年底,四川选举国会议员时,张澜以正直、敢言被川北各县推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后感于袁世凯擅权专制,他愤而离京回县。
1913年,张澜的三子张嵁(晓岩),生于西充召善沟。张嵁出生四十天后,其母亲杨氏卒于西充县永清乡召善沟。张晓岩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长期在民生公司工作,曾任民生公司总务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在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任处长。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教授。1995年去世。
十二&护国运动的中坚--嘉陵道尹
1913年,川西道尹署秘书王理丞,在办理新旧道尹交接手续过程中,发现四川总督胡景伊交给新任川西道尹裴钢的一件密令,叫裴钢侦查南充张澜、罗纶在家乡进行的&反袁称帝&的活动,感到事关重大。他一面从中斡旋,尽量平息,一面告诉张澜、罗纶早作防备,直到此事得以平息。
1914年,南充留日学生盛克勤从日本东京高等蚕桑学校毕业归来,张澜与其筹资共同创办南充果山蚕业社,开始改良蚕桑。他们从江浙引进湖州蚕桑改良品种,该树种枝条粗壮,叶大肉厚,浆汁丰富,逐步取代本地的野生桑树。同时,为培养地方实业人才,创办了南充乙种实业学校,开设蚕丝专业两个班。学生实行半工半读。还向蚕农传授新的科学植桑育种养蚕技术,并把家庭成员组织起来,专门育种制种。南充蚕桑事业以后能蓬勃发展,首创之功,始于张澜。清末民初,南充不知有多少人受张澜影响,相继投身蚕丝业。朱德青年时期,拜读于顺庆府立中学堂张澜门下时,就利用假期从南充购回300株良种桑苗,栽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沟坡岩坎。在朱德故居,还保留着一台缫丝机。在朱德故居附近,至今还能看见朱德元帅当年亲自栽种的老桑树。
张澜还创办了南充县立中学并亲任校长。此时的张澜已从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中看到中国必将再次爆发革命。因此,他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还在师生中宣传民主思想,揭露袁世凯的野心,推进军事训练,发动学生反袁,还与邻县革命人士进行联络,发展地方武装,积极积蓄反袁力量。有一天夜里,张澜召集全校师生大会,讲述袁世凯篡国经过,探测群众态度。学生中有两人发言,表示愿加强军事训练,准备进行再次革命,获得全场响应。张澜一面聘请退役军人赵保桢教操练,发动全校师生每天下课后齐赴操场进行操练;一面广泛发动地方人士组织武装和寻找宣慰使任内的旧部,发展武装。张澜在南充的活动遭到袁世凯在川爪牙的忌恨,县署还密报給顺庆的北洋驻军。
当时北洋军驻南充的是16混成旅,旅长是冯玉祥。冯玉祥对袁世凯的专制也早以不满,故不仅对县署的密报未予理睬,反而对张澜更加敬重。一天,冯玉祥便衣简从来到学校,见一伟躯长髯的人正和学生一起操练,早知是张澜,心自钦佩,又欲一试张澜,便佯装怒气冲冲走进张澜,问在旁一位教师模样的人&张澜何在?&教师知他是冯玉祥,以为要逮捕张澜,便回答&不知道&,意在保护张澜。张澜此时早已注意到来人是冯玉祥,但无所畏惧,昂然走到冯玉祥身边说:&我就是张澜!&冯玉祥见此更加佩服,转怒为笑说:&别无他事,拜访耳!&于是两人同进学校,开诚相见,在互至敬意后,相约以后共同讨袁。这以后张澜与冯玉祥成了好友,在以后的岁月中张澜从事民主活动时就经常得到冯玉祥将军的支持和帮助。
是年,一个刘姓朋友把自己的侄女刘慧征介绍给张澜认识,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双方都很满意,不久张澜与刘慧征结婚。刘慧征生于1895年,是南充溪头乡人。出生在状元及第人家,是大家闺秀,做事精细,善良淳朴。其父亲是解元,1902年被清政府选送留日,次年病逝。8岁的刘慧征,因家境贫困,靠母亲纺纱、织布、刺绣度日。她虽识字不多,但却能背诵很多诗词与文章。张澜在外的日子,她默默无闻在家与母亲一道操持家务,带儿孙们学习劳动,没有任何怨言和要求。
日,蔡锷等宣告云南独立,并率护国军北上讨袁。1916年春节刚过,张澜在家闻知,心里万分激动,便立即邀请罗纶来家商议。罗纶来到张澜的家院前,见大门上贴了一幅春联,文曰:
积愤千钧唯期黎庶仁人趁势争收民主果
春雷一震试看仙桃神李乘时竟放自由花
楣额是:百代先声
罗纶读了春联高兴地说:&三哥的&自由花&竟然早期开放了,真是可喜可贺。当今的中国,反对专制是头等大事,蔡锷这一枪,真算得上百代先声啊。&张澜和罗纶当即决定响应云南独立,并派杜步云赴云南与蔡锷联系。杜步云在1911年就与张澜有联系。张澜见杜步云有才干,活动能力也强,就送杜步云到日本去培养(学政治);未毕业即返国,蔡锷任命杜步云为代表、顾问。杜步云经常往来于川、滇间。蔡锷还派人到四川联络反对帝制的人。有两人到川北来做工作,逢人便说&找张罗&。&找张罗&,是乡俗读书人向人求周济的代词。他二人用寻访友人的暗语,沿途访问张澜与罗纶,没人怀疑。罗纶住在西充城内,容易找到。张澜在寒、暑假都住在偏僻的西充召善沟。他两人多方寻到,第二天便同张澜一道经西充县城与罗纶一起回顺庆布置起义。
张澜早有反袁思想,但无军事力量。冯玉祥旅已奉命开赴泸州,此时顺庆驻军的首领为川军第二混成旅长钟体道。钟体道,四川华阳人,是袁世凯的爪牙四川督军陈宦的心腹,他曾以全旅军官的名义向袁世凯上表劝进,对恢复帝制很卖力。在开始张澜等人冒险动员钟体道起义时,钟体道不仅不接受,反以&勿以身试法&相威胁。张澜见此无效,决定将此事暂弃一边,全力促进周边各州县迅速起义。由于张澜&德望宿孚,号召有力&,广安、邻水、渠县、大竹等县民团纷纷起义,对顺庆形成包围之势。同时,钟体道旅第二团连长王靖澄在潼川(今三台)宣布独立,并进兵顺庆。张澜等人趁机再次对钟体道晓以利害,力劝起义,钟体道不得不改变态度接受策反。日,张澜、罗纶、张成孝等人,联络川军驻南充的混成旅长钟体道,在顺庆成立川北护国军总司令部,钟体道任总司令、张澜任政务长、罗纶任参谋长,宣布南充独立。在张澜等人的领导和影响下,川北护国军广集枪支,扩充队伍,护国军人数达5000人,在川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4月上旬,张澜等以川北护国军总司令部名义发布文告,声讨袁世凯违背约法,窃国称帝的罪行。5月初,张澜还以个人的名义专函四川督军、袁世凯的亲信陈宦,晓以大义,信中指出:&顷阅报载,康有为、汤化龙致书于大总统,皆请其去位,以弭兵端;如再据位自固,必招大乱&&&&&&是今日国是,莫先于此,弭今日之乱祸,亦莫要于此。&5月22日,在张澜信函的敦促和各方压力下,陈宦致电北京政府,宣布四川独立。5月26日,张澜等人致电陈宦,对他宣布脱离袁世凯表示庆贺,并针对四川目前地方纷扰的危机险象,提出了四项治理四川之策。6月6日,在举国声讨中,袁世凯忧惧毙命。张澜推罗纶赴成都与陈宦磋商川局善后办法。
护国战争后,张澜为安抚收编北洋军做了许多工作。7月20日,袁世凯的心腹四川军务督办周骏率部逃离成都,由金堂、遂宁行抵南充五龙场。张澜为避免惊动地方,特驰赴南充五龙场会晤周骏。张澜向周骏分析时势,权衡利弊,晓以大义,指出各省都已起义,周骏所带几千将士到哪里都不能容身,不如解兵北上,以待时机,获可见谅于国人。周骏即将一切托付张澜,由王陵基率手枪队掩护,未进顺庆城,即取道西充,经巴中、城口出川。张澜也随即将周骏留下的部队交钟体道整编。这样不仅壮大了钟体道的实力,也免除了顺庆人民的一场劫难。
7月29日,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电荐张澜为四川省嘉陵道道尹,并派杜步云持其的亲笔信与张澜联系,信中云:&蜀将有延仪,二将不睦;但有管夷吾在,吾无忧矣,&称张澜为&今日之管仲&,以此盛赞张澜之贤才。
8月14日,北京政府任命张澜为嘉陵道尹,驻节南充。当他的夫人杨氏来看望时,房无一间,只好在南充大北街租间旧房暂住。张澜走马上任后,努力收编安置散兵游勇;采取有力措施,肃清盗匪,惩治贪污;并严禁鸦片,整饬社会风纪;对&征收、讼狱皆有明白规定,一扫百余年来陋规积弊。派得力幕僚秦树风兼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和县中、职校、县高小三校校务主任。当时,川北凌川源银行曾发行200万兑换券,因军饷挪用,无法兑换,致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突然头晕恶心冒冷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