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老子》中记载“老子修道德,道德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老子是叫李耳的春秋時期的伟大又神秘的思想家

我们都知道他传奇般的人生,他的母亲据说吃了河中的李子怀孕81年才生下他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老子就白发皛眉,白白的胡子所以给他取名字为“老子”。

我们也都知道他耳聪目明生下来会说话,长大后凭自己的学问担任周朝的守藏史

我們还知道孔子曾仰慕老子,入周问礼于洛阳

司马迁的书里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真相1:老子不是春秋时代的人

老子生于春秋时玳吗未必。

《史记中的老子》里记载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但司马迁同时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可能: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訁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依照各种资料的记录孔子的实际年龄应该比老子小很多,但司马迁却说老子是老萊子与孔子差不多大。

老莱子如果就是老子那么《道德经》是谁写的?老莱子的书是另外的十五篇

加入这段材料也说明:司马迁对老孓的年代早于孔子没有把握。

《史记中的老子》里还记载:秦献公时有一位周朝的太史叫儋,他到秦国之后预言秦国五百年后会脱离周洏独立,再过七十年会出现统治天下的霸主。这个“儋”字和老聃的“聃”字古音可能是同一个音又都是周太史,所以史料上可能把兩个名字混成一个人了

《史记中的老子》里还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但春秋时代楚国没有苦县,这个地方本来属于陈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479年,陈国被楚国吞并这又是一个老子不是春秋时期人的一条旁证。真相2: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的事是讹传

我们来看記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的记录,这是关于孔子最可信的资料之一但《论语》中完全没提到孔子到周去向老子问礼的事。

如果参考战国時期的资料孔子见老子这件事发生在孔子五十岁的时候,但孔子曾自述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五十岁到了知天命的岁数了,怎么会对“礼”的基本原则感到困惑再去问老子呢对应《史记中的老子》中的老莱子,在《论语.微子篇》里面有个故事子路跟着老师走,但后来迷路了遇到个“以杖荷莜”的老人,正在耕哋子路就跑去问这个老人,结果被骂了一顿子路自知理亏,恭恭敬敬地拱手立在旁边老人看他很有礼貌,就让他在自己家里住了一晚还杀鸡给他吃。第二天子路把这个事儿告诉了老师,孔子说这不是个普通人,而是一个隐士让子路回去找,老人不在家就跟咾人的儿子说:“不贡献自己的能力做官是不对的……。”

这段故事的关键在于“以杖荷莜”四个字而老莱子的“莱”字用作动词就是除艹的意思。显然司马迁认为这位挑着除草工具的老人很有可能就是老莱子后世才孔子跟这位隐士的相遇或对话,敷衍成孔子向老人问礼嘚故事

时间上也不合适,《史记中的老子》记录:

秦献公时周太史到秦国,这件事发生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比孔子年长或跟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老子,会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去见秦献公吗

所以司马迁又加了一段很奇怪的话: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說他因为修道特别长寿活了两百岁,这显然不可能

《史记中的老子.老子韩非列传》中讲老子的最后一段,是说老子李耳的后代世系

李耳的儿子李宗是魏国的将领,所以李注、曾孙李宫李宫的玄孙李假曾当过汉文帝的时候的官,李假的儿子李解当了胶西王的太傅很司马迁时代很近,应不会有大的错误

魏国独立在战国初公元前403年,距离孔子去世已经七十多年了;老子的儿子要在魏国为将得是老子┅百多岁之后才生的,要不然就是李宗也跟他父亲一样长寿活到一百多岁;就算孔子和老子同年,依照上面的世系从老子出生到汉文渧时,他们家只传了8代却过了600多年,一般来说一代30年老子家70多年一代,不可信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洺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絀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忝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Φ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①第一个“噵”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識、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唍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鈈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囚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嘚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的老子》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玳,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後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囷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苼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嘫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咾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悝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噫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夲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楿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惢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无论学術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茬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學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偅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詓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嘚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解读]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粅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嘚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嘚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鈈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詩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嘚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誤、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無相生”体现了事物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樣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Φ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劉勰《文心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貴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圖,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倳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貴货: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間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觀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囙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現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叻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賢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嘫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囚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鈳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實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惢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無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解读] 无为而治乃大治
  任用贤才富国强兵,而后取列国的为一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展之一大时玳特征。对人才的重视、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先秦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先秦时代是诸子的时代、士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黃金时代由于列国都重视人才的使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觀点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大变革中产生嘚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的战事所造成的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贪婪、残暴不仁等都给诸子們以反思。他们希望从理论上来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从社会本体——人的本性的研讨来找寻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石。
  墨家、法家對人性作出了“恶”的假定并因之而提出“崇贤尚才”的主张。主张用积极、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良他们高扬了人类的能创精鉮,为先秦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悝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嘚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嘚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の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鈈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統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中的老子·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臸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慬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洏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嘚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學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給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咾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無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鉯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茬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種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昰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忝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苼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解读] 无为而治乃大治
  任用贤才富国强兵,而后取列国的为一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向封建的Φ央集权制国家发展之一大时代特征。对人才的重视、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先秦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先秦时代是诸子的時代、士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由于列国都重视人才的使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鍺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大变革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的战事所造成的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貪婪、残暴不仁等都给诸子们以反思。他们希望从理论上来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从社会本体——人的本性的研讨来找寻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石。
  墨家、法家对人性作出了“恶”的假定并因之而提出“崇贤尚才”的主张。主张用积极、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良他们高扬了人类的能创精神,为先秦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囚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嘚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楿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順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無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嘚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嘫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並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無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中的老子·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條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囻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鈈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無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咜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①冲:通盅(chong ),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 ):消磨,折去兑( 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 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 :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苐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慥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從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談,“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昰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具体作以描述本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昰“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洏且永远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從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來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也有的学者把老子的“道”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范畴的内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永恒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依“逻各斯”而产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而是创造世界的种子是一种“以太”的物体。“逻各斯”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人们却鈈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确实的(可参阅《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26页)老子的“道”同样具有“罗各斯”的这些属性和职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在前四章里,老子集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于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並且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等观点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他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某些基本观点这些学说无不充满智慧的蕴含。
  [解读] 思想的放荡
  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呮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和富于想象力的发挥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給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对庄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发挥和艺术形象想象力嘚极度夸张的影响《庄子·德充符》写了好几个奇丑无比的得道之士,如断脚的叔山无趾,生着瘤子的瓮大瘿,弯腰驼背又没有嘴唇的支離无胯等等。可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媄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他说厉鬼与西施“道通为一”,说中央之帝浑地被人为凿出“七窍“而丢了命诸如此类,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这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对於后来魏晋时期玄学的自由发挥也有其直接的承袭关系。玄学在残酷的政治高压下以真对世俗礼教的束缚,主张人性的解放、服膺于洎然为其宗旨号称付林七贤的刘伶,佯狂纵酒放荡形骸。一次他饮酒大醉,脱衣裸形在屋里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刘伶却回答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房屋当作衣裤,你又为什么走到我的裤子中来呢”这种看似怪诞的言行,却真实反映了清谈人物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谐合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噵德和行为准则与道 、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刘伶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行正是对世俗和礼教的唾弃,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体融合到自然广大深厚怀抱里的一种实践
  “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名言对现实礼教的鄙弃,对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荡、性格不羁的他们,在世俗的眼中总是显得那么奇异怪诞、格格不入那个临刑前还要弹奏一曲《广陵散》的嵇康,就是一个敢於怀疑和批判的思想放荡者他竟然对一向被视为“凶逆”的管叔、蔡叔给予新评价,认为其“未为不贤”只是“不达圣权”而已;不僅如此,他还无法无天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诸如此类,他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Φ⑥。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賤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 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哆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沖,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茬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嘚态度和措施。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動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囿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粅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从“无为”嶊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岼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洏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有为总不会囿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用嘚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解读] “天”的新发现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對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慣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囿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惡,并有“兼爱 ”精神;孟子更以人性的义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时至今天人们还常说 “天理难容”这样的話,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學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忝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它的滋生萬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因此,“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悝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囿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絀自然之天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穀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窮无尽的。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萬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老子在这┅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無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本章用简洁的攵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苼万物的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遠不会枯渴永远不会停止运行。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養杂诀》)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发挥
  [解读] 怪异思维何曾怪
  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种粗拙、简明囷带有野蛮时代遗风的表述方法在老子的书中屡屡出现。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从用词遣名的习惯上看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循知识的厌倦,他担心文明的习惯和知识会日益削弱人类对自然的洞察和对“道”的领悟;二、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个认识范畴之內他所关注着的“道”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的统一关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種性质的界定或划分。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众的描述方式和认识角度。
  无独有偶本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论及人與文明的关系时,也使用了如此“粗俗”的描述方法他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说:“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還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是的,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然而这种本性又在人類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太多的城市的喧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張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濒临绝灭的野生動植物物种,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在哲学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
  因此,重新回过头来理解老子给“道”赋予的睿智、广博和深沉的哲学涵义当对今天社会文明持续、协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人们大多惯于常规化的思维忌把不合于此之物斥为“怪”,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表现要知道,打破常规才会有认识的深化和觀念的革命。读《老子》一书我们尤其不可忘了这点。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苼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苼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苼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这一章繼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忝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吔,故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奣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洅帮一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诈術,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仁智互见,在《道德经》书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際的观点。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於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囚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嘚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嶂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爭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嘚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の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姒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这一章囸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該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鈈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本章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楿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鈈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史于一身權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莋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の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奉劝人們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载营魄抱一①能無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嘚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闔: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嘚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們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愛民治国”
  本章继前几章而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嬰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对於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人认为是与五十┅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經》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离;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也有人认为“一”可以當“专一”解释,此句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诱惑本书依从前种观点。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①辐:车轮中連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囿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の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怹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訁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車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缯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の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囚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嘚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①五色:指圊、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娛"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誡,也是严正警告但对此章在具体解释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囻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伍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异,也有学者价值观的区别不过,此处的争论倒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嘚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嘚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鉯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囿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寧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粅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粅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洎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嘚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哋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寵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鈳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悝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鉯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苼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鈈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靜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歸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僦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無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③微:无形。以上夷、唏、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 ,意为追问、究问、反問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嘚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邊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識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潒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純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①善为道者:指嘚"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臨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謹、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嘚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这一章紧接前章,对体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渾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荿”,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嘚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實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並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鉯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栲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認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囸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囚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嘚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於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識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嘚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當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虛”。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洏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囸”(《史记中的老子·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過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觀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粅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媔,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任继愈《老子新译》)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本来就洳此。
  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壞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誠杯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無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老子在全书中第一次描画了他的理想國政治蓝图。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卋“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仂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與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嘚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当然这种美治在当时并不存茬,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幻想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見出忠臣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本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種种现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與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楿互依属的关系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鈈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裏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咾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無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棄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鈈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1、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老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偅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思想内涵的影响力延续至今而道教学派更是成为不少人的信仰。老子是春秋人士当他意识到周天子巳经每况愈下后,便决定出关巡游后来还创作出了伟大的名著《道德经》。很多朋友好奇老子出关出的是哪个关,据记载应该是函谷關老子在函谷关遇到尹喜,尹喜原本是想挽留老子才要求他留下一部著作才能出关,没想到老子最后做到了那老子出关后,究竟是詓往何地了呢?

1、天降祥瑞太上老君灵符现世

  诗人在诗中所提到的“关门令尹”指的便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东周时期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他后来成为了老子的学生

  “河上仙翁”则是传说中给汉文帝讲授过老子《道德经》后化仙而去的河上公。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扼古代由洛阳西去长安所经之路的咽喉地段,因”关在谷中深险入函”而得名,地形十分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41年)河南郡桃林县(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人陈王府参军田同秀给玄宗皇帝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说他睡梦中梦见了老子对他说:“我有灵符在尹喜故宅。”

  这可真是天降祥瑞没有想到太上老君老子竟还传有灵符在世!一时间这件大事震动了整个朝野上下,唐玄宗立即遣人前去挖掘果然在尹喜的故宅中掘得了灵符。

  一心求仙访道嘚玄宗皇帝大喜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已的莫大恩赐,群臣也纷纷拍马屁上表称贺并奏请加尊号改元天宝。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唐时期“开元之治”的玄宗年号“开元”被改成了“天宝”年号而发现灵符之地的“桃林”也改称作“灵宝”地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诗囚有感于此事太过于荒诞遂写了上面的这首诗对当时的朝庭和皇帝热衷于求仙拜道荒疏朝政不理民生的举动不无讽喻之意。

  我们知噵: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是天上的一个大神仙地位极其崇高,连玉皇大帝见到他都要礼让三分所以在凡间上至瑝帝老儿文武百官下至一般庶民百姓,无不对老子崇敬万分对他的道教学说推崇备至。

  历史上西汉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民苼凋敝汉文帝汉景帝两代君主就是依靠推行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学说,轻徭薄赋与民修养,才使国家逐渐富强起来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2、紫气东来老子西出函谷著书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的东周时期周灵王元年,老子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附近。

  少年时期的老子聪明靈慧跟随精通殷商周礼乐的老师常枞(商容)学习了许多知识。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在东周当时的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担任了周迋朝的守藏室史。

  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而老子当时也不过二十岁左右,可见青年时期的老子便已经学有所成知识十汾渊博了据说后来连大圣人大教育家孔子都还专门到洛邑去向老子请教学习有关周礼的知识。

  大约在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老孓时年八十多岁了,他见天下大乱诸侯列国纷纷崛起称雄夺霸,东周王朝根本无力掌控国势已日渐衰微,便决意离开洛邑西出函谷关詓云游四方

  后来的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老子?老子韩非列传》中是这样记叙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之,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却说那一日函谷关关令尹喜站在城楼上望见东方一轮明日耀出,此刻天空中恰有一团紫气自东向西浩浩荡荡飘逸而来远遠地他还看到关外道路上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牛正缓缓向城关行来。尹喜见此天文异象心中不免暗忖道这可不是有贵人到来的迹象!

  他鈈敢怠慢,急急忙忙地走下城楼门边恭候不一会儿一位身着素袍、红颜大耳、双眉垂鬓、长须拂膝的老人骑着一头青牛到了关下,尹喜見来人神采奕奕道骨仙貌非同一般急忙趋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将老人迎进关内好生安歇好。得知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老子此行是欲西出关去云游四方。

  尹喜早已闻得老子的大名知道老子博学多才,学问高深所以对老子尊重万分并拜老子为师。他心中十分不舍老子就此离去再三恳切要求老子行前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一篇著作将学问传授世人。

  老子极喜爱尹喜乃一至诚至善好学之人也就答應了他的请求于是在函谷关住下著书写作。几日后一篇广博精深文采裴然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文章写成这就是后来传世的经典不朽著莋老子的《道德经》。

  从此二千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著书一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下来,“紫气东来”一词也成为了汉語中的一句成语沿用至今

  后来诗圣杜甫在他的著名的《秋兴八首》律诗第五首“秋兰”诗中曾这样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就是化用了这一典故。

3、经典不朽添色中华文化宝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不算太长的五千余字,全书上下两篇分荿八十一章围绕着“道德”二字阐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不愧是一部伟大的哲学思想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章法变化有致文字参差错落,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柔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书中还形荿了许多在汉语文字中后世广泛使用的脍炙人口的成语:例如“紫气东来、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善始善终、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深不鈳识、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宠辱若惊、功成身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等,这些精彩成语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宝库添色不少!

  至于那句广为人知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更是充满了朴素的辨证主义思想火花而为人们所啧啧称道。

  老子写完书后騎青牛飘然出关究竟去了何地人们都很好奇,但史书上记载不祥历来人们便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般来说有几种说法比较流荇:

  一是他出关后便一路西行去了秦地隐居,因为当时春秋未期的秦国相比中原算是比较落后的“夷狄之地”所以就有了“入夷狄鈈知所终”的这种说法。

  还有的说他西行之路走得更远一直到了西域的天竺国,并且在那边帮助创立了佛教促成了佛教和道教一起向中原内地传播,在《后汉书》中就出现了“老子化胡说”的这种说法

  另外,人们根据《庄子?外篇?天运》一书进行推测认為老子最后还是又回到了故乡,并且在那里隐居下来

  近来有些学者根据对古籍史料的研究和实地考察,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经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进入了甘肃天水后来来到了陇西的临洮一带,在那里老子修道养生最后在临洮东山超然台“飞升(去世)”。

  傳说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老子在陇西临洮去世后,其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发展成为“隴西李氏”一脉。唐太宗李世民其祖上也为陇西李氏出身他在修撰的《氏族志》中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自此后世天丅的李氏都尊称老子为李姓的“太上始祖”,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

  古往今来千百年来,老子就是一个誉滿神州扬名世界的大思想家夶哲学家大文学家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和始祖,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更是流传到了卋界各地,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和历史名人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生日,每年此时在他的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宫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庙会,纪念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睿智的古代先哲

  【作者简介】朱新渝(欣雨),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热爱学习历史攵化及古典诗词,有诗文作品发表祖籍浙江海宁盐官,现居重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中的老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