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测定猫和老鼠不同画风在不同情况下的听觉

与听觉后象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0:29:31)[共105字]摘要:听觉后象(auditory&afterimage)是声音刺激停止作用后在脑中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人在一段时间凝神谛听某种声音刺激后,即不再连续聆听,或转而谛听另一种声音刺激,原来的听觉体验仍暂时保留。......&&&
相关文献:听觉部分丧失同时会伴随听觉过敏,即对较大的、甚或中等程度的声音灵敏度增强。这是有点儿矛盾的现象,其机制尚不清楚,而这种现象的确是由声音造成的痛苦,就像创伤性声音对听觉正常的人所造成的痛苦一样。现在,在分离出的大鼠耳蜗中,用千兆欧姆封接光纤内记录及燃料标记方法所做的实验,确定很神秘的II型耳蜗传入神经元为指示创伤性声音的一个潜在通道。这些神经元从耳蜗外毛细胞接收突触输入,并以与体细胞C-纤维相似的方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Vol.41No.2P.112-11523(北京)为了使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auditoryintegrationscale,MAIS)对学龄前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听觉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者共有82例语前聋儿童患者参加本次调查。手术年龄为3岁至6岁11个月。评估使用MAIS量表由经过培训的听力学专业人员进行日医业网9对丹麦儿童进行的一项研究提示,听觉丧失可大大增加脑膜炎风险。因此,有听觉丧失儿童的父母应该熟悉脑膜炎的征象和症状。报告于3月的《耳鼻喉学-头和颈外科》(OtolaryngolHeadNeckSurg2007.)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涉及对1995年至2004年出生于丹麦的所有儿童的回顾。在663,963名儿童中,研究者确定了有听觉丧失和脑膜炎的39例儿童,包括5例听觉丧失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科研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一种能影响听觉的蛋白。各个神经元之间有上千个触点——突触,突触负责保证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人类目前发现的大脑负责听觉区域中的最大突触形状酷似花萼,1893年由德国神经学家黑尔德发现。因为有这种花萼型突触,听觉信息可在几分之一毫秒内得到处理,信息处理速度远快于大多数其他神经回路。研究人员利用实验鼠神经元开展的实验发现,如果让一种“骨形态发生蛋白”发挥作用一项研究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一种称为听觉神经病的罕见听觉丧失,而且有可能带来这种疾病的一种遗传测试。听觉神经病是一种外耳功能正常、但是到达内耳的声音不能正确地传递给大脑的疾病。MarciLesperance及其同事检查了来自同一个大家族的受该病影响的人的DNA,结果发现了一种突变可能导致了DIAPH3基因过度制造一种称为透明蛋白质的化合物。此前的研究已经把听力丧失与也调控着一种透明日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第22期9(武汉)为了探讨听觉脑干置入(ABI)用于双侧听神经瘤全聋患者的听力康复。研究者对1例双侧听神经瘤全聋患者,在经乙状窦枕下径路切除第2侧听神经瘤时,同期将12道听觉脑干装置的电极阵置入第4脑室的侧隐窝内,术中行第Ⅶ、Ⅸ脑神经监测,并且记录电刺激脑干诱发电位,以确定和校正电极位置。术后2个月开通电极并作调试。结果术后头颅X线侧位片示电极位置日人民网-健康时报新华网上海10月12日电(记者刘丹)幼年时所造成的大脑听觉功能损伤,成年后可通过科学的听觉强化训练得到修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听觉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周晓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MerzenichMM教授日前正式公布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美国科学院院报近日刊登了两人合作的关于《成年后强化训练能修复幼年时损伤的听觉功能》的研究论文。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在出生后日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第22期9(北京)为了分析总结临床中耳声发射正常的听觉障碍类型。研究者对83例听觉障碍患者行纯音听阈、阻抗、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AERP、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瞬态耳声发射(TE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测试及CT和(或)MRI扫描。结果耳声发射(OAE)正常的听觉障碍包括:①听神经病68例;②听神经瘤2例;③皮层聋日ArchOtolaryngolHeadNeckSurg.):941-5.16为识别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听觉缺失高发生的危险因素,确定这类人群听力缺失的发病率,并比较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及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科学家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共入选了17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检测感觉神经性耳聋的发生情况。结果可见,在初始入院时行听力测试的134例患儿。有4dNeckSurg.):为检测儿童连续和同时双侧耳蜗埋植后P1成熟的时间过程,研究人员开展一项回顾性研究,针对4例在2岁前接受双侧耳蜗埋植的患儿,检测皮质听觉诱发电位以确定P1反应的潜伏期以及P1皮质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的长期发育过程,结果可见,在2例连续接受双侧耳蜗埋植的患儿中,在埋植3到6个月后,第一个埋植耳朵的P1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内;相比之下,在埋植不同的声音频率,无论这些音调是高还是低,是近还是远。在1月10日的《自然》杂志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外科教授ItzhakFried和同事公布说,他们的最新研究证实在人类中,大脑中单个的听觉神经元对一个非常窄的声音频率范围(一个音阶的十分之一)具有惊人的选择性。事实上,这种神经元鉴别声音频率的最轻微差异的能力超过了人类听觉神经灵敏度的30倍。人类听觉皮层接收到的这种频率明显优于其他非人以往研究结论认为,人在幼年时大脑皮层听觉功能受损伤,成年后是不能再修复的。华师大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幼年时损伤听觉,在成年后通过科学的听觉强化训练可以得到修复。    美国科学院院报最近刊登了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听觉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周晓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MerzenichMM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成年后强化训练能修复幼年时损伤的听觉功能》的研究论文。  文章指出,哺乳动物的脑功能在出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Vol.25No.2P.93-9611(上海)为了比较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听觉词语记忆特点。研究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72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组45例,对照组62例。听觉词语记忆测定采用中文版听觉词语记忆测验方法。结果与对照组[(30.2±5.6)分,(3.4±1.9)分]比较,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组[(9.8±4.1)分,(2.0±1.中国医药报上海讯 幼年时所造成的大脑听觉功能损伤,到成年后通过科学的听觉强化训练是否可以得到修复?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听觉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周晓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莫泽尼克教授的共同回答是“可以的”。这项题为《成年后强化训练能修复幼年时损伤的听觉功能》学术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有关专家认为,该研究推翻了传统的幼年受损听觉“不可修复论”。  据介绍,哺乳动物的脑功能在出生后会经历一个快在“雄凹耳蛙有超声通讯能力”(2006年)和“雌凹耳蛙叫声诱发雄蛙非凡趋声行为”(2008年)两篇《自然》论文报道之后,6月14日,《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超声蛙听觉频率灵敏度显示非同寻常的性别差异》(Ultrasonicfrogsshowextraordinarysexdifferencesinauditoryfrequencysensitivity)的文章,报道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关于“雌蛙对果蝇的听觉系统与人类很相似,Iowa大学的生物学家DanielEberl及其同事利用果蝇的“情歌”进行研究,发现听觉系统拥有与汽车蓄电池类似的机制。这项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对于可兴奋细胞的活性(听觉细胞等)来说,离子内稳态特别重要,而这依赖于一种相当于Na+/K+泵的蛋白——Na+/K+ATPase。该蛋白由一个α亚基和一个β亚基组成,也常被简称为钠泵听觉感知统合训练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疗效观察(pdf)[摘要]目的评价听觉感知统合训练方法训练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的效果。方法采用第三代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TL2001-A型)对48例确诊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的患儿进行1个疗程的训练,训练期间和训练后2个月分别对患儿进行行为观察和随访结果比较。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训练前儿童行为评分平均为8.83±1.42,听觉障碍的患儿也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与教师、家长不能很好配合等表现,但对外界音响反应不正常,学习说话延迟等较易与多动症相区别。作者:不明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细胞与个体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宏洋领导研究团队利用“听觉脑干反应电生理记录法”研究发现乌贼拥有宽广且灵敏的音频听觉,据称是全球首次成功测量头足类动物听觉,可应用改良渔民现有以灯色诱捕方法,改以声音诱捕。  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比较生物化学与生理》期刊,引起国际瞩目,被一家学术网站评选为最吸引注意的论文,两周内被下载阅读次数排名第三。  严宏洋指出,乌贼和章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10月30日宣布,维也纳医科大学首次成功完成了听觉脑干植入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位年仅23岁的患者。通常情况下,耳聋的人只要其听觉神经仍起作用,而且耳聋是由于内耳功能缺损引起,就可以借助安装人工耳蜗得到改善。但这位患者由于听觉神经被肿瘤破坏而完全失聪,通过人工耳蜗对其内耳进行电刺激也已经无法使其获得听力。于是,奥地利的医学专家们对其实施了听觉脑干植入手术。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不同,听□通讯员董盈盈记者李征  晚报讯幼年时所造成的大脑听觉功能损伤,在成年后通过科学的听觉强化训练可得到修复。美国科学院院报最近刊登了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周晓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MerzenichMM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成年后强化训练能修复幼年时损伤的听觉功能》的研究论文。  周晓明教授介绍,哺乳动物的脑功能在出生后会经历一个快速发育和成熟的“关键期”,在这期间,脑的结构和功能很容易受到环耳朵中的听觉毛细胞再生可以产生电信号,对于内耳减震产生有效回应,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外伤或者外来物质侵入引起的听力丧失。基因治疗的方法可以使得耳朵的听觉毛细胞再生,可以治疗听觉丧失。近日,来自埃默里大学的研究者表示,应用基因治疗的方法给年轻小鼠耳蜗中引入基因Atoh1可以诱导额外的听觉毛细胞的生成。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因治疗方法的潜力,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基因治疗的有限性,产生的毛细胞可以像正常细胞那样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Vol.41No.5P.346-35012(石家庄)为了应用脑磁图探讨听神经病患者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的病变情况,研究者应用全头型306通道生物磁仪,对10例(20耳)听神经病患者和15例(30耳)正常对照组进行大脑听觉皮层诱发磁场的测试,观察了左右耳分别给予0.5、1、2、4、6、8kHz纯音刺激诱发的双侧大脑半球听觉皮层磁反应波M100,将其张:33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页数:504字数:797000印刷时间:版次:1内容提要:本书由全国5所重点医科大学多名专家、教授共同编写,是一部关于现代听觉基础理论和听觉系统疾病防治的专著。全书分为基础、检查和临床三篇。第一篇详细阐述了听觉生理的基础理论和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耳蜗机械门控离子通道、神经递质、耳蜗受体、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和耳蜗非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上,耳神经外科手术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以及针对半面痉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和位置性眩晕的显微血管减压手术都需要开放内听道、暴露桥小脑池,易影响听觉传导通路,造成听觉损害。吴皓教授等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索了耳神经外科手术中内耳血供阻断与听觉损伤的关系,取得了4个创新点:发现兔内耳血供由多支血管供应,在国内首次明确局部阻断血供一分钟以上就可内耳毛细胞是听觉感受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毛细胞的缺失或损伤会造成听力障碍,在哺乳动物,毛细胞被认为是不可再生的,而在非哺乳的脊椎动物中,比如鸟类和两栖动物,支持细胞能促进毛细胞的再生。以前的研究表明,虽然感觉上皮是没有分裂能力的组织,但其中有一部分细胞通过体外培养可以像听觉祖细胞一样分化为毛细胞。Lgr5(Leucine-richrepeat-containingG-proteincoupled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日前柏克莱实验室的科学家首次绘制出了人类内耳用于控制听觉和平衡的蛋白质结构。人类的耳朵被誉为自然界最精密的“机械”,其耳内的蛋白质结构,轻薄如细丝,称为蛋白质纤维。科学家们的这一研究成果为了解听觉系统更为基础的知识开启了大门。而这一发现也可能会引起治疗失聪方法的改进,从而为全球百分之十的聋哑人口造福。科学家称,内耳的蛋白质纤维能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变为可以为大脑所识别的电子信日HearRes.-2):97-107.医学空间()11月7日消息-加拿大研究人员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肯定了早期双侧人工耳蜗移植对双侧耳聋的患儿听力恢复的作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BAEP)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听力检测方法,其结果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婴医院1日发表公报说,该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历时10年,以老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干细胞培养出与人类耳蜗内毛细胞相似的细胞,从而向利用再生医疗方式治疗失聪迈出了重要一步。人类耳蜗中大约有1.5万个对听觉和平衡感非常重要的耳蜗内毛细胞,它们能够将振动转换成声音信号传导到脑中。然而这些细胞无法再生,如果它们因为噪音、药物或者自然衰老等原因死亡,将造成患者失聪。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助听器和移植耳蜗等。德路透社消息,颁发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卡洛琳斯卡学院前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使用手机10年以上的人,患听觉神经瘤的几率将比正常人高出两倍。该学院的研究分析了600名健康人士,以及150名患有听觉神经瘤的人,发现“对那些从诊断前10年就开始使用手机的人来说,患听觉神经瘤的风险几率几乎高了两倍”,如果把应答电话惯用哪一侧耳朵的因素考虑在内,则发现惯用的那一侧发生听觉神经瘤的机会提高了4倍,另一侧则维持近日,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陈林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听觉认知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他们通过对母语为汉语的人群如何感知汉语声调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在听觉认知处理的早期阶段决定大脑半球优势的因素是听觉信号的声学特性,而不是听觉信号的功能。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19日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该杂志的审稿人指出,“这项工作利用了汉语具有声调的特点,为解决语言认知处理领域中长期存在如阿司匹林是如何损害这一放大机制引起听力丧失的。  据每日科学报道,进入耳蜗的声音被耳蜗中毛细胞伸展出来的纤毛通过振动而感知。耳蜗的内毛细胞只是一个被动感受器,而外毛细胞在将震动转变成电信号传到大脑听觉中枢时把声音进行了放大。没有外毛细胞的放大作用,听觉就不会灵敏,因为声波进入耳蜗后,内耳的液体会将能量严重削弱。  这次研究的目的就是探寻外毛细胞的放大机制,特别是想区分过去听觉机制研究中的两个放大1日JAssocResOtolaryngol.):484-96.医学空间()11月21日消息-美国科学家在耳鼻喉学杂志上报道,其测定正常人橄榄耳蜗内侧系听觉反射强度差异的研究。橄榄-耳蜗内侧系(medialolivocochlearsystem,MOC)是耳蜗的传出神经系统,由内侧橄榄核附近发出纤维,止于耳蜗外毛细胞。临床上检测MOCR,有助于预测个体【摘要】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方法BAEP测试方法采用丹麦丹迪公司生产肌电——诱发电位仪。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多数是可逆的,具有一过性的特点。结论BAEP主要是通过声音刺激诱发脑干的神经细胞产生电位记录,能客观地反映耳蜗至脑干相关结构的功能状态。BAEP变化是胆红素急性中毒引起感觉诱发电位变化中最早出现,也是病情发展的灵敏监测指标。【关键词】新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可对脑干功能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脑干梗死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多为异常。我们对门诊、病房怀疑脑干腔梗或小片状梗死者30例进行BAEP检查,23例经CT及MRI证实为脑干腔隙性梗死或小片状梗死。操作方法:BAEP检查使用上海NDI-2000型神经电检诊仪。在安静、暗光屏蔽室内进行测试。被检者取平卧位,闭目,全身放松。按照国际10-20系统日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Vol.14No.4P.394-3975(长沙)为了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定位价值。研究者对138例临床确诊的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了BAEP的检测。结果138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行BAEP检查有98例异常,异常率为71%,其中内耳型13/98例(13%),表现为Ⅰ、Ⅱ波各项指标的改变;脑干型48/98例(49%),表现为Ⅰ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的时候,我们内耳的感觉细胞就会释放一种叫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到邻近的神经细胞,这样依次传递就将信息传到了大脑。但如果声音非常大,如鞭炮爆炸声,就会有更多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对听觉神经会造成损害,并引起听力损失。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马塞诸州眼耳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听觉神经细胞在暴露于较大声音时会暂时减少其表面一种关键神经递质的受体的表达,但原因还不清楚。  在美国耳聋及其他沟通障碍【摘要】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脑干听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90例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组)及3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胆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PL(各波峰潜伏期)或IPL(各波峰间期)时间异常率密切相关,胆红素水平越高,PL或IPL异常率越高。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256.5μmol/L,可出现PL及IPL异常改变。高胆组BAEP各波的PL和IPL延长[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脑电(EEG)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AAI)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本文旨在就近年来BIS和AAI应用于麻醉实践中的优点及不足作一综述。[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听觉诱发电位指数;麻醉深度AssessmentofBISandAAIinmonitorin应时测定。智商测试选用《瑞文测试联合型》(CRT)城市儿童常模,进行集体测试;反应时测试采用计算机反应时测定软件。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视觉简单、视觉复杂、视觉对比和听觉反应时测试中的平均反应时和最慢反应时,在3个智商等级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出高智商组反应时最快,低智商组反应时最慢。结论反应时与儿童智商有关,智商较高儿童比智商较低儿童的反应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系的科学家发现,内耳毛细胞中的微RNA具有调节听觉功能的作用,这些微RNA一旦出现异常会导致耳聋。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发出治疗耳聋的新方法。  微RNA是近几年才被发现的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微小分子。研究人员在实验中阻碍了实验鼠耳内微RNA的功能,结果,实验鼠内耳毛细胞开始退化,数周后变得深度耳聋。他们认为,微RNA相当于内耳毛细胞正常发育、存活的调节器,对保持目前使用的助听器,尽管非常有效,但无法向使用者提供真实、自然的声音。以色列研究人员日前对听觉功能进行研究,研制出一种可以辨别不同声音频率的机械装置,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助听器的声音效果,提高助听器的质量,将提供极大的帮助。负责该项研究的魏兹曼研究院结构生物系的以泰•罗索教授解释说,在耳朵的内部有一个非常细微的结构,称之为耳蜗(覆膜),是用来对各种声音频率做出反应的。该覆膜将外部毛细胞(其功【摘要】目的探讨频繁使用手机者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测中,手机辐射对听神经通路的损伤临床探讨。方法对92例听通路传导功能损伤患者与30例基本不使用手机听力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各波峰潜伏期及峰间期的比较。结果手机使用者Ⅰ、Ⅲ波峰潜伏期及Ⅰ~Ⅲ波峰间期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手机使用者习惯性用耳侧(患侧)与非习惯性用耳侧(健侧)的比较,习惯性用耳侧Ⅰ、Ⅲ波,德国马普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些信号的整合可能更早,只有这样,表情和话语、声音和触觉、嗅觉和味觉才能相匹配。由ChristophKayser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短尾猿大脑听觉皮层11个处理不同频率声音的区域,绘制了视觉刺激响应图谱,这为深入了解灵长类动物如何整合感官信息提供了依据,并有望推翻传统的理论。在近期的《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ofNeuroscience及估计心率的准确性。研究人员通过要求麻醉医生和非麻醉医生完成辅助任务来模拟典型的手术室干扰。结果显示,两组医生在确定心率变化方面没有差异。干扰任务降低了两组医生的表现(麻醉医生组降幅更大)。所发现变化中有80%都要求每分钟心率变化超过10次。心率增加比心率降低更易被发现。Chou等指出,麻醉医生在通过听觉估计心率变化方面略具优势。但是,该研究并未证实麻醉医生发现心率变化的能力优于非麻醉医生。作者:日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Vol.26No.7P.621-6238(北京)为了观察不同意识状态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关系的影响。研究者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20例,ASAⅠ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1.0μg/ml,以1.0μg/ml递增,至5μg/ml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06mg/kg行气管插管,气管关键词昏迷;预后评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是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状态,如何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进行准确判断是家属和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对30例昏迷患者早期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来源于2005年1月—2006年1月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年龄9~77岁,其中脑血管病13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5例),有机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Vol.37No.3P.160-163(浙江)为了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脑干听觉反应(BAEP)、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和脑电图(EEG)的特点,为早期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研究者对38例MCI患者(MCI组)、2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组)进行BAEP和P300、EEG检查,并与20名健康老年人(健康组)作比较。BAEP检查发美国科学家近日为听力损失患者带来了福音。他们在小鼠体内制成了关键的听觉细胞,并首次证实这些细胞能与自然的耳部细胞一样发挥作用。相关论文8月2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  在听觉系统中,内耳在柯蒂氏器(OrganofCorti)中将声波转换成电信号,柯蒂氏器上布满了1个毛发状细胞。这些细胞对振动作出反应,产生电刺激通过神经传给大脑。这是一个脆弱的系统——高分贝同方向(如低频到高频的升频声音,或高频到低频的降频声音)、不同速率上变化的调频特征在动物和人类语音交流中普遍存在,并携带了重要的语音信息,为动物叫声和人类语言的识别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特征信息。在大脑的听觉信息传递通路中,包括初级听觉皮层在内的一些功能核团的神经细胞表现出对声音频率变化(调频)方向的强选择性。这与视觉中枢中视觉神经细胞对物体移动方向的偏好性相类似。人们一直在探索是什么神经机制促使大脑感目前,因耳聋致哑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重大疾病。对耳聋患者而言,人工耳蜗开启了一扇通往有声世界的天窗。请关注——人工耳蜗为耳聋患者重建听觉。在不久前举办的第37届美国耳鼻咽喉科学学术研究年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仕明教授应邀在会上就该科近20年来开展的2000多例人工耳蜗植入以及中国现阶段人工听觉植入现状作了主题报告,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OALib Journal期刊
费用:600人民币/ 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脉冲噪声与稳态噪声致豚鼠听觉损伤研究
, PP. 482-483
?脉冲噪声有着与稳态噪声明显不同的特征,目前尚难以用简便而又准确的方法来评价其致听觉损伤。Atherley和Martin依据等能量原理,建立了以估计8h制典型工作日连续等效噪声级(Leq)为基础的评价公式,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实验研究中未能得到支持。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OALib Suggest
Live SupportAsk us anything一种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
专利名称一种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尤其是一种无创伤控制老鼠运动的方法。
背景技术生物机器人(区别于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区别于传统电子机 器人,生物机器人具有长期自然选择的环境生存能力,且其具有的主动能源驱动能力可以 大幅度地降低机器人的功耗。生物机器人自诞生起就因其巨大的优势得到了各国家的广泛 关注。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各国相继开展了老鼠、蟑螂、海龟、壁虎、猿猴等生物机器人的研 究,其中因老鼠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且对其大脑神经系统的研究开始较早,在生物机器 人领域技术相对比较完善。他们运动控制采用的方法是基于生物运动神经系统的控制机制 来完成的,运动控制需要对生物体进行开颅电极植入手术,属于有创性运动控制方式,即未 见无创伤运动控制方法的相关报道。无创伤老鼠运动控制具有无需进行开颅电极植入手 术,操作方便、装备迅速、无创性和成功率高等特点,有助于走向实用化。因此,开发出一种 无创伤运动控制的方法,将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本发明克服了有创性动物机器人导航技术和方法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 成功率高,有利于生物机器人进入实用阶段的无创伤老鼠生物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为实现无创伤老鼠运动控制的目的,该方法通过包括由用于屏蔽外界环境的头 罩,用于携带接收控制器的马甲,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发生器和接收控制器四部分组成的系 统,对老鼠实行无创伤的前进,左右转向进行控制,该方法执行如下步骤1,给老鼠戴上头罩,在头罩顶部安置无线摄像头;2,在所述的老鼠背部安置接收控制器;3,通过所述的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发生器,向所述老鼠携带的接收控制器发出控制 指令;4,所述的接收控制器接收所述的控制指令后,按照所述控制指令分别调度刺激器 刺激老鼠相对应的部位,所述的刺激器包括了超声波刺激器、表皮电极刺激器和LED灯光 辅助刺激器,所述的超声波刺激器用于刺激其听觉、控制老鼠的前行;表皮电极刺激器用于 刺激其痛觉,LED灯光辅助刺激器用于刺激其视觉,控制老鼠的左右转动;5,重复步骤3和4,完成所述的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发生器对老鼠的无创伤运动控 制,从而到达设定位置的目的。本发明用于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马甲由迷彩服或其它 布料缝制而成,老鼠穿上马甲后,在鼠体背部缝制一个口袋用于放置所述的接收控制器。本发明用于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发 生器主要由PC上位机、接口芯片AU9254A21和基于微处理芯片ARMS3C2410以及无线发射 芯片CC1000为核心的发射器组成,直接利用PC机USB接口供电,由PC上位机发出远程的RS232信号的控制指令,经过USB接口芯片AU9254A21使得RS232转化为TTL信号,然后经 过主控制芯片ARMS3C2410微处理芯片对刺激信号进行识别,再通过无线发射芯片CC1000
将信号发射出去。本发明用于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接收控制器主要由微 处理芯片ARMS3C2410、无线接收芯片CC10001、刺激器和图像采集器组成,以ARMS3C2410 微处理芯片为核心芯片,整个控制器由12V干电池供电,大小为60mmX 25mmX 20mm,重量为 85g,接收芯片采用CC1000,接收芯片在获取指令发生器发送来的指令信号后,通过主控制 器ARMS3C2410微处理芯片的指令验证,一旦判断有效,启动所述相应的刺激器进行刺激, 同时,启动图像采集器进行实时图像采集以调制老鼠运动。本发明用于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刺激器选用时基芯片 NE555为主控芯片,超声波刺激器输出频率为18-30KHZ可调信号,表皮电极刺激器输出脉 冲为90hz-120hz的低频脉冲。本发明用于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头罩用于老鼠视觉、 听觉及味觉的屏蔽和各种刺激器的固定和摄像头的安放,所述的头罩采用骨架式结构,利 用石膏镀膜而成,在头罩底部穿孔,使内外空气相通,同时选用具有吸附功能的海绵薄膜使 内外相隔,还可以起到防毒的作用。
图1为本发明中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的系统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的上位机流程控制图;图3是本发明中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的上位机界面图;图4(表1)是本发明中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的运动控制图表。图中1-指令发生器,2-接收控制器,3-马甲,4-头罩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声波刺激融合表皮电极刺激和LED灯光辅助的刺激的方法 来实现无创伤老鼠的运动控制。超声一般是指频率高于2Khz的信号。研究表明老鼠是用 超声波进行沟通的,对超声波非常敏感,他们能在黑暗中判断声音的来源,且对强大高功率 超声波脉冲刺激会产生不适应感,具体表现为漫无目的的到处乱窜。借于此,为老鼠设计了 一个头罩,用于屏蔽老鼠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和味觉。当老鼠戴上头罩,老鼠 的视觉、听觉和味觉被屏蔽,老鼠对周围的环境处于不确定性,则保持静止状态,将超声刺 激器安置于头罩之内,此时利用超声波刺激老鼠,控制老鼠由静止状态到运动(前进);同 时,在老鼠的左右耳部无毛区各放置一个表皮电极,分别对两边进行刺激,使老鼠产生疼痛 感而设法躲避逃离,来控制其左右的转向;另外,在老鼠的左右眼上方各放置一个LED灯, 当LED灯开启时,突然的亮光使老鼠感到LED光源方向存在危险而迅速避开,起到调节老鼠 运动方向的作用。整个系统通过超声波刺激、表皮电极刺激和光辅助刺激的协同作用,完成 对老鼠的无创伤运动行为的控制。 本发明无创伤老鼠生物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中,参照图1,采取由计算机控制的指 令发生器1发出远程的RS232信号的控制指令,经过USB接口芯片AU9254A21使得RS232
4转化为TTL信号,然后经过主控制芯片ARMS3C2410微处理芯片对刺激信号进行识别,再通 过无线发射芯片CC1000将信号发射出去,接收控制器2的接收芯片CC1000获取指令发生 器发送来的指令信号,通过主控制器ARMS3C2410微处理芯片的指令验证,一旦判断有效, 启动相应的刺激器进行刺激,同时,启动远程图像采集器进行实时图像采集,用于老鼠运动 控制方向的调节。采用超声波刺激融合表皮电极刺激和LED灯光辅助的刺激的方法来实现无创伤 老鼠的运动控制的关键有二①刺激器的设计。刺激器选用时基芯片NE555为主控芯片。它的内部集成了两 个高精度电压比较器和一个RS触发器。既有模拟功能,又有逻辑功能。其工作电压为 4. 5V-18V,具有占空比可调、输出电路兼容TTL电路等优点。超声刺激器由无稳态多谐振荡 器、射极跟随变换器、压控振荡器(VC0)、驱动放大电路和超响度压电陶瓷扬声器BL五部分 组成。因老鼠听觉最敏感频段为18KHZ-30KHZ的扫频信号,设置输出频率为18-30KHZ的扫 频信号,且此段频率的超声波对人体无害;表皮电极刺激器由微控制器、脉冲形成电路、输 出控制电路组成。输出脉冲设置为90hz-120hz的低频脉冲,此脉冲对生物体具有刺痛的感 觉,刺激电极选为贴片式Ag-AgCL电极,Ag-AgCL电极具有交换电流密度大,不易极化,阻抗 低、电极电位稳定的优点,且可用于传送电激励信号,是一种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电刺激电 极。适合作为表皮电极刺激;LED灯光刺激器电路由定时振荡器和LED灯光控制电路组成。 接通电源开关后,时基芯片NE555的3脚输出高电平,其常开触头接通,加至C8050晶体管 的基极,使C8050间歇性的导通与截止,驱动继电器间歇性地吸合或释放,LED灯就可以同 步发光。②老鼠视觉、听觉及味觉的屏蔽。因老鼠胆小,头罩的密封性不够好会受到了外界 声音、气味以及光的干扰。头罩采用骨架式结构,利用石膏镀膜而成,密封性良好,而且骨架 式的头罩易于表皮电极刺激源和LED光刺激源连线的摄像头的安放。将LED灯和表皮贴片 电极刺激线直接绑定于头罩内部的支架上,LED灯正好位于老鼠的左右眼睛正上方;在头 罩顶部安置远程图像采集摄像头;在头罩底部穿孔,使内外空气相通,同时选用具有吸附功 能的海绵薄膜使内外相隔,防止老鼠闻到外界的食物的气味,这样在执行特殊任务时还可 以起到防毒的作用。下面以实施例说明本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的应用选一个宽阔的空地,利用C#建立的上位机远程控制平台进行测试(如图3所示), 此上位机平台涵盖了文件、编辑、视图、测试子菜单以及日期、时间记录器。可以方便的完成 刺激源远程调度、实时的远程图像采集及编辑。选取Wister大鼠(15只),重约250g。首先进行老鼠的麻醉,选用动物镇静剂戊 巴比妥纳(Pentobarbital Sodium),每千克25mg进行腹腔静脉轻度注射,以翻正反射消失 作为麻醉成功的标准,等待老鼠麻醉成功后,给老鼠穿上马甲、戴上头罩,超声波刺激器的 压电陶瓷扬声器嵌于头罩内,表皮贴片电极帖于老鼠左右耳无毛区,LED灯位于老鼠左右眼 正上方;等待约35分钟后,此时老鼠恢复清醒,老鼠保持静止状态;然后进行刺激源刺激实 验,按照表1所示的刺激方案(每只老鼠反复做10次,单次刺激训练时间为20分钟),分别 检测超声波刺激、表皮电极刺激、LED灯光刺激对老鼠的反应。考虑到表皮电极刺激与LED 光刺激功能的同一性(控制左右转动),将同侧的表皮电极刺激和LED光刺激同时进行开启刺激,再次实验10次;然后设置一个目的地,此位置距离老鼠为50m,进行远程控制老鼠到 达此目的地,记录耗时(每只老鼠实验4次,记录平均值)。实验结果表明老鼠对超声波, 表皮电极和LED光刺激都有明显的反应,但反应存在差别。从反应时间来看,老鼠对超声波 刺激的反应最为灵敏,最不灵敏的为LED灯光刺激。超声波开启后,实验的15只老鼠首先 都表现为立即向前跑的行为,接着漫无方向的四处运动。表皮电极刺激下,老鼠能实现80% 成功率的左右转向。LED光刺激下,老鼠能实现70%成功率的左右转向。在同侧的表皮电 极刺激和LED光刺激源同时进行开启的情况下,老鼠能实现90%成功率的左右转向。且长 期的超声波刺激和LED光刺激,未发现老鼠产生疲惫效应,而表皮电极刺激老鼠有疲惫效 应。老鼠远程控制到达目的地实验,根据老鼠对三个刺激源的反应,采用设置超声波开启后 立即同时开启同侧的表皮电极刺激和LED光刺激控制其左右转向的方式进行,经过反复的 训练,结果15只老鼠都成功的到达了指定的目的地,其中用时平均值最短的为102s,用时 平均值最长的为213s。 显然,本发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远程无创伤老鼠运动控制和图像采集系统。从当 前老鼠机器人的研究进展来看,本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老鼠运动控制的无创性 控制方式,利用超声波和表皮电极及LED光的鼠体外刺激,无需对鼠进行开颅手术,电极植 入的有创性刺激,开发周期短,同时可以大大的改善有创刺激控制中的神经疲惫、可操作性 难等问题;采用穿戴式的马甲及头罩系统,需要执行任务时,立即组装,操作方便,在未来人 员搜救、军事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无创伤运动控制加速了走向实用化的进程;利用 C#建立友好的远程运动控制界面,C#语言的可嫁接性强,自带API函数类库,操作方便。本 软件设计不仅可远程的实现超声波,表皮电极及LED光刺激的调度,而且可以进行图像数 据通过Internet传输至上位机进行实时图像采集;无创伤性生物机器人运动控制有助于 更准确的采集生物体的生理参数。
一种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包括由用于屏蔽外界环境的头罩(4),用于携带接收控制器的马甲(3),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发生器(1)和接收控制器(2)四部分组成的系统,对老鼠实行无创伤的前进,左右转向进行控制,该方法执行如下步骤1)给老鼠戴上头罩,在头罩顶部安置无线摄像头;2)在所述的老鼠背部安置接收控制器;3)通过所述的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发生器,向所述老鼠携带的接收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4)所述的接收控制器接收所述的控制指令后,按照所述控制指令分别调度刺激器刺激老鼠相对应的部位,所述的刺激器包括了超声波刺激器、表皮电极刺激器和LED灯光辅助刺激器,所述的超声波刺激器用于刺激其听觉、控制老鼠的前行;表皮电极刺激器用于刺激其痛觉,LED灯光辅助刺激器用于刺激其视觉,控制老鼠的左右转动;5)重复步骤3和4,完成所述的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发生器对老鼠的无创伤运动控制,从而到达设定位置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 的马甲(3)由迷彩服或其它布料缝制而成,老鼠穿上马甲后,在鼠体背部缝制一个口袋用 于放置所述的接收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计 算机控制的指令发生器(1)主要由PC上位机、接口芯片AU9254A21和基于微处理芯片 ARMS3C2410以及无线发射芯片CC1000为核心的发射器组成,直接利用PC机USB接口供电, 由PC上位机发出远程的RS232信号的控制指令,经过USB接口芯片AU9254A21使得RS232 转化为TTL信号,然后经过主控制芯片ARMS3C2410微处理芯片对刺激信号进行识别,再通 过无线发射芯片CC1000将信号发射出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 收控制器(2)主要由微处理芯片ARMS3C2410、无线接收芯片CC10001、刺激器和图像采集 器组成,以ARMS3C2410微处理芯片为核心芯片,整个控制器由12V干电池供电,大小为 60mmX 25mmX 20mm,重量为85g,接收芯片采用CC1000,接收芯片在获取指令发生器发送来 的指令信号后,通过主控制器ARMS3C2410微处理芯片的指令验证,一旦判断有效,启动权 利要求1所述的相应的刺激器进行刺激,同时,启动图像采集器进行实时图像采集以调制 老鼠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刺激器选用时基芯片NE555为主控芯片,超声波刺激器输出频率为18KHZ-30KHZ可调信号, 表皮电极刺激器输出脉冲为90hz-120hz的低频脉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罩 4用于老鼠视觉、听觉及味觉的屏蔽和各种刺激器的固定和摄像头的安放,所述的头罩采用 骨架式结构,利用石膏镀膜而成,在头罩底部穿孔,使内外空气相通,同时选用具有吸附功 能的海绵薄膜使内外相隔,还可以起到防毒的作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创伤老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法。当前动物机器人采用有创性的运动控制方式,开发过程艰难,成功率偏低。本发明采取超声波刺激融合表皮电极刺激及LED灯光辅助刺激的方式,其中超声波刺激用于刺激其听觉、表皮电极刺激用于刺激其痛觉,LED灯光辅助刺激用于刺激其视觉,导致其主动逃避行为,从而控制其运动。本运动控制的优点是本方法采用了无创伤控制老鼠运动方式,无需对老鼠进行开颅手术,开发周期短,同时可以大大的改善有创性刺激控制中的神经疲惫、操作性难等问题,加速了走向实用化的进程,在未来人员搜救、军事活动、采集生物体的生理参数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档编号A01K15/02GKSQ
公开日日 申请日期日 优先权日日
发明者刘洪英, 周升山, 徐林, 林玉琳, 王刚, 王振宇, 皮喜田 申请人:重庆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鼠听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