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一跳一跳疼是怎么回事,是头部三叉神经痛痛

三叉神经痛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患者出现头部的三叉神经痛,一般就表示疾病很严重了,引起头部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患上这个疾病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还会给患者的工作造成影响,严重的可能还会危及生命安全,患者在早期出现三叉神经痛一定要引起重视。

头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让患者感觉到特别痛苦的疾病,病情发作的时候患者的疼痛是比较剧烈的,而且这个疾病发生的年龄主要是在中老年人当中,所以是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严重的影响的,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

三叉神经痛的发生是和患者的脑部神经有一定的关系的,患者主要是在一侧出现疼痛,而且这个疾病的发生是在中老年人当中是比较多的。对于这个疾病的治疗,是一定要采用一个科学的方法来正常的对待,这样才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治疗效果。头部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是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治疗的,有些患者在服药以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初步的判定是由于剂量依赖性导致的,比如患者会感觉头晕、嗜睡、眼球震颤等,这些情况都是比较常见的,患者不要太过恐慌。还要就是非剂量依赖性,比如药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钠血症,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皮疹等,孕妇是要对药物忌用。

除了药物的治疗患者还可以采用理疗来进行治疗,这样也是可以起到一个不错的效果,患者可以使用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者是采用旋磁疗法。还有激光的治疗疗法、氮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经节这些都是可以起到一个缓解和治疗的效果的。对于这个疾病的控制患者也可以使用七叶莲的方式来进行,就是采用野木瓜是属于一种草药。止痛的效过是比较好的。可患者可以采取口服的方式,用法和用量是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的,不可以自己盲目的进行选择。

少数的患者是会出现口干、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轻微头昏这些不适的症状的,但是在停药以后就可以自动的恢复了。如果是和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这些药物进行合用的话是可以大大的提高治疗的效过的。

三叉神经痛的预防和日常保养

1、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过酸过甜食物以及热性食物等;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以免诱发板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同时卧室不受风寒侵袭。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 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

1.普通针刺疗法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 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3.利用蜜蜂针刺疗法:蜜蜂蜇针中含有的蜂针液,对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结合针灸原理取穴治疗,往往会收到良好效果。

三叉神经痛西医治疗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应在明确诊断后,首选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后方选用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必须正规,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仅部分有效时,必须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正确。如果诊断正确、用药方法得当或药物毒副作用大,则可改用其他药;如多种药物治疗仍无效,方考虑非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1962年Blom首先报道运用卡马西平治疗面部疼痛。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其机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初服200mg,1~2次/d,症状不能控制时,每天增加100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每天最大剂量为1000~1600mg。不良反应约见于30%的病例,某些为剂量依赖性,如:头晕、嗜睡、眼球震颤等;另一些为非剂量依赖性,如药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皮疹等,孕妇忌用。周期性监测血象非常必要,开始2个月每周1次,以后每年4次。剂量调整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测定没有帮助。

(2)苯妥英钠:1942年Bergouignan首先运用苯妥英钠治疗面部疼痛。其机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目前仅用于复发或不能耐受卡马西平的病例,200~500mg/d。与抗癫痫治疗不同,血药浓度与疼痛控制的效果不相关。不良反应有皮疹、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七叶莲:为木通科野木瓜属又名假荔枝的一种草药。止痛疗效达60%左右。口服,每次0.4g,4次/d。无严重不良反应,少数可有口干、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轻微头昏等,停药后可恢复。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疗效。

(4)巴氯芬:为氨酪酸(GABA)的衍生物。作用机制可能是在氨酪酸(GABA)受体突触前与之结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缓解痉挛状态。5mg/次,3次/d。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皮疹、头昏、嗜睡、肝功能影响、诱发癫痫等。

2.理疗:可用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旋磁疗法。也可用激光疗法,采用氮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很容易会被误诊,很多人对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不了解,即使自己患有三叉神经痛也不自知。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

三叉神经痛应与偏头痛鉴别:

偏头痛也称丛集性头痛,它是一种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因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与家族、内分泌、变态反应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特点:

(1)青春期女性多见,多有家族史。

(2)诱发原因:多在疲劳、月经、情绪激动不安时诱发,每次发作前有先兆,如视物模糊、闪光、暗点、眼胀、幻视及偏盲等。先兆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之久。

(3)疼痛性质为剧烈性头痛,呈搏动性痛、刺痛及撕裂痛或胀痛。反复发作,每天或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发作一次。伴随有恶心、呕吐、大便感、流眼泪、面色苍白或潮红。发作过后疲乏嗜睡。

(4)查体时颞浅动脉搏动明显增强,压迫时可使疼痛减轻。在先兆发作时应用抗组胺药可缓解症状。

(5)偏头痛还有普通型、特殊型(眼肌麻痹、腹型、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均需要进行鉴别。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山东省疼痛研究会常委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委员 全国三叉神经痛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烧不退,头部疼痛,不排除感冒症状。

三叉神经痛是突发的极短时间内的疼痛,一般为几十秒至几分钟,疼痛极为剧烈,且疼痛部位主要在面部。

建议,到当地正规的门诊或医院做一下检查,鉴别诊断,进一步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部三叉神经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