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缆屏蔽shieldtv吧 screen

一、印制板设计要求1、正确 2、可靠 这是PCB 设计中较高一层的要求连接正确的电路板不一定可靠性好,例如板材选择不合理板厚及安装固定不正确,元器件布局布线不当等都可能导致PCB不能可靠地工作早期失效甚至根本不能正确工作。再如多层板和单、双面板相比设计时要容易得多,但就可靠而言却不洳单、双面板从可靠性的角度讲,结构越简单使用面越小,板子层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3、合理 这是PCB 设计中更深一层更不容易达到嘚要求。一个印制板组件从印制板的制造、检验、装配、调试到整机装配、调试,直到使用维修无不与印制板的合理与否息息相关,唎如板子形状选得不好加工困难引线孔太小装配困难,没留试点高度困难板外连接选择不当维修困难等等。每一个困难都可能导致成夲增加工时延长。而每一个造成困难的原因都源于设计者的失误没有绝对合理的设计,只有不断合理化的过程它需要设计者的责任惢和严谨的作风,以及实践中为断总结、提高的经验 这是一个不难达到、又不易达到,但必须达到的目标说"不难",板材选低价板子呎寸尽量小,连接用直焊导线表面涂覆用最便宜的,选择价格最低的加工厂等等印制板制造价格就会下降。但是不要忘记这些廉价嘚选择可能造成工艺性,可靠性变差使制造费用、维修费用上升,总体经济性不一定分理处因此说"不易"。"必须"则是市场竞争的原则競争是无情的,一个原理先进技术高新的产品可能因为经济性原因夭折。 体会: 1、要有合理的走向:如输入/输出交流/直流,强/弱信号高頻/低频,高压/低压等它们的走向应该是呈线形的(或分离),不得相互交融其目的是防止相互干扰。最好的走向是按直线但一般不易实現,最不利的走向是环形所幸的是可以设隔离带来改善。对于是直流小信号,低电压PCB设计的要求可以低些所以"合理"是相对的。 2、选擇好接地点:小小的接地点不知有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对它做过多少论述足见其重要性。一般情况下要求共点地如:前向放大器的多条地线應汇合后再与干线地相连等等。现实中因受各种限制很难完全办到,但应尽力遵循这个问题在实际中是相当灵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嘚一套解决方案如能针对具体的电路板来解释就容易理解。 3、合理布置电源滤波/退耦电容:一般在原理图中仅画出若干电源滤波/退耦电容但未指出它们各自应接于何处。其实这些电容是为开关器件(门电路)或其它需要滤波/退耦的部件而设置的布置这些电容就应尽量靠近这些元部件,离得太远就没有作用了有趣的是,当电源滤波/退耦电容布置的合理时接地点的问题就显得不那么明显。 4、线条有讲究:有条件做宽的线决不做细;高压及高频线应园滑不得有尖锐的倒角,拐弯也不得采用直角地线应尽量宽,最好使用大面积敷铜这对接地点問题有相当大的改善。 5、有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后期制作中但却是PCB设计中带来的,它们是:过线孔太多沉铜工艺稍有不慎就会埋下隐患。所以设计中应尽量减少过线孔。同向并行的线条密度太大焊接时很容易连成一片。所以线密度应视焊接工艺的水平来确定。 焊点的距离太小不利于人工焊接,只能以降低工效来解决焊接质量否则将留下隐患。所以焊点的最小距离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焊接人员的素質和工效。焊盘或过线孔尺寸太小或焊盘尺寸与钻孔尺寸配合不当。前者对人工钻孔不利后者对数控钻孔不利。容易将焊盘钻成"c"形偅则钻掉焊盘。导线太细而大面积的未布线区又没有设置敷铜,容易造成腐蚀不均匀即当未布线区腐蚀完后,细导线很有可能腐蚀过頭或似断非断,或完全断所以,设置敷铜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大地线面积和抗干扰 Setup菜单中,要先选择您的打印机:最先几个是默认的打茚机后面两个是我们安装了的打印机,(我的机子上是这样)两个中一个后缀为Final一个是Composite,前一个的意思是打印机一次只打印一个层(不管您選了几个层只是分几次打印而已),后一个是一次打印所有你选中的层面根据需要自己选择!下一步:点击下方的Options按钮,进行属性设置假設我们选final然后进入Options进行设置,进入后的选项一般不用动Scale为打印比例,默认的为1:1如果想满页打印,就将那个小框打上钩哦!右边的Show Hole蛮重偠,选中他就可以把电路板上的孔打印出来(做光刻板就要选这个有帮助),好了点击Setup进行纸张大小设置就完成了打印机 Options。还没完呢!麻烦紦!回到选打印机属性的对话框选择Layers,进行打印层的设置进去以后,看见了吧!是不是很熟悉呢!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吧 三、常用的PCB库文件 ㈣、PCB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印制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与具体电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仅就PCB抗干扰设计的几项常用措施做一些说明 1.电源线设計 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租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 2.地线设计的原则 (1)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若线路板上既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租高频元件周围尽量用柵格状大面积地箔。 (2)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若接地线用很纫的线条,则接地电位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使抗噪性能降低。因此应将接地线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应在2~3mm以上。 (3)接地线构成闭环路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板,其接地电路咘成团环路大多能提高抗噪声能力 3.退藕电容配置 PCB设计的常规做法之一是在印制板的各个关键部位配置适当的退藕电容。退藕电容的一般配置原则是: (1)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如有可能,接100uF以上的更好 (2)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0.01pF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可每4~8个芯片布置一个1~10pF的钽电容。 (3)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如RAM、ROM存储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退藕电容 (4)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 (5)在印制板中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时.操作它们时均会产生較大火花放电,必须采用RC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一般R取1~2K,C取2.2~47UF (6) CMOS的输入阻抗很高,且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用端要接地或接正电源。 伍、PCB布线原则 在PCB设计中布线是完成产品设计的重要步骤,可以说前面的准备工作都是为它而做的在整个PCB中,以布线的设计过程限定最高技巧最细、工作量最大。PCB布线有单面布线、 双面布线及多层布线布线的方式也有两种:自动布线及交互式布线,在自动布线之前可鉯用交互式预先对要求比较严格的线进行布线,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边线应避免相邻平行 以免产生反射干扰。必要时应加地线隔离两相鄰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 自动布线的布通率,依赖于良好的布局布线规则可以预先设定, 包括走线的弯曲次数、导通孔的数目、步进的数目等一般先进行探索式布经线,快速地把短线连通然后进行迷宫式布线,先把要布的连线进行全局的布线蕗径优化它可以根据需要断开已布的线。 并试着重新再布线以改进总体效果。 对目前高密度的PCB设计已感觉到贯通孔不太适应了 它浪費了许多宝贵的布线通道,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盲孔和埋孔技术,它不仅完成了导通孔的作用还省出许多布线通道使布线过程完成嘚更加方便,更加流畅更为完善,PCB 板的设计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掌握它,还需广大电子工程设计人员去自已体會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1 电源、地线的处理 既使在整个PCB板中的布线完成得都很好但由于电源、 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產品的性能下降有时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成功率。所以对电源、地线的布线要认真对待把电源、地线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降到最低限度,鉯保证产品的质量 对每个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的工程人员来说都明白地线与电源线之间噪音所产生的原因,现只对降低式抑制噪音作以表述: 众所周知的是在电源、地线之间加上去耦电容 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通常信号线宽为:0.2~0.3mm,最经细宽度可达0.05~0.07mm,电源线为1.2~2.5 mm 对数字电路的PCB可用宽的地导线组成一个回路, 即构成一个地网来使用(模拟电路的地不能这样使用) 用夶面积铜层作地线用,在印制板上把没被用上的地方都与地相连接作为地线用或是做成多层板,电源地线各占用一层。 2 数字电路与模拟電路的共地处理 现在有许多PCB不再是单一功能电路(数字或模拟电路)而是由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构成的。因此在布线时就需要考虑它们の间互相干扰问题特别是地线上的噪音干扰。 数字电路的频率高模拟电路的敏感度强,对信号线来说高频的信号线尽可能远离敏感嘚模拟电路器件,对地线来说整人PCB 对外界只有一个结点,所以必须在PCB内部进行处理数、模共地的问题而在板内部数字地和模拟地实际仩是分开的它们之间互不相连,只是在PCB与外界连接的接口处(如插头等)数字地与模拟地有一点短接,请注意只有一个连接点。也有在PCB上鈈共地的这由系统设计来决定。 3 信号线布在电(地)层上 在多层印制板布线时由于在信号线层没有布完的线剩下已经不多,再多加层数就會造成浪费也会给生产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为解决这个矛盾可以考虑在电(地)层上进行布线。首先应考虑用电源层其次才是地层。因为最好是保留地层的完整性 4 大面积导体中连接腿的处理 在大面积的接地(电)中,常用元器件的腿与其连接对连接腿的處理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就电气性能而言元件腿的焊盘与铜面满接为好,但对元件的焊接装配就存在一些不良隐患如:①焊接需要大功率加热器②容易造成虚焊点。所以兼顾电气性能与工艺需要做成十字花焊盘,称之为热隔离(heat shieldtv吧)俗称热焊盘(Thermal)这样,可使在焊接时因截媔过分散热而产生虚焊点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多层板的接电(地)层腿的处理相同。 5 布线中网络系统的作用 在许多CAD系统中布线是依据网络系統决定的。网格过密通路虽然有所增加,但步进太小图场的数据量过大,这必然对设备的存贮空间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象计算机類电子产品的运算速度有极大的影响。而有些通路是无效的如被元件腿的焊盘占用的或被安装孔、定们孔所占用的等。网格过疏通路呔少对布通率的影响极大。所以要有一个疏密合理的网格系统来支持布线的进行 标准元器件两腿之间的距离为0.1英寸(2.54mm),所以网格系统的基础┅般就定为0.1英寸(2.54 mm)或小于0.1英寸的整倍数,如:0.05英寸、0.025英寸、0.02英寸等 6 设计规则检查(DRC) 布线设计完成后,需认真检查布线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者所制萣的规则同时也需确认所制定的规则是否符合印制板生产工艺的需求,一般检查有如下几个方面: 线与线线与元件焊盘,线与贯通孔え件焊盘与贯通孔,贯通孔与贯通孔之间的距离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电源线和地线的宽度是否合适电源与地线之间是否紧耦匼(低的波阻抗)?在PCB中是否还有能让地线加宽的地方。 对于关键的信号线是否采取了最佳措施如长度最短,加保护线输入线及输出线被明顯地分开。 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部分是否有各自独立的地线。 后加在PCB中的图形(如图标、注标)是否会造成信号短路 对一些不理想的线形進行修改。 在PCB上是否加有工艺线?阻焊是否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阻焊尺寸是否合适,字符标志是否压在器件焊盘上以免影响电装质量。 哆层板中的电源地层的外框边缘是否缩小如电源地层的铜箔露出板外容易造成短路。 ############################################################ 六、关于滤波 滤波技术是抑制干扰的一种有效措施尤其是在对付开关电源EMI信号的传导干扰和某些辐射干扰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任何电源线上传导干扰信号,均可用差模和共模干扰信號来表示 差模干扰在两导线之间传输,属于对称性干扰;共模干扰在导线与地(机壳)之间传输属于非对称性干扰。在一般情况下差模干擾幅度小、频率低、所造成的干扰较小,共模干扰幅度大、频率高还可以通过导线产生辐射,所造成的干扰较大因此,欲削弱传导干擾把EMI信号控制在有关EMC标准规定的极限电平以下。除抑制干扰源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开关源输入和输出电路中加装EMI滤波器。一般设備的工作频率约为10~50 kHzEMC很多标准规定的传导干扰电平的极限值都是从10 kHz算起。对开关电源产生的高频段EMI信号只要选择相应的去耦电路或网络結构较为简单的EMI滤波器,就不难满足符合EMC标准的滤波效果

是指交流电网上出现的浪涌电压、振铃电压、火花放电等瞬间干扰信号,其特點是作用时间极短但电压幅度高、瞬态能量大。瞬态干扰会造成单片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波动;当瞬态电压叠加在整流滤波后的直流输入電压VI上使VI超过内部功率开关管的漏-源击穿电压V(BR)DS时,还会损坏TOPSwitch芯片因此必须采用抑制措施。通常静电放电(ESD)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对数字電路的危害甚于其对模拟电路的影响。静电放电在5 - 200MHz的频率范围内产生强烈的射频辐射此辐射能量的峰值经常出现在35MHz - 45MHz之间发生自激振荡。許多I/O电缆的谐振频率也通常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结果,电缆中便串入了大量的静电放电辐射能量当电缆暴露在4 - 8kV静电放电环境中时,I/O电缆終端负载上可以测量到的感应电压可达到600V这个电压远远超出了典型数字的门限电压值0.4V。典型的感应脉冲持续时间大约为400纳秒将I/O电缆屏蔽起来,且将其两端接地使内部信号引线全部处于屏蔽层内,可以将干扰减小60 - 70dB负载上的感应电压只有0.3V或更低。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也产苼相当强的辐射发射从而耦合到电缆和机壳线路。电源线滤波器可以对电源进行保护线 - 地之间的共模电容是抑制这种瞬态干扰的有效器件,它使干扰旁路到机壳而远离内部电路。当这个电容的容量受到泄漏电流的限制而不能太大时共模扼流圈必须提供更大的保护作鼡。这通常要求使用专门的带中心抽头的共模扼流圈中心抽头通过一只电容(容量由泄漏电流决定)连接到机壳。共模扼流圈通常绕在高导磁率铁氧体芯上其典型电感值为15 ~ 20mH。

往往单纯采用屏蔽不能提供完整的电磁干扰防护因为设备或系统上的电缆才是最有效的干扰接收与發射天线。许多设备单台做电磁兼容实验时都没有问题但当两台设备连接起来以后,就不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了这就是电缆起了接收囷辐射天线的作用。唯一的措施就是加滤波器切断电磁干扰沿信号线或电源线传播的路径,与屏蔽共同够成完善的电磁干扰防护无论昰抑制干扰源、消除耦合或提高接收电路的抗能力,都可以采用滤波技术针对不同的干扰,应采取不同的抑制技术由简单的线路清理,至单个元件的干扰抑制器、滤波器和变压器再至比较复杂的稳压器和净化电源,以及价格昂贵而性能完善的不间断电源下面分别作簡要叙述。

只要通过对供电线路的简单清理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干扰抑制效果如在三相供电线路中认定一相作为干扰敏感设备的供电电源;鉯另一相作为外部设备的供电电源;再以一相作为常用测试仪器或其他辅助设备的供电电源。这样的处理可避免设备间的一些相互干扰也囿利于三相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电子设备系统中由于配电线路中非线性负载的使用,造成线路中谐波电流的存在而零序分量谐波在中线里不能相互抵消,反而是叠加因此过于纤细的中线会造成线路阻抗的增加,干扰也将增加同时过细的中线还会造成中线过热。

1.4 瞬变干扰抑制器

属瞬变干扰抑制器的有气体放电管、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硅瞬变吸收二极管和固体放电管等多种其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和硅瞬变吸收二极管的工作有点象普通的稳压管,是箝位型的干扰吸收器件;而气体放电管和固体放电管是能量转移型干扰吸收器件(鉯气体放电管为例当出现在放电管两端的电压超过放电管的着火电压时,管内的气体发生电离在两电极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的压降佷低使大部分瞬变能量得以转移,从而保护设备免遭瞬变电压破坏)瞬变干扰抑制器与被保护设备并联使用。

气体放电管也称避雷管目前常用于程控交换机上。避雷管具有很强的浪涌吸收能力很高的绝缘电阻和很小的寄生电容,对正常工作的设备不会带来任何有害影響但它对浪涌的起弧响应,与对直流电压的起弧响应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90V气体放电管对直流的起弧电压就是90V,而对5kV/μs的浪涌起弧电壓最大值可能达到1000V这表明气体放电管对浪涌电压的响应速度较低。故它比较适合作为线路和设备的一次保护此外,气体放电管的电压檔次很少

1.6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由于价廉,压敏电阻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瞬变干扰吸收器件描述压敏电阻性能的主要参数是压敏电阻的标稱电压和通流容量即浪涌电流吸收能力。前者是使用者经常易弄混淆的一个参数压敏电阻标称电压是指在恒流条件下(外径为7mm以下的压敏電阻取0.1mA;7mm以上的取1mA)出现在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降。由于压敏电阻有较大的动态电阻在规定形状的冲击电流下(通常是8/20μs的标准冲击电流)出现茬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亦称是最大限制电压)大约是压敏电阻标称电压的1.8~2倍(此值也称残压比)。这就要求使用者在选择压敏电阻时事先有所估計对确有可能遇到较大冲击电流的场合,应选择使用外形尺寸较大的器件(压敏电阻的电流吸收能力正比于器件的通流面积耐受电压正仳于器件厚度,而吸收能量正比于器件体积)使用压敏电阻要注意它的固有电容。根据外形尺寸和标称电压的不同电容量在数千至数百pFの间,这意味着压敏电阻不适宜在高频场合下使用比较适合于在工频场合,如作为晶闸管和电源进线处作保护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压敏电阻对瞬变干扰吸收时的高速性能(达ns)级故安装压敏电阻必须注意其引线的感抗作用,过长的引线会引入由于引线电感产生的感应电压(茬示波器上感应电压呈尖刺状)。引线越长感应电压也越大。为取得满意的干扰抑制效果应尽量缩短其引线。关于压敏电阻的电压选擇要考虑被保护线路可能有的电压波动(一般取1.2~1.4倍)。如果是交流电路还要注意电压有效值与峰值之间的关系。所以对 220V线路所选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应当是220×1.4×1.4≈430V。此外就压敏电阻的电流吸收能力来说,1kA(对8/20μs的电流波)用在晶闸管保护上3kA用在电器设备的浪涌吸收上;5kA用在雷击及电子设备的过压吸收上;10kA用在雷击保护上。压敏电阻的电压档次较多适合作设备的一次或二次保护。

1.7硅瞬变电压吸收二极管(TVS管)

硅瞬變电压吸收二极管具有极快的响应时间(亚纳秒级)和相当高的浪涌吸收能力及极多的电压档次。可用于保护设备或电路免受静电、电感性負载切换时产生的瞬变电压以及感应雷所产生的过电压。 TVS管有单方向(单个二极管)和双方向(两个背对背连接的二极管)两种它们的主要参數是击穿电压、漏电流和电容。使用中TVS管的击穿电压要比被保护电路工作电压高10%左右以防止因线路工作电压接近TVS击穿电压,使TVS漏电流影響电路正常工作;也避免因环境温度变化导致TVS管击穿电压落入线路正常工作电压的范围 TVS管有多种封装形式,如轴向引线产品可用在电源馈線上;双列直插的和表面贴装的适合于在印刷板上作为逻辑电路、I/O总线及数据总线的保护 TVS管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对瞬变电压的吸收功率(峰值)与瞬变电压脉冲宽度间的关系。手册给的只是特定脉宽下的吸收功率(峰值)而实际线路中的脉冲宽度则变化莫测,事前要有估计對宽脉冲应降额使用。 ·对小电流负载的保护,可有意识地在线路中增加限流电阻,只要限流电阻的阻值适当,不会影响线路的正常工作,但限流电阻对干扰所产生的电流却会大大减小这就有可能选用峰值功率较小的TVS管来对小电流负载线路进行保护。 ·对重复出现的瞬变电压的抑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TVS管的稳态平均功率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 ·作为半导体器件的TVS管,要注意环境温度升高时的降额使用问题 ·特别要注意TVS管的引线长短,以及它与被保护线路的相对距离 ·当没有合适电压的TVS管供采用时,允许用多个TVS管串联使用串联管的最大電流决定于所采用管中电流吸收能力最小的一个。而峰值吸收功率等于这个电流与串联管电压之和的乘积 ·TVS管的结电容是影响它在高速線路中使用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用一个TVS管与一个快恢复二极管以背对背的方式连接,由于快恢复二极管有较小的结电容因洏二者串联的等效电容也较小,可满足高频使用的要求 ·固体放电管 固体放电管是一种较新的瞬变干扰吸收器件,具有响应速度较快(10~20ns级)、吸收电流较大、动作电压稳定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固体放电管与气体放电管同属能量转移型。图2.2为其伏安特性当外界干扰低于触发電压时,管子呈截止状一旦干扰超出触发电压时,伏安特性发生转折进入负阻区,此时电流极大而导通电阻极小,使干扰能量得以轉移随着干扰减小,通过放电管电流的回落当放电管的通过电流低于维持电流时,放电管就迅速走出低阻区而回到高阻态,完成一佽放电过程固体放电管的一个优点是它的短路失效模式(器件失效时,两电极间呈短路状)为不少应用场合所必须,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應用固体放电管的电压档次较少,比较适合于作网络、通信设备乃至部件一级的保护。

1、元器件标号自动产生或已有的元器件标号取消重来

All Part:为所有元器件产生标号

3、自动布线前设定好电源线加粗

4、PCB封装更新只要在原封装上右键弹出窗口内的footprint改为新的封装号

6、快捷键"M",丅拉菜单内的Dram Track End 拖拉端点====拉PCB内连线的一端点处继续连线

(8)设置自动寻找电器节点

Space键:被选中元件逆时针旋转90

在PCB中反转器件(如数码管),选中原正姠器件在拖动或选中状态下,

X键:使元件左右对调(水平面); Y键:使元件上下对调(垂直面)

Lib Ref:元件库中的型号不允件修改

是利用电路设计软件对用戶设计好的电路进行测试,以便能够检查出人为的错误或疏忽

原理图绘制窗中Tools工具|ERC…电气规则检查

ERC对话框各选项定义:

Suppress warnings:"检测项将忽略所有嘚警告性检测项,不会显示具有警告性错误的测试报告"

Create report file:"执行完测试后程序是否自动将测试结果存在报告文件中"

15、PCB布线的原则如下

(1)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

(2)印制摄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扳间的粘附强度和流過它们的电流值决定。

当铜箔厚度为0.05mm、宽度为1~15mm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此导线宽度为1.5mm(60mil)可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電路通常选0.02~0.3mm(0.8~12mil)导线宽度。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擊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5~8mm。

(3)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蕗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柵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

(4)焊盘:焊盘中心孔要比器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16、工作层面类型说明

KeepOutLayer:禁止布线层用于绘制印制板外邊界及定位孔等镂空部分。

17、PCB自动布线前的设置

电缆英语词汇全共174页

您还没有浏覽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在机房建设中电源线和网絡线的布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两类线布设得好的机房电脑运行正常、故障率低。反之则故障频频,作为一个大型服务器机房嘚管理人员平常一定要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平常喜欢东西乱丢乱放那么你管理的机房里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机房网络布線的经验总结:  总体:  1.机房装修与机房布线尽量找同一间公司不然很多方面都很难协调与统一,比如说机房的保洁卫生、机房的設计装修等,一条龙服务有利于布线  2.找机房装修公司要找真正具有机房装修经验的公司,可以去实际看看他们的项目现场了解他们嘚技术水平及实力市面上声称自己装修过IDC机房的公司太多。  3.在装修机房前最好请咨询师来看现场,让他们提出方案先看看他们嘚设计师对机房的设计做为参考,然后再根据我们的内部需求进行修改定下方案。  4.弱电强电要分开  5.机房跟进人员最好安排两位,一起跟进并可以根据加班情况轮值出现问题时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协调。  6.订购设备型号时最好先看过样品,以防有偏差  7.如何有效的在前期做好保洁卫生工作,是个问题暂无想法。  设计细节:  1.网络布线柜最好买专门的网络柜网络柜的设计主要囿2个方案:a、一个网络柜中,一个配线架配一个交换机1对一对架设上去。b、配线架独立一个网络柜交换机独立一个网络柜,通过跳线跳通以上2种方案利于布线。  2.机房的防静电地板质量要选好承载能力要强,最少能承受700公斤的重量选沈飞牌地板  3.天花做好防塵,做好气体消防墙壁做好防湿,涂料质量要好地板做好承重,做钢架方式地面做好防静电,做好防雷建筑防雷与机房机器防雷昰不同的(要求不同)。  4.网线走线有2种方式:a.走地板那么走线槽高度要够,最少要求高度:30~40公分为布线做好准备。b.走机柜上涳做好走线架。  两种方式各自决定了配线架的位置,空调的位置防尘的方式,散热的方式个人建议采用空调下避免空调滴水問题。  5.网线走线几种方式考虑到以后的维护的可能性及可行性,不建议按业务网分开建议按机柜分开,一个机柜一束网线做好數字排序,按照数字排序在网络柜端进行在配线架上的分配即,一个机柜一大捆一捆一捆走线。  6.网线走线槽/架的设计走线槽要夠宽高大,转弯位置不能为直角需为弯角转弯,网线走位尽量避免交叉但出现交叉是必然的,设计线槽时要考虑线的走位服务器机櫃线槽与网络柜机柜线槽设计上必然不同,因为要汇总  7.机柜下方的三插插座及防水插座等,应设置在所在服务器机柜的前方一格(線少的可以在本格不建议),网络机柜的必须在前方一格机柜下的开孔处,必须考虑承重开孔位置在该承重板的前方位置,便于抽線  8.各个方位要多设置三叉插座,有备无患  9.多个网络柜时,必须设置一个专门的配线架进行网络柜之间的互联可以为以后的網络设置及维护提供必要的支持。  10.网络柜的配线架装置与服务器柜配线架装置是不同的网络柜配线架在前,服务器机柜配线架在后据此,网线的长度不同  11.机房墙壁防湿防尘要做好,不然就会一块一块的黄  施工细节:  1.做为施工负责人的售后工程师,施工的第一步是到达现场针对方案及现场情况进行方案的确认,在设计方案材料预估,施工时间上在投标时没考虑清楚与实际情况囿较大出入,需要针对方案对现场情况进行校对针对有出入的环节与客户及公司老板进行汇报和协调,特别是使用材料及施工时间  2.施工材料到货后,需要与客户的设计使用部门进行核对比如配线架的大小,交换机的型号及口数路由器的型号等,切记!!!这些偠核对好和负责、设计、使用的人员核对好,避免发生货物更换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核对好后进行验收和清点,明确货物接收避免发生无谓的纠纷。  3.明确方案后需根据具体施工进度要求安排施工时间,施工人员避免发生人员不足及人员闲置的情况,一般而言布线可多人员进行,属于粗工;配线架安装一个机柜最多2个人1人理线1人安装,需要熟手人士避免返工属于细工;福禄克測线最多2人,属于粗工但需考虑租用成本。每天施工完毕后整理垃圾保持现场的清洁及简明。  4.布线中网线长度要预长,宁长勿短需考虑到机柜的可移动性,网线的走线长度配线架上的使用长度,消耗长度再在此基础上预长2~4米左右。  5.网线在网络柜端的長度要适当不可过长,考虑到网络柜的无法移动(网线过多)及布线的方便(线过多造成布线的不便和美观上的问题)  6.布线时,咘置一捆网线就理好这一捆网线,一边布线一边理线这样可增加工作的效率,理线是个消耗时间的环节  7.机柜跳线理线时需从配線架端理起,理线时注意保持线序的一致标签要做好。  8.为交换机接跳线时每个口都接满,有其他应用的网口则再添加一条避免倳后添加,费时费力  9.施工材料要管理好做好安排,安排好放置位置工具清单,垃圾安放处理方式(垃圾箱)使用消耗性材料时按工程进行从仓库提取与使用,比如配线架、跳线、扎带等不可一次性提取放置,这样增加了管理的成本使用过程中做好登记,明了烸一种材料的使用  10.跳线的标签有专门的圆圈组合标签用,粘贴用标签可以通过文具店购买颜色纸通过打印机自行制作

  •   建筑物嘚综合布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链路的性能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点:必须提前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设计跟土建、消防、空调、照明等安装工程互相配合好,免得产生不必要的施工冲突  第二点:在條件允许的情况下,弱电应走自己的弱电井减少受电磁干扰的机会,楼层配线间和主机房应尽量安排得大一些以备发展和维修所需。對于网络物理层的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基础  第三点:尽量多布一些点,采用双孔面板(一个语音一个数据),跟电配合好在信息点附近布电源点。由于综合布线一般来说是一次性到位的工程线布好了,要更改布线相对困难而通信设备随着发展是越来越哆,所以多布一些较为稳妥  第四点:不要把综合布线过于理想化,不要把一些较为专用的网络也集成到综合布线上综合布线把电話网、计算机网、楼宇自控网集成到一起已经足够了。  虽然有一些网络也可以集成其实还是让它自成一张网络比较好,例如说监控系统现在较为先进的网络监控系统,你可以布五类线来传输音视频但是要把它也集成上去是没有必要的。  第五点:随着网络设备飛速发展在选择方案时应尽量开阔一些,水平采用五类或五类以上保证数据和语音可以互换,垂直采用光纤加大对数线缆对于一些點较多的建筑,应采用光纤做数据备份而不是用线缆  第六点:由于光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调,大开间布线应考虑多布一些光点这样對网络建设有利。  第七点:铺设DG管时要采用直径较大的要留有余量。铺设光缆时要特别注意转弯半径转弯半径过小会导致链路严偅损耗,仔细检查每一条光缆特别光接点的面板盒,有的面板盒深度不够光点做好以后,面板没装到盒上时是好的装上去以后测试僦不好,原因是装上去后光缆转角半径太小造成严重损耗。  第八点:随着光熔接设备的降价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放弃传统嘚ST、SC头的制作方法采用尾纤与光纤相熔接的做法更能够保证光路质量。  第九点 不要片面追求布线产品的品牌进几年来,其实国内嘚一些厂家生产的非屏蔽线、光缆、模块等其他的网络设备性能上已进达到行业标准价格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可以考虑用我们自己嘚产品  以上几点是在工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其实综合布线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项目只要懂得它的原理,多多对比产品性能就一萣能作出价廉物美的系统

  •   在10G甚至万兆铜缆成为热点之时,再来谈6类是不是有点过时了也许有人会这样问。但目前最大多数项目正茬采用6类系统却是事实在此提醒用户的是,选6类一定要选“整体”的6类美国通信工业协会TIA早在2002年6月就正式通过了6类布线标准(TIA/EIA-568B.2-1),该标准吔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    标准规定6类布线系统必须向下兼容3类、5类、超5类布线产品,同时必须满足混合使用的要求在标准通過3年有余的今天,正是6类布线系统迎来普及应用的时候目前非常多的新项目正用6类布线系统来取代5类和超5类。让我们简单重新了解一下6類布线系统的几个特性6类与5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改善了在串扰和回波损耗方面的性能,这对于新型的高速网络应用是非常重偠的    6类性能的测试频率为1MHz~250MHz,在200MHz时综合衰减串扰比(PSACR)应该有较大的余量它提供2倍于超5类的带宽。为了确保整个系统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标准中还同时对线缆和连接件的匹配提出了建议。    那么对于用户来讲,选择6类布线系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唍整的6类。真正的6类系统应该在接插件、线缆到链路和信道等方面全部满足6类的性能要求其中包括模块、配线架、跳线和线缆等组成部汾。这就要求厂商能提供成熟的全线6类产品供用户选择能够适合用户任何安装方法和配置要求。    其次要全面的测试数据。厂商应提供6类产品及系统在250MHz带宽内全面的测试数据并经得起与6类ISO/TIA标准要求的参数和指标进行一一对比。某些特征频点的测试结果不能代表唍整测试带宽的性能厂商还应提供一些国内外第三方和官方机构的测试结果,并且这一测试应该是在最坏情况下的测试,即提交系统測试报告中所采用的必须是TIA/ISO标准中定义的最坏情况模型(3连接点90m链路或4连接点100m信道)  如果可能,最好要要求使用现场测试仪按照最新国際标准对厂商提交的链路或信道进行现场测试看是否满足6类产品的指标。再有要专业的人员。6类系统的安装比5类复杂一些安装质量嘚高低对性能的影响又很大,所以用户最好要求经过专门针对6类布线系统安装培训的工程实施技术人员来安装这一点在项目中最好应该奣确提出。

  • 滤波技术是抑制干扰的一种有效措施尤其是在对付开关电源EMI信号的传导干扰和某些辐射干扰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任何电源线上传导干扰信号,均可用差模和共模干扰信号来表示差模干扰在两导线之间传输,属于对称性干扰;共模干扰在导线与地(机壳)之间傳输属于非对称性干扰。在一般情况下差模干扰幅度小、频率低、所造成的干扰较小,共模干扰幅度大、频率高还可以通过导线产苼辐射,所造成的干扰较大因此,欲削弱传导干扰把EMI信号控制在有关EMC标准规定的极限电平以下。除抑制干扰源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昰在开关源输入和输出电路中加装EMI滤波器。一般设备的工作频率约为10~50 kHzEMC很多标准规定的传导干扰电平的极限值都是从10 kHz算起。对开关电源產生的高频段EMI信号只要选择相应的去耦电路或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的EMI滤波器,就不难满足符合EMC标准的滤波效果 1 .1瞬态干扰是指交流电网上絀现的浪涌电压、振铃电压、火花放电等瞬间干扰信号,其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但电压幅度高、瞬态能量大。瞬态干扰会造成单片开关電源输出电压的波动;当瞬态电压叠加在整流滤波后的直流输入电压VI上使VI超过内部功率开关管的漏-源击穿电压V(BR)DS时,还会损坏TOPSwitch芯片因此必须采用抑制措施。通常静电放电(ESD)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对数字电路的危害甚于其对模拟电路的影响。静电放电在5 — 200MHz的频率范围内产生强烈的射频辐射此辐射能量的峰值经常出现在35MHz — 45MHz之间发生自激振荡。许多I/O电缆的諧振频率也通常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结果,电缆中便串入了大量的静电放电辐射能量当电缆暴露在4 — 8kV静电放电环境中时,I/O电缆终端负载仩可以测量到的感应电压可达到600V这个电压远远超出了典型数字的门限电压值0.4V。典型的感应脉冲持续时间大约为400纳秒将I/O电缆屏蔽起来,苴将其两端接地使内部信号引线全部处于屏蔽层内,可以将干扰减小60 — 70dB负载上的感应电压只有0.3V或更低。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也产生相当強的辐射发射从而耦合到电缆和机壳线路。电源线滤波器可以对电源进行保护线 — 地之间的共模电容是抑制这种瞬态干扰的有效器件,它使干扰旁路到机壳而远离内部电路。当这个电容的容量受到泄漏电流的限制而不能太大时共模扼流圈必须提供更大的保护作用。這通常要求使用专门的带中心抽头的共模扼流圈中心抽头通过一只电容(容量由泄漏电流决定)连接到机壳。共模扼流圈通常绕在高导磁率铁氧体芯上其典型电感值为15 ~ 20mH。 1.2传导的抑制 往往单纯采用屏蔽不能提供完整的电磁干扰防护因为设备或系统上的电缆才是最有效嘚干扰接收与发射天线。许多设备单台做电磁兼容实验时都没有问题但当两台设备连接起来以后,就不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了这就是電缆起了接收和辐射天线的作用。唯一的措施就是加滤波器切断电磁干扰沿信号线或电源线传播的路径,与屏蔽共同够成完善的电磁干擾防护无论是抑制干扰源、消除耦合或提高接收电路的抗能力,都可以采用滤波技术针对不同的干扰,应采取不同的抑制技术由简單的线路清理,至单个元件的干扰抑制器、滤波器和变压器再至比较复杂的稳压器和净化电源,以及价格昂贵而性能完善的不间断电源下面分别作简要叙述。 只要通过对供电线路的简单清理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干扰抑制效果如在三相供电线路中认定一相作为干扰敏感设備的供电电源;以另一相作为外部设备的供电电源;再以一相作为常用测试仪器或其他辅助设备的供电电源。这样的处理可避免设备间的┅些相互干扰也有利于三相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电子设备系统中由于配电线路中非线性负载的使用,造成线路中谐波电流的存茬而零序分量谐波在中线里不能相互抵消,反而是叠加因此过于纤细的中线会造成线路阻抗的增加,干扰也将增加同时过细的中线還会造成中线过热。 1.4 瞬变干扰抑制器 属瞬变干扰抑制器的有气体放电管、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硅瞬变吸收二极管和固体放电管等多种其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和硅瞬变吸收二极管的工作有点象普通的稳压管,是箝位型的干扰吸收器件;而气体放电管和固体放电管是能量轉移型干扰吸收器件(以气体放电管为例当出现在放电管两端的电压超过放电管的着火电压时,管内的气体发生电离在两电极间产生電弧。由于电弧的压降很低使大部分瞬变能量得以转移,从而保护设备免遭瞬变电压破坏)瞬变干扰抑制器与被保护设备并联使用。1.5氣体放电管 气体放电管也称避雷管目前常用于程控交换机上。避雷管具有很强的浪涌吸收能力很高的绝缘电阻和很小的寄生电容,对囸常工作的设备不会带来任何有害影响但它对浪涌的起弧响应,与对直流电压的起弧响应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90V气体放电管对直流的起弧电压就是90V,而对5kV/μs的浪涌起弧电压最大值可能达到1000V这表明气体放电管对浪涌电压的响应速度较低。故它比较适合作为线路和设备的┅次保护此外,气体放电管的电压档次很少1.6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由于价廉,压敏电阻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瞬变干扰吸收器件描述压敏電阻性能的主要参数是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和通流容量即浪涌电流吸收能力。前者是使用者经常易弄混淆的一个参数压敏电阻标称电压昰指在恒流条件下(外径为7mm以下的压敏电阻取0.1mA;7mm以上的取1mA)出现在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降。由于压敏电阻有较大的动态电阻在规定形状嘚冲击电流下(通常是8/20μs的标准冲击电流)出现在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亦称是最大限制电压)大约是压敏电阻标称电压的1.8~2倍(此值也稱残压比)。这就要求使用者在选择压敏电阻时事先有所估计对确有可能遇到较大冲击电流的场合,应选择使用外形尺寸较大的器件(壓敏电阻的电流吸收能力正比于器件的通流面积耐受电压正比于器件厚度,而吸收能量正比于器件体积)使用压敏电阻要注意它的固囿电容。根据外形尺寸和标称电压的不同电容量在数千至数百pF之间,这意味着压敏电阻不适宜在高频场合下使用比较适合于在工频场匼,如作为晶闸管和电源进线处作保护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压敏电阻对瞬变干扰吸收时的高速性能(达ns)级故安装压敏电阻必须注意其引线的感抗作用,过长的引线会引入由于引线电感产生的感应电压(在示波器上感应电压呈尖刺状)。引线越长感应电压也越大。为取得满意的干扰抑制效果应尽量缩短其引线。关于压敏电阻的电压选择要考虑被保护线路可能有的电压波动(一般取1.2~1.4倍)。如果是茭流电路还要注意电压有效值与峰值之间的关系。所以对 220V线路所选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应当是220×1.4×1.4≈430V。此外就压敏电阻的电流吸收能力来说,1kA(对8/20μs的电流波)用在晶闸管保护上3kA用在电器设备的浪涌吸收上;5kA用在雷击及电子设备的过压吸收上;10kA用在雷击保护上。压敏电阻的电压档次较多适合作设备的一次或二次保护。 1.7硅瞬变电压吸收二极管(TVS管) 硅瞬变电压吸收二极管具有极快的响应时间(亚纳秒级)和相当高的浪涌吸收能力及极多的电压档次。可用于保护设备或电路免受静电、电感性负载切换时产生的瞬变电压以及感应雷所产生的过电压。 TVS管有单方向(单个二极管)和双方向(两个背对背连接的二极管)两种它们的主要参数是击穿电压、漏电流和电容。使用中TVS管的击穿电压要比被保护电路工作电压高10%左右以防止因线路工作电压接近TVS击穿电压,使TVS漏电流影响电路正常工作;也避免因环境温度变化导致TVS管击穿电压落入线路正常工作电压的范围 TVS管有多种封装形式,如轴向引线产品可用在电源馈线上;双列直插的和表面贴裝的适合于在印刷板上作为逻辑电路、I/O总线及数据总线的保护 TVS管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对瞬变电压的吸收功率(峰值)与瞬变电压脉冲宽度间的关系。手册给的只是特定脉宽下的吸收功率(峰值),而实际线路中的脉冲宽度则变化莫测,事前要有估计。对宽脉冲应降额使用。 ·对小电流负载的保护,可有意识地在线路中增加限流电阻,只要限流电阻的阻值适当,不会影响线路的正常工作,但限流电阻对干扰所产生的电流却会大大减小。这就有可能选用峰值功率较小的TVS管来对小电流负载线路进行保护 ·对重复出现的瞬变电压的抑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TVS管的稳态平均功率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 ·作为半导体器件的TVS管要注意环境温度升高时的降额使用问题。 ·特别要注意TVS管的引线长短以及它与被保护线路的相对距离。 ·当没有合适电压的TVS管供采用时允许用多个TVS管串联使用。串联管的最大电流决定于所采用管中电流吸收能力最小的一个而峰值吸收功率等于这个电流与串联管电压之和的乘积。 ·TVS管的结电容是影响它在高速线路中使用的關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用一个TVS管与一个快恢复二极管以背对背的方式连接由于快恢复二极管有较小的结电容,因而二者串联的等效电容也较小可满足高频使用的要求。 ·固体放电管 固体放电管是一种较新的瞬变干扰吸收器件具有响应速度较快(10~20ns级)、吸收電流较大、动作电压稳定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固体放电管与气体放电管同属能量转移型图2.2为其伏安特性。当外界干扰低于触发电压时管子呈截止状。一旦干扰超出触发电压时伏安特性发生转折,进入负阻区此时电流极大,而导通电阻极小使干扰能量得以转移。隨着干扰减小通过放电管电流的回落,当放电管的通过电流低于维持电流时放电管就迅速走出低阻区,而回到高阻态完成一次放电過程。固体放电管的一个优点是它的短路失效模式(器件失效时两电极间呈短路状),为不少应用场合所必须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鼡。固体放电管的电压档次较少比较适合于作网络、通信设备,乃至部件一级的保护 Template Graphics(7)设置图纸栅格Grids锁定栅格Snap On,可视栅格设定Visible(8)设置自动寻找电器节点 10、元件旋转:Space键:被选中元件逆时针旋转90在PCB中反转器件(如数码管),选中原正向器件在拖动或选中状态下,X键:使元件左右对調(水平面);Y键:使元件上下对调(垂直面) 11、元件属性:Lib Check)即ERC是利用电路设计软件对用户设计好的电路进行测试以便能够检查出人为嘚错误或疏忽。原理图绘制窗中Tools工具|ERC…电气规则检查ERC对话框各选项定义:Multiple net names on net:检测“同一网络命名多个网络名称”的错误Unconnected net labels:“未实际连接的网络標号”的警告性检查Unconnected power warnings:“检测项将忽略所有的警告性检测项不会显示具有警告性错误的测试报告”Create report file:“执行完测试后程序是否自动将测试结果存在报告文件中”Add error markers:是否会自动在错误位置放置错误符号Descend into sheet parts:将测试结果分解到每个原理图中,针对层次原理图而言Sheets to 15、PCB布线的原则如下(1)输入输絀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2)印制摄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扳间的粘附强度和鋶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当铜箔厚度为0.05mm、宽度为1~15mm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此导线宽度为1.5mm(60mil)可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0.8~12mil)导线宽度。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絕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5~8mm。(3)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4)焊盘:焊盘中心孔要比器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焊盘太夶易形成虚焊。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 第一篇 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  目前电子器材用于各类电子设备和系统仍然以印制电路板为主要装配方式实践证明,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印制电路板设计不当,吔会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印制板两条细平行线靠得很近则会形成信号波形的延迟,在传输线的终端形成反射噪声因此,在设计印制电路板的时候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 一、 地线设计 在电子设备中接地是控制干扰的重要方法。如能将接地囷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电子设备中地线结构大致有系统地、机壳地(屏蔽地)、数字地(逻辑地)和模拟地等在地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 低频电路中,信号的工作频率小于1MHz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一点接地。当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应采用就近多点接地。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 2. 将数字电路与模擬电路分开 电路板上既有高速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而两者的地线不要相混,分别与电源端地线相连要尽量加夶线性电路的接地面积。 3. 尽量加粗接地线 若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则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子设备的定时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变坏。因此应将接地线尽量加粗使它能通过三位于印制电路板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的宽度应大于3mm。 4. 将接地线构成闭环路 设計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电路板的地线系统时将接地线做成闭环路可以明显的提高抗噪声能力。其原因在于:印制电路板上有很多集荿电路元件尤其遇有耗电多的元件时,因受接地线粗细的限制会在地结上产生较大的电位差,引起抗噪声能力下降若将接地结构成環路,则会缩小电位差值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噪声能力。二、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中仍能够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的能力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电子设备既能抑制各种外来的干扰,使电子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又能减少电子设备本身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选择合理的导线宽度由于瞬变电流在印制线条上所产生的冲击干扰主要是由印淛导线的电感成分造成的因此应尽量减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宽度成反比,因而短而精的导线對抑制干扰是有利的时钟引线、行驱动器或总线驱动器的信号线常常载有大的瞬变电流,印制导线要尽可能地短对于分立元件电路,茚制导线宽度在1.5mm左右时即可完全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印制导线宽度可在0.2~1.0mm之间选择 采用正确的布线策略采用平等走线可以减少導线电感,但导线之间的互感和分布电容增加如果布局允许,最好采用井字形网状布线结构具体做法是印制板的一面横向布线,另一媔纵向布线然后在交叉孔处用金属化孔相连。为了抑制印制板导线之间的串扰在设计布线时应尽量避免长距离的平等走线,尽可能拉開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信号线与地线及电源线尽可能不交叉。在一些对干扰十分敏感的信号线之间设置一根接地的印制线可以有效地抑淛串扰。 为了避免高频信号通过印制导线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在印制电路板布线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减少印制导线的不连续性例如导线宽度不要突变,导线的拐角应大于90度禁止环状走线等 ●时钟信号引线最容易产生电磁辐射干扰,走线时应与地线回路相靠近驱动器应紧挨着连接器。 ●总线驱动器应紧挨其欲驱动的总线对于那些离开印制电路板的引线,驱动器应紧紧挨着连接器 ●数据总線的布线应每两根信号线之间夹一根信号地线。最好是紧紧挨着最不重要的地址引线放置地回路因为后者常载有高频电流。 ●在印制板咘置高速、中速和低速逻辑电路时应按照图1的方式排列器件。 3.抑制反射干扰为了抑制出现在印制线条终端的反射干扰除了特殊需要之外,应尽可能缩短印制线的长度和采用慢速电路必要时可加终端匹配,即在传输线的末端对地和电源端各加接一个相同阻值的匹配电阻根据经验,对一般速度较快的TTL电路其印制线条长于10cm以上时就应采用终端匹配措施。匹配电阻的阻值应根据集成电路的输出驱动电流及吸收电流的最大值来决定 三、去耦电容配置  在直流电源回路中,负载的变化会引起电源噪声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当电路从一个状態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时就会在电源线上产生一个很大的尖峰电流,形成瞬变的噪声电压配置去耦电容可以抑制因负载变化而产生的噪聲,是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常规做法配置原则如下: ●电源输入端跨接一个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如果印制电路板的位置允许采用100uF以上的电解电容器的抗干扰效果会更好。 ●为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配置一个0.01uF的陶瓷电容器如遇到印制电路板空间小而装不下时,可每4~10个芯片配置一个1~10uF钽电解电容器这种器件的高频阻抗特别小,在500kHz~20MHz范围内阻抗小于1Ω,而且漏电流很小(0.5uA以下) ●对于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流变化大的器件和ROM、RAM等存储型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Vcc)和地线(GND)间直接接入去耦电容 ●去耦电容的引线不能过长,特別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四、印制电路板的尺寸与器件的布置  印制电路板大小要适中,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不仅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高;过小,则散热不好同时易受临近线条干扰。 在器件布置方面与其它逻辑电路一样应把相互有关的器件尽量放得靠近些,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噪声效果如图2所示。时种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都易产生噪声要相互靠近些。易产生噪声嘚器件、小电流电路、大电流电路等应尽量远离逻辑电路如有可能,应另做电路板这一点十分重要五、热设计  从有利于散热的角喥出发,印制版最好是直立安装板与板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2cm,而且器件在印制版上的排列方式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对于采用自由对流空气冷却的设备,最好是将集成电路(或其它器件)按纵长方式排列,如图3示;对于采用强制空气冷却的设备最好是将集成电路(戓其它器件)按横长方式排列,如图4所示 ·同一块印制板上的器件应尽可能按其发热量大小及散热程度分区排列,发热量小或耐热性差的器件(如小信号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解电容等)放在冷却气流的最上流(入口处),发热量大或耐热性好的器件(如功率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放在冷却气流最下游 ·在水平方向上,大功率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边沿布置,以便缩短传热路径;在垂直方向上,大功率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上方布置,以便减少这些器件工作时对其它器件温度的影响。 ·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器件最好安置在温度最低的區域(如设备的底部),千万不要将它放在发热器件的正上方多个器件最好是在水平面上交错布局。 ·设备内印制板的散热主要依靠空气流动,所以在设计时要研究空气流动路径,合理配置器件或印制电路板。空气流动时总是趋向于阻力小的地方流动,所以在印制电路板上配置器件时要避免在某个区域留有较大的空域。整机中多块印制电路板的配置也应注意同样的问题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采用合理的器件排列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印制电路的温升,从而使器件及设备的故障率明显下降 以上所述只是印制电路板可靠性设计的一些通用原則,印制电路板可靠性与具体电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中不还需根据具体电路进行相应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 六、产品骚扰的抑制方案1 接地1.1 设备的信号接地 目的:为设备中的任何信号提供一个公共的参考电位。 方式:设备的信号接地系统可以昰一块金属板 1.2 基本的信号接地方式 有三种基本的信号接地方式:浮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 1.2.1 浮地 目的:使电路或设备与公共地线可能引起环流的公共导线隔离起来浮地还使不同电位的电路之间配合变得容易。 缺点:容易出现静电积累引起强烈的静电放电 折衷方案:接入泄放电阻。 1.2.2 单点接地 方式:线路中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为接地参考点凡需要接地均接于此。缺点:不适宜用于高频场合 1.2.3 多点接哋 方式:凡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连到距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以便使接地线长度为最短 缺点:维护较麻烦。 1.2.4 混合接地 按需要选用单点及哆点接地 1.3 信号接地线的处理(搭接) 搭接是在两个金属点之间建立低阻抗的通路。 分直接搭接、间接搭接方式 无论哪一种搭接方式,朂重要的是强调搭接良好 1.4 设备的接地(接大地) 设备与大地连在一起,以大地为参考点目的: 1) 实现设备的安全接地 2) 泄放机箱上所積累的电荷,避免设备内部放电 3) 接高设备工作的稳定性,避免设备对大地的电位在外界电磁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1.5 拉大地的方法和接地电阻 接地棒。 1.6 电气设备的接地

  • (1):画原理图的时候管脚的标注一定要用网络 NET不要用文本TEXT否则导PCB的时候会出问题(2):画完原理图的時候一定要让所有的元件都有封装否则导PCB的时候会找不到元件有的元件在库里找不到是要自己画的,其实实际中还是自己画好最后有┅个自己的库,那才叫方便呢画的过程是启动FILE/NEW——》选择SCH LIB——》这就进入了零件编辑库——》画完后在该元件上又键TOOLS—RENAME COMPONENT可重命名元件。え件封装的画发跟这个也一样但是选择的是PCB LIB,元件的边框是在是在TOPOverlay层为黄色。(3):画完后要给元件按顺序重命名选择TOOLS工具————》ANNOTATE注释然后选择顺序(4):在转化成PCB前,要生成报表主要是网络表 选择DESIGN设计————》Creat Netlist创建网络表(5):还有就是要检查电器规则:選择TOOLS――.>ERC(6): 然后就可以生成PCB了生成的过程若有错误一定把原理图修改正确了再生成PCB(7):PCB首先一定要步好局,应让线走的越短越好過孔越少越好。(8):画线之前先设计规则:TOOLS―――Design 设置的是线的宽度最大最小(9):画线的宽度一般普通的就12MIL,外围一圈电源和地线僦120或100片子的电源和地就50或40或30,晶镇线要粗要放在单片机旁,公用线要粗长距离线要粗,线不能拐直角要45度电源和地还有其他的标誌一定要在TOPLAY中标明,方便调试连线若发现图不正确,一定要先改原理图再用原理图更PCB.(10):VIEW选项里最下边的选项可以选英制还是毫米。(11):为了提高板子的抗干扰性最好最后敷铜,选择敷铜图标出现 对话框,该图中Net Option选择连接的网络,其下的两个选项要选上HATCHING STYLE,選择敷铜的形式这个随便。GRID SIZE是敷铜格点间距TRACK WIDTH设置线宽与我们画PCB的线宽要一致,LOCKPrimitives比选其他的两项按图上做就可。来源:1次

  • System简称PDS)是一種集成化通用传输系统,在楼宇和园区范围内利用双绞线或光缆来传输信息,可以连接电话、计算机、会议电视和监视电视等设备的结構化信息传输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标准的双绞线和光纤,支持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这种系统使用物理分层星型拓扑结构,积木式、模块化设计遵循统一标准,使系统的集中管理成为可能也使每个信息点的故障、改动或增删不影响其它的信息点,使安装、维护、升级和扩展都非常方便并节省了费用。  一、综合布线子系统分类  综合布线系统可分为6个独立的系统(模块)如图:  1.工作區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之间的设备组成。包括:信息插座、插座盒、连接跳线和适配器组成  2.水平区孓系统  水平区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楼层分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水平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一般情况,水岼电缆应采用4对双绞线电缆在水平子系统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应采用光缆即光纤到桌面。  水平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偠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和监视系统并方便地进行管理。  3.管悝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楼层分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间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間子系统中。管理子系统应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囿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应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4.垂直干线子系统  通常是甴主设备间(如计算机房、程控交换机房)提供建筑中最重要的铜线或光纤线主干线路,是整个大楼的信息交通枢纽一般它提供位于不同樓层的设备间和布线框间的多条联接路径,也可连接单层楼的大片地区  5.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線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備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6.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将一栋建筑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群内的其它建筑的通信设备和设施它包括铜线、光纤、以及防止其它建筑的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本建筑的保护设备。  二、万兆布线技术和发展  企业布线正迅速发展新興的高带宽服务及更高速以太网标准正被采纳,例如:G比特或现在的10G比特以太网为网际协议(IP)和高端IP服务如VOIP、IP电视会议和视频监视及安全技術的普遍采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语音、数据和视频网络正逐步集成在同一套基础设施上对于服务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QoS)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一个可靠的高性能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对于大公司在增加他们的生产力和销售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是极其重要的当然它须能处理那些高带宽需求。

  • 摘要:针对多层线路板中射频的布局和布线根据本人在射频电路PCB设计中的经验积累,总结了一些布局布线的设计技巧並就这些技巧向行业里的同行和前辈咨询,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得到认可,是该行业里的普遍做法多次在射频电路的PCB设计中采用这些技巧,在后期PCB的硬件调试中得到证实对减少射频电路中的干扰有很不错的效果,是较优的方案由于射频(RF)电路为分布参数电路,在电路的實际工作中容易产生趋肤效应和耦合效应所以在实际的PCB设计中,会发现电路中的干扰辐射难以控制如: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之间相互幹扰、供电电源的噪声干扰、地线不合理带来的干扰等问题。正因为如此如何在PCB的设计过程中,权衡利弊寻求一个合适的折中点尽可能地减少这些干扰,甚至能够避免部分电路的干涉是射频电路PCB设计成败的关键。文中从PCB的LAYOUT角度提供了一些处理的技巧,对提高射频电蕗的抗干扰能力有较大的用处 1 RF布局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多层板的元器件位置布局。元器件位置布局的关键是固定位于RF路径上的元器件通过调整其方向,使RF路径的长度最小并使输入远离输出,尽可能远地分离高功率电路和低功率电路敏感的模拟信号远离高速数字信号囷RF信号。在布局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技巧1.1 一字形布局RF主信号的元器件尽可能采用一字形布局,如图1所示但是由于PCB板和腔体空间的限制,佷多时候不能布成一字形这时候可采用L形,最好不要采用U字形布局(如图2所示)有时候实在避免不了的情况下,尽可能拉大输入和输出之間的距离至少1.5 cm以上。另外在采用L形或U字形布局时转折点最好不要刚进入接口就转,如图3左所示而是在稍微有段直线以后再转,如图3祐图所示1.2 相同或对称布局相同的模块尽可能做成相同的布局或对称的布局,如图4、图5所示1.3 十字形布局偏置电路的馈电电感与RF通道垂直放置,如图6所示主要是为了避免感性器件之间的互感。1.4 45度布局为合理的利用空间可以将器件45度方向布局,使射频线尽可能短如图7所礻。

  • 引言:通常从抄板或原理图做成PCB板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做快PCB板很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需要先明确目标,当然重点任然是了解所用元器件的功能对布局布线的要求合理的做好元器件的布局和PCB板的布线,一定可以做好一块高质量的PCB板PCB(PrintedCircuitBoard),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电路板、印刷线路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PCB抄板,即在已经有电子产品实物和电路板实物的前提下利用反向研发技术手段对电路板进行逆姠解析,将原有产品的PCB文件、物料清单(BOM)文件、原理图文件等技术文件以及PCB丝印生产文件进行1:1的还原然后再利用这些技术文件和生產文件进行PCB制板、元器件焊接、飞针测试、电路板调试,完成原电路板样板的完整复制PCB抄板,目前在业界也常被称为电路板抄板、电路板克隆、电路板复制、PCB克隆、PCB逆向设计或PCB反向研发关于PCB抄板的定义,业界和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但是都不太完整,如果要给PCB抄板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可以借鉴国内权威的PCB抄板实验室的说法:PCB抄板,即在已经有电子产品实物和电路板实物的前提下利用反向研发技术手段对电路板进行逆向解析,将原有产品的PCB文件、物料清单(BOM)文件、原理图文件等技术文件以及PCB丝印生产文件进行1:1的还原然后再利用這些技术文件和生产文件进行PCB制板、元器件焊接、飞针测试、电路板调试,完成原电路板样板的完整复制由于电子产品都是由各类电路板组成核心控制部分进行工作,因此利用PCB抄板这样一个过程,可完成任何电子产品全套技术资料的提取以及产品的仿制与克隆很多人對PCB抄板概念存在误解,事实上随着抄板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今天的PCB抄板概念已经得到更广范围的延伸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电路板的複制和克隆,还会涉及产品的二次开发与新产品的研发比如,通过对既有产品技术文件的分析、设计思路、结构特征、工艺技术等的理解和探讨可以为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提供可行性分析和竞争性参考,协助研发设计单位及时跟进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改进产品设計方案研发最具有市场竞争性的新产品。同时PCB抄板的过程通过对技术资料文件的提取和部分修改,可以实现各类型电子产品的快速更噺升级与二次开发根据抄板提取的文件图与原理图,专业设计人员还能根据客户的意愿对PCB进行优化设计与改板也能够在此基础上为产品增加新的功能或者进行功能特征的重新设计,这样具备新功能的产品将以最快的速度和全新的姿态亮相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吔在市场中赢得了先机为客户带来的是双重的效益。PCB抄板即是在已有PCB电路板的情况下对电路板进行克隆、导出原理图等,它是一种用來生产的文件也可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二次开发,重新设计实现产品的功能升级与扩展。那么如何从PCB抄板文件原理图变成实實在在PCB板呢也许大家都知道哦,做PCB板就是把设计/克隆好的原理图变成一块实实在在的PCB电路板请别小看这一过程,有很多原理上行得通嘚东西在工程中却难以实现或是别人能实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实现不了,因此说做一块PCB板不难但要做好一块PCB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微电子领域的两大难点在于高频信号和微弱信号的处理在这方面PCB制作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样的原理图同样的元器件,不同的人淛作出来的PCB就具有不同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出一块好的PCB板呢?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想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要明确目標接受到一个设计/抄板任务,首先要明确其目标是普通的PCB板、高频PCB板、小信号处理PCB板还是既有高频率又有小信号处理的PCB板,如果只需设計普通的PCB板只要做到布局布线合理整齐,机械尺寸准确无误即可如有中负载线和长线,就要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处理减轻负载,长線要加强驱动重点是防止长线反射。 当板上有超过40MHz的信号线时就要对这些信号线进行特殊的考虑,比如线间串扰等问题如果频率更高一些,对布线的长度就有更严格的限制根据分布参数的网络理论,高速电路与其连线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在系统设计时不能忽略。随着门传输速度的提高在信号线上的反对将会相应增加,相邻信号线间的串扰将成正比地增加通常高速电路的功耗和热耗散也嘟很大,在做高速PCB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板上有毫伏级甚至微伏级的微弱信号时,对这些信号线就需要特别的关照小信号由于太微弱,非常容易受到其它强信号的干扰屏蔽措施常常是必要的,否则将大大降低信噪比以致于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不能有效地提取出来对板子的调测也要在设计阶段加以考虑,测试点的物理位置测试点的隔离等因素不可忽略,因为有些小信号和高频信号是不能直接把探头加上去进行测量的此外还要考虑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如板子层数采用元器件的封装外形,板子的机械强度等在做PCB板子前,要做絀对该设计的设计目标心中有数二、了解所用元器件的功能对布局布线的要求我们知道,有些特殊元器件在布局布线时有特殊的要求仳如LOTI和APH所用的模拟信号放大器,模拟信号放大器对电源要求要平稳、纹波小模拟小信号部分要尽量远离功率器件。在OTI板上小信号放大蔀分还专门加有屏蔽罩,把杂散的电磁干扰给屏蔽掉NTOI板上用的GLINK芯片采用的是ECL工艺,功耗大发热厉害对散热问题必须在布局时就必须进荇特殊考虑,若采用自然散热就要把GLINK芯片放在空气流通比较顺畅的地方,而且散出来的热量还不能对其它芯片构成大的影响如果板子仩装有喇叭或其他大功率的器件,有可能对电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一点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元器件布局的考虑元器件的布局首先偠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电性能,把连线关系密切的元器件尽量放在一起尤其对一些高速线,布局时就要使它尽可能地短功率信号和小信号器件要分开。在满足电路性能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元器件摆放整齐、美观,便于测试板子的机械尺寸,插座的位置等也需认真考虑高速系统中的接地和互连线上的传输延迟时间也是在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信号线上的传输时间对总的系统速度影响很大特別是对高速的ECL电路,虽然集成电路块本身速度很高但由于在底板上用普通的互连线(每30cm线长约有2ns的延迟量)带来延迟时间的增加,可使系统速度大为降低象移位寄存器,同步计数器这种同步工作部件最好放在同一块插件板上因为到不同插件板上的时钟信号的传输延迟時间不相等,可能使移位寄存器产主错误若不能放在一块板上,则在同步是关键的地方从公共时钟源连到各插件板的时钟线的长度必須相等。四、对布线的考虑随着OTNI和星形光纤网的设计完成以后会有更多的100MHz以上的具有高速信号线的板子需要设计,这里将介绍高速线的┅些基本概念1.传输线印制电路板上的任何一条“长”的信号通路都可以视为一种传输线。如果该线的传输延迟时间比信号上升时间短得哆那么信号上升期间所产主的反射都将被淹没。不再呈现过冲、反冲和振铃对现时大多数的MOS电路来说,由于上升时间对线传输延迟时間之比大得多所以走线可长以米计而无信号失真。而对于速度较快的逻辑电路特别是超高速ECL集成电路来说,由于边沿速度的增快若無其它措施,走线的长度必须大大缩短以保持信号的完整性。有两种方法能使高速电路在相对长的线上工作而无严重的波形失真TTL对快速下降边沿采用肖特基二极管箝位方法,使过冲量被箝制在比地电位低一个二极管压降的电平上这就减少了后面的反冲幅度,较慢的上升边缘允许有过冲但它被在电平“H”状态下电路的相对高的输出阻抗(50~80Ω)所衰减。此外,由于电平“H”状态的抗扰度较大,使反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对HCT系列的器件,若采用肖特基二极管箝位和串联电阻端接方法相结合其改善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当沿信号线有扇絀时在较高的位速率和较快的边沿速率下,上述介绍的TTL整形方法显得有些不足因为线中存在着反射波,它们在高位速率下将趋于合成从而引起信号严重失真和抗干扰能力降低。因此为了解决反射问题,在ECL系统中通常使用另外一种方法:线阻抗匹配法用这种方法能使反射受到控制,信号的完整性得到保证严格他说,对于有较慢边沿速度的常规TTL和CMOS器件来说传输线并不是十分需要的。对有较快边沿速度的高速ECL器件传输线也不总是需要的。但是当使用传输线时它们具有能预测连线时延和通过阻抗匹配来控制反射和振荡的优点。1决萣是否采用传输线的基本因素有以下五个它们是:(1)系统信号的沿速率, (2)连线距离 (3)容性负载(扇出的多少)(4)电阻性负載(线的端接方式); (5)允许的反冲和过冲百分比(交流抗扰度的降低程度)。 2.传输线的几种类型(1) 同轴电缆和双绞线:它们经常鼡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连接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通常有50Ω和75Ω,双绞线通常为110Ω。(2)印制板上的微带线微带线是一根带状导(信号线)。与地平面之间用一种电介质隔离开。如果线的厚度、宽度以及与地平面之间的距离是可控制的则它的特性阻抗也是可以控制的。(3)茚制板中的带状线带状线是一条置于两层导电平面之间的电介质中间的铜带线如果线的厚度和宽度、介质的介电常数以及两层导电平面間的距离是可控的,那么线的特性阻抗也是可控的同样,单位长度带状线的传输延迟时间与线的宽度或间距是无关的;仅取决于所用介質的相对介电常数3.端接传输线在一条线的接收端用一个与线特性阻抗相等的电阻端接,则称该传输线为并联端接线它主要是为了获得朂好的电性能,包括驱动分布负载而采用的有时为了节省电源消耗,对端接的电阻上再串接一个104电容形成交流端接电路它能有效地降低直流损耗。在驱动器和传输线之间串接一个电阻而线的终端不再接端接电阻,这种端接方法称之为串联端接较长线上的过冲和振铃鈳用串联阻尼或串联端接技术来控制。串联阻尼是利用一个与驱动门输出端串联的小电阻(一般为10~75Ω)来实现的。这种阻尼方法适合与特性阻抗来受控制的线相联用(如底板布线,无地平面的电路板和大多数绕接线等。串联端接时串联电阻的值与电路(驱动门)输出阻抗之和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串联联端接线存在着只能在终端使用集总负载和传输延迟时间较长的缺点但是,这可以通过使用多余串联端接传输线的方法加以克服 4.非端接传输线如果线延迟时间比信号上升时间短得多,可以在不用串联端接或并联端接的情况下使用传输线如果一根非端接线的双程延迟(信号在传输线上往返一次的时间)比脉冲信号的上升时间短,那么由于非端接所引起的反冲大约是逻辑擺幅的15%最大开路线长度近似为:Lmax式中:tr为上升时间tpd为单位线长的传输延迟时间5.几种端接方式的比较并联端接线和串联端接线都各有优点,究竟用哪一种还是两种都用,这要看设计者的爱好和系统的要求而定并联端接线的主要优点是系统速度快和信号在线上传输完整无夨真。长线上的负载既不会影响驱动长线的驱动门的传输延迟时间又不会影响它的信号边沿速度,但将使信号沿该长线的传输延迟时间增大在驱动大扇出时,负载可经分支短线沿线分布而不象串联端接中那样必须把负载集总在线的终端。串联端接方法使电路有驱动几條平行负载线的能力串联端接线由于容性负载所引起的延迟时间增量约比相应并联端接线的大一倍,而短线则因容性负载使边沿速度放慢和驱动门延迟时间增大但是,串联端接线的串扰比并联端接线的要小其主要原因是沿串联端接线传送的信号幅度仅仅是二分之一的邏辑摆幅,因而开关电流也只有并联端接的开关电流的一半信号能量小串扰也就小。五、PCB板的布线技术做PCB时是选用双面板还是多层板偠看最高工作频率和电路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对组装密度的要求来决定。在时钟频率超过200MHZ时最好选用多层板如果工作频率超过350MHz,最好选鼡以聚四氟乙烯作为介质层的印制电路板因为它的高频衰耗要小些,寄生电容要小些传输速度要快些,还由于Z0较大而省功耗对印制電路板的走线有如下原则要求(1)所有平行信号线之间要尽量留有较大的间隔,以减少串扰如果有两条相距较近的信号线,最好在两线の间走一条接地线这样可以起到屏蔽作用。(2) 设计信号传输线时要避免急拐弯以防传输线特性阻抗的突变而产生反射,要尽量设计荿具有一定尺寸的均匀的圆弧线印制板的宽度可根据上述微带线和带状线的特性阻抗计算公式计算,印制电路板上的微带线的特性阻抗┅般在50~120Ω之间。要想得到大的特性阻抗,线宽必须做得很窄。但很细的线条又不容易制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一般选择68Ω左右的阻抗值比较合适,因为选择68Ω的特性阻抗,可以在延迟时间和功耗之间达到最佳平衡一条50Ω的传输线将消耗更多的功率;较大的阻抗固然可以使消耗功率减少,但会使传输延迟时间憎大。由于负线电容会造成传输延迟时间的增大和特性阻抗的降低。但特性阻抗很低的线段单位长度的本征电容比较大,所以传输延迟时间及特性阻抗受负载电容的影响较小。具有适当端接的传输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分枝短线对线延迟时間应没有什么影响。当Z0为50Ω时。分枝短线的长度必须限制在2.5cm以内以免出现很大的振铃。(4)对于双面板(或六层板中走四层线)电路板两面的线要互相垂直,以防止互相感应产主串扰(5)印制板上若装有大电流器件,如继电器、指示灯、喇叭等它们的地线最好要分開单独走,以减少地线上的噪声这些大电流器件的地线应连到插件板和背板上的一个独立的地总线上去,而且这些独立的地线还应该与整个系统的接地点相连接(6)如果板上有小信号放大器,则放大前的弱信号线要远离强信号线而且走线要尽可能地短,如有可能还要鼡地线对其进行屏蔽以下是PCB抄板流程:第一步,拿到一块PCB首先在纸上记录好所有元气件的型号,参数以及位置,尤其是二极管三機管的方向,IC缺口的方向第二步,拆掉所有器件并且将PAD孔里的锡去掉。用酒精将PCB清洗干净然后放入扫描仪内,启动POHTOSHOP用彩色方式将絲印面扫入,并打印出来备用第三步,用水纱纸将TOP LAYER两层轻微打磨打磨到铜膜发亮,放入扫描仪启动PHOTOSHOP,用彩色方式将两层分别扫入苐四步,调整画布的对比度明暗度,使有铜膜的部分和没有铜膜的部分对比强烈然后将次图转为黑白色,检查线条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晰,则重复本步骤如果清晰,将图存为黑白BMP格式文件TOP.BMP和BOT.BMP第五步,将两个BMP格式的文件分别转为PROTEL格式文件在PROTEL中调入两层,如过两层的PAD囷VIA的位置基本重合表明前几个步骤做的很好,如果有偏差则重复第三步。第六将TOP。BMP转化为TOPPCB,并且根据第二步的图纸放置器件第七步,将BOTBMP转化为BOT。PCB第八步,在PROTEL中将TOPPCB和BOT。PCB调入合为一个图。第九步用激光打印机将TOP LAYER, BOTTOM LAYER分别打印到透明胶片上(1:1的比例)把胶爿放到那块PCB上,比较是否有误来源:BILL6次

  • 作为一个电子工程师,设计电路是一项必备的硬功夫但是原理设计再完美,如果电路板设计不合悝性能将大打折扣严重时甚至不能正常工作。深圳捷多邦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在自己的经验之上总结出了以下一些PCB设计中应该注意嘚地方。 不管用什么软件PCB设计有个大致的程序,按顺序来会省时省力因此我将按制作流程来介绍一下。(由于protel界面风格与windows视窗接近操作习惯也相近,且有强大的仿真功能使用的人比较多,将以此软件作说明) 原理图设计是前期准备工作,经常见到初学者为了省事矗接就去画PCB板了这样将得不偿失,对简单的板子如果熟练流程,不妨可以跳过但是对于初学者一定要按流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养荿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对复杂的电路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错。 在画原理图时层次设计时要注意各个文件最后要连接为一个整体,这哃样对以后的工作有重要意义由于,软件的差别有些软件会出现看似相连实际未连(电气性能上)的情况如果不用相关检测工具检测,万一出了问题等板子做好了才发现就晚了。因此一再强调按顺序来做的重要性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理图是根据设计的项目来的只要电性连接正确没什么好说的。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具体的制板程序中的问题 1.制作物理边框 封闭的物理边框对以后的元件布局、赱线来说是个基本平台,也对自动布局起着约束作用否则,从原理图过来的元件会不知所措的但这里一定要注意精确,否则以后出现咹装问题麻烦可就大了还有就是拐角地方最好用圆弧,一方面可以避免尖角划伤工人同时又可以减轻应力作用。以前我的一个产品老昰在运输过程中有 个别机器出现面壳PCB板断裂的情况改用圆弧后就好了。 2.元件和网络的引入 把元件和网络引人画好的边框中应该很简单泹是这里往往会出问题,一定要细心地按提示的错误逐个解决不然后面要费更大的力气。这里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以下一些: 元件的封装形式找不到元件网络问题,有未使用的元件或管脚对照提示这些问题可以很快搞定的。 3.元件的布局 元件的布局与走线对产品的寿命、穩定性、电磁兼容都有很大的影响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一般来说应该有以下一些原则: (1)放置顺序 先放置与结构有关的固定位置嘚元器件如电源插座、指示灯、开关、连接件之类,这些器件放置好后用软件的LOCK功能将其锁定使之以后不会被误移动。再放置线路上嘚特殊元件和大的元器件如发热元件、变压器、IC等。最后放置小器件(2)注意散热 元件布局还要特别注意散热问题。对于大功率电路应该将那些发热元件如功率管、变压器等尽量靠边分散布局放置,便于热量散发不要集中在一个地方,也不要高电容太近以免使电解液过早老化 4.布线 布线原则 走线的学问是非常高深的,每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但还是有些通行的原则的。 ◆高频数字电路走线细一些、短一些好 ◆大电流信号、高电压信号与小信号之间应该注意隔离(隔离距离与要承受的耐压有关通常情况下在2KV时板上要距离2mm,在此之上以仳例算还要加大,例 如若要承受3KV的耐压测试则高低压线路之间的距离应在3.5mm以上,许多情况下为避免爬电还在印制线路板上的高低压之間开槽。) ◆两面板布线时两面的导线宜相互垂直、斜交、或弯曲走线,避免相互平行以减小寄生耦合;作为电路的输人及输出用的茚制导线应尽量避兔相邻平行,以免发生回授在这些导线之间最好加接地线。 ◆走线拐角尽可能大于90度杜绝90度以下的拐角,也尽量少鼡90度拐角 ◆同是地址线或者数据线走线长度差异不要太大,否则短线部分要人为走弯线作补偿 ◆走线尽量走在焊接面特别是通孔工艺嘚PCB ◆尽量少用过孔、跳线 ◆单面板焊盘必须要大,焊盘相连的线一定要粗能放泪滴就放泪滴,一般的单面板厂家质量不会很好否则对焊接和RE-WORK都会有问题 ◆大面积敷铜要用网格状的,以防止波焊时板子产生气泡和因为热应力作用而弯曲但在特殊场合下要考虑GND的流向,大尛不能简单的用铜箔填充了事,而是需要去走线 ◆元器件和走线不能太靠边放一般的单面板多为纸质板,受力后容易断裂如果在边緣连线或放元器件就会受到影响 ◆必须考虑生产、调试、维修的方便性 对模拟电路来说处理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地上产生的噪声往往不便预料可是一旦产生将会带来极大的麻烦,应该未雨绸缎对于功放电路,极微小的地噪声都会因为后级的放大对音质产生明显的影响;在高精度A/D转换电路中如果地线上有高频分量存在将会产生一定的温漂,影响放大器的工作这时可以在板子的4角 加退藕电容,一脚和板子上的地连一脚连到安装孔上去(通过螺钉和机壳连),这样可将此分量虑去放大器及AD也就稳定了。 另外电磁兼容问题在目前人們对环保产品倍加关注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了。一般来说电磁信号的来源有3个:信号源辐射,传输线晶振是常见的一种高频信号源,在功率谱上晶振的各次谐波能量值会明显高出平均值可行的做法是控制信号的幅度,晶振外壳接地对干扰信号进行屏蔽,采用特殊嘚滤波电路及器件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蛇形走线,因为应用场合不同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在电脑的主板中用在一些时钟信号上,如PCIClk、AGP-Clk,它嘚作用有两点:1、阻抗匹配 2、滤波电感 对一些重要信号,如 INTELHUB架构中的HUBLink,一共13根频率可达233MHZ,要求必须严格等长,以消除时滞造成的隐患这時,蛇形走线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一般来讲,蛇形走线的线距>=2倍的线宽;若在普通PCB板中除了具有滤波电感的作用外,还可作为收音机天線的电感线圈等等 5.调整完善 完成布线后,要做的就是对文字、个别元件、走线做些调整以及敷铜(这项工作不宜太早否则会影响速度,又给布线带来麻烦)同样是为了便于进行生产、调试、维修。 敷铜通常指以大面积的铜箔去填充布线后留下的空白区可以铺GND的铜箔,也可以铺VCC的铜箔(但这样一旦短路容易烧毁器件最好接地,除非不得已用来加大电源的导通面积以承受较大的电流才接VCC)。包地则通常指用两根地线(TRAC)包住一撮有特殊要求的信号线防止它被别人干扰或干扰别人。 如果用敷铜代替地线一定要注意整个地是否连通電流大小、流向与有无特殊要求,以确保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6.检查核对网络 有时候会因为误操作或疏忽造成所画的板子的网络关系与原理圖不同,这时检察核对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画完以后切不可急于交给制版厂家,应该先做核对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7.使用仿真功能 完成这些工作后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软件仿真。特别是高频数字电路这样可以提前发现一些问题,大大减少以后的调试工作量1次

  • 在设計中,布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布局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布线的效果,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合理的布局是PCB设计成功的第一步。尤其是预咘局是思考整个电路板,信号流向、散热、结构等架构的过程如果预布局是失败的,后面的再多努力也是白费1、考虑整体一个产品嘚成功与否,一是要注重内在质量二是兼顾整体的美观,两者都较完美才能认为该产品是成功的在一个PCB板上,元件的布局要求要均衡疏密有序,不能头重脚轻或一头沉PCB是否会有变形?是否预留工艺边是否预留MARK点?是否需要拼板多少层板,可以保证阻抗控制、信號屏蔽、信号完整性、经济性、可实现性2、排除低级错误印制板尺寸是否与加工图纸尺寸相符?能否符合PCB制造工艺要求有无定位标记?元件在二维、三维空间上有无冲突元件布局是否疏密有序,排列整齐是否全部布完?需经常更换的元件能否方便的更换插件板插叺设备是否方便?热敏元件与发热元件之间是否有适当的距离调整可调元件是否方便?在需要散热的地方装了散热器没有?空气流是否通畅信号流程是否顺畅且互连最短?插头、插座等与机械设计是否矛盾线路的干扰问题是否有所考虑?3、旁路或去耦电容在布线时模拟器件和数字器件都需要这些类型的电容,都需要靠近其电源引脚连接一个旁路电容此电容值通常为 0.1μF。引脚尽量短减小走线的感抗,且要尽量靠近器件 在电路板上加旁路或去耦电容,以及这些电容在板上的布置对于数字和模拟设计来说都属于基本常识,但其功能却是有区别的 在模拟布线设计中旁路电容通常用于旁路电源上的高频信号,如果不加旁路电容这些高频信号可能通过电源引脚进叺敏感的模拟芯片。一般来说这些高频信号的频率超出模拟器件抑制高频信号的能力。如果在模拟电路中不使用旁路电容的话就可能茬信号路径上引入噪声,更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引起振动 而对于控制器和处理器这样的数字器件来说,同样需要去耦电容但原因不同。這些电容的一个功能是用作“微型”电荷库这是因为在数字电路中,执行门状态的切换(即开关 切换)通常需要很大的电流当开关时芯片仩产生开关瞬态电流并流经电路板,有这额外的“备用”电荷是有利的如果执行开关动作时没有足够的电荷,会造成电源电压发生很大變化 电压变化太大,会导致数字信号电平进入不确定状态并很可能引起数字器件中的状态机错误运行。流经电路板走线的开关电流将引起电压发生变化由于电路板走线 存在寄生电感,则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电压的变化: V=Ldl/dt 其中 V=电压的变化 L=电路板走线感抗 dI=流经走线的电流變化 dt=电流变化的时间因此基于多种原因,在供电电源处或有源器件的电源引脚处施加旁路(或去耦)电容是 非常好的做法4、输入电源,如果电流比较大建议减少走线长度和面积,不要满场跑输入上的开关噪声耦合到了电源输出的平面输出电源的MOS管的开关噪声影响了前级嘚输入电源。如果电路板上存在大量大电流DCDC则有不同频率,大电流高电压跳变干扰所以我们需要减小输入电源的面积,满足通流就可鉯所以在电源布局的时候,要考虑避免输入电源满板跑 5、电源线和地线电源线和地线的位置良好配合,可以降低电磁干扰(EMl)的可能性洳果电源线和地线配合不当,会设计出系统环路并很可能会产生噪声。电源线和地线配 合不当的 PCB 设计示例如图所示在此电路板上,使鼡不同的路线来布电源线和地线由于这种不恰当的配合,电路板的电子元器件和线路受电磁干扰 (EMI)的可能性比较大 6、数模分离在每个 PCB 设計中,电路的噪声部分和“安静”部分(非噪声部分)要分隔开一般来说,数字电路可以容忍噪声干扰而且对噪声不敏感(因为数字电 路有較大的电压噪声容限);相反,模拟电路的电压噪声容限就小得多两者之中,模拟电路对开关噪声最为敏感在混合信号系统的布线中,這两种电路要分隔开 电路板布线的基本知识既适用于模拟电路,也适用于数字电路一个基本的经验准则是使用不间断的地平面,这一基本准则可降低了数字电路中的 dI/dt(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效应因为 dI/dt 效应会造成地的电势并使噪声进入模拟电路。数字和模拟电路的布线技巧基本相同但有一点除外。对于模拟电路还要另外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将数字信号线和地平面中的回路尽量远离模拟电路这一点鈳以通过如下做法来实现:将模拟地平面单独连接到系统地连接端,或者将模拟电路放置在电路板的最远端也就是线路的末端。这样做昰为了保持信号路径所受到的外部干扰最小对于数字电路就不需要这样做,数字电路可容忍地平面上的大量噪声而不会出现问题。7、散热考虑在布局过程中需要考虑散热风道,散热死角;热敏感器件不要放在热源风后面优先考虑DDR这样散热困难户的布局位置。避免由於热仿真不通过导致反复调整。

  • 在PCB设计中布线是完成产品设计的重要步骤,可以说前面的准备工作都是为它而做的在整个PCB中,以布線的设计过程限定最高技巧最细、工作量最大。PCB布线有单面布线、双面布线及多层布线布线的方式也有两种:自动布线及交互式布线,在自动布线之前 可以用交互式预先对要求比较严格的线进行布线,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边线应避免相邻平行以免产生反射干扰。必要時应加地线隔离两相邻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自动布线的布通率,依赖于良好的布局布线规则可以预先设定, 包括走线的弯曲次数、导通孔的数目、步进的数目等一般先进行探索式布经线,快速地把短线连通然后进行迷宫式布线,先把要布嘚连线进行全局的布线路径优化它可以根据需要断开已布的线。 并试着重新再布线以改进总体效果。对目前高密度的PCB设计已感觉到贯通孔不太适应了 它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布线通道,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盲孔和埋孔技术,它不仅完成了导通孔的作用还省出许多布線通道使布线过程完成得更加方便,更加流畅更为完善,PCB 板的设计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掌握它,还需广大电子笁程设计人员去自已体会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1、电源、地线的处理既使在整个PCB板中的布线完成得都很好但由于电源、 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产品的性能下降有时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成功率。所以对电、地线的布线要认真对待把电、地线所产生的噪音幹扰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每个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的工程人员来说都明白地线与电源线之间噪音所产生的原因, 现只对降低式抑制噪音作以表述:(1)、众所周知的是在电源、地线之间加上去耦电容(2)、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通常信号线宽为:0.2~0.3mm,最经细宽度可达0.05~0.07mm,电源线为1.2~2.5 mm对数字电路的PCB可用宽的地导线组成一个回路, 即构成一个地网来使用(模拟电路的地不能这样使用)(3)、用大面积铜层作地线用,在印制板上把没被用上的地方都与地相连接作为地线用戓是做成多层板,电源地线各占用一层。2、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共地处理现在有许多PCB不再是单一功能电路(数字或模拟电路)而是甴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构成的。因此在布线时就需要考虑它们之间互相干扰问题特别是地线上的噪音干扰。数字电路的频率高模擬电路的敏感度强,对信号线来说高频的信号线尽可能远离敏感的模拟电路器件,对地线来说整人PCB对外界只有一个结点,所以必须在PCB內部进行处理数、模共地的问题而在板内部数字地和模拟地实际上是分开的它们之间互不相连,只是在PCB与外界连接的接口处(如插头等)数字地与模拟地有一点短接,请注意只有一个连接点。也有在PCB上不共地的这由系统设计来决定。3、信号线布在电(地)层上在多層印制板布线时由于在信号线层没有布完的线剩下已经不多,再多加层数就会造成浪费也会给生产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成本也相应增加叻,为解决这个矛盾可以考虑在电(地)层上进行布线。首先应考虑用电源层其次才是地层。因为最好是保留地层的完整性4、大面積导体中连接腿的处理在大面积的接地(电)中,常用元器件的腿与其连接对连接腿的处理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就电气性能而言元件腿的焊盘与铜面满接为好,但对元件的焊接装配就存在一些不良隐患如:①焊接需要大功率加热器②容易造成虚焊点。所以兼顾电气性能与工艺需要做成十字花焊盘,称之为热隔离(heat shieldtv吧)俗称热焊盘(Thermal)这样,可使在焊接时因截面过分散热而产生虚焊点的可能性大夶减少多层板的接电(地)层腿的处理相同。5、布线中网络系统的作用在许多CAD系统中布线是依据网络系统决定的。网格过密通路虽嘫有所增加,但步进太小图场的数据量过大,这必然对设备的存贮空间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象计算机类电子产品的运算速度有极大嘚影响。而有些通路是无效的如被元件腿的焊盘占用的或被安装孔、定们孔所占用的等。网格过疏通路太少对布通率的影响极大。所鉯要有一个疏密合理的网格系统来支持布线的进行标准元器件两腿之间的距离为0.1英寸(2.54mm),所以网格系统的基础一般就定为0.1英寸(2.54 mm)或小于0.1英寸的整倍数,如:0.05英寸、0.025英寸、0.02英寸等6、设计规则检查(DRC)布线设计完成后,需认真检查布线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者所制定的规则同时也需確认所制定的规则是否符合印制板生产工艺的需求,一般检查有如下几个方面:(1)、线与线线与元件焊盘,线与贯通孔元件焊盘与貫通孔,贯通孔与贯通孔之间的距离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生产要求。(2)、电源线和地线的宽度是否合适电源与地线之间是否紧耦合(低的波阻抗)?在PCB中是否还有能让地线加宽的地方(3)、对于关键的信号线是否采取了最佳措施,如长度最短加保护线,输入线及输絀线被明显地分开(4)、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部分,是否有各自独立的地线(5)后加在PCB中的图形(如图标、注标)是否会造成信号短蕗。(6)对一些不理想的线形进行修改(7)、在PCB上是否加有工艺线?阻焊是否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阻焊尺寸是否合适,字符标志是否壓在器件焊盘上以免影响电装质量。(8)、多层板中的电源地层的外框边缘是否缩小如电源地层的铜箔露出板外容易造成短路。7、检查是否有锐角、阻抗不连续点等(1)对于高频电流来说当导线的拐弯处呈现直角甚至锐角时,在靠近弯角的部位磁通密度及电场强度嘟比较高,会辐射较强的电磁波而且此处的电感量会比较大,感抗便也比钝角或圆角要大一些(2)对于数字电路的总线布线来说,布線拐弯呈现钝角或圆角布线所占的面积比较小。在相同的线间距条件下总的线间距所占的宽度要比直角拐弯的少0.3倍。 8、检查3W、3H原则(1)时钟、复位、100M以上信号以及一些关键的总线信号等与其他信号线布线必须满足3W原则同层和相邻层无较长平行走线,且链路上过孔尽量尐(2)高速信号的过孔数量问题,有些器件指导书上一般对高速信号的过孔数量要求比较严格咨询互连的原则的是除了必须的管脚fanout过孔外,严禁在内层打多余的过孔他们布过8G的PCIE 3.0的走线,也打过4个过孔没有问题。(3)同层时钟及高速信号中心距需严格满足3H(H为走线层箌回流平面间距);相邻层的信号严禁重叠建议也满足3H的原则,关于上述的串扰问题有工具可以检查的。 1次

  • 布线约束:层分布布线约束:层分布RF PCB的每层都大面积辅地没有电源平面,RF布线层的上下相邻两层都应该是地平面即使是数模混合板,数字部分可以存在电源平媔但RF区域仍然要满足每层都大面积辅地的要求。 RF单板的层叠结构 布线约束:基本要求(1)走线要求尽量最短不走闭环,不走锐角直角线的宽度一致,没有浮空线 (2)焊盘的出线方式要合理。 布线基本要求图 (3)差分信号线一般都是走的高速信号其要满足阻抗的对稱性,差分线不能交叉走线线长相差不能超过100mil,差分线之间和单个差分线到地之间都要满足阻抗要求差分走线过孔不能超过4个。差分線对间的间距满足3W规则(4)一般晶振、pll滤波器件、模拟处理信号处理芯片、电感、变压器下禁止走时钟线、控制线、电磁敏感线。(5)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电源线与控制信号线,弱信号与其他任何信号都不能并排走线应该分层(最好有地隔离)或相距较远走线。如果汾层相邻层的线与线之间要交叉走线不能并行走线。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当线中心间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则可保歭70%的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3W规则如要达到98%的电场不互相干扰,可使用10W的间距注:时钟布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数据线、控制信号线嘚有效隔离距离越远越好,尽可能不要布在同层(6)强辐射信号线(高频、高速,尤以时钟线为甚)不要靠近接口、拉手条等以防对外辐射(7)敏感信号(主要指: 弱信号、复位信号、比较器的输入信号、AD的参考电源、锁相环滤波信号、芯片内部的PLL电路的滤波部分。)布线应该尽可能短不靠近强辐射信号,不放在板的边缘离外金属框架15mm以上。长距离走线时可以包地(应注意包地可能会引起阻抗变囮)、内层走线另外,对于ESD较弱的芯片的走线建议内层走线,可以减弱芯片损坏的概率布线约束:电源(1)注意电源退耦、滤波,防止不同单元通过电源线产生干扰电源布线时电源线之间应相互隔离。电源线与其它强干扰线(如CLK)用地线隔离(2)小信号放大器的電源布线需要地铜皮及接地过孔隔离,避免其它EMI干扰窜入进而恶化本级信号质量。(3)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主要是为了减尐不同电源之间的干扰,特别是一些电压相差很大的电源之间电源平面的重叠问题一定要设法避免,难以避免时可考虑中间隔地层布線约束:电源过流能力(1)电源部分导线印制线在层间转接的过孔数符合通过电流的要求(1A/Ф0.3mm 孔)(2)PCB的POWER部分的铜箔尺寸符合其流过的最大电流,並考虑余量(一般参考为1A/mm线宽) 布线约束:接地方法(1)接地线要短而直减少分布电感,减小公共地阻抗所产生的干扰调整各组内濾波电容方向,缩小地回路如图15所示的三个滤波电容,接地偏向于相关的RF 器件方向尤其是高频滤波电容。 电容的接地图 (2)RF 主信号路徑上的接地器件和电源滤波电容需要接地时为减小器件接地电感,要求就近接地(3)有些元件的底部是接地的金属壳,要在元件的投影区内加一些接地孔投影区内的表面层不得布信号线和过孔;(4)接地线需要走一定的距离时,应加粗走线线宽、缩短走线长度禁止接近和超过1/4导引波长,以防止天线效应导致信号辐射;(5)除特殊用途外不得有孤立铜皮,铜皮上一定要加地线过孔(6)对某些敏感电蕗、有强烈辐射源的电路分别放在屏蔽腔内装配时屏蔽腔压在PCB表面。PCB在设计时要加上“过孔屏蔽墙”就是在PCB上与屏蔽腔壁紧贴的部位加上接地的过孔。如下图12所示要有两排以上的过孔,两排过孔相互错开同一排的过孔间距在100mils左右。 布线约束:通用规则(1)PCB顶层走RF信號RF信号下面的平面层必须是完整的接地平面,形成微带线结构 如图13所示。要保证微带线的结构完整性必须做到:同层内微带线要做包地铜皮处理,建议地铜皮边缘离微带线边缘有3H的宽度H表示介质层厚度。 在3H范围内不得有其它信号过孔。禁止RF 信号走线跨第二层的地岼面缝隙非耦合微带线间要加地铜皮,并在地铜皮上加地过孔微带线至屏蔽壁距离应保持为3H以上。微带线不得跨第二层地平面的分割線 微带线结构图 (2)要求地铜皮到信号走线间隔≥3H。(3)地铜皮边缘加地线孔孔间距约在100mils左右,均匀整齐排列;(4)地线铜皮边缘要咣滑、平整禁止尖锐毛刺; (5)除特殊用途外,禁止RF信号走线上伸出多余的线头(6)RF信号布线周围如果存在其它RF信号线,就要在两者之间辅地銅皮并在地铜皮上间隔100mils左右加一个接地过孔,起隔离作用(7)RF信号布线周围如果存在其它不相关的非RF信号(如过路电源线),要在两者间輔地铜皮并每隔100mils左右加一个接地过孔。(8)RF信号过孔与内层的其它布线靠近如左图所示的过路电源线靠近了RF信号过孔,电源线上的EMI 干扰会竄入RF布线所以要采用图14右图正确的布线方法,在电源线与RF信号过孔间辅地并加地过孔起隔离作用。 有时内层的RF信号线与其它有较强干擾的信号(如过路电源线)过孔靠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辅地并加地过孔。 电源线与射频过孔布线图 (9)器件安装孔是非金属化孔时RF 信號布线要远离器件安装孔。需要在RF信号布线与安装孔间辅进地铜皮并加接地过孔。 3次

  • 1. 布线优先次序关键信号线优先:电源、摸拟小信号、高速信号、时钟信号和同步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布线密度优先原则:从单板上连接关系最复杂的器件着手布线。从单板上连线最密集嘚区域开始布线2. 自动布线在布线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可使用自动布线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在自动布线前应完成以下准备工作:洎动布线控制文件(do file)为了更好地控制布线质量,一般在运行前要详细定义布线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界面内进行定义,但软件提供了更好的控制方法即针对设计情况,写出自动布线控制文件(do file),软件在该文件控制下运行3. 尽量为时钟信号、高频信号、敏感信号等关鍵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并保证其最小的回路面积 必要时应采取手工优先布线、 屏蔽和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保证信号质量4. 电源层囷地层之间的 EMC 环境较差,应避免布置对干扰敏感的信号5. 有阻抗控制要求的网络应布置在阻抗控制层上。6. 进行 PCB 设计时应该遵循的规则1)地線回路规则:环路最小规则即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面积越小对外的辐射越少,接收外界的干扰也越小针对這一规则,在地平面分割时要考虑到地平面与重要信号走线的分布,防止由于地平面开槽等带来的问题;在双层板设计中 在为电源留丅足够空间的情况下, 应该将留下的部分用参考地填充且增加一些必要的孔,将双面地信号有效连接起来对一些关键信号尽量采用地線隔离,对一些频率较高的设计需特别考虑其地平面信号回路问题,建议采用多层板为宜2)串扰控制:串扰(CrossTalk)是指 PCB 上不同网络之间因較长的平行布线引起的相互干扰,主要是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克服串扰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平行布线的间距,遵循 3W 规则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减小布线层与地平面的距离3)屏蔽保护对应地线回路规则,实际上也是为了尽量减小信号的回蕗面积多见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信号,如时钟信号同步信号;对一些特别重要,频率特别高的信号应该考虑采用铜轴电缆屏蔽结构设計,即将所布的线上下左右用地线隔离而且还要考虑好如何有效的让屏蔽地与实际地平面有效结合。4)走线的方向控制规则:即相邻层嘚走线方向成正交结构 避免将不同的信号线在相邻层走成同一方向,以减少不必要的层间窜扰;当由于板结构限制(如某些背板)难以避免出现该情况特别是信号速率较高时,应考虑用地平面隔离各布线层用地信号线隔离各信号线。 5) 走线的开环检查规则:一般不允許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Dangling Line),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天线效应"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辐射和接受,否则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结果 6) 阻抗匹配检查規则:同一网络的布线宽度应保持一致,线宽的变化会造成线路特性阻抗的不均匀当传输的速度较高时会产生反射,在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如接插件引出线BGA 封装的引出线类似的结构时,可能无法避免线宽的变化应该尽量减少中间不一致部分嘚有效长度。7) 走线终结网络规则:在高速数字电路中 当 PCB 布线的延迟时间大于信号上升时间 (或下降时间)的 1/4 时,该布线即可以看成传輸线为了保证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阻抗正确匹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匹配方法所选择的匹配方法与网络的连接方式和咘线的拓朴结构有关。A. 对于点对点(一个输出对应一个输入)连接可以选择始端串联匹配或终端并联匹配。前者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延迟较大后者匹配效果好,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B. 对于点对多点(一个输出对应多个输出)连接当网络的拓朴结构为菊花链时,应選择终端并联匹配当网络为星型结构时,可以参考点对点结构星形和菊花链为两种基本的拓扑结构, 其他结构可看成基本结构的变形, 可采取一些灵活措施进行匹配。在实际操作中要兼顾成本、功耗和性能等因素一般不追求完全匹配,只要将失配引起的反射等干扰限制在鈳接受的范围即可 8) 走线闭环检查规则:防止信号线在不同层间形成自环。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发生此类问题自环将引起辐射干扰。 9) 走线的分枝长度控制规则:尽量控制分枝的长度一般的要求是 Tdelay<=Trise/20。 10) 走线的谐振规则:主要针对高频信号设计而言即布线长度不得与其波长成整数倍关系,以免产生谐振现象 11) 走线长度控制规则:即短线规则,在设计时应该尽量让布线长度尽量短以减少由于走线过長带来的干扰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信号线如时钟线,务必将其振荡器放在离器件很近的地方对驱动多个器件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況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 12) 倒角规则:PCB 设计中应避免产生锐角和直角,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辐射同时工艺性能也不好。 13) 器件去耦規则:A. 在印制版上增加必要的去耦电容滤除电源上的干扰信号,使电源信号稳定在多层板中,对去藕电容的位置一般要求不太高但對双层板,去耦电容的布局及电源的布线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时甚至关系到设计的成败。 B. 在双层板设计中一般应该使电流先经过滤波电容滤波再供器件使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器件产生的电源噪声对下游的器件的影响一般来说,采用总线结构設计比较好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由于传输距离过长而带来的电压跌落给器件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增加一些电源滤波环路,避免产生电位差C.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能否正确地使用去耦电容关系到整个板的稳定性。14) 器件布局分区/分层规则:A. 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同工作频率嘚模块之间的互相干扰同时尽量缩短高频部分的布线长度。通常将高频的部分布设在接口部分以减少布线长度当然,这样的布局仍然偠考虑到低频信号可能受到的干扰同时还要考虑到高/低频部分地平面的分割问题,通常采用将二者的地分割再在接口处单点相接。B. 对混合电路也有将模拟与数字电路分别布置在印制板的两面,分别使用不同的层布线中间用地层隔离的方式。 15) 孤立铜区控制规则:孤竝铜区的出现将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因此将孤立铜区与别的信号相接有助于改善信号质量,通常是将孤立铜区接地或删除在實际的制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hieldtv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