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雷电四大高手口ssd已经到货,求教高手如何转移系统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5121|回复: 28
小白求教:加装SSD后,如何用光盘安装WIN7系统
该用户从未签到
趁着双十一,入手一块浦科特的SSD M6S 128G的。我的机子是T420i,打算SSD放在硬盘位,HHD放到光驱位。如何换SSD,我是会了,但是系统的安装有些迷惑之处,请高手们不啬指教:
1.用光盘安装系统,是不是直接就4K对齐了?还需要格式化分区吗?
2.128G都作为C盘,觉得好奢侈啊,有没有必要将SSD分为两个区,一个用来装系统,一个用来装软件程序之类的?
3.谁有加装SSD安装系统的经验贴吗,麻烦推荐推荐。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1、光盘安装系统,用光盘的Win7、Win8系统对SSD分区一定会4K对齐,不用担心;
2、 128G的SSD分一个区即可,系统会自动建立一个100——200MB的隐藏分区,用来放置系统启动的引导信息;
3 、在SSD上安装系统与用光驱系统盘启动安装到原来硬盘位的HDD分区一样的,光驱内放置系统光盘,开机,点击F12,选择光盘启动,系统盘的安装程序启动,选择安装到SSD盘符。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1、光盘安装系统,用光盘的Win7、Win8系统对SSD分区一定会4K对齐,不用担心;
2、 128G的SSD分一个区即可, ...
谢高手指导。另外看网上都说SSD安装系统之前,需要先进入BIOS,打开AHCI模式。WIN7系统是默认打开的吗,还是必须要手动去打开呢?如果需要手动打开,那这是在BIOS的什么菜单页面选择打开呢?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狼性归来 发表于
谢高手指导。另外看网上都说SSD安装系统之前,需要先进入BIOS,打开AHCI模式。WIN7系统是默认打开的吗,还 ...
T420i原来使用HDD硬盘安装Win7系统时AHCI联想厂家默认就是打开的,如果不放心请参考这里进入BIOS页面检查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T420i原来使用HDD硬盘安装Win7系统时AHCI联想厂家默认就是打开的,如果不放心请参考这里进入BIOS页面检查 ...
高手,需要再麻烦你了。我在原硬盘位安上SSD后,用系统恢复光盘安装系统,结果一直到装完了,也没有提示我安装位置和格式化,开机速度似乎也不是很明显。是不是安装有问题啊,高手帮我指导一下啊。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本帖最后由 xiaohongxi 于
09:50 编辑
狼性归来 发表于
高手,需要再麻烦你了。我在原硬盘位安上SSD后,用系统恢复光盘安装系统,结果一直到装完了,也没有提示我 ...用系统恢复盘恢复系统是不会出现提示的,很正常。SSD出厂时就说已经进行了格式化的。
下载一个AS SSD软件测试一下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同上也可以看到新的SSD是否4K对齐。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用系统恢复盘恢复系统是不会出现提示的,很正常。SSD出厂时就说已经进行了格式化的。
下载一个AS SSD软件测 ...
那用系统恢复盘在SSD上恢复系统,能够最大化发挥SSD的性能吗?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狼性归来 发表于
那用系统恢复盘在SSD上恢复系统,能够最大化发挥SSD的性能吗?
你还没有用AS SSD测试一张SSD读取速度的截图贴上来,我无法判断你的SSD是否工作在最佳状态。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你还没有用AS SSD测试一张SSD读取速度的截图贴上来,我无法判断你的SSD是否工作在最佳状态。
捕获.PNG (55.2 KB, 下载次数: 0)
19:36 上传
这是我用系统恢复盘在SSD上恢复的系统,没装什么软件的情况下,用ASSSD测得分数,这个算是把SSD的性能体现出来了吗?感觉感慨IE好慢啊,没有所谓的秒开的体验。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狼性归来 发表于
这是我用系统恢复盘在SSD上恢复的系统,没装什么软件的情况下,用ASSSD测得分数,这个算是把SSD的性能体现 ...
从截图上看你的浦科特SSD 已经4K对齐了,你可以打浦科特官网注册下载官方的一些优化软件,特别是PlexTurbo 简中文版和Plextool工具检查SSD。来优化SSD。至于IE好像很慢可能与你原来的IE加载有关,也可能与网络带宽有关,看看打开文件速度,你可以在SSD盘符打开其他文件,例如:Word文档试试速度。因为是修复盘复制过来的系统,不是新安装的系统,启动速度慢与原来制作恢复盘的文件有关,如果你全新安装系统,那么启动速度应该在15秒以内。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从截图上看你的浦科特SSD 已经4K对齐了,你可以打浦科特官网注册下载官方的一些优化软件,特别是PlexTurb ...
好的,我再优化看看。除了恢复盘外,能否推荐一个比较好的系统下载链接。如果在SSD上安装恢复盘系统的效果没有体现出来,我准备到时候重新安装系统算了。谢谢、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狼性归来 发表于
好的,我再优化看看。除了恢复盘外,能否推荐一个比较好的系统下载链接。如果在SSD上安装恢复盘系统的效果 ...
1、简单的的话下载《无约而来》的Win7合集:
2、纯净的微软版本请到这里下载,安装后使用这里的激活工具激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1、简单的的话下载《无约而来》的Win7合集:http://zxkh19501./blog/static/537 ...
请问我可以用预装系统的WIN7的KEY来激活吗?激活工具链接帖中的是永久激活,还是有期限的激活,如180天激活的呀?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狼性归来 发表于
请问我可以用预装系统的WIN7的KEY来激活吗?激活工具链接帖中的是永久激活,还是有期限的激活,如180天激 ...
预装系统的KEY更好,激活工具是永久激活。因为ThinkPad笔记本BIOS芯片中集成了SLIC V2.1,这是微软Windows系统批量授权并被识别的标志。如图:
SLIC V2.1.JPG (106.88 KB, 下载次数: 0)
20:39 上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预装系统的KEY更好,激活工具是永久激活。因为ThinkPad笔记本BIOS芯片中集成了SLIC V2.1,这是微软Window ...
我根据你上面的链接,下载MSND的WIN7旗舰版,制作U盘引导安装系统了,相比系统恢复盘来恢复系统,直接安装系统10分钟之内就可以搞定了。麻烦的是后面机子的驱动程序的安装。
安装后,1.机子上F1-F12键好像没有失灵了,没有以前的作用了。例如以前,FN+F5可以开关无线网络,现在按了没反应。
2.开机竟然还需要30S,晕死。
在激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我用自己预装的WIN家庭基础版的KEY来激活(原谅我的侥幸心理,嘿嘿),结果不行。
2.按照你提供的激活工具链接中联想OEM证书,以管理员身份运行LENOVO.bat,提示一个小错误,后来也显示安装成功KEY。但最后悲剧的是显示该版本系统的初期宽限于日,也就是1个月以内。不知道哪里操作失误,没有真正激活成功。
图片.PNG (272.8 KB, 下载次数: 0)
10:04 上传
tu1.PNG (33.53 KB, 下载次数: 0)
10:05 上传
tu2.PNG (139.02 KB, 下载次数: 0)
10:05 上传
tu3.PNG (34.23 KB, 下载次数: 0)
10:06 上传
tu4.PNG (33.28 KB, 下载次数: 0)
10:06 上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狼性归来 发表于
好的,我再优化看看。除了恢复盘外,能否推荐一个比较好的系统下载链接。如果在SSD上安装恢复盘系统的效果 ...
图片.PNG (41.31 KB, 下载次数: 0)
12:55 上传
我反复折腾了几次安装系统,分别用系统恢复盘和MSDN版本安装,结果怎么我的SSD得分越来越低啦,从980分到800,现在就只剩下650分了。是不是我的SSD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本帖最后由 xiaohongxi 于
13:42 编辑
狼性归来 发表于
我根据你上面的链接,下载MSND的WIN7旗舰版,制作U盘引导安装系统了,相比系统恢复盘来恢复系统,直接安装 ...
1、激活的方法多得很,可以在论坛搜索框搜索“Win7激活”,前人激活的办法;
2、关于T420i驱动问题:安装系统之前,你必须先到联想T420i驱动页面下载主板驱动、电源芯片驱动、显卡驱动、以太网卡驱动、无线网卡驱动,安装完系统现将这几个驱动按顺序安装好,其它的驱动和软件你可以去联想T420i驱动页面下载Lenovo System Update这个驱动、软件自动升级工具进行升级。
System Update 软件可以通过因特网直接从联想服务器上下载系统相关的软件、驱动或BIOS更新程序(BIOS使用正常的话不建议升级)
- 需先安装Microsoft .NET Framework version 4.0或更高版本,以确保 System Update 运转正常.
&&可通过微软的Windows Update 安装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0或更高版本 .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1、激活的方法多得很,可以在论坛搜索框搜索“Win7激活”,前人激活的办法;
2、关于T420i驱动问题:安 ...
受益好多,谢谢。
请问我在SSD上格式化又安装系统好几次,对SSD的性能有影响吗,现在ASSSD测得分数,从980到800多,现在只有650了。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3
狼性归来 发表于
受益好多,谢谢。
请问我在SSD上格式化又安装系统好几次,对SSD的性能有影响吗,现在ASSSD测得分数,从 ...
格式化SSD对SSD的寿命没有任何影响。至于AS SSD所测试分数下降问题,请你登录浦科特官网,下载附图红线框中的两个软件安装之后,检测一下。
QQ截图19.jpg (62.83 KB, 下载次数: 0)
15:03 上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xiaohongxi 发表于
格式化SSD对SSD的寿命没有任何影响。至于AS SSD所测试分数下降问题,请你登录浦科特官网,下载附图红线框 ...
高手,再请教一下啊。
今天我的小黑开机,提示:启动启动修复或正常启动,然后发现MSE也突然没法更新了。google chrome也启动不了,右下角还不停地有警告信息,如sougoucloud.exe-损坏文件。请教是不是微软检测到我的WIN7是盗版啊。
17年3月精华宗师
17年3月精华大师
关注本友会
本友会微信公众号
VR微信公众号
benyouhui2012
Powered by1 我叫做雷电 我代表着未来技术&&& 相信雷电接口(Thunderbolt)是一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旧陌生的存在,只不过苹果公司强大的影响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他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雷电接口的指标很好看,苹果公司给我们规划的未来也很美好,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冷静一下,毕竟厂商总是喜欢画大饼,而我们喜欢吃的也许只是小菜。所以笔者今天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雷电接口的各方面优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叫做雷电 我代表着未来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的接口技术,雷电曾经被很多人给予了太多的期望,毕竟一个接口统一绝大多数外围设备听起来就是那么美好,而且其10Gb/s的速度超越了几乎所有端口的传输能力。不得不说无论是设备兼容性还是速度雷电接口都算得上是所有接口当中的佼佼者。雷电接口可以让一台显示器连接2个设备 十分帅气&&& 雷电接口由英特尔公司提出,当初代号为Light Peak,后改名为Thunderbolt,在2012年2月以前属于苹果公司的专用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多主板厂商加入了这一阵营,也希望这种接口能替代USB 3.0以外的所有接口。不过到目前为止,雷电接口仍然属于小众产品,目前也只有少量外置存储器厂商投入了这一阵营,最大量的雷电产品仍然是技术含量最低并且没有什么差异化的mini DP转接线而已。& 接口协议:PCI Express+Display Port& 连接器 :Mini Display Port& 供电能力:10W& 热插拔 :支持& 多链方式:菊花链(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 环状串联)& 多链数量:6个& 目前带宽:双向10Gb/s& 带宽目标:双向100Gb/s& 线缆介质:铜缆& 未来线缆:光纤&&&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刻的理解雷电接口,笔者将其技术特点整理如上,我们可以看到雷电接口基本上都达到了目前各种外围设备接口的最高指标,那么他真的能颠覆时代颠覆世界吗?就请大家来看笔者的分析。产品:
2 我很有速度 规划数字超越所有我很有速度 规划数字超越所有
&&& 首先我们来说说速度,雷电接口给了我们最高最高的理论速度,双向10Gb的数字高过了USB的5Gb,SATA/SAS的6Gb,只比Display Pory的17.28Gb/s略低(注意这个数字几乎是单向的),这的确会给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雷电接口的设备一定拥有绝对高的速度,那么实际上如此嘛?
三星830 SSD搭配不同接口下的速度表现
&&& 以上就是雷电接口与原生SATA的性能对比,我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想和笔者说,你是不是写反了,测错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雷电接口在使用SSD的时候速度会有非常明显的衰减,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理由是什么呢?非常的简单,那就是雷电-SATA这一主控的性能不给力。当然笔者也要说明一下使用SSD仅仅为了证明性能,并不建议大家真的这么用。
放弃SSD不切实际的念想,当我们跳转到如果使用普通的机械硬盘,的确我们发现差异还是很小的,但是此时此刻无论你用SATA直接连接,用USB3.0还是用雷电,他们的速度并没有产生本质的区别。
雷电接口想要达到如此的速度 非常高昂的设备投入是免不了的 甚至会超过竞争对手10倍
&&& 受限于设备限制,笔者无法测试多个雷电接口串联硬盘的速度,非常幸运的是目前USB3.0的主控芯片和eSATA的主控芯片几乎全部卡在了SATA 2这条线上,否则雷电接口在使用单个硬盘的时候无法体现出任何一丁点的速度优势。而且不要忘了一个雷电接口的价格超过USB 3.0的10倍,而SATA 3的USB3.0主控很快就会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如此凶狠的价格差异我们真的可以无视吗?&产品:
3 我价格不菲 串行设计带来昂贵我价格不菲 串行设计带来昂贵
&&& 然后我们来说说雷电接口引以为豪的东西,那就是菊链,菊链这个东西简单讲就是类串联,这种设计最简单之处就在于计算机只需要一个接口顺着连下来就可以把所有设备都接在一起,不过这就意味着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数据全部从一条线当中走出去。
雷电接口看似美好的串联 关键就在于每一个设备都不允许出故障
&&& 这样就遇到问题了,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子的编码方式,每一个独立设备(比如显示器、硬盘)他都需要把自己需要的数据抽取出来。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目前所有的雷电设备均是非原生设备,也就是说每个设备都需要加入一套专门用于编码的处理芯片,考虑到雷电接口拥有如此高的带宽,这种编码芯片自身的性能必须也要足够才可以,毫无疑问,这也会带来很高的成本。
雷电接口为了保证传输能力采用了主动式线缆
&&& 而且雷电接口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超高速的串行接口,为了保证速度从接口再到线缆的屏蔽都需要相当的强度。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雷电线缆为了保证传输能力甚至加入了12枚芯片,也就是说每一个雷电设备和每一根雷电线缆我们都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高昂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6点菊链而存在的。节约成本无法保证带宽和6点的稳定,不节约成本可以,但是现实却是极少人如此连接6个设备,所谓的优势串行成为了成本无法逾越的伤害。产品:
4 我本热插拔 无奈串行带来麻烦我本热插拔 无奈串行带来麻烦&&& 然后我们来说说热插拔,很显然热插拔看起来很美妙,但是不要忘记了雷电接口是串行连接的,而且DisplayPort标准的设备必须连接在最末端,这意味着什么呢?所有设备都在一条线上连接,只要断掉一点,意味着这一点往后的所有设备全部会被一起断掉。更何况雷电接口本身在热插拔上就具备着相当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雷电设备本身必须具备不拔线的热插拔功能。这个连接方式已经很明显了 你不能不拔后端设备就拔掉中间的设备&&&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能理解这样会有什么问题,我就给大家举2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将一台MacBook Air、一块雷电移动硬盘、一台显示器连接在一起,如果想要拿下移动硬盘,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单独取下独立的硬盘,另一个就是取下显示器与移动硬盘的线缆,再取下移动硬盘与电脑的连接,最后再把显示器和Air重新连接起来,如此的步骤不复杂吗?雷电接口拥有大量末端设备 包括(所有-1)款的显示器&&& 但是如果反过来呢,如果你想把移动硬盘放在显示器和Air中间,对不住重启吧!总之雷电设备在热插拔方面做得真的不给力,甚至可以说完全依赖于雷电设备本身,这个接口对于热插拔考虑的真的太少。产品:
5 我可以转接 价格够高到此为止我可以转接 价格够高到此为止
&&& 之后我们来说说雷电的扩展性,之前苹果公司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的雷电接口可以转接成所有接口,我们也可以看到市面上也陆陆续续出现了雷电转接网卡、火线、Express卡乃至于其他的设备,的确这达到了苹果公司的承诺,不过事实上苹果只是做到了而已,用起来真的很爽吗?
放在Express卡上价格已经到底的产品 换用雷电接口依旧可以保持248的高数字 这是幸运吗?
&&& 这些接口的第一问题就是非常高的价格,目前最为便宜的转接就是雷电转接RJ45、这一接口目前售价为248元,而如果使用笔记本通用标准转接接口Express并且选择普通品牌的产品,那么这一费用会减少到48元乃至更低,5倍的差价毫无疑问是个极其严肃的问题,相信只要是脑袋正常的人都会觉得这个钱花的非常不值。
苹果很精明的在雷电显示器上准备了火线以及网线接口 这种捆绑销售还是挺聪明的
&&& 另外一方面,此类所有转接设备一律是雷电末端设备,虽然雷电接口可以串联多个设备,但是前提条件是他们最多只能有1个末端设备,目前所有转接线和显示器都属于雷电末端设备,也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同时使用,一旦你的需求旺盛你会发现这个看似全能的接口却什么都满足不了你。产品:
6 我可以多连 奈何桌面不愁接口我可以多连 奈何桌面不愁接口
&&& 好了,看完上一页各位是不是很想说,那我只要有多个雷电接口就OK了?事实上目钱绝大多数的MacBook以及相关设备只有1个雷电接口,只有Retina版本的MBP拥有2个雷电接口。苹果自己也发现了雷电接口的窘境,甚至给Retina版本的MBP安装上了在MacBook上从不使用的HDMI接口,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这样一款高端笔记本电脑有足够的扩展性。
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在新的Retina MacBook Pro上准备了2个雷电+1个HDMI
&&& 这一问题如果放置在Mac Pro上又会有新的情况出现,首先Mac Pro并不缺乏基本接口,也就是说雷电接口的高度扩展性显得毫无用处。而且雷电接口在移动系统上是与显示接口集成在一起的,如果在Mac Pro这种工作站级产品上这样做,意味着每块显卡都需要增加30美元甚至更多的“雷电成本”,而且这些显卡会被迫分割PCI-E,虽然Mac Pro的人群本身对于预算不够敏感,但是凭空增加的成本和麻烦有多少人能接受呢?
从6个mini DP变成6个雷电 因此增加的成本就会上千元 实际成品又会贵多少呢
&&& 也许这就是Mac Pro至今仍然没有更新的根本原因,苹果推广的雷电接口在Mac Pro上可以说毫无用武之地,在桌面级别的设备上他除了串联一大把移动硬盘没有任何价值,在笔记本上又受到了端口数量的限制,当你真的需要他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真的很少。产品:
7 我代表未来 无奈厂商都在观望我代表未来 无奈厂商都在观望
&&& 这里要说的就是各大厂商的态度,雷电接口出现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哪怕到了现在都没有多少厂商跟进,第3方产品也全部局限在外接存储设备上,除了少数的连接器类产品,全部都是以雷电接口的名义打着天价销售,部分产品不仅重量不给力,价格也轻易秒杀了超大容量的SSD。
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硬盘沾上雷电的边就变成了天价
&&& 而且即使雷电接口可以提供每秒1000MB/s以上的外置存储设备,他也并没有真正的实际应用意义,因为首先他就不便于携带,桌面级的工作站系统完全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性能,只不过内置而已,而移动硬盘就算在制作4:4:4这种高规格视频时可以用到如此高的数据吞吐量,i7-3920XM这种可怜的小CPU也会被海量的数据彻底拖垮,实现不了真正的高效率。
如果笔者不告诉你 你可曾看到这块主板会有雷电接口呢
&&& 而且在Windows平台,目前雷电接口存在的意义仍然被怀疑,虽然少数DIY板卡厂商拿出了对应的产品,但是在Windows环境下目前无论是、性能、兼容性甚至热插拔都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让人甚至觉得雷电接口就是苹果的一个圈套,表面上各种开放实际上却根本不想让你使用。虽然苹果公司很强势,OS X的占有率在不断上升,但是苹果越发的封闭使得他在专业领域的用途已经越来越狭隘,而雷电的高规格对于普通消费者又有多少意义呢?也难怪众多厂商不跟进了。产品:
8 我能够统一 各种接口用户不愁我能够统一 各种接口用户不愁
&&& 最后我们来说说统一性和兼容性,这也是雷电接口和苹果公司一直宣传的东西。事实上统一性这个东西是各大硬件厂商一直在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的个人电脑接口已经被成功的简化成了4种——USB、RJ45、视频输出、音频输出,而且这4种接口各有各的样子,连接也起来也是非常简单。
这样一张图 你能找到多少种接口呢
&&& 当然除了常见的还有包括火线、串口、并口、eSATA等多种接口,他们虽然不够常用,但是还是蛮长见的。而雷电接口的出现有希望把这些东西再统一一次,我们可以看到按照雷电接口的规划,他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视频输入输出以及所有非USB连接设备的功能。
Intel给予雷电非常大的希望 希望它能替代绝大多数南桥上的设备
&&& 如果这一切真的实现,那么我们的电脑就只剩下3种接口了,那就是雷电、USB、音频。接口的统一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接插线缆的复杂程度,减少消费者的识别和学习难度,提高设备的归一化。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没有太大价值,但是当年USB的统一化充分显露出了他的经济价值和对缩小体积、简化使用的难度,如果雷电接口成本如果可以降低到USB3.0的2倍以下,相信做到这些不是难度。产品:
9 我未来在哪 本本扩展是现主流我未来在哪 本本扩展是现主流
&&&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畅想一下雷电接口的未来吧,实际上我们平时看到的雷电接口的用途还是很狭隘的,毕竟这样一种高速度接口主要的用途还是在于一些专业设备。目前我们可以在市面上看到不少很特别的东西,包括PCI-E的雷电转接盒,雷电接口的视频采集器等等,可以说正是因为雷电接口的出现才使得这些专业设备外置化。
雷电接口的视频音频采集设备 这样的产品够专业吗?
&&&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很多用途即使专业对于性能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专业设备外置化同时也会带来小型化,雷电接口也是笔记本连接专业设备的最好选择。对于那些可以接受笔记本性能又要使用一些专业设备的用户来说,雷电接口的解决了这类外围设备不知道该用什么连接的困扰。
&&& 不过雷电本身的目标并非占据专业市场,而是希望统一USB 3.0以外的绝大部分接口,这一梦想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雷电的高成本意味着这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毕竟打开专业市场要的是够好的标准和实力,而实现普及更多的是集成化和低价,雷电在后者的作为可谓是零。
对于2000元以下的移动硬盘 雷电接口没有任何优势 但是有多少人肯花2000块买移动硬盘呢?
&&& 从目前看来雷电接口在笔记本上还是有价值的,毕竟笔记本尤其是MacBook的接口普遍偏少,雷电可以满足他们高级扩展的需求,不过千万不要忘了苹果已经被USB 3.0化了。当然了如果你只是拿他接一个移动硬盘,那还是USB3.0吧,性能不会差,而且价格要廉价很多。
投票区域:您认为雷电接口的未来会如何(点击预览可查看效果)
&&& 下一页会有一些关于雷电接口的常用问题解答,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也请在文章下方留言,笔者不胜感激。最后笔者还想问问大家,你看好雷电接口的未来嘛?从笔者个人的角度上来看,如果Intel愿意主导雷电平价化,那么雷电接口今后一定会发扬光大的,决定雷电能否成功的不是技术,而是价格,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产品:
10这里是附录 常见问题在此解答这里是附录 常见问题在此解答&&& 最后来给大家解读一下雷电接口的一些常见问题:&&& 问题:我可以在mini DP接口上使用雷电设备吗?&&& 回答:不可以,要是可以还要雷电接口干嘛?&&& 问题:什么是雷电末端设备?&&& 回答:雷电接口虽然理论上可以“串联”6个外接设备,但是有些设备必须位于最后的位置才可以使用目前绝大多数非存储类的雷电设备都属于雷电末端设备。&&& 问题:我需要为雷电接口购买专门的视频转接头吗?&&& 回答:在视频传输协议上雷电接口直接兼容min DP标准,过去所有的mini DP转接头(包括转接各类D-Sub、DVI、HDMI、DP)都可以直接在带有雷电接口的电脑上直接使用。&&& 问题:雷电接口与mini DP之间的双向具体兼容性如何?&&& 回答:任何带有显示输出的雷电接口都可以点亮mini DP显示器,而雷电接口显示器只能由具备雷电接口或者互相兼容的设备点亮(比如2011年之后的MacBook以及iMac)。&&& 问题:我可以把其他非雷电显示器连接在雷电硬盘盒或者其他设备上吗?&&& 回答:理论上可以,并且可以使用普通的mini DP转接头,但是实际兼容性笔者不得而知,敬请原谅。&&& 问题:雷电接口可以带来更高的分辨率支持吗?&&& 回答:不可以,雷电接口的显示信号传输完全遵循DisplayPort标准,他在显示输出上与DisplayPort保持一致性,目前的雷电设备只支持DP 1.1标准而其他设备已经发展到DP 1.2,所以在短时间内雷电接口的视频输出能力还是落后的。&&& 问题:我买到的雷电接口设备没有附送雷电线缆,我是不是被坑了?&&&&回答:这个笔者不好确定,不过目前大量雷电设备都不附送雷电线缆,该线缆在苹果官网以及相关店面有售,原装产品不超过399元(2.0米)。&&& 问题: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雷电接口输出视频是不是意味着只能使用核芯显卡?&&& 回答:你需要使用Lucid Vitru MVP或者类似才可以让板载雷电接口输出独立显卡的内容。&&& 问题:雷电接口外接硬盘可以安装操作系统以及引导吗?&&& 回答:只要雷电设备支持就可以。
11佳能EOS-1D X详细参数
产品类型 传感器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
4¥159995¥92996¥42997¥319998¥104999¥564910¥385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雨雷电四大高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