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葡萄牙旅游攻略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之间的海峡叫什么名字

var sogou_ad_id=731545;
var sogou_ad_height=90;
var sogou_ad_width=98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西班牙和葡萄牙 帝国的兴衰 - 江西省资溪县图书馆
下载积分:0
内容提示:西班牙和葡萄牙 帝国的兴衰 - 江西省资溪县图书馆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7|
上传日期: 07:25: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此文档不支持下载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西班牙和葡萄牙 帝国的兴衰 - 江西省资溪县图书馆
官方公共微信  写在前面
  天涯煮酒的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时隔三年,烟雨又带着自己的新帖来和大家见面了。
  2009年底,烟雨开始在天涯煮酒连载自己的冷门历史长贴《拉丁美洲五百年》,有幸得到各位网友的支持,一度成为过天涯头条,后来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丁春晖等各位老师垂青,经反复校正后于2012年初以《大话拉美五百年》的名称出版;在此之前,烟雨从2011年初开始在天涯煮酒连载的另一篇历史长贴《十个人的德意志》,则由北京华文经典图书有限公司策划,由团结出版社以同样的名称于2011年下半年出版。
  此后烟雨有大约三年的时间没有写任何像样的东西。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最近几年烟雨的事业和生活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作为业余历史爱好者实在是精力有限,无暇再开新贴。不过,另一方面的原因却更为重要:
  ——身为业余爱好者,自己的两篇历史长贴能够先后顺利出版,着实让烟雨窃喜过一阵子,然而,读到两本实体书的时候,那些文字却实在让自己汗颜:
  首先是大而无当。因为担心无话可说,所以烟雨前两本书的题材都过大:《大话拉美五百年》南北两万里,前后五百年,史实纷繁芜杂,未免写得匆匆忙忙,杂而不精;《十个人的德意志》虽说把目光聚焦在了德国一处,但又是纵贯上下两千年,只能摘取德国悠长历史的若干个断面稍加描述。
  其次是有史无论。因为担心自己水平低,所以烟雨前两本书基本上就是把历史故事从头讲到尾,几乎没有任何评论,即便有,也只是战战兢兢地在讲故事的间歇插上几句话而已。这样一来,这两本书基本上就停留在了外国评书的层次上,现在读起来着实让作者窘迫不已。
  时隔三年,尽管这两个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无奈烟雨又开始手痒了。
  这次的选题,截取的是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西班牙的“全球帝国”时代。说得宽泛些大约是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核心的部分则到18世纪初就为止了,算起来只有大约二百年出头的样子,希望自己能够集中火力,把这个(相对前两个作品而言)比较集中的话题说清楚、讲透彻。
  同时,烟雨也准备不揣冒昧,在行文中适当增加分析和评论的部分。当然,烟雨这个外行人的一家之言势必招致大量的批评,但真理越辩越明,烟雨也希望借此能向天涯煮酒的各位新朋旧友多多学习。
  在努力克服过去缺点的同时,烟雨也准备继续发扬(相对自己缺点,而
  不是相对别人而言的)两个优点:一是逻辑线索力图清楚明晰,二是语言文字力求生动活泼。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指正烟雨的作品,在此事先谢过大家啦!
  那么,现在就请天涯煮酒的新老朋友们,和烟雨一道去领略西班牙帝国昔日的辉煌吧!
楼主发言:111次 发图: | 更多
  引子  (1)  熟悉历史的人肯定听说过“日不落帝国”这个词。  这个“日不落帝国”,恐怕是世界上形容国家强盛时最威风的一个词了:领土遍及全世界各个时区,太阳刚刚在帝国的一块领土下山,它老人家就立刻到帝国的另一块领土继续上班。相比之下,什么“第一世界”、什么“超级大国”算个啥?你美国不是一样搞不定朝鲜伊朗阿富汗吗?  说到这个“日不落”,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曾经日不落一点不假,不过严格说起来,大英帝国用这个词只能算是跟风,日不落帝国的原创版权归欧洲西南角落上的一个国家——西班牙。  16世纪初,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德意志国王查理五世)曾经这么形容自己的国家:“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这话听起来挺夸口,可查查资料就会发现,实际上还真是这么回事:卡洛斯一世的统治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全盛时代的开始,王国领土除了现在的西班牙本土以外,还包括除现在的格陵兰、加拿大以及美国东北部以外的大半个南北美洲,外加非洲、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星罗棋布的领地,至于在欧洲本土,卡洛斯一世除了西班牙本土之外,还拥有德意志、尼德兰和意大利的大片土地,甚至还占据了今天法国东部的一块地盘(弗朗什孔泰)。  随便找张世界地图对照查看一下,太阳当时的确基本能保证24小时都照在西班牙的领土上。所以,西班牙这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文: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今后除特别注明外,括号里的外文原文都是西班牙文)如假包换,实至名归。  换句话说,别看今天的西班牙不行了,被划到了“笨猪四国”(英文“PIGS”, Portugal, Italy,Greece和Spain) 那个欧洲低保户的队伍里去了,可在历史上,人家真的阔过。  有人自然就会问了:那当年西班牙这么大的地盘是怎么得来的呢?  情况大体分这么几类:  首先,真刀真枪流血死人打下来的。  庞大的西属美洲殖民地就是这么得来的。本来那地方的土著是印第安人,原始归原始,落后归落后,可人家自己过得也好好的,可是后来被西班牙的征服者们打着“传播天主福音”的旗号给征服了。  菲律宾的情况也是一样,16世纪后期西班牙逐渐把整个群岛都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除了这些面积比较大的殖民地之外,连西班牙的本土也是真刀真枪流血死人打下来的 ——在国家独立和统一之前,西班牙自己也是别人的殖民地,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徒们花了七百多年的时间,才彻底赶跑了从北非渡海入侵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  其次,靠封建血缘关系继承下来的。  后面烟雨会说到,和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的大一统中国不一样,中世纪的欧洲才是政治上货真价实的封建社会。各种封建等级、权利、义务、法律、惯例和习俗多如牛毛,领土、财产和爵位的继承关系更是错综复杂。  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之所以能领有德意志、尼德兰和意大利的大片土地,靠着就是自己那盘根错节而让人头昏脑胀的封建血缘继承关系。连领土和居民都能因为继承关系而被划来划去,这一点在现代人看来当然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当时的欧洲人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卡洛斯一世陛下得国之正,疆域之广,亘古未之有也。  最后,连蒙带骗忽悠过来的。  当时的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一点国际公法的概念都没有,很多地方更是连人都没有。西班牙冒险家们就拿着点小恩小惠贿赂一下当地土著部落的文盲酋长们,让他们签个字画个押就算把土地给割让给了西班牙,或者直接找个没人的地方把西班牙帝国的军旗一插,然后就宣布这里是国王陛下的领土了。  那么,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又是怎么样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的呢?  唉,这个话题太复杂了,咱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上述图片说明:  图0.1:西班牙帝国全盛时期的版图(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图0.2:西班牙帝国军旗(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烟雨又开新帖了,支持一下!
  支持  
  完成Reconquista和投资哥伦布两件事中任何一件完成都能名垂史册,isabel不愧是一代雄主  
  支持  
  @钱塘烟雨   搂主不要太监!
  感谢“阗疋殍窠”、“u_”、“草原纵马”和“幸福可乐2012”等各位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顺便回复“幸福可乐2012”网友:  烟雨肯定不会太监的。  上一贴《十个人的德意志》之所以中断连载,主要是因为出版得比较急,还没有连载完就把版权让渡给出版社了,于是遵照出版社的要求,不再连载了。  不过大家还是一样能从网上找到那本书的全文嘛!呵呵。
  第一篇:破晓时分——西班牙帝国诞生之前(1492年之前)  第一章:鸿蒙初辟  (2)  介绍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段历史,都离不开承载这些历史事件的舞台,也就是相应的地理环境。烟雨现在要说说曾经日不落的西班牙帝国,也得从它的地理位置说起:  西班牙地处南欧三大半岛之一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占据了这个半岛的绝大部分。  伊比利亚半岛是整个欧洲大陆的西南角,东南西三面环海,北面隔着比利牛斯山脉和法国相邻,南面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和北非相望。  在交通手段极不发达的古代,这条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的比利牛斯山脉,简直就是上帝横插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大陆主体之间的一条巨型隔离带,甭说车了,就是鸟都很难飞得过去;相反,直布罗陀海峡最窄处只有13公里,如果说台湾海峡是“一衣带水”,那直布罗陀海峡就只能算是“一鞋带水”,身子骨硬朗一点的划条小木船都能渡过去。  当然游泳泅渡的也很多。2007年的时候有个没有左臂,右胳膊也只剩下半条的西班牙残疾运动员花了6小时20分钟居然也游过去了,这个顽强的运动员叫达尼?比达尔。  由于地处这样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西班牙就显得和欧洲的主流进程有点格格不入:往近处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没人邀请西班牙参加,欧洲大陆炮火连天的时候西班牙却是太平安闲,老百姓一边嚼着tapas(西班牙小吃的统称)一边看着各国的间谍们跑来跑去;往远处说,欧洲中世纪一片死气沉沉的时候,西班牙却跟阿拉伯世界溶为一体,一派异彩纷呈的热闹景象。以至于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很多历史学家都不把西班牙看成传统欧洲的一部分,而把它当做欧洲基督教世界和北非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过渡地带。  西班牙的历史,就是在这样一片独特的土地上开始的:  伊比利亚半岛的人类活动出现得非常早:布尔戈斯(Burgos)一带出土的“前人”的骨骼化石有超过80万年的历史。这个“前人”(拉丁文,humo antecessor)算是人类的老祖先之一,按照现代“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法,“前人”和现代人类属于同一个属,已经算是亲缘关系非常近的物种了。  再往后说,跟现代人关系更近——属于同一个种的尼安德特人的化石,最早也是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南部的直布罗陀地区被发现的,推算起来距离现在大约6万年。  伴随着原始人类出现的,还有整个欧洲最早的原始艺术遗迹:坎塔夫里亚(Cantabria)和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出土过马格德林(Magdalenian)文化遗址,距离现在大约1.6万年。号称“欧洲艺术滥觞”的阿尔塔米拉(Altamira)壁画——就是描绘着色彩斑斓的野牛的那种岩画,就是这个文化时期的产物。  到了公元前3800年以后,安达卢西亚一带出现了巨石建成的大型墓葬;公元前2600年前后,阿尔梅里亚地区开始出现了青铜文明和巨石堡垒;同样是在阿尔梅里亚地区,公元前1700年前后出现了以采矿业为主的大规模人类聚居的文明活动。  伊比利亚半岛上出现的这些早期文明,尽管和古代埃及以及两河流域相比时间上要晚一些,但是和欧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相比已经是远远走在别人的前列了:想想吧,当西班牙的原住民已经懂得用青铜和早期铁器兴修水利,营建城邦的时候,高贵冷艳的北欧日耳曼民族还呆在冰天雪地里,赤手空拳地和野猪搏斗呢!  不过,人类的历史发展就像一个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起跑领先的不一定能最后拿到冠军。实际上,伊比利亚原住民的光辉业绩到公元前1300年前后就忽然间一落千丈,再没有对后世的文明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  以至于当地中海文明的聚光灯开始投射到伊比利亚的时候,半岛本地的原住民们已经沦为了跑龙套的,而舞台的中心位置则被东南方向渡海而来的几个外来民族给占据了。    (图1.1:西班牙的地理位置,资料来源:谷歌地图)
  据说最后一个尼人部落所在地就是在西班牙西北角上  被非洲智人赶尽杀绝灭种了
  (3)  第一个在伊比利亚历史舞台上唱主角的外来民族是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是发源于今天中东国家黎巴嫩一带的商业航海民族,从公元前13、14世纪开始就以在地中海区域倒买倒卖为生。由于腓尼基本土地方狭小,人口众多,所以他们也借贸易的机会在地中海沿岸各地搞一点儿零星的殖民活动。  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考证,最晚到公元前9世纪的时候,腓尼基人就已经开始在伊比利亚半岛定居了。西班牙南部沿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加的斯(Cadiz)就是由他们建立的,“加的斯”这个名字最早也是腓尼基语,意思是“被墙环绕的城市”。  腓尼基人向伊比利亚的原住民们兜售的主要商品包括橄榄油、葡萄酒、陶土罐子、金属小挂件等等,总而言之有什么就卖什么;作为交换,伊比利亚土著们拿得出手的东西就只有白银。久而久之,腓尼基人在伊比利亚获得的贵金属越来越多,很是发了一笔财。  继腓尼基人之后,第二个登上伊比利亚舞台的外来户是希腊人。  公元前575年——也就是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古希腊各城邦刚刚开始兴盛不久,希腊人就在今天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据点,它当时的希腊名字叫恩波里翁,现在叫安普利亚斯(Ampurias)。接下来,希腊人又在罗德——今天叫罗塞斯(Roses)建立了另一个殖民点。  和腓尼基人一样,希腊人比起伊比利亚的原住民来说也要先进得多:除了橄榄油和葡萄酒之外,希腊人的手工制品,尤其是陶土器皿在伊比利亚东北部地区大行其道,文明落后的伊比利亚土著们也只有拿自己的贵金属换人家的手工制成品的份儿。  久而久之,和在贸易上处于优势地位一样,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在同伊比利亚原住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后世在西班牙境内出土的各种远古文化遗迹,像什么巴塞罗那和埃尔切(Elche)出土的女神像啦,莫雷纳山区各处山巅神庙里发现的贡品啦等等,完全就是腓尼基人文化的翻版,一点都看不出伊比利亚原住民文化的什么痕迹。  至于“伊比利亚”这个名字,就是希腊人根据埃布罗河的名字给起的,而“西班牙”这个名字据说也是希腊人起的,意思是“野兔繁衍的地方”。  尽管有些鸠占鹊巢的嫌疑,但腓尼基人和希腊人都是以沿海贸易为生的商业民族,他们带给伊比利亚原住民的主要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商品上的往来,对促进伊比利亚半岛的繁荣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不过,再接下来登陆伊比利亚半岛的其他外来户们,就带来了血腥杀戮的气息。
  谢谢“阗疋殍窠”网友的持续关注!
    图1.2: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部分))维基百科
  顶  
  主要成就是欺负印第安人  然后就是运气好,继承到了尼德兰等大笔遗产
  @老满哥123
23:19:24  顶  -----------------------------  感谢老满哥123的支持!
  @粮食供销站
00:01:55  主要成就是欺负印第安人  然后就是运气好,继承到了尼德兰等大笔遗产  -----------------------------  感谢“粮食供销站”网友的支持!  实际情况比您总结的要稍微复杂些哦,嘻嘻,谢谢!
  (4)  公元前241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迦太基人撤出西西里岛,并且向罗马支付了巨额赔款。  迦太基是公元前10世纪前后从北非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一个强悍民族。公元前8世纪,他们在今天北非的突尼斯共和国北部建立起了迦太基城,时间上甚至比古罗马建城还早。迦太基人擅长贸易和航海,也维持着一只庞大的地中海舰队。所以,当古罗马崛起之后,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强权就为了争夺对整个地中海的控制权而爆发了战争。  两强之间的第一次大战从公元前264年爆发,一直持续了23年之久,由于当时的罗马把迦太基人称为“布匿人”(拉丁文,Punici),所以这场战争也就被称为“第一次布匿战争”。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双方盘点得失,尽管古罗马最终获胜,但自己的损失也特别大,光是有公民权的职业军人就阵亡了5万人,战船也损失了700多艘。  看到罗马共和国的损失这么大,迦太基一方就酝酿着再打一仗,争取一举翻盘。这时候,迦太基共和国方面指挥第一次战争的军事统帅哈密尔卡已经去世了,军队交由他的儿子掌管,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尼拨。  汉尼拨认为直接进攻罗马的胜算不大,就准备迂回攻击。具体来说,他计划首先进攻伊比利亚半岛,然后再以此为根据地,翻越阿尔卑斯山后一路南下,对罗马的腹地发动突然袭击。  就这样,伊比利亚半岛被拖进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旋涡。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半岛地区永远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  半岛地区,往往不是地处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就是位于各大洲的交会地区。因此,崛起的大陆国家要踏足海洋,就要首先控制半岛;新兴的海洋国家要染指大陆,第一步也要占据半岛,所以,世界各地的半岛地区往往沦为强国角力的竞技场。  无论是近代的“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还是现代的阿拉伯半岛、朝鲜半岛,以及越南所在的中南半岛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即使是在科技和航海都不太发达的古代,情况也是一样。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就多次成为北非民族登陆欧洲的踏脚石。  公元前237年,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大军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大举北上。这是北非民族第一次大规模跨海进攻伊比利亚半岛,但远不是最后一次。  迦太基大军首次登陆伊比利亚18年后的公元前219年,北非入侵者就基本上占领了今天的西班牙全境。然后,汉尼拨率领着麾下的步兵9万人,骑兵1.2万人,还驱赶着上百头作战用的大象,开始翻越阿尔卑斯山奔袭罗马共和国本土,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打响。  这次战争持续了16年,最后同样以迦太基人的失败而告终。尽管伊比利亚不是主战场,但是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有不少伊比利亚原住民被汉尼拨裹挟参战,最后就死在了战场上,此外,罗马意识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对自己侧翼防御的重要作用,随着战争的结束,罗马的势力大举进入了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境内。  于是,这次战争之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就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领土。
  各位好友久未谋面,烟雨在此携新帖向各位问好,并希望持续关注烟雨的作品,呵呵。@孟德十九秒 @genhiucj @小米粒儿vir @财政不长 @憶啓 @ghgtrhay @图书出版momo2013 @望好钡 @敖岸1021 @Tam_G @yttyyyy @烟雨迷蒙的春江夜 @我是吉娃娃2009 @洋熙沫木林森 @ @修辞立其诚6 @祥云文化张迪 @dgghfdh @demon1970 @老高38 @反他撒野55 @白夜黑天31 @刘若怀 @lefory @丹青不老 @Nick陈小样16 @大肚腩狗狗20 @降龙十八掌12 @就我一辈子57 @普罗旺斯90 @喵呜猫69 @帮帮忙91 @邯郸钢铁19 @朱克奇64 @uhsjlorwycgkos @pengpicai82 @shaweiza57 @fgcdppf @nqcqql @徐兆玮 @新华11弄 @ciel_qing @蒙提祖玛2011 @白骨精123 @好球君子 @郭无患 @alading123ABC @墨铉一笑砚 @lirain1225 @youyanjiang @万水千山2008 @柠檬八爪鱼 @两肉一菜 @alpha_wang @午如夏 @令娴饮冰 @扬子江仍在奔流 @flybaby_2010 @荷鲁斯之心 @Mentirosos @隔岸晓风 @arsenalcampell @021sayok @脱去袈裟的超人 @lander09 @点火启动 @marsopa @吃花生的狗 @津泽 @我是就 @我爱大海春暖花开 @lwg18 @无性大象 @waynian @林素微 @博士僧 @星52星2009 @tensideambush @wolflang999 @baizhiwei9 @半斤房 @镭射A @DOTAandRommel @冰魄火精降兽鞭 @天空小火焰 @liw200 @漫游国际 @hygates @黄大耕hdg @liuxinzhiyou2009
  貌似一次只能@20位网友,那我就分几次@了:  @白夜黑天31 @刘若怀 @lefory @丹青不老 @Nick陈小样16 @大肚腩狗狗20 @降龙十八掌12 @就我一辈子57 @普罗旺斯90 @喵呜猫69 @帮帮忙91 @邯郸钢铁19 @朱克奇64 @uhsjlorwycgkos @pengpicai82 @shaweiza57 @fgcdppf @nqcqql
  继续@:  @徐兆玮 @新华11弄 @ciel_qing @蒙提祖玛2011 @白骨精123 @好球君子 @郭无患 @alading123ABC @墨铉一笑砚 @lirain1225 @youyanjiang @万水千山2008 @柠檬八爪鱼 @两肉一菜 @alpha_wang @午如夏 @令娴饮冰 @扬子江仍在奔流 @flybaby_2010 @荷鲁斯之心
  继续:  @Mentirosos @隔岸晓风 @arsenalcampell @021sayok @脱去袈裟的超人 @lander09 @点火启动 @marsopa @吃花生的狗 @津泽 @我是就 @我爱大海春暖花开 @lwg18 @无性大象 @waynian @林素微 @博士僧 @星52星2009 @tensideambush
  西部自由群
讨论历史法律各方面问题的朋友请进
  最后,致意最早在天涯上认识的各位好友:  @wolflang999 @baizhiwei9 @半斤房 @镭射A @DOTAandRommel @冰魄火精降兽鞭 @天空小火焰 @liw200 @漫游国际 @hygates @黄大耕hdg @liuxinzhiyou2009
  哈哈!多谢老兄还记得我!
  开贴好
  支持支持!  记得英国在十七世纪攻打 西班牙在美洲的一个殖民地据点,吃了大瘪,战死和饿死了好几万人,是英国近代史上一场罕见的大败
  好文要顶,强帖留名。
  强烈插入,支持烟雨新作,从南美转战到了西欧两颗牙。
  人生无÷  
  坐等lz 讲 伟大的日不落帝国
  @镭射A :
呵呵,当然记得!老兄别来无恙?  @漫游国际:
哈哈!6年前你我二人一南一北讲美洲,现在你老兄已经名后加V字啦!  我说完拉美之后,曾经有一阵子出了一本关于德国的呢!  @粮食供销站:老兄说的是英国当时趁火打劫,准备进攻今天巴拿马境内的波托韦洛的事情吧!  @徐兆玮 @丘吉尔的信徒 @sharterbobo @万水千山2008  谢谢各位网友的支持!
  (5)  公元前197年,罗马在伊比利亚半岛设立了两个行省:近西班牙行省(半岛南部)和远西班牙行省(半岛东部),只有半岛的西北部还没有被罗马完全控制。  之所以要占据欧洲西南角落上的这个半岛,罗马除了要把它当成日后和迦太基人作战的基地之外,主要是看上了伊比利亚的两个好处:  第一,半岛盛产贵金属。  早在汉尼拨把伊比利亚变成迦太基对抗罗马人的据点的时候,单单埃布罗河流域这么一片地方,年产白银就超过5000公斤。此后伊比利亚的贵金属产量有增无减,到了罗马设置行省半个世纪之后的公元前150年左右,穆尔西亚地区的卡塔赫纳(Cartagena)年产白银也超过了4500公斤,同时半岛上的其余各地还零零星星地出产少量白银和黄金,这些可都是罗马军费的重要来源。  第二,半岛的无主土地很多。  罗马军团曾经横行地中海,但罗马士兵的军饷却很低,而且不是一般地低:参考各种史料中的数据,罗马士兵的军饷最高只有同期希腊士兵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还有说只相当于希腊十分之一的),这些钱只相当于罗马城内的非熟练工人工资的三分之二;而且就是这么一丁点钱,还要再分出一部分来用作军粮和武器装备的开支,所以罗马士兵到手的实际工资可能只有名义工资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而已。  在军饷特别低的同时,服役的时间还特别长:罗马士兵的服役时间往往长达20年(兵役16年,然后再普遍性地超期服役4年),从不到20岁一直当兵当到将近40岁,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在军队里消磨掉了。  罗马军队既没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崇高理想,也没有做思想工作的牧师政委指导员,所以只靠这点军饷是没办法维持士气的。因此军队就规定,士兵退役时或者拿一笔一次性的退休金,或者拿一片适合耕种的土地,用来谋生和养老。  罗马所在的意大利本土,也就是亚平宁半岛毕竟空间有限,后来征服的不列颠、莱茵河流域等领地又和亚平宁半岛距离遥远,而且气候迥异,这样一来,和罗马距离较近而且同样属于地中海气候的伊比利亚半岛就成了向退役士兵提供土地的最好选择。  当然,罗马人到来之前的伊比利亚半岛可不是杳无人烟的。罗马人入侵,抢夺白银和土地,伊比利亚的原住民就纷纷起来反抗。  就在罗马设立两个行省的同一年,远西班牙行省的土著人在部落首领图德塔尼的率领下开始起义,一直坚持了两年才被彻底平定下去。  公元前154年,居住在今天葡萄牙地区的卢西塔尼亚人又进攻远西班牙行省,交战中消灭了罗马军队9000多人,之后双方的拉锯战一直延续了20年。期间由于形势危急,罗马方面一度由整个共和国的最高长官——执政官亲自兼任行省总督,直到公元前134年才算击败了对手,实现了伊比利亚两个行省的相对稳定。  在随后的日子里,罗马人对伊比利亚的统治相对稳定了许多。  在此期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伟大的尤里乌斯?恺撒在公元前68年作为远西班牙行省总督的助手踏足伊比利亚半岛,2年之后离开。也就是说,欧洲古代的三大军事统帅中的两位——汉尼拔和恺撒都在伊比利亚战斗和生活过(另一位没有进入过这个半岛的统帅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
  ——又据说,恺撒提前离开伊比利亚,是因为在当地的神庙里看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雕像,联想到人家在自己这个年纪(大约34岁左右)已经征服世界了,而自己才不过是个总督助手,因此大受刺激,辞职回罗马建功立业去了。烟雨就此也勉强可以说,亚历山大大帝和伊比利亚也算有那么一丁点渊源吧!
  @钱塘烟雨 时间: 20:10:52  -------------  是啊,以前以为西班牙就是英国的菜,想怎么欺侮就怎么欺侮,没想到十八世纪了,还能在“詹斯金的耳朵”战争中,凭借在波托洛韦的卡塔赫纳战役,取得完胜英国,成功保全美洲帝国的胜利  看来西班牙人还是有厉害之处的
  @钱塘烟雨 时间: 20:10:52  -------------  自卡塔赫纳战役以后,军力薄弱的英军继续先后在佛罗里达的圣奥古斯丁、古巴哈瓦那和巴拿马等地发动类似的攻击,但都被一一击退,也未有对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势力构成威胁。到1742年,西班牙进行反攻,进攻英国位于北美洲的乔治亚殖民地,并发动血腥沼泽之战  看来打得很精彩啊,期待楼主到时详细说一说,尤其是血腥沼泽之战,名字听上去就挺值得了解的
  @钱塘烟雨
19:47:57  @镭射A
呵呵,当然记得!老兄别来无恙?  @漫游国际
哈哈!6年前你我二人一南一北讲美洲,现在你老兄已经名后加V字啦!  我说完拉美之后,曾经有一阵子出了一本关于德国的呢!  @粮食供销站
:老兄说的是英国当时趁火打劫,准备进攻今天巴拿马境内的波托韦洛的事情吧!  @徐兆玮
@丘吉尔的信徒
@sharterbobo
@万水千山2008  谢谢各位网友的支持!  -----------------------------  再接再厉
  又有打发时间的帖子了  
  @粮食供销站:是呀!风水轮流转,西班牙掌握世界霸权也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还早在英国之前呢!  @漫游国际 @帅帅的大公鸡: 谢谢新朋旧友们的关注和支持!
  (6)  恺撒之后,屋大维在内战中获胜,成为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群臣上尊号奥古斯都,雄心勃勃的皇帝陛下对伊比利亚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  奥古斯都开始对伊比利亚进行大规模殖民,算上恺撒早先的成果,这两位统治者前后在西班牙建立了22个殖民地。所有这些殖民地的居民都由罗马公民组成,按照罗马法律管理,这就逐渐把伊比利亚变成了和罗马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之一。  同时,奥古斯都还调整了伊比利亚的行政区划:远西班牙行省被一分为二,形成偏东的巴提卡(拉丁文,Baetica)行省和偏西的卢西塔尼亚(拉丁文,Lucitania)行省,近西班牙行省则被改名叫塔拉戈纳(拉丁文,Tarraconensis)行省。  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伊比利亚的这三个行省逐渐成为了帝国的腹地,经济发达,太平无事。偌大一片土地之上,常年之有一个罗马军团驻扎。对比一下,同期的罗马不列颠领地的面积只有伊比利亚的三分之一,却要常年维持三个以上的军团。  长期的稳定给伊比利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进步:除了白银之外,今天的西班牙地区也开始大规模出产黄金。此外,伊比利亚也逐步摆脱了单一依赖贵金属生产的经济结构:橄榄油、葡萄酒、鱼肉干、羊毛和毛纺织品等等都成为了在整个地中海地区有竞争力的产品。  西班牙的本土文化也从这个时代开始奠基:随着罗马统治的深入,源自意大利的拉丁文化全面进入西班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严谨(或者说复杂)得不像话的拉丁语。以至于今天的现代西班牙语也隶属于印欧语系的拉丁语族,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简化了的拉丁语,和同样源自拉丁语的现代意大利语相当类似。  西班牙的农垦、灌溉和输水系统也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奠基的:西班牙地处高原,大片国土又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域,所以很多地方相当缺水,罗马人就在西班牙境内大量修建引水渠、灌溉和运输系统。比如大名鼎鼎的塞哥维亚的引水渠,多达119个孔洞,直到今天都是塞哥维亚的地标,再比如同样保留至今的阿尔坎塔拉(Alcántara)桥,高度超过36米,是当时整个罗马帝国境内最高的桥梁。  在罗马大力开发伊比利亚的同时,同期的伊比利亚也对罗马帝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除了经济上的贡献和拱卫西南边疆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安敦尼王朝的三位伊比利亚皇帝老乡了:  安敦尼王朝(公元96年—192年)是古罗马上千年历史里的黄金时代,这个王朝的前五位皇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乌斯?庇乌斯和马可?奥勒留史称“五贤帝”。他们统治的时期则是千年罗马的黄金时代里的黄金时代,用史学巨匠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里面的话来说,就是:  “天下历代,以民之富庶安乐论,何时居首?闻者立对曰:自图密善薨至康茂德立(图密善是涅尔瓦之前的皇帝,康茂德是马可?奥勒留之后的皇帝,也就是好莱坞史诗片《角斗士》里面的那个坏蛋皇帝,所以这句话指的就是五贤帝时代——烟雨注),可以当之。彼时罗马雄有四海,国事虽定于一尊,而以仁德聪睿导焉。四帝相继,统御诸师,颇能刚柔相济。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乌斯?庇乌斯、马可?奥勒留五帝威严德业,下皆景仰。御国之道,一以始终,待民宽仁,而治理皆本法度,人皆颂之,帝亦颇自慰。当是时,若夫罗马推重理性自由,则共和可复,功业皆归于贤君尔。”  (原文是英文,烟雨在这里抄录的是网络维基大典里不知哪位大神翻译的文言文版。)  被吉本大师捧上天去的这五贤帝里面的三位:图拉真、哈德良和马可?奥勒留,都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生的罗马人。  这也算是伊比利亚对罗马的又一个重大贡献吧!  不过,常言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经历了几百年的稳定和繁荣之后,伊比利亚的罗马时代就要随着帝国的衰弱而结束了。
    图1.3:塞戈维亚的引水渠。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4:阿尔坎塔拉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西班牙这么大块头,这么长时间,居然没吃定家门口的小小葡萄牙,唉。。。。
  @钱塘烟雨
20:39:53    图1.3:塞戈维亚的引水渠。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支持一下!!!棒棒哒!
  支持一下,棒棒哒
  @洋熙沫木林森
22:16:21  支持一下,棒棒哒  -----------------------------  谢谢这位网友的支持,呵呵。
  就喜欢看英国和西班牙互掐的  记得中世纪西班牙有一次没能干过英国,因为英国以长弓取胜,而制弓需要一种木材,是什么树来着  西班牙人就泄愤,把那种树全砍光了
  赶来了,恭祝楼主新作!  
  看看…  
  顶上去,再占头条!  
  罗马时代的引水桥,保存得这么好?简直像二十年前砌成的一样
  @向精蝇开炮:呵呵,世界上有资格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也就是西班牙和英国两家而已,它们之间互掐的确很激烈。  @穿州越省新: 老兄你就是当年的“穿州越省”吗?想当年烟雨在天涯煮酒第一次发帖的第一个回复者就是老兄你啊!谢谢谢谢!  @粮食供销站: 的确,罗马人的工程质量的确是无比过硬。而且有数据说,这些引水渠都是严格按照每百米水平线降低大约40厘米的工艺标准来制造的,为的是保证水能够借助于重力,以比较缓和的速度自然流动,既达到输送的目的,也不至于因为水流过速而溢出,厉害吧!  当然,塞戈维亚这地方得天独厚,没有什么地震火山之类的地质灾害,所以两千年前的建筑还能屹立不倒,呵呵。
  对,原来密码记在手机上,不幸删掉了??  
  现在重新登记了,正赶上了??????  
  催更!顶
  @钱塘烟雨 1楼
21:25   引子   (1)   熟悉历史的人肯定听说过“日不落帝国”这个词。   这个“日不落帝国”,恐怕是世界上形容国家强盛时最威风的一个词了:领土遍及全世界各个时区,太阳刚刚在帝国的一块领土下山,它老人家就立刻到帝国的另一块领土继续上班。相比之下,什么“第一世界”、什么“超级大国”算个啥?你美国不是一样搞不定朝鲜伊朗阿富汗吗?   说到这个“日不落”,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曾经日不落一点不假,不过严格说起来,大英帝国用这个词只能算是跟风,日不落帝国的原创版权归欧洲西南角落上的一个国…… -----------------------------【日不落是假,周而复始才真……】  
  西班牙后来受英国欺负,受法国欺负,但却可以欺负意大利
  @穿州越省新: 果然是你老兄,哈哈,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粮食供销站: 唉,现在的烟雨比不上六年前刚开始写拉美的时候了,每天工作和生活的事情忙得团团转,每天更新已不可能,但力争每两天更新一次吧!  @东边旭日复出: 说得好!
  (7)  五贤帝时代之后的罗马帝国几经沉浮,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国内的政局不断动荡,一会儿是东西分治,一会儿又变成四帝共治,然后再统一全国然后再分裂,闹腾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帝国境内境外的各种反对力量也此起彼伏,硬是把罗马帝国这件曾经华丽完美的天鹅绒长袍戳成了破烂溜丢一口钟。  与此同时,罗马帝国周围的敌人就开始纷纷入侵。和除意大利本土之外的罗马帝国各个边境地区类似,伊比利亚遭受的入侵次数一点都不少;而和其它地区不同的是,由于置身半岛地区,伊比利亚遭到的入侵来自多个方向。  现在史料所记载的,伊比利亚在罗马时代遭到的历次大规模入侵里面最早的一次,是公元171年从今天的西非毛里塔尼亚地区出发北上的柏柏尔人的入侵。当时,这群非洲游牧民族跨过了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进攻了半岛最南端的巴提卡行省。尽管入侵者来势汹汹,但是当时的罗马帝国毕竟还处在如日中天的五贤帝后期,所以非洲人还是被打退了。  几十年后的公元3世纪初期,主要的入侵者换成了北面的高卢人。  现在一提高卢人,大家的第一反应一般就是法国人。其实,那时候罗马人口中的高卢人,是当年遍布西欧各沿海地区,今天则被排挤到了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去了的凯尔特人,其外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头鲜艳的红头发。他们跟现在占法国居民主体的,源自日耳曼人分支之一的法兰克人的后裔不是一回事。  和北上远征的柏柏尔人不一样,由于距离近,而且被北面一个更厉害的角色打得没有还手之力,所以高卢人的南下入侵特别频繁,前后闹了差不多上百年。更要命的事,高卢人文明程度比较低,进攻起来也是无组织无纪律地到处乱跑,完全没有明确的进攻方向和路线,这样一来,罗马帝国在伊比利亚三行省的那一丁点驻军四处救火,根本就忙不过来,罗马对半岛的控制力也就直线下降。  公元409年,高卢人北面那个更厉害的对手正式在半岛亮相,这就是日耳曼人。  烟雨在自己以前的那本《十个人的德意志》里面提到过,日耳曼人是发源于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北方蛮族,从公元元年前后开始南下扩张到莱茵河流域,从公元2、3世纪开始越过罗马帝国的北方边境,逐渐在罗马境内定居,并且给战斗力日渐下降的罗马帝国充当雇佣兵。日耳曼人出自寒冷严酷的北欧,本来就凶猛彪悍,又得到了罗马帝国的武器和训练,于是就更加如虎添翼。罗马人掏得出军饷的时候日耳曼人就替罗马帝国卖命,罗马人掏不出军饷的时候他们就洗劫罗马的市镇来自筹军饷。随着帝国的逐渐衰落,罗马人掏不出军饷的时候就越来越多,日耳曼人也就彻底站到了帝国的对立面,开始四处攻城略地,自建政权。  按照史学界的普遍看法,从409年日耳曼人第一次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南下入侵以来,伊比利亚的罗马时代就宣告结束了。
  不错,精彩,就是恨少啊  记得以前看过八十年代拍成的港台一部旅游纪录片,其中一集讲西班牙的,里边说人们把西班牙看成不那么正宗的欧洲人,就因为他们曾经被亚洲人统治过几百年。沾染了挥之不去的穆斯林风味
  西班牙不能成为英国,是和它制造业尚未发达就过早的得到了海外大量的贵金属有关吧
  每日帮顶  楼猪得交纳懒税
  @粮食供销站  老兄,太感谢你的支持了!别的不说了,反正这本书出版之后,第一个送你一本签名版。  西班牙之所以没有成为英国,最根本的就是你说的这个原因:西班牙是在封建时期获得巨额金银的,这些金银没有机会转化成货币资本。
  (8)  409年,日耳曼人中的三个部族: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一举击溃了罗马的零星防御,瓜分了半岛的西部地区。  可是,就当这三个外来户立足未稳定之际,日耳曼人中的另一个狠角色——西哥特人出现了。  西哥特人本来定居在多瑙河东岸,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但是,随着公元四世纪民族大迁徙浪潮的到来,他们也不得不离开故土,向西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所谓“公元四世纪民族大迁徙”,指的是当时波及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一连串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迁徙活动:首先,中国的东汉王朝在汉民族此前几百年北方战争的基础上,彻底击溃了长期袭扰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然后,匈奴不得不一路向西迁徙,花了上百年的时间,一直逃到到黑海以西的东欧地区才落脚;再然后,外来的匈奴人赶跑了当地的东哥特人等日耳曼部族,东哥特人于是也不得不西迁,向西去进攻居住在多瑙河流域的西哥特人;接下来,战败的西哥特人被迫放弃故土,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先是当雇佣兵,然后公开作乱。他们一边打击罗马帝国,一边又把刚才提到的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等等其它日耳曼部族继续向西驱赶。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412年,西哥特人在今天法国的图卢兹建立了西哥特王国,415年,西哥特人南下进入伊比利亚半岛,把苏维汇人排挤到了半岛西北的角落里,而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则干脆被驱赶到了北非。  在经历了这一连串疾风暴雨式的民族战争和迁徙之后,伊比利亚半岛就进入了被日耳曼人统治的哥特时代。  说起日耳曼人,现在大家联想到的都是德国和北欧那些发达国家,金发碧眼、高贵冷艳,科技发达,生活富足。烟雨曾经在网上遇到几个极个别的中国德吹鼓噪什么“日耳曼人种优越论””,说他们是“上帝创造的最优秀的人种,注定永远领先于世界,而且永远不会落伍”云云,有些话肉麻得实在不忍复述,估计就算是让今天德国奥地利的那些新纳粹们听到了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实际上,日耳曼人过上好日子只不过是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情,放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比一朵浪花也醒目不了多少。在公元5世纪前后罗马所遭受的这次大规模入侵的时候,日耳曼人不过就是些生性野蛮、行为残忍的蛮族,破坏力极其强大但经济文化又极其落后,善于砸烂一个旧世界但完全不会建设一个新世界。  随着日耳曼人的南下入侵,欧洲就此进入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无论是经济文化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比罗马时代倒退了一大步,让那些坚信“人类社会一直处在不断进步之中”的历史乐观主义者们跌碎了眼镜。  不过,日耳曼人的种群纷繁芜杂,彼此的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同惨遭东哥特人蹂躏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和被汪达尔人摧毁的高卢地区相比,伊比利亚半岛的运气就要好很多。
  @钱塘烟雨 时间: 21:02:42  --------------  楼主客气,如此美作我却之不恭啊,那就等着你馈赠的大作了!哇卡卡
  看到匈奴人了,激动了,我大汉武威武!!
  周末休息?
  好贴!期待更新!
  @粮食供销站
23:12:24  看到匈奴人了,激动了,我大汉武威武!!  -----------------------------  人种、民族并没有优劣之分,而一个民族掌握文明的先进程度决定了其世界地位。
  @陆大少尉军医 时间: 22:17:59  粮食供销站
23:12:24  看到匈奴人了,激动了,我大汉武威武!!  -----------------------------  人种、民族并没有优劣之分,而一个民族掌握文明的先进程度决定了其世界地位。  ------------------------  炫耀愚蠢的屁话
  @粮食供销站:多谢老兄的持续支持!  俺周末不休息,不过现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的确太忙,所以俺只能保证每两天一更,望老兄理解哦!  @陆大少尉军医:欢迎新朋友的来访!  烟雨不敢在“大是大非”之类的问题上胡说八道。只是作为一个生物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外行,烟雨会有点奇怪:既然马有良种、劣种之分,狗的不同品种有智商差异,甚至连水稻之类的植物都有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的区别,那为什么说只有人类,却没有种群之间的优劣差异呢...呵呵。
  (9)  前面说过,占据伊比利亚的是西哥特人。在当时所有的日耳曼部落当中,西哥特人算是最文明的一群。虽说也干过洗劫罗马城一类的事情吧,但是在西南欧站稳脚跟之后,他们逐渐表现出了对罗马的文化、宗教和法律制度的宽容和接纳。  特别是在公元六世纪的时候,由于被北面的另一个日耳曼国家——法兰克王国接二连三地击败,西哥特王国不得不逐渐放弃高卢地区,把重心放在了伊比利亚半岛。随后,王国的都城从今天法国境内的图卢兹迁到了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中心的托莱多,西哥特王国的命运就此也和这个半岛的历史完全重合了。从这时候起,西哥特人开始全力经营伊比利亚半岛。  在西班牙的哥特时代,统治者们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罗马时代的法律体系,在半岛南部甚至还在延续罗马时代的庄园经济制度——在北部地区则是和其它日耳曼地区一样,采取分封土地的封建制度。同时,西哥特人也注意维护伊比利亚半岛的地中海沿岸贸易传统,所以,这一时期的伊比利亚要比同期的不列颠、高卢、伦巴第和日耳曼等等地区要先进很多,也文明和富足很多。  西哥特统治者政策的灵活性和温和性的另一个体现,则是对天主教信仰的接纳。  和对宗教采取实用主义,哪座庙的菩萨灵就去哪里烧香的中国人不一样,欧洲人对宗教信仰看得特别认真,古往今来欧洲的宗教冲突乃至于宗教战争层出不穷。  ——好像在这方面,全世界人民都和欧洲差不多,把宗教信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反而只有咱们东亚的这些黄种人——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日本人,算是“对宗教特别看得开”的特例。当然,这绝不是说我们的老祖先们毫无原则没有底线,对什么都不在乎,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们在当时看得最重,也愿意豁出性命去维护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所以应该说,我们的老祖先也是很有原则的,只是在乎的事情和别人不一样而已。  闲话少说,回归正题。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更改信仰就是像天塌下来一样的大事。  西哥特人原来和其它的日耳曼蛮族一样,都是在罗马帝国的影响下信仰了基督教的,但是他们信的不是罗马正宗的基督教(也就是后来的天主教),而是一个叫“阿里乌斯”的教派。  阿里乌斯教派和基督教正统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不承认“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而认为圣子(就是耶稣)比圣父(天主教里面叫“天主”或者“雅威”,基督教新教里叫“上帝”或者“耶和华”)的位置要低。在公元325年和公元380年前后召开的两次基督教世界大公会议上,这个教派都被指责为异端,被搞得声名扫地、众叛亲离,最后只有不开化的日耳曼蛮族还信仰它。  既然西哥特人是日耳曼人,所以也一度信仰这个教派。不过,随着西哥特王国在伊比利亚的根基越扎越深,公元587年,国王雷卡雷德一世(Reccared I)宣布改信天主教,一举结束了国内的宗教争端,并借此扩大了国家政权对宗教的影响。  西哥特王国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就这样有惊无险地维持了将近三百年。
  @钱塘烟雨 时间: 13:20:12  只是作为一个生物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外行,烟雨会有点奇怪:既然马有良种、劣种之分,狗的不同品种有智商差异,甚至连水稻之类的植物都有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的区别,那为什么说只有人类,却没有种群之间的优劣差异呢...呵呵。  ------------------------------  透彻,还有点坏坏的幽默  佩服!
  @陆大少尉军医
时间: 22:17:59  粮食供销站
23:12:24  看到匈奴人了,激动了,我大汉武威武!!  -----------------------------  人种、民族并没有优劣之分,而一个民族掌握文明的先进程度决定了其世界地位。  ------------------------  @粮食供销站
00:16:41  炫耀愚蠢的屁话  -----------------------------  言如其人
  @陆大少尉军医  --------------------------  精神病人思路广
  和对宗教采取实用主义,哪座庙的菩萨灵就去哪里烧香的中国人不一样,欧洲人对宗教信仰看得特别认真,古往今来欧洲的宗教冲突乃至于宗教战争层出不穷。  ——好像在这方面,全世界人民都和欧洲差不多,把宗教信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反而只有咱们东亚的这些黄种人——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日本人,算是“对宗教特别看得开”的特例。当然,这绝不是说我们的老祖先们毫无原则没有底线,对什么都不在乎,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们在当时看得最重,也愿意豁出性命去维护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所以应该说,我们的老祖先也是很有原则的,只是在乎的事情和别人不一样而已。  闲话少说,回归正题。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更改信仰就是像天塌下来一样的大事。  -----------------------------------------  这段值得思考  自古以来的中国知识份子们。无论哪个时代,总是身处上下两端的人类阶层容易沉迷于某种信仰之中,却丝毫动摇不了中国士人。他们信奉的,永远是儒家的功利和经世致用的哲学。要么治国平天下,要么做着“黄金屋”、“颜如玉”的美梦在官场混一辈子。  尤其是各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人物,像管仲、吴起、商鞅、韩非到王安石、张居正、曾国藩、左宗棠这类人,从来只务实,不务虚。  即使如豪门大族里的仆人、管家们一样,处于这种位置的能人,往往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即使敬畏上天和信仰观世音菩萨一类的,也只是一种未脱离现实主义体系的安慰,缺少真正的宗教精神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绝非偶然,起码唯物主义,在中国有深厚土壤
  非常想买到这两本书。
  留个记号先
  来光顾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楼主要加油哦!
  .........................
  慢慢养肥??  
  @粮食供销站: 完全赞同!我国的传统习惯是重实用、轻理论;重技术、轻科学;重操作、轻思辨。就像关于生死这样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在其它文明古国都是既有哲学、又有宗教,被各国的先民们争辩了个不亦乐乎,但是在我国,夫子的一句话就给打发掉了:“未知生,焉知死?”  @四更晨星 @加菲猫666 @风起吴越 @笑一一江山: 欢迎几位新朋友  @穿州越省新:恩恩,我会加油更新的!
  (10)  到了公元8世纪初,西哥特王国一场比较严重的内战爆发了,这件事情的过程大致上是这样:  701年,西哥特国王艾尔西卡(Ergica)去世,他的儿子维提扎(Wittiza)继位,但是到了710年维提扎就去世了,死时可能只有20岁,还没来得及留下后嗣。这样一来,西哥特的王位虚悬,北部的阿吉拉(Argila)和南面的罗德里克(Roderick)两位贵族就开始打起了内战。  (这只是这次纷争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维提扎被罗德里克废黜,阿吉拉身为维提扎的儿子,为夺取王位而发动了内战。没办法,时代久远,史料散佚,不同的史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烟雨也不知道该信谁的。)  罗德里克不算什么狠角色,但是比阿吉拉还是要厉害那么一点点。几个回合过后,阿吉拉逐渐处于下风,情急之下,他就向南边的邻居——当时刚攻占了北非的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来求援。  这个行为完全符合一句常见的中国成语:“引狼入室”。  阿拉伯帝国肇始于公元630年前后,是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教合一的强大政权。公元661年,帝国在叙利亚的总督,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什当选哈里发(阿拉伯语的意思是“继承人”,指的是继承穆罕默德衣钵的帝国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相当于其它帝国的皇帝或者国王兼宗教领袖)。他把哈里发的继承制度从原来的选举改变为世袭,就此结束了阿拉伯帝国早期的神权共和时代,开创了倭马亚王朝。  倭马亚王朝带来了阿拉伯帝国的一次扩张高峰: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征战,帝国就向东征服了中亚地区大大小小的各个政权,一直扩张到帕米尔高原,和我国同期的唐朝直接对峙;向西则一路攻占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区,阿拉伯帝国的边界直达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就在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虎视眈眈地准备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大举入侵欧洲的时候,阿吉拉恰好向他们发出了求援信息。于是,阿拉伯帝国派遣大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率领刚刚皈依伊斯兰教不久的北非各部落组成的联合军团,准备渡海出征。  塔里克本来的人手就不多,第一批出征的部队只有步兵400人和骑兵100人,而且连一点海军都没有,而西哥特王国此时还占据着北非的前哨据点休达,由忠于罗德里克的将领胡里安?卡梅拉伯爵驻守。这样一来,看上去阿拉伯帝国的进攻纯粹就是一场胜面很低的赌博。  但事实证明,即使己方实力不济,但如果遇上了猪一样的对手,那还是很有价值的:西哥特王国的罗德里克是个如假包换的昏君:在阿拉伯军队进逼休达的时候,他居然把胡里安?卡梅拉伯爵的女儿给强暴了。  后面的事情不用烟雨多说,大家也都能猜得到:阿拉伯人一到,罗德里克的便宜岳父胡里安?卡梅拉就立刻开城投降,并且还提供了海军,调转矛头和阿拉伯人一起北上进攻。这时候,塔里克的后续部队也到了,在公元711年4月29日这一天,大军跨过直布罗陀海峡,登陆伊比利亚。  就算有了胡里安?卡梅拉的临阵倒戈,再加上后续部队,阿拉伯军队一共也才不过7000人,进攻的赌博味道还是很浓重。由于敌众我寡,所以塔里克为了鼓舞士气,就在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之后把所有的船只都烧掉了,上演了一出欧洲版的破釜沉舟。  到了7月19日,登陆3个月以来节节胜利的阿拉伯军队连同反对塔里克的伊比利亚本地军队1.2万人——其中包括骑兵1900人,在瓜达雷特同罗德里克亲自统帅的西哥特军队3万人(包括骑兵2000多人)展开决战。  决战中,塔里克故布疑阵,先用烟尘制造出己方主力在左翼的假象,等对方主力相应地向右移动之后,他亲帅大军突然直扑对方的中央阵线。刚刚被内战搞得精疲力竭的西哥特军队一触即溃,3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罗德里克本人也当场阵亡。  赢得瓜达雷特决战的胜利之后,塔里克继续率军北进,一路上援兵不断赶来,再加上反对罗德里克的西哥特军队纷纷沿途加入,到了年底塔里克大军进攻西哥特王国首都托莱多的时候,军队已经有了十万之众。  失去了罗德里克的托莱多根本没能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就开城投了降。随后阿拉伯大军不断北上,既进攻忠于罗德里克的军队,也进攻支持阿吉拉的势力,最终在714年攻占了西哥特人最后的据点萨拉戈萨。就这样,统治伊比利亚长达三百年的西哥特王国,就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灭亡了。  穆斯林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时代就此开始。
  好像西方世界对阿拉伯的征服评价还不低,认为阿拉伯带来了较先进的文明。  最经典的标志就是科尔多瓦城
  顶顶顶顶,顶起来再说!  
  @钱塘烟雨
20:38:36  (3)  第一个在伊比利亚
舞台上唱主角的外来民族是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是发源于今天中东国家黎巴嫩一带的商业航海民族,从公元前13、14世纪开始就以在地中海区域倒买倒卖为生。由于腓尼基本土地方狭小,人口众多,所以他们也借贸易的机会在地中海沿岸各地搞一点儿零星的殖民活动。  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考证,最晚到公元前9世纪的时候,腓尼基人就已经开始在伊比利亚半岛定居了。西班牙南部沿海最重......  -----------------------------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有四个地区长期保持着商品贸易逆差,它们是美洲、日本、非洲和欧洲。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而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因此,这三个地区都能够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于是,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从非洲出口到美洲,从美洲出口到亚洲,从亚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欧洲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据史料记载,15世纪中叶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据统计,年(嘉靖年间),中国的生铁产量达到45,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到1740年才达到2,000吨。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洲仅占23%;中国的国内贸易总值为4亿银两。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中国商品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而且当时许多日用品生产技术为中国所专有,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更有甚者,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明代中期,中国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书中说:“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能够把某些商品大量供应全世界”。 当时一个西方作家也报道说:“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 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 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明代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也很突出。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场通货膨胀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3倍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物价从16世纪中期开始上涨两倍左右。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样……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中国与欧洲、美洲海上贸易航路的开辟,为中国日用消费品获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输入马尼拉的中国货物有生丝、丝织品、天鹅绒、绫绢、绸缎、棉布、麻织品、珠宝、工艺品、钢铁锡铅制品、硝石、火药、食品、家禽、家畜等,其中纺织品为大宗商品。由于西属美洲市场需求很大,中国丝织品和棉织品很快跃居马尼拉大商帆输往美洲货物榜首,并一直保持到大商帆贸易的终结。直至十八世纪末,中国丝绸等商品仍占墨西哥进口总值的63%。中国纺织品涌入菲律宾,当地土著“不复种棉织布……忘记了纺纱织布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拉丁美洲,中国商品使得西班牙商品销量到17世纪初下降了一半以上。在当时欧美人笔下,墨西哥“土著居民逐渐停止纺织”,“西班牙所有的丝织工场全部毁灭了”,“中国的麻织品为印第安人和黑人所渴求,一旦中国产品短缺,尽管欧洲产品充斥市场,他们也绝不问津”,“中国丝织品以它低廉的售价、独具特色的技艺和装饰上的魅力,对欧洲市场构成一种挑战” …… 诸如此类的记载比比皆是,法国一些丝织品厂商为扩大销路甚至不得不给自己的产品印上“中国制造”字样。由于西欧各国商品难以与价廉物美的中国货竞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后来跻身对华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支付巨额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西欧工业革命之后、鸦片贸易兴起前夕。
  @粮食供销站
23:14:46  @钱塘烟雨
时间: 20:10:52  -------------  是啊,以前以为西班牙就是英国的菜,想怎么欺侮就怎么欺侮,没想到十八世纪了,还能在“詹斯金的耳朵”战争中,凭借在波托洛韦的卡塔赫纳战役,取得完胜英国,成功保全美洲帝国的胜利  看来西班牙人还是有厉害之处的  -----------------------------  土耳其人也是有厉害之处的: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anakkale Sava?lari)。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留下约53,000死亡, 96,937受伤。
  大西洋贸易造就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诺斯(DouglassC.North)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史学家发现,公元1500年开始的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海洋贸易,特别是跨大西洋长距离贸易,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条件之一。这其中,制度差异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贸易带来的好处以及相关的经济增长可以用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的分工理论很精确地刻画其中的精髓。  亚当·史密斯认为,分工的发生将使得生产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得以上升;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则创造了供给与需求;于是,贸易随之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增加,则意味着市场容量的变大;而市场的变大,将进一步促进专业化与分工水平的发展。这种分工与市场贸易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正是亚当。史密斯在《国富论》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亚当·史密斯所认为经济发展的起源。经济社会也就不断地从这种分工与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成长。西欧的大西洋贸易正触发了上述经济成长的良性循环过程,同时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1500年以来,大西洋贸易对西欧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在16至19世纪从事大西洋贸易获利的国家,以亚当。史密斯的思想足以刻画经济增长的精髓。不过,同样进行大西洋贸易,工业革命却只发生在英国与荷兰,而不在西班牙与葡萄牙发生。这又是什么道理?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逊(Simon Johnson)、阿西墨格鲁(Daron Acemoglu)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罗宾森(James Robinson)等人,在他们的新文章《欧洲的兴起:大西洋贸易、制度转变与经济增长》中对上述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并提供大量经验证据。他们认为16至19世纪西欧的经济增长,虽然只是长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片段现象,但如能研究16至19世纪大西洋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藉此管窥经济增长理论的样貌,或能让人们进一步理解完整经济发展理论所应具备的原理原则。  西班牙条件优于英国    杰克逊等人比较英国与西班牙在大西洋贸易上具备的条件。他们发现,与英国相比,西班牙在大西洋贸易上不但比英国起步早,而且许多条件优于英国。也就是说,从客观条件看,如果工业革命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也应该能在西班牙发生。他们发现,西班牙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优于英国。  第一,西班牙、葡萄牙早于英国从事大西洋长距离航海探险,较早掌握并拥有相对优良的航海技术和经验。可以说,这两国是整个大西洋贸易的先行者,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甚至垄断了整个大西洋贸易。  第二,由于西、葡早于英国从事航海贸易,他们率先占领了自然条件优于北美的南美洲,所以西葡比英国有更好的自然资源进行国际贸易。  第三,约翰逊等人引用新马克思主义的边缘理论,认为帝国主义的发达应以剥削(殖民地)为手段,越对殖民地进行剥削的国家,该帝国的国力应该越强。不过,英国与西班牙对待殖民地的方式有显著的不同。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治理以自治为主。基本上,英国让各殖民地成立议会自治,各殖民地拥有各自的宪法并有自主的税收权利。只有当英国本身遭遇战事,英国才会透过各殖民地均有代表的英国国会,以决议的方式要求各殖民地缴交特别税费。而西班牙的殖民地均无议会,西班牙在各殖民地拥有税收权,各殖民地所收缴的税收大部分被送回祖国。所以,依照边缘理论的说法,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帝国主义发展,应该使工业革命发生在西葡两国。  但历史却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而不在西班牙发生。至今,原来分别为英国与西班牙殖民地的北美与南美,北美的美国甚至已成为世界的超级强权,而南美洲绝大多数国家仍为开发中国家,政局不安,经济动荡。  为什么是英国  面对这种历史矛盾,约翰逊等人提出了一套大西洋贸易影响制度转变、制度转变再与长期经济发展交互影响的良性循环理论,并以这个理论说明工业革命为何会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  约翰逊等人对上述的发展提出三个重要的假说。第一个假说是,大西洋贸易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有关键的影响。第二个假说是,大西洋贸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转变(institutional changes)。第三个假说是,制度转变的前提条件与国王和皇室专制权力的强弱有关。  约翰逊等人根据以上三个假说所建立的完整论述如下:大西洋的贸易机会,若能与各国国内内在的制度转变发生良性循环,则从大西洋的贸易得到的好处会引发经济成长与工业革命。而各国在大西洋贸易发展初期所拥有的政治制度,与各国在大西洋贸易后所进行的制度转变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搜集历史资料证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以城市化程度以及平均每人国内生产毛额两项指标作为贸易发展下分工高低的代理变量(proxy),他们收集了15至20世纪的东欧、西欧与南欧的城市化数据。他们的经验研究发现: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城市均有长足的发展,而不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城市,例如东欧、中欧或地中海的城邦,如意大利的城市等,则发展迟缓。  另外,他们发展出制度指数(institution index),用以刻画三种制度特征。其一为刻画各国或各城邦、皇室或其他特权阶级侵犯商业活动权利限制的程度;其二为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程度;其三则为允许人们在有利可图的产业中自由经商的程度。这些指数可以作为交易效率的代理变量(proxy)。他们发现,随着大西洋贸易的不断进展,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各个城邦对财产权的保护,对特权阶级权力的限制以及自由经商的权利等均明显地增加,而那些不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城邦则变化有限。  同时,他们也发现,英荷两国在大西洋贸易之初,对专制王权权力的限制明显多于西葡。  英国的议会政治对皇权有相当的制衡能力,而西葡则为专制王权的国家,这个初始条件对改进上述交易效率的制度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英国,限制皇权、保护私有财产(特别是对土地私有产权的保护)以及人们可以自由经商的权利等等,随着大西洋贸易的不断扩展,改进的程度远优于西班牙。  也就是说,在理解大西洋贸易对西欧经济成长的影响后,人们对工业革命的发生有了很不一样的图像。这个图像是以英国为背景而非以西班牙为背景。  英国在进行大西洋贸易之后,社会中出现新的富有商人。这些富商为了保护既有的财富,或为了创造更多的利益,便和原有的王室以及特权阶级发生冲突。由于英国自始就有比较自由的代议政治制度,这种议会政治对制度改革产生了正面的作用,因而出现了许多新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例如王室的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政党不能从事营利事业,企业成立不需政府批准而自动注册,从事国际贸易不需要经过国家特许,即一般民众可以自由从事大西洋贸易而获取利益等等有利于经济成长的制度因此出现。  这些制度的出现以英国大革命打破都铎王朝贸易特许垄断权为先导,其中詹姆士二世复辟时期又打破革命后共和国执政克伦威尔的政治垄断,恢复议会制。但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王室各种垄断特权,又被议会从荷兰请来客籍国王(威廉三世,其妻为英国公主,有英国王位继承权),发动光荣革命,既避免了第二次大革命可能导致的新政治独裁,以虚君共和制限制了王权,避免了王室的各种垄断特权的复辟。  约翰逊等人发现的大量历史证据说明,这一时期与英国王室有关系的大型贸易公司不断减少,规模大多也相对变小,而大量与王室无关、没有特权的人民从大西洋贸易中发财。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新的贸易机会造就了与王室特权无关的新商人阶级,他们当中有人甚至富可敌国。这些新富正常交税,在国会中有代表为他们发言,因此能在政治上发挥相当影响力,这使得整个新富阶级在人数与影响力上比旧有的等级特权更强。另外,社会中的新富不再是固定的等级,社会阶级有了很大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大西洋贸易冲垮了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藩篱,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贸易的利益,好处不被国家垄断独占,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而进入上层阶级。这种高流动性进一步深化了分工的演进与贸易的发展,引发了亚当。史密斯所描述的经济成长的良性循环,整个社会因而富裕起来,而工业革命也因此在英国发生。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从大西洋贸易创造出来的新富中,有许多人是拥有地产的企业家。这些地主在产权能获得保护之后,利用土地取得资金,而这些资金也就成为进一步促进投资与赚钱的资本来源。亦即,有效地保护包括土地在内的私有财产权,让这些拥有土地的地主,不仅不会成为妨碍经济成长的障碍,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  而西班牙从事大西洋贸易却得到与英国相反的结果。由于西班牙王室垄断大西洋贸易的好处,在当时除了皇室以及皇室本身特许的公司或等级拥有贸易的权利外,他人均被禁止从事国际贸易。加上西班牙王室对殖民地有税收权,这使得王室从大西洋贸易获得的好处益加助长王室权力与专制地位,造成社会中不可跨越的等级越加坚强。与此同时,王室却将贸易所得到的好处花费在奢侈品或炫耀性的财富之上,社会不能善用大西洋贸易获得的好处,因此,社会中出现一种不能被逾越的等级,社会的流动性反而更僵固,贫富差距亦越悬殊,大西洋贸易的好处不能被一般老百姓所共享,没有新的商人阶级出现,最终社会也就没有新的制度创新,促进经济成长的良性循环就不可能发生,工业革命也就不会在西班牙出现。
  英国为什么会出现工业革命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制度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工业革命最早发源于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历时一个世纪。工业革命所起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源于英国?通常的解释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与科学革命。1640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0多年的反反复复。直到1688年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国会掌握了财政控制权、政治弹劾权、军事制驭权。此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成熟,并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基础。可以讲,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业革命。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除了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一个基本条件,即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像的科学的力量,出现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包括科学体系的革命、技术发明的革命、哲学体系的革命。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革命在伽利略、牛顿、达·芬奇、哈维、波义耳、哥白尼、康德等巨人的推动下出现了。科学革命推动技术发明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上述两个条件只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核心的因素或者说只有英国才具备的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人们的创业积极性调动出来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英国的光荣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且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正是这场金融革命为人们的创业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这场金融革命的意义基本上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光荣革命后的金融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政府信用的债券化。光荣革命后,政府凭借着自身的可信性和承诺度,通过债务融资的数量一再上涨,1688年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达到1670万英镑,增加了16倍;到1750年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政府用这些资金做了大量的公共事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和海军建设。债务的增加说明人们对于政府有充分的信心。  ★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涌现出来,如特许公司、合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出现,个人储蓄业务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伦敦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25个,到1750年达到30个。  ★伦敦证券市场形成。从18世纪初起,私人证券交易的数量约为340万英镑,到1710年则达到每年1100万英镑的规模,到1760年前后维持在700万英镑左右。  ★各种金融业务的创新不断出现:借据可转让,票据贴现,原始股认购,股票交易。这些新形式的金融工具满足了英国投资者进行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于是英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西班牙发生  从客观条件看,如果工业革命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也应该能在西班牙、葡萄牙发生。但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西班牙、葡萄牙发生?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掠夺来的财富变成了奢侈性消费,没有变成可形成产业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资本。  正是凭借着殖民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实现了自己经济的繁荣和霸权。如葡萄牙在1493年~1600年间,从非洲运回了276000公斤的黄金,价值50亿美元以上;在对巴西300年的统治中,又运回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在葡萄牙对拉美国家300年的殖民扩张中,共运回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以当时葡萄牙的人口计算,人均掠夺的海外黄金和钻石的价值就达1000美元,而当时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美元。西班牙在1521年~1544年中从美洲运回的黄金,每年平均为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5年~1560年,则上升到每年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这40年中,共掠夺黄金16万公斤,白银445万公斤。  这种掠夺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短期内成为欧洲的强国,同时要看到这种掠夺造成了三个恶果:奢侈性消费过度增长,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繁荣的部门不是工业和制造业,而是印度香料的贸易和其他奢侈性消费的部门;享受到这种掠夺性贸易好处的只有少数人,黄金白银进入的只是少数人的腰包;真金白银没有变成资本,西班牙、葡萄牙两国都没有发展出像英国那样的资本市场。  自主创新需要的基本条件  从英国和西班牙、葡萄牙的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创新需要很多的条件:  ★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知识创新。没有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以网络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等为核心、以知识流转为载体、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为基本发展动力的知识经济雏形已开始形成。自1985年4月~2005年10月,我国受理的三种专利申请总量达265万多件,授权总量达178万多件;截至2005年10月底,我国累计商标注册申请已近400万件。我国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平均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7月底,申请总量达到2495件,年申请量居世界前列。我国为知识经济服务的法律、金融、代理、评估、担保等体系陆续开始着手创建。1998年~2004年,全国法院共审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38228件,审结知识产权犯罪一审案件2057件,判处罪犯2375人。这还远远不够,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还应加大打击力度。  ★改革金融体制,使金融体制更加有效地促进技术进步。要研究促进自主创新的金融手段:(1)用金融手段来管理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使其效能得到提高,同时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2)发行国家重大科技发展的债券,例如利用“神舟”发射发行国家航天债券;(3)为科技发展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使其能够有效的融资。  ★鼓励公民的创业活动,特别是投身于技术研究和应用活动中。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先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奢侈消费的倾向,把大把、大把的钱用于个人的奢侈品消费。整个社会开始弥漫着一种奢侈消费的气氛。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政府应当引导公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资本消费和产业创造,用于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为公民创造更多的技术发明平台和产业发展空间。  ★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打击各种侵害自主创新的犯罪。有经济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申请专利的技术10项中有两三项最终投入商业生产,给公司带来回报,另外80%~90%不会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技术研发的市场化成功率是非常低的。研发过程不仅艰苦,而且投入的资金量也非常大,成本很高。但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就会引来大量的“搭便车”者,各种仿制产品的“伪名牌”、“仿名牌”现象大量滋生。这使经历了很多曲折而获得成功的技术项目,在经济上很快就丧失了主导权,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就会衰竭,就会形成大家都在等待别人进行技术研发而自己希望坐收渔利的局面。
  @新昌仁慧  -----------------------------------  你发的内容有不少精彩之处,只是在别人的贴子里发这么多长篇大论的内容,有淹版之嫌,不太礼貌哦
  作者:穿州越省新 时间: 07:14:19  顶顶顶顶,顶起来再说!  +1
  @新昌仁慧  -----------------------------------  @粮食供销站
11:40:35  你发的内容有不少精彩之处,只是在别人的贴子里发这么多长篇大论的内容,有淹版之嫌,不太礼貌哦  -----------------------------  西班牙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在与穆斯林长达七个多世纪的斗争中形成的。对基督教来说,光复运动不仅仅意味着领土的光复,更意味着基督教世界的光复。在长期的光复运动中,对天主教的虔诚信仰是激励西班牙人将战争进行到底的强大精神支柱。  然而,物极必反。当宗教的信仰发展到狂热的地步的时候,西班牙在国家战略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失误。  第一个失误,是在一个重商主义的时代采取了愚昧的反商主义措施。15世纪开始了欧洲的重商主义时代。然而为了信仰的纯洁,西班牙却采取了一系列迫害本国工商业者的措施。在当时的伊比利亚半岛,工商业者不是犹太人就是摩尔人,大批犹太人由此被迫携带着资本和货物离开了西班牙,巴塞罗那作为商业城市因此而被一度废弃。  极端的宗教政策使西班牙大量的商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流失海外,西班牙的工商业因此也就陷入了无可挽回的衰败之中。  第二个失误,是在一个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战略基本出发点的时代,却使西班牙陷入了消耗性的宗教战争之中。战略的制定是需要理性的,然而信仰的不妥协性却使西班牙国王往往将宗教的原则凌驾于理性的战略判断乃至于普通的常识之上,从而做出了一系列的非理性的决策。西班牙历代君主对外战略的制定,几乎都是从维护上帝的事业出发的。在他们看来,上帝的事业就是西班牙的事业。  西班牙最著名的两个国王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都是狂热的天主教徒。西班牙为此陷入了一系列的宗教战争之中,西班牙的资源和财富以及西班牙人的鲜血被无谓地用于捍卫所谓天主教的纯洁上,西班牙却为之付出了帝国衰落的沉重代价。  第三个失误,就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时代,却采取了蒙昧主义的文化政策。在西班牙,天主教是唯一的信仰,其他一切思想都是异端,都要被无情地铲除。在西班牙,思想是由教会垄断的,图书的出版要先后经过六道审查程序,这就是伏尔泰所嘲笑的“思想海关”。  西班牙由此陷入文化的自闭之中,而与欧洲的思想与科学革命无缘。  宗教的狂热窒息的是西班牙民族的创造精神,最终使西班牙成为西欧思想、科学和文化最落后的地区,大仲马便曾揶揄说 “欧罗巴之界,止于比利牛斯山”。而这最终制约了西班牙的国家发展,使西班牙由一度的世界中心,一步步滑落到了世界体系的边缘。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行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